六安市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总体规划_图文(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安市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总体规划
2015年5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现状基础 (3
第一节自然状况 (3
第二节生态地位 (3
第三节经济发展 (5
第四节资源利用 (6
第五节环境保护 (7
第六节工作基础 (8
第二章总体思路 (9
第一节指导思想 (9
第二节基本原则 (10
第三节战略定位 (10
第四节实施路径 (11
第五节规划目标 (12
第三章建设任务 (18
第一节优化国土空间 (18
一、国土空间开发总体布局 (18
二、构建与生态环境相融的城镇发展格局 (19
三、构建可持续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 (20
四、构建生态安全空间格局 (21
第二节保护自然生态 (22
一、森林保育 (22
二、湖泊湿地保护 (23
三、水源地保护 (24
四、水土流失治理 (24
五、矿山生态修复 (25
六、自然保护区建设 (25
第三节发展生态产业 (27
一、促进既有产业生态化升级改造 (27
二、培育新兴生态型产业 (33
三、强化产业准入与控制 (35
第四节防治环境污染 (35
一、治理农村环境污染 (35
二、控制城镇与工业污染 (37
三、加强环境监督管理 (39
第五节促进资源节约 (41
一、水资源节约利用 (41
二、节能和低碳发展 (42
三、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43
四、矿产资源集约利用 (44
第六节营造生态人居 (46
一、城市生态人居 (46
二、建设美好乡村 (48
第七节塑造生态文化 (51
一、弘扬生态文化 (51
二、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52
三、鼓励绿色消费 (53
第四章保障措施 (55
第一节组织保障 (55
第二节制度保障 (56
第三节资金保障 (58
第四节技术保障 (59
第五节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 (59
附图目录
附图-01六安市区位图
附图-02六安市地形地貌图
附图-03安徽省人均GDP分布图
附图-04六安市土地资源分布图
附图-05六安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分布示意图附图-06六安市禁止开发区域分布图
附图-07六安市生态重要性评价图
附图-08六安市可利用土地资源评价图
附图-09六安市农民人均收入评价图
附图-10六安市国土开发强度分布图
附图-11六安市交通优势度评价图
附图-12六安市主体功能区划图
附图-13六安市农业发展战略格局示意图
附图-14六安市产业空间布局示意图
附图-15六安市现有开发强度示意图
附图-16六安市生态敏感性示意图
附图-17六安市未来发展潜力示意图
附图-18六安市空间发展适宜性综合评价图
附图-19六安市国土空间开发总体布局图
附图-20六安市重点发展城镇示意图
附:六安市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重点项目汇总表
前言
六安市位于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江淮之间,生态区位特殊、敏感而重要,在安徽乃至全国具有战略意义。历年来,六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早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启动了“生态市”建设实践,并取得了很好效果。在当前我国整体环境质量下降明显的大背景下,六安仍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为华东地区提供了坚实的生态保障,也为此作出了巨大奉献和牺牲。不容忽视的是,六安市当前的人均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城镇化率、城乡居民收入等指标,仍还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更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良好的生态是建立在“欠发达”基础上的“贫穷的绿色”,长期来看,这样的绿色是不可持续的。再加之,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下的宏观经济形势异常复杂。这意味着,六安以往传统的发展模式已走到了尽头,必须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加快六安市生态文明建设,是外部环境与内部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加强大区域生态保障与服务功能、创新扶贫政策与机制、探索贫困地区实现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新模式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为巩固六安生态建设既有成果、维护
区域生态安全、实现科学发展,把六安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特编制本规划。
规划范围为六安市全境,包括市辖金安区、裕安区、寿县、霍邱县、金寨县、霍山县、舒城县,以及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和六安市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总面积17976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为2014~2030年。分三期实施,近期为2014~ 2018年,中期为
2019~2025年,远期为2026~2030年。本规划基准年为2013年,个别数据采用其他年份将注明。
第一章现状基础
第一节自然状况
六安市位于安徽西部,地处江淮之间,贯淮淠而望江海,连鄂豫而衔中原。东与合肥市相连,南与安庆市接壤,西与河南信阳市毗邻,北接淮南市、阜阳市。地势西南高峻,东北低平,呈梯形分布,形成大别山区、山前丘陵、江淮平原三级地理单元。境内河流分属淮河、长江两大水系,淮河流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83%,长江流域占17%。气候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转换的过渡带,季风显著,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多年平均降雨量为900~1600毫米,但在时间、空间上分布不均。全市属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皖中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带,生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第二节生态地位
六安市生态资源丰富,保护状况良好。2013年末,森林覆盖率38.52%,林木绿化率41.92%,森林蓄积量1603万立方米。南部山区为天然次生林,中部和北部多为人工林,中幼龄林超过70%,现有森林总体上处于常演替的中低阶段。生物物种资源丰富,植物区系属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带、皖中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地带,有维管束植物186科、714
属、1638种;境内动物区系具有古北界和东洋界的过渡特点,有水陆栖生脊椎动物500多种。湿地面积87136.15公顷,占国土面积4.74%,重点湿地包括城东湖、城西湖、瓦埠湖、安丰塘、响洪甸水库、梅山水库、龙河口水库、佛子岭水库、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