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参池塘混养点篮子鱼试验-畜牧渔业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刺参池塘混养点篮子鱼试验-畜牧渔业论文
刺参池塘混养点篮子鱼试验
王浩1,李洪涛2,赵建军2,王世党1,王海涛1
(1.威海市文登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山东威海264400;2.威海市文登区海洋环境监测站,山东威海264400)
作者简介:王浩(1977.4-),女,工程师。
E-mail:[emailprotected]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5.03.009
近几年,由于外海水质条件变化等诸多因素,刺参养殖池塘中滋生的大型海藻数量和品种不断增多,在适温季节呈爆发性趋势,已成为刺参养殖的“头号杀手”,如何控制大型海藻的过量繁殖成为刺参养殖日常管理的首要任务。
威海市文登区水产技术推广站自2012年开始开展刺参池塘混养点篮子鱼试验,控制大型海藻过量繁殖的效果明显。
现将2014年混养大规格点篮子鱼苗种的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1试验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池塘条件
试验池塘1.07hm2,软泥底质,最高平均水深1.8m,一座闸门自然纳水。
池底摆放长条形石堆做附着基,石堆高0.8~0.9m,约占池塘底面积的10%~12%,无纺布护坝坡,配备1kW的增氧机一台。
2010年冬季清池,2011年10月份放养刺参苗。
该池塘每年大量繁生多种大型海藻,主要采取药物灭藻和人工捞除相结合的方法除藻,一年最多使用6次灭藻药物,耗费大量人力、物力,除藻效果不理想。
2013年夏季高温,池塘内的刺参死亡率达70%以上,50g以内的大规格刺参
苗基本全部死亡,池底污染严重,多次使用底质改良剂改良池底。
1.2苗种放养
1.2.1点篮子鱼点篮子鱼Siganusguttatus,俗称“象耳”、“臭都”、“猫花”,隶属于硬骨鱼纲Osteichthyes、辐鳍亚纲Achtinoptelygii、鲈形目Perciformes、篮子鱼科Siganidae、篮子鱼属Siganus,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岸至太平洋中部,在我国主要产于南海和东海及台湾海峡等水域,为近岸、广盐、暖水性、植食性鱼类,野生条件下常栖息于沿岸、长有海藻的岩礁区域,主要摄食海藻,故有海中“清道夫”之美称。
点篮子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蛋白质含量高,是东南亚和我国南方海水养殖的经济鱼类之一。
由于该鱼具有对养殖环境适应性强、易于混养、病害少、广盐性等优点,近年来做为网箱和池塘的混养品种被积极推荐为新的养殖对象。
1.2.1.2点篮子鱼苗采购与运输点篮子鱼苗购于海南省某育苗场,鱼苗平均全长14.8cm、体重69.7g,使用40L的运输袋,每袋加1/3的降温海水(降温到24~25℃)、装鱼苗15尾。
充满氧气,扎紧袋口,装于泡沫箱,箱内放冰块保持气温。
从鱼苗出池到放入养殖池塘需要15h左右,鱼苗成活率100%。
1.2.1.2点篮子鱼苗放养2014年5月16日23:00放养,共放养点篮子鱼苗种700尾,平均654.21尾/hm2,放养时池塘水温17.9℃。
1.2.2刺参苗的放养2013年10月份,池塘共放养20~60头/kg的刺参苗870kg,平均规格42.55头/kg,平均放养刺参苗813.08kg/hm2。
1.3养殖管理
养殖期间的日常管理措施完全按照刺参养殖技术进行,未对点篮子鱼进行特殊管理,也未使用灭藻药物。
1.3.1注重有益菌和底质改良剂的使用6月至10月,每潮汛换水后使用一次有益菌和生物底质改良剂,高温期间加量使用。
有益菌主要使用光合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
1.3.2注重增氧机的使用池塘水温超过25℃,在下半夜、无风、沉闷天气打开增氧机,根据情况增氧2~6h,高温天气和雨后延长增氧时间。
1.3.3水质调控采取多次少量的换水方法,刺参生长期池塘水深保持在1.0~1.1m,每潮汛换水80%~100%,分4~5次进行;高温期间池塘保持最高水位,因“绿潮”影响外海水质较差,换水较少,主要是添加渗漏水位,每潮汛添加水位5~10cm,加量使用有益菌调控池塘水质。
1.4收获
刺参:11月上中旬收获,由潜水员潜水收捕125g/尾以上规格的商品参。
点篮子鱼:11月7日,池塘水温降到13.6℃,清晨发现点篮子鱼处于半昏迷状态,大量漂浮在池塘下风头浅水处,由工人操纵小船将漂浮于池塘水面和看见沉于池底的点篮子鱼用捞网捞取,其余则在潜水员收捕刺参时一并收获。
2试验结果
2.1池塘内大型海藻情况
池塘从4月份开始生长大型海藻,陆续出现浒苔、软丝藻、水绵藻、刚毛藻、大石花菜五个品种。
浒苔主要出现在4月中旬-7月下旬,软丝藻在5上旬-7月上旬,水绵藻在6月中旬-8月中旬,刚毛藻和大石花菜在4-10月。
池塘的藻类以浒苔数量最多,其次是软丝藻,大石花菜数量较少。
5月和6月是大型海藻的疯长期,大型海藻生长的速度快于点篮子鱼摄食的速度,所以,眼观池塘大型海藻数量逐渐增多,最高峰时覆盖池底面积的30%左右;随着水温升高,浒苔和
软丝藻的生长速度减缓,再加上点篮子鱼的摄食,8月份池塘内大型海藻的数量明显减少,约占池底面积的10%左右;9月份池塘内的大型海藻剩下少量刚毛藻和大石花菜,进入10月份池塘内的大型海藻只剩零星几簇大石花菜,已不能满足点篮子鱼的摄食。
这几种大型海藻,点篮子鱼最喜摄食浒苔,最后摄食大石花菜。
2.2点篮子鱼收获情况
共收获点篮子鱼254.6kg,673尾;平均尾重378.31g,最大个体435g,最小个体229g;点篮子鱼平均养殖成活率96.14%。
2.3刺参收获情况
池塘春季未收获商品参,秋季共收获1495kg,平均1397.20kg/hm2;商品参平均售价8742元/kg,形成产值13.07万元。
3讨论
3.1参鱼混养,开展健康、生态的养殖模式
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刺参养殖池塘滋生的大型海藻呈愈演愈烈趋势,从单一的浒苔发展到刚毛藻、软丝藻、水绵藻等近十个品种,在适温季节,如控制不当,半个月时间就会遍布池底。
目前,我国主要是使用药物杀灭和人工捞除的方法处理大型海藻,连续使用灭藻药物,会对刺参会产生药物残留、生长缓慢、抗逆能力差等副作用,而且大型海藻杀灭后,死亡分解产生的毒素导致池底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急剧升高,诱发刺参多种疾病。
采用人工捞除的方法,捞藻时断裂的藻丝随风漂移到池塘其它位置又会落地生根、生长繁殖,成本高、除藻效果差。
浒苔、石莼、软丝藻、刚毛藻、水绵藻等大型海藻都是点篮子鱼的可口饵料,
在刺参养殖池塘混养点篮子鱼不需要单独投喂鱼饵,可根据大型海藻繁殖的多少放养一定数量的点篮子鱼,利用点篮子鱼以大型海藻为主要食物,不摄食刺参、对虾等水生动物的食性,采取鱼参混养的模式来控制大型海藻的过量繁殖。
刺参养殖池塘如果少量生长大型海藻,有助于优化池底,分解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腐烂后还可以作为刺参的辅助饵料。
但大型海藻繁殖速度特别快,爆发后严重破坏池塘生态,造成刺参发病、养殖减产。
鱼参混养达到既保留少量的大型海藻,又抑制了其大量繁殖的目的,优化了池塘内养殖环境,降低了病害发生几率,保证了水产品质量安全,实施了生态、健康的养殖模式,还能提高刺参产量、效益和商品参质量。
3.2关于放养点篮子鱼苗规格和密度的问题
点篮子鱼属于暖水性鱼类,在北方池塘水温低于13.0℃时死亡;水温14.0~16.9℃,点篮子鱼活力差、摄食极少、游动缓慢、生长停滞;水温达到17.0℃以上,点篮子鱼活力逐渐增强,摄食量逐渐增加。
所以,池塘水温必须稳定在17℃以上才能放养点篮子鱼幼鱼,在北方养殖池塘就是在5月中旬以后,而池塘的大型海藻在4月中下旬就逐渐开始生长。
2012年和2013年,我们均在5月份放养全长3~5cm的点篮子鱼幼鱼,由于点篮子鱼规格小,摄食量少,即使放养密度达到5000尾/hm2,也不能完全控制大型海藻的生长,需要结合施加大量芽孢杆菌、大量进排水降低池塘透明度、人工捞除等方法来控制。
到9月份点篮子鱼生长到200g以上,由于池塘内点篮子鱼苗种数量众多,大型海藻不能满足其摄食需要,点篮子鱼会啃食底栖硅藻,和刺参争夺饵料。
2014年我们总结经验,放养经越冬的50~100g大规格点篮子鱼苗种,摄食的大型海藻的数量呈几何倍数增长,控制大型海藻的效果十分明显。
通过试验,在刺参养殖池
塘放养50~100g的大规格点篮子鱼苗种500~800尾/hm2较适宜,具体混养数量还要根据池塘大型海藻的数量、池塘底质、外海水质、管理水平等灵活机动。
如果秋季池塘内的大型海藻不能满足点篮子鱼的摄食需求,可适当投喂对虾合成饵料,防止与刺参争食。
3.3点篮子鱼收获方法有待于改进
点篮子鱼生活在池塘的下层和底层,喜栖息在池塘内的人工参礁中,无法用拉网和大放水的方法收获,采用底笼网、粘网、陷网等多种网具进行收捕,效果都不理想。
本试验是在低温造成点篮子鱼处于半昏迷状态时,人工划船用抄网捕捞。
今后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试验出一种简单、快捷的收获方式,以适应于大生产。
(收稿日期:2014-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