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
1937年7月7日发生卢沟桥事变。

第二节从局部康占到全国抗战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1.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国民党当局的基本政策“攘外必先安内”,采取不抵抗主义。

与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了武装抗日的旗帜。

2. 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作战。

3.中国共产党不仅积极参加和推动各地的抗日救亡运动,而且直接领导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

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
1、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九一八事变以后,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兴起。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和广大的工人、农民是中坚力量。

2、共产党人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日
国民党军队中的部分爱国官兵惊醒了局部的抗战,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同这部分国民党军官的抗日合作。

1934年4月,由中国共产党提出,宋庆龄、何香凝、李杜等1779人领衔以“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筹备委员会”名义,发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

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1、一二九运动与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
2、华北事变:
(1)日本侵略者从九一八事变后,不停步地向中国进攻,企图独占中国。

(2)国民党统治者在倾全力围剿长征中的工农红军时,仍然对日本侵略者节节退让。

(3)蒋介石和国民党中央对抗日的态度,华北事变后也在发生变化。

•蒋介石对日本一再退让,是建筑在依靠外交途径来解决中日问题的幻想上的。

•事情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蒋介石的本心还是要反共;他所说的中共问题的解决,其实是要共产党向国民党投诚,接受改改编,特别是必须解除武装,才能以政治方法来解决。

•这自然是办不到,因此,他仍企图用武力来解决。

•蒋介石把中共的联蒋抗日政策误认为由于处境困难,急于同国民党妥协,企图抓住时机消灭红军。

•1936年12月初,蒋介石率领国民党一批大员、将领亲自坐镇西安,布置剿共军事。

•他对张杨等人的苦谏丝毫不睬,反而威胁他们:要么上剿共第一线,要么两军调出西北。

•张、杨两将军以民族大义为重,置个人和集团的安危于脑后,于1936年12月12日,毅然发动西安事变,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

•周恩来在1946年纪念双十二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说,西安事变是蒋介石自己逼出来的。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中共中央给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电》,提出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

毛泽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国民党政府只打共产党不打日本帝国主义的办法行不通了,不得不放弃剿共政策而走准备抗日的路。

这就开了国民党三中全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就事实上宣告成立。

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
•1、国共合作,共赴国难
•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只有全民族团结抗战是中国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

•中国共产党高举起抗日的大旗。

•在七七事变发生的第二天就通电全国,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 !
•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命令(9月改称第十八集团军)。

•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政治部副主任。

•八路军下辖三个师:
第一一五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
第一二O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
第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

全军共4.5万多人。

•在南方八省边界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除琼崖红军游击队外,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下辖四个支队,全军共1.03万人。

•在中国共产党的多次催促下,国民党中央通讯社1937年9月22日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上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全民族同仇敌忾,奋起抗战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反侵略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

全国各界民众以不同的形式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投入了全民族抗战。

•中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各少数民族人民、海外华侨投入抗日洪流。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反侵略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

全国各界民众以不同的形式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投入了全民族抗战。

•中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各少数民族人民、海外华侨投入抗日洪流。

•在祖国存亡危急的关头,中华儿女表现了空前的民族觉醒与民族团结,以自己的血肉之躯,铸就了捍卫祖国的钢铁长城!
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国民党在抗战初期表现出一定的抗日积极性。

⏹国民党军队先后进行淞沪、忻口、徐州及保卫武汉等战役,并取得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歼灭日军
1万多。

⏹正面战场广大爱国官兵面对优势武器装备日军的大举进攻,以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用自己
的血肉之躯,英勇顽强地与侵略者战斗,流血牺牲者可谓千千万万。

⏹在抗日战争中,为保卫国家、民族,在正面战场英勇作战而捐躯的军人不知其数。

⏹其中高级将领也有一大批,如赵登禹、佟麟阁、张自忠、郝梦麟、刘家麒等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日战争是比较积极的,但除了台儿庄战役外,其他战役几乎都是以退却、失
败结束了。

⏹客观原因:敌强我弱。

⏹日本是东方强国,又作了长时间准备;
⏹中国是弱国,加上国民党政府没有进行认真备战,所以在军力、经济力和组织力的对比上,日本
都占有较大的优势
⏹主观原因:
⏹第一,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造成的;
⏹第二,战略指导方针失误。

⏹国民党军事当局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是防御的方针战,由于兵力
分散,又缺少强大的预备队,一旦被敌突破一道防线,就会引起全线动摇和崩溃。

⏹第三,派系林立,各为已谋。

⏹在战斗中往往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不能协内作战,甚至互相倾轧,不能协同作战而贻误战机;
⏹加上国民党军队纪律松驰,内部腐败,部分高级将领畏敌如虎,闻敌即溃,弃职而逃。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

⏹国民党在重申抗战的同时,其对内对外政策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
⏹蒋介石将抗战到底的涵义解释为“恢复到卢沟桥事变前的状态”;
⏹这标志着国民党由比较积极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

⏹这期间,国民党军进行了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一次长沙会战、桂南会战、枣宜会战、豫南会
战、上高会战、中条山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浙赣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

⏹其中中条山会战中国军队阵亡4.2万人,被俘3.5万人,是抗战相持阶段正面战场中损失最大的一
次会战。

⏹这个时期以后,国民党对抗日逐渐消极,又抽出兵力限制、打击共产党及其军队,制造多起摩擦
时间。

⏹1941年12月,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美、英对日宣战。

⏹中国设立战区,为了配合英、美打击日军,中国发起反击。

⏹1942年元旦发起的第三次长沙会战,共毙伤日军5万余人,俘日军139人,为历次会战所罕见。

⏹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对日作战,第二00师师长戴安澜在缅甸殉国。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展,敌后战场开始局部反攻,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却日益下降。

⏹1944年4月到1945年1月,日军发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作战(即豫湘桂战役)。

⏹此次的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一败涂地,八个月丢失146座城市、2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国民党在军事上的溃败和统治区内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激起各阶层人士的强烈不满。

国民党统
治区民主运动迅速高涨。

⏹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
⏹1、国民党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坚持了抗战,以巨大的牺牲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粉碎日军速战
速决的战略企图。

⏹2、在血与火中,国民党逐步认识到战争的一些客观规律,确定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保存了相当
数量的有生力量。

⏹3、在战争初期,正面战场抗击了日军的主力,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战场,从此两
个战场互相策应、互相促进、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4、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

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
博得了世界上爱好和平的国家人民的广泛同情和支持。

⏹抗战相持阶段正面战场的局限:
⏹1、抗战意志衰退,以保存实力、坐待胜利为指导思想,失去了抗战初期的积极性。

⏹2、蒋介石“曲线救国”的策略,导致国民党军先后有78万人投敌,其中将级军官67名,如孙殿英、
孙良诚、庞炳勋等。

⏹3、军队贪污腐化,从中牟取暴利,大发国难财。

⏹4、军队的纪律败坏,当地人民恨之入骨。

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1、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路线
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制定的中国抗日战争政治总路线和战略总方针,是指导中国进行抗战并最后夺取胜利的灯塔。

全面抗战爆发后,战局变化非常急剧。

日本相继占领平津、平绥铁路东段和华中的上海地区后,又展开新的战略进攻。

这主要是因为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进行抗战,不愿发动群众和改革一党专政政治,使抗战前途蒙上了阴影。

在此紧迫形势下,为推动全国抗战的顺利发展,1937年8月22日到25日,中共中央在陕西省洛川县冯家村,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洛川会议),研究制定抗日战争的路线、方针和策略,正式确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并依此制定了抗日游击战的战略战术。

2、持久战方针的提出
1938 年5 月至6 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总结抗战10 个月来的经验,集中全党智慧,系统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

意义:向全国人民指出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鼓舞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是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中国实际出发解决战争问题的光辉典范,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战略纲领。

二、1、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改编成八路军、新四军。

八路军刚开赴前线时,主要是直接在战役上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在平型关战役、忻口会战中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配合。

在毛泽东看来,像平型关大战这样的大仗,八路军打得好,但不能总是这样打下去。

随着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中国抗日战争逐渐形成战略上互相配合的两个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担负的敌后战场。

2、游击战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第一、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

第二、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

第三、游击战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1、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2、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的方针
1939年7月7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战两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明确提出了反对投降,坚持抗战的三大政治口号:
“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
3、巩固民族抗战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毛泽东提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为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中国共产党还提出了同顽固派作斗争的策略原则。

这个策略原则就是有理、有利、有节。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及其地位
1、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
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1/3。

这样做,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

2、减租减息,发展生产
各地抗日民主政权十分重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根据地内停止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以便使广大农民减轻负担,得到实惠,提高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又照顾地主的利益,有利于保障根据地的社会稳定。

3、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
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了革命者向往的“圣地”。

大批知识青年冲破国民党的封锁线奔赴延安。

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1、抗日民主运动的开展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是在敌后发动抗日游击战争,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

同时,也在国民党统治区(习惯上称“大后方”) 开展促进团结抗日等方面的大量工作。

2、抗战文化工作的开展
全民族抗战开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影响下,文化界各抗敌协会相继成立,成为文化界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重要标志。

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1938年9月至11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作了题为《论新阶段》的报告,第一次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2、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
(1)揭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特征
(2)阐明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3)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政治、经济、文化)
(4)总结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阐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的展开而达到成熟。

3、开展整风运动,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内容。

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1、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捍卫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命运。

✦(2)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3)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应用的民族抗争,是决定性因素。

✦(3)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与支持。

3、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3)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

✦(4)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会惧怕战争。

✦(5)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