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分析与路径突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困境分析与路径突围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说过一句话: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

著名教育家马维娜指出:“教书匠”成为“教育家”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就是成为一个“思想者”。

对,课堂因“思想”而美丽。

那么,新课改理念下,如何上好一节课,应是教师特别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好课”探索方面,不少专家、学者、一线教師都做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不少真知灼见。叶澜教授在其《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倡导“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五实课堂”。北京教科院文喆认为“好课”应具备“内容适切、环境宽松、形式多样、过程科学、评价包容”五项标准。河南王海峰、张明新在《中国教育报》撰文提出“好课”的“六特质论”,郑金洲“好课”标准的“十化”说。

以上是国内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好课”标准在理论上进行的分析和定位。基本揭示了“好课”的内在要求和特质,尽管对一线教师来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仍受到学科特点和实践操作的限制。因此有必要在新课标理念下结合实证案例对语文“好课”标准进行实质界定。

1.语文“好课”案例的分析与辨证

案例1:在一次地区观摩课上,一位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这是一篇很动人的文章。在讲此文时进行了“拓展”——让孩子回忆自己母亲如何辛苦,让学生猜猜自己母亲的体重,布置作业让孩子回家拥抱母亲一回。于是大家竞相歌颂母爱,配以动情的音乐,很多学生也潸然泪下。课后,在场的专家认为本课比较成功的突破了人文性的教育。

案例2:一位老师在展示其别具一格的小学古诗“吟唱”教学法。课堂上,他把读、吟、唱、舞四个部分结合起来。除了展现自己的考证成果之外。还花费近30分钟的时间教授平仄韵律,学生经过一番历程,终于会读了。专家认为老师和着丝竹旋律,用半读半唱,读唱结合的方法吟诗,吟出了悲伤之感,吟出了李白对于家乡的深深思念。

案例3:一位市级青年名教师在执教《荷叶圆圆》一课时,赢得了包括教研员在内的一致好评。教师让几位学生把事前准备好的“小鱼”贴到黑板的相应位置,有的学生都按照课文插图,把“小鱼”贴到了荷叶下面。但有一位学生提出,“小鱼”会游到别的位置,不一定都在荷叶下面时,但是在教师的一再启示下,“小鱼”还是贴在了荷叶下面。

案例4:有一次,我国某特级教师给中外专家上一节交流示范课,课上学生对答如流,教师板书也非常讲究和美观。这个特级教师在赢得国内专家一致好评

和肯定之后,唯有外国专家发表了坚决的否定意见,他们说:“学生都答得很好,看起来学生们都会了,为什么还要上这堂课?”

以上四个案例是被推举的“好课”。愚以为,推敲之下并非“完美无瑕”:

《第一次抱母亲》通过资源拓展,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对于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对一线语文教师来说是有难度的。因为知识传授操作起来好办,这个“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可怎么进行呢?本课中,执教老师侧重在感动人这一点上着力,于是语文课成了煽情课。教育家王晓春曾反讽到“我让学生感动,把学生搞得哭一阵,笑一阵,时而怒发冲冠,时而咬牙扼腕。你看,我把学生折腾成这样,难道还不算人文教育吗?”那这还是语文课吗?是不是更有点像品德教育课?倘若如此,语文本体属性的沦丧,还能闻得到“语文昧”吗?

古诗“吟唱”法指导下的古诗教学,让学生读出了古诗的味道,是本节课的特色。但是教师用接近30分钟的时间讲授平仄韵律,可取吗?我们承认语文课和文学课有一定关系,但是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和文学课、考据课显然不是一回事,把语文课上成文学研究课显然是对语文学段教学目标定位的偏离。文学“殖民主义”在语文教学

从《荷叶圆圆》的实效出发,我们还是禁不住要问,日常生活中,有哪一条小鱼是必须要在荷叶下面的呢?倘若不是,教师为什么要回避儿童眼中真实的生活世界呢?其次我们知道,荷叶没有一片是圆的,那作者为什么要用“荷叶圆圆”作为题目,其用意又是什么?尽管这节公开课,采用了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乐趣。但教师如果让学生的思维至于教材、止于教师、止于前人和已有经验。又岂是“好课”?案例4的特级教师的这种“完美”、“精彩”,实质是无效的课,是我们迄今一直非常普遍的课堂形象,即刻意回避课堂的动态性——课堂生成。

综上所述,我们一致认为的语文“好课”,还存在着对教学本体认识不清,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教师主导过于强势、教学方法守旧呆板、教学预设僵化保守等不少弊病。基于以上认识,笔者结合当前语文“好课”的标准试图找出科学、合理的突围路径。

2.课改理念下小学语文“好课”标准困境突围的策略

2.1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是有效突围的前提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认清学科性质,是我们科学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语文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通过学生学习语文培养良好的情趣和价值观。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才能实现对工具的掌握,也只有在掌握工具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培养健全的人,二者相辅相成。许多优秀语文教师在教育实

践中,正是以这一辩证统一的思想指导着自己的教学。持“工具性”观点的教师没有忘记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持“人文性”观点的教师,也从未放松过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这些教师的成功经验,是对语文学科基本属性最强有力的证明。

2.2准确定位教学的目标是有效突围的方向

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看法,构成了人们的语文学科性质观,它决定人们对语文教育的态度,影响人们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新课标”在语文课程目标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提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的理念。但是,因为学生不一样,情境不一样,教师不一样,致使教学目标的制定千差万别。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曾回忆一次听课感受:教师的讲解很到位、很精彩,但学生读书的水平却很不到位,甚至磕磕巴巴,语无伦次。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将目标定位在“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远比“理解文章的内容”更为准确。同样,比如中年级的教学目标用在低年级是对学生的拔高,用在高年级是是对学生的降低,无论拔高或者降低都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是非常关键的。2.3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有效突围的手段

语文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以“讲授法”为主。讲授法虽然有许多优点,但缺乏“民主”思想,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動性,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新课标极力倡导的是“平等对话”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应成为现代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的主流。我们提倡多种方法并举、多样手段并用;倡导具有民主意识的启发式、谈话式、讨论式、发现式教学;积极推行综合性学习。同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特别是现代语文教师更要注重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更要广泛地使用电脑、多媒体、网络,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由此可知,语文教学方法有多样、语文教学手段很丰富。

2.4实施科学的评价方法是有效突围的保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教学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语文教学评价要“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学生互评、家长社会参与评价相结合。比如在一次读书挑战赛上,我问一位女生读得如何?有没有比过对方?这位女生说自己读得很有节奏、情感,比对方读得好。我评价说: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就是努力的结果。课后,一位老师问我:如果学生说没比过,你怎么办?我说:谦虚是美德,你太谦虚了!这位老师向我竖起了大拇指。我认为这些主张体现了新的语文评价观念,保护了学生自尊和自信,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