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6第十四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层扩散 (2)全身扩散 血流、淋巴流扩散
侵袭性物质
①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140MD大质粒 inv基因→侵袭素
②福氏志贺菌virC基因→侵袭性蛋白 ③致病性葡萄球菌→血浆凝固酶 ④A群链球菌→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
酶
(二)毒素(toxin)
外毒素(exotoxin)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 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 体外的蛋白质。 内毒素(endotoxin)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 脂多糖,菌体死亡崩解时游离出来。
6第十四章---细菌的感染与 免疫
基本概念: 1、感染:病原菌侵入机体生长繁殖、释放毒性 物质引起病理的过程 2、毒力:病原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 3、半数致死量(LD50):在规定时间内,通过一 定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 亡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4、半数感染量(ID50)
第一节 细菌性感染
2、化学成分:脂多糖
3、理化性稳定:160℃--2~4h 4、类脂A--内毒素的主要毒性成分。
内毒素毒性作用
发热反应 白细胞反应 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Shwartzman现象与DIC
二、 1.细菌侵入的数量 数量的多少与毒力强弱有关。
2.侵入部位 有些细菌的门户单一,有些多 个。
第二节 抗感染免疫机制
3、不完全吞噬→完全吞噬
(三)液体中的抗微生物物质 1、溶菌酶:源于吞噬细胞、低分子碱性
蛋白质
2、补体 3、防御素:富含精氨酸的小分子多肽,
杀胞外菌
二. 特异性免疫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体液免疫:
抗菌抗体(调理素) 抗外毒素抗体 抗体作用:调理作用、中和外毒素作用、
SIgA阻挡病原菌定植、激活补体
细胞免疫是以T细胞为主的免疫应答
败血症 (septicemia) 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血中繁殖,造成机体严
重损害,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如高热、皮肤黏
膜瘀斑、肝脾肿大。
脓毒血症(pyemia)
化脓性细菌由病灶侵入血流后,在血中大 量繁殖,并随血流向全身扩散,在组织和 器官引起新的多发性化脓性病灶。
毒血症(toxemia) 病原菌侵入机体后,只在侵入部位生长,
不入血流,但其释放的外毒素可入血,引 起特殊的毒性症状。
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
革兰阴性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 殖、崩解后释放出大量内毒素;也可由 病灶内大量革兰阴性菌死亡、释放的内 毒素入血所致
第三节 感染的种类与类型
一.感染的种类
外源性感染:病原菌来自体外。 内源性感染:病原体来自自身的体表 或体内,多为条件致病菌。(免疫力 降低时)
二. 社会感染与医院感染
1、社会感染:医院外发生的一切感染。
2、医院感染: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包括 在医院中活动的所有人群的感染。
三. 感染的类型
(一)不感染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致病菌的致病机制主要与三方面有关: 细菌的毒力强弱 侵入宿主机体的菌量 侵入部位是否合适
细菌的毒力物质 :侵袭力、毒素
(3)黏附机制 静电吸引及疏水作用 阳离子桥连作用 配体-受体结合作用
(4)组织趋向性
2、侵入(invasion) 指某些毒力强或具有侵袭能力的病原菌主 动侵入非吞噬细胞的感染过程。 侵袭基因:控制细菌侵袭能力的基因 侵袭素:侵袭基因编码产生的蛋白质 3、繁殖与扩散 (1)局部扩散 表层扩散
CD4+Th1细胞— IL-2、TNF-B、IFN- r 发挥细胞免疫效应、淋巴、单核细胞浸润
CTL-- 直接杀伤细菌
(三) 抗感染免疫的特点
胞外菌感染的免疫:体液免疫
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吞噬作用、抗体和补体的 调理溶菌作用
胞内菌感染的免疫:细胞免疫
CD4+Th1细胞和CTL的细胞免疫
对外毒素的免疫:抗体的中和作用
1、外毒素
分子结构:A-B模式
A:活性亚单位 B:结合亚单位
可提纯制疫苗
ETEC不耐热肠毒素 霍乱肠毒素 破伤风痉挛毒素 肉毒毒素
外毒素性质: (1)为蛋白质,多数由A-B两个亚单位组成 (2)毒性作用强, 且具有选择性
1mg肉毒梭菌外毒素→2亿小白鼠, (3)对理化因素不稳定,一般不耐热。
葡萄球菌肠毒素--100℃30 min
非特异性免疫 组织屏障
免疫细胞 免疫分子
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一、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一)屏障结构
1.皮肤与粘膜 (1)机械性阻挡与排除作用 (2)分泌杀菌物质 (3)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2.血脑屏障
3.胎盘屏障
(二) 吞噬细胞及吞噬杀菌过程:
吞噬细胞:小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 大吞噬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四)显性感染: 类别:1.时间上分:急性、感染慢性 2.感染的部位分: 局部感染: 全身感染: 菌血症(bacteremia) 败血症 (septicemia) 脓毒血症(pyemia) 毒血症(toxemia)
菌血症(bacteremia)
病原菌由原发部位一时性或间断性侵入血 流,但未在血中繁殖,并且无明显中毒症 状。
病原菌—侵入皮肤、黏膜--中性粒细胞 毛细血管
少数病原菌→淋巴结巨噬细胞 极少数病原菌→血液、组织器官(巨噬细胞)
(二)吞噬过程
1、吞噬过程 趋化 接触 吞入 杀灭与消化
吞噬作用的结果: 1、完全吞噬:细菌被吞噬后,5~10min
内死亡,30~60min内消化。如大多数化 脓性细菌。
2、不完全吞噬:在免疫力低下或缺乏的 机体内,结核分枝杆菌、布鲁菌等胞内 寄生菌虽被吞噬却不能被杀死。
(4)抗原性强,可脱毒成类毒素
外毒素种类
1、神经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肉毒毒素 2、细胞毒素:白喉毒素 3、肠毒素:霍乱肠毒素、ETEC肠毒素、产气 荚膜梭菌肠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
内毒素(endotoxin):
1、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组分,
只有细菌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体后,才释 放出来。(螺旋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二)隐性感染 当宿主体的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 入的病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 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或称亚临床感 染。
特点:机体获得足够的特异免疫力
(三)潜伏感染 当宿主体与致病菌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暂 时处于平衡状态时,病菌潜伏在病灶内或某些特殊组 织中,一般不出现在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中。一旦 机体免疫力下降,则潜伏的致病菌大量繁殖,使病复 发。结核分枝杆菌
侵袭性物质
①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140MD大质粒 inv基因→侵袭素
②福氏志贺菌virC基因→侵袭性蛋白 ③致病性葡萄球菌→血浆凝固酶 ④A群链球菌→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
酶
(二)毒素(toxin)
外毒素(exotoxin)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 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 体外的蛋白质。 内毒素(endotoxin)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 脂多糖,菌体死亡崩解时游离出来。
6第十四章---细菌的感染与 免疫
基本概念: 1、感染:病原菌侵入机体生长繁殖、释放毒性 物质引起病理的过程 2、毒力:病原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 3、半数致死量(LD50):在规定时间内,通过一 定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 亡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4、半数感染量(ID50)
第一节 细菌性感染
2、化学成分:脂多糖
3、理化性稳定:160℃--2~4h 4、类脂A--内毒素的主要毒性成分。
内毒素毒性作用
发热反应 白细胞反应 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Shwartzman现象与DIC
二、 1.细菌侵入的数量 数量的多少与毒力强弱有关。
2.侵入部位 有些细菌的门户单一,有些多 个。
第二节 抗感染免疫机制
3、不完全吞噬→完全吞噬
(三)液体中的抗微生物物质 1、溶菌酶:源于吞噬细胞、低分子碱性
蛋白质
2、补体 3、防御素:富含精氨酸的小分子多肽,
杀胞外菌
二. 特异性免疫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体液免疫:
抗菌抗体(调理素) 抗外毒素抗体 抗体作用:调理作用、中和外毒素作用、
SIgA阻挡病原菌定植、激活补体
细胞免疫是以T细胞为主的免疫应答
败血症 (septicemia) 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血中繁殖,造成机体严
重损害,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如高热、皮肤黏
膜瘀斑、肝脾肿大。
脓毒血症(pyemia)
化脓性细菌由病灶侵入血流后,在血中大 量繁殖,并随血流向全身扩散,在组织和 器官引起新的多发性化脓性病灶。
毒血症(toxemia) 病原菌侵入机体后,只在侵入部位生长,
不入血流,但其释放的外毒素可入血,引 起特殊的毒性症状。
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
革兰阴性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 殖、崩解后释放出大量内毒素;也可由 病灶内大量革兰阴性菌死亡、释放的内 毒素入血所致
第三节 感染的种类与类型
一.感染的种类
外源性感染:病原菌来自体外。 内源性感染:病原体来自自身的体表 或体内,多为条件致病菌。(免疫力 降低时)
二. 社会感染与医院感染
1、社会感染:医院外发生的一切感染。
2、医院感染: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包括 在医院中活动的所有人群的感染。
三. 感染的类型
(一)不感染
一、细菌的致病机制 致病菌的致病机制主要与三方面有关: 细菌的毒力强弱 侵入宿主机体的菌量 侵入部位是否合适
细菌的毒力物质 :侵袭力、毒素
(3)黏附机制 静电吸引及疏水作用 阳离子桥连作用 配体-受体结合作用
(4)组织趋向性
2、侵入(invasion) 指某些毒力强或具有侵袭能力的病原菌主 动侵入非吞噬细胞的感染过程。 侵袭基因:控制细菌侵袭能力的基因 侵袭素:侵袭基因编码产生的蛋白质 3、繁殖与扩散 (1)局部扩散 表层扩散
CD4+Th1细胞— IL-2、TNF-B、IFN- r 发挥细胞免疫效应、淋巴、单核细胞浸润
CTL-- 直接杀伤细菌
(三) 抗感染免疫的特点
胞外菌感染的免疫:体液免疫
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吞噬作用、抗体和补体的 调理溶菌作用
胞内菌感染的免疫:细胞免疫
CD4+Th1细胞和CTL的细胞免疫
对外毒素的免疫:抗体的中和作用
1、外毒素
分子结构:A-B模式
A:活性亚单位 B:结合亚单位
可提纯制疫苗
ETEC不耐热肠毒素 霍乱肠毒素 破伤风痉挛毒素 肉毒毒素
外毒素性质: (1)为蛋白质,多数由A-B两个亚单位组成 (2)毒性作用强, 且具有选择性
1mg肉毒梭菌外毒素→2亿小白鼠, (3)对理化因素不稳定,一般不耐热。
葡萄球菌肠毒素--100℃30 min
非特异性免疫 组织屏障
免疫细胞 免疫分子
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一、非特异性免疫机制
(一)屏障结构
1.皮肤与粘膜 (1)机械性阻挡与排除作用 (2)分泌杀菌物质 (3)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2.血脑屏障
3.胎盘屏障
(二) 吞噬细胞及吞噬杀菌过程:
吞噬细胞:小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 大吞噬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四)显性感染: 类别:1.时间上分:急性、感染慢性 2.感染的部位分: 局部感染: 全身感染: 菌血症(bacteremia) 败血症 (septicemia) 脓毒血症(pyemia) 毒血症(toxemia)
菌血症(bacteremia)
病原菌由原发部位一时性或间断性侵入血 流,但未在血中繁殖,并且无明显中毒症 状。
病原菌—侵入皮肤、黏膜--中性粒细胞 毛细血管
少数病原菌→淋巴结巨噬细胞 极少数病原菌→血液、组织器官(巨噬细胞)
(二)吞噬过程
1、吞噬过程 趋化 接触 吞入 杀灭与消化
吞噬作用的结果: 1、完全吞噬:细菌被吞噬后,5~10min
内死亡,30~60min内消化。如大多数化 脓性细菌。
2、不完全吞噬:在免疫力低下或缺乏的 机体内,结核分枝杆菌、布鲁菌等胞内 寄生菌虽被吞噬却不能被杀死。
(4)抗原性强,可脱毒成类毒素
外毒素种类
1、神经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肉毒毒素 2、细胞毒素:白喉毒素 3、肠毒素:霍乱肠毒素、ETEC肠毒素、产气 荚膜梭菌肠毒素、葡萄球菌肠毒素
内毒素(endotoxin):
1、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组分,
只有细菌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体后,才释 放出来。(螺旋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二)隐性感染 当宿主体的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 入的病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 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或称亚临床感 染。
特点:机体获得足够的特异免疫力
(三)潜伏感染 当宿主体与致病菌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暂 时处于平衡状态时,病菌潜伏在病灶内或某些特殊组 织中,一般不出现在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中。一旦 机体免疫力下降,则潜伏的致病菌大量繁殖,使病复 发。结核分枝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