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语释疑沧海一粟 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释疑:沧海一粟
准确把握成语的本义是灵活运用成语的前提之一。
许多成语沿用至今,由于在表达时多用其比喻义,人们对其本义反倒容易忽视。
成语沧海一粟常用来比喻某人或某物极其渺小,这一点众所周知,然而对它的本义,许多人似乎并没有真正理解,一些权威辞书也存在疏失。
例如《汉语大词典》释为大海中的一颗谷子;《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都释为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大多数人对这样的解释深信不疑,但笔者认为这样的解释看似准确通顺,其实有悖常理,难以让人信服。
诚然粟字通常用来指谷子等物,但这样的意义置于沧海一粟中能说得通吗?一颗谷粒较之沧海而言,的确显得渺小、微不足道,但大海里怎么会有谷粒呢?况且存在于大海中渺小的东西多的是,古人为何要拿谷子这样与大海毫无关联的东西来加以比较呢?
我们不妨再来看看其他一些辞书的解释刘洁修编著《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释为大海里的一粒谷子,《中国成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释为大海中的一粒小米,《汉语成语大词典》中华书局年版释为大海里的一颗小米,《新华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年版释为无边无际的大海中的一粒谷粒。
不难看出,以上辞书也都是将粟理解为其常义,同样不能令人信服。
看来对这一耳熟能详的成语还有必要进一步认识。
既然问题源于粟字的释义,因此想真正理解其中粟字的含义,就必须查考这一成语的出处。
沧海一粟源自苏轼《赤壁赋》,原句是这样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这两句虽为客语,实际上却反映着作者的思想。
寄蜉蝣于天地是说人生就像生命短促的蜉蝣寄寓于岁月长久的天地间,渺沧海之一粟是说我们渺小得如同大海中的一粟。
近代学者徐昂《文谈》对苏轼此语颇有怀疑‘一粟’与‘沧海’何涉?‘渺太仓之一粟’或‘渺沧海一勺’皆可,是或坡公随笔而未之审,或传写有舛耳。
但依笔者之见,此疑显然也是拘于粟之常义所致,因为以苏轼之学识,恐怕不会犯这种常识性的错误,反倒是徐氏这种探求文义不通而强改文字的做法让人生疑。
既然粟指的是大海中细小之物,那么它应是大海中固有的,比如沙石等物,所以从常理来考虑,此粟当非通常意义上的粟,即不应是谷子米粒等物。
再查阅辞书,可以发现粟字条的一些相关义项对我们有些启发。
例如《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年版粟条③列有如粟的颗状物;《汉语大字典》粟条③也列有颗粒如粟状的东西义;台湾中文大辞典编委会编纂的《中文大辞典》粟条⑤亦言凡细颗粒之属或曰粟。
这表明粟并非仅限于指谷粒等物,还可以指其他的颗粒状物。
《辞源》释沧海一粟为大海中一粒粟,《辞海》也释之为大海中的一粒粟,二注虽然都没有明确其中粟之所指,不过《辞源》粟条列有颗粒如粟之物,《辞海》粟条也列有泛指粟状物,且二者都举苏轼此赋为例。
《中华大字典》中华书局1978年版的释义更为直接具体,其粟条⑧沙谓之粟。
王力先生等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年第4版粟条②也列有沙粒等细小之物义;宗福邦主编《故训汇纂》商务印书馆年版粟条第31个义项为沙、粟声之转,古亦通用。
这些辞书的释义清楚地表明粟字具有沙粒义。
粟之沙粒义在上古文献中已经出现。
例如《山海经•南山经》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
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引郭璞注云细丹沙如粟也。
《康熙字典•米部》亦云沙谓之粟。
笔者特意对《山海经》进行了穷尽性调查,发现其中还有九处粟字用作此义,例如卷二《西山经》皇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丹粟。
洵水出焉,南流注于黑水,其中多丹粟,多青雄黄。
清代和邦额《夜谭随录•宋秀才》宋阴念一身蜩寄世间,真如恒河一沙,沧海一粟。
其中沙粟对文同义,粟之沙粒义尤为显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