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工会社会性问题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期中国工会社会性问题研究
职工只有组织起来,并通过自己的组织——工会,才能增强自己的实际权力与地位,但中国的工会由于受自身的政治性所限,社会性属性难以得到展现。由于历史的原因,工会组织的机关化、行政化倾向严重,其发展面临困境。为使中国工会更健康地发展,必须对其进行社会性的改革。重新审视工会组织的地位,强化职工利益代表和维护者身份的社会属性,同时正确处理好工会同党、政府及企事业的关系。坚持一定的原则和目标,克服制度缺失、干部意识能力弱、工作机制失衡等问题,从工会职能、经费、领导体制、活动方式等多方面入手,进行深层改革。
标签:工会;劳动关系;社会性;组织
工会作为一种社会性组织,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是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产生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工人为了反对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进行了各种方式的斗争,工会是工人从涣散的、孤立的状态转向阶级联合的社会性组织。开始它是个别单位按行业组织起来的联合,而后是按产业组织工会,从组织临时性的同盟,发展到建立经常性的团体。中国的工会组织最早出现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工会,是指19世纪20年代后出现的革命工会组织——中国工会。中国工会发展到今天已拥有1.34亿会员,是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革命战争年代,工会团结和组织工人群众为夺取全国政权进行斗争。新中国成立以后,工会组织职工投身经济建设、开展劳动竞赛,在提高职工素质、丰富职工生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习惯于把工会当成一个负责职工群众工作的党政机构,惯习性地忽视了其作为社团组织独立进行社会性活动的特征,造成工会在实际工作中的机关化、行政化倾向,维护职工权益的职能作用不能得以充分发挥。
一、新时期企业工会现状及问题
随着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国有企业的工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是工会会员数量的增加及社会成分的扩大。其次是工会会员成份的变化,各类工作人员的比例在不断改变。再次是工会组织结构的逐步完善,并随着经济全球化开始与国际接轨。
在劳动关系日趋复杂的今天,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对工会工作提出了新课题和新要求。它要求工会充分认识新时代特征和国内外形势,准确把握工会组织所处的历史方位,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会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使工会工作更加符合实际、积极主动和富有成效,而且全国总工会提出了全面改革设想。随
着企业厂长责任制、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实行,利益格局出现了很大变化。职工要求工会成为自己利益的代表者,而工会未能很好的充当这一角色。多数职工仍然认为工会是行政的附属物。不少调查资料指出,职工对工会的评价比较低。有的职工对工会不抱什么希望,进行集体行为时大多是抛开工会进行的。许多经验实例显示,目前中国工会组织功能的变化是非常缓慢的,工会不能代表职工利益的现象很严重。
首先,职工代表大会对工会法定特质及其内容执行力较差。职工代表大会行使如下的主要职权:讨论和审议厂长的报告、生产建设计划、财务预决算以及重大改造方案;讨论决定有关职工切身利益方面的问题;监督企业各级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对有成绩的干部提请上级提职、晋级,对不负责任、造成损失的和严重失
职、违法乱纪的干部建议上级机关予以批评、处分或罢免等严肃处理。①概
括起来说,职工代表大会的职权是行使监督权。但是这种监督权也要得到上级的同意,因此职工代表大会的实际作用仍然有限,往往流于形式。
其次,存在劳资关系在权力方面向资方倾斜的现象。民营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使资方和劳方的关系在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同时,以强势群体为一方,弱势群体为另一方的社会结构也在开始显现。劳资关系是一个典型的强弱不对等关系。在市场经济国家中,资方处于强势位置而劳方处于弱势位置是一种普遍现象,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目前的我国表现得更为失衡和突出。所以孙立平教授认为中国目前的劳资关系是失衡的劳资关系。在许多三资和私营企业中,工人劳动超强度、超负荷、超体能、超工时的所谓“四超”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工人疲劳过度而导致的伤亡事故不时发生,这些往往来自外地的工人每天工作至少12小时,每周
至少六天。①
再次,存在工会行政化致使工人利益受损的现象。中国一些工会脱离组织社会性的基本要求,在组织结构、职能作用、活动方式等方面表现出唯机关化和唯行政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从全总到各级地方工会在人事、经费、业务上直接由同级党组织具体领导,犹如同级党政机关。全国和地方统一的产业工会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这也是有人把中国工会称为“官办型”或“自上而下型”的原因。各级地方工会和产业工会的干部按照机关或事业单位干部管理,各级工会主要领导的来源主要是上级指派,工会志愿者比重过小,工会干部的志愿精神不足,甚至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盛行,严重脱离职工群众。各级工会组织运用行政手段开展工作,一些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缺乏对职工的深厚感情和责任感,以致立场不明确。尤其在企业,工会干部与企业行政的利益关系致使劳资关系出现矛盾时,工会不能旗帜鲜明地站到工人的立场上来。在一些地方,不少职工对工会失去信心。
最后, 有些企业工会的内部环境存在问题。一些工会在其功能上受到内部
环境许多条件的制约。工会干部的产生办法缺乏民主程序,走过场,搞形式主义,实际上是党委委派制。工会干部存在双重身份的问题。工会主席、副主席行政建制的情况很普遍。工会会员对工会干部缺乏必要的制约手段。企业中工人或代表职工利益的工会缺乏采取集体行动的权利。集体行动是集体谈判的基础,但实际中集体谈判机制往往流于形式。还有工会的经费问题和解决劳动争议的处理周期
太长的问题等等。②
二、工会社会性建设的探索与分析
新型的工会组织迫切需要进行工会的社会性建设。工会必须重新审视和定位自身,调整与党、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中国工运学院吴亚平教授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专访时说:“工会的着力点,不应把自己当作一个政治组织,尤其在企业里面,更应该强调作为劳动关系一方面代表的身份,这样的话,工会的立足点就会更扎实一些。”
所谓工会社会性建设,是指工会组织的职能定位、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等要体现非政府组织的基本属性要求,在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社会领域依法开展活动。工会组织的社会性应当表现在:工会组织是社会性活动的主体,他们既不隶属于任何党政机关也不依附于企业组织,它们应依照法律的规定开展社会性活动。工会组织的基本资源来源于社会,其社会性运用程度影响到工会组织的发展能力。工会组织的走向应是自下而上。职工是工会权利的赋予者,而不是被领导者。工会是会员志愿精神的集合,工会组织的活动是会员共同意志的体现。工会组织的活动方式是非官方的、民间的、竞争性的。
工会社会性建设的具体内容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
其一是工会职能的社会性。在工会的职能中突出和履行工会的代表和维护职能,努力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当前,职工权益的突出问题是下岗向失业制度的并轨和结构调整中的大规模裁员。工会要积极协助政府,落实下岗职工失业过程中的经济补偿金的发放、清理企业拖欠职工的各项债务及社会保险的接待工作等。职工权益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是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农民工基本权益保护。工会应采取切实措施,将上述企业普遍存在的拖欠职工工资、超时加班加点及职业安全、卫生条件差,危及职工安全和身体健康等劳资关系突出矛盾,循序渐进地加以解决。此外,还应加快推进突出维权和协调劳资关系的制度建设。要推进平等协商和集体合作制度,重点在建立区域性行业性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积极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