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
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的安排和部署,并提出了明确的乡村振兴时间表,形成了“三步走”战略。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指出: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2018年1月22日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创新时代“三农”全面发展新局面的意见》对新时期四川乡村振兴作出更全面详细和符合省情的部署。

四川省作为我国的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为突出,当前四川要想成为农业强省,实现乡村经济腾飞,完成乡村振兴历史使命,我认为当务之急还是在于用人,破解人才和劳动力短缺的难题。

一、关于破解人才短缺的难题
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最为活跃、最为关键的因素。

要想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就必须引进或培养一批有文化、懂专业、会管理、善经营、爱农村的应用型人才。

针对该情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农民是农村以及农业生产的主体,所以要积极提高农民的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乡村地区,以村集体为单位,各级部门和农产业组织均可以定期组织生产实践、文化、思想等方面的集体学习,引导群众,从思想上和感官上,都认识到农业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会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更会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重拾农业生产兴趣,再现乡村发展的生机。

(二)各级干部是乡村振兴事业中的驱动器,强化干部的多元化思维以及服务农业农村决心十分必要。

一是完善政绩考核的调整,不仅增强考核的强度,更重要的是需要对政绩的延展性考核进行量化,防止一次性的增产增收,而忽视了可持续发展,针对传统农业大县和基层乡镇更多的是对当地乡村振兴情况进行考核,而不是仍然局限在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等方面的考核指标;二是增强基层农技服务水平,组建专业
专人专事的农服队伍。

四川有20个百万人口大县,基本是传统农业大县,平均下辖乡镇级行政机构约47个,最多的为73个,但近年来基层农服中心新进人员多为未经培训的退伍安置人员或非农专业应届大学毕业生等,原有学农的农技人员大部分是80、90年代的统招统分的大专毕业生,年龄老化,知识更新慢,在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方面无所适从,且因乡镇工作人员长期不足,普遍存在农技事业人员与公务员混岗或借岗使用的情况,形成以乡镇中心工作为主,农技推广工作为辅的现象,在岗率不到60%,事业单位改革并未完成,农技事业人员的工资待遇仍然与职称挂钩,影响了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因此,应当立即寻求改革措施,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待遇和收入,充实基层农业工作人员,实现基层人员专业化、年轻化,基层农业工作实现有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三)城市企业家、大学生和各类专业人才是乡村振兴事业中最需要的新鲜血液。

只有不遗余力地吸引他们到乡村创业,到城镇工作,才能更好的盘活农村闲置资源。

很多回乡创业者的第一动机都是国家给予的很好的补贴政策,这个就有很强的双面性。

首先是由于很高的补助和政府部门的一家独大,阻碍了市场的完全竞争,更有社会网络关系企业占有市场、垄断资源或信息,存在隐性的不正当竞争,造成许多社会资本注入,疯狂过后却血本无归的现象,所以应该积极寻求第三方组织竞标,尽可能的实现竞争上岗。

其次是过好的政策优惠让企业主有恃无恐,很容易导致项目烂尾或人员跑路,所以应该让更多的鼓励政策成为“基本保障政策”而不是“兜底政策”,强化对回乡企业主的法制教育,明确各方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另外,2017年至今屡屡在各大城市上演一场场惊心动魄“抢人大战”,我们何尝又不可以以此为契机,在乡村振兴上有所作为,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形成强有力的人才政策,积极参与“抢人大战”,吸引更多专业型、技术型农业类大学生,组建年轻充满活力的农业服务团队,积极投入到乡村振兴工作中,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局面。

二、关于破解劳动力短缺的难题
当今乡村农业发展,缺乏的并不是资金的投入和现代化的建设,更多的是缺少专业型、高效型的劳动力。

2017年,四川省城镇人口4217万人,乡村人口为4085万人,城镇与乡村人口比接近于1:1。

然而,实际来看,
四川乡村空心化问题十分突出:一方面近年大部分地区乡村人口的外流十分严重,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差异近900万;另一方面,乡村人口老龄化愈加突出,每年约有2400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且以青壮年居多,老龄化人口抚养比达到18.18%,在全国排第二位,许多乡村地区支撑农业生产活动的主体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妇女。

不仅造成了四川乡村劳动力的长期短缺,也造成了大量潜力型农技人员的流失。

面对如此情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依靠新型城镇化大规模地减少传统老龄化农民,留下和引入更高效的劳动人员。

在城市化进程已经大规模发展的今天,走出农村,实现非农就业并不难。

更难的是,如何将农业生产和乡村发展所需要的高效的本土劳动力留在当地,如何改变农产业并非低下产业、农业劳动力并非低下从业人员的观念,如何转变职能培养专业型农业劳动力,培养社会主义新农人。

毕竟农民增收的根本源泉是要靠农业、靠农村,靠参与进来的人来实现乡村振兴,而不是以外人和城市产业的支撑。

所以我们必须学会重视劳动力、尊重农业从业人员、正视农产业,方可吸引更多、更高效的劳动人员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

(二)依靠现代技术全面实现农业省力化,局部机械化操纵和自动化管理。

四川位于中国大陆地势三大阶梯中的第一级和第二级,即处于第一级青藏高原和第二级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带,高低悬殊,西高东低的特点特别明显,平原、丘陵、山地并存,因此全省乡村农产业并不能立即朝着全面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现代农业发展。

政府和社会一味追求农业机械化操纵和自动化管理,只会适得其反误入歧途。

我们更多的应该寻找务实的省力化模式发展,依靠全国农产业体系的先进技术,探索省力化模式,减少农业生产的重体力劳动,提倡省力化的轻体力劳动,如休免耕技术、以草抑草技术、省力化修剪技术等,并在局部实现小型机械化操纵和自动化管理,强化省力化措施,才是解决四川省劳动力短缺问题最“接地气”的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