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习题详解(第3章 货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三章货币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
1.价值形式
答:价值形式是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

商品的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在两种商品的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价值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马克思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考察,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指出货币的出现和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货币一经产生,商品内部的矛盾就转化为商品与商品、商品与货币的矛盾。

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表现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

2.简单价值形式
答:简单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简单地、偶然地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这种价值形式是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物物交换相联系的。

例如:
1只绵羊=2把石斧
在这种价值形式中,等式两端的商品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

等式左端的商品“绵羊”处于主动地位,它的价值在石斧这一商品上相对地表现了出来,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

而等式右端的商品“石斧”则处于被动地位,用它自己表现出“绵羊”的价值,起着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上。

3.扩大价值形式
答:扩大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原始社会末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分工的出现,原始公社之间以至公社内部的产品交换变得比较经常了,一种商品已经不是偶然地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了,而是与许多种商品经常交换。

这样一来,价值的表现也就由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发展到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实际上是许多个简单价值表现的总和,或简单价值表现的扩大。

4.一般价值形式
答:一般价值形式,即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统一地表现在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某一种商品上。

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和交换的发展,逐渐从无数商品中分离出一种商品来,其他一切商品都需要和它相交换,通过它来表现自己的价值,并且在换到这种商品以后,能用这种大家都愿意接受的商品去换到任何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这样一来,总和的或扩
大的价值形式便过渡到一般价值形式。

5.货币形式
答:货币形式是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最终固定在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上,这些贵金属就成为货币商品。

这种价值形式产生于手工业与农业和畜牧业分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之后。

货币形式与一般价值形式并没有本质区别,所不同的地方仅仅在一般等价物已经固定地由金银等贵金属来充当了。

金银等贵金属排除了一切其他商品而取得了单独表现价值和抽象劳动以及直接代表社会劳动的独占权。

在货币形式中,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是用金银等贵金属货币来表现自己的价值。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

因而,商品的相对价值形式便转化为价格形式。

处于等价形式上的货币,便成为社会公认的唯一的一般等价物。

6.货币拜物教
答:随着货币的出现,整个商品世界分成了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商品,它们都作为特殊的使用价值存在,要求转化为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直接作为价值的化身而存在,随时可以转化为任何一种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

这样就使原来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表现为外部的对立,即表现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了。

货币出现以后,所有的商品都必须换成货币,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具体劳动才能转化为抽象劳动,私人劳动才能取得社会的承认而表现为社会劳动。

因此,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成为商品世界中至高无上的权威。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拜倒在它的脚下,把它看作是决定自己命运的神秘莫测的力量,这种现象称为货币拜物教。

7.货币流通规律
答:货币作为流通手段,要不断地在流通领域内发挥作用。

货币在商品交换中不断地运动就是货币流通。

货币流通以商品流通为基础,并为商品流通服务。

为了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流通中需要一定数量的货币。

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就是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①流通中待售商品的数量;②商品价格水平;③货币流通速度。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这就是货币流通规律。

用公式表示如下: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产生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发生变化。

因为在本时期内用延期支付方式赊购的商品无须支付货币;前一时期内用延期支付方式赊购而在本时期内到期的货款需要支付货币,但交易双方互相赊购的商品则可以彼此抵消。

这样,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就需要有如下的改变:
8.纸币流通规律
答: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作为法定流通手段的货币符号。

纸币作为价值符号,其本身没
有价值,只是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所以,纸币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的。

根据这一前提,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金属货币量的计算公式为:
流通中必需的金属货币量
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量
流通中的纸币总额
9.通货膨胀
答: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符号发行失去控制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货币现象。

通货膨胀降低了一国货币的购买力,引起货币贬值。

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会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中才会出现,因为金银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量中的货币量。

宏观经济中,通货膨胀主要指价格与工资的普遍上涨。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引起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引起价格的扭曲,进而影响经济效率。

严重的通货膨胀还将对社会稳定产生不良影响。

10.通货紧缩
答: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供应量相对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等要素减少而引致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和经济衰退等现象。

它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立的概念,通货紧缩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在实体经济中的根源是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偏离,或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

当总需求持续小于总供给,或现实经济增长率持续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时,则会出现通货紧缩现象。

通货紧缩的特征表现为物价水平的持续、普遍地下跌。

这个物价水平,严格说来应包括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房地产及商品和服务在内的价格指数,但碍于统计上的局限性,一般在国内用全国零售物价目上涨率,在国外用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度量指标。

如果全国零售物价上涨率在零值以下,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人们通常在理论上就将其界定为典型的通货紧缩。

11.信用
答:信用是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如赊销商品、贷出货币,买方和借方要按约定日期偿还货款并支付利息。

信用与商品买卖不同,商品买卖是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双向等量转让运动,信用是定期的单方面转让有价值物,到期再偿还。

所以,信用是定期的以偿还为条件的单方面价值转让运动。

12.商业信用
答:商业信用是指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以这种方式买卖商品,在商品转手时,买方不立即支付现金,而是承诺在一定时期后再支付。

这样,双方形成一种债务关系,卖方是债权人,买方是债务人。

卖方所提供的商业信用,相当于把一笔资本贷给对方,因而买方要支付利息。

赊销的商品价格一般要高于现金买卖商品的价格,其差额就形成赊购者向赊销者支付的利息。

商业信用具有以下特点:(1)商业信用的对象是处在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循环一定阶段上的商品资本。

(2)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

(3)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

13.银行信用
答:银行信用是指银行或货币资本所有者向职能资本提供贷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

银行信用是适应产业资本循环周转和再生产运动的需要而产生的。

在再生产过程中,在各企业之间会出现货币资本余缺不均的状况,为了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保证资本循环中资本形态依次转化,需要企业之间进行货币余缺的调剂。

银行通过借贷关系,将再生产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货币资本和社会上的闲置货币集中起来,再把它们贷给需要货币的企业。

银行信用的主要特点有:
(1)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的数量和周转的限制。

(2)银行信用的对象不是商品资本,而是货币资本。

(3)银行信用的债务人是职能资本即工商及农业企业,债权人是银行。

14.国家信用
答:国家信用是指国家直接向公众进行的借贷活动。

国家在这种信用关系中处于债务人的地位。

国家信用在国内的基本形式是国债,通常以发行公债券和国库券的形式来实现。

公债券是由政府发行的一种长期债券,发行公债筹措的资金,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和其他非生产性开支。

公债通常向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股份公司和个人推销。

国库券是由国库直接发行的一种短期公债。

发行国库券主要是为了解决短期急需的国库开支。

15.企业信用
答:企业信用是指资本所有者与企业作为资本使用者之间建立起来的直接融资关系。

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方式筹集资金就会产生企业信用。

其中,债券到期需要还本、付息。

股票售出不退,不存在本金返还问题,但要以获得股息、红利等形式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16.消费信用
答:消费信用是指工商、企业、银行或其他信用机构向缺乏货币购买力的消费者提供贷款的活动。

消费信用的形式主要有:赊账、分期付款和发放消费信贷等。

赊账是利用结账信用卡,凭信用卡先购后支付。

分期付款是消费者购买商品后,先支付部分现款,然后根据签订的合同,分期加息支付余下的贷款。

在货款未付清前,商品所有权属于卖者。

赊账、分期付款都属于商业信用的范畴。

分期付款多用于耐用消费品的交易。

发放消费信贷时,根据接受贷款的对象不同分成两类:
(1)买方信贷,银行直接对商品消费者发放贷款。

(2)卖方信贷,由银行凭分期付款单据并以此作抵押,对销售商品的企业发放贷款。

消费信贷是推销商品、扩大销路的一种手段。

它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刺激消费和促进生产发展,暂时缓和生产过剩的矛盾,但是,消费信用使消费者提前动用了未来的收入,会使将来的购买力缩小,加深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

二、问答题
1.价值形式是怎样发展起来的?
答:价值形式就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就是交换价值。

由于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因此它也就相应地具有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两种表现形式。

与商品交换的发展相适应,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简单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的价值形式。

其中,被
表现的商品处在相对价值形式的位置,主动地要表现价值;表现的商品处于等价形式的位置,起被动的作用。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对立统一关系。

二者的统一表现在:两者互相依存,少了一方就不能成为价值形式。

二者的对立表现在:在同一价值关系表现中,处于等式两边的商品不能同时既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又处于等价形式。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

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上,一种商品的价值已不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而是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

这样,商品的价值本身才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与简单价值形式相比较,扩大的价值形式价值表现的范围扩大,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就商品全体来说,其价值仍然没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表现。

(3)一般价值形式
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逐渐从许多商品中分离出公认的一般等价物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交换中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由这一商品来表现,从而使扩大的价值形式发展为一般价值形式。

从扩大价值形式过渡到一般价值形式是一次质变。

在一般价值形式上,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一种分离出来的商品来表现,因此,它们的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的这种性质便充分地表现出来。

(4)货币形式
货币形式是指用某种商品(主要是金)固定地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价值形式。

货币形式和一般价值形式所不同的只是黄金处于固定地充当其他一切商品的等价物的地位,它排除了一切其他商品而取得了单独表现价值和抽象劳动以及直接代表社会劳动的独占权。

2.货币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答: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是货币本质的表现。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1)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货币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的尺度。

货币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

货币在执行此职能时,只是观念的货币。

(2)流通手段
货币的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可以是不足值的货币。

(3)贮藏手段
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

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既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也不能是价值符号,而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

(4)支付手段
货币的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

支付手段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中赊账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

货币用作偿还赊购欠款时,就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5)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是在前几个职能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

当商品流通越出国界产生国际贸易关系后,货币便在世界经济关系中发挥作用。

上述的货币五种职能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从不同方面共同表现着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其他职能是在这两种基本职能的基础上,随着商品经济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3.货币在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形式?
答: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随着价值形式的发展而产生的。

货币在演变过程中经历了以下几种形式:
(1)金属货币
货币形式最初是采用金银条块的形式,每次商品交易都需鉴定其成色和分量,十分不便。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为了交换的方便,逐渐产生了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和标明面额价值的金属铸币,货币的金属条块形式发展为铸币形式。

它一般由国家铸造,作为法定的货币在市场上流通。

(2)纸币
铸币在长期流通过程中逐渐磨损,由足值的货币变成不足值的货币,但这种不足值的铸币也和足值的铸币一样流通。

这种情况表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可以由价值符号来代替,于是就出现了纸币。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它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我国的宋代和欧美的近代出现了纸币以后,纸币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货币形式。

纸币本身没有价值,仅仅是价值的符号。

价值符号代替真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可能性在实现之前,必须赋予它社会意义,就是它必须获得社会的公认,公认它能代表真实货币进行流通。

因此,纸币是由国家通过法定的途径发行的。

这样的国家权力只有在本国范围内有效,在这样的条件下,货币在纸币形式上取得一种同它的金属实体在外部相分离且纯粹是职能的存在形式。

纸币一旦通过国家强制发行后,就成为一个常量,不能够像货币贮藏手段那样,可以根据商品流通需要自行调节。

尽管纸币的发行因人的主观意志而具有随意性,不过,一旦当它进入流通,这种随意性便会消失,而受到流通规律的支配。

(3)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其基本特征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能够节省流通费用,方便携带和结算。

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不断发展,信用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由银行信用产生的各种信用凭证,如支票、汇票、期票、存款货币等,被社会广泛作为流通与支付手段,执行货币的基本职能,甚至在人们购买消费品时,大量使用信用卡。

这些通常被称作真正的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指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的信用证券。

①银行券是信用货币的主要形式,在银行券可兑现金属货币的条件下,这些银行券代替了金属货币成为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的重要补充。

银行券代替金属货币发挥流通手段的职能,不仅节约了金属货币,而且方便了交易。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的金本位制受到大大削弱,进而银行券的兑现也受到削弱。

20世纪30年代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大危机,这以后金本位制被逐步放弃,银行券也就停止兑换金属货币,因而变成了不可兑现的银行券。

银行券变为不能兑现的信用货币,是现代国家的主要货币形式,被称为现代货币,而且银行券的发行权是由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垄断的。

②存款货币是信用货币的另一种重要形式。

存款货币就是指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银行存款,主要是指能够通过签发支票办理转账结算的活期存款。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银行作为替客户办理结算业务的中介,其作用越来越重要。

在存款人发生支付时,可根据交易额在存款余额内签发支票,将支票支付给收款人。

收款人可将此支票交给其开户银行,将付款人账户的存款额转为收款人账户的存款。

这样,通过存款账户之间存款的转移来完成支付行为,
可见,签发支票的存款起着货币的作用,所以称之为“存款货币”。

存款货币发挥支付职能时,具有快速、安全、方便的优点,在发达国家中,已有90%以上的交易支付由存款货币代替有形的纸币。

(4)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则是指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和支付。

在支付时,既不需要现金也不需要支票,只需要出示这些卡片,并通过计算机程序进行处理就可以完成了。

随着银行计算机网络化的形成,存款货币逐渐为电子货币所代替。

电子货币是一种虚拟货币,不需要任何物质性的货币材料。

电子货币既迅速又简便,能够节省大量的交易支付费用。

4.商业信用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局限性?
答:商业信用是指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以这种方式买卖商品,在商品转手时,买方不立即支付现金,而是承诺在一定时期后再支付。

这样,双方形成一种债务关系,卖方是债权人,买方是债务人。

卖方所提供的商业信用,相当于把一笔资本贷给对方,因而买方要支付利息。

赊销的商品价格一般要高于现金买卖商品的价格,其差额就形成赊购者向赊销者支付的利息。

(1)商业信用的特点
①商业信用的对象是处在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循环一定阶段上的商品资本。

它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贷出的资本就是待实现的商品资本。

②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

赊购商品的是从事生产或流通活动的职能资本,而能够提供商业信用的也是掌握商品的职能资本。

所以,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职能资本。

③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

在再生产周期的繁荣或高涨阶段,随着生产的增长和流通的扩大,以商业信用方式出售的商品也增多;相反,在危机阶段,商业信用也相应地陷入萎缩状态。

(2)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①商业信用的规模和期限受单个资本拥有的资本数量和资本周转状况的限制。

由于商业信用是职能资本相互提供的,它的规模不可能超过单个资本所拥有的资本数量,而且用来提供商业信用的还不可能是全部资本,只能是可以用后备资本来补充的部分。

同时,资本运动的速度也是一个制约的因素。

资本运动得越快,商业信用的规模就可能扩大;反之,则可能缩小。

②商业信用也要受商品使用价值流转方向的限制。

某种商品的生产者只可能向需要该商品的生产者或消费者提供商业信用。

5.银行信用有什么特点?较之商业信用有何进步性?
答:银行信用是指银行或货币资本所有者向职能资本提供贷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

银行信用是适应产业资本循环周转和再生产运动的需要而产生的。

在再生产过程中,在各企业之间会出现货币资本余缺不均的状况,为了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保证资本循环中资本形态依次转化,需要企业之间进行货币余缺的调剂。

银行通过借贷关系,将再生产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货币资本和社会上的闲置货币集中起来,再把它们贷给需要货币的企业。

(1)银行信用的特点是:
①银行能把社会上各种闲置资金集中起来,形成巨额借贷资本,因此,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的数量和周转的限制。

②银行信用的对象不是商品资本,而是货币资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