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茧房”及其现象学解决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ink appraisement
湖南师范大学人工智能道德决策研究所
詹好(1993-)男,四川泸州人,湖南师范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分析哲学、人工智能哲学。

提出一个新的危害:
3.“信息茧房”将会使人丧失成为本真自我的可能。

而这一点的成立,必须依赖于两点前提:
1.在无“信息茧房”的情形下,人有成为本真自我的可能;
2.在“信息茧房”的情形下,人难以成为本真自我。

本真与非本真
“本真自我”是一个现象学的概念。

现象学家认为人的“在世”状态分为作为自身存在的“本真状态”和作为非自身存在的“非本真的状态”。

“本真”概念在现象学家海德格尔看来是一种“不在家”的孤独状态。

即一种不受到社会制约,不以“常人”作为接口,“直面自己内心,做出最符合自信本真决定”的状态。

而“非本真状态”,则是一种丧失自我、人云亦云的“沉沦状态”。

新媒体平台将用户平时浏览资讯的数据存储起来,利用相应的数据挖掘(Data Mining)算法,推断出个体的偏好,模拟出一个对应的“虚拟的本己”,并将其与推荐算法“相连”,从而给真实的人推送资讯。

用户每天看到的都是由算法模拟出的虚拟主体——“虚拟本己”所选择的信息,长期以往,个体的发展方向将会被“虚拟本己”所设定的方向限定。

而我们所关注的重点就在于,“虚拟本己”究竟就是“此在”,还是“非此在存在”?即在“茧房”中的人们处于“本真状态”还是“非本真状态”?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必须要知道如何判定“非本真”和“本真”。

选择可能性
人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创造的特性,正是其价值与意义所在。

“此在是自由地为最本己的能在而自由存在的可能性”。

[9]作为人的此在,其在世的时间是短暂的,但是另一方面,此在却能够超越现实的时空的限制,在可能性世界的领域筹划自我,为自我设计与创造提供了最大的自由度。

在这种情况下,此在由于有了可能性而超越了现实性,摆脱现存物的束缚,最终通达自由选择的境界,达到本己、本真状态。

由此,我们可以通过判断个体是否具有选择的可能性来判断其处于“本真”状态还是“非本真”状态。

同时,前提1也得到了证明:在无“信息茧房”的情形下,人有成为本真自我的可能。

资讯经过“虚拟本己”的筛选,最终被推送到本己手中,这固然是个体选择资讯的可能性终结;但是另一方面,这个虚拟本己的产生又是源于主体本身最初独立的选择,这似乎又为可能性留出了空间。

面对这种困境,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在用户浏览过程中,被动地进行改变是否可能。

从技术原理上讲,的确存在被动改变的可能性,但从实际情况来讲却不太可行。

通常的推荐算法会根据人们使用次数的增加而慢慢稳定,这是一个随着迭代逐渐收敛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自发的进行改变是难以实现的。

今日头条副总编靖徐一龙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人们越用机器,机器就越知道人们喜欢什么。

④调查表示,当反复推荐感兴趣的内容时,53.52%的人仍然会点击阅读,超半数的人对己有的重复的兴趣标签进行巩固,因此形成了一道信息的屏障,将不感兴趣的内容过滤,强化与巩固信息茧房的形成。

既然被动地改变不可行,那么主动地进行改变是否可能呢?同样,理论上存在可能,但由于用户日复一日地接受“虚拟本己”筛选后的信息,长此以往,其获得的资讯越来越符合个人喜好,给了其一种“在家”的舒适的错觉,这导致了用户在接触对于与自己的偏好和价值观相依相异的资讯时,会产生“不在家”的不适感,使得其无意识地“逃离”这些资讯,最终造成个体视野狭隘,观点极化,无法改变。

由从上所述,推荐系统的算法特性使得系统向用户推荐的资讯种类就越会趋于收敛,从技术层面上来看难以存在选择的可能;另一方面,由于长期受到“虚拟本己”的影响,本己自身的偏好逐渐缩小、固化,观点逐渐极化,沉迷于“在家”之中,同样难以有主动进行选择的可能。

因此,信息茧房的确会导致非本真状态的问题。

由此,前提二得到了证实:在“信息茧房”的情形下,人难以成为本真自我。

解决方案
目前,大部分学者倡导用自上而下的方案来消解“信息茧房”难题,即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制约和限制自媒体平台搜集用户的信息,并对其算法进行审核,从而避免“信息茧房”现象的出现。

该方法的问题在于没有考虑到推荐算法特殊性,相关的政策很难明确的执行下去——只要用户意识不到其中的危害,不有意识地自己出来抵抗,新闻客户端就会出于利益的考量,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进行掩饰,并继续营造“信息茧房”。

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还得从使用新闻客户端的用户个体上去寻找。

海德格尔提出要让本己回到充满可能性的世界,需要“畏”的情绪。

如果我们选择“本真的存在”,就必须直面死亡,激发起“畏”的情绪,在对死亡的畏中谋划人生,从而实现自我的选择。

“此在”在畏中意识到了死亡的结局,从而在不会盲从于众人做出决定,其可能性因此敞开。

当人们直面死亡,直面死亡背后的虚无,就会强烈地意识到沉沦于世界和人们之中是如此可笑与滑稽。

直面死亡所激起的“畏”的情绪,将“此在”从沉沦中唤醒,重新去筹划自己的未来。

“信息茧房”现象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它带来了一种“在家”的错觉,使人们丧失了“畏”的可能。

这种现象难以消解的原因也正是因为这种“在家”的错觉使得人们很难意识到“茧房”的存在,这也正是为什么大部分用户对于新媒体平台的个性化推荐持有积极态度。

尽管仍有一部分人对“信息茧房”造成的信息受限有所的感知,但却没有引起更大程度的警觉。

唯有重新激起人们的对“信息茧房”效应的“畏”的情绪,才可以消解“信息茧房”难题,即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是让人们明确认知到“信息茧房”的危害,从而消解这一难题。

人们对“信息茧房”难以产生出畏的情绪,也正是因为我们对于其产生的严重后果没有清晰明确的认识。

因此,关键就是把“信息茧房”的危害科普给大众,激发起人们内心对“被‘虚拟本己’操控的境遇”的“畏”,从而掀起与“信息茧房”的相关“推荐系统”技术的警惕,并通过人们对“推
(下转第40页)
如图3所示,襟翼钢索的张力测量需要测量襟翼在0°
位置时,襟翼收上钢索的张力值和襟翼在放下20°位置、脱
开左侧襟翼推拉杆时,收上钢索和放下钢索的张力值,并且
在襟翼张力温度校正图里查询张力是否在范围内(见图4)。

如果测量值不在规定范围内,就需要对钢索张力进行调
整。

钢索张力的调整方法在手册中有详细的给出,在此不做
赘述。

但结合CESSNA 172R 多年的维修经验,建议将钢
索张力调整至正常张力值以上0~5磅(张力在规定范围内),可减小钢索跳动幅度,减少钢索的跳磨;
换季维护建议(1)由于CESSNA 172R 飞机钢索跨度较大,建议将
钢索张力调整至正常张力值以上0~5lb(张力在规定范围内),可减小钢索跳动幅度;(2)门框处的燃油管、门框装饰板上过较长的装饰螺钉也可能造成钢索的相磨;(3)过壁孔、隔框处钢索防磨条的硬度有的较硬,同样会对钢索造成不轻的磨损。

结束语
对于软式操纵系统的飞机,操纵系统的故障可能会直接
威胁飞行安全,所以操纵系统尤其是操纵钢索的检查相当重要。

换季工作不仅仅是对操纵系统的检查,还考虑到了季节
温度变化对软式操纵系统的影响,对于外场维护有重要意义。

图2 机翼站位WS71.125处副翼钢索磨损
图3 襟翼钢索示意图
图4 襟翼钢索张力温度校正图
荐系统”技术的反思,倒逼新媒体公司的改变和政策的改革。

结语我们在享受着个性化推荐系统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同时需要警惕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这才是我们对待这类“新兴技术”所应当具有的理性的态度。

当前的“信息茧房”还仅仅处于初级阶段,人们只有在长期使用新媒体客户端的过
程中才会沉沦,而大数据技术的飞速进步,使得新媒体平台在甚至在我们还未使用新媒体客户端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个体所有的信息——人们第一次使用新闻客户端时,足以影响其判断的“虚拟本己”就已经产生了。

而“虚拟本己”又是何时让我们“沉沦”至“非本真”状态的呢?首先,此在必定不是自始便已沉沦的,在使用算法之前,“虚拟本己”还未出现,推荐算法在没有用户数据的情况下并不能对其选择性产生影响;其次,此在也不是采用推荐算法后立即沉沦的。

推荐算法需要用户长期以往使用数据,才可准确地模拟其偏好,一个足以影响本己选择的“虚拟本己”才会产生——在此之前,个体的自主选择虽然会收
到一定的影响,但并不足以完全封锁其选择的可能性;因此,只有在长期受到虚拟本己的影响后,此在才会沉沦,人们的
选择可能性与其使用推荐系统的时间成反比,使用的时间越长,选择的可能性就越低,就越陷入沉沦的状态之中。

这才是真正令我们感到恐惧的。

注释
NIC 发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https:///article/2014/3/5/harvard -information -cocoon/
3.推荐算法所产生的模型,主要依靠个体使用新媒体客户端时产生的行为数据。

4.http:///a/117974200_465444
5.此处不考虑“大家”的对于个体选择的影响,即不考虑冷启动等算法对于用户个体推荐的影响。

(上接第38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