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作者:傅敏
来源:《师道·教研》2013年第06期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
一、培养问题意识,将兴趣向纵深发展
语文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坚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往有价值的方面去思考、提问,学生就能在长期的积累中形成一种思维的方向,问题的意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他们会问、敢问,从而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利用问题引导活动的方向,让活动目的更明确,取得的成效更大。
如在学习《桃花心木》一课的时候,学生们对桃花心木的生长特点非常感兴趣,于是我趁机让学生们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孩子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桃花心木的根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它的根会容易浮于地表呢?树叶有什么特点?树根、树干、树叶储水的能力很强吗?它们对生长的土壤有什么要求……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学生们也能在课后通过各种方式去解决问题。
后来在综合实践活动《校园绿化树》中,学生们能针对各种校园绿化树提出各种各样有价值的问题,明确了在活动中的方向,使活动开展起来更顺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对校园常见的各种绿化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二、以语文能力为依托,利用语文学科工具性特点
综合实践要顺利开展,并圆满完成,一定离不开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说,依托语文能力能有效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而反过来,综合实践的开展又很好地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比如,我所带班级在开展《我是云山小主人》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们运用了各种语文能力:设计调查问卷调查游客对白云山树木现状的看法;对游客进行采访;收集碑林书法作品,并进行仿写;描写白云山的优美风景,并表达感受;成果汇报中,有动情的演讲……在这次活动中,借助语文工具性的特点,利用语文综合能力,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同时,在活动结束之后,学生们的倾听、表达、写作的能力也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真可谓是相得益彰!
三、参与社会活动,让语文和综合实践活动开出灿烂的花朵
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了学习书本知识的局限,要求学生从生活、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围绕人与自然、人与他人或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等方面,自主提出活动主题,并深入自然情境、社会背景或社会活动领域,开展探究、社会参与性的体验、实践等学习活动。
语文学科也已经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向强调综合性、实践性。
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空间,让语文学习融入社会大课堂,使语文文本的教学内容呈现一种动态式的“活水”式教育。
通过进入社
会,接触社会现实,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等途径,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基本活动过程,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培养主人翁意识。
如学习人教版第十一册《北京的春节》后,教师可把学生的兴趣引向自己的家乡,引导学生们认识了解了广州春节的一些传统习俗,让同学们感慨不已,许多同学不由地产生了好奇:“原来广州的春节也是这么有趣的!”这就是一个研究型的问题:探寻家乡的春节习俗。
在形成了小课题研究的方案后,课题组的学生们开始了实地调查,利用双休日的时间,探寻着家乡的变化,知晓了广州古今春节习俗的一些变化。
在研究过程中,提高学生们的社会参与能力,形成了较强的参与意识和的公民意识。
在一次关于环境保护的口语交际课上,学生们回顾了本组课文所学的内容,讨论了环保的重要性。
很多同学就根据当前的社区活动中最重要的“垃圾分类”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教师可结合这些话题,及时提供给学生们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让学生去调查研究垃圾分类。
通过研究后,让同学们对垃圾分类有了更深的了解。
许多同学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不但对垃圾分类的知识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更重要的是在研究中总结出:若要保护环境,垃圾分类势在必行!学生在此综合实践活动中,把社会热点带进了课堂,同时也把课堂所得带进社区开展活动,不但深化了课堂的认识,更在活动之后,积极履行小主人的义务,自己坚持做好垃圾分类,而且在家庭中、社区中,起到宣传、监督的作用,让垃圾分类活动开展得更深入、更有效。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