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业概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农业概况

一、基本情况

安徽省位于我国东南部,与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河南六省接壤,面积约13.9万平方公里,其中平原、山地、丘陵、台地、水面在总面积中所占比例分别为49.6%、15.3%、14.0%、13.0%和8.1%。长江、淮河横贯东西,划出平原、丘陵、山地相间排列的格局,北部平原坦荡,中间丘陵起伏,黄山、九华山逶迤于南缘,大别山脉雄峙于西部,形成本省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特点,全省据此大致可分为五个自然区域:①淮北平原: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地面由西北向东南略有倾斜,海拔20—40米,为全省重要的粮油棉基地。②江淮丘陵:地面主要由丘陵、台地和镶嵌于其间的河谷平原组成,主要山岭呈东北—西南走向。东部为江、淮水系的分水岭,海拔100—300米;西北部略低,河谷平原宽阔。③大别山区:位于本省与鄂、豫两省交界处,为大别山的主体部分,地势险要,有海拔1700米以上的山峰多座。④沿江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一部分,包括巢湖流域的湖积平原和长江沿岸的冲积平原,海拔多在20米左右,河网密集,土地肥沃。⑤皖南山区:位于本省长江以南,大部分海拔200—400米,山形圆浑、秀气,黄山屹立在本区中部,高峰海拔1873米,为本省最高点。河流基本属于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南部和浙江接壤的小部分地区属新安江(钱塘江)水系。长江在省境内呈西南—东北流向,长约400公里,两侧重要支流有皖河、秋浦河、运漕河、清弋江、滁河等。长江沿岸湖泊众多,面积较大的有巢湖、大官湖、泊湖、菜子湖等。其中巢湖为全省第一大湖、全国第五大淡水湖。淮河横贯本省北部,省内流域面积6.7万平方公里,两岸支流众多,成不对称的羽毛状水系,重要的有颍河、西淝河、涡河、浍河、淠河等。新安江发源于休宁县境内的怀玉山,为钱塘江的正源,省内干流长约240公里,流域6500平方公里。

安徽省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气候上也有明显的特点。首先,由于它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和太平洋西岸,虽属内陆省份,但距海较近,受季风气候影响非常显著;其次,由于地处中纬度由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域,气候表现出明显的过渡性,全省大致以淮河为界,北部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部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全省现有13个地级市(包括亳州市),4个地区;9个县级市,56个县,39个县级区。到1997年底,全省总人口6109万,其中农业人口4984万,占总人口的81.58%;耕地面积4261千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0.7%,其中水田面积1869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3.9%。

二、农业概况

安徽主要农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1997年,粮食总产量居全国第6位,油料居第3位,棉花居第6位,蔬菜居第7位,瓜类居第3位,茶叶居第6位,黄红麻居第2位,蚕茧居第6位,水果居第17位,肉类居第10位,蛋类居第8位。安徽也是全国五大粮食调出省份之一,油菜籽商品量和商品率均居全国第1位。

农业基本特点

1.气候条件优越。安徽气候特征为: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梅雨显著,夏雨集中,秋高气爽。年平均日照时数1800—2500小时,南少北多;平均气温14—17℃,由北向南递增;≥0℃积温5100—6100℃,≥10℃积温4600—5300℃;太阳年辐射总量105—130千卡/厘米2;无霜期200—250天;年降水量770—1700毫米,南多北少。

2.地貌类型多样。全省被淮河、长江天然地由北向南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区域。农业上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沿江平原、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五大农区,其中平原面积占土地面积的25.5%,丘陵占29.5%,山区占31.2%,圩区占5.8%,湖沼洼地占8.0%。

3.农区生产区域性特点突出。以淮河为界,淮北地区种植业以旱作物为主,淮南地区以水稻为主。淮北平原农区主要作物为小麦、薯类、豆类、玉米、棉花、花生、芝麻、麻类等,畜牧业生产以牛、猪、羊、鸡、兔为主;江淮丘陵农区主要种植水稻、小麦、薯类、棉花、油菜、花生、麻类等作物,畜牧业生产以猪、禽为主;沿江平原农区以水稻、油菜、棉花为主,畜牧业生产以猪、水禽为主;皖南和大别山区以水稻、油菜为主,坡地种植玉米、薯类及经济作物,畜牧业生产以猪、牛、禽为主。全省耕地复种指数195%,不同地区差异较大。淮北地区主要为一年两熟和两年三熟,复种指数180%;江淮丘陵地区以一年两熟为主,复种指数190%;沿江地区和皖南山区以两熟为主,三熟占有一定比重,复种指数230%。

安徽农作物常年平均总播面积820万公顷左右,其中粮食面积600万公顷,占总播面积的70%;经济作物220万公顷,占总播面积的30%。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薯类、玉米、大豆五大作物为主,水稻、夏粮和旱(杂)粮种植面积大体各占粮食总面积的1/3,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5%,夏粮约占35%,其它旱粮占20%以上。淮北地区以旱粮为主,其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90%;淮河以南地区以水稻为主,江淮丘陵地区水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65%,沿江圩区、皖南、大别山区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85%。全省经济作物以油料、棉花、麻类、瓜菜、茶叶、水果、蚕桑等为主,其中棉花面积占经济作物面积的18%、油料占48%、瓜菜占19%。

安徽畜牧业生产以猪、牛、羊、兔为主,1997年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的66.8%,牛肉产量占肉类总产的12.6%,牛存栏量占大牲畜存栏量的97.5%,牧业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27%。以阜阳市为中心的黄牛饲养区域成为全国第一大区,牛饲养量占全省的51%。江淮丘陵地区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的55%,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60%。沿江水禽占全省水禽的40%,产值占该区畜牧业产值的58%。

4.名特优产品丰富。安徽名特优产品种类多、品位高,有宿州夹沟香米、明光绿豆、太和香椿、涡阳苔干、黟县香菇、铜陵生姜、徽州蕨菜、黄山石耳、砀山酥梨、怀远石榴、太和樱桃、三潭枇杷、宣州水东蜜枣以及祁红、屯绿、黄

山毛峰、太平猴魁、天华谷尖、霍山黄芽、六安瓜片、淮北肉牛、定远瘦肉猪、沿江水禽、皖西白鹅等,都享誉海内外。

农业生产成就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由于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方针政策,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加强领导,坚持抗灾夺丰收,加大科技兴农工作力度,使我省农业连续战胜多种自然灾害,取得了长足发展和巨大成就。

1、种植业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改革开放20年以来,安徽省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科技兴农工作力度,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快建设农业商品基地。1998年与1978年相比,粮食总产由1483万吨增加到2591万吨,连续登上1500万吨、2000万吨、2500万吨三大台阶;棉花总产增长1.5倍,达到29万吨;油料总产增长4.4倍,达到174.6万吨;蔬菜、水果、蚕桑、茶叶等农产品产量均大幅提高,彻底改变了主要农产品短缺状况。到1998年,全省已建商品粮基地县44个,优质棉基地县16个,油料基地县4个,商品基地建设共投入资金34760万元,大大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正常年景下,已形成了粮食2750万吨、棉花25万吨、油料15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大幅度增长,满足了城乡居民生活需要,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种植业结构得到优化。建国初期,安徽省种植业强调以粮食生产为主,主要解决温饱问题。改革开放以后,安徽省农业生产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安徽省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种植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1998年与1978年相比,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由9280万亩调减到8987.1万亩。种植业中,由粮经二元结构(1978年粮:经为77:23)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过渡(1998年粮:经:饲为50:36:14)。同时品种结构有了明显改善,主要农产品优质品比重明显上升,1998年全省优质米面积达到1800万亩,优质双低油菜面积扩大到300万亩,优质品率分别达到55%、23%。

科技对农业的增产作用显著增强。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安徽省以五个农业牵动性科技项目和丰收计划为龙头,大力组织实施种子工程、菜篮子工程、白色工程等,重点推广水稻旱育稀植与抛秧、精量播种等几十项关键技术,1998年推广农业适用技术超过2.6亿亩次。农业科技的推广,重点工程的实施,带动了农业科技的全面进步,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由1978年的20%左右提高到1998年的43%,农业生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1998年与1978年相比,安徽省粮食单产由159.7公斤提高到288公斤;油料单产由54.3公斤提高到96公斤;棉花单产由23.5公斤提高到49公斤。

农产品生产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1978年以前,安徽省主要农产品生产商品化程度较低。经过改革开放20年来的发展,安徽省已成为全国四大粮食调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