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磁系统总体性能要求

励磁系统总体性能要求
励磁系统总体性能要求

励磁系统总体性能要求

4.1.1 励磁系统应保证发电机励磁电流不超过其额定值的1.1倍时能够连续运行。

4.1.2 励磁设备的短时过负荷能力应大于发电机转子短时过

负荷能力。

4.1.3 励磁系统在发电机变压器高压侧对称或不对称短路时,应能正常工作。

4.1.4 交流励磁机励磁系统顶值电压倍数不低于2.0倍,自并励静止励磁系统顶值电压倍数在发电机额定电压时不低于2.25倍。

4.1.5 当励磁系统顶值电压倍数不超过2倍时,励磁系统顶值电流倍数与顶值电压倍数相同。当顶值电压倍数大于2倍时,顶值电流倍数为2倍。

4.1.6 励磁系统允许顶值电流持续时间不低于10s。

4.1.7 交流励磁机励磁系统的电压标称响应比不小于2倍/s。高起始响应励磁系统和自并励静止励磁系统的电压响应时

间不大于0.1s。

4.1.8 励磁系统的动态增益应不小于30倍。

4.1.9 汽轮发电机励磁自动调节应保证发电机端电压静差率

小于1%,此时励磁系统的稳态增益一般不应小于200倍。发

电机空载运行时,频率每变化1%,发电机端电压的变化应不大于额定值的±0.25%。

4.1.10 发电机电压调差采用无功调差,调差整定范围应不小于±15%,调差率的整定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在全程内均匀分档,分档不大于1%。

4.1.11 发电机空负荷阶跃响应特性:

4.1.11.1 按照阶跃扰动不使励磁系统进入非线性区域来确定阶跃量,一般为5%;

4.1.11.2 自并励静止励磁系统的电压上升时间不大于0.5s,振荡次数不超过3次,调节时间不超过5s,超调量不大于阶跃量的30%。

4.1.11.3 交流励磁机励磁系统的电压上升时间不大于0.6s,振荡次数不超过3次,调节时间不超过10s,超调量不大于阶跃量的40%。

4.1.11.4 发电机带负荷阶跃响应特性:

a)发电机额定工况运行,阶跃量为发电机额定电压的

1%~4%,阻尼比应大于1%,有功功率波动次数不大于

5次,调节时间不大于10s。

b)发电机零起升压时,发电机端电压应稳定上升,其超

调量应不大于额定值的10%。

c)发电机甩额定无功功率时,机端电压应不大于甩前机

端电压的1.15倍,振荡不超过3次。

d)自并励静止励磁系统引起的轴电压应不破坏发电机轴

承油膜,否则应采取措施。

e)当励磁电流不大于 1.1倍额定值时,发电机转子绕组

两端所加的整流电压最大瞬时值应不大于转子绕组出

厂工频试验电压幅值的30%。

f)励磁系统的起励电源容量一般应满足发电机建压大于

10%额定电压的要求。

4.1.12 励磁系统可靠性要求:

4.1.12.1 励磁系统在受到现场任何电气操作、雷电、静电及无线电收发信机等电磁干扰时不应发生误调、失调、误动、拒动等情况。

4.1.12.2 因励磁故障引起的发电机强迫停运次数不大于0.25次/年,励磁系统强行切除率不大于0.1%。

4.1.12.3 自动电压调节器的投入率应不低于99%。

控制系统性能指标

本章主要内容: 1控制系统的频带宽度 2系统带宽的选择 3确定闭环频率特性的图解方法 4闭环系统频域指标和时域指标的转换 五、闭环系统的频域性能指标

1 控制系统的频带宽度 1 频带宽度 当闭环幅频特性下降到频率为零时的分贝值以下3分贝时,对应的频率称为带宽频率,记为ωb。即当ω> ωb 2。Ig ΦO)∣<20?∣ΦQ,0)∣-3 而频率范围 根据带宽定义,对高于带宽频率的正弦输入信号,系统输岀将呈现较大的衰减,因此选取适当的带宽,可以抑制高频噪声的影响。但带宽过窄又会影响系统正弦输入信号的能力,降低瞬态响应的速度。因此在设计系统时,对于频率宽度的确定必须兼顾到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抗高频干扰的要求。 2、丨型和II型系统的带宽 Φ(-0 = -―- 凶为开环系s?j?ι翌,,E 所以20 Igl Φ(J?) = 2Glg 1 / JiT応孑=20Ig-L 二阶系虬的例环传禺为, (】)(,¥,〕= — ~ Λ'+2CΓ?1S +Λ?; 1 圜为I (I I(√,3) =L ∕∣ T此∕?>3+4ζ,T?∕∕? = ?∣2 叫=叫[(1 -2√2) + √(l-2ζ*3)2+l P 2、系统带宽的选择 由于系统会受多种非线性因素的影响,系统的输入和输岀端不可避免的存在确定性扰动和随机噪声,因此控制系统的带宽的选择需综合考虑各种输入信号的频率范围及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即应使系统对输入信号具有良好的跟踪能力和对扰动信号具有较强的抑制能力。 总而言之,系统的分析应区分输入信号的性质、位置,根据其频谱或谱密度以及相应的传递函数选择合适带宽,而系统设计主要是围绕带宽来进行的。 3、确定闭环频率特性的图解方法 b)称为系统带宽

软件系统安全规范

一、引言 1.1目的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广泛普及,计算机安全已成为衡量计算机系统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计算机系统安全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保证系统正常运行,避免各种非故意的错误与损坏;二是防止系统及数据被非法利用或破坏。两者虽有很大不同,但又相互联系,无论从管理上还是从技术上都难以截然分开,因此,计算机系统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本规范对涉及计算机系统安、全的各主要环节做了具体的说明,以便计算机系统的设计、安装、运行及监察部门有一个衡量系统安全的依据。 1.2范围 本规范是一份指导性文件,适用于国家各部门的计算机系统。 在弓I用本规范时,要根据各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范围,不强求全面采用。 二、安全组织与管理 2.1安全机构 2.1.1单位最高领导必须主管计算机安全工作。 2.1.2建立安全组织: 2.1.2.1安全组织由单位主要领导人领导,不能隶属于计算机运行或应用部门。 2.1.2.2安全组织由管理、系统分析、软件、硬件、保卫、审计、人事、通信等有关方面人员组成。 2.1.2.3安全负责人负责安全组织的具体工作。 2.1.2.4安全组织的任务是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定期做风险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并监督实施。 2.1.3安全负责人制: 2.1.3.I确定安全负责人对本单位的计算机安全负全部责任。 2.1.3.2只有安全负责人或其指定的专人才有权存取和修改系统授权表及系统特权口令。 2.1.3.3安全负责人要审阅每天的违章报告,控制台操作记录、系统日志、系统报警记录、系统活动统计、警卫报告、加班报表及其他与安全有关的材料。2.1.3.4安全负责人负责制定安全培训计划。 2.1.3.5若终端分布在不同地点,则各地都应有地区安全负责人,可设专职,也可以兼任,并接受中心安全负责人的领导。 2.1.3.6各部门发现违章行为,应向中心安全负责人报告,系统中发现违章行为要通知各地有关安全负责人。 2.1.4计算机系统的建设应与计算机安全工作同步进行。 2.2人事管理 2.2.1人员审查:必须根据计算机系统所定的密级确定审查标准。如:处理机要信息的系统,接触系统的所有工作人员必须按机要人员的标准进行审查。

信息系统总体设计技术规范

【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

信息系 统总体设计技 术规范 目 录 1.总体设计阶段的任务 .......................... 2.需求调查 ........................................................................ 2.1全面调查企业的概况 ...................... 2.2全面调查企业的管理机构与人 员配置 ......................................................................... 2.3全面调查现行业务管理职能体 系,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及其业务工 作流程 ......................................................................... 2.4全面调查与分析当前的信息需 求 ............................................................................. 2.5全面调查企业的信息管理现状 .............. 2.6分析原有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弄清对新系统的期望 ........................ 3. 数据规划 ....................................................................... 3.1总体数据规划分析阶段 .................... .......................................................................... .......................................................................... .......................................................................... 3.2总体数据规划建模阶段 ....................................................... .......................................................................... .......................................................................... .......................................................................... 3.3信息统一编码体系 ........................................................... 4. 计算机与网络系统总体设计 ........................................................ 4.1设计依据条件分析 ................................................................ 4.2原有设备的适应能力及新系统增加设备的需求 ................................... 4.3新建计算机与网络系统的配置 ................................................. 5. 工程费用概算与效益分析 .......................................................... 5.1工程费用概算 ............................................................... 5.2效益分析 ................................................................... 6. 实施计划和组织管理 .............................................................. 6.1实施计划 ................................................................... 6.2组织管理 ................................................................... 7. 工作要求与完成标志 .............................................................. 文档编号 版本编号 项目名称 文档名称 项目经理 开发单位 编写 任东民 2001年6月6日 校对 年 月 日 审核 年 月 日 批准 年 月 日

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

一、实验名称: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 二、实验目的:熟悉控制系统性能分析常用的几个CAD函数,绘制二阶系统在不同阻尼比取值下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绘制根轨迹图、Bode图和Nyquist图,并对其进行稳定性的分析。 三、实验原理: 二阶系统的阶跃响应及阶跃响应指标: 假设系统的开环模型G0(s)=w n2/s(s+2*ζ*w n),并假设由单位负反馈构造出这个闭环控制系统模型,则定义ζ为系统的阻尼比,w n为系统的自然震荡频率,这时闭环系统模型可以写成G(s)=w n2/(s2+2*ζ*w n*s+w n2),并利用matlab绘制出起阶跃响应曲线。线性系统的阶跃响应可以通过step()函数直接求取。 根轨迹图的绘制: 假设单变量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并且控制器为增益K,整个系统是由单位负反馈构成的闭环系统,这样就可以求出闭环系统的数学模型Gc(s)=KG(s)/(1+KG(s)),可见,闭环系统的特征根可以由下面的方程求出 1+KG(s)=0 并可以化成多项式方程求根的问题。对K的不同取值,则坑能绘制出每个特征根变化的曲线,这样的曲线称为根轨迹。在matlab中提供了rlocus()函数,可直接用于系统的根轨迹的绘制,根轨迹函数的调用方法也很直观,用rlocus()就可以直接绘制出来。 Matlab中对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可以利用bode()和nyquist()函数绘制bode图和nyquist 图进行分析,bode图可以同时分析系统的幅值、相位与频率之间的关系。 四、实验内容: 1、时域分析 绘制二阶系统在不同阻尼比取值下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并说明阻尼比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1)绘制二阶系统在不同阻尼比取值下的单位阶跃响应图可有两种方式 程序一 for zet=1:6;den=[1,zet*.2,1]; sys(zet)=tf(1,den);end step(sys(1),sys(2),sys(3),sys(4),sys(5),sys(6),14),grid 程序二 sys1=tf(1,[1,.2,1]); sys2=tf(1,[1,.4,1]); sys3=tf(1,[1,.6,1]); sys4=tf(1,[1,.8,1]); sys5=tf(1,[1,1,1]); Sys6=tf(1,[1,1.2,1]); step(sys1,sys2,sys3,sys4,sys5,sys6,14),grid 绘制出的图形如下图

系统功能需求

目录 1.系统设计目标 (4) 2.系统设计需求 (4) 3.系统模块设计 (4) 3.1业务需求 (4) 3.2系统需求 (4) 3.3用户需求 (5) (1)资料管理: (5) (2)采购管理: (5) (3)销售管理: (5) (4)库存管理: (5) (5)统计分析 (5) (6)系统管理: (5) 4.系统用例图模型的建立 (5) 4.1系统角色 (5) 图4.1 (6) 4.2超市进销存管理系统的顶层用例图【功能角色分析】 (6) 图4.2 (7) 4.3销售管理子系统的用例图 (7) 图4.3 (7) 4.4采购管理子系统的用例图 (8) 图4.4 (8) 4.5库存管理子系统的用例图 (8)

图4.5 (9) 4.6统计分析子系统的用例图 (9) 图4.6 (10) 4.7身份验证子系统的用例图 (10) 图4.7 (11) 5.系统序列图模型的建立 (11) 图5.1 供应商信息录入序列图 (12) 图5.2 商品采购序列图 (13) 图5.3 商品入库序列图 (14) 图5.4商品销售序列图 (15) 6.系统状态图模型的建立 (15) 6.1商品采购状态图说明: (15) 图6.1 商品采购状态图 (16) 6.2商品入库状态图说明: (16) 图6.2 商品入库状态图 (16) 6.3商品销售状态图说明: (16) 图6.3 商品销售状态图 (17) 7.系统活动图模型的建立 (17) 7.1采购活动图 (17) 图7.1 商品采购活动图 (18) 7.2入库活动图 (18) 图7.2 商品入库活动图 (19) 7.3入库活动图 (19) 图7.3 商品销售活动图 (20)

系统总体设计原则汇总

1.1系统总体设计原则 为确保系统的建设成功与可持续发展,在系统的建设与技术方案设计时我们遵循如下的原则:1、统一设计原则统筹规划和统一设计系统结构。尤其是应用系统建设结构、数据模型结构、数据存储结构以及系统扩展规划等内容,均需从全局出发、从长远的角度考虑。2、先进性原则系统构成必须采用成熟、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并符合国际发展趋势的技术、软件产品和设备。在设计过程中充分依照国际上的规范、标准,借鉴国内外目前成熟的主流网络和综合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以保证系统具有较长的生命力和扩展能力。保证先进性的同时还要保证技术的稳定、安全性。3、高可靠/高安全性原则系统设计和数据架构设计中充分考虑系统的安全和可靠。4、标准化原则系统各项技术遵循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和相关规范。5、成熟性原则系统要采用国际主流、成熟的体系架构来构建,实现跨平台的应用。6、适用性原则保护已有资源,急用先行,在满足应用需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建设成本。7、可扩展性原则信息系统设计要考虑到业务未来发展的需要,尽可能设计得简明,降低各功能模块耦合度,并充分考虑兼容性。系统能够支持对多种格式数据的存储。 1.2业务应用支撑平台设计原则 业务应用支撑平台的设计遵循了以下原则:1、遵循相关规范或标准遵循J2EE、XML、JDBC、EJB、SNMP、HTTP、TCP/IP、SSL等业界主流标准2、采用先进和成熟的技术系统采用三层体系结构,使用XML规范作为信息交互的标准,充分吸收国际厂商的先进经验,并且采用先进、成熟的软硬件支撑平台及相关标准作为系统的基础。3、可灵活的与其他系统集成系统采用基于工业标准的技术,方便与其他系统的集成。4、快速开发/快速修改的原则系统提供了灵活的二次开发手段,在面向组件的应用框架上,能够在不影响系统情况下快速开发新业务、增加新功能,同时提供方便地对业务进行修改和动态加载的支持,保障应用系统应能够方便支持集中的版本控制与升级管理。5、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系统能够支持硬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多个层面的可扩展性,能够实现快速开发/重组、业务参数配置、业务功能二次开发等多个方面使得系统可以支持未来不断变化的特征。6、平台无关性系统能够适应多种主流主机平台、数据库平台、中间件平台,具有较强的跨系统平台的能力。7、安全性和可靠性系统能保证数据安全一致,高度可靠,应提供多种检查和处理手段,保证系统的准确性。针对主机、数据库、网络、应用等各层次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和可靠性策略保障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8、用户操作方便的原则系统提供统一的界面风格,可为每个用户群,包括客户,提供一个一致的、个性化定制的和易于使用的操作界面。 9、应支持多CPU的SMP对称多处理结构 1.3共享交换区数据库设计原则 1.统一设计原则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合理性、一致性和可用性,在全国统一设立交换资源库基本项目和统一编码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并制定统一的交换资源库结构标准。 2.有效提取原则既要考虑宏观决策需要,又要兼顾现实性,并进行业务信息的有效提取,过滤掉生产区中的过程性、地方性数据,将关键性、结果性数据提交集中到交换区数据库中。 3.保证交换原则统一设计数据交换接口、协议、流程和规范,保证数据通道的顺畅。 4.采用集中与分布式相结合的系统结构根据XX电子政务网络发达,地区经济差异性等特点,交换区采用集中与分布式相结合的数据库系统结构,并逐步向大型集中式数据库系统过渡。这些与外部系统交换的数据也需要从生产区数据得到,也就是说需要XXXX数据和各XXXX 数据的采集不只是局限于XXXX和XXXX原定的指标。 1.4档案管理系统设计原则

控制系统性能指标

第五章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一、频率特性四、稳定裕度 二、开环系统的典型环节分解 五、闭环系统的频域性能指标 和开环频率特性曲线的绘制 三、频率域稳定判据 本章主要内容: 1 控制系统的频带宽度 2 系统带宽的选择 3 确定闭环频率特性的图解方法 4 闭环系统频域指标和时域指标的转换 五、闭环系统的频域性能指标

1 控制系统的频带宽度 1 频带宽度 当闭环幅频特性下降到频率为零时的分贝值以下3分贝时,对应的频率称为带宽频率,记为ωb。即当ω>ωb 而频率范围(0,ωb)称为系统带宽。 根据带宽定义,对高于带宽频率的正弦输入信号,系统输出将呈现较大的衰减,因此选取适当的带宽,可以抑制高频噪声的影响。但带宽过窄又会影响系统正弦输入信号的能力,降低瞬态响应的速度。因此在设计系统时,对于频率宽度的确定必须兼顾到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抗高频干扰的要求。 2、I型和II型系统的带宽 2、系统带宽的选择 由于系统会受多种非线性因素的影响,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端不可避免的存在确定性扰动和随机噪声,因此控制系统的带宽的选择需综合考虑各种输入信号的频率范围及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即应使系统对输入信号具有良好的跟踪能力和对扰动信号具有较强的抑制能力。 总而言之,系统的分析应区分输入信号的性质、位置,根据其频谱或谱密度以及相应的传递函数选择合适带宽,而系统设计主要是围绕带宽来进行的。 3、确定闭环频率特性的图解方法

1、尼科尔斯图线 设开环和闭环频率特性为 4、闭环系统频域指标和时域指标的转换 工程中常用根据相角裕度γ和截止频率ω估算时域指标的两种方法。 相角裕度γ表明系统的稳定程度,而系统的稳定程度直接影响时域指标σ%、ts。 1、系统闭环和开环频域指标的关系 系统开环指标截止频率ωc与闭环带宽ωb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两个稳定程度相仿的系统,ωc大的系统,ωb也大;ωc小的系统,ωb也小。 因此ωc和系统响应速度存在正比关系,ωc可用来衡量系统的响应速度。又由于闭环振荡性指标谐振Mr和开环指标相角裕度γ都能表征系统的稳定程度。 系统开环相频特性可表示为

估算网站系统性能需求与性能需求指标

估算网站系统性能需求与性能需求指标 一,时间特性的要求: 普遍情况下,根据国际标准3-5-8原则推算业务处理时间。 登陆时间最长不超过5秒。 检索票务时间不超过5秒。 页面之间跳转时间不超过3秒。 平均时间在3~5秒以内。 二,系统容量需要求: 静态用户(注册用户)在5 000以上 动态用户(在线用户)在1 500以上 并发数200以上 三,一般网站构建系统需求: (1)检查系统在200个用户的负载下,所有业务动作是否可用及稳定。 (2)检查系统在200个用户的负载下,连续运行72小时过程中,用户登陆、订票、检索票务等业务动作是否可用及稳定。 (3)检查系统在1 500个用户在线(1 500x20%),即300个并发用户操作的负载下,连续运行72小时过程中,以上业务动作是否可用及稳定。(80/20原则,即80%的压力是由20%用户产生的) (4)检查系统在8.0 GB业务数据、1 500个用户在线(1 500x20%),即300个并发用户运行的负载下,连续运行72小时过程中,以上业务动作是否可用及稳定。 四,性能需求指标 根据既有的性能需求对本系统的用户访问量、系统处理能力、业务处理能力、 系统响应时间、 容灾需求性能指标、 网络流量等5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估算。其中部分指标也参考测试行业标准,得出该项目具体性能指标。 1.并发用户指标 300≥并发用户数≥160(估算并结合前面系统需求动态用户1500*20%得出)

2.系统稳定性指标 系统有效工作时间要求≥99.5%(用行业标准得出) Web服务持续稳定工作时间≥3天(72小时)(用行业标准得出) 3.系统吞吐量指标(多层体系结构) 完成业务情况(数据库容量)≥140万(笔)交易(客户给出的性能需求) 4.业务处理能力性能指标 在业务高峰时,每分钟能够同时处理150笔数据维护更新操作;100笔的数据查询操作。(估算得出) 在150个并发用户访问时,确定条件的信息查询响应时间小于8秒钟。(用行业标准得出) 每笔业务的响应时间在5秒以内。(用行业标准得出) 登录要求响应时间在5秒以内。(用行业标准得出) 业务处理(每秒请求数)≥4次/秒(估算得出) TPS(每秒交易数)≥150(估算得出) 5.容灾需求性能指标(多层体系结构) 并发用户数≥400(估算得出) 每天完成业务情况≥70万(笔)交易(用行业标准得出) 每分钟完成的业务≥500(笔)交易(估算得出) 6.网络流量分析估算 假设执行每笔业务时,假设大约占用10Kbps资源,同时不考虑网络带宽在传输 过程中的效率损失,表6-1给出了对网络带宽的需求。 表6-1 网络带宽的需求表(无效率损失) 类型年度 吞吐量 (年) 高峰期单位 时间 交易量(/min) 日高峰期每分钟 数据 传输量(Kb/Min) 日高峰期每分 钟数据 传输量(Kb/s) 常规2007 140万136 1 360 22.6 2008 161万157 1 570 26.2 2009 185万180 1 800 30 2010 212万207 2 070 34.5

智能化系统总体设计要求

2.3智能化系统总体设计要求 (一)、总体要求 1.本系统以综合布线系统和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平台,充分体现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在卷烟生产企业的应用水平。 2.我司提供的设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除本技术文件中所明确列出的要求外,凡系统正常运行具备的功能和设备及配件,均包括在本工程范围中。 3.我司在设计说明中提供系统设计原理图、系统拓扑结构图、控制点位表、联动控制系统图、控制机房布局图等。 4.应功能布局重新调整的特点,在建筑走线和布点位置方面留有足够的调整性与冗余度。 5.以结构化、规范化、模块化、集成化的方式实现,适应系统维护和技术发展的需要。 6.采用先进而成熟的技术、可靠而适用的设备。 7.若中标,我司负责系统的开通调试和检测验收,并负责一年以上的免费维修与保养。我司负责维修保养期内系统正常运行操作所发生的设备更换。 8.我司提供业主操作管理人员的培训计划。 (二)、系统安全性 1.设备安全性 ?系统所用设备、器材的安全性指标均符合相关产品标准规定的安全性能要求?系统所用设备、器材需经国家质量检测中心或行业管理部门授权的检测认证机构测试认证合格。 2.操作人员的安全性 ?系统的设计应“以人为本”。 ?所用设备或系统的任何部分有足够强度,防止可能对人员的伤害。 ?系统采取防触电保护等措施,所用设备不能有害人体健康。 3.信息安全性 ?系统设置操作密码、操作等级和控制权限,保证系统运行数据的安全。?有防信息网络病毒和非法入侵的措施。

4.防破坏性 ?系统具备断线、短路和并接其它负载时的报警功能。 ?传输线路的出入口线隐蔽,并有保护措施。 ?系统有自检功能,应具备故障报警、失效告警功能。 (三)、系统可靠性 1. 保证智能化系统全天候、24小时的正常运行。 2. 采用经过工程实践考验、先进而成熟的技术。 3. 采用经过严格质量检验或认证、性能可靠、性能价格比高的产品或设备。 4. 可靠性分配 根据系统规模的大小和用户对系统可靠性的总要求,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指标要求转换为系统各组成部分(或子系统)的可靠性要求。 ?系统所有子系统的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大于其可靠性分配指标。 ?所有设备、器材的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大于其可靠性分配指标。 5.简化设计 系统在完成规定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结构、尽可能减少设备、尽可能缩短路由,以获得系统的最佳可靠性。 6.冗余设计 ?系统保证系统的某个局部发生故障或失效时,不影响系统其它部分的正常工作。 ?系统采用储备冗余设计。特别是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或关键设备,设置热(冷)备份,以保证在系统局部受损的情况下能正常运行或快速维修。 7.可维修设计 ?系统设备采用标准化、规格化、通用化设备以便维修和更换。 ?系统主机结构模块化。 ?系统线路接头插件化,线端必须作永久性标记。 ?设备安装或放置的位置留有足够的维修空间。 ?传输线路设置维修测试点。 ?关键线路或隐蔽线路留有备份线。 (四)、系统电磁兼容性

软件系统性能的常见指标

衡量一个软件系统性能的常见指标有: 1.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 响应时间就是用户感受软件系统为其服务所耗费的时间,对于网站系统来说,响应时间就是从点击了一个页面计时开始,到这个页面完全在浏览器里展现计时结束的这一段时间间隔,看起来很简单,但其实在这段响应时间内,软件系统在幕后经过了一系列的处理工作,贯穿了整个系统节点。根据“管辖区域”不同,响应时间可以细分为: (1)服务器端响应时间,这个时间指的是服务器完成交易请求执行的时间,不包括客户端到服务器端的反应(请求和耗费在网络上的通信时间),这个服务器端响应时间可以度量服务器的处理能力。 (2)网络响应时间,这是网络硬件传输交易请求和交易结果所耗费的时间。 (3)客户端响应时间,这是客户端在构建请求和展现交易结果时所耗费的时间,对于普通的瘦客户端Web应用来说,这个时间很短,通常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对于胖客户端Web应用来说,比如Java applet、AJAX,由于客户端内嵌了大量的逻辑处理,耗费的时 间有可能很长,从而成为系统的瓶颈,这是要注意的一个地方。 那么客户感受的响应时间其实是等于客户端响应时间+服务器端响应时间+网络响应 时间。细分的目的是为了方便定位性能瓶颈出现在哪个节点上(何为性能瓶颈,下一节中介绍)。 2.吞吐量(Throughput) 吞吐量是我们常见的一个软件性能指标,对于软件系统来说,“吞”进去的是请求,“吐”出来的是结果,而吞吐量反映的就是软件系统的“饭量”,也就是系统的处理能力,具体说来,就是指软件系统在每单位时间内能处理多少个事务/请求/单位数据等。但它的定义比较灵活,在不同的场景下有不同的诠释,比如数据库的吞吐量指的是单位时间内,不同SQL语句的执行数量;而网络的吞吐量指的是单位时间内在网络上传输的数据流量。吞吐量的大小由负载(如用户的数量)或行为方式来决定。举个例子,下载文件比浏览网页需要更高的网络吞吐量。 3.资源使用率(Resource utilization) 常见的资源有:CPU占用率、内存使用率、磁盘I/O、网络I/O。 我们将在Analysis结果分析一章中详细介绍如何理解和分析这些指标。 4.点击数(Hits per second) 点击数是衡量Web Server处理能力的一个很有用的指标。需要明确的是:点击数不 是我们通常理解的用户鼠标点击次数,而是按照客户端向Web Server发起了多少次http请求计算的,一次鼠标可能触发多个http请求,这需要结合具体的Web系统实现来计算。5.并发用户数(Concurrent users) 并发用户数用来度量服务器并发容量和同步协调能力。在客户端指一批用户同时执行一个操作。并发数反映了软件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和吞吐量不同的是,它大多是占用套接字、句柄等操作系统资源。 另外,度量软件系统的性能指标还有系统恢复时间等,其实凡是用户有关资源和时间的要求都可以被视作性能指标,都可以作为软件系统的度量,而性能测试就是为了验证这些性能指标是否被满足。

机械自动化控制系统分析

机械自动化控制系统分 析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机械自动化控制系统分析机械自动化设计、制造依靠电子技术为主体,同时实现不同学科内容的相互渗透、结合,在发展的过程中得到逐渐完善,涉及产品结构规划、功能追加、生产方式完善等都需要配合专有控制体系进行调整,是工业生产活动慢慢朝向自动化形态转变的必然趋势。这种依照微电子、计算机管理系统实施搭建的群体编程技术,根据业务伸展和组织结构目标细化原则,在高质量、稳定性能和低能耗素质上实现完整功能定义,推动整个优化系统的全面改观。本文就是针对其中一些流程进行拆解,确保后期开发空间的拓展,促进我国机械自动化应用实力的增长。 工程机械设备在整个经济社会空间中良性地位突出,包括工程推土机和装卸机等,都是需要在及其恶劣的环境中落实工作内容,这也从某一方面加重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为了确保既定目标的落实,装置的调节活动必不可少,而人员作业效率和管制质量的提升更是相当重要,从整体角度观察,要做到尽善尽美可以说难度较大。针对挖掘机来说,其装置形态由各类自由系统构建而成,提升和回转程序也要相互交替,所以如何在这一环节发挥控制系统的协调功能就是整个研究课题的最终方向,这将直接决定创新控制系统的改造事宜走向,只要处理完好,就会减轻人员工作强度,同时提高作业管控质量,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机械自动化控制系统原理的阐述

所谓自动化控制就是利用控制器设备进行生产工作状态的远程管理,令其维持预定变化规律的节奏趋势,这类系统需要借助一些机电部件完成结构搭建,进而汲取更多连续组合的相关元素,促成阶段整改效益的提升。在机械调整空间范围中,控制系统的存在意义就是调整机械布局模式,现代机械设施与自动控制系统已经密不可分,这是机电一体化改造活动的总体局势。其中,检测系统会对工作输出量进行梳理,确定报告无误后反馈给上级,保证控制流程运算的合理性,这样的系统称为闭环式管控结构。在控制系统中包含丰富的信号类型,可以考虑全部予以时间连续函数处理和离散规划两种途径,过程中如果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变量都是单个的,就自然过渡到单变量控制系统形态。 系统控制的稳定性能研究 2.1.阻碍系统稳定运行的因素整理 工程机械在作业环节中,由于外部环境的恶劣,机身震动现象比较常见,但设备使用性能也会大大减分。在机械系统周边的部件中,尤其是动力源部位,液压装置运转的机械震动极为剧烈,加上运动触碰激起的冲击负荷,都会令后期使用效能大幅下降,所以,系统抗震性能的设计尤为重要。另外,恶劣环境下进行机械作业活动,周边的噪声影响也会十分强烈,这就令控制系统必须做好抗干扰元素追加工作,随时抵御外

系统功能要求

系统功能要求: 为了全面研究基于应用服务供应商(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 ,ASP)模式的大规模网络化制造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内外部安全威胁和可信问题,本系统将从生产线源头做起,通过把生产线消耗的能量转化为网络流量,结合制造自动化网络信息系统的其他网络数据流,构成基础网络数据源,进行捕获和存储,测量网络流量特性,建立网络流量安全性指标体系,通过与现有网络安全手段相结合,建立合理、经济的制造自动化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与防护体系的基础研究平台,研究数据保密性问题,解决制造自动化网络信息系统中的关键可信安全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场景的实时图形可视化系统,展示相关研究成果。 能量仿真要求能够提供反映网络化制造能量及其数据流的测试环境,能够对电能进行本地储存,实现仿真系统和市电电网之间电能的双向传递与电能流量的精确控制,可以实时监测并读取储能设备的状态数据,可以实时提供物理环境与信息系统之间测量与控制的双向通信,支持以太网网络环境,并提供可二次开发的API接口。 技术配置及要求: 1、大规模流量处理系统1套:支持2.5G以上高带宽的网络流量线速捕获和线 速发送,能够对接收到的数据报文进行快速、高效的高性能处理,能够标记数据报文的时间戳信息,能根据报文时间戳信息保证数据报文按时间序列保序存储和发送,支持特定特征数据包的快速匹配和分析,能够把高带宽的网络流量线速存储为标准得PCAP文件,并进行实时存储,配置要求: 1)支持2.5G以上流量捕获,支持PCI-E 1.1 规范,提供PCI-E 4X 模式的总 线接口,支持2.5G以上高带宽的网络流量线速捕获和线速发送,支持中断聚合与批量处理方式,支持多队列负载均衡,支持零拷贝技术,能够减少接收数据报文过程中CPU 的占用率,支持多种队列组合,能够将网络负载有效分担到不同的处理器对列上,支持特定特征数据包的快速匹配和分析,能够把高带宽的网络流量线速存储为标准得PCAP文件,配置必要的2.5G POS光接口模块; 2)处理主机:双颗四核处理器,主频≥3.0GHz,内存≥8GB,450G SAS 15000rpm 硬盘≥16块。

控制系统性能指标

控制系统性能指标

第五章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法 一、频率特性四、稳定裕度 二、开环系统的典型环节分解 五、闭环系统的频域性能指标 和开环频率特性曲线的绘制 三、频率域稳定判据 本章主要内容: 1 控制系统的频带宽度 2 系统带宽的选择 3 确定闭环频率特性的图解方法 4 闭环系统频域指标和时域指标的转换 五、闭环系统的频域性能指标

1 控制系统的频带宽度 1 频带宽度 当闭环幅频特性下降到频率为零时的分贝值以下3分贝时,对应的频率称为带宽频率,记为ωb。即当ω>ωb 而频率范围(0,ωb)称为系统带宽。 根据带宽定义,对高于带宽频率的正弦输入信号,系统输出将呈现较大的衰减,因此选取适当的带宽,可以抑制高频噪声的影响。但带宽过窄又会影响系统正弦输入信号的能力,降低瞬态响应的速度。因此在设计系统时,对于频率宽度的确定必须兼顾到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抗高频干扰的要求。 2、I型和II型系统的带宽 2、系统带宽的选择 由于系统会受多种非线性因素的影响,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端不可避免的存在确定性扰动和随机噪声,因此控制系统的带宽的选择需综合考虑各种输入信号的频率范围及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即应使系统对输入信号具有良好的跟踪能力和对扰动信号具有较强的抑制能力。 总而言之,系统的分析应区分输入信号的性质、位置,根据其频谱或谱密度以及相应的传递函数选择合适带宽,而系统设计主要是围绕带宽来进行的。 3、确定闭环频率特性的图解方法

1、尼科尔斯图线 设开环和闭环频率特性为 4、闭环系统频域指标和时域指标的转换 工程中常用根据相角裕度γ和截止频率ω估算时域指标的两种方法。 相角裕度γ表明系统的稳定程度,而系统的稳定程度直接影响时域指标σ%、ts。 1、系统闭环和开环频域指标的关系 系统开环指标截止频率ωc与闭环带宽ωb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两个稳定程度相仿的系统,ωc 大的系统,ωb也大;ωc小的系统,ωb也小。 因此ωc和系统响应速度存在正比关系,ωc可用来衡量系统的响应速度。又由于闭环振荡性指标谐振Mr和开环指标相角裕度γ都能表征系统的稳定程度。 系统开环相频特性可表示为

计算机控制系统性能分析

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计算机控制系统 实验名称:计算机控制系统性能分析所在专业:自动化 学生姓名:王站 班级学号:B11050107 任课教师: 程艳云

2013 /2014 学年第二学期

实验一:计算机控制系统性能分析 一、 实验目的: 1.建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掌握判别计算机控制系统稳定性的一般方法 3.观察控制系统的时域响应,记录其时域性能指标; 4.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时间响应分析的一般方法; 5.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频率响应曲线的一般绘制方法。 二、 实验内容: 考虑如图1所示的计算机控制系统 图1 计算机控制系统 1. 系统稳定性分析 (1) 首先分析该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稳定性,讨论令系统稳定的K 的取值范围; 解: G1=tf([1],[1 1 0]); G=c2d(G1,0.01,'zoh');//求系统脉冲传递函数 rlocus(G);//绘制系统根轨迹 Root Locus Real Axis I m a g i n a r y A x i s -7 -6-5-4-3-2-1012 -2.5-2-1.5-1-0.500.51 1.5 22.5 将图片放大得到

0.75 0.8 0.85 0.9 0.95 1 1.05 1.1 1.15 1.2 1.25 -0.15 -0.1 -0.05 0.05 0.1 0.15 Root Locus Real Axis I m a g i n a r y A x i s Z 平面的临界放大系数由根轨迹与单位圆的交点求得。 放大图片分析: [k,poles]=rlocfind(G) Select a point in the graphics window selected_point = 0.9905 + 0.1385i k = 193.6417 poles = 0.9902 + 0.1385i 0.9902 - 0.1385i 得到0

3性能测试赛题A6BS资产管理系统性能测试要求

任务四:性能测试 1、执行性能测试 本部分按照软件性能测试任务书要求,执行性能测试;使用性能测试工具LoadRunner ,录制脚本、回放脚本、配置参数、设置场景、执行性能测试并且 截图,截图需粘贴在性能测试总结报告中。性能测试具体要求如下: 。录制用户登录、资本录制:录制脚本协议选择“Web-HTTP/HTML ” 产维修模块进行维修登记、用户退出操作。录制完成后脚本名称命名为C_wx 。录制脚本具体要求如下: 用户登录操作录制在init ;资产维修登记操作录制在Action ;用户退出操作录制在end 。 Action 录制维修登记,使用资产名称为ZCLZ 开头的数据进行维修登记录制;对资产维修登记操作设置集合点和事务。集合点名称:R_wx ;事务名称:T_wx;维修登记成功后设置检查点,使用资产列表中新登记成功的资产名称作 为检查点,检查是否维修登记成功。 截图要求:一共3 张图,分别为:① init 登录部分脚本截图,包含左侧菜单;② Action 中进行维修登记操作部分截图,包括集合点、事务、检查点代码; ③end 退出部分脚本截图。 制完成脚本回放:脚本录制完成后使用回放功能对脚本的正确性进行校验。脚 本回放具体要求如下: 回放需要对脚本参数进行修改,使用资产名称为ZCHF 开头的数据进行回放;检查点检查资产名称。回放操作完成,查看Loadrunner 回放日志。 截图要求:一共 2 张图,分别为:①资产维修登记脚本截图;②回放概

要(Replay Summary )截图。 本参数设置要求:脚本回放成功后可继续进行下面的操作。进行性能测试之前 需先对资产名称进行参数化设置。脚本参数设置要求如下: 使用资产名称为ZCYL 开头的数据进行维修登记参数配置;资产名称参 数名称:value ,参数类型选择:File,输入50 条资产名称对应值,每次迭代取唯一值。 检查资产名称,检查点参数名称:title ,参数类型选择:File,取值规则选择同value 值相同行。 截图要求:一共 2 张图,分别为:①资产名称参数化截图;②检查点参 数化截图。 填写表格:填写性能测试总结报告中表格,表格中填写value 和title 参数值。 景设置:按照要求设置虚拟用户个数以及进行场景配置,配置要求如下:设置50 个虚拟用户。 设置集合点策略,选择设置25 个虚拟用户到达集合点时释放。 场景策略:场景名称:C_wx ,虚拟用户总数50 ,用户递增数量25,递增间隔5 秒,场景运行到所有Vuser 运行结束。 截图要求:一共 3 张图,分别为:①集合点设置策略截图;②Design 中的场景设置策略和交互计划图截图;③场景执行完成后Run 界面截图,包括运行结果。 形结果分析:场景执行完成后,需对测试结果进行截图操作,需要

邮件系统总体要求和技术要求

第一部分系统性能要求 1、系统的可靠性要求 .................................................................................................. 2、系统的可扩展性要求 .............................................................................................. 3、邮件系统可管理性要求 .......................................................................................... 第二部分技术要 求 .......................................................................................................... 1、系统运行环境要求 .................................................................................................. 2、系统架构要求 .......................................................................................................... 3、系统功能要求 .......................................................................................................... 4、Web邮件功能要求 .............................................................................................. 5、系统管理功能要求 .................................................................................................. 6、反垃圾及防防病毒要求 ........................................................................................ 7、日志统计功能要求 .................................................................................................. 8、二次开发和系统兼容性 .......................................................................................... 9 .................................................................................................................. . 、其他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