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思想史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试述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学术规范的影响.
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主要特征主要有高度的综合性,明显的政治和伦理色彩,强烈的经学思维方式以及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第一,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具有高度的综合性。

综合性是传统学术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没有专业分科的传统,而是讲求“以人统学。

六艺、群经、经学、诸子、九流、百家之学等术语明显地反映出其综合性。

从古人对经典的看法可以看出其综合性。

古人认为,经典中蕴含着宇宙人生的根本原则,具有至高无上的哲学方面的价值意义;经典蕴涵万事,具有全能的科学价值与知识价值的意义;经典中有关于人类现实生活的全部知识。

古代学者相信,经典不仅可为人的社会生活提供准则,甚至可从中找到解决任何具体问题的现成答案。

如荀子认为有了五经,“在天地之间毕矣”。

第二,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具有浓厚的政治和伦理色彩。

中国传统学术讨论问题以人为本位,尤其重视现实人生中的政治与道德,“内圣外王”是最高的人生理想。

传统学术思想以为国家统治服务为目标,具有明显的政治性。

传统学术思想有着突出的争立学术正宗的道统意识,儒家、道家、佛教的继承者,都宣扬自己的正统地位,与政治上各政权争夺正统如出一辙。

传统的科学技术也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和伦理色彩。

如传统天文学为统治服务,对天文学的垄断标志着政权的确立。

第三,强烈的经学思维方式。

基本特征是在观念上把传统视为绝对权威,表现出强烈的崇古与复古的思维倾向。

如“信而好古”、“言必称尧舜”、“行必法三代”“托圣人以立言。

”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儒家以十三经为经典,道教称《老子》为《道德经》,称《庄子》为《南华经》,佛经汗牛充栋,连“不立文字”的禅宗也有自己的经典《坛经》。

经学思维方式使经学成为传统学术的主宰,在学术传承中注重师法、家法,并且产生了 “述而不作”的学术传统。

经学思维与“述而不作”的学术传统产生了笺注因袭的传统。

第四,重人伦、轻自然的倾向。

中国传统学术思想以“人”为核心,在各个学术领域追求人自身的完善,追求人的理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出鲜明的重人文、重人伦的特色。

但是,在对于自然界本身的认识和改造方面,却被严重忽视。

对于自然知识的传统态度是,“利用自然知识以说明政治、道德方面的主张,而不以自然本身的研究为目的”。

比如弹性规律的发现完全由于测试弓力的实践。

传统学术思想对中国现代学术规范有着较大影响。

传统的经学思维方式以及“述而不作”的思想产生了笺注因袭的传统,这形成了严谨的论证引用标注的规范。

自从在汉代儒术成为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以来,儒家典籍和学说的传承与解释,不仅流派
分明,次序严密,而且任何注或疏都署明作者,原文与注释、注释者和传播者绝不相混。

一些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也有这样的传统,如给《史记》《汉书》作注释的学
者代有其人,但对有价值的注释,后世学者无不尊重作者的署名,即使有些作者名不
见经传,也都一一注明。

更有“凡立一义,必凭证据”的治学规范。

2.我不同意墨子对儒家的批评。

墨子对儒家的批评基于儒家的有差别的等级制度,即“礼”,体现了人际关系中的等
级制度。

但是,儒家的核心观点除了“礼”,还有“仁”。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爱”,虽然两者都强调“爱”,
但这个爱却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孔子所说的仁的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其特点是突出强调了
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做到仁。

其实质是强调统治者只有这样全面驾驭人民,才可以稳定地长期地巩固贵族的统治秩序。

孔子将恢复和巩固礼的统治秩序叫做仁。

周礼是建立在宗法制度“亲亲”的基础上的,所以他非常注重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关于为仁的方法,孔子推崇“忠恕”之道。

即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孔子的同情心理论。

孔子的仁爱是层层外推之爱,是根植于人的
本性的,是人自然而然萌发出来的。

但是同样自然的是,别人对我们的爱总要少于父
母对我们的爱,所以爱父母总要胜于爱其他人,爱是有差等的。

因此儒学的仁爱是社会上和谐的差序的存在。

墨子则提出了“兼爱”思想。

墨子认为,政治上的“交相恶”的混乱局面是一切祸害中最大的祸害。

而解决这个混乱局面的根本方法就是提倡“兼相爱、交相利”。

因为
天下相兼爱则治,相交恶则乱。

他认为只有有力这疾以助人,有财这勉以分人,有道
者劝以教人才能真正实现兼相爱的原则。

因为“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

利人者,人
必从而利之。

”人人相爱相利,社会上相互残杀争夺的现象就自然消灭,也就达成了
天下太平的大治局面。

从上面所述的“仁爱”和“兼爱”思想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首先,孔子和墨子
所代表的社会阶级不同,孔子所代表的是统治者阶级的利益,他主张贵贱有序,目的
在于维护周礼。

而墨子所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要求,其兼爱思想强调功利动因。

其次,两个“爱”其爱的方式有所不同,儒家的仁爱强调的是有差等的爱,要求以对父母兄
弟的爱为中点,层层外推,逐渐扩充到对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

而墨家强调的是无
差等的爱,要求做到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认为博爱无私、没有亲疏远近、贫富贵贱是兼爱的保证。

再次,墨家认为天有意志,人顺之得赏,违之得罚,天志是衡量人间善恶的唯一标准
和最高依据。

而儒家不仅关注天,更重视人,注重人的修养即道德意识的苏醒和自觉,儒家的仁爱除了以天作为外在的保证外更有一套由近及远,有亲及疏的环环相推的可
循之路。

在这一点上,墨子显然是有欠缺的,他只注重人的超越层面和现实性的探讨,而忽视了对人的内在本性的研究。

因此,墨家对于儒家的“自我中心、损人利己”的评价其实是建立在理想状况之下的
片面的分析与指责,并且没有认识到儒家“仁爱”思想以及和谐的差序关系对于社会
的重要意义。

儒学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产生了深久的影响,尤其表现在日常生活中。

仁者爱人、中庸
之道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是作为当代人处理人际关系达到和谐的原则。

子试图以“仁”来重塑一种理想人格,希望用理想人格来填充仁爱思想,进而构成统一规范的
人际和谐,同时对于个人的修身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庸的思想体现了人的身心
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