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在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高职院校由于办学特色明显,毕业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但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却比较困难,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申报了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本文为课题的研究成果。文章分析了职业能力的内涵并就如何构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及其保障机制进行了论述。

标签: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保障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过程起着重要的人才支撑作用,它对于优化人才结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通过调研发现,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存在着错位现象,高职院校有必要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制订有效措施,切实提升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实现高质量就业。

一、构建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意义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着较高的水平,但调研结果显示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不强,出现了社会急需大批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人才,企业却很难招聘到满意的人才,或是很难留住人才的现象。构建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和保障机制,是推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工作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和保障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二、职业能力内涵

职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一定的职业能力是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任何一个职业岗位都有相应的岗位职责要求。他既能说明一个人在既定的职业方面是否能够胜任,也能说明一个人在该职业中取得成功的可能性。

职业能力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一般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一般的学习能力、文字和语言运用能力、数学运用能力、空间判断能力、形体知觉能力、颜色分辨能力、手眼协调能力等。专业能力主要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关键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跨职业的专业能力,主要包含运用数学和测量方法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运用外语解决技术问题和进行交流的能力;二是方法能力,主要包含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掌握制订工作计划、独立决策和实施的能力、准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和接受他人评价的承受力;三是社会能力,主要包含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和善于沟通、能自我独立、有效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四是个人能力,主要包含人的社会责任心和责任感以及自身的道德素养、品德品行、独立自主的生存的能力。

三、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成

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应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以构建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二是构建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三是营造体现职业素养的校园文化环境。保障措施包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机制、学生综合素质的管理模式、科学的评价体系等内容。

1.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

专业建设是学院建设和发展的关键,专业建设应瞄准社会需求,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课程体系构建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突出职业素质培养的原则。职业院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重视对学生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的培养,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至关重要,会大大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程度。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要突出职业素养培养的原则,围绕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进行课程设置。

(2)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原则。职业院校的办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技能是高职院校毕业生不同于或优越于本科院校毕业生的根本,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应突出技能培养这一原则,遵循这一原则,才能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准确定位,培养的人才才会受到社会的欢迎,也有利于人才的自身发展。

(3)突出终身教育的培养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工艺、新技能、新的岗位、新的行业不断地涌现,对人的技能提出新的要求,对岗位技能也提出了新的标准,行业标准也会发生新的变化,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因此,课程设置时要突出终身教育的培养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使他们走向社会时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2.构建校企融通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

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多彩,也是学生最乐于接受和参与的活动项目。因此,高职院校应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以企业文化为依托,让学生在自己喜爱的活动中感知职业的意义和快乐,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

(1)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组建志愿服务队,结合区域及专业特色,通过走进工厂、农村、社区、福利院、养老院等场所,开展技能服务、法律服务、科技文化服务、义务劳动等。志愿者活动能够将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与实现个人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使学生认知社会的同时,引导学生在做好事、献爱心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养成敬业、诚信、友善等基本道德规范。

(2)开办企业文化大讲堂。建立由知名企业高管、培训师及当地知名学者、社会贤达组成的企业文化讲师库,让有成就的企业家走上讲台,把更多更先进的企业文化传授给在校学生。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系列、当代中国国情系列、外

国文化风情系列、区域历史文化系列、科技教育系列、艺术鉴赏系列、城市人文精神建设系列等讲座培育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就业。

(3)搭建创业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立足校园,以学习的专业为背景,借助大学生创业园,按照注册公司、运营管理等事项开展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能力训练,强化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应变能力、管理能力、挫折承受能力和意志力,让学生养成坦然面对困难的正确心态和有效处理相应问题的能力。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思路指导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调动学生自主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磨炼学生的意志。(4)搭建技能竞赛提高平台。结合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基于工作责任、工作流程、工作节点、工作标准的工作过程,使学生实现预见性、计划性、创造性的自我管理和有效沟通、团队协作、创新与革新技能。综合性地强化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规范,达到自我进修和能力提高的目的。

3.营造体现职业素养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具有巨大的育人作用,企业化的氛围,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而且能够以其潜在的巨大动能让学生的思想得以升华,形成高度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把“教学”与“职业”结合起来,使“育人”与“用人”两个职能相衔接,使学生在职前就能了解企业文化并具有一定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实现校企供求的无缝对接,为实现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顺利转换奠定基础。

企业文化融进校园文化的实现方式有:一是企业文化植入校园环境,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企业环境、氛围的熏陶。设置企业文化展示墙,定期介绍各专业相关的企业和企业文化,让学生了解企业,逐渐产生认同感,时刻提醒学生的思想认识不偏离“职业”特性;加强校园建筑物、道路、景观等的专业化命名,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处处彰显出职业特色、行业特色。二是企业文化渗入教学环境。在教室、实训车间的氛围布置上积极吸收优秀企业文化的精华,既美化环境,又展示优秀企业;在学生实训场所及实训过程管理上积极融入企业管理中的一些优秀因子,如5S(清理、整顿、清洁、标准化、培训和纪律)的现代化工厂管理模式,无论在实训场所布局上还是教学过程中无不透出企业化的气息和氛围,过程教育与企业化管理效应在不知不觉中渗透进学生思想。

4.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的保障机制

为确保培养体系的顺利实施,高职院校应建立相应的保证机制。保障机制主要包含培养机制、管理模式、评价体系。

(1)人才培养机制。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内在要素是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其中,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能力等。在实施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时,要遵循企业岗位任职资格与社会人的成长规律,引进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规范,合理配置资源,引入竞争机制,设计创新项目,改革评价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