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毛邓复习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
参考题型:2道简答,1题论述,2题材料分析
解题关键:理论联系实际
参考重点:
第一章
1、马克思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关键点(1)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四大理论:毛邓三科)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2)四大理论的内容和意义
参考解答: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传入中国的,其在中国传播的过程是它的中国化和发展的过程。

这一过程,有着深刻的必然性。

A.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客观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决定了它必须通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自己,以保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深厚根基。

B.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客观要求。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出现了严重的教条主义错误,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原理来指导中国的革命,其后果是几乎断送了革命。

这种严酷的现实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成为指导中国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失败教训和成功经验,也在启示着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我们党和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建设、改革、开放的思想武器。

C、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就是它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也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的过程。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和创新的四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中国化的光辉典范。

A、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基础。

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通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经验的哲学总结,它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B、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又突破了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推向了新的阶段。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它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科学体系,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一个需要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定不移的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赋予它们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

D、科学发展观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理论的新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2、为什么马克思中国化的成果既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
关键点:马克思中国化的成果既四大理论。

参考解答:请参考第1题的参考解答
3、毛泽东思想是什么?内容?如何提出?你对其报何种态度? P18-32
参考解答: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泽东思想包含三个特定的内涵
A.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B.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C.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A.中国共产党创立和国民革命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前期和中期,是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时期。

C.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形成了科学的体系。

D.1945年6月,中共七大正式把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4)自由解答
4、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和内涵 P84 P127
关键点:社会主义的本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对毛泽东思想的总结
参考解答:
(1)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在于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A.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B.社会主义的建设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人均达到500美元,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C.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总结。

5、三个代表的主题,相互间的关系,内涵 P40-47
关键点:三个代表,相互关系,党如何建设
参考解答: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发展生产力是前提和基础,发展先进文化是旗帜和灵魂,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目的和归宿。

三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构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3)三个代表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6、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参考解答:(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

(六)坚持改革开放。

(七)坚持以人为本。

7、中共的思想路线是什么,其地位如何?
参考解答:
(1)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其内涵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实事求是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根本点,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正是把握和运用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才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

8、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哪里,其性质如何?
参考解答: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其所谓"新",是相对于17-18世纪欧美国家发生的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推翻封建专制主义压迫,确立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它的目标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握革命领导权,彻底完成革命的任务,并及时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
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9、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参考解答:
(1)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2)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共同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

政治纲领:奖励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实行民主集中制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经济纲领:1、实行土地改革,没收封建地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铲除农村中的封建经济关系,实行“耕者有其田”。

2、没收官僚垄断资本规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营经济。

3、保护民族工商业,不没收民族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上述三个纲领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最低纲领,而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是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最低纲领的实现是实现最高纲领的前提和基础。

1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三大法宝、其胜利的意义和经验?
参考解答:
(1)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场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2)三大法宝:a,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b,坚持走武装斗争路线 c,加强党的建设。

(3)意义:
首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数千年来,中国的历史是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近百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又凭借坚船利炮,把中国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但是却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中国人民为了自由、民主、独立和统一整整奋斗了一个世纪,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从此,劳动人民成了新中国的主人。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

其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帝国主义殖民制度遭到一次致命的打击,从而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使帝国主义殖民制度遭到一次致命的打击,从而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中国从帝国主义统治的后方基地变成了反帝斗争的前哨阵地,大大增强了世界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力量。

中国革命的胜利,大大激励了许多类似中国这样遭到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剥削压迫的国家的人民,增强了他们斗争的信心和决心;它对国际局势的发展和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也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最后,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为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但都未能取得革命的成功。

只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中国人民才顺利地推翻了三座大山在旧中国的统治。

由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被公认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同志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思想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在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所形成的这些基本结论,成为中国人民的巨大精神财富。

(4)经验
首先,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是由于她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方向。

其次,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

再次,建立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最后,在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必然。

11、七届二中全会和“两个务必”的现实意义
参考解答:
(1)中国革命发生重大转折关头举行的这次会议,为我们党促进革命转折并在执政后领导新中国建设胜利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确定了正确的方针,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立足当代奋斗实践,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推动未来事业发展,是我们党长期坚持又行之有
效的重要工作方法之一。

七届二中全会的成功历史经验弥足珍贵,对于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高执政能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有着许多重要启迪。

其中,“两个务必”已成为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优良传统。

(2)两个务必的意义:
首先,牢记“两个务必”,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需要。

其次,牢记“两个务必”,是居安思危、增强拒腐防变能力的需要
最后,牢记“两个务必”,是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保持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需要
12党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参考解答: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的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及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点及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条件。

参考解答: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点
A、在政治上,实行以人民民主专政为主要内容的建国理论
B、在经济上,以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实行新民主主义的各项经济政策
C、在思想文化上,规定新中国的文化为新民主主义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D、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这个社会中既存在着新民主主义因素,也存在着社会主义因素。

(2)转变的条件
A、经济上,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官僚买办资本的没收,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

B、政治上,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C、中国共产党初步积累了利用和限制私营工商业、引导个体农民进行互助合作的实践经验,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勃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援,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国际因素。

14.社会主义改造如何进行?其胜利完成有何历史意义?
参考解答:
(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特点和经验:
1、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逐步把个体农民引导到互助合作的道路;
2、结合中国农业的特点和农民的习惯,创造了由互助组到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的过渡形式;
3、在合作化过程中,实行了正确的阶级政策,对待富农经济,采取了由限制富农剥削到逐步消灭富农经济的政策,把消灭剥削阶级同改造剥削者结合起来。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特点和经验:
1、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2、创造了由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手工业生产小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供销合作化,再到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合作化的过渡形式;
3、通过耐心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援助的办法,提高手工业者的社会主义觉悟,引导他们在自愿的基础上联合起来;
4、规定了为农业生产服务,为服从生活服务,为出口贸易服务的手工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方针。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主要特点和经验:
1、严格区别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界限,采取不同措施。

2、创造了在工业中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在商业中经销代销等低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在发展到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实现了消灭剥削制度、剥削阶级和团结、教育、改造资本家,使其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双重目的。

(2)意义
A、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是中国在继辛亥革命之后的又一次历史性巨变,为中国的今后一切进步和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也极大的支持和改变了世界的社会主义事业,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对比,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1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为什么要首先发展生产力?
参考解答
(1)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原因: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国家摆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唯一途径。

1957年后党的工作重心逐步偏移,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发展生产力的任务被放在了次要位置,导致我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本已存在的差距越来越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未能很好的体现出来,严峻的事实迫使中国共产党人重新思考问题,认识到脱离生产力的发展搞生产关系变革,不可能使国家改变贫穷落后面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事实证明,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国家摆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根本途径。

B、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和根本手段。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就决定了我们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

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不断你解决我国社会现阶段存在着的主要矛盾和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由此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C、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问题的关键。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各族人民面临着极为繁重而艰巨的任务,但根本任务还是发展生产力。

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取得经济建设的成就,尽可能多地创造社会物质财富,才能奠定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物质财富,才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D、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需要。

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要坚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的、根本的任务。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日益增强综合国力,彻底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矗立于坚实雄厚的物质基础之上,才能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制度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凝聚力,才能使社会主义得到真正坚持、巩固和发展,并最终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参考解答: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制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市场经济体制尚未成熟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特定历史阶段。

这一理论包含了两层意思:第一,我国已经使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即不发达阶段。

(2)基本特征:
A、在经济方面,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B、在政治方面,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两项根本政治制度,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在思想文化方面,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不断加强。

16、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
参考解答: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2)基本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

17、论证科学发展观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矛盾。

参考解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必须始终坚持不动摇。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始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在这个阶段,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
发展首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

只有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必须全面理解不可偏废。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也是过去发展、现在发展和未来发展的统一。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构成了科学发展观基本内容的统一整体。

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正确处理发展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才能保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才能长期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