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技巧完成超焦距景深的拍摄

三种技巧完成超焦距景深的拍摄
三种技巧完成超焦距景深的拍摄

三种技巧完成超焦距景深的拍摄

来源:蒙妮坦 https://www.360docs.net/doc/2218729383.html,

我们自己在拍摄的时候是不是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即使使用f/22的光圈也无法得到前后都清晰的锐利的照片,当观看摄影大师的风光照片时,为什么这些照片从前景到背景都是清晰锐利的,如果你要获得最大限度的景深,仅仅缩小光圈是不够的,你需要懂得有关超焦距的知识。这种摄影技术广泛应用于运用广泛拍摄风光和海景,甚至还包括影棚拍摄。今天,蒙妮坦摄影学校就为您介绍一些完成超焦距的技巧,让你的照片达到最大的清晰度。

在讲述超焦距之前,我们先要看看光圈、焦距和对焦点是如何影响景深的。控制景深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光圈,使用大光圈,比如f/4,就可以制造很浅的景深,而使用f/22这样的小光圈,照片中清晰的区域就会加大。在拍摄风光时,常见的方法是把光圈设置在f/11到f/22之间,但是这样的小光圈还不能满足苛刻的风光摄影要求。景深是焦点前后清晰的范围,这就意味着景深有前景深和后景深之分。在光圈缩小时,前后景深都会增加。如果你将焦距设置在无限远,比如拍摄远山,那么后景深无法增加,只有焦点前面的一段距离是清晰的,后景深则被“浪

费”了。

通过手动控制对焦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对焦点前后清晰的范围。换句话说,就是让前后景深都发挥它们的作用。你可能会问,如果改变焦点,那么从取景器里就会发现远景都模糊了。这时候我们要明白,为了方便对焦,镜头的光圈是全开的,在

拍摄时才会收缩到你设定的数值,所以当你对焦时,看到的景象可能是f/4的景深,而实际拍摄时,使用的是f/22。当你拿不定注意的时候,可以使用相机的景深预览功能查看实际景深。

超焦距的技术一般用在广角镜头上,但是这个方法理论上适用于所有镜头。但是焦距越长,景深就越小,对超焦距点的设置精准度要求也越高。如果运用不当,会适得其反。

要设置正确的超焦距有很多方法,不同焦距的镜头,其超焦距点的位置也不同,你可以通过网上的对照表格和一些公式进行计算。在拍摄时,使用实时取景功能和景深预览来查看景深的实际状况,进行微调,选择最佳的焦距。

你不能仅凭借公式来寻找超焦距点,每支镜头都会有细微的差别,不断试验和总结才能让你和镜头成为亲密的战友,创造出更加出色的风光照。

达到超焦距景深的技巧:

1.使用手动对焦

自动对焦只会干扰你寻找超焦距点,你并不需要让取景器里的某个位置清晰,而是要寻找一个景深最大的焦距位置,这时候更需要留意镜头上的对焦距离刻度。

2.设置光圈值

设置一个f/11到f/16的小光圈,以确保足够的景深范围。要知道,后景深的范围是浅景深的两倍。焦距越长,在同样的光圈设置下,景深就越小。

下面我们通过这张照片的分析来理解超焦距的效果

除了最前景少量的草地,画面上景物的成像都很锐利。

图片使用了超焦距技术,远处山峦和海滩非常清晰,如果把焦点放在无限远处,图片清晰地范围会变小。

照片的边缘部分也很锐利,在拍摄时要特别注意,有些非专业镜头会在边缘出现失焦的现象。

另外,在拍摄的时候还要注意,在风光摄影中,三脚架和相机一样重要。小光圈会减慢你的快门速度,而且在设置超焦距点的时候,你需要对着镜头的焦点刻度环,反复调整焦距。

为了减少相机震动,还需要使用快门线和反光镜锁定功能。

选择焦点是设置超焦距的关键。不要使用无限远,这样会减少景深的范围。一定要参考超焦距对照表上的数据。及时检查,无论你对自己的技术有多么自信,在拍摄之后还是要检查照片中清晰的范围。放大图像,要仔细查看图像的锐度,及时修改拍摄参数,让你的照片更加完美。

还可以使用下面的表格来计算超焦距点的位置,然后根据自己的镜头,制定自己的超焦距表格。不同的镜头之间也会有微小的不同,这就需要你自己来归纳总结。另外,你可以使用f/8的光圈,把焦点放在画面下方三分之一的物体上,然后在液晶屏幕上检查细微的变化。

超焦距距离表

35mm 景深表

Nikon n D7000 Focal Length: 35mm f/1.4f/2f/2.8f/4f/5.6f/8f/11f/16f/22 Near Far Near Far Near Far Near Far Near Far Near Far Near Far Near Far Near Far Distance (meters) 0.250.250.250.250.250.250.250.250.250.250.260.240.260.240.260.240.260.230.27 0.50.490.510.490.510.490.510.490.520.480.520.470.530.460.550.450.570.430.60 0.750.740.760.730.770.730.780.720.790.700.800.690.830.660.860.630.920.591.02 10.981.020.971.030.961.050.941.070.921.100.891.140.851.220.801.340.741.55 1.51.451.551.431.581.401.611.371.661.321.731.261.851.18 2.061.082.430.97 3.27 21.912.101.882.141.832.201.772.291.692.441.592.691.473.141.324.111.167.30 2.52.372.652.312.722.242.822.152.982.04 3.241.893.691.72 4.591.527.021.3128.0 32.813.222.743.322.643.482.513.722.364.132.164.901.946.631.6913.31.43∞ 3.53.243.803.143.953.02 4.172.854.522.65 5.152.41 6.392.139.721.8436.91.54∞ 43.664.403.544.593.384.903.185.402.936.312.648.302.3114.91.96∞1.62∞ 4.54.08 5.023.935.273.735.673.48 6.353.19 7.662.8410.82.4725.72.08∞1.70∞ 54.495.654.305.974.076.493.787.403.439.233.0314.22.61602.18∞1.76∞ 5.54.88 6.294.676.694.39 7.364.05 8.553.6611.13.211 9.22.74∞2.27∞1.82∞ 65.276.965.027.454.708.284.329.833.8713.43.3727.22.85∞2.35∞1.87∞ 86.769.806.3510.85.8512.75.2616.74.6130.33.92∞3.24∞2.60∞2.03∞ 108.1313.07.5414.86.8518.56.0628.65.211264.34∞3.52∞2.78∞2.14∞1511.122.910.129.38.8748.67.596616.30∞5.08∞3.98∞3.06∞2.30∞2013.737.112.15710.42568.68∞7.03∞5.54∞4.27∞3.22∞2.39∞3017.79715.2139212.6∞10.1∞7.96∞6.11∞4.59∞3.40∞2.49∞5023.2∞19.0∞15.1∞11.7∞8.91∞6.64∞4.89∞3.56∞2.57∞∞43.3∞30.7∞21.7∞15.3∞10.9∞7.69∞5.45∞3.86∞2.74∞ 43.330.721.715.310.97.695.453.862.74 Hyperfocal Distance Circle of confusion: 0.02mm Cir

使用超焦距拍摄的具体步骤(比较实用)

使用超焦距拍摄的具体步骤

纽摄中国导师王滢摄 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获得超焦距具体数值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在实际拍摄的过程中进行运用了。你可以用下面的步骤使用超焦距进行拍摄: 1.构图,确定使用的焦段,判断画面中最近景物的距离 2.确定超焦距的位置,并设定光圈 3.对着超焦距的位置进行对焦 4.锁定焦点 5.构图、锁定曝光 6.拍摄 以右图为例: 1.构图。 发现拍摄这样的画面需要使用24mm的焦段,经过目测得知近景中花朵距离相机大约为1米。 2.确定超焦距的距离。 假设此时使用相机的焦距折算系数为1.6,我们需要在表格《APS-C 相机超焦距表(K=1.6)》的24mm这一栏中找到一个数值,这个数值在除以2之后,要比1小,这样才能保证近景中的花卉在景深范围内。 根据表格《APS-C相机超焦距表(K=1.6)》可以查出,F16对应的超

焦距1.84米可以满足要求。此时,可获得景深为0.92米到无穷远,能够满足此时对景深的需要。因此,在光圈优先的模式下将光圈设定为F16。 如果此时使用的是全画幅相机,根据表格《全画幅相机超焦距表(K=1)》可以查出F16和F11对应的超焦距都可以满足要求。考虑到现场有风,所以为了获得更高的快门速度以确保前景中花朵的清晰,此时优先选择F11光圈,超焦距为1.61米,可获得的景深为0.8米到无穷远。3.目测距离,然后对焦。 现在,我们需要目测超焦距的位置——在本例中为1.84米——然后对焦。如果你镜头上的对焦环有标尺,那就再好不过了,你可以把相机的对焦模式改为手动,然后将镜头对焦距离调至1.84米即可。如果你的对焦环上没有标尺,那么只要目测一个距离相机大约1.84米的位置,并使用单点对焦对那个位置自动对焦即可。 4.锁定焦点。 在绝大多数相机的默认设置中,半按快门会完成两件事:一是对焦并锁定焦点,一是锁定曝光。这样的设计当然很方便,但有时也会遇到点小麻烦,比如你用于对焦的画面并不是你最终拍摄的画面,因而锁定的曝光就很可能与之不匹配。而此时,你需要学会把这两件事分开做。分开做的方法很多,你可以锁定焦点,也可以锁定最终拍摄画面

教你一招:如何计算景深

景深的计算 先介绍几个概念: 1、焦点(focus) 与光轴平行的光线射入凸透镜时,理想的镜头应该是所有的光线聚集在一点后,再以锥状的扩散开来,这个聚集所有光线的一点,就叫做焦点。 2、弥散圆(circle of confusion) 在焦点前后,光线开始聚集和扩散,点的影象变成模糊的,形成一个扩大的圆,这个圆就叫做弥散圆。 在现实当中,观赏拍摄的影象是以某种方式(比如投影、放大成照片等等)来观察的,人的肉眼所感受到的影象与放大倍率、投影距离及观看距离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弥散圆的直径小于人眼的鉴别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实际影象产生的模糊是不能辨认的。这个不能辨认的弥散圆就称为容许弥散圆(permissible circle of confusion)。

不同的厂家、不同的胶片面积都有不同的容许弥散圆直径的数值定义。一般常用的是: 35mm照相镜头的容许弥散圆,大约是底片对角线长度的1/1000~1/1500左右。前提是画面放大为5x7英寸的照片,观察距离为25~30cm。 3、景深(depth of field) 在焦点前后各有一个容许弥散圆,这两个弥散圆之间的距离就叫景深,即:在被摄主体(对焦点)前后,其影像仍然有一段清晰范围的,就是景深。换言之,被摄体的前后纵深,呈现在底片面的影象模糊度,都在容许弥散圆的限定范围内。

景深随镜头的焦距、光圈值、拍摄距离而变化。对于固定焦距和拍摄距离,使用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以持照相机拍摄者为基准,从焦点到近处容许弥散圆的的距离叫前景深,从焦点到远方容许弥散圆的距离叫后景深。 4、景深的计算 下面是景深的计算公式。其中: δ——容许弥散圆直径 f——镜头焦距

摄影的景深原理及计算方法

景深原理及计算 一、在线景深计算器https://www.360docs.net/doc/2218729383.html,/tools/dofjs.html 二、景深原理及计算 1、焦点(focus) 平行光线射入凸透镜时,理想镜头将所有的光线聚集在一点,这个点,就叫做焦点,焦点和镜片光学中心的距离叫做焦距。过焦点后光线继续以锥状发散开来。

2、弥散圆(Circle of Cnfusion) 又译为:弥散圈、模糊圈等等 在焦点前后,光线从聚集到扩散,点的影象从圆到点(焦点),继而有扩散到圆,这个焦点前面和后面的圆就叫做弥散圆。

如果此圆形足够小,肉眼依然可被视为点的成像。这个可以被接受的最大直径被称为容许弥散圆直径δ (Permissible circle of confusion)。 观赏拍摄的影象是以某种方式来观察的,人的肉眼所感受到的影象与观看距离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弥散圆的直径小于人眼的鉴别能力,人眼将感觉是清晰的。这时的弥散圆的大小就称为容许弥散圆。 人眼在明视距离(眼睛正前方30厘米)能够分辨的最小的物体的尺寸大约为0.125mm。蔡斯公司制定的标准时,选用了常用尺寸7吋照片(175×125mm)为依据计算,要求弥散圆只能在0.125mm以内,按此计算得到是图像对角线长度的1/1730左右。所以蔡斯公司制定的标准就是弥散圆直径δ=1/1730 底片对角线长度。 不同的厂家、不同的底片面积都有不同的容许弥散圆直径的要求。各厂家对于35mm照相镜头的容许弥散圆的取值并不统一(前提是画面放大为5×7吋的大小,观察距离为25~30cm)一般取值范围是底片对角线长度的1/1000~1/1500左右。在这里可以看出:景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和弥散圆直径δ的取值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我们也可看出:弥散圆直径δ 的取值的大小和镜头生产厂商的技术能力有关。 一般常用的数值是:

三种技巧完成超焦距景深的拍摄

三种技巧完成超焦距景深的拍摄 来源:蒙妮坦 https://www.360docs.net/doc/2218729383.html, 我们自己在拍摄的时候是不是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即使使用f/22的光圈也无法得到前后都清晰的锐利的照片,当观看摄影大师的风光照片时,为什么这些照片从前景到背景都是清晰锐利的,如果你要获得最大限度的景深,仅仅缩小光圈是不够的,你需要懂得有关超焦距的知识。这种摄影技术广泛应用于运用广泛拍摄风光和海景,甚至还包括影棚拍摄。今天,蒙妮坦摄影学校就为您介绍一些完成超焦距的技巧,让你的照片达到最大的清晰度。

在讲述超焦距之前,我们先要看看光圈、焦距和对焦点是如何影响景深的。控制景深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光圈,使用大光圈,比如f/4,就可以制造很浅的景深,而使用f/22这样的小光圈,照片中清晰的区域就会加大。在拍摄风光时,常见的方法是把光圈设置在f/11到f/22之间,但是这样的小光圈还不能满足苛刻的风光摄影要求。景深是焦点前后清晰的范围,这就意味着景深有前景深和后景深之分。在光圈缩小时,前后景深都会增加。如果你将焦距设置在无限远,比如拍摄远山,那么后景深无法增加,只有焦点前面的一段距离是清晰的,后景深则被“浪 费”了。 通过手动控制对焦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对焦点前后清晰的范围。换句话说,就是让前后景深都发挥它们的作用。你可能会问,如果改变焦点,那么从取景器里就会发现远景都模糊了。这时候我们要明白,为了方便对焦,镜头的光圈是全开的,在

拍摄时才会收缩到你设定的数值,所以当你对焦时,看到的景象可能是f/4的景深,而实际拍摄时,使用的是f/22。当你拿不定注意的时候,可以使用相机的景深预览功能查看实际景深。 超焦距的技术一般用在广角镜头上,但是这个方法理论上适用于所有镜头。但是焦距越长,景深就越小,对超焦距点的设置精准度要求也越高。如果运用不当,会适得其反。 要设置正确的超焦距有很多方法,不同焦距的镜头,其超焦距点的位置也不同,你可以通过网上的对照表格和一些公式进行计算。在拍摄时,使用实时取景功能和景深预览来查看景深的实际状况,进行微调,选择最佳的焦距。 你不能仅凭借公式来寻找超焦距点,每支镜头都会有细微的差别,不断试验和总结才能让你和镜头成为亲密的战友,创造出更加出色的风光照。 达到超焦距景深的技巧: 1.使用手动对焦 自动对焦只会干扰你寻找超焦距点,你并不需要让取景器里的某个位置清晰,而是要寻找一个景深最大的焦距位置,这时候更需要留意镜头上的对焦距离刻度。 2.设置光圈值

超焦距及超焦距拍摄法

超焦距及超焦距拍摄法 许多摄影爱好者在拍摄时需要获得最大的清晰范围—景深,他们往往知道应当使用尽可能小的光圈,但却不知道如何应用超焦距,特别是在变焦镜头上怎样应用。 当镜头调焦在无限远时,景深靠近相机一侧的最近极限被称为超焦距。当镜头用某一挡光圈凋焦在超焦距上时,景深范围为该距离的1/2至无限远。应用超焦距是获得最大景深或控制影像清晰范围的最快捷方法。 该镜头超焦距为4m 对于有景深表刻度的镜头来说,确定超焦距很简单:只要将焦点对到无限远,这时从镜头的景深表上可以看到所用光圈所指示的从无限远到靠近相机的某一点的景深范围。相机到景深范围前瑞的距离即是超焦距。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镜头上都有景深表,而应用超焦距拍摄取得的景深会因所用镜头焦距、光圈值以及你对影像清晰度的设定而发生改变。因此,“模糊圈”作为清晰度的因数被引进了景深与超焦距的运算中。“模糊圈”是人眼无法分辨的真实光点的直径。在实践中,没有人能在25厘米的距离区别照片上直径小于0.l毫米的点。这个0.l毫米直径取其倒数,即1/0.1,等于每毫米10条线,可以作为每毫米所能分辨线条数的出发点。

计算用于某一具体模糊圈的超焦距的公式为: H=F2/Cf,H为超焦距,F为镜头焦距,C为模糊圈,f为所用光圈 在平时使用时一般把模糊圈的直径设定为0.05毫米,因而把上述公式简化成 H=1000F/f,只凭简便的口算就能够准确地知道任何镜头的焦距与光圈组合所用的超焦距是多少。如果我们使用50毫米镜头和f/16光圈,那么将其代入上述公式用毫米计算,结果为50000/16=3125毫米,也就是说它的超焦距刚好是3米过一点。 由于我们掌握了上述计算方法,进而可以通过下面简单公式很容易地求出任何条件下的景深。 超焦距摄影法 超焦距摄影法是摄影技法之一,是指使用景深较大的短焦距镜头(如广角镜头)与小光圈组合所产生的从焦功能出现以前,很多摄影人为了快速抓拍并保证远近景都清楚,几乎都会使用超焦距拍摄时,在取景器里即便没有完全准确对焦,也能基本做到远近景都清楚。 超焦距摄影法也用于大型照相机,前后或倾斜移动大型照相机的,在平面或倾斜缩小光圈拍摄,远近景都清楚,这种方法一般称“斜拍法”,也是超焦距摄影法的一种。实际拍摄时并不限于这组合,为获得稳定而锐利的图像,经常把对焦距离设定在3米,光圈设定在f8甚至更小,这样可获得远近景都十分清晰明快的图像。使用超焦距摄影时最困难的条件是早晚、阴天、室内等时间和场合,在这些条件下使用小光圈会造成快门速度较慢,在上述条件下如果想使用超焦距拍摄,最好使用高感光度胶卷,这样使用小光圈时也可以用较高的快门速度。

超焦距弥撒圈现象

弥撒圈现象是在镜头开大光圈时,虚化的背景中出现白色的光晕,和光圈的形状相同,且边缘比中间还亮,一般在背景比较杂乱且颜色反差大的时候容易出现,是白色的圈圈。 所谓“超焦距”是指当一个镜头在某一光圈值时,对焦到一定的距离点时,照片的背景清晰度可达“无穷远”。 其原理是,镜头的景深包含被对焦的某个点的前景深和后景深两个部分。所以拍摄“无穷远”的风景时,并不需要一定将对焦点放到“无穷远”上,利用景深的原理,可以得到更大的清晰范围。 超焦距的具体计算较复杂,公式可以简单地计算为:超焦距=镜头焦距的平方/(弥散圈直径x 光圈系数) 从这个计算公式可知,镜头焦距越大,超焦距值也越大;光圈系数越小,超焦距越大。至于弥散圈直径是根据对图片放大的要求而定的。通常为对图片最佳观赏距离时弥散圈直径小于人的肉眼分辨力来定的。 事实上在实践中,风景拍摄中的超焦距应用只用于短焦镜头(标准镜或广角镜)和较小的光圈才有实际应用意义。 手动对焦”一文中提到了一个概念---“超焦距”,蓝七星老师为此特地安排指导我补充一些相关内容。我个人感觉这一概念既简单也复杂,有些抽象,有许多摄影书籍也都提到了这一概念。为此,查阅了一些资料,整理了一篇短文,供大家参考讨论。 许多摄友都会有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拍摄一幅前景和远景都清晰的风光片?”,得到的回答几乎是差不多的,那就是:“用小光圈,焦点选在无穷远”,但事实并非如此,答案是用超焦距的理论,将焦点聚在超焦点上。 超焦距的含义 超焦距是指对无限远调焦后,清晰范围中距离镜头最近的清晰点叫超焦点,而超焦点与镜头 之间的这段不清晰的范围叫超焦距,简单地说,当镜头对焦到无穷远时,从照相机到最近清 晰物面之间的距离H叫超焦距。通过确认与利用超焦距,我们可以在拍摄中加大原有的景深 范围,很简单,只要把镜头焦点对在超焦点上而不是在无限远上,就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做到。 超焦距对焦是一种比较高端的对焦方法,很多朋友不太清楚所谓的超焦距对 焦到底是什么意思,更不明白其中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一些网友虽然对其略微知 晓,不过很难将其清楚的写于纸面上与大家分享。今天我们就为大家翻译了一篇 来自摄影师Andrew S. Gibson的关于超焦距对焦的深度解析文章,其中涉及了超 焦距对焦的原理和使用方法,相信对这个技术感兴趣的朋友在读完之后一定会明 白不少。 特别提示:本文中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镜头与景深关系及其计算

照相机镜头与景深关系及其计算 一、关于照相机镜头得常识 1、焦距 无限远处得景物在胶片感光平面上聚成最清晰得影像时,由感光平面到镜头后节点(通常就是镜头中心)得距离,就就是镜头得焦距。 焦距就是照相机镜头最重要得三个光学特性参数(焦距、相对孔径、视场角)之一。它直接影响到镜头得视角大小,镜头得焦距越长,拍到底片上得影像范围越小,景深越短;反之,镜头得焦距越短则在底片上得影像范围越大,景深越长,透视越明显。 照相机镜头按焦距得不同可分为:超广角镜头、广角镜头、标准镜头、中焦镜头、长焦镜头、超长焦镜头。 (1)超广角镜头视角大于直角(90°)得镜头称超广角镜头。这种镜头得视角比人眼得视角大1倍之多,拍摄范围广阔。由于视角大,改变了人眼平常得透视关系,所拍摄得照片会形成明显得夸张,可创造特殊得艺术效果。对于35㎜照相机,镜头得焦距在21㎜以下得便就是超广角镜头。 (2)广角镜头视角小于直角、大于60°得镜头称广角镜头。由于它得透视效果不像超广角那么夸张,被普遍用于拍摄近距离得大场面。对35㎜照相机而言,镜头焦距得范围在21~40㎜之间。 (3)标准镜头这种镜头得视角与人眼得视角相近,在46°左右。由于这种镜头得透视关系真实,就是照相机最基本得镜头。这种镜头得焦距与其所摄底片得对角线基本相等。35㎜照相机得镜头焦呀为40~70㎜。

(4)中焦镜头视角在35°~20°之间得镜头称为中焦镜头。这种镜头视角比人眼得视角略小,变形不大,适用于拍摄人物特写,所以有些人喜欢把这种镜头称为人像镜头。35㎜照相机,其镜头焦距为70~100㎜。 (5)长焦镜头这种镜头得视角介于8°至20°之间,因镜头得焦距比较长,所以被称为长焦镜头。它得视角还不到人眼得一半,所以远处得东西经它拍摄后显得比较大。同等光圈下,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因此,这种镜头利于突出主体,去除杂乱得背景,很适用于远距离抓拍,如体育活动等。对35㎜照相机而言,其镜头焦距为100~300㎜。 (6)超长焦镜头视角小于8°得镜头称为超长焦镜头。它得视角很小,可把远处得实物拍得很大,专用于望远摄影,如野生动物、朝阳落日特写、体育竞赛、人物特写等。这种镜头往往口径大、镜身长、造价高,多为专业人士使用。对35㎜照相机而言,其镜头焦距在300㎜以上。 2、相对孔径与光圈系数 镜头就是摄影光线得输入口,镜头上用来控制光束大小与形状得装置叫光阑。光阑能使像平面上获得适宜得照度并使成像质量得到改善。光阑按作用分,主要有孔径光阑、现场光阑、消杂光光阑。光圈就是光阑中得一种(孔径光阑),一般由一组光圈叶片组成,这组叶片组成一个光孔,与镜头轴线垂直,光孔中心在轴线上,并可以通过镜头上得光圈调节光孔直径得大小。 当光线通过镜头时,镜筒与光圈都会遮挡光线得通过。不同得镜头结构,即使在相同得光圈直径时,通光能力也并不一样,所以常常用镜头得有效孔径(实际通过镜头得光束直径,用D 表示)更能有效表述镜头得实际通光能力。 为了简明,便于刻制,目前世界各国采用如下经圆整得光圈系数: f1、f1、4、f2、f2、8、f4、f5、6、f8、f11、f16、f22、f32、f45、f64…… 二、景深得概念及其计算 介绍几个概念:

关于景深的基础知识

关于景深的基础知识 景深,是摄影艺术中最奇妙的东西之一,也是初学摄影的朋友最难以掌握的。我们曾经发表过多篇介绍景深的文章,本文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是初学者的好教材,对于资深影友,也是很好的复习。 一、景深的概念 摄影时,必须对好焦点,景物才能结成清晰的影像。但是,在有些情况下,例如拍摄位于不同距离上的多种景物时,片样选择调焦目标,焦点对在哪,哪才能把全部景物拍清楚,就是一个颇费斟酌的问题。动体摄影,主体的位置不断移动,调整尤为困难。遇到这种情形,片样才能不失时机而又有把握地拍出清晰的照片呢?这些都是需要应用景深的理论与方法来解决的实际问题。 首先让我们做一个小小的实验。把一架装有后部磨砂玻璃调焦设备的照相机,或具有景深预测装置的单镜头反光镜箱放在三角架上,以45°左右的角度对向一排成行的白杨树,从中选择一棵距离适中的作为调焦目标目标然后一边转动光圈环,一边仔细观察。这时就会发现,随着光圈的开大和缩小,景物的清晰范围也在不断地变化。光圈放大时,景物的清晰区就缩小;光圈收小时,景物的清晰区就扩大。这个清晰范围在摄影上就叫做景深。不论我们向任何物体调焦,在该

物体的前后都会形成一个或大或小的清晰区,因此景深又称为区域对光,凡是位于这个区域内的所有景物,皆能结成清晰的实像,其它景物则留下一片模糊的虚影。 根据镜头成像的理论,焦点只有一个,即唯有调焦目标才能在感光片上结成清晰的影像,在调焦目标前后会出现一个清晰区--即景深。 二、制定景深的标准 什么叫清晰,什么叫模糊,这些字眼相当含混,各人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因此,必须对景物的清晰度定出一个客观的标准,作为衡量景深的依据。这个标准规定: 第一,物体分散圈的直径在四分之一毫米以内。 第二,观看照片的距离为25厘米(明视距离)。 例如,有一幅照片,在明视距离上观看,影像清晰的部分,说明其分散圈的细度合乎标准,没有超过规定的四分之一毫米时,在眼睛看来几乎是一个“点”,并不感到是一个斑,也就是说其清晰度是符合要求的。照片上影像模糊的部分,就说明分散圈超过了规定的限度。根据这个标准,摄影时凡是位于景深范围以内的景物像的清晰度都能达到要求,看起来不会有模糊的感觉。 分散圈与镜头焦距有关;各种镜头的焦距长短不一,对分散圈直径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对长焦距镜头的焦距长短不一,对分散圈直径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对长焦距镜头可以放宽一些,对短焦距镜头就严格一些。一般规定,分散圈直径都限制在镜头焦距的千分之一以内。按照这个标准,一只250毫米的镜头,其分散圈直径为250毫米/1000,也就是1/4毫米。用这种镜头拍摄的照片在明视距离上观看,像的清晰度是够标准的。如果镜头焦距为500毫米,分散圈直径则为1/2毫米,比规定的大了一倍,看起来就成为模糊的了。问题不是500毫米镜头的清晰度不够标准,而是观看照片的距离没有相应地拉开。由于焦距增加到原来的两倍,所以观看照片的距离也必须增加到原来的两倍,即放在500毫米处观看,则分散圈就不是一个圈而是与“点”无异,影像仍然是清晰的。观看照片应以焦距作为观看的距离,因此以明视距离作为标准,就只能以250毫米镜头拍的原版照片为限。如果镜头焦距小于250毫米,比如是50毫米,分散圈直径为1/20毫米,把照片放大五倍,观看距离也增加五倍,分散圈直径还是够标准的。

使用超焦距拍摄的步骤

使用超焦距拍摄的步骤 在胶片时代,手动镜头上都带有景深标尺,所以在也就自然而然的就延伸出一种独特的拍摄方式——超焦距摄影。 那个时候,当你想要尝试超焦距摄影的时候要考虑三个问题: 1. 我的镜头能否手动对焦? 2. 我的镜头是否具备景深标尺? 3. 我镜头是否能够产生大景深? 镜头焦距越小,景深范围也就越大。因此如果想要产生足够大的景深就应该尽量选择广角镜头。但是这并不是说只有广角镜头才适合超焦距摄影,而是广角镜头更适合用于超焦距摄影。 超焦距摄影并不能保证景深范围内的所有影像都如焦点处的影像那般清晰,不过除了焦点外,其他影像的清晰度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到了数码单反时代,镜头基本都具备自动对焦功能,所以也就去掉了过去手动镜头上的景深标尺。很多人无所适从,所以超焦距的使用反而少了起来。 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数码单反使用超焦距拍摄的方法: 1.构图。 完成构图后确定需要使用的焦段,譬如拍这样的画面需要使 用24mm的焦段。 目测近景中的物体与相机间的距离,譬如图中近景中的花朵 距离相机大约为1米。 2.确定超焦距的距离。 如果你的相机的焦距折算系数为1.6,那么在表1的24mm这 一栏中找到一个数值,这个数值在除以2之后,要比1小, 这样才能保证近景中的物体(花朵)处于景深范围内。 根据表1可以查出,F16对应的超焦距1.84米可以满足要求。 此时,可获得景深为0.92米到无穷远,能够满足此时对景深 的需要。 因此,在光圈优先的模式下将光圈设定为f16。

如果此时使用的是全画幅相机,根据表2可以查出f16和f11对应的超焦距都可以满足要求。考虑到现场有风,所以为了获得更高的快门速度以确保前景中花朵的清晰,此时优先选择f11光圈,超焦距为1.61米,可获得的景深为0.8米到无穷远。 3.目测超焦距的距离,然后对焦。 现在,我们需要目测超焦距的位置(在本例中为1.84米)然后对焦。 如果镜头上的对焦环有标尺,那就再好不过了,你可以把相机的对焦模式改为手动,然后将镜头对焦距离调至1.84米即可。 如果你的对焦环上没有标尺,那么只要目测一个距离相机大约1.84米的位置,并使用单点对焦对那个位置自动对焦即可。 4.锁定焦点。 在绝大多数相机的默认设置中,半按快门会完成两件事:一是对焦并锁定焦点,一是锁定曝光。这样的设计当然很方便,但有时也会遇到点小麻烦,比如你用于对焦的画面并不是你最终拍摄的画面,因而锁定的曝光就很可能与之不匹配。而此时,你需要学会把这两件事分开做。 分开做的方法有很多,你可以锁定焦点,也可以锁定最终拍摄画面的曝光,这要看你的操作习惯。如果你还没有建立任何操作习惯,而且你的镜头上也没有带标尺的对焦环,不妨试试这个办法:

景深表与景深计算公式

景深表与景深计算公式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景深表与景深计算公式 在拍摄实践中,当需要了解具体的景深范围时,可以查看相机上或书本上的景深表,也可自行计算出你实际拍摄时的景深范围。 一、相机上的景深表 大部分相机上都有简易的景深表可供查看景深范围。相机上景深表的位置有的在镜头筒上、位于镜头上光圈刻度与距离刻度之间,采用对称的光圈系数如“16、11…11、16”指出每一光圈在某种摄距时的景深。 如用f16拍摄,这种景深表上两个对称的f16标记所指向的距离刻度,一个指景深的远界限,另一个指景深的近界限。相机上的景深表有的位于相机的聚焦钮上,通常采用一组“U”字型的线条,用“U”字的两端在距离刻度上指出景深范围。 相机上的这种景深表只能作为了解景深范围的一种参考,这是因为除了在相机上无法作出精确标度的客观原因外;厂家制定这种景深表的清晰度标准也有一定的随意性;更重要的还在于厂家并不了解你对不同照片的清晰度要求,也不了解你准备放大为多大尺寸的照片。 因此,当你要求高清晰度影像时,或要高倍率放大时,就应该比实际使用的光圈大一、二档来掌握景深范围。如拍摄时用用f11,就按f8或的景深掌握,

反过来,当你需要相机上f11所指示的景深范围时,就用f16或f22拍摄。这样才能在高倍率放大的照片上达到预期的景深效果,或者说能提高你的景深范围内的影像清晰度。 二、表格式的景深表 在摄影书籍上常常可以找到一种表格式的景深表,它们是列出一些镜头焦距与相应光圈、摄距的景深范围。这种书本上的景深表所指示的景深范围比相机上景深表的准确性要高。但是,不如相机上景深表使用方便。而且,在镜头焦距多样化的现代摄影中,这种表格式景深表的局限性就显得更大了。 使用这种表格式景深表时,要注意它也是以某种模糊圈为标准的,当你需要更小的模糊圈时,也应按照比实际使用的光圈大一、二档来掌握景深范围。三、景深计算公式 景深计算公式可以帮助你了解各种镜头焦距、各种光圈、各种摄距的景深范围。这种计算公式又是针对你所要求的模糊圈的,因而计算出的景深范围更准确、更可靠,当然它比相机上的景深表与书本上的景深表麻烦得多。 1.景深计算公式如下: H×D 景深近界限=————— H+D-F H×D

景深表与景深计算公式

景深表与景深计算公式 在拍摄实践中,当需要了解具体的景深范围时,可以查看相机上或书本上的景深表,也可自行计算出你实际拍摄时的景深范围。 一、相机上的景深表 大部分相机上都有简易的景深表可供查看景深范围。相机上景深表的位置有的在镜头筒上、位于镜头上光圈刻度与距离刻度之间,采用对称的光圈系数如“16、11…11、16”指出每一光圈在某种摄距时的景深。 如用f16拍摄,这种景深表上两个对称的f16标记所指向的距离刻度,一个指景深的远界限,另一个指景深的近界限。相机上的景深表有的位于相机的聚焦钮上,通常采用一组“U”字型的线条,用“U”字的两端在距离刻度上指出景深范围。 相机上的这种景深表只能作为了解景深范围的一种参考,这是因为除了在相机上无法作出精确标度的客观原因外;厂家制定这种景深表的清晰度标准也有一定的随意性;更重要的还在于厂家并不了解你对不同照片的清晰度要求,也不了解你准备放大为多大尺寸的照片。 因此,当你要求高清晰度影像时,或要高倍率放大时,就应该比实际使用的光圈大一、二档来掌握景深范围。如拍摄时用用f11,就按f8或f5.6的景深掌握,反过来,当你需要相机上f11所指示的景深范围时,就用f16或f22拍摄。这样才能在高倍率放大的照片上达到预期的景深效果,或者说能提高你的景深范围内的影像清晰度。 二、表格式的景深表 在摄影书籍上常常可以找到一种表格式的景深表,它们是列出一些镜头焦距与相应光圈、摄距的景深范围。这种书本上的景深表所指示的景深范围比相机上景深表的准确性要高。但是,不如相机上景深表使用方便。而且,在镜头焦距多样化的现代摄影中,这种表格式景深表的局限性就显得更大了。 使用这种表格式景深表时,要注意它也是以某种模糊圈为标准的,当你需要更小的模糊圈时,也应按照比实际使用的光圈大一、二档来掌握景深范围。 三、景深计算公式 景深计算公式可以帮助你了解各种镜头焦距、各种光圈、各种摄距的景深范围。这种计算公式又是针对你所要求的模糊圈的,因而计算出的景深范围更准确、更可靠,当然它比相机上的景深表与书本上的景深表麻烦得多。 1.景深计算公式如下:

超焦距对焦的应用

超焦距对焦的应用 一、为什么要采用超焦距对焦拍摄: 当你在拍风景时,虽然使用小光圈可使得景深有所增加,但是一旦你把镜头对焦在了无限远处,就有一段距离的景深没有被充分利用,为了合理使用该段景深,加强照片的景深效果; 二、超焦距的特性:当对焦距离等于超焦距时,超焦点至相机镜头之间的一段不清晰(模糊)的距离将有一半变为清晰,景深延长1/2超焦距并形成前景深。 当相机对无穷远的景物对焦的时候,画面上清晰部分只有“前景深”范围内的景物,此时“前景深”的端点就叫“超焦点”,相机到“超焦点”的距离就叫“超焦距”(单位:米) 当相机对焦在“超焦点”上的时候,从二分之一的“超焦距”起到无穷远之间的景物都是清晰的。

三、使用超焦距的目的:超焦距的运用是一种扩大景深的聚焦技术,利用超焦距处的景物作为对焦点,通常可获取最大景深。 四、超焦距拍摄适用范围:1、广泛应用于风光、旅游纪念照等题材;2、利用超焦距对焦法,在不需要对焦的情况下抓拍运动物体,捕捉精彩瞬间的同时并可获得清晰的影像。(新闻记者或街拍时经常使用)。 提醒:在抓拍运动物体时,由于光圈、焦距已设定,超焦距对焦已经锁定。如若此时快门速度较慢,为达到抓拍运动物体,就只能通过提高感光度来满足较高快门的要求。(如果感光度提的太高,影响了画质,那只有根据自己的需要定夺了)。 五、超焦距的概念:在相机焦距和光圈均已设定的前提下,超焦距是指对无限远调焦后,距离镜头最近的清晰点叫超焦点;而超焦点至相机镜头之间的一段不清晰(模糊)的距离称之超焦距(也称为在这个焦距和这个光圈下的超焦距)。 六、确定超焦距的方法: 1、目测估算办法 将相机调整到手动对焦模式(MF),先设定好相机的焦距和光圈值,对焦并调整对焦环至无穷远∞,然后按下景深预测按钮。从取景器里面观察寻找离你最近物体的清晰点,则该点离相机焦平面的距离就是超焦距。(不好辨认) 2、计算法: 超焦距H的计算公式:H=F×F/(f×d) F:镜头焦距f:光圈系数d:弥散圆直径(一般为:全幅:0.025,截幅:0.019)。 3、查表法: 4、手机下载景深计算器 即简便又实用的好方法,就是利用手机下载一个景深计算器,拍摄需要时填入相机设置

景深概念及计算

景深概念与计算 Xitek编 2001^t6g 5e? QHN?绍几个概念: 10 q&p1(focus) N QI轴平行的光线射入凸透镜时,理想的镜头应该是所有的光线聚集在一点后,再以锥状的扩散开来,这个聚集所有光线的一点,就叫做焦点。 20 _%ec圆(circle of confusion) W(q&p1RMT ? QI线开始聚集和扩散,点的影象变成模糊的,形成一个扩大的圆,这个圆就叫做弥散圆。 在现实当中,观赏拍摄的影象是以某种方式(k?Y?b?_q0 e>Y'b qgrG{I{I)ge观察的,人的肉眼所感受到的影象与放大倍率、距离及观看距离有很大的关系,如果弥散圆的直径小于人眼的鉴别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实际影象产生的模糊是不能辨认的。这个不能辨认的弥散圆就称为容许弥散圆(permissible circle of confusion)0

不同的厂家、不同的胶片面积都有不同的容许弥散圆直径的数值定义。一般常用的是: 画幅24mm x 36mm6cm x 9cm4" x 5" _%ec圆直径0.035mm0.0817mm0.146mm 35mmqgv?镜头的容许弥散圆,大约是底片对角线长度的1/1000~1/1500]?Só0 RMcDf/u;—be>Y'为5x7??[?v…qgrG? 观离为25~30cm0 30 fom?(depth of field) W(q&p1RMT T g N N*[1许弥散圆,这两个弥散圆之间的距离就叫景深,即:在被摄主体(对焦点)RMT ? Qv_qP?N 围的,就是景深。换言之,被摄体的前后纵深,呈现在底片面的影象模糊度,都在容许弥散圆的限定范围内。

光圈 焦距 景深 与照片成像清晰度关系

光圈焦距景深与照片成像清晰度关系 这是一个摄影术语,当某一物体聚焦清晰时,从该物体前面的某一段距离到其后面的某一段距离内的所有景物也都是相当清晰的。成像相当清晰的这段从前到后的距离就叫做景深。 说得通俗一点,景深就是照片上图像前后的清晰范围。 我们知道,在精确调焦的主体前后,还会有一段相对比较清晰的范围。比如拍摄时向某人物对焦,那么该人物必然处于清晰点上,而此时在他前后的一丛矮树和一间房子也相对比较清晰,因此,我们可以说矮树与房子都处于清晰范围之内,也就是在景深范围之内。景深,也就是景物清晰的深度。这里我们所说的相对比较清晰,是因为前后景物的清晰程度毕竟不如对焦点上的那个物体,但是可以为人们的视觉所接受。 习惯上,这个清晰的范围大,就被人称为“大景深”或“深景深”,相反则称为“浅景深”或“小景深”。 那么,如何来控制一张照片的景深呢? 景深大小的控制主要决定于三个因素。

照相机镜头光圈的大小调节、所用镜头焦距的长短以及拍摄距离的远近。 1.光圈大小与景深的关系 光圈在控制景深的作用中,扮演一了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记住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拍摄时,若希望主体的前后景物都非常清晰,可以将光圈尽量向小处调节,比如f/16、f/22;反过来,若希望对焦的物体清晰,虚化前后的另外一些景物,那就尽量将光圈开大,比如f/2.8、f/2,甚至f/1.4。(根据相机支持的光圈)在调节光圈的同时,还要注意曝光量也会发生变化,必须依靠调节快门速度加以平衡;光圈收小了,快门速度就要放慢些;光圈开大了,快门速度就要相对提高些,当然如果你的相机有A档(光圈优先模式)的话,打到A档,速度就不必我们操心了。请看图1。

景深表与景深计算公式

xx表与xx计算公式 在拍摄实践中,当需要了解具体的景深范围时,可以查看相机上或书本上的景深表,也可自行计算出你实际拍摄时的景深范围。 一、相机上的景深表 大部分相机上都有简易的景深表可供查看景深范围。相机上景深表的位置有的在镜头筒上、位于镜头上光圈刻度与距离刻度之间,采用对称的光圈系数如“ 16、11… 11、16”指出每一光圈在某种摄距时的景深。 如用f16拍摄,这种景深表上两个对称的f16标记所指向的距离刻度,一个指景深的远界限,另一个指景深的近界限。相机上的景深表有的位于相机的聚焦钮上,通常采用一组“U”字型的线条,用“U”字的两端在距离刻度上指出景深范围。 相机上的这种景深表只能作为了解景深范围的一种参考,这是因为除了在相机上无法作出精确标度的客观原因外;厂家制定这种景深表的清晰度标准也有一定的随意性;更重要的还在于厂家并不了解你对不同照片的清晰度要求,也不了解你准备放大为多大尺寸的照片。 因此,当你要求高清晰度影像时,或要高倍率放大时,就应该比实际使用的光圈大一、二档来掌握景深范围。如拍摄时用用f11,就按f8或f 5.6的景深掌握,反过来,当你需要相机上f11所指示的景深范围时,就用f16或f22拍摄。这样才能在高倍率放大的照片上达到预期的景深效果,或者说能提高你的景深范围内的影像清晰度。 二、表格式的景深表 在摄影书籍上常常可以找到一种表格式的景深表,它们是列出一些镜头焦距与相应光圈、摄距的景深范围。这种书本上的景深表所指示的景深范围比相

机上景深表的准确性要高。但是,不如相机上景深表使用方便。而且,在镜头焦距多样化的现代摄影中,这种表格式景深表的局限性就显得更大了。 使用这种表格式景深表时,要注意它也是以某种模糊圈为标准的,当你需要更小的模糊圈时,也应按照比实际使用的光圈大一、二档来掌握景深范围。 三、xx计算公式 景深计算公式可以帮助你了解各种镜头焦距、各种光圈、各种摄距的景深范围。这种计算公式又是针对你所要求的模糊圈的,因而计算出的景深范围更准确、更可靠,当然它比相机上的景深表与书本上的景深表麻烦得多。 1.xx计算公式如下: H×D xx近界限=————— H+D-F H×D 景深远界限=————— H-D-F H=超焦点距离D=聚焦距离(镜头前节点至被摄体距离)F=镜头焦距让我们举例来说明这种公式的计算:50mm( 0.05米)的镜头,f8的超焦点距离是 6.25米(模糊圈标准为 0.05mm),聚焦于4米时,f8的景深范围就是: H× D6.25×425 景深近界限=—————=————————=——=

景深及其作用

景深及其作用 初学者对景深这个词可能很陌生,可能也有不少人完全没有听说过这个概念。但是如果你能理解景深的概念,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拍摄中,就能拍出更具独创性的照片来。那我们来看看景深到底是什么吧。简单说来,景深就是对好焦的范围。它能决定是把背景模糊化来突出拍摄对象,还是拍出清晰的背景。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拍摄花,昆虫等的照片中,将背景拍得很模糊。但是在拍摄纪念照或集体照,风景等的照片一般会把背景拍摄得和拍摄对象一样清晰。在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张照片中汽车和背景同样清晰,我们称之为景深深,第二张照片中只有汽车是清晰的,而背景很模糊,我们称之为景深浅。调节景深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改变光圈大小。把光圈弄大,景深会变浅,反之亦然。当然光圈变大,快门速度也相应变快,光圈便小,快门速度则变慢。这样在同一个曝光强度下,我们可以得到景深不同的照片。影响景深深度的不止是光圈一个因素。拍摄距离近,景深会变浅,拍摄距离远,则相反,焦距长(长焦),景深会变浅,焦距短(广角),则相反,所以使用广角镜头进行拍摄时,很容易对整幅图像对焦,而使用长焦镜头时,因为景深较浅,拍摄时需要注意。还有,以对好焦的点为基准,离它近的点比远的点景深深。利用景深这个概念拍摄的照片中最常见的有Pan focus和移焦照片。移焦是指将背景完全模糊化,从而将拍摄对象突出出来的拍摄方法,经常使用大口径镜头,并完全开放光圈来进行拍摄,或者使用长焦镜头。和移焦相反的拍摄方法叫做Pan focus,常用于强调远近感的照片中。虽然利用景深的拍摄技巧并不是很容易穴道,但是如果想提高一下自己的拍摄水平,很有必要进行一下练习。 调焦主体平面处的景物在胶片上会形成清晰影像,在其前方某处到其后方某处有一个范围,其内的景物都能形成清晰影像,这一范围称为景深。 相机镜头上有一圈左右对称的光圈刻度,这叫景深表。它能指出被摄体前后清晰的距离范围。这景深表告诉我们,当你使用某一光圈值摄影时,在这左右对称的景深标尺中,找到一组相应于你所使用的光圈数字的刻度并与之对应的距离范围,这一段距离范围内景物都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从景深表中看出,景深随设定的光圈值变化:大光圈景深短,小光圈景深长。景深还随着被摄体距离而变化,当镜头对近的景物聚焦时,景深短,当对远的物体聚焦时景深长。 如果需要大的景深,就优先选定较小的光圈,用较慢的快门来配合保证曝光适度。反之如需以小景深来突出主题,则用大光圈、快速度。在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下,速度可以定得慢一些,选择较小光圈;拍摄运动物体时,为避免被拍摄影像发虚,应选择快速度、大光圈。

超焦距对焦方法

超焦距对焦方法 “不用对焦的街拍和风景摄影”---其准确含义是:一旦你对准位于“超焦距”的景物对焦并固定这个对焦距离后,以后在一个很宽距离范围内的景物不必重新对焦就可以进行连续拍摄,并得到清晰的画面。 说到“超焦距”---在胶片机手动对焦的时代,“超焦距”似乎是摄影者必懂的东西。在自动对焦镜头出现后,由于对焦似乎已变成了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超焦距”莫名其妙地被冷落了下来。要知道,“自动对焦”+“超焦距”才能充分发挥现代相机的全部效能。 一、其实,“超焦距”一点儿也不神秘! 超焦点”和“超焦距: 当相机对无穷远的景物对焦的时候,画面上清晰部分只有“前景深”范围内的景物(此时“后景深”没用上----因它比无穷远还要远^-^),此时“前景深”的端点就叫“超焦点”,相机到“超焦点”的距离就叫“超焦距”(单位:米)(如下图)。 例如:佳能5D2相机上的35mm镜头,在光圈4的时候,如果对无穷远景物对焦,景物清晰的范围是:自相机前方10.58米开始直到无穷远。(此时超焦距10.58米)。 “超焦距”带来的福利:如果把上述相机从先前对无穷远对焦,换为对“超焦点”对焦,情况马上发生了变化。 从光学理论得知:当相机对焦在“超焦点”上的时候,从二分之一的“超焦距”起到无穷远

之间的景物都是清晰的。 -----显然,由于对焦点的改变,此时就白白地多赚了二分之一“超焦距”长度的景深!这就是“超焦距”的魅力!(如下图) 例如上述相机换为对“超焦点”对焦,则景物清晰的范围是:自相机前方5.29米处(超焦距的一半即:10.58÷2=5.29米)起直到无穷远。(由此可见,虽然同样一台相机,由于对焦点不同便白赚了5.29米的景深耶!这意味着你拍风景的时候,原来拍眼前的花丛是模糊的,现在可以拍清晰了) 不对焦的街拍: 佳能5D2相机上35mm镜头,在光圈11时,超焦距为3.85米。这就意味着如果你此时按照“超焦距”距离对焦,则相机前1.925米起到无穷远之间,都是画面清晰的距离。换句话说:只要是镜头2米开外的景物,不用对焦都能拍清晰了!这不正是街拍突发事件的福音吗?(如此时光线较暗,则相机的ISO要适当提高,以获得合适的曝光量) 二、怎样才知道“超焦距”是多少? (注:“超焦距”只和3个因素有关:相机幅面[影响弥散圆直径]、镜头焦距、光圈。它和相机与景物间的距离等因素无关) 1、最严谨的方法是用公式计算:(详见附录)-----------天呐!又要考大学了。 2、简化公式的估算法:上述1、中的公式如果弥散圆直径一律设为0.05,则可以得到简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