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环境与考古潜水

水中环境与考古潜水
水中环境与考古潜水

我对水中环境与考古潜水的认识

海洋考古学是调查、发掘和研究古代人类从事海洋活动之文化遗存的考古学分支科学,是陆地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水下考古除发掘水下的古代遗址、打捞沉船和水下文物外,还研究古代造船术、航海术、海上交通和贸易等。水下考古学又是一门边缘学科,需要诸多相关学科的技术支持,如海洋勘探技术、潜水工程技术等。

自19世纪中叶近代考古学发生以后,随着瑞士湖上居址的确认,并进行了水下古代遗迹的科学调查和发掘,标志着水下考古学的确立。潜入水下进行调查和发掘工作,成为考古学家的一个梦想。160年前英国的郭蒙贝西发明的从水上接帮浦运送空气的机械潜水,也就是头盔式潜水。1924年开始使用玻璃做潜水镜,并利用帮浦从水面上吸取空气的“面罩式潜水器”。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发了一种特殊军事用的“空气罩潜水器”,采用的是密闭循环式,并有空气瓶的装置。到了1943年法国海军发明了开放式“空气潜水器”,它可以根据潜水深度和潜水者的要求,把储气瓶内的高压空气经自动供气装置进行调节后供潜水者呼吸,这类装置也是目前潜水的最佳装置。1960年美国考古学家乔治·巴斯应邀对土耳其格里多亚角海域的公元7世纪拜占庭时期沉船遗址进行调查和发掘,由此开始了第一次的考古学家将考古方法应用于水下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开创性地在水下实践了考古学方法,是水下考古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随着海洋考古的发展,潜水这种运动形式,也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潜水分为浮潜(潜水者能屏息的时间里潜泳或利用呼吸管浮于水面潜泳)和深潜(潜水者背负氧气筒,藉筒内氧气呼吸,长时间潜水的方法)。

潜水员下水时穿戴和佩挂的全部装具,有重装式和轻装式两种。重装式有头盔、输气管、通信电缆、电话、潜水衣、压铅和铅底潜水鞋等;轻装式有面罩、输气管、通信电缆、电话、应急气瓶、潜水衣、腰铅、靴和脚蹼等。使用重装潜水装具在水中工作时必须脚踏水底或实物,或手抓缆索,不能悬浮工作,并且放漂(即在水底因潜水服中气体过多,失去控制而突然急速上升)的危险性大,所以重装潜水装具已逐渐被轻装式取代。自携式潜水装具主要是指以自携式供气调节器作为呼吸装置,配用湿式或干式潜水保暖服作为防护服装的潜水装置。它的特点是:重量轻,携带方便;排水量小,需压重物轻;浮力近于中性,水下活动灵活,受体位变化影响小;可着脚蹼在水下潜泳。

面镜、呼吸管、脚蹼被称为潜水时的三宝。在水里看清事物,必需在眼睛的前方有一空气介质,面镜就有这样的功能。呼吸管则可满足你既可轻松地浮在水面又能呼吸观察水下的景物。脚蹼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使人在水中保持稳定,双手能从事其他工作。在水肺潜水装具中,气瓶用于储存大量空气。呼吸调节器的设计是根据周围环境的压力面调节出该深度所需的空气浓度。调节器包括两级减压装置,第一级连接气瓶头,先将瓶内的高压空气做第一次减压,经过中压软管输送到第二级减压部分,减到适合潜水者吸入的压力吸入体内。浮力调节系统是潜水技巧的重要环节。在潜水时,学习在水面和水底控制浮力大小是非常重要的。在水面休息时,正浮力能节省体力,而在水底时,大部分时间需要维持在中性浮力才能使你轻松自由地在水中遨游,保持良好的能见度。潜水员可以通过配重、浮力调整装置和呼吸的深浅来调整浮力的大小。

潜水运动有特殊的要求:在潜水过程中要有潜伴陪同,并且潜水前需制定考古潜水计划,对潜水工作在人员、深度、时间、潜水间隔、减压站停留时间等方面的安全而有效的安排。潜水减压表是制定潜水计划的根本依据。潜水减压方案是潜水员完成水下作业任务后上升减压的依据,它直接关系着潜水员的安全与潜水作业效率,因而各国都根据本国潜水员的身体条件以及所处海域、海况特点,制订出各自的潜水减压表,而且每隔数年修订颁布一次。常规空气潜水深度一般限于60m以浅。根据潜水员上升减压时减压方法的不同,分水下阶段减

压与水面减压。采用水面减压时又因潜水员在水面加压舱内呼吸气体的不同而分为舱内吸氧减压与舱内吸空气减压。因而一套完整的常规空气潜水减压表就包括水下阶段减压表与水面舱内吸空气减压表和水面舱内吸氧减压表。

由于潜水运动日益流行,许多潜水组织应运而生。PADI(潜水教练专业协会)成立于1966年,其教育系统普及地区为全世界各地区。PADI专注于开发与设计水肺潜水训练课程及其训练教材,详细维护并记录每一个等级潜水员的资料,期望建立具备全球公信力的潜水员资格认证体系。NAUI(水中教练国际协会)成立于1960年,其教育系统普及地区为全世界各地区。NAUI是由众多会员组成,其会员包括:潜水长、助教、浮潜教练、潜水教练。NAUI代表了“训练品质”、“教练能力”、“经由教育落实潜水安全”。CMAS(世界水中活动联盟)成立于1958年,其教育系统普及地区为全世界各地区;大部分潜水组织与CMAS 交叉认定潜水员资格、等级。CMAS设立了三个委员会,“运动委员会”负责协调各会员国、共同订立钓鱼、蹼泳、水球、水中曲棍球等的国际竞赛规则。“技术委员会”负责订立“标准化”的水肺潜水训练规则及国际认证系统;“科学委员会”提供经费执行有关“潜水科技”方面的研究计划。

通过这学期的海洋考古与探测的学习,我对水中环境与考古潜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向往着未来能有机会戴上面镜、呼吸管,穿上脚蹼,像海底生物一样自由自在地在宁静海底徜徉,欣赏水中斑斓的世界,探寻神秘莫测的海底世界蕴藏的无限乐趣。

南京大学2001-2016考古学考研真题

南京大学2001-2015考古学考研真题 南京大学200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石器制作的间接打击法及其几种方法。 2、良渚文化的玉礼器 3、简述商至西周青铜器在形制方面的演化 4、汉代五铢钱的变化 二、问答题:(任选三题,每题20分,共60分) 1、概述华北地区“匼河-----丁村系”和“周口店第一地点------峙峪系”的石器特征、生态环境和经济生活。 2、用考古资料分析仰韶文化早期的社会形态。 3、阐述二里头文化两个类型的文化特征。 4、概述汉魏洛阳城的地理位置、沿袭过程、平面布局。 南京大学200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北京猿人的头骨特征。 2、概述河姆渡文化的文化特征。 3、简述西周时期的“列鼎制度”。 4、简述隋唐墓葬的形制特征。 二、问答题:(任选三题,每题20分,共60分) 1、分析丁村文化的文化时代和文化特征。 2、分析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文化时代、文化特征及其所处社会形态(用考古资料分析)。 3、用郑州商城和安阳殷墟的考古资料分析商代所处的社会形态。 4、概述战国都城的特征。 南京大学2003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简答题:(每题9分,共72分) 1、山顶洞人 2、大溪文化 3、三星堆器物坑 4、碳十四年代 5、夏商周断代工程 6、汉长安城 7、龙门石窟8、青花瓷 二、问答题:(五题中选做三题,每题26分,共78分) 1、概述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主要发现和分布特点 2、概述黄河中下游地区龙山时代文化的主要发现和区系特点 3、概述西周宫室建筑的基本发现、特点和对中国宫廷建筑的影响 4、概述汉代诸侯王陵墓的主要发现和墓室建筑的结构特征 5、概述唐代长安城的考古发现和城市布局特点

2018年度8考古发现与探索问题详解

考古发现与探索绪论(一)已完成成绩:75.0分 1 【单选题】二重证据法是由谁提出来的?() ?A、章太炎 ?B、季羡林 ?C、王国维 ?D、梁启超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2 【多选题】区别一个学科是否是考古学的学科标准包括()。?A、研究对象 ?B、研究方法 ?C、研究目的 ?D、研究主体 我的答案:ABCD得分:0.0分 3 【判断题】敦煌石窟是1999年由一名道士发现的。()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通过考古手段获得的文物叫发掘品。()我的答案:√ 1 【多选题】下列属于遗迹的是()。 ?A、墓葬 ?B、房屋 ?C、道路 ?D、鼎 我的答案:AD得分:0.0分 2 【多选题】下列属于遗物的是()。 ?A、生产用具 ?B、生活用具 ?C、房屋 ?D、刀 我的答案:ABD得分:25.0分 3 【判断题】挖掘是考古学家最重要的工作。()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含有文字的金属和石头制造的器物是金石学一般的收集对象。()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 【单选题】人类第一次合成的是哪一种金属材料?() ?A、铁 ?B、金 ?C、银 ?D、铜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 2 【单选题】石器时代可再分为四个时期,关于这四个时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中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晚石器时代 ?D、旧石器时代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 3 【多选题】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影响因素包括()。

?A、磨制石器的出现 ?B、铜器的出现 ?C、农业生产的出现 ?D、动物的驯养 我的答案:B得分:0.0分 4 【判断题】新石器时代使用的是磨制石器。()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 【单选题】下列哪位属于第二代考古学家?() ?A、夏鼐 ?B、张忠培 ?C、王巍 ?D、苏秉琦 我的答案:B得分:33.3分 2 【判断题】三峡工程对古代遗存没有产生建设性破坏。()我的答案:×得分:33.3分 3

环境考古学的发展探究

环境考古学的发展探究 作者:易诗雯张萌单位:吉林大学 壹环境考古学产生的背景 对人类古老性问题的认识和进化论,是环境考古学产生的一个重要背景。在18世纪晚期以前的欧洲,对于人类起源的解释依赖于传统的《圣经》。“七天创世说”以自然和人类乃是上帝刻意之作的理论否认远古时代和原始人群,与此同时,在那个时期地质与古生物学所揭示的一些人类与灭绝动物共存的事实也被掩盖,以乔治?居维叶(GeorgesCuvier)、威廉?巴克兰(WilliamBuckland)为代表的一些地质学家宣扬“灾变理论”,一系列生命形式的进化被解释为上帝超自然的创造。然而,越来越多的地质学与古生物学证据使得《圣经》的解释与人类古老性问题备受争论。1785年,詹姆斯?赫顿(JamesHutton)为地质史提出了一种均变论的观点,认为从地质学上讲古代与现代情况类似,所有地质层都可以用长时间里一直运转的、目前仍在发生作用的地质动力来解释。1830年到1833年间,查尔斯?赖尔(CharlesLyell)发表了他的《地质学原理》,支持了地质变迁的均变假设。地质学上的均变论表明,过去是一个漫长和在地质学上并未间断的时期,其间有可能发生其他的事件。对人类古老问题的正视同样使生物进化的观点在一些科学家中被普遍讨论。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Spencer)在19世纪50年代开始为科学和政治问题提倡一种一般的进化方法,环境这一概念也在他的推动下完成了从原本的浪漫与美学的范畴向具体和科学意义的转变。1859年11月,查尔斯?

达尔文(CharlesRobertDarwin)的《物种起源》出版,这本书浓缩了近30年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均变论和地质学的启发,大大推进了进化生物学的发展,广泛普及了自然选择的概念。18~19世纪,对人类古老性与进化论思想认识的核心在于:人们开始将“人从哪里来”的问题作为科学研究的一部分去解释。另一方面,均变论与进化论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机制,使得我们相信:我们完全可能透过现在的地质材料为重新研究过去提供条件,也可以用生物进化的过程来说明现代物种的起源与分布以解决古生物学上的演变。对人类古老性的认识和进化论成为后来环境考古诞生的一个重要基础,此时期发现的众多地层上的共存关系为后来的地层学研究提供了条件。可以说,均变论与进化思想是环境考古“将今论古”原则的一个重要的思维前提,而地层学则是考古学发展的有力技术支持。 贰世界环境考古学发展简史 一、环境考古学的分类———描述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前)19世纪中期,在以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为主的欧洲一系列史前考古学实践,显示了当代考古学雏形的各种特征。在他们的研究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很多后期环境考古理论发展的渊源。斯文?尼尔森(SvenNielsen)是这一个地区最早过去的关注生存方式,并试图通过考古材料推断史前生存方式科学家。尼尔森运用模拟实验和民族志标本进行系统比对以确定石器与骨器用途的尝试,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研究方法论贡献之一。他还第一次将生计发展与技术变迁联系起来研究,这也许是用过程方法来解释史前变迁的最早例子。另一位科学家约翰?亚佩特斯?

_近年来山东汉代考古的发现与研究

近年来山东汉代考古的发现与研究 邹卫平 崔大庸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合肥230026;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进入新世纪的五六年间,是山东地区汉代考古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尤其是为了配合基本建设所进行的考古发掘,取得一系列重大收获。 关键词:山东地区;汉代考古;发现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K8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839(2006)05-0047-08 Recent Archaeological D iscoveries i n Shandong and the Study of the Han Dynasty Z OU W e-i p i n g CU I Da-yong (C hinese Science&Technology Universit y,Hefei230026,P.R.Chi n a; Cent er for Archaeol o gicalResearch of the C ity of Jinan,Jinan250014,P.R.China) Abstract:The recent five to si x yearsw it nessed t he rapi d develop m e nt in t he arc hae o l og ical study of the H a n Dynasty in Shandong P r ovi nce.A rc hae o l og ical evacuat i ons for i nfr astructural constr uctions have led to great progress i n this area of research. K ey wor ds:Shandong Pr ov i nce;the Han dynasty;ne w disc overies a nd r esearches 进入新世纪以来短短的五六年间,山东地区的汉代考古发现和研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其特点是,为了配合基本建设而进行的发掘工作多,而重大发现也大多与此有关。这些发现主要集中于各条高速公路附近及大型工程项目周围,在地域分布上显得相对集中。从发现对象来看,遗址类较少而墓葬类较多。现根据已公开发表的材料,就山东省近年来汉代考古的主要发现和研究成果分述如下,供学界参考。 一、城址与聚落遗址的发现与研究 山东汉代郡国城址的调查与研究以往注意较少,近年来取得一些突破。勘探与发掘表明,这些城址多为早期城址的延续。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章丘东平陵城和费县的两处城址。 收稿日期:20060620 作者简介:邹卫平(1954),男,山东济南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科学工程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考古学。

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国际化趋势

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国际化趋势 唐际根 现代意义的中国考古学是从西方传入的。早期的考古工作,包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的发掘和殷墟发掘在内,与国际学术界尤其是英美学术界保持着密切联系。 1950年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与西方考古学界的联系被隔断。与其它诸多学科一样,前苏联成为学科建设的样板。中国学者对西方考古学越来越陌生。西方发生的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的变化很少为中国学者所知。如60年代美国兴起的新考古学,70年代以后新考古学所发生的种种变化,中国学术界了解很少。但中国考古学在自行的道路上,逐渐表现出下述特色: 考古研究的史学取向〔1〕——强调考古学是历史学科的一部分。复原历史被视为考古研究的最终目的。研究中考虑最多的,是建立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因而特别强调遗迹遗物的分期研究,并将类型学研究由单纯的器物分析推广至考古学文化谱系的探讨。进而发展出区系类型理论〔2〕。由于狭义史学观的影响,考古发掘热衷于寻找与王统有关的遗迹和遗物。都城遗址、贵族墓葬往往成为首选发掘项目。普通聚落的考古工作常常被置于从属地位。这与美国“作为人类学的考古学”有着重大区别。 金石学传统——殷墟的考订最初就是金石学的成果。1928年董作宾殷墟调查之前,罗振玉、王国维等已经从古文字学角度对殷墟的性质作了正确的结论。在以后的数十年中,金石学传统仍然不时左右着中国考古学家的研究。例如中国学者在对青铜器作考古类型学研究时,自动承袭金石学中的鼎、簋、爵、觚等命名原则。 长期的隔绝(当然并非绝对意义的),使得中西方学者都有强烈的相互交往

的意愿。1975年,美国人类学代表团访问北京,开始了中西方考古学重新交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西方考古学界的交流日益频繁。 充满自信的西方学者渴望用最新的资料亲手勾划中国历史上的聚落、部族和国家画卷。中国学者最希望的,则是了解科学技术发达的西方国家如何进行考古学研究。抱着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景仰,不少中国学者,尤其是年青学者对美英考古学理论的学习如饥似渴。许多学者开始着手翻译西方考古学理论著作或者研究实例。一些大学也邀请国外学者来华讲学。指定题目也大都是考古学理论、方法方面的。 1991年,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从实质上改变了中国与国外交流的现状。按新的文物法规,国外机构已经可以与中国有关文物考古机构进行学术研究合作,包括从事野外考古调查和发掘。 尽管条件很严格,但中外考古学家都受到鼓舞。纷纷申请合作研究。近年中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开展的考古合作研究已达20余项〔3〕。重要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美国哈佛大学合作豫东地区先商文化探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持的周口店国际古人类研究中心与美国、以色列等国专家开始的关于周口店遗址形成过程的研究。中国历史博物馆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合作发掘河南班村遗址,北京大学、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美国安多夫考古基金会合作进行农业起源研究。日本京都大学与四川联合大学以及成都市文物队合作开展成都平原古代聚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进行以安阳殷墟为核心的洹河流域区域考古研究等等。 国际合作,不仅使资金限的中国考古学界缓解了科研经费的困难,更重要的是,通过合作,双方增进了了解。 合作过程中,中国学者得以有条件尝试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如利用卫星影像和航空照片进行遥感考古研究,运用地质雷达(GPR )勘探地下遗迹,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处理考古数据等。并进而了解到西方考古学最关心的问题是什

考古考研知识点

北大版“考古学通论知识点概要”(转载自博雅论坛) 考古学导论 1、金石学古器物学考古学新考古学后进程考古学公众考古学女权考古学环境考古学聚落考古学民族考古学田野考古学功能考古学实验考古学 2、遗物遗址遗存遗痕灰坑窖藏 3、考古图宣和博古图金石录水经注梦溪笔谈武经总要营造法式 4、田野考古学洛阳铲探方探沟隔梁关键柱磁方位角罗盘水平方格法大面积揭露法浮选法 5、考古三大杂志 6、考古学年代相对年代绝对年代地层学原理类型学原理标准型器旋回地层学地质年代学气候年代学三大信息库年轮法放射性时钟C14 AMS 达曼表 7、考古学文化研究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中间理论 8、环境考古学三大气候系统六大环境系统植物考古学动物考古学孢粉分析学植硅酸分析脂肪酸分析 9、技术与经济失蜡法合金polanyi模式 大题 1、考古学与历史学、人类学(北大论文赵辉写的) 2、中国考古学史 旧石器时代 一.解释题 人类化石 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腊玛古猿禄丰古猿巨猿爪哇人元谋人郧县人建始人蓝田人北京人金牛人南京人和县人马坝人柳江人河套人山顶洞人 文化遗址 周口店萨拉乌苏西侯度文化丁村观音洞水洞沟硝灰洞泾渭文化 合河文化寺裕文化百色盆地富林文化富源大河遗址 工具类 石器石片石器石核石器硕石石器石叶细石器小石器尖状器刮削器 砍砸器石球盘状器大三棱尖状器球状器雕刻器手斧 加工工具石锤石占 制作技术类 石料加工各部名称 台面打击点半锥状石片角辐射线同心波纹阴面阳面锥疤 直接打击法锥击法碰站法砸击法锐棱砸击法 间接打击法击钎法压剥法 修理技术压制法指垫法 技术模式 奥杜威技术阿舍利技术勒瓦娄哇技术莫斯特技术石叶技术细石器技术 修理台面技术预制石核技术盘状石器技术 技术研究方法 微痕分析法埋藏学孢粉分析法植硅酸分析脂肪酸分析石器拼合

考古与环境研究

一、何谓环境考古学 环境考古学是研究古代自然环境与人类文化的相互关系的学科。环境考古学主 要是通过对古文化遗址中所包含的能够反映环境的遗存研究,来恢复古代人类及其文化的生存环境,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探讨人类文化适应、利用自然环境过程中形成的特色和对环境的改造过程,最后对古代自然环境的变迁史和人类文化的发展史之间的关系做出全面的解释。严文明先生指出:" 从全球角度来看,环境考古应力求回答诸如人类是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样的环境起源的,农业为什么只在少数几个地方起源,那些地方的环境到底提供了哪些特殊条件使得农业有可能在那里发生而不是在别的地方发生。人类的早期文明又为什么只在少数几个地方发生,各自发生的环境条件又是什么?这是环境考古的最高层次。 " 现代考古学通过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获得的研究资料与信息,大致包括了人 类文化的、人类体质的和人类生存环境的三个方面。然而,在考古学诞生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热衷于发掘并详细描述古代人类文化遗存的考古学家们,曾经把遗址中出土的动植物遗骸看作是与人类活动无关的" 自然遗物" 而没有给予十分的关注。 以后,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感觉到,影响人类文 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仅就自然环境而言,始终是人类文化存在的基础和影响人类文化发展的外部条件之一,不了解有关人类文化生存的自然背景,是很难全面恢复人类历史面貌的。 环境考古学的产生,有其理论方面的背景和科学技术方面的条件。首先,文化 生态学理论是环境考古学产生的理论基础。20世纪中期,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斯图尔德(Steward.J .H,1902~1972)首先提出了文化生态学的概念。所谓文化生态学,

八年级上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八年级(上)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生物试题 命题:审核:满分:50分 一.单项选择题,答案填在题后表格中(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动物有名无实,俗称“鱼”而不是鱼。下列动物中真正属于鱼类的是( ) A. 中华鲟 B. 鲍鱼 C. 墨鱼 D. 甲鱼 2. 下列动物中体表有角质层的是( ) A.河蚌 B. 钩虫 C. 海葵 D. 蟹 3、鲫鱼不停地将水吞人口内,又从鳃盖后缘流出。流出鳃的水和进入鳃的水相比,水中其溶解的气体成分变化情况是() A.两者所含气体成分多少相同 B.流出的水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减少 C.流出的水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增加 D.流出的水氧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增加 4. 下列属于昆虫的是( ) A. 涡虫 B. 蜘蛛 C. 菜粉蝶 D. 虾 5、鱼在游泳时靠 _______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 A.胸鳍 B.腹鳍 C.背鳍 D.躯干部和尾部 6. 下列关于胎生、哺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绝大多数哺乳动物以胎生方式繁殖后代 B.哺乳为幼崽提供优越的营养条件 C.胎生、哺乳大大降低了幼崽的死亡率 D.胎生提高了哺乳动物的产仔率 7、昆虫外骨骼的主要作用是() A.支撑身体,保护内部器官 B.有利于呼吸 C.有利于飞行生活D.防止被天敌捕杀 8、下列动物中有些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动的一组是() A.海龟、河蟹 B.血吸虫、水螅 C.海蜇、蚯蚓 D.水蛭、沙蚕

9.鲍鱼是营养丰富的海鲜,它的贝壳可以做中药。你推测它应该属于() A.甲壳动物 B.鱼类 C.软体动物 D.腔肠动物 10. 带鱼、水牛、蝗虫、蚯蚓的呼吸分别依靠() A.鳃、肺、体壁、气管 B.体壁、气管、肺、鳃 C.鳃、肺、气管、体壁 D.体壁、肺、鳃、气管 11、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要注意保持蚯蚓体表的湿润,主要原因是() A. 有利于蚯蚓的正常运动 B. 有利于蚯蚓的血液循环 C. 有利于蚯蚓的正常呼吸 D. 有利于蚯蚓的正常消化 12、下列水生动物中属于环节动物的是() A.乌贼 B.海葵 C.水蛭 D.草履虫 13. 陆地动物适应陆地复杂环境的主要特征是() A.一般身体都有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 B.一般都有支持身体和运动的器官 C.一般都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器官 D.以上几项都是 14. 下列动物中有刺细胞的是( ) A.水母 B.蜗牛 C. 蛔虫 D. 肺涡虫 15. 鲫鱼鳃的各部分结构中,能够进行气体交换的是() A.鳃耙 B.鳃丝 C.鳃弓 D.以上三部分都能 16. 鸟类有发达的肺,还有鸟类特有的能协助肺完成呼吸作用的结构是( ) A.气管 B. 气囊 C. 支气管 D. 气门 17. 下列动物中不属于两栖类的是( ) A蟾蜍 B. 蜥蜴 C. 娃娃鱼 D. 青蛙 18.“鸟的全身都为飞行而设计”。下列与其飞行生活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 A.身体呈流线形,体表被覆羽毛 B.前肢变成了翼,有发达的胸肌 C.食量大,直肠短,可随时排便 D.具有筑巢、孵卵、育雏等行为 19. 关于腔肠动物,下列哪一项是错的() A.珊瑚、海葵、海蜇是腔肠动物 B.腔肠动物一般是脊椎动物 C.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食物和食物残渣都由口进出 D.都是生活在水中 20. 下列动物中,属于恒温的是() A.泥鳅 B.大鲵 C.蜥蜴 D.鹅 21. 下列关于恒温动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恒温动物比变温动物高等 B.恒温动物减少对环境的依赖性 C.再大幅度的温度变化也不会影响恒温动物的生存 D.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扩大动物的分布范围

考古发现与探索答案

考古发现与探索绪论(一)已完成成绩:?分 1 【单选题】二重证据法是由谁提出来的?() ?A、 ?B、 ?C、 ?D、 我的答案:C得分:?分 2 【多选题】区别一个学科是否是考古学的学科标准包括()。?A、 ?B、 ?C、 ?D、 我的答案:ABCD得分:?分 3 【判断题】敦煌石窟是1999年由一名道士发现的。() 我的答案:×得分:?分 4

【判断题】通过考古手段获得的文物叫发掘品。()我的答案:√ 1 【多选题】下列属于遗迹的是()。 ?A、 ?B、 ?C、 ?D、 我的答案:AD得分:?分 2 【多选题】下列属于遗物的是()。 ?A、 ?B、 ?C、 ?D、 我的答案:ABD得分:?分 3 【判断题】挖掘是考古学家最重要的工作。() 我的答案:×得分:?分

4 【判断题】含有文字的金属和石头制造的器物是金石学一般的收集对象。()我的答案:√得分:?分 1 【单选题】人类第一次合成的是哪一种金属材料?() ?A、 ?B、 ?C、 ?D、 我的答案:D得分:?分 2 【单选题】石器时代可再分为四个时期,关于这四个时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B、 ?C、 ?D、 我的答案:C得分:?分 3 【多选题】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影响因素包括()。

?A、 ?B、 ?C、 ?D、 我的答案:B得分:?分 4 【判断题】新石器时代使用的是磨制石器。() 我的答案:√得分:?分 1 【单选题】下列哪位属于第二代考古学家?() ?A、 ?B、 ?C、 ?D、 我的答案:B得分:?分 2 【判断题】三峡工程对古代遗存没有产生建设性破坏。()我的答案:×得分:?分 3

2015通识课考古发现与研究

1.1 区别一个学科是否是考古学的标准不包括 A 研究对象 B 研究方法 C 研究目的 D 研究年限 下列不属于我国第一代考古学家的是 A 傅斯年 B 李济 C 张忠培 D 梁思永 从1921年起,我国考古学已经经历了三代学者的交替×四代 甲骨文的文物发现是在 A 1899.0 B 1900.0 C 1901.0 D 1902.0 考古学是通过征集手段获取资料的×考古学通过科学发掘文物学通过征集手段1.2 下列按出现时间从早到晚排列正确的是 A 铜器石器铁器 B 石器铜器铁器 C 石器铁器铜器 D 铁器铜器石器 下列哪项属于遗迹的特点 A 可携带 B 不可移动 C 人为加工 D 完整性 科学考古学的诞生条件包括 A 地质学的发展 B 生物学上的细胞学说 C 古物学的发展 D 历史学的发展 考古学研究对象为实物;历史学研究对象为文献资料√ 文物学不使用科学发掘的手段来获得研究对象资料√ 1.3 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的区别不包括 A 磨制石器出现 B 陶器出现 C 动植物的驯练与培养 D 合成金属材料在石器时代中较为重要的两个时代是 A 旧石器时代新时期时代 B 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C 新时期时代铜石并用时代 D 铜石并用时代旧石器时代 从300万年前开始,直到一万年前,石器通过磨制方式制作,称为旧石器时代×打制在青铜时代,青铜器主要被用来 A 装饰 B 祭祀 C 生产工具 D 建筑 从一万年前开始,新石器时代的出现与农业革命息息相关√ 2.1 考古学家不包括 A 学者 B 技工 C 后勤人员 D 领导者 考古学家的标准是扎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较强的行政能力考古学跟经济、民生、法律都存在矛盾× 下列属于第二代考古学家的是 A 夏鼐 B 苏秉琦 C 严文明 D 王巍 中国的考古研究被称为“黄金时代”√ 考古危机的原因不包括 A 生态建设 B 基础设施建设 C 农业用地 D 旧城区改造 2.2 下列行为对考古没有危害的是 A 文物的非法买卖 B 祖传文物的流通 C 鉴宝节目 D 走私 下列属于传世品特点的是

水中环境与考古潜水

我对水中环境与考古潜水的认识 海洋考古学是调查、发掘和研究古代人类从事海洋活动之文化遗存的考古学分支科学,是陆地田野考古向水域的延伸。水下考古除发掘水下的古代遗址、打捞沉船和水下文物外,还研究古代造船术、航海术、海上交通和贸易等。水下考古学又是一门边缘学科,需要诸多相关学科的技术支持,如海洋勘探技术、潜水工程技术等。 自19世纪中叶近代考古学发生以后,随着瑞士湖上居址的确认,并进行了水下古代遗迹的科学调查和发掘,标志着水下考古学的确立。潜入水下进行调查和发掘工作,成为考古学家的一个梦想。160年前英国的郭蒙贝西发明的从水上接帮浦运送空气的机械潜水,也就是头盔式潜水。1924年开始使用玻璃做潜水镜,并利用帮浦从水面上吸取空气的“面罩式潜水器”。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发了一种特殊军事用的“空气罩潜水器”,采用的是密闭循环式,并有空气瓶的装置。到了1943年法国海军发明了开放式“空气潜水器”,它可以根据潜水深度和潜水者的要求,把储气瓶内的高压空气经自动供气装置进行调节后供潜水者呼吸,这类装置也是目前潜水的最佳装置。1960年美国考古学家乔治·巴斯应邀对土耳其格里多亚角海域的公元7世纪拜占庭时期沉船遗址进行调查和发掘,由此开始了第一次的考古学家将考古方法应用于水下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开创性地在水下实践了考古学方法,是水下考古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随着海洋考古的发展,潜水这种运动形式,也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潜水分为浮潜(潜水者能屏息的时间里潜泳或利用呼吸管浮于水面潜泳)和深潜(潜水者背负氧气筒,藉筒内氧气呼吸,长时间潜水的方法)。 潜水员下水时穿戴和佩挂的全部装具,有重装式和轻装式两种。重装式有头盔、输气管、通信电缆、电话、潜水衣、压铅和铅底潜水鞋等;轻装式有面罩、输气管、通信电缆、电话、应急气瓶、潜水衣、腰铅、靴和脚蹼等。使用重装潜水装具在水中工作时必须脚踏水底或实物,或手抓缆索,不能悬浮工作,并且放漂(即在水底因潜水服中气体过多,失去控制而突然急速上升)的危险性大,所以重装潜水装具已逐渐被轻装式取代。自携式潜水装具主要是指以自携式供气调节器作为呼吸装置,配用湿式或干式潜水保暖服作为防护服装的潜水装置。它的特点是:重量轻,携带方便;排水量小,需压重物轻;浮力近于中性,水下活动灵活,受体位变化影响小;可着脚蹼在水下潜泳。 面镜、呼吸管、脚蹼被称为潜水时的三宝。在水里看清事物,必需在眼睛的前方有一空气介质,面镜就有这样的功能。呼吸管则可满足你既可轻松地浮在水面又能呼吸观察水下的景物。脚蹼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使人在水中保持稳定,双手能从事其他工作。在水肺潜水装具中,气瓶用于储存大量空气。呼吸调节器的设计是根据周围环境的压力面调节出该深度所需的空气浓度。调节器包括两级减压装置,第一级连接气瓶头,先将瓶内的高压空气做第一次减压,经过中压软管输送到第二级减压部分,减到适合潜水者吸入的压力吸入体内。浮力调节系统是潜水技巧的重要环节。在潜水时,学习在水面和水底控制浮力大小是非常重要的。在水面休息时,正浮力能节省体力,而在水底时,大部分时间需要维持在中性浮力才能使你轻松自由地在水中遨游,保持良好的能见度。潜水员可以通过配重、浮力调整装置和呼吸的深浅来调整浮力的大小。 潜水运动有特殊的要求:在潜水过程中要有潜伴陪同,并且潜水前需制定考古潜水计划,对潜水工作在人员、深度、时间、潜水间隔、减压站停留时间等方面的安全而有效的安排。潜水减压表是制定潜水计划的根本依据。潜水减压方案是潜水员完成水下作业任务后上升减压的依据,它直接关系着潜水员的安全与潜水作业效率,因而各国都根据本国潜水员的身体条件以及所处海域、海况特点,制订出各自的潜水减压表,而且每隔数年修订颁布一次。常规空气潜水深度一般限于60m以浅。根据潜水员上升减压时减压方法的不同,分水下阶段减

考古学著名学者及其作品

20世纪考古学部分著名学者及其作品 曾昭橘(1909—1964),中国第一位女考古、博物馆学家。 著有《大理发掘工作》、《南唐二陵发掘报告》、《中国铜器铭文与花纹》、《论周至汉之首饰制度》、《博物馆》、《试论湖熟文化》、《江苏省出土文物选集》等。组织举办《社会发展史展览》、《中国历史文物陈列》、《江苏历史陈列》等。 陈直(1900—1980) 著有《史记新证》、《汉书新证》、《两汉经济史料论丛》、《文史考古论丛》以及《摹庐丛著》等. 董作宾(1895—1963)原名作仁,号平庐,字彦堂,河南南阳人。 著有《殷墟文字甲编》、《卜辞中所见之殷历》(1931)、《殷历谱》(1945)、《西周年历谱》、《殷墟文字乙编》、《中国年历总谱》(中英文对照)等。 斐文中(1904—1982) 中国旧石器考古学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的奠基人、中国古人类学的主要创始人。1929年起,主持并参与北京周口店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是中国猿人第一个头盖骨的发现者。 著有《周口店洞穴层采掘记》、《周口店山顶洞之文化》、《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等 冯汉骥(1899—1977) 著作:《中国亲属制》、《由中国亲属名词上所见之中国古代婚姻制》、《前蜀王建墓发掘报告》、《倮倮之历史起源》等。 高去寻(1909—1991) 主要研究方向是殷墟,著有《侯家庄》等。 郭沫若(1892—1978) 主编《甲骨文合集》;考古学方面的文章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辞研究》、《殷商青铜器金文研究》、《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文史论集》等。 郭宝钧(1893—1971) 著有《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关于新郑莲鹤方壶的研究》、《洛阳西郊汉代居住遗迹》、《陶器与文化》、《殷周车制研究》、《殷周的青铜武器》等。 胡厚宣(1911—1995) 参与了《甲骨文合集》编辑工作;著有《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来熏阁书店1951年)、《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来熏阁书店1951年)、《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上海群联出版社1954年)、《甲骨续存》(上海群联出版社1955年)、《五十年甲骨发现的总结》、《五十年甲骨论著目》、《甲骨学商史

浅议水下考古

浅议水下考古 摘要:本文简要叙述了我国考古学中的水下考古,它是不同于陆地考古的另一分支。如今海洋权益的争夺备受关注,海下考古也会在这个大背景下蓬勃发展。文中涉及水下考古的人文历史、发展过程、考古实例及未来展望。 关键词:水下考古,南海一号,考古学,考古价值,沉船。 众所周知,考古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实物,是人类生活的遗存。这些遗物,遍布在人类生活的各个地方。通常映入我们的眼帘的,是陆地上的考古发掘工作。看着考古学家辛勤工作在工地,细心挖掘每一个土方,未免对他们的工作心生敬仰。最近,国家发生着两个重大新闻,一是神州九号飞天成功,其次是蛟龙号潜水器在南海下潜到7000米的新深度。人们的视线被天上地下来回带动。不禁使我思考,对于断断续续映入我们生活的水下考古,其前世今生是如何发展,又取得了如何的成绩? 我国是个陆地大国,又是个海洋大国。从拥有海洋资源的绝对数量来看,的确可以这样说:我国海岸线长度为1.8万公里,居世界第四位;大陆架面积位居世界第五,200海里专属经济区面积为世界第十。从以上数据来看,我国陆地上的考古学发展得有声有色,而这么长的海岸线和如此大的领海,其间,必然暗藏着巨大地可待开发的考古资源。因为西部面临喜马拉雅山脉的天然阻隔,历史上与外界交流最为有名的便是丝绸之路和郑和下西洋的海路。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太监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的庞大船队远航,拜访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大明帝国和南海(今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史称郑和下西洋。每次都由苏州浏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世。明代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和明代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也是唯一的东方人。他更早狄亚士57年远赴非洲。 海路中的郑和下西洋只是与外国海上交流的一个特例,历史上还有无数次这样大大小小的来往交流,所以,沉船是不可避免的,船上的瓷器、陶器、玉石等等,也随之沉眠千年于海底。 一、发展历程 西方成熟发展的海洋考古技术传入我国的80年代中期以前,在沿海地区淤积成陆的古海湾、古河道以及沿海地中发现了一批古代沉船遗存,成为环中国海洋考古发现与研究的重要基础。这些工作有,1956年,山东梁山县宋金河故道发现一艘明代兵船;同年,考古工作者

考古遗址公园特征与规划设计研究

考古遗址公园特征与规划设计研究 考古遗址公园是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实践的一种针对大遗址保 护与展示的遗产保护创新模式。截止今日,全国已经有12个国家考 古遗址公园和23个立项。实践证明,考古遗址公园是具有中国特色 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是大遗址保护实践和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结合的有益探索,也是极具实现意义和操作性的一种大遗址保护途径。但由于考古遗址公园实践先于理论的特征,其相关研究还不全面,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本文采用文献分析与现场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系统总结国外大遗址保护利用经验和国际先进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我国现有考古遗址公园实例,将国内12个国家 考古遗址公园、23个立项以及34个其它有代表性的考古遗址公园的基本信息汇总、整理成表格,结合大遗址保护、保护区划等相关理论对考古遗址公园的特征与规划设计进行探讨,归纳特性、总结共性,对“考古遗址公园”的概念加以诠释,指针对大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将遗产保护与公园设计相结合,整体保存重要考古遗址及其周边环境,在确保大遗址安全的基础上,科学展示遗址原貌,及其历史文化内涵,并提供公众参与的特定公共空间。针对国内考古遗址公园实践带动理论研究的特点,以时间顺序,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对考古遗址公园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将其归纳为四个发展阶段,即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探索阶段;保护规划调控下的考古遗址公园试点建设阶段;考古遗址公园理论结合实践阶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阶段。并根据保护核心区考古遗址类型对考古遗址公园类型进行划分,提出对考古

遗址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时,应针对考古遗址的不同,采取多种分类方法结合的方式。基于保护区划的要求,将考古遗址公园分为保护核心区、环境协调区、文化旅游区三个功能区,对其构成加以归纳和分析,总结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展示的内容与方式,深入探讨考古遗址公园的空间布局与流线组织等问题。考古遗址公园以考古遗址及其周边环境为依托,区别于一般公园的最大特征是对考古遗址的保护,本文提出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是基于对考古遗址本体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考古遗址公园在规划设计之前,应针对所保护和展示的考古遗址本体及其周边环境进行前期研究,并以阿房宫考古遗址公园前期研究为例,探讨考古遗址公园保护展示前期研究的内容与方式。

分析化学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

分析化学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 人们对古陶瓷的认知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通常对一件古陶瓷器来说,主要是通过对它的造型、纹饰、款式、釉彩、工艺、胎釉等方面进行研究[1]。研究的基础是将研究对象和一系列经排比的标准器物进行比对,这些研究在一般情况下都是直接依靠人眼来进行的,由于牵涉到的历史、美术及工艺等知识较多,研究成果的取得需要有较长时期的积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的测试方法问世,物体的结构、化学成分、热特性、密度、元素化学状态以及对热、光等的反应特性等等都可以成为分析测试的对象。在这些分析对象中,有很多是人眼不能分辨和察觉的,它们与颜色、质地、纹饰等一样都是物质的属性 一:古文物的年代研究 1 X荧光成分分析测量陶瓷器年代 x荧光能全面分析古器物的钠、镁、铝、硅、铅等16种微量元素的组成和变化情况,通过和标准样本的数据作对比,判断检测品的真实性。x荧光能谱分析已广泛应用于古陶瓷研究、古陶瓷元素分析、产地辨别及古陶瓷真伪鉴别等考古、文物领域。热释光是磷光体受到辐射作用后积蓄起来的能量在加热过程中重新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的物理现象。利用这一现象,可以测定陶瓷器和砖瓦等物体的烧制年代,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考古、测年技术¨J。热释光是陶瓷器中放射性物质和周围环境发出的微弱的核辐射通量长期作用在陶瓷器矿物晶体中产生的一种效应。影响热释光信号的外界因素有高温加热,人工辐照,光照作用等。早在1989年,Trowbridge和Bubank做过试验:他们把天然荧石加热,排空它们在地质时期积累的热释光,然后用x射线辐照,在没有光的情况下观察辐射剂量与发出的热释光的关系,基本确定热释光由辐照产生。可见热与x射线辐照都会影响或一定程度上改变本来的热释光信号强度。在一般的热释光现象中,激发的方式有很多种。由摩擦或者研磨激发的称摩擦热释光,由电场传输的能量激发的称电子热释光。通常讲的热释光指由紫外光子和电离辐射激发的热释光. 2 中子活化分析 中子活化分析方法(INNA)在古陶瓷学上常被用来研究陶瓷器的产地。INNA是一种应用于成分分析的放射分析物理方法。活化分析的基础是核反应,以中子或质子照射试样,引起核反应,使之活化产生辐射能,用^y射线分光仪测定光谱,根据波峰分析确定试样成分;根据辐射能的强弱进行定量分析。其典型的测试灵敏度可达10曲(ppb)级别,某些元素的灵敏度达到了10-12(ppt)级别。 3 化学组成分析在判别古陶瓷年代中的应用 通过古陶瓷元素成分分析来辅助古陶瓷年代判别的工作进行了已有几十年了,但直到近年才开始进入实质性的系统发展阶段,主要原因是:古陶瓷的化学组成与制作年代没有直接一一对应的关系,判别必须依赖完善的化学组成数据库,而建市数据库的工作量非常大;另外通过化学组成来辅助古陶瓷判别的科学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构建古陶瓷化学组成数据库的基础卜,经过一段时问的摸索,我们在甄别现代仿品和推断瓷器年代方面有了几个成熟的模式。需要说明的是,在所有古陶瓷判别的工作中,给出肯定性的结论只可能是相对的,如:仿品胎釉的化学组成这一属性与真品相符,并不能说明它在其它各属性上也与真品相符,需要多重证据(如纹饰造型、热释光特性等)支持才能有更精确的判定。但如果仿品在某些特征性的属性上与真品不符,所给出的否定性的判别结论则是可信的。 二:文物的无损研究 无损检测技术是在现代物理学、电子学、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等学科的基础上发

考古学作业

我对考古学习的一点感想 环境科学一班64100110 宋阳转眼间就到了考古与科技这门选修课结课的时间,虽然仅有短短的十节课,但是通过老师的介绍,自己还是确有收获的。 犹记得当初在选课时我曾臆想着考古是什么、考古学家到底是做什么?。有时,我会想:当一个考古学家多好,当开启一个充满宝藏的墓穴时,或者抚摸着一件件覆盖着历史尘埃的文物时,那感觉当是多么的幸福。是不是如果发现了一件宝贝就发财了之类的……现在想来,那时的思想是有点幼稚,将考古比之于挖宝,但也有点情有可原,因为很多人都是同样的看法。 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正确认识考古是极为重要的。它既不神秘也不有趣,更不能等同于挖宝。它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作,是一个为之奉献终生的工作。就其重大意义来讲,考古面对的是没有流逝的历史,它要让历史的长河重新流淌,它能将已知和未知的过去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帮助人类认识真正的自己。当然,在一定程度上来讲,考古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营生,这是不为过的。 老师在课堂上讲述了很多他自己参与的考古实例,我非常喜欢听这些趣味丛生的故事,对我来说这更像是一种冒险,充满了挑战和刺激。但是随着我对考古的更深层次的认识,我越发感觉到这个工作需要一种精神,一种细致入微、吃苦耐劳的精神。一

个人在荒郊野外敲敲打打,更需要忍受寂寞,这些苦痛都是我们平常体会不到的。还有团队协作更是重中之重,一个人总不能把一个遗址从勘探到挖掘到研究都完成吧,即使这个遗址只有一平方米大小,闭门造车、自我封闭是出不了成果的。 专心致志地聆听老师的讲解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然而很多同学其实只是抱着应付的心态来上课。其实,强迫自己在这种环境下去做自己的事倒不如去听听课,其实考古真的挺有意思。 作为一名环境科学的学生,我想谈一谈我的专业与考古的联系,这两门学科中间形成了一个交叉学科便是环境考古学了。考古学对于古环境研究及对地球环境变迁具有重要的作用。 考古学并不仅仅被动地接受有关古环境研究的成果,二者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首先,虽然环境气候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动和大气物理要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的变化来实现的,故研究古环境气候的演变,主要依靠地质、地理、古生物等学科对沉积环境、古地貌、动植物群落的变化与分布的研究。但是,自从人类出现以后,随着文化的不断进步,人类由消极地适应环境逐渐向积极主动地改造环境转变。特别是全新世以后,随着工具的改进、技术的进步、农业的出现、人口的增加,人类活动日益给自然的生态环境以越来越多的影响,甚至有可能引起区域性生态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因此,不了解人类文化是很难

夏商考古的发现与研究

夏商考古的发现与研究 《考古发现与夏商起源研究》首先讲述了本课题的缘起,对有关概念如“鲁西南”、“三代”、“先商文化”等的范围作了界定,并对相关学术研究状况作了回顾与评介。关于夏商考古的发现与研究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夏商考古的发现与研究,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夏商考古的发现与研究之基本信息 出版时间:2009-10-01 版次:1 页数:256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所属分类:图书>>其它分类 夏商考古的发现与研究之内容简介 《考古发现与夏商起源研究》首先讲述了本课题的缘起,对有关概念如“鲁西南”、“三代”、“先商文化”等的范围作了界定,并对相关学术研究状况作了回顾与评介。第二部分是考古发现与尧舜文化研究,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鲁西南考古学史作了回顾,以及考古学所见四千年前鲁西南地形地貌及自然环境和考古学所见尧舜时代研究。第三部分是考古发现与夏起源研究,对夏族的起源、考古学所

见大禹治水、夏朝初期的政治中心进行了专题研究。第四部分为考古发现与商起源研究,对商族的起源、北亳在今何地、商文化的东扩与西进进行了全方位的考证。 夏商考古的发现与研究之图书目录 绪论 第一章考古发现与尧舜文化研究 一、鲁西南考古发现与发掘概况 二、考古学所见四千年前鲁西南地形地貌及自然环境 三、考古发现与传说中的尧舜时代 四、虞为夏朝建立前的一个朝代 第二章考古发现与夏起源研究 一、夏王朝不是后人的杜撰 二、夏族起源考 三、大洪水的传说 四、考古学所见大禹治水研究 五、夏朝的政治中心在古济、濮流域 六、夏文化与二里头文化 第三章考古发现与商起源研究 一、商族起源之地考辨 二、商族八迁考 三、毫都考辨 四、商文化的东扩与西进

八年级生物各种环境中的动物测试-初中二年级生物试题练习、期中期末试卷-初中生物试卷

八年级生物各种环境中的动物测试-初中二年级生物试题练习、期中期末试卷、测验题、复 习资料-初中生物试卷-试卷下载 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主要靠身体躯干和尾部的左右摆动 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 复习摘要: 鸟类主要特征 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外形特点:体型流线型,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为翼 骨骼:轻而坚固 肌肉:胸肌发达 呼吸:肺和气囊 体温:高而恒定

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兔 体腔:有膈 循环系统:心脏分四腔,有肺循环和体循环 消化系统: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盲肠发达 体温:恒定 神经系统:大脑发达 结构和生理 形态结构特点:体表被毛 生活习性:土中穴居 形态结构特点:有体节、环带、刚毛 生理特点:呼吸靠湿润的体壁完成 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 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 一般都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普遍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 水域环境 水域环境的保护 腔肠动物,如海葵、珊瑚等 软体动物,如乌贼、河蚌等

甲壳动物,如虾类、蟹类等其他动物 其他水生动物 呼吸:用鳃呼吸 鱼类

典例解析: 例1 鲫鱼胸鳍和腹鳍的主要作用是() A 划水游泳B在水底爬行C平衡身体D控制前进的方向 解析:鲫鱼偶鳍(胸鳍、腹鳍)主要用来平衡身体,在缓慢流动时,可划水产生较小的动力,在迅速流动时,靠躯干和尾部的摆动产生动力。将捆住了胸鳍、腹鳍的鱼放回到水中,会明显看到鱼的身体平衡难以控制。 答案:C 例2 夏天的雨后,常有一些蚯蚓爬出地面,这是因为() A.蚯蚓要爬出地面呼吸 B.蚯蚓喜欢在潮湿的地面上爬行 C.蚯蚓爬出地面取食 D.蚯蚓爬出散热 解析:蚯蚓是靠湿润的体壁与疏松土壤中的空气进行气体交换来完成呼吸。雨后,土壤中水分增加,氧气太少,蚯蚓无法呼吸,只有爬出地面进行呼吸。 答案:A 例3 在无脊椎动物中,昆虫分布范围最广泛,活动范围最大,其主要原因是() A.体表有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外骨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