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认识钟表》的教学思考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认识钟表》的教学思考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认识钟表》的教学思考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认识钟表》的教学思考

【摘要】要上好一节合格的课,必须在理解教材,了解学生,改革教法等方面下硬功夫。本文是自己以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认识钟表》为例,谈谈是怎样从“三个读懂”入手来落实数学教学理念的。

【关键词】读懂;教材;学生课堂

学校教导处决定,最近要在一年级开展一次课堂教学交流,交流的内容是《认识钟表》。该年级共四个班,要求四位老师各上一节课,看看谁在理解教材,了解学生,改革教法方面做得好。接受这一任务后,我想《认识钟表》它既不是计算教学,也不属几何初步知识的研究,但它是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数学。人们每天起床、睡觉、上班、下班、学生上课、下课等,无不涉及到时间。所以教好这一内容,让学生得到多方面的收获,应是我们考虑的问题,然而怎样去组织引导刚起蒙的儿童认识钟表呢?带着这一疑问,几天来,我思虑再三。个人认为,要想教好,首先自己还得学好。要当先生,必须做好学生,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因此,我从下面“三个读懂”入手,进行了逐一的分析和钻究。

1读懂教材

对于《认识钟表》这一教学内容,教材共提供了三个部分的画图及文字:(一)整时的认识;(二)半时的认识;(三)相应的练习。编者为让师生有序地开展教与学,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画图,如:

如何读懂教材[1].读懂学生、读懂课堂doc

如何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构建数学益智课堂 恩施市第二实验小学:朱洪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是构建益智课堂,实现课堂高效的基本保障,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需要,是评价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要素。教师只有读懂了教材、读懂了学生、读懂了课堂,才能编制出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的导学案,才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实现高效。 个人认为:益智课堂是现代乃至今后大力打造高效课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益智本身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我提出了益智课堂这一概念。益智课堂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是课堂教学必须的追求。 怎样的课堂是益智课堂呢? 益智课堂即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能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的课堂。 构建益智课堂的核心目标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构建益智课堂的落脚点是: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生存能力得到提高。 构建益智课堂的总体要求是: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的课,要找准

益智切入点,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课堂激励机制,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课题的研究,经历学习全过程,体会学习内容的内涵、感悟学习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基,增强学生敢于亮出自己个性化的思想观念和文明举止的底气与霸气。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如何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能从生活中自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能在数学问题的研究活动中自主探究数学方法、构建数学模型,能运用已有的数学方法与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数学思维与方法,提高学生数学逻辑智商和数学综合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呢?真正实现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生存能力得到提高的数学益智课堂目标。关键在于数学教师要通过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准确拟定益智目标、科学把握益智切入点、合理选择益智策略,制定益智导学案。 一、读懂教材是科学拟定益智目标、把握益智切入点的基础 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也是使用教材、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现代教材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作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 (一)教材是基本的资源,读懂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功。 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解读教材; (1)读懂课时教材内容在单元体系结构中的位置

读懂学生的需要之我见

读懂学生的需要之我见 【摘要】:新课标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念,针对乡村学生的特点,见识少,思维缓慢,还有家庭或社会原因,学生往往不能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因而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读懂学生的需要,是摆在我们乡村教师面前的新问题。传统教学观念,只是强调学生怎样尊重师长,很少注意学生的感受,更谈不上怎样让学生去主动探索问题,只是一味灌输、强制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新课标要求教师换位思考,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键词】:读懂学生需要;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的角色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课堂教学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存。教师在课堂上要与学生之间进行真诚、平等的对话、交流,这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做学生学习上的伙伴,引导学生明白事理,从而掌握知识,发展自身。教育越来越关注人的生命质量,新课程追求的是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呼唤一个个富有生命活力、真实健康的个体的出现。教师的课堂反思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发展,师生共享课堂教学带来的欢乐。 首先、教师要读懂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学生和读懂学生,就要从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有效性考虑,还要顺应学生的学习与认知发展,以及数学学科的特点,并要促进教师的发展。教师要想读懂学生,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状况、学习上存在什么困难、有哪些想法等。而学生的学习基础包括知识基础、方法基础和经验基础。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错误是正常的,教师对待学生错误应该是把它作为教学资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引领作用而不是主体作用,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人。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往往出现:一道题展示出来,学生还来不及思考,老师觉得这样等下去,会浪费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于是就包办代替,不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探究的空间,这种情形是较常见的。新课标很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强调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包办代替已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动手,借助于书本已有的知识去总结规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取知识,明白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课前自学课本内容,完成书本的相关习题,每一堂课都布置一些思考题,加强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认知,逐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新知的能力。 其次、教师要读懂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如何读懂教材

教师如何读懂教材 教师必须首先通过研究和分析、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编写意图。一是要研读手头教材,理解编者意图;二是要研读不同版本的教材,通过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研究,弄清现在的课标教材与原来的义务教育教材有哪些变化;几个不同版本的课标教材在同一个内容的教材呈现方式上有什么不同。通过研读,弄清各种版本课标教材的编排特点,博采众家之长。 弗赖登塔尔曾经这样描述数学的表达形式:没有一种数学思想,以它被发现时的那个样子公开发表出来。一个问题被解决后,相应地发展为一种形式化技巧,结果把求解过程丢在一边,使得火热的发明变成冰冷的美丽,因此他说:“教材是教学法的颠倒”。 教材所呈现的是形式化的、冰冷的结果,教学如果从这些“冰冷”的形式开始,学生就不可能经历“火热”的数学思考过程。读懂教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这就涉及到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其目的是要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经验,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如何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呢? 一、有效地挖掘和用好教材资源 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实验教材不仅考虑了数学自身的特点,还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教师用书也减少了以往对教材的详细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对教师教学的一些建议。从编者的意图来看,主要是想给广大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机会。但这样一来,也无形中增加了一些缺乏经验的教师“吃透”教材的难度。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其它资源,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但要注意教学内容安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教师要忠实教材、激活教材、调适教材、创生教材。对于一节课的教材内容来讲,我觉得教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到心中有数: 1、深刻理解编者意图。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只有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钻研教材,才能多角度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从而使教材变为学材,使教师

2,教育智慧与真情 ----读懂学生的心

《教育的智慧与真情----读懂学生的心》心得体会 侯营学区郭白小学白翠平 陶行知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用师爱这把金钥匙去呵护、关爱每一个学生。没有智慧,我们就缺乏透过琐屑和繁杂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没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灵和精神的一种牵累;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种敷衍和应付……在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我有幸听了杨敏毅老师的报告视频,无论是从内容上、思想上都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第一、建立以“学生为本”的全新理念。 现代全新教育理念,倡导“以人为本”,把学生的发展成长放在首位,以学生自由、充分、全面、和谐的发展作为学校教育基本的价值取向。教育教学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此为出发点和终点目标,实现学生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学生与老师处在平等、理解的情境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和帮助,从而提高班级的凝聚力,改变班级的精神风貌。学生有了缺点,犯了错误,班主任和学生可以共同讨论,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在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后,确定处理对策,力求使问题得到较为满意的解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宽松和谐的气氛,感受到自己意见的意义和价值,感受到自己的人格尊严被重视。 第二、真诚关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做一个好的班主任,首先必须拥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应一视同仁。教师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学生,关爱学生。这种爱要像农民爱土地、工人爱机器一样,发自内心,纯出天然。要用严父慈母之爱,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要有博大宽容的胸怀,认真处理好班级的日常事务,不能有私心、偏心,要以心

如何读懂教材[1].读懂学生、读懂课堂doc

如何读懂教材[1].读懂学生、读懂课堂doc

如何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构建数学益智课堂 恩施市第二实验小学:朱洪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是构建益智课堂,实现课堂高效的基本保障,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需要,是评价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要素。教师只有读懂了教材、读懂了学生、读懂了课堂,才能编制出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的导学案,才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实现高效。 个人认为:益智课堂是现代乃至今后大力打造高效课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益智本身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我提出了益智课堂这一概念。益智课堂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是课堂教学必须的追求。 怎样的课堂是益智课堂呢? 益智课堂即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能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的课堂。 构建益智课堂的核心目标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构建益智课堂的落脚点是: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生存能力得到提高。 构建益智课堂的总体要求是: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的课,要找准

益智切入点,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课堂激励机制,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课题的研究,经历学习全过程,体会学习内容的内涵、感悟学习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基,增强学生敢于亮出自己个性化的思想观念和文明举止的底气与霸气。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如何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能从生活中自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能在数学问题的研究活动中自主探究数学方法、构建数学模型,能运用已有的数学方法与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数学思维与方法,提高学生数学逻辑智商和数学综合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呢?真正实现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生存能力得到提高的数学益智课堂目标。关键在于数学教师要通过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准确拟定益智目标、科学把握益智切入点、合理选择益智策略,制定益智导学案。 一、读懂教材是科学拟定益智目标、把握益智切入点的基础 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也是使用教材、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现代教材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作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 (一)教材是基本的资源,读懂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功。 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解读教材; (1)读懂课时教材内容在单元体系结构中的位置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 字 导读:读书笔记《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把课堂还给学生》读后感心得体会1000字: 与一本好书的相遇,是偶然,更是机缘,有幸拜读了徐洁老师的新书——《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构建理想课堂》。 徐老师从课堂教学的内在教育使命,教学方法的选择艺术,到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有效组织合作学习,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演绎课堂精彩生成,再到巧用反馈评价提升课堂质量,"互联网+"时代变革课堂,显示着徐洁老师深刻的实践和思考。 读完之后,我心潮澎湃,幡然醒悟:课堂成全生命,是一种预设,更是一种精彩的生成。作为一名历史老师,就要向课堂要质量,在课堂上成全生命,用精美的故事情节包装45分钟,善于及时捕捉学生信息,并进行精心引导。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的主人,就要让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活跃在课堂上,使课堂生活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美好时光,如此,理想的课堂,才能成全一个个活泼泼的生命。 当然,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语言: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让学生真有成长;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更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课堂是一种生

命存在的方式,要道法自然,要大道至简,要大道归一……一句句,一字字,都荡涤着我的心灵,洁净着我的心灵。 一、真诚,发自内心 这应该是教师课堂评价的出发点,也应该是所有教育的出发点,虚情假意,数行应付,这样的评价不但不能促进教学,反而会弱化教育功能,矮化教师形象,淡化师生关系,一时应付却后患无穷,以诚相待,以心交人,真诚地评价学生,才能打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眼中有自己,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激情。 二、始终抱有期望 众人皆知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让我们对期望有了绝对善意的期待,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一切尚未定论,教师的积极期望是激发学生潜能的催化剂,课堂评价将老师的期望信息传递给学生,引起学生共鸣,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期望,长此以往,形成良性循环。 三,紧扣教材不脱离文本的价值取向 新课程提倡多元化解读和个性化阅读,这必然导致学生的多元反映,但学生多元反应并不都是正确合理的,教师在价值观的导向上无所作为是不可取的,教师既要给学生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又要对学生的学习反应进行点评引导。 比如在历史教学中,对历史人物、战争的分析,需要站在多个角度,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客观、公正的进行分析评价。所以说,在历史教学中将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同时也不忘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地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间的相互作用融为一体。

有效课堂需教师读懂学生的“心”

有效课堂需教师读懂学生的“心”

————————————————————————————————作者:————————————————————————————————日期:

有效课堂需教师读懂学生的“心”-小学数学论文-教育期刊 网 有效课堂需教师读懂学生的“心” 浙江宁波市鄞州区金家漕小学(315000)朱军 一把结实的大锁牢牢地挂在大门上。一把斧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始终无法将它砸开。这时,一把钥匙钻进锁孔,瘦小的身躯只是轻轻一转,大锁却轻而易举地被打开了。斧头很憋屈,不解地问钥匙:“这是为什么?”钥匙说:“因为我读懂了它的心。” 课堂上经常有这么一个现象:当教师见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遭遇到不理想的预设效果时,总会埋怨学生笨,不懂老师的心,而不是反过来想一想,自己读懂学生的心了吗?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的吗?可能有很多时候,我们教师自以为是,没能真正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问题。 著名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教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我们不要让课堂只成为教师表演的舞台,而应该更多地去关注我们的学生,尝试着去读懂他们的“心”,这才是有效课堂教学的根。 一、读懂学生的生活经验 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进行丰富的数学活动。”因此,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但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因为教师没有把握好学习起点而导致教学失败的例子。 一位教师上人教版二年级(上)《角的初步认识》时,课一开始,就问学生:“角是什么?”有学生说牛角;有学生说羊角;还有学生说5角钱、三角形。教师发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王桂荣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基础上,在课堂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最终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学会、会用,真正地实现有效的 一、读懂教材:定制具体可行、合理有效的三维目标是有效课堂的基础。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价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它不是为了完成教学文本而去履行的“公式”,而是保障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具有明确的共同指向的必不可少的设计。所以,我们要在正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定制具体可行、合理有效的三维教学目标。在定制教学目标时,首先,目标的定位要准,要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以及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确定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第二,目标定位要全,既要有知识技能的目标,又应有发展性的目标。教师着重要搞清哪些方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需要在教学中“浓墨重彩”加以突破,哪些方面可作“淡化处理”,只需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稍作点拨即可。 例如在设计《平均分》的过程中,我首先把教学目标定位为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过程,初步感知“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体验“平均分”的方法。定好了这个目标我又在思考:既然有动手的过程,应该动口的过程。通过动手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有了动手和动口,更重要的是动脑,所以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更好地发挥主动性,教学目标中又多了一点: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又看了看教材中的情境,熊猫哥哥和弟弟分竹笋,何不在这里渗透德育教育呢?所以在教学目标中又增添了“礼貌待人”、“谦虚礼让”的文明习惯。有了这样的4个具体可行、合理有效的三维目标,为本节课的有效教学打下了基础。 二、读懂学生:把握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课前准备中,不妨经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学习所必需的认知基础?②学生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新知?掌握的人数、内容、程度怎样? ③哪些内容自己能学会?哪些内容需要相互讨论?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只有准确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找准学习起点;在课中,我们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法等了解学生的情况;在课后,可以通过与学生的访谈、学生的作业分析等了解学生的情况。读懂了学生,有效教学自然不成问题。 例如我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总是感觉内容很简单,就是用除法算式。但是教学后我才发现并不是这样,比如“12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学生能直接列出算式12÷3=4,但是遇到“12个苹果,每4个分成一份,可以分几份?”学生却仍然用12÷3=4来解答。是我高估了学生,课前,有的学生对除法有一定的了解。课中,有的学生明白,有的学生理解得一知半解。课后,把这两种情况综合分析,这两种情况理解不够透彻。所以,课前,他们没学过的就一定不会?你的教学设计一定能满足他们的认知需求?并不是这样,我们必须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前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可能遇到的困难、喜欢的学习方式。我们只有对所教学生有深入的了解,才能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可以用调查问卷法,也可以通过与

读懂学生――从关注学生的起点开始-2019年文档

读懂学生――从关注学生的起点开始 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能让学生亲近我们就是我们教学成功的法力,而心灵的相通是要以读懂彼此为基础的。读懂学生,是我们教育的前提,只有读懂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才能真正发挥我们教育的优势。 在一次绍兴市领雁工程的脱产培训实践中,教研院推出了领雁工程学员的课堂展示活动。我所在的鲁迅小学实践组也推出了两堂课,为了更出色的上好这两堂课,我们进行了分头试教,由于我们同一个学校的蒋月红老师也要上课,我自然而然就成为了她一起磨课的一员。 蒋老师上课的内容是六年级《常见的量》的复习,在秀水小学展示的那一天,她所讲的课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但也有其不足之处:“蒋老师在梳理过程中,有扶到放,教给学生自主整理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但没有想到,学生在整理过程中,很多同学都没能在同桌合作的前提下,将自己选的一类量整理完成,都出现了没写全的情况,当出现这种情况,蒋老师不得不沉下来,将学生不明白的地方弄明白了在继续下面内容的教学,因此花了很多时间。在这节课之前如果我们能做一下课堂前测的话,可能老师在设计教学时会更多地考虑孩子的起点问题,效果自然会更好。” 回想蒋老师的前三次磨课的经历,更加证实了关注学生的起

点是多么的重要,作为老师真的要做一个有心人,去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起点。第一次和第三次在鲁迅小学展开的,同样是第二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原来,鲁迅小学的孩子在整理的时候,在整理完常见的量的同时,课堂上还纷纷提出了不常见的量,有些真的我们老师也搞不清楚,但孩子们提出来了,在课堂主干上生出了许多的枝丫,而花了时间。第二次试教是在镜湖小学展开的,同样的环节,自主整理,该出来的也出来了,也没有出现不常用的,也有遗漏的,但不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既要重视学生“应该的状态”,也要重视学生“现实的状态”。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好心人”,更要做学生学习的“有心人”。读懂学生很重要,让我们读懂学生,从关注孩子的起点做起。 通过观摩人家的课堂教学,也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真切地感受到在确定学生的学习起点时,自己也老犯考虑不周的错误。由于班级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也发生了变化,而老师以试教中出现的问题不断重复在另一个班级学生的身上,自然使得自己的教学失去了生长的土壤。而且实际教学中固守教学预设,不能敏锐地把握学生学习起点,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进程,教学中一度成为了无味的“咀嚼”。如何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呢? 了解学生,对症下药,是抓好教学的前提。俗话说:知己知

活力课堂-从读懂教材向用活教材迈进

活力课堂:从读懂教材向用活教材迈进1 浙江上虞市小越镇小陆敏娟 读懂数学教材是教师正常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而用活数学教材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只有读懂教材,才有可能正确地“用教材教”;只有用活教材,才能践行新课程理念,使数学课堂丰盈而充满活力。 一、从读懂教材开始 1.读懂编写思路 教师要通读根据课标理念编写的教材,清晰了解全套教材的脉络,这有助于理解课标理念,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编写思路,微观上审视每册、每单元(课时)的目标要求,制订出合适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教学目标,为正确实施教学活动奠定基础。例如:代数部分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分三个阶段:1~4年级为渗透孕伏阶段;五年级上学期为形成发展阶段;五年级下学期、六年级为应用拓展阶段。第一阶段的1~3年级用“()、□、○、△、☆”等表示数,在零散的练习中穿插进行,初步感受方程思想,四年级下册教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渗透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第二阶段通过五年级上册的“简易方程”单元正式教学代数初步知识,包括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三阶段通过用字母表示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公式,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正反比例的意义等等进行拓展应用。 2.读懂编排意图 教材上每个章节的每一道例题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例题中的每一个要求、问题,其背后都蕴涵着特定的意图。教师要沉下心来,揣摩主题图,弄清它和例题中的每个问题、每句话的关系,钻研提示语和旁注。弄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明白每道练习题所要达到的目标。教材解读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用心去悟,悟出道理,悟出变化,悟出层次。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一课,教材先呈现:18的因数有哪些?再在“做一做”中呈现找“36的因数”。18的因数容易找:1、2、3和与之对应的是18、9、6中间没有断档。而“36”的因数有两个不同点:一是36的因数除了1和36,2和18,3和12,4和9以外,跳过“5”还有因数“6”;二是36=6×6,但两个相同的因数只需要写一个。所以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这就是此练习题所要达到的目标。 3.读懂教材结构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能孤立地看,应该把相应的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的结构链中去理解,把握每一个知识点在知识链中所处的位置,只有在充分理解后才能准确定位。比如,乘加、乘减式题,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安排在“乘法的概念”及“2~5的乘法口诀”之后,除了让学生初步感知“乘加、乘减式题”的结构之外,在运算过程中并不强调计算方法,在于理解和巩固乘法的意义。而二年级下册是希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分析,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相关问题和解题策略的对应性。如果教师只关注某一册、某个单元或某节课的知识内容,很容易出现“攀高”或“就低”现象,造成“攀高”不符合现实,“就低”不负责任的尴尬境地。 读懂教材,必然要经历“愿读———会读———读懂———读活”的过程。同样的教材,1《教学与管理》2010年4月15日

信息技术:把课堂还给学生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教材 信息技术(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教学反思 /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学习本知识能够调动学生的激情与兴趣,对相关教师和学生创造力的开发有促进作用,对教学效果提升有着积极的影响,本教学反思资料适用于信息技术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我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出发,积极探索,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演练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教学《在文章中插入艺术字》一课,我就采用了这种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课堂上,我首先把学生带入了小记者采访的情境中,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展现漂亮的艺术字,这些字有的形状不同,有的颜色不同,有的带有阴影效果,有的带有三维效果,学生们看到这么多漂亮的字,兴趣很浓,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老师,这么漂亮的字是怎么做出来的?” “我们能学会吗?” “我想做出别的样儿,行吗?” 学生们的声声提问,道出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这时,我因势利导,提出教学内容,要

求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探讨,提出:“你学会多少就汇报多少,看那组同学的方法和别人的不一样?” 这一番话真的起了作用。“学会多少就汇报多少”,不拘一格,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由空间;“看那组同学的方法和别人不一样?”则具有挑战性,大大调动了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教室里呈现出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热烈交流的景象,学生的精力都高度集中在解决问题上。 看书时,同学们神情专注,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讨论时,有的学生边说边操作,有的还指点比划,唯恐被人听不动;交流时,各小组同学各抒己见,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仿佛他们就是小小电脑专家。 自学后的自由发言,积极踊跃: 有的说:“单击‘插入’菜单,选‘图片’中的‘艺术字’调出艺术字库窗口,在窗口中选一种式样,单击‘确定’,出现‘编辑艺术字’对话框,在对话框中输入文字,然后单击‘确定’在文章中就出现了漂亮的文字。” 有的说:“老师,我不是那样做的。那样操作太麻烦,我发现工具栏中有一个图标,它是插入艺术字小按钮,我一单击它,就出现艺术字库窗口,这样很方便。” 有的说:“我按alt+i,弹出插入下拉菜单,也可以找到图片—艺术字。”……

听讲座心得 做一名好老师,从读懂学生开始

听讲座心得做一名好老师,从读懂学生开 始 初识黄宝国老师,是在上周六梧桐叶落满校园的老郑大体育馆内,幽默的开场白吸引了我,这是一位会“聊天”的老师,也是一位会读懂学生的老师,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黄老师演讲的主题是“读懂学生,做一名好老师”,我认为读懂学生不仅仅是优秀老师创造出的“结果”,更应该是成为一名好老师的“条件”。 如何读懂学生?我埋头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各色书籍里面寻找答案,觉得仍不甚明了,黄老师的一语惊醒梦中人,读懂学生,并不是空中楼阁。那如何做到读懂学生呢?首先便是那最简单也最难的“师爱”,让学校成为爱的家园。我们人类都是感情动物,学生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客体”,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学生永远都是“主体”,我们对待学生需要用心,而不是用冷漠去伤害他们。其次要了解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不同,即所谓的“差点教育”,这里面包含了很多内容,其中黄老师的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那便是“教育的重要使命是发现人之长,人生要用有限的生命来扬长,而不是补短。”每个人身上都是有闪光点,特别是学生,作为老师的我们要帮助孩子找到优点,早一点走在成功的路上,发现闪光点就需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多走到孩子当中去,

这些都是老师需要做到的。最后要让孩子了解自己,海明威曾经说过:“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孩子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不断地超越自己,这便是胜利。 我们不得不承认人与人是有差异的,正是因为这些差异才成就了各行各业的人,我们的学生不是批量生产出来的物品,而是大自然所造就而成的一道道美丽风景,要做一名好老师,需要从读懂学生开始,了解差异,尊重差异,缩小差异然后共享差异。

活力课堂:从读懂教材向用活教材迈进

活力课堂:从读懂教材向用活教材迈进1 读懂数学教材是教师正常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而用活数学教材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只有读懂教材,才有可能正确地“用教材教”;只有用活教材,才能践行新课程理念,使数学课堂丰盈而充满活力。 一、从读懂教材开始 1.读懂编写思路 教师要通读根据课标理念编写的教材,清晰了解全套教材的脉络,这有助于理解课标理念,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编写思路,微观上审视每册、每单元(课时)的目标要求,制订出合适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教学目标,为正确实施教学活动奠定基础。例如:代数部分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分三个阶段:1~4年级为渗透孕伏阶段;五年级上学期为形成发展阶段;五年级下学期、六年级为应用拓展阶段。第一阶段的1~3年级用“()、□、○、△、☆”等表示数,在零散的练习中穿插进行,初步感受方程思想,四年级下册教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渗透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第二阶段通过五年级上册的“简易方程”单元正式教学代数初步知识,包括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三阶段通过用字母表示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公式,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正反比例的意义等等进行拓展应用。 2.读懂编排意图 教材上每个章节的每一道例题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例题中的每一个要求、问题,其背后都蕴涵着特定的意图。教师要沉下心来,揣摩主题图,弄清它和例题中的每个问题、每句话的关系,钻研提示语和旁注。弄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明白每道练习题所要达到的目标。教材解读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用心去悟,悟出道理,悟出变化,悟出层次。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一课,教材先呈现:18的因数有哪些?再在“做一做”中呈现找“36的因数”。18的因数容易找:1、2、3和与之对应的是18、9、6中间没有断档。而“36”的因数有两个不同点:一是36的因数除了1和36,2和18,3和12,4和9以外,跳过“5”还有因数“6”;二是36=6×6,但两个相同的因数只需要写一个。所以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这就是此练习题所要达到的目标。 3.读懂教材结构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能孤立地看,应该把相应的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的结构链中去理解,把握每一个知识点在知识链中所处的位置,只有在充分理解后才能准确定位。比如,乘加、乘减式题,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安排在“乘法的概念”及“2~5的乘法口诀”之后,除了让学生初步感知“乘加、乘减式题”的结构之外,在运算过程中并不强调计算方法,在于理解和巩固乘法的意义。而二年级下册是希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分析,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相关问题和解题策略的对应性。如果教师只关注某一册、某个单元或某节课的知识内容,很容易出现“攀高”或“就低”现象,造成“攀高”不符合现实,“就低”不负责任的尴尬境地。 读懂教材,必然要经历“愿读———会读———读懂———读活”的过程。同样的教材,1《教学与管理》2010年4月15日

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在教学双边活动中要 突显出学生的主体价值,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把创造力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一个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会生活,会创造的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人格、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新兴人类。由此看来,把时间和课堂还给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前提,更是素质教育的关键。针对学生的学习,把时间还给学生后,我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理念 素质教育和二期课改精神的贯彻和目标的实现 需要切实改变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的素质教育喊了这么多年,我们的二期课改改了这么多年,再反观我们的课堂教学,仍然走地是传统路线。仍然是“知识”课堂,而不是“生命”课堂,仍然采取的是“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把学生当成

了知识的容器。教师讲,学生听,当然还有不听的,教师仍然没有转换好自己的角色,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知识的. 学习不是简单的加法运算,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积,而是经验的建构,是知识的重组再改造。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行为是被实践一再证明不可取的,它扼杀了学生的思维和智慧,打消了学生主动自主探究数学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学习本来是一件很轻松快乐的事,如今恰恰相反,我们的学生“谈学色变”,学习是一件苦差事,课堂被学生比作为“地狱”教师比作为地狱里的“魔鬼”。其实无论教师如何教得精彩,真正有效的要看学生是否学到了真知,又是如何获取这些知识形式技能的。我们的广大教师应树立这样一种理念,学生不再是一种知识的“容器”,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也不光是为了传递多少知识,而是以知识为载体,通过这个载体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我们的世界,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和数学素养。如今的课堂除了知识教育外,我们并未能给予学生生命成长中所需要的其他东西,诸如求知欲、兴趣、实践动手能力、创造力……

老师读书随笔 《读懂学生的智慧与技巧》心得体会

老师读书随笔《读懂学生的智慧与技 巧》心得体会 利用闲暇时间,我读了于波先生的《读懂学生的智慧与技巧》。读懂学生是教师的基本功,教师只有读懂学生成长的需要、读懂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读懂学生自我完善的需要,才算读懂自己、读懂教育,才能受到学生的拥戴,赢得学生的心。对此我颇有几点感触。 读懂学生是前提。自从接到学校分配给我的教学任务后,不知道该怎么去面对那些可爱的孩子们。第一天,进教室就先来了个“高压”政策,想以声镇人,可没效,学生们压根没听我的,继续打闹。任我喊破喉咙,他们也全然不顾。可与我搭班的老师只喊了声”三六班”全班学生齐说“到到到,抱臂、坐直”,立马坐好安静了下来。当时真的挺佩服的。阅书使我明白:学生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直接对象,而且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思想和性格,如果连自己的学生都不了解,那又怎么能够去和他们沟通交流,从而让教学效果更佳呢?读懂学生是指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前提。可读懂学生是需要教师多方面努力,要有信心、爱心、

耐心,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去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学生建立真诚的互信和沟通,这样才可以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习效率才会更高。 关爱学生是基础。作为一名教师要关爱学生,将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去看待,用心读懂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家庭残缺不全或留守儿童,对他们多一份关爱,就多一份成长,多一份收获,更多的是关爱学生心灵的成长。用心读懂学生既是教师对学生爱的升华,爱的给力,更是对爱的奉献。我班有一个名叫崔晨曦的学生,他性格孤僻,不爱说话,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发呆。和班主任沟通后得知:他父母离异,父亲又常年在外打工,平时与姑姑生活在一起。知道情况后,我利用课上和课下的时间试着和他交流、沟通,发现他的优点,有自制力,爱动脑会思考。慢慢地上课时他坐姿端正也敢举手回答问题,学习进步了,他很开心,我也感到欣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多么重要!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关爱的话语,一颗关爱的心就可以让学生收获一片天空。其实每个孩子的潜能都是巨大的,哪怕是一个看起来木讷的孩子,身上都蕴藏着极大的潜力。教师只要用心发现并挖掘学生身

数学(心得)之读懂学生 读懂教材 读懂课堂

数学论文之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那么,我们在教学中怎样做到这一点呢?通过不断地探索和思考,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怎样读懂学生 1、读懂学生应该从真正意义上去读懂学生的整个思想,脉络,要读懂学生已有的经验,要读懂学生学习过程中思考的东西,要读懂学生通过学习应有的东西,要读读懂学生学习后留下的东西,这些都是教学素养的养成。也就是要清楚学生要表达的意思,这里的清楚就是确认。 2、明确学生为什么理解,当某一学生表达一个问题不清楚时,老师要理解学生,要耐心倾听,态度,语言要和蔼,给学生亲切感,再就是看看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无价值。 3、教师应该放手一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还学生理解权,还学生主动权。 4、读懂学生,就是要走近学生,清楚学生的意思,置身于学生之间,学生的信心会更足。 (二)怎样读懂教材 读懂教材的关键是要有一个核心理念。 1、教师要知道这一课的知识点在哪里,教好这一课的方法在哪里,你教这一课的经验在哪里,老师不一定按照教材编排的教,只要你认为怎样教,学生易懂,你就达到了目的。你可以改编教材。教育专家还,允许老师在教学中放一些小错误,但不能放数学底线上的错误,专家所说的底线,你不能把一节概率的课上成计算课,这就是底线。 2、难(知识),它有多难,它的困难在哪里,走那条路才能达到目的。 3、要知道这节课的起点终点在哪里。 无论教材怎样改,决定课堂教学的还是教师,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看法直接体现

在学生身上,实际上我们每天备课,上课,新教材上完后还要反思,反思后又要去备课,每天的工作就是这样周而复始,那么我们加一些研究的味道,使平凡的工作变得有乐趣,这就需要我们去读懂教材。 (三)怎样读懂课堂 课堂就是一个互动过程 1、如何促进生生之间的交流,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互动问答。感受到数学的奇妙。 2、要避免课堂上的热热闹闹,流于形式。课堂讨论,小组交流要真正落实到位。 3、课堂不是专门为好学生设计的。老师要根据自己班上的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上好每一节课,要照顾班上大多数学生是否能消化这节课。 4、老师的评价语言。 每节课的活动安排,生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到底是否真正讨论了,落实了没有,这就要老师去读懂课堂的地方。也就是说老师课后一的要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掌握了多少。课后老师要反思,写感受,反思这节课好的地方在哪里,差的地方在哪里,学生学得如何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还需继续努力,不断提高,在工作中真正做到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读懂学生》案例

《读懂学生》案例 自信心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一个自信十足的人,能顺利走向成功的彼岸。在现代社会中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群远比缺乏自信的人群成功的概率要高的多,对于儿童来说从小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将对他们未来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而美术学科鼓励创意、推崇个性,所以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有着其他学科无法取代的优势。 在美术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缺乏自信。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怎样让你的学生真正的获得自信,爱上你的美术课呢?我们要读懂学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在平时处处播撒暖人的话语、露出会心的微笑、投去赞许的眼神,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美术课要让孩子们感兴趣,愿意积极主动地探究和参与。 案例描述 在一节学做贺卡的手工课课上,我让学生在亲手做的贺卡上写上给父母的祝词,回家送给他们。一下课,一个小男孩儿害羞的跑到我的面前,把他亲手制作的贺卡递到我的手上,神秘的说:“张老师,你等会儿再看!”微笑着一溜烟地就跑远了。当我打开那张他亲手绘制的贺卡时,一串大大小小的字映入我的眼帘“张老师好,告诉你一个秘密,你长得和我妈妈很像。我很喜欢你,也很喜欢上美术课。请回信。”虽然这张贺卡做的很粗糙,画的也不是特别精美,但在那一瞬间,我感觉这是我收到过的最漂亮的贺卡。 于是我回去也做了一张贺卡,写了一些鼓励他的话,当作回信送给了他。事后,我与他的班主任随意聊天时,了解到这个孩子现在活泼多了,居然还给班主任老师看了我的回信,学习也比以前更努力了。 这不禁使我回想起了这个小男孩儿刚入学时腼腆的样子。记得在开学后的第一节美术课上,同学们都开心地在画画。他却拿着笔迟迟不敢画,我走到他旁边,用手轻抚着他的头:“小朋友,你怎么不画画?”我问,他说:“我画不好,幼儿园的老师说我画得不好。”“会写你的名字吗?写出来让老师看看。”他慢慢在纸上写出自己的名字。“你写得字很漂亮,会画圆形吗?”我边鼓励边引导,他又在纸上画了一个圆形,我问他这个圆形像什么?他说像太阳,我启发他把圆形添画成太阳后又因势利导:你还会画什么形状?他又画出了三角形、方形等,

解读“读懂学生 读懂教材 读懂课堂”三个读懂

解读“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三个读懂 不久前,在衢州举办的“全国新世纪版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上,北师大教材副主编张丹和特级教师朱德江老师对三个读懂进行的解读,整理如下: 一、读懂教材: 1.北师大版教材副主编张丹老师说: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读教材; (2)要持课程改革的理念读教材; (3)要怀着质疑好问的态度解读教材; (4)要抓住数学的本质去解读教材。 2.如何具体地读懂一节教材? (1)读懂问题情境;(例如:课例中的主题图、试一试等等)(2)读懂每一道习题;(怎么解决?学生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3)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 (4)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 (5)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改变教材。北师大版的教材都是以情境来展示教学目标的。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做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但是,最好是利用教材作为原型,创设适合自己学生的情景。但万变不离其中。只有研读透教材,才能更进一步。 3.关于教材要四读: (1)读前有思考。读课标的要求,看结构。比如:分数这一知识体系是,先出现除法、分数初步认识、分数的再认识、比。在这里初步认识时产生新数必要性,通过直观学习;再认识时,对产生背景的扩充对整体“1”的学习。

(2)读中想:想教材为什么这么编? (3)课后思考:估算与精确结果对比 (4)读后体会改造教材 读了未必懂,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遍遍的看教材看教参,却陷入了误区和苦恼的困惑。读与懂之间必须有“想”这座桥。多问问自己什么?即为什么?用什么方法?原来在什么地方?要达到什么目的?当自己能够完全说服自己,回答清楚地时候才走出了读懂的第一步。 总之,一节课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广度,是否能挖掘出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否能在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演变历程等等。 二、读懂学生 张丹老师:“老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波利亚 读学生相对于读教材是难了一点。张教授从重视学生的活动经验谈起对读懂学生进行了解读。具体如下: 1.为什么要“读懂学生”? 因为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读懂学生的差异是教学的基础。 差异一:人的认知水平存在纵向的差异;差异二:儿童间存在横向差异。 (一)“读懂学生”什么 (1)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 (2)已有的知识基础; (3)由经验而来的典型的困难和错因; (4)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需要; (5)学生的学习路径。 对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学生知道一点点还是错误的,还不如不知道呢。不知道的情况下,学生就好象一张白纸,就可以接受新的知识。 (二)如何“读懂”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