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语言参考文献

C语言参考文献
C语言参考文献

社会语言学导论考试重点

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一)定义和解释 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是联系社会各种因素对语言进行的研究,探讨语言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功能及其使用的一般规律。 概括来说对语言的研究大致有四个角度:部研究、外部研究、比较研究、应用研究。 社会语言学属于对语言的外部研究,但并不是纯粹的外部研究。 (二)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 1.布莱特(美国)1964 (1)说话人的身份; (2)听话人的身份; (3)言语事件的社会环境; (4)社会方言的分析; (5)言语行为的社会评价; (6)语言变异的程度; (7)社会语言学的实际应用。 2.礼德(英国) (1)语言宏观社会学、语言人口统计学; (2)双语、多语、多方言研究; (3)语言规、语言发展和规化; (4)语言混合; (5)社会方言; (6)社会语言学和教学; (7)言语的人种史、语言环境; (8)语域和言语能力; (9)语言变化的社会因素; (10)语言和社会化及其传播; (11)社会语言学的方法; (12)语言体系的功能理论; (13)语言相对性; (14)话语理论; (15)人种方法论的语言学。 3.祝畹瑾《社会语言学概论》(1992) 总的来说,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状况如双语、多语或多方言状况,以及各类言语共同体使用语言的状况和特征; (2)各类语言变体的构造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3)社会以及不同集团对各种语言或语言变体的评价和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4)由于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原因以及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变化的方式和规律;(5)交际情景与选择语码之间的关系以及语码选择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 4.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2004) (1)社会因素(阶级、阶层、职业等)对语言结构的影响; (2)个人因素(年龄、性别、性格等)对语言的影响; (3)语言政策、双语等; (4)社会因素引起的语言关系,如语言接触、语言融合;

汉语方言学文献综述

汉语方言学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通过对历年来汉语方言学研究著作以及学术论文的文献整理,从研究方向、研究历史、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新视角等几个方面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归纳分类。不仅只局限传统的汉语方言学,还结合了生成语法学、语言地理学以及描写语音学等方面。同时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对比,提出自己的一些新想法。 关键词汉语方言学生成语法学语言地理学地域方言 “方言”的概念最早大约出现在我国周代,就是所谓的殊方异语。在这里我们引用袁家骅提出的“方言”定义,“方言是共同语的继承或支裔,一个方言有异于其他亲属方言的某些语言特征,在历史时期往往从属与民族的统一标准”。 1.研究方向: 关于方言研究的方向,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在《汉语方言概要》中表示方言研究可分为三个主要方面:第一,方言本身的调查,系统地描写它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第二,方言和标准语比较。第三,把以上研究的结果,跟该语言的较古阶段比较,揭示这个语言分化和发展的过程。 李如龙则认为,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可分为横纵两个方面:横向比较是指,就现代普通话和汉语方言做横向比较,也就是做结构系统的比较,自然包含着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比较。这些比较,就其同的方面可以概括出现代汉语的特征,就其异的方面可以区别开各方言的特征,从而更好地展现现代汉语的共性及其方言的个性。纵向比较则是指,将方言与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情况做比较。 此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作为描写研究的一个对象,一个方言就是一个语言单位,是全民性的,有它的语音系统、基本词汇和语法结构,(袁家骅,1988)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汉语方言的比较往往立足于自身情况的描写,通过与共时描写和历时演变的比较来探索出方言系统中的共性以及自身的个性。 2.研究历史: 我国有关汉语方言研究的第一人,应当是两千多年前汉代的扬雄,他编纂了我国第一本汉语方言词汇比较词典--《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但可惜的是,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有关于汉语方言的研究往往是依附于文字学、音韵学等学科,并未获得足够的重视。 而用现代语言的学科理论、技术方法来调查研究方言更是近七十年来才开始进行的。前三十年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方言实地调查取证,以赵元任为代表的学者通过大面积的方言调查,出版了一系列有关两广、江西、云川等地的方言著作,为后人的研究积累了大批语料。到了后四十年,中国的汉语的汉语方言研究有了极大的飞跃。学者不仅延续前辈开创的方言研究的传统,还接受吸取了海外方言研究的精髓,如桥本万太郎的语言地理类型学、贺登崧的汉语方言地理学,等等。此外,新生代的学者还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引申,提出一生成语法学、生成语音学来归纳总结汉语方言特点,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而与研究历史相关的--汉语方言学史,也是我们应多加以关注的一门学科。汉语自古就有方言的差别,但纵观中国方言史的研究,大多倾力于上古或近代,六朝唐宋方言研究则显得尤为薄弱。把汉语方言学史作为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来研究开始于20世纪。罗常培的《汉语方音研究小史》是汉语方言学史学科草创的标志。所以汉语方言学史的研究总体上还是很薄弱的。何耿镛先生的《汉语方言研究小史》是最早的也是迄今为止的唯一一部汉

俚语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第26卷第4期2002年7月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S ocial Science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 Vol.26No.4J ul.,2002 俚语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Ξ 李桔元 (湘潭师范学院 外语系, 湖南 湘潭 411201) 摘 要:俚语作为一种极不规范的语言变体,有着悠久历史,并且流行于社会各个阶层。剖析俚语的定义以及俚 语与其他相似变体的关系,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讨俚语的构成及其功能和价值,得出结论:俚语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交际功能和社会功能,因此不但不会消失,反而会发展。 关键词:俚语;定义;构成;功能和价值 中图分类号:H3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02)04-0136-03 G ary G oshgarian (1986)指出,不研究俚语的本质和作用,任何有关规范语言和非规范语言的讨论都是不完整的。俚语作为一种语言变体,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说,它是随着语言的产生而产生的。本文试图从剖析定义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入手,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俚语的构成以及功能和价值作一些探讨。 一、定义及其他1.关于定义人们使用俚语以表示交际行为的非正式性,几乎每个人都在一定场合使用过俚语,但“就语言学而言,即使最周密的定义,也往往不够精当,或失之疏漏,而为俚语下一个不秽之论,更谈何容易。这个问 题极其复杂”① 。李学珍(2000)在讨论俚语时,引用过两则定义:一是把俚语定义为the body of words and expressions frequently used by or intelligible to a rather large portion of the general public ,but not ac 2cepted as good ,formal usage by the majority (Flexn 2er :1975)。另一个则表述为slang is used to denote the frequently vivid or playful lexical usage typical of causal discourse ,usually indicating membership in a particular social group (Quirk et al :1985)。另外,参 考词典,也许能进一步理解俚语。Webster ’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88)的定义为:1)Language Peculiar to a particular group ,as a :AR GO T b :JAR GON ;2)an informal non -standard vocabulary composed typically of coinages ,arbitrarily changed words ,and extrava 2gant ,forced or facetious figures of speech.牛津语言 学词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的定义是:used especially of vocabulary specific e.g to a particular generation of younger speakers ;also as in ordinary usage ,specific to a group or a profession (e.g ‘army slang ’ ),to colloquial style ,etc.上述表述各不相同,但其内容实质却具有高度一致性。综观上述定义,至少我们可以看到俚语的一些本质特征:1)以词或短词形式出现;2)不规范语言;3)某个亚文化群体的专用语;4)属于口语体;5)新造词;6)轻松幽默。 2.俚语与黑话、行话、隐语、禁忌语、委婉语俚语、黑话(cant )、行话(jargon )、隐语(argot )、禁忌语(taboo )以及委婉语(euphemism )都是语言的 社会变体,都在特定场合或特定的社会团体中使用。黑话是某一团体(尤其出于保密的目的)的专用语(也叫行话或隐语)。行话是特定的行业或职业用的通常外行不懂的语言。隐语是某集体(尤其是犯罪团伙)不欲人知而使用的词语。禁忌语是被人们视为不雅或下流的词语。委婉语是指用一种能使人感到愉快的、间接的或含蓄的说法去代替令人不悦的含义或不够尊敬的表达方法②。委婉语和禁忌语是 6 31Ξ收稿日期:20020111 作者简介:李桔元(1965-  ),男,湘潭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语言学的教学与教究。 ①引自罗伯尔?查普曼博士编(粟旺,徐存编审)《美国俚语大全》的序言,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 ②这五个定义均引自词典或专著,在此未一一注明。

参考文献汇总

【参考文献汇总(文学、翻译、语言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流)【文学类】 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高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源与流宁波:宁波出版社,2000 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胡经之,王岳川主编文艺学美学法论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黄晋凯主编荒诞派戏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霍夫曼佛洛伊德主义与文学思想王宁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拉曼塞尔顿编文学批评理论刘象愚,陈永国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霍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4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李维屏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柳鸣九编选新小说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吕同六主编20世纪世界小说理论经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罗伯特斯皮勒美国文学的周期——历史评论专集王长荣译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0 罗德霍顿美国文学思想背景房炜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梅佛里德曼意识流,文学手法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孟湄译北京:三联书店,1995 史志康主编美国文学背景概观上海: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8 徐葆耕西方文学心灵历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殷企平小说艺术管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 【语言学】 奥马利第二语言习得的学习策略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陈保亚20 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丁言仁英语语言学纲要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桂诗春,宁春言主编语言学方法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桂诗春应用语言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侯维瑞英语语体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黄国文语篇与语言的功能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李延富主编英语语言学基本读本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刘润清等现代语言学名著选读(上下册)北京:测绘出版社,1988 刘润清等语言学入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新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戚雨村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秦秀白文体学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孙志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1995—1999)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索绪尔普通语言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王德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网络语言 内容摘要:网络语言是随着网络的兴起而出现的一种网络交际语言,是信息化发展下的产物,它和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章从社会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分析网络语言出现的源头及其产生的形式,网络语言的社会影响和由混乱的语言现象而产生的担忧,从而预测网络语言的生命力。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网络语言流行语 在信息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被大多数人所熟练运用。中国互联网信心中心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是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网络购物用户年增长48.6%,是用户增长最快的应用,预示着更多的经济活动步入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经深入地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娱乐,网络中。网民已然成为一个特殊的社区群体,在网络社区里,人们有自己的语言习惯,有自己的名称地位,有自己的权利自由。 一、网络语言产生的源头及形式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而且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这一新型传播方式的发展而出现的不同于传统书写使用的语言。它是在网络这种特定的语境下产生的一种语言变体,是在网络这种特殊的场景下用来交际的语言。如今,这种语言的使用不再局限于网络社区,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日常的社会生活。 一种语言的出现,并不是凭空出现的,有着其源头和原因的。 “给力”一词的出现至今有两派观点。一派认为它的来源是东北或闽南方言,有“很棒”的意思。还有一派认为它是网络上恶搞现象引发的。网络语言的出现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由于社区群体表情达意、信息传递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的源头可能是热点新闻,如“我爸是李刚”;可能是网络恶搞,如“神马都是浮云”;”;可能是电影台词,如“大哥,你是懂我的”。而近年的网络语言特点,可以归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方言形式 方言也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它一般可以分为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之间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由于语言发展在地域上的不平衡性导致,像粤方言、吴方言等各大方言区可以理解为地域方言。社会方言是指在同一地域内部的社会成员因为身份、地位、受教育程度不同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的语言变体。虽然现在的普通话很普及,但是同属于一个方言区的人还是习惯用方言来进行交流,这种习惯也会蔓延到网络空间。中国的有些地区如四川,它的方言中唇齿清擦音“f”和舌根清擦音“h”不分,闽南语中的前鼻音韵母“en”和后鼻音韵母“eng”不分,在网络上悄然兴起的“灰常(非常)”、“小盆友(小朋友)”便是以方言形式出现的网络流行语。 (二)简写形式 网络语言中的缩语是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生活而出现的。网络语言中的缩语有三种:1、图片式。人们在聊天的时候会考虑娱乐心理,往往不会输入许多的字来表现情感,而是用简单的图像来代替文字或者心情。这些表情符号“使原本冰冷的网络世界披上了一层温情,这种幽默的表情打消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对话时的某些顾虑”。2、数字式。例如,很早就在网络聊天中出现的“88”“9494”分别是“拜拜”和“就是就是”的简写形式。用数字

(全英文论文)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校园语码转换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封面 ( 2016 届) 论文(设计)题目 作者 学院、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职称) 论文字数 论文完成时间 大学教务处制

英语原创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0个) 一、论文说明 本写作团队致力于英语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精通前沿理论研究、仿真编程、数据图表制作,专业本科论文3000起,具体可以联系qq 805990749。下列所写题目均可写作。部分题目已经写好原创。 二、原创论文参考题目 1、(英语毕业论文)传统美德与反传统个性的结合——《小妇人》中乔的形象分析 2、(英语毕业论文)从精神分析法解读《追风筝的人》的主题(开题报告+论文) 3、(英语毕业论文)中外青年婚姻观念差异——从《柳堡的故事》和《傲慢与偏见》中进行对比 4、(英语毕业论文)试用标记模式理论分析广告语中的语码混用现象(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5、(英语毕业论文)中英公益广告修辞手法和效果的对比研究 6、(英语毕业论文)Chinese Translations of English Film Titles:A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7、(英语毕业论文)战争隐喻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的运用(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8、(英语毕业论文)浅析《理智与情感》中理性在婚姻中重要性 9、(英语毕业论文)目的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功夫熊猫》为例(开题报告+论文) 10、(英语毕业论文)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 11、(英语毕业论文)《简爱》和《藻海无边》的女主人公的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12、(英语毕业论文)《麦田里的守望者》男主人公霍尔顿的人物形象分析 13、(英语毕业论文)英语名的取名艺术 14、(英语毕业论文)爱默生超验主义对世纪美国人生观的影响——以《论自助》为例 15、(英语毕业论文)Cultural Influences on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16、(英语毕业论文)Growing Pains—An Analysis of J. D. Salinger’s The Catcher in

语言政策及语言规划研究 相关参考文献

国防语言战略与国家安全研究 相关参考文献 王建勤2010 《美国“关键语言”战略与我国国家安全语言战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期。 【Author】WANG Jian-qin(Center for CSL Studies,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Beijing100083,China) 【机构】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 【摘要】9.11事件深深刺痛了美国非传统安全这根神经,语言问题被上升为国家安全问题。作为对9.11事件的深刻反省,2006年美国提出了旨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语言"战略。这实际上是关于美国国家安全的语言战略,由美国教育部、国防部、国务院以及情报主任办公室负责实施。美国的"关键语言"战略有具体的战略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方案。这一战略实施4年来,美国培训了大量关键语言的外语人才。美国的"关键语言"战略一方面对我国的国家安全带来潜在的威胁和挑战,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重要启示,有助于建立我国国家安全语言战略。 【关键词】关键语言;国家安全;语言战略;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6JJD740004)的资助;“北京语言大学校级规划项目”(06GH02)的资助 王建勤2011《语言问题安全化与国家安全对策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第6期。 【机构】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 【摘要】本文围绕语言问题安全化主要探讨三个问题:(1)语言问题安全化的背景。美国政府通过宣布美国"国家安全语言计划"这一"言语—行为"启动了语言安全化程序。语言问题被安全化与美国语言战略目标密切相关,其"关键语言"战略的实施是导致语言问题安全化的必然结果;(2)语言问题安全化对我国国家安全带来的潜在威胁。语言问题安全化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美国"关键语言"战略的实施对我国军事、经济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威胁;二是我国外语能力严重不足所面临的安全挑战;(3)语言问题安全化背景下的国家安全对策。首先,国家要加强外语语种规划,有效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其次,国家应该根据国家战略,制定应对国际事务和突发事件的关键语言政策,全面提升国家的外语能力;第三,加紧制定国家对外语言战略,以应对美国"关键语言"战略的军事和政治渗透。 【关键词】语言安全化;国家安全;语言规划;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形势下国家语言文字发展战略研究“(批准号:10JZD0043)的资助 沈骑;夏天2014《论语言战略与国家利益的维护与拓展》,《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Author】SHEN Qi;XIA Tian;Center of Research in China’s Foreign-Language Strategy,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Law and Politics; 【机构】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华东政法大学外语学院; 【摘要】近年来,语言战略成为国内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语言战略研究把语言视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要素,将语言活动看作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环节,以战略眼光看待语言的整体、长远和全局性发展等问题,以解决国家和社会面临的现实语言问题、谋划长远发展为基本目标,并运用各方面力量实施的全面行动计划。文本简要回顾语言战略问题研究的兴起与发展的动因,论证语言战略的价值取向即维护和拓展国家利益,并探讨国家利益视野下中国语言战略的核心问题。更多还原 【关键词】应用语言学;语言战略;语言规划;语言政策;国家利益;价值取向;语言生态;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非传统安全领域语言安全问题与语言规划研究”(12CYY016);2012年国家语委科研基地重大项目“国家外语能力调查与公民外语能力提升策略研究”(ZDJ125-2);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资助的阶段性成果 戴曼纯2011《国家语言能力、语言规划与国家安全》,《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 【机构】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 【摘要】国家语言能力缺失是一个威胁国家安全的潜在因素,近年来引起了西方国家的重视。本文从语言规划的安全需求及安全

现代汉语参考文献

“第一章语音”参考文献 1、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王理嘉《音系学基础》(语文出版社1991年版) 3、徐世荣《普通话语音知识》(文字改革出版社1980年版) 4、马琳《普通话语音教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5、罗常培、王均《普通语音学纲要》(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6、伊·克拉姆斯基(捷)《音位学概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7、郭锦桴著《汉语声调语调阐要与探索》(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8、徐世荣《普通话正音手册》(语文出版社版) 9、侯玉茹《普通话异读词汇编》(语文出版社1992年版) 10、周殿福《国际音标自学手册》(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第二章文字”参考文献 1、苏培成《二十世纪的现代汉字研究》(书海出版社2001年版) 2、高更生《现行汉字规范问题》(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3、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 4、许嘉璐《语言文字学及其应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版) 6、周行健《汉字简繁体字及通用异体字对照手册》(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7、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8、董琨《中国汉字源流》(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9、陈伟湛《汉字古今谈》(语文出版社版) 10、张书言《简化字溯源》(语文出版社版) 11、苏培成《现代汉字规范化问题》(语文出版社1998年版) 12、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曹先擢《汉字形义分析字典》(北京大学出版社版) 14、刘志成《文化汉字学》(巴蜀书社2003年版) 15、张桂光《汉字学简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6、王玉新《汉字认知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周有光《世界文字发展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8、冯寿忠魏进路等《汉字规范化教程》(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年版) 19、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20、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 “第三章词汇”参考文献 1、周祖谟《汉语词汇讲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 2、朱星《汉语词义简析》(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3、任学良《汉语造词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4、张永言《词汇学简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年版) 5、周荐《同义词语的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周荐《词语的意义和结构》(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7、周荐(周祖谟)《汉语词汇研究史纲》(语文出版社1995年版)

社会语言学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社会语言学》课程考核要 求 说明:本课程考核形式为提交作业,完成后请保存为WORD 2003格式的文档,登陆学习平台提交,并检查和确认提交成功(能够下载,并且内容无误即为提交成功)。 1. 作业要求 1. 认真学习课程,广泛查阅文献资料,高质量完成课程作 业。 2. 必须由自己独立完成,不得抄袭或请人代写,雷同作业按照零分 处理。 2.作业内容 论述题 (1) 中国社会语言学发展的三个阶段(25分) 答:一)初创阶段(1979-1987):从自发到自觉 一般认为,中国的社会语言学是舶来品,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中国最早提出社会语言学的学者之一陈原则指出,社会语言学发源比较早。自古以来,中外语文学家都曾讨论过古语与今语、文语与口语、标准语与方言在社会功能上的差别。欧洲19世纪初的方言学家对于自己民族语言内部各种变体的调查,其实即是进行社会语言学的工作。事实上,社会语言学的诞生和有没有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是两回事。进行某一方面的研究并不等于建立了某一个学科。当然,一个学科的出现决不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它一定是长时间学科积累的结果。现代中国历史上的许多语言运动,如20世纪初期的国语运动、20年代的白话文运动、30年代的大众语讨论以及北方拉丁化运动,50年代的推广普通话、现代汉语规范化等等,都可以算是社会语言学的工作。但是这些运动或工作可以说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70年代后期,随着“社会语言学”这个术语的出现,人们对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从自发走向自觉[7]。 这一阶段,中国社会语言学的成果主要表现在通论性的著作和理论的译

介方面。前者除上述陈原的两本著作外,还有陈松岑的《社会语言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游汝杰、周振鹤的《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许国璋早在70年代末开始引进社会语言学,有关论文后来收入《许国璋论语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1980年到1982年,英国语言学家特鲁基尔的《社会语言学导论》由林书武等翻译,在《国外语言学》连载。1987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祝畹瑾编的《社会语言学译文集》和前苏联什维策尔的《现代社会语言学》(卫志强译)。此外,《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85年第5期(中文版)以 “语言与交往:社会语言学研究个案与应用”的专刊形式,发表了一大批社会语言学的论文,很有指导意义。可惜因为发行上的原因,许多人没有看到。 这一时期有两大缺点:一是结合中国社会实际不够,二是对社会语言学的对象和范围的认识还相当模糊。例如有的学者把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之类问题也列入社会语言学,这显然是不妥的。此外,受国外的影响,也有热衷于无谓的名份之争的现象。 迅速发展阶段(1987-1993):从引进走向结合中国实际 1987年12月1日至5日,中国社科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在北京举办了首届社会语言学讨论会。会议展示了7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现状和水平,它标志着中国社会语言进入了一个火热的阶段,对推动我国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988年8月,深圳教育学院深港语言研究所主办了首次“双语·双方言”讨论会。1990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和苏州大学在苏州召开了首届应用语言学讨论会,其中有不少的论文也是关于社会语言学的。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社会语言学的专题研究。著作有张清常的《胡同及其他——社会语言学的探索》(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高天如的《中国现代语言计划的理论和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等。论文数量很多,结集出版的有《双语双方言》(1-4集)(分别由中山大学出版社等出版)、《语言·社会·文化——首届社会语言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1991)等等。 这个阶段,继续出版了一批关于社会语言学的译介、概论性著作和教材。在译介国外社会语言学研究成果方面,除了《国外语言学》等杂志连续刊登译介文章(例如Lesley Milroy的《语言和社会网络》等)外,还出版了佐伊基的《社会语言学演讲录》(刘明霞等译,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9)、郝德森的《社会语言学》(丁信善译,中国社会

社会语言学参考文献

社会语言学参考文献: 1.中国语言人类学百年文选周庆生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9 2.中国社会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百年文选(上、中、下)周庆生主编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9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保护语言与文化多样性问件汇编范俊军编译民族出版社 2006 4.社会语言学导论陈松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5.方言与中国文化游汝杰、周振鹤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 6. 社会语言学译文集祝畹瑾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7. 社会语言学导论特鲁基尔著林书武等译 1982 8. 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汉越(侗台)语源关系的解释陈保亚语文出版社,1996 9. 中国社会语言学郭熙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0. 语言与人类周庆生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11. 汉语与华人社会邹嘉彦、游汝杰复旦大学出版社、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1 12. 当代汉语词语的共时状况及其嬗变——90年代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汉语词语现状研 究汤志祥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3.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哈萨克语动词谓语局对比研究成燕燕主编民族出版社 2010 14新疆民汉双语现象与社会发展之关系陈世明主编民族出版社 2010 15. 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袁焱民族出版社,2001 16. 网络语言研究于根元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17.苏北海.哈萨克族文化史 [M] 新疆: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 1989 18.朱学佳.维吾尔族汉语使用变异研究[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7 1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方志编撰委员会.新疆通志(第七十六卷)语言文字志[M]. 新疆: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 20.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9 21.羽田亨(日).耿世民译.西域文明史概论(外一种)[M].北京:中华书局 2005 22.陈世明. 吴福环. 二十四史两汉时期西域史料校注[M]. 新疆: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 版社 2003 23.刘锡淦.古代西域民族关系与政策研究[M]. 新疆: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 2000 24..拉波夫的语言变化观(社会语言学丛书),孙金华,28元,南京大学出版社 25.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张廷国,42元,北京大学出版社 26.混沌学与语言文化研究新视野,中央民族大学211工程项目,25元,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7.国外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进程,146元,语文出版社 28.新疆民族双语发展历史现状与成就,廖冬梅,49元,新疆人民出版社 29.当代汉语的社会语言学观照外来词进入汉语的第三次高潮和港台词语的北上,22元,万红,南开大学出版社 30.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第三版),胡明扬,34元。

文献综述 完整版

文献综述 近十年白居易诗歌平淡美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的研究也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趋势。主要集中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研究的著作大致有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再版)、付兴竹《白居易散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刘维,焦淑清《白居易传》(辽海出版社,2009年版)、蹇长春《白居易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4500多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余篇、博士学位论文余篇。研究领域得到很大的拓展,研究视角和方法更加多元化,研究观念也较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体现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 在白居易研究的多个方面上,成就较为突出地是关于诗歌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关于白居易诗歌方面研究的著作有乔立智《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付兴林,倪超《<长恨歌>及李扬题材唐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中华文史新刊,2005年版》、胡奇光《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200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5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达4篇。涉及的研究范围很广泛,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呈现多样性,在观念上也比先前更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诗歌研究的主要内容多体现在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研究、诗歌语言词汇研究、诗歌意象研究、诗歌对外翻译研究、审美研究等5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50多篇硕博学位论文对白居易诗歌的相对应之处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整体上对全面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做出了较大贡献,对白居易集的

二语习得文献综述

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研究 引言: 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现象既属于语言学范畴,亦属于心理学范畴。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为二语习得,通常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母语迁移”指的是,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即母语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并对其起到积极促进或消极干扰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学习第二语言,这里主要指的是英语,已经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然而,在学习第二语言中,人们或多或少的受到母语的影响,导致不理想的结果。“中式英语”现象的出现正是由于母语迁移的负效应的影响,英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本身母语知识体系的影响,在潜意识中把母语的知识体系移植到英语应用上。对于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的研究,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了新思路;有利于国内英语教学的发展,启发教师帮助学生克服母语迁移的干扰,促进迁移,从而提高外语教学的成效。 1.二语习得母语迁移研究的方面 在相关文献中,大部分专家学者都是从语言迁移的理论,母语迁移的表现形式,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表现以及二语习得母语迁移现象对教与学的启示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二语习得的母语迁移,下面就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1母语迁移的研究历理论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行为主义控制语言学习以及语言教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Lado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对比分析假说。20 世纪 60 年末到70 年代初,乔姆斯基普遍语法观点,过渡语( inter—language,也称中介语) 理论、错误分析( error analysis,也称偏误分析) 兴起。在对比分析研究中展开了大量实证研究,其中相当一部分研究结果确实证实了 Lado 等人的理论但是,也有一些实证研究指出了“距离 = 难度”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发现学习者往往是在母语与目的语表面上相似的地方更容易犯错误等,同时对比分析对于学习者错误的预测能力也受到了质疑。1970 年代末、1980 年代初,标记理论被引入母语迁移现象研究领域。1990 年代以来,基于语言共性,一系列新的母语迁移理论涌现出来,如最小树假说,弱迁移假说,全迁移假说,整体损伤说等,但

2社会语言学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I Introduction Language emerges and develops with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Firstly and simply, it is used as a tool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Besides, it is a mirror of people’s thoughts. That is to say, individually, a person can express his ideas to others by the way of speaking or writing down the words.Furthermore, language is also related to culture. The thing is: how are “language” and “culture” related to each other and does language determine cognition? .This paper is going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answer the second question. II Body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separable pair of social phenomenon which is unique to human society. Language cannot be cut out from the culture as a whole for language itself is part of the culture. Language and culture co-exist, they interact each other, influence each other. The more knowledge a person knows about language, the more he can know the world around him, especially his abstract thinking. Language determines cognition in a certain sense. 1 Language is a soci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and the carrier of culture Language is a guide to social reality.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re impossible without language. All the previous work and life experience are stored in language. National culture is inherit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rough various forms, especially and importantly through using language. It is language that reflects and preserves culture. We can get to know people’s awareness of and attitudes toward the objective world by virtue of the language they speak. For example, “bat”is,by western people, seen as the evil and dark forces associated with devil. We can usually see in some foreign fictions or movies swarms of bats fly out with strange and ghastful noises when evil-doers and ghosts occur. While in China, it is auspicious, this is because “bat” and “Fu” in Chinese are homophone. “Fu” in Chinese means “lucky”“happiness”“beauty”. From this example we can see that the same thing can convey different meanings culturally. Thus, when later generation are learning national language ,they, actually,are learning national culture and traditions. 2 language itself is part of culture Phonetic sound, vocabulary and grammar, parts of language system, are related to national culture.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objective world, so the meanings of concepts elements of their language system

中国语言文学参考文献范例

中国语言文学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国语言文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关于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以“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例.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9期.王福和. [2].回归文学经典的“教”与“学”——高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3期.童庆炳. [4].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之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的作用. 《河池学院学报》.2015年3期.杨荣. [5].回归文学经典的“教”与“学”——关于当前高校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改革的方向. 《文化与诗学》.2012年1期.童庆炳. [8].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馆员.

《现代情报》.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5年7期.秦殿启. [9].2010年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期刊转载学术论文指数排名.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9期.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10].省级“十二五”硕士学位授权建设学科简介——中国语言文学.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3期. 二、中国语言文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唐前及唐代志怪传奇中的猿猴意象. 作者:冷琼.中国语言文学南开大学2005(学位年度) [2].《姑妄言》与明清艳情小说中的性描写.被引次数:1 作者:陈英.中国语言文学南开大学2005(学位年度) [3].中古时期动相补语“得”.被引次数:1 作者:杜洁芳.中国语言文学南开大学2005(学位年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