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学生

读懂学生
读懂学生

以情动生以善育人

长旺中心小学潘大富

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得以碰撞,感情得以沟通,价值得以实现。由于学生是思想、性格、身心发展特征等差别都很大的一个群体,因而对学生的了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而读懂学生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自身价值、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在课堂上,教师和读懂学生也就是了解学生。又该如何读懂自己的学生呢?不妨从如下三方面去做:

一、善“找”。

善“找”是指教师要善于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儿童都有他自己的爱好和长处,有他自己的长处先天素质和倾向。必须发展这些东西,必须把学生安排在这样的条件下,使他的长处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每个学生都有向他输送优良道德品质的根源。必须小心爱护这个根源。”如何做到善“找”?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善于搜集信息,综合分析判断,抓住要害,果断处理。尤其是学困生,要改变他们的心理状态,发挥他们在某一方面的兴趣、特长,重新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豪感,长善救失,打开一条通向学生心灵的通路,使之成为内部动力。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一定的激发和引导,及时表扬。表扬是永远不过时的交往艺术。就像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一样,得到表扬也是令人心情愉快的事情。所以,你在与学生交往时,一定不要吝啬你的表扬,表扬是赢得学生好感的一种好办法。但是,表扬学生一定要注意分寸,要恰如其分地表现他们身上最好的东西。最差劲的学生身上也有优点。你要注意从学生身上寻找这种优点,并及时地予以表扬,你会得到意外的收获。

二、善“待”。

善“待”是指教师应全面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特征和性别差异等,根据人或事物的发展变化态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何做到善“待”?总结有三:其一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其二是允许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其三是保护学生的“三心”(好奇心、自尊心、自信心)。一个班级的学生总是参差不齐的。优秀生、中间生、学困生都有优点,也都存在缺点,对待优秀生,教师既要看到他们身上的优点,又要分析他们身上存在的弱点,比如易自满、好表现,甚至歧视差生,过分关心自己等。中间生是班级中最

容易被忽视的群体,他们平时寡言少语,大错没有,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他们,使他们向优秀生方向转化。“学困生”是教师感到棘手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往往自暴自弃,表现为攻击性、强烈的自尊心和逆反心理,教师应该先肯定其优点,然后指出其不足,再进行激励。要善于关心学困生,没有什么比得上关心学困生更让人感动的了,而关心学困生的前提,是先要了解学困生。这是一种读懂学生的需要,但在这样做的时候,也会发展出一种能力。

三、善“感”。

善“感”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情”育学生的“情”,达到师生心理相融,情感相通。教师的情感是影响学生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有情感感染力的教师,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课内外有意传授的东西,而且也会使学生在无意中接受自己的情感影响。这不仅是一种间接的、无形的情感境界,更是一种培养学生情感的心理力量。怎样做到善“感”?首先教师应把微笑引入课堂。其次,教师要用爱来待生。教师要把爱洒向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学困生”。第三,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上课。饱满的热情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全心全意地与教师配合,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学生的思维得以碰撞,感情得以沟通,价值得以实现。由于学生是思想、性格、身心发展特征等差别都很大的一个群体,因而对学生的了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而读懂学生则是教师课堂教学中实现自身价值、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

1.读懂学生的言语学生的言语是最有观察价值的行为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最熟悉、最常见的就是学生的言语,包括发言、沟通交流、辩论等等。“学生的言语行为直接体现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性格特征,直接反映了其思想与情感的需求。”读懂学生的言语,就是教师能认识到学生言语表象后的信息,能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能从学生无意、或是单个的词汇中领会到其赋予的特殊意义。

2.读懂学生的表情表情是人的第二语言,“学生眼神及其面部表情中所表达的行为信息是非常丰富的,无论是喜悦、忧虑、惊讶、疑惑、期待、满足……教师都可以从学生丰富多彩的眼神及其面部表情中发现其内心世界的蛛丝马迹,从而察觉一系列有意义的行为信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学生的眼神有时候会说话,对知识的领会、困惑、顿悟,对课堂气氛的满意、适应等都可以通过

眼神表达出来。教师授课时,应尽可能以敏锐、亲切的目光有意识地关注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与学生保持目光接触,同时有效传递对学生的信任和鼓励。根据学生眼神所传递的信息,教师要学会“解读”,从而适度地调整节奏、声音、板书或讲解的方法。教师在读懂学生表情的同时,也获取了学生的信赖,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因此而找回了自信,找回了自我。

3.读懂学生的错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错误有时就是一种优质的教学资源,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关于学生的信息和已有的经验。教师应积极读懂学生的错误,对于其中隐含的“亮点”,教师要给予肯定和欣赏,对于一些不合理的成分,教师要发挥教学机智,对学生及时引导、点化,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从错误的认识中去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教师应认识到学生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正是在“犯错、识错、知错、改错”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提升,思维得到了锻炼。读懂了学生的错误其实也是教师宽容心态的体现,是教师对学生积极参与的鼓励。

4.读懂学生的困惑困惑对于学生来说,就是学习的一道障碍,走出困惑,也预示着接近了成功。教师对于学生的困惑,要“知其因,晓其果”,要能迅速地指出学生困惑的原因所在,并给予恰当、合适的指导。读懂学生的困惑,教师换来的是对教学的重新认识,对学生来说是一份“柳暗花明”的欣喜。“困惑的价值,就在于它让人在反思与实践中实现了突破与创新。”而读懂的价值则在于师生双方在情感上的深化和精神世界上的沟通。

5.读懂学生的心理在教师的眼中,学生也许是不成熟、无知、不谙世事的个体。教师总习惯了用成人的目光去看学生,其实学生的心理是个变化而精密的体系,他们认为他们自己是完美的,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生活。读懂学生的心理,教师也就掌握了打开学生心门的一把钥匙,也只有读懂了学生的心理,教师才会真正“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的表现是“因何而起”,学生的反应是“何以如此”。

如何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构建数学益智课堂 恩施市第二实验小学:朱洪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是构建益智课堂,实现课堂高效的基本保障,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需要,是评价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要素。教师只有读懂了教材、读懂了学生、读懂了课堂,才能编制出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的导学案,才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实现高效。 个人认为:益智课堂是现代乃至今后大力打造高效课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益智本身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我提出了益智课堂这一概念。益智课堂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是课堂教学必须的追求。 怎样的课堂是益智课堂呢? 益智课堂即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能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的课堂。 构建益智课堂的核心目标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构建益智课堂的落脚点是: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生存能力得到提高。 构建益智课堂的总体要求是: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的课,要找准

益智切入点,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课堂激励机制,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课题的研究,经历学习全过程,体会学习内容的内涵、感悟学习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基,增强学生敢于亮出自己个性化的思想观念和文明举止的底气与霸气。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如何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能从生活中自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能在数学问题的研究活动中自主探究数学方法、构建数学模型,能运用已有的数学方法与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数学思维与方法,提高学生数学逻辑智商和数学综合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呢?真正实现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生存能力得到提高的数学益智课堂目标。关键在于数学教师要通过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准确拟定益智目标、科学把握益智切入点、合理选择益智策略,制定益智导学案。 一、读懂教材是科学拟定益智目标、把握益智切入点的基础 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也是使用教材、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现代教材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作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 (一)教材是基本的资源,读懂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功。 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解读教材; (1)读懂课时教材内容在单元体系结构中的位置

教师如何读懂教材 教师必须首先通过研究和分析、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编写意图。一是要研读手头教材,理解编者意图;二是要研读不同版本的教材,通过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研究,弄清现在的课标教材与原来的义务教育教材有哪些变化;几个不同版本的课标教材在同一个内容的教材呈现方式上有什么不同。通过研读,弄清各种版本课标教材的编排特点,博采众家之长。 弗赖登塔尔曾经这样描述数学的表达形式:没有一种数学思想,以它被发现时的那个样子公开发表出来。一个问题被解决后,相应地发展为一种形式化技巧,结果把求解过程丢在一边,使得火热的发明变成冰冷的美丽,因此他说:“教材是教学法的颠倒”。 教材所呈现的是形式化的、冰冷的结果,教学如果从这些“冰冷”的形式开始,学生就不可能经历“火热”的数学思考过程。读懂教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对教材的二度开发。这就涉及到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其目的是要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经验,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如何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呢? 一、有效地挖掘和用好教材资源 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实验教材不仅考虑了数学自身的特点,还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教师用书也减少了以往对教材的详细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对教师教学的一些建议。从编者的意图来看,主要是想给广大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机会。但这样一来,也无形中增加了一些缺乏经验的教师“吃透”教材的难度。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其它资源,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但要注意教学内容安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教师要忠实教材、激活教材、调适教材、创生教材。对于一节课的教材内容来讲,我觉得教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到心中有数: 1、深刻理解编者意图。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只有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钻研教材,才能多角度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从而使教材变为学材,使教师

如何读懂教材[1].读懂学生、读懂课堂doc

如何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构建数学益智课堂 恩施市第二实验小学:朱洪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是构建益智课堂,实现课堂高效的基本保障,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需要,是评价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要素。教师只有读懂了教材、读懂了学生、读懂了课堂,才能编制出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的导学案,才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实现高效。 个人认为:益智课堂是现代乃至今后大力打造高效课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为益智本身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因此我提出了益智课堂这一概念。益智课堂不仅仅是一个概念,更是课堂教学必须的追求。 怎样的课堂是益智课堂呢? 益智课堂即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能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的课堂。 构建益智课堂的核心目标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构建益智课堂的落脚点是: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生存能力得到提高。 构建益智课堂的总体要求是: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的课,要找准

益智切入点,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课堂激励机制,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课题的研究,经历学习全过程,体会学习内容的内涵、感悟学习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基,增强学生敢于亮出自己个性化的思想观念和文明举止的底气与霸气。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如何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能从生活中自主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能在数学问题的研究活动中自主探究数学方法、构建数学模型,能运用已有的数学方法与模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数学思维与方法,提高学生数学逻辑智商和数学综合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呢?真正实现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应用已有知识与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生存能力得到提高的数学益智课堂目标。关键在于数学教师要通过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准确拟定益智目标、科学把握益智切入点、合理选择益智策略,制定益智导学案。 一、读懂教材是科学拟定益智目标、把握益智切入点的基础 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也是使用教材、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现代教材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作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 (一)教材是基本的资源,读懂教材是教师的基本功。 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解读教材; (1)读懂课时教材内容在单元体系结构中的位置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王桂荣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基础上,在课堂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最终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学会、会用,真正地实现有效的 一、读懂教材:定制具体可行、合理有效的三维目标是有效课堂的基础。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评价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它不是为了完成教学文本而去履行的“公式”,而是保障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具有明确的共同指向的必不可少的设计。所以,我们要在正确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定制具体可行、合理有效的三维教学目标。在定制教学目标时,首先,目标的定位要准,要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以及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确定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第二,目标定位要全,既要有知识技能的目标,又应有发展性的目标。教师着重要搞清哪些方面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需要在教学中“浓墨重彩”加以突破,哪些方面可作“淡化处理”,只需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稍作点拨即可。 例如在设计《平均分》的过程中,我首先把教学目标定位为使学生经历分物体的过程,初步感知“平均分”的过程,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体验“平均分”的方法。定好了这个目标我又在思考:既然有动手的过程,应该动口的过程。通过动手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养成有序思考的习惯。有了动手和动口,更重要的是动脑,所以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更好地发挥主动性,教学目标中又多了一点: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又看了看教材中的情境,熊猫哥哥和弟弟分竹笋,何不在这里渗透德育教育呢?所以在教学目标中又增添了“礼貌待人”、“谦虚礼让”的文明习惯。有了这样的4个具体可行、合理有效的三维目标,为本节课的有效教学打下了基础。 二、读懂学生:把握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课前准备中,不妨经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学习所必需的认知基础?②学生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新知?掌握的人数、内容、程度怎样? ③哪些内容自己能学会?哪些内容需要相互讨论?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只有准确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找准学习起点;在课中,我们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法等了解学生的情况;在课后,可以通过与学生的访谈、学生的作业分析等了解学生的情况。读懂了学生,有效教学自然不成问题。 例如我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总是感觉内容很简单,就是用除法算式。但是教学后我才发现并不是这样,比如“12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学生能直接列出算式12÷3=4,但是遇到“12个苹果,每4个分成一份,可以分几份?”学生却仍然用12÷3=4来解答。是我高估了学生,课前,有的学生对除法有一定的了解。课中,有的学生明白,有的学生理解得一知半解。课后,把这两种情况综合分析,这两种情况理解不够透彻。所以,课前,他们没学过的就一定不会?你的教学设计一定能满足他们的认知需求?并不是这样,我们必须了解学生学习新知识前已有的知识基础、经验,可能遇到的困难、喜欢的学习方式。我们只有对所教学生有深入的了解,才能确定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可以用调查问卷法,也可以通过与

活力课堂:从读懂教材向用活教材迈进1 浙江上虞市小越镇小陆敏娟 读懂数学教材是教师正常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而用活数学教材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只有读懂教材,才有可能正确地“用教材教”;只有用活教材,才能践行新课程理念,使数学课堂丰盈而充满活力。 一、从读懂教材开始 1.读懂编写思路 教师要通读根据课标理念编写的教材,清晰了解全套教材的脉络,这有助于理解课标理念,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编写思路,微观上审视每册、每单元(课时)的目标要求,制订出合适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教学目标,为正确实施教学活动奠定基础。例如:代数部分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分三个阶段:1~4年级为渗透孕伏阶段;五年级上学期为形成发展阶段;五年级下学期、六年级为应用拓展阶段。第一阶段的1~3年级用“()、□、○、△、☆”等表示数,在零散的练习中穿插进行,初步感受方程思想,四年级下册教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渗透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第二阶段通过五年级上册的“简易方程”单元正式教学代数初步知识,包括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三阶段通过用字母表示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公式,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正反比例的意义等等进行拓展应用。 2.读懂编排意图 教材上每个章节的每一道例题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例题中的每一个要求、问题,其背后都蕴涵着特定的意图。教师要沉下心来,揣摩主题图,弄清它和例题中的每个问题、每句话的关系,钻研提示语和旁注。弄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明白每道练习题所要达到的目标。教材解读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用心去悟,悟出道理,悟出变化,悟出层次。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一课,教材先呈现:18的因数有哪些?再在“做一做”中呈现找“36的因数”。18的因数容易找:1、2、3和与之对应的是18、9、6中间没有断档。而“36”的因数有两个不同点:一是36的因数除了1和36,2和18,3和12,4和9以外,跳过“5”还有因数“6”;二是36=6×6,但两个相同的因数只需要写一个。所以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这就是此练习题所要达到的目标。 3.读懂教材结构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能孤立地看,应该把相应的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的结构链中去理解,把握每一个知识点在知识链中所处的位置,只有在充分理解后才能准确定位。比如,乘加、乘减式题,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安排在“乘法的概念”及“2~5的乘法口诀”之后,除了让学生初步感知“乘加、乘减式题”的结构之外,在运算过程中并不强调计算方法,在于理解和巩固乘法的意义。而二年级下册是希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分析,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相关问题和解题策略的对应性。如果教师只关注某一册、某个单元或某节课的知识内容,很容易出现“攀高”或“就低”现象,造成“攀高”不符合现实,“就低”不负责任的尴尬境地。 读懂教材,必然要经历“愿读———会读———读懂———读活”的过程。同样的教材,1《教学与管理》2010年4月15日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实施有效教学的再思考 发表时间:2011-12-15T09:10:40.060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1年第10期供稿作者:李桂华[导读]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吉林省白城市通榆蒙校(137200)李桂华通过第一轮的《读懂教材读懂学生实施有效教学》的主题教研活动,使我更加明确了“读懂教材读懂学生”的重要性,从而懂得如何读懂,懂到通透,达到博懂,才能行之有效。下面结合自己教学实际谈一谈几点做法:1正确使用教材 教材是专家所编写,要相信专家,但不要迷信专家,在读懂“四目标”(课标、学段目标、学期目标、课时目标)并转化为学生个体目标,明确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合理恰当使用教材。①换掉不符本班学生实际的情境图;②对书中信息零乱的进行重新梳理。如六年比的应用49页例2,读懂教材上的信息、明确还可以配制不同比例的洗洁剂,让学生结合实际,提出不同问题,补充书中的空白点;③对知识上跨度大的内容要架个梯子;④对学生难理解的内容教师可提供些辅助资料,如课件、实物。有助于学生的理解;⑤把教材内容大致分为三类:即概念类,固定不变的定义、性质、公式……,计算类,解决问题类。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它们的编排特点,指导他们运用什么方法去解决此类问题,让他们在遇到此类问题时有路可走。如对一些定义概念,指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字词反复阅读,在读中消化理解。对一些性质、公式要掌握其推导过程,对于计算要掌握方法,对于解决问题要明确此类题的结构,了解条件与问题的关系,掌握解决不同类问题的方式方法。 2正确评估学生 对学生既要看到他显性的一面,又要看到他隐性的一面。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是: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学生是个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责权主体,教师要正确评估每一个学生,要让他感觉到你是关注他的,而且很公平。在课堂上不要随便冷言冷语的指责,出现问题要委婉处理,能课下解决的课后解决,课上要赢造民主愉悦氛围,让他们拥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心境,这样才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的思维才能积极主动,无忧无虑,敢疑敢问,敢说敢为,对学习才能达到乐此不疲。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达到极至。 3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仅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要建立起与学生沟通的绿色通道。教师教学始终要语言亲切、态度和蔼、热情耐心,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多关心、多鼓励、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学生和平相处,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感受到在课堂上与教师平等、民主交流的愉快感。 4学会沟通与交流 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更强调在人的交往中学习,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教师主动营造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实现平等、民主的对话情景。在多元的互动中,学生的见解,教师的知识阅历,学生的生活经验,个体的独特感受交织在一起,从而达成课堂教学目标,使我体会到“教学相长”的真正内涵。 5重视自身发展 大家都知道,教学的三要素是教材、学生、教师,课堂是活动场所,教材是媒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如何常态下在有限的时间内促进学生最大化的发展,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益,我觉得它是经验不断生成的过程,由“读——懂——行——思”到“再读——再懂——再行——再思”。经过师与生、生与生的思维轮回撞击,不断升华总结的过程,所以教师本身应不断“充电”,做到“一面教、一面学”,多渠道地广纳信息,才能使自己的教学逐渐趋于高效。 6优化学法 “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会预习,学会怎样去读懂教科书,学会如何质疑,怎样抓住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怎样和同学合作去解决疑难问题,久而久之将形成自学能力。 7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静下心来认真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重新的审视:对教学中的纰漏与不足加以斧正,以便更好地完善教学并警示后续教学;对教学精彩的瞬间记录下来,给予他人借鉴与光大。善于总结自己的教学行为的教师往往进步很快。这也是有效教学不可缺少的途径。 “每日三省吾身”,一省,早起今天几节课,每节讲什么,学生达到什么标准,哪些学生会有困难,如何解决。二省,一天下来,哪些地方做到了,哪些地方没做到,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从教材的理解,学生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反思,并做好简单的记录。三省,明天的事需要做哪些准备,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读懂教材,读懂学生,实施有效教学,是我们永远话不完的主题,也是教育者永远要历练的教学行为。

活力课堂:从读懂教材向用活教材迈进1 读懂数学教材是教师正常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而用活数学教材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只有读懂教材,才有可能正确地“用教材教”;只有用活教材,才能践行新课程理念,使数学课堂丰盈而充满活力。 一、从读懂教材开始 1.读懂编写思路 教师要通读根据课标理念编写的教材,清晰了解全套教材的脉络,这有助于理解课标理念,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编写思路,微观上审视每册、每单元(课时)的目标要求,制订出合适的“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教学目标,为正确实施教学活动奠定基础。例如:代数部分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分三个阶段:1~4年级为渗透孕伏阶段;五年级上学期为形成发展阶段;五年级下学期、六年级为应用拓展阶段。第一阶段的1~3年级用“()、□、○、△、☆”等表示数,在零散的练习中穿插进行,初步感受方程思想,四年级下册教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渗透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性;第二阶段通过五年级上册的“简易方程”单元正式教学代数初步知识,包括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和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第三阶段通过用字母表示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公式,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正反比例的意义等等进行拓展应用。 2.读懂编排意图 教材上每个章节的每一道例题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例题中的每一个要求、问题,其背后都蕴涵着特定的意图。教师要沉下心来,揣摩主题图,弄清它和例题中的每个问题、每句话的关系,钻研提示语和旁注。弄清习题与例题的关系,明白每道练习题所要达到的目标。教材解读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用心去悟,悟出道理,悟出变化,悟出层次。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因数和倍数”一课,教材先呈现:18的因数有哪些?再在“做一做”中呈现找“36的因数”。18的因数容易找:1、2、3和与之对应的是18、9、6中间没有断档。而“36”的因数有两个不同点:一是36的因数除了1和36,2和18,3和12,4和9以外,跳过“5”还有因数“6”;二是36=6×6,但两个相同的因数只需要写一个。所以36的因数有:1,2,3,4,6,9,12,18,36。这就是此练习题所要达到的目标。 3.读懂教材结构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能孤立地看,应该把相应的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的结构链中去理解,把握每一个知识点在知识链中所处的位置,只有在充分理解后才能准确定位。比如,乘加、乘减式题,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安排在“乘法的概念”及“2~5的乘法口诀”之后,除了让学生初步感知“乘加、乘减式题”的结构之外,在运算过程中并不强调计算方法,在于理解和巩固乘法的意义。而二年级下册是希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分析,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相关问题和解题策略的对应性。如果教师只关注某一册、某个单元或某节课的知识内容,很容易出现“攀高”或“就低”现象,造成“攀高”不符合现实,“就低”不负责任的尴尬境地。 读懂教材,必然要经历“愿读———会读———读懂———读活”的过程。同样的教材,1《教学与管理》2010年4月15日

数学论文之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那么,我们在教学中怎样做到这一点呢?通过不断地探索和思考,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一)怎样读懂学生 1、读懂学生应该从真正意义上去读懂学生的整个思想,脉络,要读懂学生已有的经验,要读懂学生学习过程中思考的东西,要读懂学生通过学习应有的东西,要读读懂学生学习后留下的东西,这些都是教学素养的养成。也就是要清楚学生要表达的意思,这里的清楚就是确认。 2、明确学生为什么理解,当某一学生表达一个问题不清楚时,老师要理解学生,要耐心倾听,态度,语言要和蔼,给学生亲切感,再就是看看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无价值。 3、教师应该放手一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还学生理解权,还学生主动权。 4、读懂学生,就是要走近学生,清楚学生的意思,置身于学生之间,学生的信心会更足。 (二)怎样读懂教材 读懂教材的关键是要有一个核心理念。 1、教师要知道这一课的知识点在哪里,教好这一课的方法在哪里,你教这一课的经验在哪里,老师不一定按照教材编排的教,只要你认为怎样教,学生易懂,你就达到了目的。你可以改编教材。教育专家还,允许老师在教学中放一些小错误,但不能放数学底线上的错误,专家所说的底线,你不能把一节概率的课上成计算课,这就是底线。 2、难(知识),它有多难,它的困难在哪里,走那条路才能达到目的。 3、要知道这节课的起点终点在哪里。 无论教材怎样改,决定课堂教学的还是教师,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看法直接体现

在学生身上,实际上我们每天备课,上课,新教材上完后还要反思,反思后又要去备课,每天的工作就是这样周而复始,那么我们加一些研究的味道,使平凡的工作变得有乐趣,这就需要我们去读懂教材。 (三)怎样读懂课堂 课堂就是一个互动过程 1、如何促进生生之间的交流,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互动问答。感受到数学的奇妙。 2、要避免课堂上的热热闹闹,流于形式。课堂讨论,小组交流要真正落实到位。 3、课堂不是专门为好学生设计的。老师要根据自己班上的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上好每一节课,要照顾班上大多数学生是否能消化这节课。 4、老师的评价语言。 每节课的活动安排,生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到底是否真正讨论了,落实了没有,这就要老师去读懂课堂的地方。也就是说老师课后一的要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学知识,掌握了多少。课后老师要反思,写感受,反思这节课好的地方在哪里,差的地方在哪里,学生学得如何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我们还需继续努力,不断提高,在工作中真正做到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解读“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三个读懂 不久前,在衢州举办的“全国新世纪版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上,北师大教材副主编张丹和特级教师朱德江老师对三个读懂进行的解读,整理如下: 一、读懂教材: 1.北师大版教材副主编张丹老师说: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读教材; (2)要持课程改革的理念读教材; (3)要怀着质疑好问的态度解读教材; (4)要抓住数学的本质去解读教材。 2.如何具体地读懂一节教材? (1)读懂问题情境;(例如:课例中的主题图、试一试等等)(2)读懂每一道习题;(怎么解决?学生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3)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 (4)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 (5)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改变教材。北师大版的教材都是以情境来展示教学目标的。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做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但是,最好是利用教材作为原型,创设适合自己学生的情景。但万变不离其中。只有研读透教材,才能更进一步。 3.关于教材要四读: (1)读前有思考。读课标的要求,看结构。比如:分数这一知识体系是,先出现除法、分数初步认识、分数的再认识、比。在这里初步认识时产生新数必要性,通过直观学习;再认识时,对产生背景的扩充对整体“1”的学习。

(2)读中想:想教材为什么这么编? (3)课后思考:估算与精确结果对比 (4)读后体会改造教材 读了未必懂,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遍遍的看教材看教参,却陷入了误区和苦恼的困惑。读与懂之间必须有“想”这座桥。多问问自己什么?即为什么?用什么方法?原来在什么地方?要达到什么目的?当自己能够完全说服自己,回答清楚地时候才走出了读懂的第一步。 总之,一节课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广度,是否能挖掘出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否能在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演变历程等等。 二、读懂学生 张丹老师:“老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波利亚 读学生相对于读教材是难了一点。张教授从重视学生的活动经验谈起对读懂学生进行了解读。具体如下: 1.为什么要“读懂学生”? 因为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读懂学生的差异是教学的基础。 差异一:人的认知水平存在纵向的差异;差异二:儿童间存在横向差异。 (一)“读懂学生”什么 (1)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 (2)已有的知识基础; (3)由经验而来的典型的困难和错因; (4)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需要; (5)学生的学习路径。 对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学生知道一点点还是错误的,还不如不知道呢。不知道的情况下,学生就好象一张白纸,就可以接受新的知识。 (二)如何“读懂”学生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 吕梁市方山县大武镇店坪寄宿制小学安小梅七年以来,每年学校都在进行大规模课改的活动。在活动中,教师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并能积极主动地运用。在这运用过程当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体验。因此,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与探讨。 一、教师要在传授新知识的同时,开发学生的智力。 我们学校年轻教师在上校内公开的观摩课,教学的内容是小学一年级下册(北师版)第四章《有趣的图形》这一章。导入新课时,大屏幕出示一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图形。先让全班同学看一看投影的图形,并认一认投影上的是什么图形;再指名学生回答,说出这些是什么图形。但在认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理解错误,把正方形看成正方体,把长方体看成长方形等这种类似情况屡见……这就是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不能很好地区分开来,这就是学生错误的理解。授课老师不能因为他们说错了只是指正,而忽略给学生找出理解错误的误区。但是年轻授课教师并没能及时认识这一点,从这些方面可看出授课教师对教材目标不明确,课文内容不熟悉,认识教材不透彻。比如:学生的课桌面就是平面图,不是立体图。可是授课的老师在投影里也没有重点引导,要求学生不能把立体图形认成平面图形,它们是有区别——各有

不同的特点,应该给学生说时要说透,这一点做得不好,这就是对教材不够理解。又如:圆柱是会滚动的,还有上下两个面是圆。这样,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了圆柱有什么特点。同桌先讨论,然后,让个别学生站起来说一说,老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并小结。 二、如何充分地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对于一年级学生,它的想象力是必须在授课老师的指导下去完成的。因此,授课老师应该注意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你常见的有哪些物体类似投影上的图形呢?让学生展开想象,先让学生同桌互相交流,再让个别举手学生站起来说,再小结。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图形的理解和深刻的认识。 三、通过多类型的练习题来巩固新知识,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学生在课本完成,老师逐个巡视并辅导,然后把学生容易做错的进行分析小结。在大屏幕出示多种形式的练习题,让学生反复地练习,从而把新知识巩固。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反思的是:一节好的公开课最主要是老师熟悉和备透教材,灵活地运用教法,充分扩展学生的想象力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力,从生活中搜索更多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这样的课堂不仅不会枯燥无味,而且还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怎样读懂教材1 现行的教材具有普遍性,但每个地域的学生都有差异,那么教材如何用,又如何恰如其份的进行改编,这就要我们充分读懂教材,就不会出现一些偏离教材本意的,人为、随意、不恰当的改动教材的现象,把教材中很好的内容处理得支离破碎,甚至违背了知识的内容架构,课堂偏离了教学目标。如果是后者那后果是新课改的理念得不到实施,教学的重点、难点得不到突破,教学目标得不到落实,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教师读懂教材,是灵活运用教材的前提,是全面提高教学效率的保障。读懂教材对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对深化数学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认为,读懂教材要从读懂教材的情境图、读懂教材的内容结构、读懂教材的目标要求、读懂教材的习题、读懂教材的留白入手,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读懂教材的情境图。 情境图作为新增加的一个内容,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小学数学教材在编排及呈现形式上改变过去的做法,在小学阶段为满足小学生年龄特点的需要,教材多采取卡通、漫画、图片、表格伴有简短文字等形式出现,丰富多彩的图形是空间与图形部分的重要学习素材,深受学生们喜爱。呈现形式上尽量做到四结合,即图片与启发性的问题相结合,图形与必要文字相结合,计算与推理相结合,数与形相结合,充分发挥图形直观的作用,使教材图文并茂,富有启发性。要读懂情境图,首先必须读懂教材为什么这样呈现,是怎样反映本单元要学习

的基本内容的。其次,这个情境图给了我们那些信息,这些信息在本单元教学中起什么作用。第三,要读懂情境图所呈现的图形、图片、场景或情境中渗透了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充分发挥教材作为学生成长载体的功能。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材选用用木棒摆图形情境的目的是:重点学习用几个几方法的数,当数量多时感受用加法算式计算的麻烦;产生学习乘法的需求。如果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沉浸在数的方法的多样中,没有有意识的用几个几表达数的结果,黑板上的加法算式也很少,以至学生数了一节课,也不知道干吗用。正是由于对情境图理解的不深,导致课堂教学的不到位,致使教学目标得不到落实的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我们都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很多投身课改的老师由以前的以本为本到现在的冷落课本。在公开课上,很少有老师再用教材上的情境,大家都在忙着创设新的情境。试想一下:是不是你换的情境比教材的情境更能体现数学的本质?教材的情境是有着丰富理论和实践 的专家编写出来的,是经过从理论到实践的多重思考与验证的,其中饱含不少值得我们下功夫去挖掘的的理论精髓。所以,换情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读懂教材的情境图,探寻情境背后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抓住教材想要实现的教学本质。在这个前提下,如果发现教材的情境确实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再去灵活处理教材,创设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让学生享受“好吃的有营养”的数学教学 高二数学教师庞老师 2009年1月10日,我们一行五人参加了由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名师教学思想与教法研究总课题组组织的专题会议——对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指导。本次会议都由全国著名的专家进行讲座,我听了之后受益匪浅,特别是其中有两位数学教师的讲座对我更是触动很大,这两位教师分别是:吴正宪老师,北京教科院小学数学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钱守旺老师,北京人大附小副校长,特级教师。下面我就这两位教师的讲座给大 家做一个汇报,汇报的题目是;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让学生享受“好吃的有营养”的数学教学 触动: 为什么有营养的东西都不好吃?(女儿问爸爸:你总让我吃这吃那,说他们都有营养,可这些东西我都不爱吃,为什么有营养的东西都不好吃? 反思: 1.将数学成人化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我们把我们学过的知识经过自己多年的认识强加给了学生,而不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他的接受程度,从而很多学生觉得数学越来越难,而且是越学越难。更有些教师从高一就开始灌输高考论,高考考的我们就学,不考的就不学或少学,使得学生三年都背负高考的压力为学习的动力,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谈什么动力呢? 2.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学目标——追求单一 ?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媒体应用——舍本求末 ?情境创设——牵强附会 ?评价语言——滥用失真 ?学生活动——放任自流 ?教师表现——退居二线 ?情感态度——穿鞋戴帽 ?学科整合——花拳绣腿 ?教学形式——一味求新 教学中的几个不等式 ?教师讲解≠机械灌输 ?教师聪明≠学生聪明 ?传统的教学手段≠落后的教学方法 ?问答式的教学≠启发式的教学 ?尊重学生≠放纵学生

---------------------------------精选公文范文--------------------------关于“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的点滴思考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关于“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的点滴思考 xx金水区实验小学xx 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我常常进行思考,每次思考都有不同的想法,随着思考的深入,我对这个研讨主题也产生了一点自己的思考:我认为读懂教材是基础,读懂学生是支撑,读懂课堂是核心。对于教师而言,读懂教材才能放手备课,而读懂了学生让教学更有针对性,才会真正读懂课堂,构建民主、平等、和谐、共进……的课堂文化。 读懂教材: 教材对教师而言是重要的课程资----------------精选公文范文----------------1---------------------------------精选公文范文--------------------------源,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心体会,用心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做到心中有数,把教学设计基于课标的教学。 读懂学生: 尊重、信任学生是读懂学生的基础,在读懂学生时,我们才能找准学习的起点和支架,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读懂学生的过程中我们会体验到教育的幸福。 读懂课堂: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在读懂学生的支撑下,教师不仅读懂自己的课堂,而且在读懂别人的课堂,进而反思自己的课堂,改进自己的课堂,并沉淀下来形成稳固的课堂文化,成就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

总之,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让我们真正关注到了教学,关注到了教学的主体——学生,在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精选公文范文----------------2---------------------------------精选公文范文--------------------------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精选公文范文----------------3

如何读懂教材 现行的教材具有普遍性,但每个地域的学生都有差异,那么教材如何用,又如何恰如其份的进行改编,这就要我们充分读懂教材,就不会出现一些偏离教材本意的,人为、随意、不恰当的改动教材的现象,把教材中很好的内容处理得支离破碎,甚至违背了知识的内容架构,课堂偏离了教学目标。如果是后者那后果是新课改的理念得不到实施,教学的重点、难点得不到突破,教学目标得不到落实,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教师读懂教材,是灵活运用教材的前提,是全面提高教学效率的保障。读懂教材对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对深化数学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认为,读懂教材要从读懂教材的情境图、读懂教材的内容结构、读懂教材的目标要求、读懂教材的习题、读懂教材的留白入手,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读懂教材的情境图。 情境图作为新增加的一个内容,是新教材的一大亮点。小学数学教材在编排及呈现形式上改变过去的做法,在小学阶段为满足小学生年龄特点的需要,教材多采取卡通、漫画、图片、表格伴有简短文字等形式出现,丰富多彩的图形是空间与图形部分的重要学习素材,深受学生们喜爱。呈现形式上尽量做到四结合,即图片与启发性的问题相结合,图形与必要文字相结合,计算与推理相结合,数与形相结合,充分发挥图形直观的作用,使教材图文并茂,富有启发性。要读懂情境图,首先必须读懂教材为什么这样呈现,是怎样反映本单元要学习的基本内容的。其次,这个情境图给了我们那些信息,这些信息在本单元教学中起什么作用。第三,要读懂情境图所呈现的图形、图片、场景或情境中渗透了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充分发挥教材作为学生成长载体的功能。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材选用用木棒摆图形情境的目的是:重点学习用几个几方法的数,当数量多时感受用加法算式计算的麻烦;产生学习乘法的需求。如果教师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沉浸在数的方法的多样中,没有有意识的用几个几表达数的结果,黑板上的加法算式也很少,以至学生数了一节课,也不知道干吗用。正是由于对情境图理解的不深,导致课堂教学的不到位,致使教学目标得不到落实的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我们都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很多投身课改的老师由以前的以本为本到现在的冷落课本。在公开课上,很少有老师再用教材上的情境,大家都在忙着创设新的情境。试想一下:是不是你换的情境比教材的情境更能体现数学的本质?教材的情境是有着丰富理论和实践的专家编写出来的,是经过从理论到实践的多重思考与验证的,其中饱含不少值得我们下功夫去挖掘的的理论精髓。所以,换情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读懂教材的情境图,探寻情境背后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抓住教材想要实现的教学本质。在这个前提下,如果发现教材的情境确实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再去灵活处理教材,创设更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 二、读懂教材的内容和结构。 教材有许多关键的点,能向四面八方散发出无数条线,其中蕴涵着教师教学的巨大空间和学生学习的无尽潜能。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能读出教材中的这些点,而且能读出由此引出的

谈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 教师日常所从事的教学活动,首要的任务是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并以此作为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的前提和基础。“三个读懂”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一个研究过程,也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一个方法,教师在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的同时,更读懂了自己,提升了自我,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能。 一、读懂教材是基础,从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开始 准确把握教材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基础,更是教学的切入点。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是编者依据课程标准,通过深思熟虑精心编排而成的,教师在使用本教材时应理清教材编排思路,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尽可能的读透教材中所蕴涵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上的内涵。 教师读懂教材,读什么呢? 就要在每节课之前做到“七读”,一读教材要体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每道题目是什么意思?题目之间又有什么关系?教材为何要这样设计?二读本节课教学目标主要是什么?课标中是如何说的?教学用书中有何建议?三读主题图有何深刻含义?在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怎样合理的体现和应用教材中的主题图?四读教材的旁注与空白,旁注中有什么解读,这个空白是什么意思?你是怎样想的?五读教材中安排的每道题学生会如何解答?可能有哪些方法与问题?我准备如何处理?每一句话,我该如何说?我这样的做法,可能达到什么目标?六读本节课我准备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各个环节的设计如何结合与安排?这节课我将设计怎样的情境,采用何种方式来组织教学?七读在本节课的

设计与教学中,我还有哪些疑惑?我可以通过何种方式寻求答案?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在编写时,既力求体现“过程目标”,也体现“结果目标”,使两者有机的结合,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同时关注“过程目标”与“结果目标”,把两者体现到教学中去。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不注意研读教材,仅凭自己的经验和传统观点去看现在的新教材,凭自己过去对本节课的做法去理解与设计现在的课堂教学,这种做法显然是与新课程观不相符的。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即课程,教师不应只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与创造者,因而对现实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进行创造性使用,已是时代的要求,教师必须摒弃“教教材”和“以教材为中心”的旧观念,确立“用教材教”和“以学生为本”的新观念,通过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教师读懂教材,怎样读呢? 教师在读教材时,(一)要用整体的观点解读教材。现行教材中许多教学内容均采用了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呈现 知识内容,教材往往把一些本来很有价值的知识分拆得既细又碎,一点点的“喂”给学生,并强化训练,让“学生稳步前进,”教材这样安排,学生的双基扎实了,但同时为教师在教学中的“度”提出了要求,同一个知识点,在教材中分几次几个年级出现,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整体去把握。这也就为教师解读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定要把握好这个知识点在这里出现,教学时应做到何种程度,教师要心中有数,切不可任意的拔高或降低教材的要求(例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