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经济学-第十三章土地资源经济
《土地经济学》讲义
《土地经济学》讲义一、土地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范围土地经济学,简单来说,是一门研究土地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利用、配置以及相关经济关系的学科。
它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涵盖了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土地产权制度,土地税收政策,以及土地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等等。
二、土地的特性与经济价值土地具有多种特性。
首先,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位置的固定性、面积的有限性、质量的差异性等。
位置的固定性决定了土地无法像其他商品那样随意移动,这也使得土地的利用具有很强的区位依赖性。
面积的有限性则意味着土地资源是稀缺的,需要我们合理规划和有效利用。
质量的差异性导致不同地块在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等方面的适宜性和价值有所不同。
土地的经济特性主要体现在土地的供给与需求、土地的用途多样性以及土地资产的增值性等方面。
土地的供给相对缺乏弹性,而需求则受到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因素的影响不断变化。
土地的用途多样性使得同一地块可以有多种利用方式,但其最优用途往往取决于市场需求和土地的自身条件。
土地资产的增值性是由于土地的稀缺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土地需求增加和基础设施改善等因素导致的。
土地的经济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
在农业领域,土地是农产品生产的基础,其价值取决于土地的肥力、灌溉条件等因素。
在城市中,土地是工商业活动和居民生活的空间载体,其价值受到地理位置、交通便利程度、周边配套设施等因素的影响。
三、土地市场土地市场是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机制。
它包括土地的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土地的一级市场是指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出让给土地使用者的市场。
在我国,国有土地的出让主要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进行。
这一市场的运行对于城市规划、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政府财政收入都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的二级市场是指土地使用者之间转让、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权的市场。
二级市场的活跃程度反映了土地资源的流转效率和利用效率。
土地市场的运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土地政策、经济发展状况、金融政策、人口流动等。
土地经济学(第八版)PPT第13章
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1国,中央政府的各部、厅,地方政府,以及供水公司、新城镇开发公司等国营公司, 在进行法定建设时,都具有征收土地的权力。
对征收土地进行补偿的土地征收费,主要根据征收之前的市场价格计算。如果有些土 地在征收之前因要转为公共开发地而造成地价上涨,则原则上补偿价格不包括地价上 涨部分,但某些合理上涨可以考虑。
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土地经济学(第八版)
土地经济学
毕宝德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目录
英国土地制度 美国土地制度 德国土地制度 日本土地制度 新加坡土地制度 俄罗斯土地制度
土地经济学(第八版)
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英国土地制度
土地经济学(第八版)
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13.1.5英国的土地登记制度
土地经济学(第八版)
英国政府土地登记局是统一管理英国城乡土地权属的机构。它早在1862年就设立了, 最初是在自愿的基础上办理登记。1896年一项法令规定,凡土地买卖必须登记,从此土
地登记局成为政府统一从事土地所有权的审查、确认、登记、发证以及办理过户换 证的部门。土地所有权证书载明土地所有人及其土地的面积、边界等自然状况,具有 法律效力。为尊重英格兰人不愿公开私人拥有和利用土地情况的意愿,土地登记局对 登记资料保密,不向外透露,在内部也不按登记的人头统计其先后登记土地的总量。但 是土地登记局保存归档的土地所有权证书副本等资料,免费供应欲买地或租地者所委 托的律师查阅,从而使其能便捷地核实有关土地权属的确凿现状。在土地登记局设立 之前,社会上的土地买卖,如果买方不深知卖方的底细,那么往往要寻找和查阅有关土地 权属沿革的大量历史资料,才能判断是否确为卖方所有,是否已抵押。这就需要耗费大 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利于土地交易的有效进行。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第一章土地是由地球陆地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现实的土地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是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的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土地的经济特性:供给的稀却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的功能:承载功能,生产功能,资源功能土地的分类: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建设用地包括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特殊用地;未利用地包括未利用土地,其他土地。
土地经济学研究领域: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资产流转第二章土地利用的基本内容: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分为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效益分析);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开发;土地保护。
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土地供不应求与土地浪费兼有。
土地利用的目标:按所提供的产品分为取得物质产品,取得服务;按发挥的作用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社会目标。
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手段:制定土地法,土地规划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改革和完善土地使用制度;由政府直接控制农地向非农用地的转移;税收。
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有自然,经济,社会三因素。
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第三章土地利用集约度: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土地肥力: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
报酬:对一定面积土地投入中某项变动要素的生产率。
三种报酬形态公式:报酬(实物形态)=产出的实物量/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实物量,报酬(价值形态)=产出物的价值或产值/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值量,报酬(价格形态)=产出物的价格或货币额/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格或货币额。
土地经济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
土地经济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土地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土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复习土地经济学的要点,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土地所有权、土地市场等方面的知识,为应对相关考试或工作提供帮助。
以下是土地经济学复习的重点总结:一、土地资源的特点和经济价值1.土地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具有固定性和不可再生性。
2.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体现在其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反映在土地的市场价格上。
3.土地资源的价值受到土地位置、土地品质、土地用途等因素的影响。
二、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1.土地所有权是指对土地资源拥有的所有权利,通常由政府或私人持有。
2.土地使用权是指在土地所有权基础上对土地进行使用、收益和转让的权利。
三、土地市场与土地价格1.土地市场是指土地所有权的交易市场,通过买卖、租赁等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流通。
2.土地价格是反映土地市场供求关系的市场价格,受土地位置、土地用途、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
四、土地与农业经济1.土地在农业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要素。
2.农业土地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对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五、土地与城市经济1.城市土地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资源配置问题成为关注焦点。
2.城市土地规划和用途管制对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六、土地与环境经济1.土地资源保护是环境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对维护生态平衡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七、土地税收与土地政策1.土地税收是国家对土地资源利用征收的财政收入,是土地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2.土地政策包括土地资源规划、土地资源开发、土地资源管理等方面,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至关重要。
通过对土地经济学的要点进行复习和总结,可以更好地理解土地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和作用,掌握土地市场、土地所有权、土地价格等方面的知识,为实现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资源经济学》课件
06
资源政策与法规
资源政策的定义与目标
定义
资源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经济和 社会目标而制定的关于资源开发、利 用和保护的准则和措施。
目标
资源政策的目标包括合理配置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等。
资源政策的主要内容
资源产权制度
确定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 权,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03
资源价值评估
资源价值评估的基本概念
资源价值评估定义
资源价值评估是对资源价值进行 量化的过程,旨在确定资源的经 济价值以及其在市场上的相对价 值。
资源价值评估目的
资源价值评估的目的是为资源的 合理配置、有效利用和保护提供 科学依据,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 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价值评估原则
。
资源交易与市场定价
资源价值评估为资源的交易和 市场定价提供了参考依据,有 助于实现资源的公平交易和有 效配置。
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
资源价值评估有助于引导资源 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促进资源 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
公共政策制定与调整
政府在制定和调整资源相关公 共政策时,需要参考资源价值 评估结果,以确保政策的科学
资源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
资源经济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国家,最初是为了解决当时的环境污染和资源 浪费问题。
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资源经济学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为全球范围 内的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挑战
随着全球资源供需矛盾的加剧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资源经济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 遇,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理论和方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土地经济学完整版.doc
一绪论思考题:1.概念解释:土地、土地利用经济、土地经济学、土地价值。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2.简述土地的经济特性。
1.供给的稀缺性2. 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3. 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 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功能:承载功能,生产功能,资源(非生物)功能,观赏功能3.土地有哪些功能?说明土地的位置、质量和数量在不同生产部门中的意义和作用。
(P7)土地的功能(一)承载功能(二)生产功能(三)资源(非生物)功能4.土地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5.简述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方面,即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资产流转。
二土地集约利用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概念与内涵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提出和早期表述(P50)二、近代土地报酬规律内涵的扩展土地报酬变化三阶段分析一、生产要素配合原理和生产函数的概念和内涵二、应用生产函数对土地报酬运动物质数量关系的阶段分析三、生产函数与技术进步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P55)一、我国土地集约经营的必然趋势二、我国实行土地集约经营的客观要求及其途径三、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经济发达地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模式思考题:1.概念解释: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肥力、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土地肥力,实际上指的是土地的经济肥力。
土地经济肥力是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的综合体。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量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
2.简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人类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认识和实践发源于农业领域。
►早在18世纪70年代,法国重农学派代表人物杜尔阁首先提出了“报酬递减规律”的思想。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土地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
土地特性:A:自然特性 1.位置固定性 2.面积有限性 3.质量差异性 4.功能永久性B:经济特性 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 2.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4.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土地的功能:1 承载功能 2 生产功能 3 资源功能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1 土地利用经济 2 土地制度 3 土地价值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 土地利用中的生产力组织 2 生产关系调节土地供给分为自然供给(无弹性)和经济供给(有弹性)。
土地自然供给及其制约因素:土地天生的可供人类利用的部分就叫土地自然供给。
影响因素:1 适宜于人类生活的气候条件 2 适宜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的气候条件 3 具有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 4 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 5 具有一定的交通条件土地经济供给及其影响因素: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的土地供给。
土地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是变化的,有弹性的,并且不同用途的供给弹性是不同的。
例如,用于农作物生产的土地,因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多,其供给弹性较小。
而建筑用地的经济供给弹性则较大。
影响因素:1 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 2 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 3 社会需求 4 产品价格 5 土地利用计划 6 土地供给者的行为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1 扩大土地利用面积 2 提高集约经营水平 3 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 4 调节消费结构 5 利用新技术 6 保护土地资源土地需求:农业用地需求非农业用地需求影响耕地需求的因素:人口土地生产率国民经济状况人类对林地的需求,主要取决于以下两点:一是对木材的需求。
二是林木的生态功能。
土地经济学
土地的经济特性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以确定数量有限的、适合某种用途的土地的利用方式;土地不同用途之间的非合理性转变往往产生巨大的浪费和损失。
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什么
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就是促使土地权属及其收益按某种轨道、某种方式进行流动的力量。其主要包括市场机制和计划机制。
(1)在自由市场经济中,经济的运行全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来调控,这就是市场机制。土地市场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地价完全由市场的供给、需求来决定。同时,价格又通过自身的变动,来灵活地调节土地的供求关系,使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在这种市场中,政府不做任何干预。
土地计划利用是取计划方法指导、调整土地资源的利用活动。其主要内容就是通过制定和执行土地利用计划,实现土地利用的目标。
土地计划利用的必要性:
(1)市场自身的局限性 --- 市场失灵。由于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以及信息不完全的存在,市场配置具有其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实行土地计划利用。(2)土地自身特性要求实行土地计划利用
②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是农业中能够形成超额利润(绝对地租实体)的条件。③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使超额利润保留在农业部门内部并使之转化为绝对地租的原因。
(3)垄断地租:①垄断地租是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某些土地具有特殊的自然条件,能够生产某些特别名贵又非常稀缺的产品。这些产品就可以按照不仅大大超过生产价格,而且也超过其价值的垄断价格出售。 ②这种垄断价格产生的超额利润,由于土地所有者拥有对这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土地所有权,因而转化为垄断地租,落入土地所有者手中。
土地经济学教学大纲
土地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土地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之一,研究土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影响和权益分配等问题。
它关注土地供需、土地利用、土地价值以及土地政策等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于国土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课程目的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土地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重要研究领域,培养学生对土地经济学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的能力,为其未来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3 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土地经济学概述:介绍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基础。
- 土地经济与城市发展:探讨土地经济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 土地供需与土地利用:分析土地供需关系、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资源配置等问题。
- 土地价值与土地评估:研究土地价值的形成机制和土地评估的方法。
- 土地政策与土地改革:介绍土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讨论土地改革的经验和挑战。
- 土地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探讨土地经济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和意义。
二、教学方法2.1 理论授课教师主要通过讲解、演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土地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
2.2 案例讨论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土地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2.3 学术研讨组织学术研讨会或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术研究探讨,提升其科研能力。
三、教学要求3.1 知识要求- 具备一定的经济学基础知识,了解基本的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原理;- 把握土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模型,理解土地经济与城市发展等关系;- 掌握基本的土地经济学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技巧。
3.2 能力要求- 具备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运用土地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实际问题;- 能够撰写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成果;- 具备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学术研究项目。
3.3 态度要求- 对土地经济学问题保持开放的思维和态度,勇于挑战和创新;- 培养对土地资源的尊重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关注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
土地经济学土地资源利用概论共33页文档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土地经济学土地资源利 用概论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强而 有原则 ,热情 而不冲 动,乐 观而不 盲目。 ——马 克思
土地经济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1.土地:是地球表层的特定地域,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地质、动物、人类劳动结果所组成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
2.实质内涵〔四个层次〕:(1)土地首先是最根底的生态环境要素。
(2)土地是人类的劳动对象、人工环境和最根本的生产资料。
〔土地资源、土地资产〕(3)土地作为一个国家主权管辖下的“国土〞,又称“领土〞、“国土资源〞。
(4)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
3.土地资源:指土地是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
作为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开展的物质根底和来源,它可以为人类社会提供多种产品和效劳,对人类社会开展具有不可替代性,是土地成为资产的根底。
4.土地资产:是国家、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占用土地作为其财产的权利。
5.土地的特性:(1) 自然特性(原始性、土地面积自然总量的绝对有限性、不可搬动性、质量的差异性、耐用性和生产潜力的无限性、利用的生态整体性、多宜性、多用性〕〔2〕经济特性〔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土地利用中土地用途和地价变动的滞缓性、农业用地和城乡建立用地均有一定的合理利用的集约度、土地利用的适度规模性、集约性、粗放性;土地投资效益的积累性和扩散性;土地和土地市场的特殊性;土地经济区位的可选择性及土地价值的二元性等。
〕〔3〕人文社会特性〔土地利用的社会性、土地社会经济位置的变动性、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6土地的功能:〔1〕生产功能〔2〕承载功能〔3〕可耕功能〔4〕资源功能〔5〕其他功能和用途:生态功能;土地用途及功能的社会化和多元化;资产积蓄及增值功能;景观功能7.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土地利用中的人及土地的关系〔2〕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及人的关系问题。
第二章1.人地关系〔People and land relationship〕:泛指人及自然的关系。
2.人地关系的实质:人通过自身的劳动及自然界进展物质变换的关系。
3.人口经济问题的本质内涵:人类〔社会〕的生存及开展,只有而且必须首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身的劳动过程善待大自然,既保证人及自然界进展对等和协调的物质变换,又使自然资源条件和环境质量得以不断完善,以实现人及自然的和谐共处。
土地经济学考点总结
★土地: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同时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 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自然特性: 位置的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经济特性: 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功能: 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功能、生态功能、财产和资产功能★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领域):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在国名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 研究人与土地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 研究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土地资产流转(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的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价值实现问题, 研究的是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另一个侧面)研究方法: 抽象思维、系统分析、微观与宏观结合、定量与定性结合、静态与动态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土地利用: 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 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内容: ⑴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⑵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效益分析;⑶编制土地利用规划;⑷土地开发(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⑸土地保护基本原则: 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影响因素: (土地能否被利用及利用效率高低): 自然因素\经济因素\行政因素\社会因素,各因素在不同时期不同生产力条件下, 表现出的作用不同生产力水平较低时,自然因素是第一因素, 提高后, 人类具备了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较高能力,就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土地利用的方向与方式★农业区位论——杜能的《孤立国》: 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 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 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 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工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 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运输费用和劳动成本:原材料系数=地方性原材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 小于1, 设在产品中心消费区;大于1, 设在地方性原材料产区;等于1, 之间的任何一点劳动系数=劳动成本/地域重量★城市土地分区利用的问题与对策: 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土地利用: A城市规模大, 人流物流剧增, 公共设施不堪重负、工业布局、土地区位利用不合理、交通堵塞B从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调整开始, 借鉴城市布局原理, 优化城市空间各项用地, 特别是各功能区的组合关系。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2013年宋雨婷1 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来讲,土地是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现实的土地经过人类长期开发、改造与利用,是一个由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 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3 土地产权是指存在于土地之上的排他性完全权利。
它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地役权等多项权利。
土地产权也像其他财产权一样,必须有法律的认可并得到法律的保护才能成立。
如某人利用欺骗或暴力等手段占有他人的一块土地,并不表示他拥有这块土地的产权。
4 地租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
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的形式,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
5 土地价格内涵在正常市场条件下土地所有者转移地租的资本化价值。
这一地租,或土地纯收益,是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剩余价值的资本化价值,在正常市场条件下能够弥补自然土地所应具有价值补偿和凝固在土地中的土地资本价值的补偿。
不同的权利所分割的地租量不同,其价格的市场表现值也不同。
6 土地人口承载力也叫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潜力(或能力),是指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简答1 土地经济学研究领域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方面,即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资产流转。
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土地资源利用是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具体包括土地资源的勘察、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资源利用的规划与计划、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区位利用、土地规模经济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经济问题。
所研究的是人与土地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
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等方面的问题。
土地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1.土地经济学:土地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土地利用中人与土地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科学。
2.土地:土地是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土壤、水文、地质、大气和植被等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3.土地内涵:①土地科学中土地只限于地球②土地是地球表面的某一区域(陆地部分)③土地是一个立体三维空间体(地上层、地表层、地下层)④土地是自然经济综合体⑤土地的性质随时间和空间而变化。
4.土地的特性一、自然特性:天生固有的特性。
①位置固定性—就地利用②面积有限性—节约用地③质量差异性—因地制宜④功能永久性—合理利用保护土地。
二、经济特性:和人利用相关的特性。
①土地供给的稀缺性(1.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矛盾;2.某地区土地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3.某种土地的供给与需求矛盾。
)②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土地位置是固定的、所以利用方式是分散的。
由其特点,土地利用应选好区位)③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④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⑤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5.土地的功能①承载功能②生产功能③资源(非生物)功能6.土地的分类一、二级分类: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
二、三级分类:①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它农用地。
②建设用地:商务用地、住宅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用设施、公共建筑、特殊用地(军事用地、风景名胜)、交通用地、水利建设用地。
③未用地:未利用土地、其它土地。
第二章土地市场1.土地市场:是指土地这种特殊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市场的主体是土地的供给者、购买者和其他参与者,市场的客体是交换的目的物,即土地。
2.土地市场的特点:(1)地域性。
由于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使土地市场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点,难以形成全国性统一市场。
(2)不充分性。
土地市场参与者不多,市场信息获得较难,使土地市场的竞争不充分。
(3)供给滞后。
土地价值较大,用途难以改变且开发周期较长。
土地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习题1.如何理解土地资源资产性?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作为纯粹自然资源的土地一旦被国家社会和个人占有,而成为排他性的财产时,土地所有权(或产权)就具有了经济和法制的意义,使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和特性功能。
所谓土地资源是指土地是生产要素和生态环境要素,作为人类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来源,它可以为人类社会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
土地资产由于其取得是按成本计价的,即在取得土地时须从实际成本支付货币计价,故在现代产权条件下土地资产应是资本物的体现,土地资源和资产所有权及其使用权的转移应该是有偿的,并应在经济核算上把土地作为资金占用来反映。
2.土地与国土概念的区别?土地有狭义、广义两个概念,狭义的土地指的是平面土地(含陆面、水面);广义的土地指立体土地(含土地的内层、底层,分为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国土是一个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及其上面的领空,包括了地表的土壤、砂石和流水,地下的岩石圈,地上的生物圈和大气圈,还包括经人类劳动而建设的一些永久性建筑物,它基本上是自然综合体加上人工的产物。
国土较土地而言包括的范围更广,而且跟国家的主权相关。
3.根据土地的特性与功能,人类应该如何开发利用和管理土地更为合适?如何反思现有的土地经济活动?针对土地自然区位的固定性和区域,采取分社区设置土地市场和产品市场,发展交通设施,缩短产地与市场距离,以利沟通社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并实行土地产权交易,搞活土地流通,发育市场经济;针对土地自然条件复杂、地区分异性特性,实行土地区划与规划管理和土地用途分区管制,以保障城乡各类用地的有序利用,用得其所。
4.如何理解土地问题的内涵?学习后你对土地的内涵认识有何变化?土地问题的内涵可从人地关系分为两类:一是,人与土地的直接关系,即土地利用问题或土地生产问题,这是土地问题的主体。
二是,人与土地的间接问题即在土地利用和土地生产过程中所衍生的人与人的关系,可称为土地分配问题或土地制度问题、土地社会问题。
土地经济学
土地计划利用:土地利用计划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各类用地数量的具体安排土地利用规模: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所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土地人口承载力:一定面积土地的食物生产潜力所能供养的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
土地使用权转让:土地使用者讲土地使用权再转移的行为,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
土地税收:国家以土地为征税对象,凭借其政治权利,运用法律手段,从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手中无偿,强制,固定地取得部分土地收益的一种税收土地可持续利用:当前的土地利用不能对后代的持续利用构成危害,换句话说,土地利用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要影响人类今后的长远发展。
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有效供给。
土地使用权出租:土地使用者作为出租人,将土地使用权随同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租赁给承租人使用,由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
地价评估:是指专业人员按照一定的地价评估目的,遵循科学的土地估价原则、程序与方法,对土地市场价格的测定。
土地集约利用: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曾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农业经营规模:泛指农业经营单位的规模量,是一切农业经营单位一切农业经营组织形式,一切农业经营单位经营活动规模的数量反映,是普遍的数量表现。
土地使用权出让: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和协调土地供需平衡的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土地金融:以土地为媒介而进行的货币与资金的融通活动,是通过各种信用方式,方法及工具,有效地组织和调剂土地领域中货币资金的活动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基本条件:农村非农产业发达,农业劳动力已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且这些劳动力转移后获得相对长期稳定的职业和收入。
土地经济学(整理)
第一章导论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现实的土地还综合了人类正反活动的成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的特性:土地的自然特性:1、位置的固定性2、面积的有限性3、质量的差异性4、功能的永久性。
土地的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缺性2、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3、土地的功能:1、承载功能2、生产功能3、资源(非生物)功能。
4、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方面的问题。
5、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利用概论1、土地利用: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以及价值、信息的交流和转换。
内容:1、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统计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3、土地利用规划4、土地开发5、土地保护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主要内容及意义:内容:1、土地利用程度2、土地利用结构3、土地利用效率意义:为更合理的利用土地指明方向。
3、我国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1、土地粗放经营与过度利用并存2、土地供不应求与浪费兼有3、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还有待提高。
4、土地利用的目标:1、取得物质产品,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2、取得服务(效用),人类利用土地的目标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又可分为:经济目标、生态目标和社会目标。
5、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1、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
2、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更低面积相结合。
3、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
4、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
5、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6、贴现系数:从现在起,第n年的一单位货币量相当于现在的多少7、复利系数:现在的一单位货币量在n年后变成现在的多少倍8、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一套对实现土地合理利用综合目标最有利的土地利用方案和行动路线的系列决策,是各种土地利用规划的总称。
资源经济学-第十三章土地资源经济选编
第四节土地货币评价
• 一、土地货币评价意义
• 二、土地的价格议定条件
• 三、土地货币评价
• 方法:1.收入资本化法
•
2.市场比较法
•
3.成本法
•
4.剩余法
•
5.趋势法
第五节土地资源管理与保护
• 一、进一步做好土地资源调查研究工作 • 二、加强土地管理工作 • 三、施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 四、加强地籍、地价管理 • 五、合理调整农业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第三节土地资源质量评价
• 一、土地资源质量评价的意义和基础 • 二、我国土地质量评价 • 三、土地的评定与划分 • (一)农用土地与划分 • 1.耕地 • 2.果木地 • 3.草地 • 4.林地 • 5.渔业用地 • 6.副业用地
• (二)非农业用地的评定与划分 • 1.商业用地 • 2.工业用地 • 3.居民用地 • 4.公共用地
第二节我国土地资源概况
• 一、我国土地资源构成和利用现状 • 二、我国土地资源评价 • (一)国土位置优越,土地类型多样 • (二)山地多、平原少、耕地比重小 • (三)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相对量小 • (四)土地后备资源潜力不大 • (五)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大
• 三、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 (一)耕地面积减小,部分耕地质量下降 • (二)水土流失严重 • (三)土地沙漠化严重 • (四)草原大面积退化 • (五)农业种植业结构单一,土地利用不合理
《资源经济学》课程讲义资源开发、分配与利用的经济学原理
《资源经济学》课程讲义:资源开发、分配与利用的经济学原理资源经济学课程讲义引言资源经济学是研究资源开发、分配、利用和保护的经济学分支,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世界,资源稀缺性日益加剧,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愈发突出。
因此,资源经济学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推动经济增长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基本概念1.资源:指自然界存在的天然物质,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
2.资源市场:指从事资源开发、加工、流通等经济活动的市场,包括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等。
资源经济学原理1.资源禀赋理论:指一国或地区拥有某种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开发利用这些资源的能力,决定了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2.资源周期理论:指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不同阶段,如发现、开发、兴盛、衰落等。
每个阶段对应着不同的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模式。
全球资源经济现状1.资源枯竭:随着长期开采和利用,全球许多不可再生资源正面临枯竭威胁,如石油、煤炭等。
2.资源争夺: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各国为确保自身资源的供应,展开了激烈的资源争夺战。
3.可持续发展:为确保后代也能享有充足的资源,世界各国正积极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资源经济政策1.资源保护:中国政府实行严格的资源保护政策,通过限制开采、加强资源税征收等方式,防止过度开采和浪费。
2.资源开发:中国在资源开发方面坚持科学、合理、有序的原则,注重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同时,积极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资源经济学应用1.资源风险管理:通过运用资源经济学原理,可以对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评估和预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
2.资源投资决策:在资源项目的投资决策中,运用资源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可以科学评估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
3.资源配置优化:通过分析资源的供求关系、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资源经济学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土地概念和特点 第二节我国土地资源概况 第三节土地资源质量评价 第四节土地货币评价 第五节土地资源管理与保护
第一节土地概念和特点
• • • • • • • • 一、土地的概念 二、土地的特点 (一)面积有限性 (二)不可替代性 (三)位置的固定性 (四)土地肥力的耐久性 (五)土地使用的不可逆性 (六)经济供给的稀缺性
第二节我国土地资源构成和利用现状 二、我国土地资源评价 (一)国土位置优越,土地类型多样 (二)山地多、平原少、耕地比重小 (三)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相对量小 (四)土地后备资源潜力不大 (五)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大
• • • • • •
三、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耕地面积减小,部分耕地质量下降 (二)水土流失严重 (三)土地沙漠化严重 (四)草原大面积退化 (五)农业种植业结构单一,土地利用不合理
第三节土地资源质量评价
• • • • • • • • • • 一、土地资源质量评价的意义和基础 二、我国土地质量评价 三、土地的评定与划分 (一)农用土地与划分 1.耕地 2.果木地 3.草地 4.林地 5.渔业用地 6.副业用地
• • • • •
(二)非农业用地的评定与划分 1.商业用地 2.工业用地 3.居民用地 4.公共用地
第四节土地货币评价
• • • • • • • • 一、土地货币评价意义 二、土地的价格议定条件 三、土地货币评价 方法:1.收入资本化法 2.市场比较法 3.成本法 4.剩余法 5.趋势法
第五节土地资源管理与保护
• • • • • 一、进一步做好土地资源调查研究工作 二、加强土地管理工作 三、施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四、加强地籍、地价管理 五、合理调整农业用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