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9 古诗三首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重点知识总结
9.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1.简介作者。
陆游:宋代爱国诗人、词人。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
孝宗时赐进士出身。
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
他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诗9300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词作数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2.了解背景。
(1)《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是宋代诗人陆游的组诗作品。
第一首落笔写银河《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的佳作。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
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3.理解古诗中的重点知识:(一)、读古诗,理解诗意。
1.理解诗题。
①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写作时间是在秋天。
(“秋”)②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写作时间是在秋天夜晚即将结束黎明即将开始的时候,也就是天刚刚亮的时候。
(“秋夜将晓”)③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诗人迸发写作灵感的地点是在篱笆门外。
(“出篱门”)④从题目中可以看出作者写的是自己的感受。
(“有感”)⑤当时的陆游已经是六十八岁的老人了,这样一位老人在天刚亮的时候走出自家的篱笆小院,他要去做什么呢?(“迎凉”)。
⑥联系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说说那么高龄的作者为什么那么早要“出篱门迎凉”?(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美教案(统编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基本概念、意境和修辞手法,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情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本章节将带领学生深入探讨以下三首古诗:
2.教学难点
(1)古诗意境的感悟:古诗意境优美,但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其中的意境具有一定的难度。
举例:《寻隐者不遇》中“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所表现的隐逸生活,学生需要通过想象和感悟才能理解。
(2)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识别诗中的修辞手,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举例:学生需要学会识别《池上》中的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并能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一、《静夜思》: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将了解李白在月夜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池上》:分析白居易如何以荷花池为背景,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闲适心情,品味其诗歌的韵味。
三、《寻隐者不遇》:探讨贾岛在寻访隐者过程中的心境变化,感悟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1.提高文化素养,了解古代诗人的思想情感。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精美教案(统编版)
一、教学内容
《古诗三首》为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本章教学内容包括三首经典古诗:《静夜思》、《池上》和《寻隐者不遇》。三首诗分别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白居易和贾岛,体现了不同诗人的风格及当时的社会风貌。具体内容包括:
1.《静夜思》:学习诗中描绘的月夜景色及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悟古诗意境。
(2)通过课堂讲解、举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修辞手法,并能运用到写作中。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知识点梳理课文知识点从军行>>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 作者<<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赏析<<《从军行》总共有7首,我们今天学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一二两句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同时又渗透了诗人王昌龄丰富复杂的感情:戍(shù)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金甲尽管穿到磨破了,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被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
第9课《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课件-五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了作者对_百__姓___的同情,对_王__师____的期盼,同时暗含
着对_统__治__者__的不满。
练一练
课后作业
小练笔: 面对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诗
人陆游,你想说些什么呢?(字数 不少于150字)
诗人在秋天黎明 时出门迎凉的感想。
课文品读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很长。 五千仞岳:指华山。“仞”,长度单位。 “五千仞”形容很高。 摩天:碰到天,形容极高。
解词语
课文品读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 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碰 到青天。
怎样的情感?
字词梳理
我会读
rèn yuè 仞岳
(1)根据拼音读一读 (2)开火车认读生字
字词梳理
我会写
仞岳摩遗
1、小组长带领全组讨Hale Waihona Puke ,识记生字 2、分享你们的识字方法
字词梳理
仞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岳摩 遗
半包围结构
仞 = 亻+ 刃 摩=广+林+手
岳 = 丘+山 遗 = 辶+贵
字词梳理
rèn
仞
组词:万仞 为山九仞 造句:看学海无涯勤可渡,书山
情境导入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 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一生笔耕不辍, 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与王安 石、苏轼、黄庭坚并称“宋代四大诗 人”,又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合称 “中兴四大诗人”。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自读提示
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读通读顺、圈出生字。 2、通读古诗,给诗文划分小节,注意句子的停顿。 3、思考:本首古诗描绘了怎样的场景?表达了作者
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件-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八句诗,其急如飞……生平第一快诗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课堂小结
这位伟大的诗人,一生写下了一千五 百多首诗,记录着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 因此他的诗被称作“诗史”。透过他的诗 句,隔着千年的时空,我们仍然深切地感 受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
qīn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 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 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 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来自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有同学读过相关资 料吗?
安史之乱
9.古诗三首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解诗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听说 官军——唐王朝的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黄河以南和黄河以北地区,那里是 被安史叛军占据之地。不同于今天的河南河北。
初读古诗
自由朗读诗句
要求: 前两遍声音略低,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第三遍放声朗读,读出诗的韵律来。
初读古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小组讨论:喜从何来?喜在何处?
写出意外惊喜之况,有如长比放流,骏马注坡, 直是一往奔腾,不可收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
9 古诗三首
朗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9 古诗三首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诗意】在剑南忽然 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 沾满了衣裳。
9 古诗三首
助学资料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 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中年入蜀,投身军 旅。晚年退居家乡。一生笔耕不辍,今存九千 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 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9 古诗三首
助学资料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9 古诗三首
放声高歌。 应当。 开怀痛饮。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指春天。
【诗意】白天我要开怀痛 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 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9 古诗三首
长江三峡之一,因 穿过巫山而得名。
即从巴峡穿巫峡,
9 古诗三首
课堂演练
一、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C )。
A.篱门 B.遗民 C.王师
楼蓝 纵酒 涕泪
剑外 清海 蓟北
雪山 黄沙 孤城
9 古诗三首
二、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集中表现出了诗人忽闻捷报后一瞬间的感情, 突出地写了一“喜”字。
B.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的眼泪如泉涌的状 貌,逼真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 时此地喜不自禁的感情。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和背景。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3.掌握古诗中重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
1.能听说读写三首古诗,并能够背诵其中至少一首。
2.能够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自己的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境。
2.背诵《古诗三首》中至少一首。
难点
1.理解古诗中的古文词语。
2.运用古诗的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
通过展示古诗的图片或朗读片段,引入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古诗三首》
1.教师朗读《古诗三首》,讲解古诗背景和大意。
2.学生跟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情感。
3. 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古诗中的难点词语和情感表达方式,展示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
1. 背诵古诗
学生背诵《古诗三首》中的一首或多首,鼓励他们运用朗读和背诵练习。
2. 感悟古诗
学生就古诗中的意象进行联想,运用自己的情感表达对古诗的理解。
3. 整理感悟
学生在小组内整理自己的感悟与体会,展示给全班分享。
四、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主要围绕《古诗三首》展开,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讨论,激发了他们对古诗的兴趣和理解。
对于理解古文词语和运用意象表达情感这两个难点,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和引导,以提升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生字组词
仞:rèn(千仞、五千仞、山高千仞)
岳:yuè(东岳、五岳、岳父)
摩:mó(摩擦、摩天楼、摩拳擦掌)
遗:yí(遗书、遗忘、遗憾)
涕:tì(鼻涕、涕泪、痛苦鼻涕)
巫:wū(巫婆、巫师、巫峡)
蓟:jì(蓟北、山蓟、蓟县)
襄:xiāng(襄阳、襄办、襄理)
3.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从“又”字中体会到老百姓的什么感受?
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苦盼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课文主题
《从军行》通过描绘边塞地区开阔荒凉的景象,表达了戍边将士奋不顾身、誓死杀敌的豪情壮志。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
【导语】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边塞诗,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以下是wo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从军行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珙县人(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成“李杜”主要作品:《望岳》《登高》《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
③[五千仞岳]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④[摩天]碰到天。
⑤[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⑥[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⑦[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大意;2.掌握古诗的朗读方法和节奏;3.学会朗读古诗,体会古代诗人的写作技巧。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2.锻炼学生的文字理解和诗歌欣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2.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大意;2.掌握古诗的朗读方法和节奏。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古代诗歌意境的理解;2.学生朗读时如何把握句子的停顿和节奏。
四、教学过程1. 教师导入(5分钟)•讲解《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思考古代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背景。
2. 学生学习诗歌(15分钟)•学生独立阅读《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理解其中的意境;•学生齐读诗歌,掌握朗读的节奏和表达技巧。
3. 集体讨论(15分钟)•分组讨论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各组展示讨论结果。
4. 合作探究(20分钟)•学生分组,小组合作研究古诗的音韵和诗意;•每组设计一些问题,进行小组互动。
5. 课堂展示(10分钟)•每组选派一名代表,给全班展示小组的成果和讨论结果;•全班共同评价展示的成果。
五、教学反馈1. 复习巩固(10分钟)•点名朗读《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回顾讨论的重点内容。
2.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写一篇读后感,从自己的角度写出对这首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效果评价•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价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对古诗的理解程度;•整理学生的反馈意见,调整下节课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教案主要针对《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高他们的朗读表达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希望在本节课结束时,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歌,并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爱。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王昌龄的《从军行》、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和杜甫的《绝句》。
这些古诗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诗人们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这节课也是一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机会。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能够理解简单的诗意,但对于古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并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了解诗文内容,理解词语的含义,掌握诗文的朗读节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文中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文背诵,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2.难点:古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诗文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古诗学习的氛围。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古诗的魅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PPT,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历史背景等。
2.资料: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古诗的译文、诗人简介等。
3.音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朗读音频,以便学生跟读和欣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美景,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同时,简要介绍作者及其背景。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
高耸入云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
3.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从“又”字中体会到老百姓的什么感 受?
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
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得干干净净! 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苦盼望, 实 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
课文主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1[将晓]快要天亮。
2[三万里河]指黄河。“三万里”形容它很长。
3[五千仞岳]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4[摩天]碰到天。
5[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6[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涕:ti(鼻涕、涕泪、痛苦鼻涕)
巫:wu(巫婆、巫师、巫峡)
蓟:ji(蓟北、山蓟、蓟县)
襄:xiang(襄阳、襄办、襄理)
多音字
裳:chang(裳裳者华)、shang(衣裳)
遗:yi(遗民)、wei(遗赠)
问题归纳
1.《从军行》前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后两句中我们体会到将士的什么感 情?
(1)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青海湖上的天空,长云遮蔽,湖北 面绵延着的雪山隐约可见,翻过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 可以看到玉门关。
7[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译文】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 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三首》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三首》的意蕴。
2.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
3.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2.运用语文知识解读古诗。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古诗三首》的文字和注释。
2.黑板、彩色粉笔。
3.课堂活动准备:朗读比赛、分组讨论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古诗三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习《古诗三首》(15分钟)分段逐句解读《古诗三首》,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义,并注意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古诗中的某一部分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悟。
4. 朗读比赛(15分钟)安排学生进行朗读比赛,评选出最具情感表达和朗读技巧的学生,激励全班同学。
5. 总结反思(10分钟)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他们思考古诗的意义和表达方式,鼓励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中,学生们在理解《古诗三首》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较好的接受能力和表达能力,但在部分学生的朗读中缺乏情感表达。
为提高教学效果,下节课可以加强情感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情感内涵,并提升朗读表达的技巧。
以上为本节课《古诗三首》的教案及教学反思,希朿能对教学有所帮助。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原文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_________①[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②[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③[楼兰]西城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译文】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山一片暗淡,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而他们壮志不灭,不将敌人打败誓不返回家乡。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_________①[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②[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在今陕西西安西北,位于渭水北岸。
③[浥]湿润,沾湿。
④[阳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南。
【译文】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老友人。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_________①[将晓]快要天亮。
②[三万里河]指黄河。
“三万里”形容它很长。
③[五千仞岳]指华山。
“五千仞”形容它很高。
④[摩天]碰到天。
⑤[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老百姓。
⑥[胡尘]指金统治地区的风沙,这里借指暴政。
⑦[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译文】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知识点生字组词仞:rèn(千仞、五千仞、山高千仞)岳:yuè(东岳、五岳、岳父)摩:mó(摩擦、摩天楼、摩拳擦掌)遗:yí(遗书、遗忘、遗憾)涕:tì(鼻涕、涕泪、痛苦鼻涕)巫:wū(巫婆、巫师、巫峡)蓟:jì(蓟北、山蓟、蓟县)襄:xiāng(襄阳、襄办、襄理)多音字裳:cháng(裳裳者华)、shang(衣裳)遗:yí(遗民)、wèi(遗赠)问题归纳1.《从军行》前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画面?后两句中我们体会到将士的什么感情?(1)开篇描绘了一幅壮阔苍凉的边塞风景。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 古诗三首》教案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诗的魅力,感受到诗人们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定的古诗文学习,对古诗的韵律、意境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课的三首古诗,学生可能对诗中所表达的深层含义及历史背景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悟诗文情感,体会诗文风格,提升古诗文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中的重点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美,提高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们对自然、对社会、对生活的热爱和关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中的重点词语。
2.教学难点:感悟诗文情感,体会诗文风格,提升古诗文素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动画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动画等。
2.参考资料: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信息。
3.黑板:准备一块黑板,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三首古诗的背景,为学生进入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古诗三首》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九课,本课主要学习了三首古代诗歌,分别是《春晓》、《秋思》和《悯农》。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对自然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思考。
本文将对这三首古诗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
《春晓》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全诗短小精悍,洋溢着春天的活力和美好。
诗中描绘了一个春天的清晨景象,生动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妙景色。
诗人通过描写天空的明亮、百鸟的欢唱、江河的流动等方式,让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与喜悦。
《秋思》则是宋代文人刘禹锡的作品,全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如枯叶飘零、蟋蟀鸣叫等,表达了自己在远离故乡的他乡时的思念之情。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诗人成功地表达出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悯农》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全诗以写实手法展现了农民的辛劳与贫困。
诗人通过描绘农村生活的种种困难与不易,呼唤社会关注农民的困境,并表达了自己对农民的同情之情。
这首诗深刻地揭示出农民的辛苦与社会的不公,让人产生对农民的关注与同情。
以上三首古诗都是古代文人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它们通过艺术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和对现实的思考。
这些古诗既是文学的瑰宝,也是历史的见证。
通过研读这些古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与文学,并从中汲取智慧和情感的滋养。
研读古诗对于我们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还可以培养我们对优秀文化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同时,通过解读古诗,我们也可以发现古代文人对自然、人生、社会等问题的思考和思索,从而启发我们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培养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总之,《古诗三首》这一课的学习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情感。
通过对这些古诗的悉心品读和解读,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借助古诗的力量,更好地成长和进步!。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的内容,本节课选入了三首古诗,分别是王昌龄的《采莲曲》,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以及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感受古诗的魅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他们对于古诗的韵律、意象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学生对于古诗的深层含义和创作背景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同时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了解古诗的韵律和意象,理解诗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古诗的美,培养对古诗的热爱和兴趣,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
2.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解、朗读、讨论、写作等,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同时,我还会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以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的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让学生自由朗读三首古诗,注意读音和节奏,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讲解:对每首古诗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等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4.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古诗中的意象和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导语】本课的三⾸古诗都是边塞诗,边塞诗⼜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活和⾃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发展的黄⾦时代。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学五年级下册语⽂第9课《古诗三⾸》课⽂原⽂ 从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 孤城遥望⽟门关。
黄沙百战穿⾦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_________ ①[从军⾏]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的⽣活。
②[⽟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肃敦煌西北。
③[楼兰]西城古国名,这⾥泛指西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
【译⽂】 青海湖上蒸腾⽽起的漫漫云雾,遮得连绵雪⼭⼀⽚暗淡,远远地可以望见⽟门关那座孤城。
黄沙万⾥,频繁的战⽃磨穿了战⼠们⾝上的铠甲,⽽他们壮志不灭,不将敌⼈打败誓不返回家乡。
送元⼆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新。
劝君更尽⼀杯酒, 西出阳关⽆故⼈。
注释 _________ ①[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治区库车县附近。
②[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在今陕西西安西北,位于渭⽔北岸。
③[浥]湿润,沾湿。
④[阳关]古关名,故址在今⽢肃敦煌西南。
【译⽂】 渭城早晨⼀场春⾬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朋友请你再⼲⼀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西路再也没有⽼友⼈。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河东⼊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 南望王师⼜⼀年。
注释 _________ ①[将晓]快要天亮。
②[三万⾥河]指黄河。
“三万⾥”形容它很长。
③[五千仞岳]指华⼭。
“五千仞”形容它很⾼。
④[摩天]碰到天。
⑤[遗民]指在⾦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
⑥[胡尘]指⾦统治地区的风沙,这⾥借指*。
⑦[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译⽂】 三万⾥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海,五千仞⾼的华⼭耸⼊云霄上摩青天。
【预习】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图文讲解+同步练习
知识点从军行>>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 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 作者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赏析 <<《从军行》总共有7首,我们今天学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一二两句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同时又渗透了诗人王昌龄丰富复杂的感情:戍(shù)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金甲尽管穿到磨破了,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被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全诗表明了将士们驻守边关的宏伟壮志。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
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说课稿(含3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9古诗三首》说课稿(含3课时)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习三首古诗:《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长相思》。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的古诗作品,不仅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而且也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可以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能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的学习,对古诗的基本格式和韵律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抒发可能还不够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和调整。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美,培养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传达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教学难点:深刻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所传达的价值观。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三首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文内容,感知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共同探讨诗人的思想感情。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抒发。
5.应用拓展:让学生举例其他类似的古诗作品,进行拓展学习和欣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品读诗文
试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这两句诗描绘了边塞的辽阔景象,通过 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物, 勾勒出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同 时,开阔、萧索的景色描写,也从侧面反映 出将士戍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
品读诗文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两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诗人采用了 什么手法来写?
这两句进一步写诗人及家人听到胜 利的喜讯后情绪的变化。
衬托手法。诗人用妻儿的欢欣来衬 托自己无比欢快的心情。
品读诗文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译文】在白天便高歌痛饮,想着正好 趁春天启程返乡。
品读诗文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既“放歌”又“纵酒”写出了诗人怎样 的情态? 欣喜若狂。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品读诗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译文】身在蜀地时,忽然听闻蓟北被 收复的消息,不禁泪洒衣衫。
品读诗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这两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你从“忽”字
看出了什么? 主要内容:诗人听到收复蓟北的消息
时的心情。 “忽”字写出了这一喜讯来得突然。
读一读,想象画面。
用“即从”“便下”联结,两句一 气贯注,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 两“峡”两“阳”的重复,生动地展现 出一幅疾速飞驰的画面。
品读诗文 再读古诗,从诗中写到的哪些行为中,可 以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指黄河。“三万 [宋] 陆 游
里”形容很长。 三万里河东入海,
指华山。“仞”,五千仞岳上摩天。
长度单位。“五
碰到天, 形容极高。
千仞”形容很高。
品读诗文
指在金统治 地区的原宋 朝百姓。
指金统治地区的 风沙,这里借指
遗民泪尽胡尘里,金政权。
南望王师又一年。
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品读诗文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随堂练习
一、给下列字组词。 岳(岳阳)(山岳) 摩(摩擦)(摩天) 遗(遗传 )(遗憾)
随堂练习 二、把诗句补充完整。
黄沙百战穿金甲,_不__破__楼__兰__终__不__还__。 _遗__民__泪__尽__胡__尘__里__,南望王师又一年。 剑外忽传收蓟北,_初__闻__涕__泪__满__衣__裳__。
情热 感爱 世祖 人国
课堂小结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 出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 消息后欣喜若狂的心情,反映 了诗人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 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拓展延伸
春望 [唐]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遗民”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 语中感受到的? “遗民”企盼南宋朝廷收复失地却一 次次落空的失望之情。
品读诗文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后两句诗中 表达的是“遗民”的心情,还是诗人的心情?
此时的陆游,已经罢归山阴故里,他本 人是身在南方北望中原的,但在诗中却反过 来,以“遗民”的视角写他们南望,实际上 是借“遗民”之口表达自己失望却尚未绝望 的心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 甫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 尝自称少陵野老。唐代诗人。后世 称其杜工部,也称杜少陵。与李白 齐名,世称“李杜”。
主要作品:《蜀相》《望岳》 《春夜喜雨》《月夜忆舍弟》等。
写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 年)春天。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 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 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 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 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 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 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 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
初读诗文 自由读古诗,把诗读通顺,读出节奏。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 陆 游
三 万 里 河/东/入 海 , 五 千r仞èny岳uè/上/摩 天 。 遗 民 泪 尽/胡 尘 里 , 南 望 王 师/又/一 年 。
初读诗文
我会写
仞岳
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
摩遗
半包围结构
品读诗文
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
【译文】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 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 在,就绝不返乡。
Hale Waihona Puke 品读诗文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戍边将士们的誓言是什么?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可以体会出将士们的杀敌报国之心。
品读诗文
这两句诗以戍边将士的口吻发声,抒发了 他们的豪情壮志。“黄沙”突出了战场的环境 特点,历经“百战”而“穿金甲”,则将戍边 时间的漫长及战斗的频繁、激烈表现得淋漓尽 致。但是,将士的报国之志却没有因此而消磨, 反而变得更加坚定,在身经百战之后,发出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
训练目标
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 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 的内心。
尝试运用动作、语言、 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 内心。
9 古诗三首
第1课时 第2课时 第3课时
新课导入
第1课时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唐]王昌龄《出塞》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唐]王翰《凉州词》
这些诗句与什么有关? 边塞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前两句诗可 读得稳重有力,语速不要太快,读出中原山水的 开阔、森严之感。后两句诗可用一种沉痛的语气 来读,“尽”和“又”可稍稍加重语气,充分表 达出诗中深沉的感情。
随堂练习 三、课外积累。
【描写将士的词语】
出生入死 勇往直前
奋不顾身 前赴后继
英勇善战 浴血奋战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朗读指导: 《从军行》:前两句可以读得低沉、缓慢一
些,读出荒凉、肃杀的感觉。后两句诗时语速可 稍稍加快,语调也可转为高昂,读出戍边将士的 气势和豪情。
品读诗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涕泪满衣裳”写出了什么?你从“泪”
字看出了什么? “涕泪满衣裳”写出了惊喜的程度。
从“泪”这个字可以看出诗人是多么渴 望朝廷收复失地啊!
品读诗文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译文】回头看到妻儿也一扫愁容,随 手卷起书本,内心欣喜若狂。
品读诗文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品读诗文
诗人到底是为谁而“喜”呢?
诗人得知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时, 他不单是为自己能够返回家乡、安享晚年 而喜,也是为国家终于结束战乱、恢复统 一而喜,更是为老百姓终于可以免受战乱 之苦、安居乐业而喜。
结构梳理 闻 官 军 收 河 南 河 北
寓居他乡 喜极而泣 放歌纵酒 归心似箭
喜讯传来 沉浸其中 引发遐想 展望回程
初读诗文
我会写
涕
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
巫
捺变点
初读诗文
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指作者所在
[唐]杜甫
的蜀地。
泛指唐朝蓟州北部地区,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回头看。却看妻妻子子愁和孩何子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指春天。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品读诗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译文】边塞一带阴云密布,烽烟滚滚, 皑皑雪山都显得黯然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 遥相对。
品读诗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这两句写了哪些景物?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以景物渲染气氛,烘托出边塞环境 恶劣及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
初读诗文
自由读古诗,把字读准确,把诗读通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chánɡ(霓裳)
[唐] 杜 甫
裳
剑外忽传/收j蓟ì 北,初闻t涕ì 泪/满衣ch裳án。ɡ shɑn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xi襄ān阳ɡ /向/洛阳。
主要作品:《书愤》《示儿》 《钗头凤》等。
写作背景
这组爱国主义诗篇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 (1192年)的秋天,作者陆游当时在山阴 (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宋时期,金兵占领 了中原地区。诗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 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此时虽值初秋, 暑威仍厉,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 出篱门,心头枨触,成此二诗。
在你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 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756),字少伯, 唐代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 人。尤擅长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 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
主要作品:《出塞》《从军行》 《芙蓉楼送辛渐》等。
写作背景
盛唐时期,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 肃一带,唐礼部尚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 王昌龄的《从军行》组诗就是描写其间边 塞战士的。
孤城 遥望 从
军 行
黄沙 百战 穿
不破楼兰终不还
将士辛苦
时间漫长 战争频繁 豪言壮语 爱国热情
建许 功身 立报 业国
课堂小结
《从军行》通过对边 塞战事场景的描绘,表现 了戍边战士不怕牺牲的崇 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