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的政权分立与区域开发PPT课件4
合集下载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ppt课件
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并向岭南发展。此后,三国鼎
立的局面形成。
——摘编自初中历史教科书
答: 魏
蜀吴
壹 政权分
立
曹操眼中的曹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龟虽寿》
曹操说:……设使国家无有孤, 帝,几人称王。
——《让县自明本志令》
不知当几人称
老百姓眼中的曹操 宁可我负天下人,勿教天下人负我。
壹 政权分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立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呢?
林立 鼎立
魏 蜀吴
群雄并起、政权林立
——摘 编 自 朱 绍 侯 《中国 古代史 》
2000
1500
减少
1000
500
760万
增加 1600万
0 东汉末年
——摘 编 自 朱个局部统一政权
(2019·广东)3.公元3世纪,西域商人只有得
A 城市。下列对这段材料的理解有误的是
()
A.在中国古代,山西地区最早出现了城市 B.先秦时期,山西的古代城市已初具规模 C.都城迁至大同的北魏政权由鲜卑族建立 D.少数民族建都山西境内,促进民族交融
贰 民族交
融
请在此处输入您的文 本或者将文本粘贴到 此处
(2019·湖北孝感)2.“皇帝对胡汉联姻非常高兴,在
王与马共天下 前秦苻坚改革
淝水之战 南方稳定 经济发展 前秦土崩瓦解 再度分裂混战
列举成语 投鞭断流等
壹 政权分
立
(2019·安徽)3.图1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人
口迁徙(B )
A.源于自然灾害 C.阻碍民族交融
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PPT课件4
如果你是东魏的一个地方县 官,你将会用谁的书作为你开 展当地农业生产的参考书?为 什么?
郦道元
北魏杰出的地理学 家,著有地理专著? 水经注?。
?水经注?中有对三峡地区的 描写,但我到了三峡却发现和 书中写的并不一样,难道郦道 元也是浪得虚名?
魏晋南北朝科学成就简表
人物 朝代 称谓 主要著作 主要科技成就 祖冲之 贾思勰 郦道元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 朝文化(一)》政权分立与
民族融合PPT课件4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一〕
魏晋南北朝文化开展的背景
北方民族大融合 南北经济开展
南方经济大开展
科技 文化 繁荣
祖冲之和圆周率: 1、圆周率: 2、我国对圆周率的研究历史: 3、古代研究圆周率的方法: 4、古代的运算工具:算筹
二、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
• 佛教盛行
原因:社会动乱不安,人们信佛以求摆脱现实 苦难,统治者的大力扶持。
表现:寺庙的大量修建,人民的负担更加沉重。
影响:佛寺广占良田,人民的负担更加沉重。
• 范缜和?灭神论?
南朝思想家范缜的?灭神论?阐述了无神 论的思想。
?神灭论?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珍贵遗产。
范 缜
4、如果视力不良,只能进到某一层时,不要立即停 止远眺,应多看一会儿,将此层看清楚后,再向内 看一层,如此耐心努力争取尽量向内看,才能使眼 的睫状肌放松。
5、双眼视力相近的,两眼可同时远眺;双眼视力相 差大的、将左右眼轮流遮盖,单眼远眺,视力差的 一只眼睛,其远眺时间要延长。
远眺图使用方法
第一步、首先在能把远眺图都看清的位置,熟悉一 下最远处几个框细微的纹路,
魏晋南北朝科学成就简表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PPT课件
相关链接
数学家祖冲之推算圆周率
南朝数学家祖冲之主要成就 a、 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 第七位,比欧洲早1000多年。 b、《缀术》
c、《大明历》
《齐民要术》内容丰富,总结了当时的农业科学知识和经验。全书有92篇,10卷。包括种植农作物、栽培瓜果蔬菜、饲养家禽家畜,以及农产品加工和家庭副业等很多方面的知识。
3、被后人称为“书圣”的是( )A、王羲之 B、王献之 C、颜真卿 D、钟繇4、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的是( )A、《兰亭序》 B、《孔雀东南飞》 C、《十五从军征》 D、《洛神赋图》
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字,早于欧洲1000多年,“祖率” 《缀术》《大明历》
北 魏
农学
《齐民要术》
总结了当时的农业科学知识和经验,包括种植农作物、栽培瓜果疏菜、饲养家禽家畜,以及农产品加工和家庭副业等
东晋
书法家
《兰亭序贴》
书法独特风格“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精通各种书体,《兰亭序贴》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农学家贾思勰写书
他曾经担任过郡太守,深知民间疾苦,主张重视农业。他注意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引用前人的著作有150多种。他注重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经常向有经验的老农请教,注意收集农谚,书中记载的达30多条。他还亲自参加生产实践,种黍、养羊,并经常认真仔细观察。他在这本书《自序》中这样说,“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大意是今收集摘录有关的典籍和农谚歌谣,向有经验的老农咨询,并在实践中检验。从耕田到酿造醋、酱之类,所有和生产生活有关的内容,无不写于书中,书名叫做《齐民要术》。
书圣王羲之
看一看
后人为什么称王羲之为“书圣”?
数学家祖冲之推算圆周率
南朝数学家祖冲之主要成就 a、 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 第七位,比欧洲早1000多年。 b、《缀术》
c、《大明历》
《齐民要术》内容丰富,总结了当时的农业科学知识和经验。全书有92篇,10卷。包括种植农作物、栽培瓜果蔬菜、饲养家禽家畜,以及农产品加工和家庭副业等很多方面的知识。
3、被后人称为“书圣”的是( )A、王羲之 B、王献之 C、颜真卿 D、钟繇4、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的是( )A、《兰亭序》 B、《孔雀东南飞》 C、《十五从军征》 D、《洛神赋图》
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数字,早于欧洲1000多年,“祖率” 《缀术》《大明历》
北 魏
农学
《齐民要术》
总结了当时的农业科学知识和经验,包括种植农作物、栽培瓜果疏菜、饲养家禽家畜,以及农产品加工和家庭副业等
东晋
书法家
《兰亭序贴》
书法独特风格“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精通各种书体,《兰亭序贴》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农学家贾思勰写书
他曾经担任过郡太守,深知民间疾苦,主张重视农业。他注意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引用前人的著作有150多种。他注重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经常向有经验的老农请教,注意收集农谚,书中记载的达30多条。他还亲自参加生产实践,种黍、养羊,并经常认真仔细观察。他在这本书《自序》中这样说,“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大意是今收集摘录有关的典籍和农谚歌谣,向有经验的老农咨询,并在实践中检验。从耕田到酿造醋、酱之类,所有和生产生活有关的内容,无不写于书中,书名叫做《齐民要术》。
书圣王羲之
看一看
后人为什么称王羲之为“书圣”?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ppt课件
十 六前 国秦
东魏 魏 北周
汉
—
383年淝水之战
316)
东晋
南朝(420—589)
(317— 420)
宋 齐 梁陈
中考真题
1.“阿坚百万南牧,倏忽长驱吾地。破强敌,在谢公处画,从 容颐指。”这是宋朝抗金名臣李纲对4世纪末期一次以少胜多
C 著名战役的描述。这次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郾城之战
材料1:“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 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魏书·序纪》 材料2:当时(北魏)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 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 较轻……
——陈寅恪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2. 影响:
材料:这一民族大融合,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是由 于汉族接受了新的成分,因此在经济上、文化上,不但没有衰落, 而且比之以前更加兴盛起来。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隋唐封建国家, 就是在这种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D 奖励他草拟诏书有功。说明这一时期( )
A.北人大量迁往南方 B.南方社会相对稳定 C.南北方饮食基本一致 D.民族之间相互交融
中考真题
4.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杂居相处,相互依存,相互吸收, 共同创造出新的制度和文化,呈现出新的社会面貌,进而形 成新的“中国”——隋唐国家。这说明,这一时期的民族交
背景 北魏建立与统一;统治出现危机
措施 迁都洛阳、推行汉化
意义 促进了民族交融。
表现 生产生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民族心理
影响
①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②为隋唐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课件PPT
理清线索
北民南迁
统治腐朽
八王之乱
魏 266年 西晋 分封同姓王
263年
280年
蜀吴
北方民族内迁 民族压迫
西晋衰落 起兵反抗
316年
西晋灭亡
理清线索
十六国
前秦
西 晋 淝水之战
东晋
北方再度分裂混战 南方经济有所发展
理清线索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孝文帝改革
民族交融成历史趋势
北方民族 大交融
自然条件优越 社会安定 江南地区开发 北民南迁
❖ A.在朝廷必须说汉语,违反者免其官职
❖ B.采用汉族的法律,惩治违法的官员
❖ C.朝廷令所有的鲜卑人都说汉语
❖ D.朝廷有权惩处违法官员
❖ 8.下列对三国时期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是一个局部统一,几个政权并存的时代 B.各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 C.是一个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时代 D.与东汉末年相比是历史的倒退
影响 都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
侧重点 富国强兵 制度更新移风易俗
不 同 点
目的
为了实现国富兵 强,在兼并战争 中取得优势地位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 改变鲜卑族的落后 状态,加强对中原
的统治
五、以史为鉴——让历史照亮未来
1.结合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 战,说说战争带给我们的启示。
❖ 要谦虚谨慎,骄兵必败; ❖ 做事要善于思考,讲究方法、策略; ❖ 团结就是力量,有凝聚力才有战斗力; ❖ 充分认识战争的残酷性,树立爱好和
1. 政治特点: 政权分立(分裂中孕含着
统一的因素)
2 .民族关系:民族交融(北方) 3 .经济方面:江南地区开发(南方) 4 . 文化方面:承上启下(传承和发展)
二、理清线索、构建体系
北方的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3教学课件ppt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ī) 西
晋
北方各族的内迁 产生了哪些影响?
方凳
胡床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拓
跋
386年
圭
为了巩固北魏的 统治,孝文帝采取 了哪些措施?
2、孝文帝改革
① 内容
1、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2、颁布均田令 3、迁都洛阳 4、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② 意义
孝
平城
文北魏孝文帝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89、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爱因斯坦 90、成功并不能用一个人达到什么地位来衡量,而是依据他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到底克服了多少困难和障碍。—— 布克•华盛顿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91、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 托尔斯泰 92、 成功,从失败的土壤中顽强生出。—— 德 国 93、别因为落入了一把牛毛就把一锅奶油泼掉,别因为犯了一点错误就把一生的事业扔掉。—— 蒙 古 94、危险、怀疑和否定之海,围绕着人们小小的岛屿,而信念则鞭策人,使人勇敢面对未知的前途。 —— 泰戈尔 95、论命运如何,人生来就不是野蛮人,也不是乞讨者。人的四周充满真正而高贵的财富—身体与心灵的财富。 —— 霍勒斯•曼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ī) 西
晋
北方各族的内迁 产生了哪些影响?
方凳
胡床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拓
跋
386年
圭
为了巩固北魏的 统治,孝文帝采取 了哪些措施?
2、孝文帝改革
① 内容
1、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2、颁布均田令 3、迁都洛阳 4、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② 意义
孝
平城
文北魏孝文帝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89、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爱因斯坦 90、成功并不能用一个人达到什么地位来衡量,而是依据他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到底克服了多少困难和障碍。—— 布克•华盛顿 名人名言激励励志名言名语名句100句(励志古诗词篇,附出处) 91、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 托尔斯泰 92、 成功,从失败的土壤中顽强生出。—— 德 国 93、别因为落入了一把牛毛就把一锅奶油泼掉,别因为犯了一点错误就把一生的事业扔掉。—— 蒙 古 94、危险、怀疑和否定之海,围绕着人们小小的岛屿,而信念则鞭策人,使人勇敢面对未知的前途。 —— 泰戈尔 95、论命运如何,人生来就不是野蛮人,也不是乞讨者。人的四周充满真正而高贵的财富—身体与心灵的财富。 —— 霍勒斯•曼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说课课件
通过具体、生动的情节, 清晰的了解真实的历史状 况,对历史进行正确的理 解,对史实做出合理的判 断。
四、评价建议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教师评价、学生自 我评价与同伴评价 结合
历史小论文、纸笔 测验、自我评价、 学生自评与互评评 价方法应因人而异 灵活运用,充分发 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评价建议
评价主体
评价结果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教师评价、学生自 我评价与同伴评价 结合
民政 族权 融分 合立 与
及时反馈,以便 学生及时改进、 促进学生学习。
五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知识链接
相关史事
知识拓展
课后活动
音频视频
材料研读
教材 资源
课程资源的 开发与利用
课外 资源
网络媒介
课本引言 对于巩固学生的课堂知识 和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 史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都有好处。
二、教材内容
民族关系上: 民族交流、 交往、交融 经济上:江 南地区经济 发展 文化上: 文化多元
政治上: 国家分裂 政权更替
民政 族权 融分 合立 与
政治上:国家分裂,政权更替
北 朝
三 国 鼎 立
280年 西 魏 晋 220年 蜀 221年
439年 十 北 六 魏 国
西 魏 东 魏
581年 北 隋 周 朝 北 齐
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官渡、赤壁、淝水 之战的战争过程,分析战争 成败的原因。 2、知道三国鼎立、西晋统 一、东晋兴亡、南北朝的更 替,初步把握历史基本脉络。 3、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人 口迁徙、少数民族改革在促 进民族交融中所起的作用。 4、知道贾思勰、祖冲之、 王羲之等人的成就,了解魏 晋南北朝的多元文化。 5、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 取历史信息,分析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 优秀PPT课件24页PPT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政权分立与民族交 融——三国两晋南北朝 优秀PPT课件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谢谢!
《三国鼎立》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PPT课件
三顾茅庐
曹 操
孙 权
刘 备
曹操20多万大 军
孙刘联军5万军队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赤 壁 之 战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1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惯水战。2 、曹操骄傲自满。3 、孙刘联军战术正确。4 、当时统一全国的条件不成熟。 (根本原因)
填表并比较:战役时间ຫໍສະໝຸດ 双方兵力结果
作 用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200年
袁绍
曹操
曹操以少胜多
208年
曹操
孙权刘备
5万
20多万
3-4万
10余万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
骄兵必败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评说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被描写成为一个“奸臣”、“奸雄” 的形象,你认为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曹操戎马一生,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这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一面。*当然,曹操的性格也有另一面,即凶残、奸诈,但我们认为他统一北方之大业是最主要的。 所以我们评价: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袁绍
匈 奴
刘 璋
刘 表
袁 术
张 鲁
曹操
袁绍
曹操
十万人
三四 万人
曹 操
袁 绍
公元200年
夜袭乌巢,烧毁袁军粮草
以少胜多
乌巢
延津
官 渡 之 战
曹 操
孙 权
刘 备
曹操20多万大 军
孙刘联军5万军队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赤 壁 之 战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1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惯水战。2 、曹操骄傲自满。3 、孙刘联军战术正确。4 、当时统一全国的条件不成熟。 (根本原因)
填表并比较:战役时间ຫໍສະໝຸດ 双方兵力结果
作 用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200年
袁绍
曹操
曹操以少胜多
208年
曹操
孙权刘备
5万
20多万
3-4万
10余万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
骄兵必败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评说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被描写成为一个“奸臣”、“奸雄” 的形象,你认为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曹操戎马一生,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这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一面。*当然,曹操的性格也有另一面,即凶残、奸诈,但我们认为他统一北方之大业是最主要的。 所以我们评价: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袁绍
匈 奴
刘 璋
刘 表
袁 术
张 鲁
曹操
袁绍
曹操
十万人
三四 万人
曹 操
袁 绍
公元200年
夜袭乌巢,烧毁袁军粮草
以少胜多
乌巢
延津
官 渡 之 战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ppt课件
一、三国与西晋
1.1 三国鼎立
建立者:曹丕 都 城:洛阳 时 间:220-265
魏
蜀建立者:刘备 都 城:成都 时 间:221-263
建立者:孙权 都 城:建业 时 间:222-280
吴
◎三国鼎立形势图
公元200年 官渡之战
公元208年 赤壁之战
一、三国与西晋
1.2 西晋的短暂统一
(1)统一历程 ① 263 年 :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
◎南朝帝陵石刻
◎南北朝并立形势图
二、东晋与南朝
3.江南开发 (1)原因
①北民南迁带来劳 动力、技术
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 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二、东晋与南朝
至于元嘉(南朝宋文帝年号)末……兵车勿用, 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 扃(jiōng,门闩)……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 稔(rěn,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 畴亦数十万顷……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 鱼盐杞梓(qǐ zǐ,两木皆良材)之利,充仞八方;丝 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后期 孝文帝主持
移风易俗
迁都洛阳,讲汉语、易 服装、改汉姓,与汉族
通婚
三、十六国与北朝
3.3 北魏孝文帝改革
(4)改革影响
材料一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 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刘知幾
促进民族交流和民 族融合,大大缓解
了民族矛盾。
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
② 266 年 :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
国号晋,史称西晋。
③ 280 年 :西晋灭吴,完成统一
(2)统一意义:结束了东汉以来
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说课 课件(21张PPT)
3
教学预设(新课教学)
2.视频引导,角色扮演,学生概述
播放视频,学生简单讲叙东汉建立及末期的情况。让学 生分别从农民、皇室和地方豪强三个角度扮演角色说说 假如你身处在那个时代,你会怎么做?
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曹操这个人物,我国古代著名的军 事家和政治家,他的壮心是什么?将遇到的对手是谁?
隆 中 对
秦汉一统
隋唐一统
南北朝
说课的内容
1 2 3 4
课程资源 学教方法 教学预设 板书设计
-4 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 交融的事例,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 同缔造的。 解读:首先,表述更加准确。与原课标相比(原课标 2-6-2利用
多种资料,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人民共同缔造的),课标 表述更加科学(中国改为中华),内容指向明确(民族交往的故 事),层次清晰(讲述、说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教 学核心与目标明确。教学的主题内涵不再是具体的史实,而是通过 史实——讲述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的故事,实现 对历史的理解(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再次,体现了历史意识开放式培养的要求。课标对教学主题——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并没有予以结论性 的规范,而是通过对具体历史事件的感悟与学习(感性认识阶段), 经过充分理解、生成、建构,上升到价值判断(理性认识阶段)。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 国号汉,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 国号吴,定都建业。
东 汉 疆 域
东 汉
三 国 鼎 立 形 势 从统一和分裂的角度 看,三国鼎立是一种倒 退; 从大规模的分裂和局 部统一的角度看三国鼎 立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东 汉 末 年 军 阀 割 据 形 势
《北方的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的政权分立与区域开发PPT课件4
其一,孝文帝从小受汉族文化的熏陶,热衷于中原文化;其二,孝文帝吸取前秦皇帝苻坚一味使用武力而最终失败的教训;其三,汉族文化经过长期发展,各方面都有比游牧文化更为先进。
名师导引: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政治上:改用汉制,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经济上:颁布均田令,把土地分配给农民,按田亩多少向农民征收赋役。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帝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代(代郡)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
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要求南迁的鲜卑族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 请思考: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孝文帝改革有何作用?
1、有人说,孝文帝的汉化措施最终导致了鲜卑族的消亡,是鲜卑民族的千古罪人!2、也有人说:孝文帝的改革又一次激活了华夏民族的性格和精神,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一千五百年过去了,中华文明延续到今天,人们对孝文帝的功过作出了不同的评判:
你如何评价孝文帝呢?说说你的理由。
【1】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A.氏族B.鲜卑族C.契丹族D.匈奴族
B
【2】下列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A.黄河流域的统一B.北方政权的更迭C.少数民族封建化D.北方民族大融合
名师导引: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政治上:改用汉制,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经济上:颁布均田令,把土地分配给农民,按田亩多少向农民征收赋役。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帝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代(代郡)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
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步六孤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要求南迁的鲜卑族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 请思考: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孝文帝改革有何作用?
1、有人说,孝文帝的汉化措施最终导致了鲜卑族的消亡,是鲜卑民族的千古罪人!2、也有人说:孝文帝的改革又一次激活了华夏民族的性格和精神,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一千五百年过去了,中华文明延续到今天,人们对孝文帝的功过作出了不同的评判:
你如何评价孝文帝呢?说说你的理由。
【1】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A.氏族B.鲜卑族C.契丹族D.匈奴族
B
【2】下列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A.黄河流域的统一B.北方政权的更迭C.少数民族封建化D.北方民族大融合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西晋到十六国
西晋建立 时间:265年 皇帝:司马炎 都城:洛阳 统一全国时间:280年 灭亡:316年
西晋疆域图
外戚王恺用紫色 丝绸做成长40里的步 障,石崇就用织锦花 缎做出更华丽的步障 50里。王恺用麦糖洗 锅,石崇就用白蜡当
柴烧。
西晋谷仓罐
八王之乱——八王分封示意图
合作探究
西晋灭亡的原因有哪些?
课堂小结
各族 人民 长期 接触
出现 民族 融合 趋势
北魏 孝文 帝的 改革
迁都 洛阳
汉化 措施
民族 融合
当堂达标
【1】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 B) A.氏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当堂达标
【2】下列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 因果关系的是( D ) A.黄河流域的统一 B.北方政权的更迭 C.少数民族封建化 D.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方的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20课
趣味导入
我们祖国56个民族亲如兄弟,和睦发展。那 么,在这56个民族中,为什么没有匈奴族、 鲜卑族、羯族、氐族呢?
1 从西晋到十六国 2 北方民族的内迁 3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习目标
1.知道西晋的建立、短暂统一和灭亡的史实。 2.掌握北方民族的内迁及影响。 3.知道北魏的建立情况以及统一北方的史实。 4.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以及影响。 5.理解北方民族的交融为历史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 液。
退 出
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 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多努力一次。为了成功,你努力了多少次?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即使道路坎坷不平,车轮也要前进;即使江河波涛汹涌,船只也航行。 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蔡元培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共同的事业,共同的斗争,可以使人们产生忍受一切的力量。 ——奥斯特洛夫斯基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太过于欣赏自己的人,不会去欣赏别人的优点。 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墨子》 要生活得漂亮,需要付出极大忍耐。一不抱怨,二不解释。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平城
洛阳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1 、平城出产的粮食不足。 2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统治和发展。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影响:
1 、使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2 、为孝文帝进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 3 、促进了民族融合。
面对当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假如 你作为孝文帝是主动顺应潮流,进行改 革?还是像苻坚一样通过武力征服呢?
名师导引:
其一,孝文帝从小受汉族文化的熏陶,热衷于中原文化; 其二,孝文帝吸取前秦皇帝苻坚一味使用武力而最终失败 的教训; 其三,汉族文化经过长期发展,各方面都有比游牧文化更 为先进。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政治上:改用汉制,实行官吏俸禄制, 严惩贪污。 经济上:颁布均田令,把土地分配给农 民,按田亩多少向农民征收赋役。
①西晋统治集团耽于享乐,争权夺利。 ②大量北方游牧民族迁入中原,饱受歧视和奴 役,他们与生计无着的汉人一起,举行起义或 者加入各族贵族组织的反晋势力。
东晋和十六国形势图
北方民族的内迁
思考: 北魏建立的时间、都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时间 都城 民族 4世纪 平城 鲜卑族 后期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 公元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 先帝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拓跋氏。夫土者, 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 代(代郡)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 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
鲜卑姓 拓跋 贺楼
邱穆陵 步六孤
贺赖 独孤
汉姓 元 楼 穆 陆 贺 刘
合作探究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要 求南迁的鲜卑族一律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 提倡与汉人通婚……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 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 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 请思考: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孝文帝改革 有何作用?
你如何评价孝文帝呢?说说你的理由。
合作探究
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这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 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 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因此孝文 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为中 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 当然,孝文帝改革全盘汉化,忽视了保持本民族文 化特点,使得鲜卑族拓拔部逐渐溶入其他民族,这 是值得我们吸取的教训。
改鲜卑族的姓氏为汉族姓氏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 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 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
自孝文帝之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用 “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 这是为什么?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汉族服饰俑和鲜卑服饰俑 北魏文官俑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 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 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 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合作探究
一千五百年过去了,中华文明延续到今天,人们对 孝文帝的功过作出了不同的评判: 1、有人说,孝文帝的汉化措施最终导致了鲜卑族的 消亡,是鲜卑民族的千古罪人! 2、也有人说:孝文帝的改革又一次激活了华夏民族 的性格和精神,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的发展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 治家、改革家。
思考:你了解鲜卑族的历史吗?
鲜卑族是我国北方的游牧 民族,传说因兴起于鲜卑 山而得名。秦汉时从大兴 安岭一带南迁。曾归附东 汉,东汉末年开始大量南 迁,南北朝时期拓跋部曾 先后建立北魏、东魏、西 魏等政权。
南朝穿胡服的宫廷乐队 北朝穿汉服的贵族妇女
合作探究 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 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 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 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 收。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