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三)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教案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原理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

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目的要求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如Na2HPO4、NaH2PO4等的溶液,在加入酸或碱后,能使PH的变化减弱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生物材料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用水5:1稀释的鸡蛋清、黄瓜匀浆 ,PH=7的磷酸缓冲液,0.1mol/L HCl 盛于滴瓶中、0.1mol/L NaOH 盛于滴瓶中、4副防护手套、50ml烧杯1个、50ml量筒1个,彩色铅笔、PH计或万能PH试纸、镊子、自来水。

二、方法步骤和记录1、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2、用PH计成PH试纸测试 ,并作记录3、一次加一滴0.1mol/L HCl,然后 ,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

将PH 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4、 ,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

测定并记录起始PH,再如步骤3,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 的NaOH,测定并记录PH。

5、充分冲洗烧杯,用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步骤4,记录结果6、充分冲洗烧杯, 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4记录结果。

三、现象观察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记录表四、实验结论1、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自来水PH变化的曲线。

以实线表示加入酸后PH的变化,虚线表示加入碱后PH的变化。

再用其他颜色的线条分别表示生物材料、缓冲液PH的变化情况。

2、根据实验结果,说出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的特点。

五、实验评价你的实验测得的不同情况下的PH值是否存在误差分析误差存在的原因,如何降低误差误区警示1、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次的“充分冲洗烧杯”请你分析目的是什么解析:第一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避免酸性物质HCl与碱性物质NaOH发生中和发应,使实验现象不明显,减少误差。

高中生物实验报告共三篇

高中生物实验报告共三篇

高中生物实验报告共三篇实验一:影响植物生长的光照强度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为提高植物光合作用效率提供参考。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苗圃土、小型盆栽、光照强度计、棚架方法:1. 在小型盆栽中加入适量苗圃土。

2. 在不同光照强度下放置小型盆栽,分别为高光照组、中光照组和低光照组。

3. 使用光照强度计分别测量不同组的光照强度。

4. 每天固定时间浇水,并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三、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记录,结果如下:1. 高光照组植物生长较快,叶片较绿。

2. 中光照组植物生长适中,叶片呈浅绿色。

3. 低光照组植物生长缓慢,叶片黄绿色。

四、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高光照强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

2. 适当的光照强度能够维持植物的正常生长。

3. 低光照强度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

实验二:微生物培养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培养和观察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和形态特征,增加对微生物的了解。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琼脂培养基、培养皿、微生物样品、显微镜方法:1. 使用洗净的培养皿倒入适量琼脂培养基。

2. 在培养皿表面均匀划几道划痕。

3. 采集微生物样品并在琼脂培养基上划线。

4. 将培养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5. 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三、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察,得到以下结果:1. 不同微生物在琼脂培养基上产生不同的形态特征。

2. 一些微生物形成白色菌落,而另一些微生物形成不同颜色的菌落。

四、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微生物在适宜的温度和培养基条件下能够生长繁殖。

2. 不同微生物在琼脂培养基上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

实验三:果实腐烂速度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观察不同条件下果实的腐烂速度,了解果实腐烂过程和影响因素。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材料:不同种类的水果、塑料袋、计时器方法:1. 准备各种水果,并进行标记。

高中生物实验必修三教案

高中生物实验必修三教案

高中生物实验必修三教案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氧气释放情况,探究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实验材料: 鲜活水稻叶片、测量气体体积的容器、水、光源、滤纸、碱性溶液
实验步骤:
1. 将水稻叶片浸泡在水中,待其充分吸水后取出,剪成适当大小的块状。

2. 准备两个测量气体体积的容器,其中一个放入水稻叶片碎片,另一个作为空白对照组。

3. 在两个容器中各添加一定量的碱性溶液。

4. 将两个容器放置在光源下,让其在不同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

5. 观察并记录每隔一定时间内两个容器中气泡的数量,以及气泡的大小和颜色。

6. 实验结束后,通过比较两个容器中气泡的数量和质量,来判断不同光照条件对光合作用
的影响。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操作时需小心谨慎,避免碱性溶液溅出造成伤害。

2. 切勿直接盯着光源,以免损伤视力。

3. 每次测量气泡数量时,需确保记录准确,以便后续数据分析。

实验结果分析:
1. 在强光下,氧气释放速度较快,气泡数量较多,气泡颜色较深。

2. 在弱光下,氧气释放速度较慢,气泡数量较少,气泡颜色较浅。

3. 光照条件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光照越强,光合作用的速率越快。

通过这个实验,同学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影响因素,同时培养观察、记
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参与实验,加深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高中生物(三)血糖调节3高中3生物试题

高中生物(三)血糖调节3高中3生物试题

角顿市安康阳光实验学校课时跟踪检测(三)血糖调节一、选择题1.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血糖含量维持在3.9~6.1 mmol/L。

下列与人体血糖调节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胰岛素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B.胰高血糖素是唯一升血糖的激素C.调节血糖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D.肌糖原不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解析:选B 胰岛素是人体唯一降血糖的激素,但是人体升高血糖的激素除了胰高血糖素外,还有肾上腺素。

2.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B.胰岛素降低血糖的原理主要是切断血糖的来源C.血糖浓度与细胞吸收和利用葡萄糖的速率有关D.肝脏是调节血糖浓度的重要器官解析:选B 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的原理主要是促进细胞吸收和利用葡萄糖,而不是切断血糖的来源。

3.下列关于胰岛素作用的认识,正确的是( )A.没有胰岛素,葡萄糖不能进入细胞B.胰岛素不足,葡萄糖进入细胞障碍,但氧化分解正常C.胰岛素不足,糖原合成减少,细胞供能正常D.胰岛素不足,非糖物质转化葡萄糖增多解析:选D 胰岛素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既可以增加血糖的去路,又可以抑制血糖的来源。

在增加去路方面,首先是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在抑制来源方面,是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若胰岛素不足时,葡萄糖进入细胞有障碍,同样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也受到影响;而同时抑制肝糖原分解的能力减弱,造成糖原分解加强,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能力减弱,造成葡萄糖增多。

4.如图是人体血糖调节的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调节人体血糖平衡方面具有协同作用B.胰岛素能够加速组织细胞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C.细胞甲是胰岛B细胞,细胞乙是胰岛A细胞D.血糖调节过程中,胰岛素的作用结果会反过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解析:选A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平衡方面具有拮抗作用。

5.“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在人的体温调节和血糖平衡的调节中,分泌活动都增强的内分泌腺是( )A.胰岛B.垂体C.肾上腺D性腺解析:选C 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体温调节中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使代谢旺盛以维持体温平衡;血糖调节中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以维持血糖的平衡,故分泌活动都增强的内分泌腺是肾上腺。

高中生物实验大全

高中生物实验大全

高中生物实验大全1.花色素提取实验材料:多色鲜花、酒精、水、激光笔、小玻璃瓶、竹签步骤:1)将鲜花的花瓣切碎并放入小玻璃瓶中。

2)加入足够的酒精覆盖花瓣,并用竹签搅拌,使花色素溶解。

3)用激光笔照射溶液,观察颜色的变化。

不同颜色的花瓣会在激光照射下显示出不同的荧光颜色。

2.酵母发酵实验材料:干酵母、糖、水、气球、漏斗、瓶子步骤:1)将瓶子底部用漏斗固定住,并在漏斗中放入干酵母。

2)在瓶子中加入适量的糖和水,将漏斗取下,迅速用气球密封瓶口。

3)观察瓶子中的气球膨胀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酵母会分解糖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导致气球膨胀。

3.光合作用实验材料:小苗、苏打水、透明塑料袋、橡皮筋步骤:1)将小苗栽种在透明塑料袋内,并用橡皮筋密封袋口。

2)往塑料袋中注入适量的苏打水。

3)将袋子放在阳光下观察,数小时后会出现水蒸气凝结在袋内的现象。

这是因为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被苏打水吸收,使袋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导致水蒸气凝结。

4.进化实验材料:细菌培养皿、琼脂、棉签、温度控制设备步骤:1)在多个细菌培养皿上涂抹不同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红霉素等。

2)将细菌培养皿放入不同的温度环境中,如高温、低温等。

3)观察不同环境下细菌的生长情况,通过比较发现一些细菌对某些抗生素或特定温度更耐受,说明细菌在进化中适应了不同的环境。

5.鸟类适应实验材料:鸟类标本、竹签、彩色羽毛步骤:1)选择多种鸟类标本,观察它们的嘴形、爪型和羽毛颜色。

2)将竹签插入不同彩色羽毛中,使其呈现不同颜色。

3)根据观察到的鸟类特征,将竹签上的彩色羽毛插入到标本相应位置。

4)通过调整不同颜色的羽毛,观察鸟类标本的适应性特征,如迷彩效果。

总结:以上是高中生物实验大全,这些实验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实验内容包括花色素提取、酵母发酵、光合作用、进化以及鸟类的适应性等方面,涵盖了生物学的各个分支,有助于学生科学实践和实际应用的能力提升。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碱基互补配对 模板、原料(dCTP、dATP、dGTP、dTTP)、能量、酶、引物等 解旋酶催化氢键逐步断裂 主要在细胞核中
引物

DNA
热稳定DNA聚合酶 (Taq酶) 在短时间内形成 大量的DNA片段
RNA
解旋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等
结果
形成完整的DNA分子
问题讨论:
1.为什么要扩增目的基因?(学生不理解)
(08海南高考)右图为某种质粒表达载体简图,小箭头所 指分别为限制酶EcoRⅠ、BamHⅠ的酶切位点,ampR为青霉 素抗性基因,tctR 为四环素抗性基因,P启动子,T为终止 子,ori为复制原点。已知目的基因的两端分别有包括 EcoRⅠ、BamHⅠ在内的多种酶的酶切位点。据图回答。 (1)将含有目的基因的DNA与质粒分别用EcoRⅠ酶切,酶 切产物用DNA连接酶进行连接后,其中由两个DNA片段之间 连接形成的产物 有 、 、 3种。若要从这些连接 产物中分离出重组质粒,需要对这些连接产物进 行 。 (2)用上述3种连接产物与无任何抗药性的原核受体细胞 进行转化实验。之后将这些受体细胞接种到含四环素的培 养基中,能生长的原核受体细胞所含有的连接产物 是 ;若接种到含青霉素的培养 基中,能生长的原核受体细胞所含有的连接产 物 。 (3)目的基因表达时,RNA聚合酶的识别和结合位点 是 ,其合成产物是 。 (4)在上述实验中,为了防止目的基因和质粒表达载体在 酶切后产生的末端发生任意连接,酶切时应选用的酶 是 。
质粒的构建与改造 1)删除不必要的DNA区域,缩小分子量,提高 外源DNA片段装载量。 2)灭活某些质粒的编码基因。 3)加入易于识别的选择标记基因。 4)加入特殊的基因表达调控元件。
一般来说,天然运载体往往不能满足人类的所有要 求,因此人们根据不同的目的和需要,对某些天然的运 载体进行人工改建。

高中生物选修三pcr技术

高中生物选修三pcr技术

高中生物选修三pcr技术
PCR技术是一种在分子生物学领域广泛应用的技术,它可以扩增DNA片段。

以下是高中生物选修三PCR技术相关的内容:
1. PCR反应原理:PCR反应利用DNA聚合酶对DNA序列进行复制和扩增。

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变性、退火和延伸。

2. PCR反应体系:PCR反应需要的试剂包括DNA模板,引物(前向引物和反向引物),Taq DNA聚合酶,dNTPs和缓冲液等。

3. PCR反应步骤:
(1)变性:将DNA模板加热至95℃,使其解旋成两条单链。

(2)退火:降温至引物的退火温度,使引物与模板互补结合。

(3)延伸:加入Taq DNA聚合酶和dNTPs,开始扩增DNA片段。

4. PCR应用:PCR技术可以用于基因克隆、基因表达分析、基因诊断等领域,例如DNA指纹鉴定、疾病基因检测等。

5. PCR优化:PCR反应条件对扩增效率有很大影响,需要根据实验目的和样品特点进行优化,如引物设计、反应体积、温度梯度等。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如有任何疑问,请随时询问。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促胰液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促胰液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促胰液素的发现》教学设计神经反射的可能性之后,科学家们开始思考其他可能的调节机制。

在20世纪初期,一些研究表明,体液调节可能是促胰液素分泌的重要机制。

这一假说认为,促胰液素是由小肠和胃壁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可以直接作用于胰腺,促进胰液的分泌。

五)实验验证如何证明促胰液素是通过体液调节的?为了验证这一假说,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其中一个实验是将小肠和胃壁细胞制成滤液,注射到健康狗的体内,观察胰液分泌的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注射后胰液分泌明显增加,证明了促胰液素是通过体液调节的。

六)意义促胰液素的发现对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消化系统的工作原理,还可以为胰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同时,促胰液素的发现也展示了科学家在科学探索中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以及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对科学发现的重要作用。

黏膜受到神经刺激而产生的反射作用,而非化学反射作用。

斯他林和___的实验方案是为了验证这个新现象,即化学反射。

他们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步骤,包括将生长发育相近的小狗分为甲、乙两组,然后剪下各自的一段小肠并刮下黏膜,将甲组狗刮下的小肠黏膜加入适量生理盐水和砂子,充分研磨过滤制成提取液,将乙组狗刮下的小肠黏膜加入适量稀盐酸和砂子,充分研磨过滤制成提取液,并将适量提取液通过静脉注射分别回注到相应狗的血液中。

他们预测实验结果是,如果乙组狗胰液分泌量明显多于甲组狗,说明小肠黏膜在盐酸刺激下,的确产生促进胰液分泌的物质。

否则则不能说明这一点。

实验结果证实了他们的设想,促胰液素被发现,这是生理学史上一个伟大的发现。

___和___的实验方案挑战了当时流行的“神经论”思想,他们深信切除神经是完全的,于是大胆跳出“神经反射”这个传统概念的框框,设想这可能是一个新现象——“化学反射”。

这个新现象被证实后,促胰液素的发现成为生理学史上一个伟大的发现。

___默受到“神经论”思想的束缚,想方设法把实验结果向“神经论”靠拢,坚持认为是因为小肠黏膜受到神经刺激而产生的反射作用,而非化学反射作用。

高中生物课本实验

高中生物课本实验

高中生物课本实验引言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体结构、功能、发展和演化规律的科学。

在高中生物课程中,实验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本文将介绍几个适用于高中生物课本实验的实验项目,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生物学知识。

实验一:观察细胞结构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了解细胞的基本组成和特点。

实验材料和方法•显微镜•盖片•片玻璃•细胞标本1.将细胞标本放在盖片上,并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

2.盖上片玻璃,并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实验结果和讨论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胞结构,我们可以看到细胞的基本组成份包括:细胞核、质网、线粒体、细胞质等。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实验二:测量呼吸速率实验目的通过测量呼吸速率,了解呼吸作用对生物体的重要性。

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动物(如昆虫)•水银压力计•实验容器1.将实验动物放入实验容器中,并与水银压力计连接。

2.等待一段时间,观察水银压力计上的变化,记录压力变化的数据。

3.计算呼吸速率。

实验结果和讨论通过测量呼吸速率,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生物体的呼吸速率可能有所不同。

呼吸作用是生物体获取能量的重要过程,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呼吸作用对生物体的重要性。

实验三:观察光合作用实验目的通过观察光合作用的过程,了解光合作用对生物体的重要性。

实验材料和方法•水生植物(如水螅或水蕨)•需要光照和温暖环境的实验器材•实验容器1.将水生植物放入实验容器中,在适当的光照和温暖环境条件下进行观察。

2.观察植物的叶片颜色变化和气泡的产生情况。

实验结果和讨论通过观察光合作用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光合作用是植物获取能量的重要过程。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并生成氧气释放到环境中。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光合作用对生物体的重要性。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细胞结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

高中生物 实验三水溶性脂质体药物的冷冻干燥

高中生物 实验三水溶性脂质体药物的冷冻干燥

实验三水溶性脂质体药物的冷冻干燥一.实验目的1.掌握旋转蒸发法制备水溶性脂质体药物的方法;2.学习脂质体药物冷冻干燥的工艺;3.通过对冻干前后水溶性脂质体药物喃氟啶包封率的测定,了解不同保护剂、不同冻结速率对脂质体冻干前后药物的包封率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旋转蒸发仪、冷冻干燥机、高效液相色谱仪三.实验方法与步骤1.旋转蒸发法制备喃氟啶脂质体以配制葡萄糖浓度为5%的喃氟啶脂质体悬浮液为例:称取2.0g葡萄糖和0.8g喃氟啶,过筛(100目)两次,使二者充分混合;称取1.2g大豆卵磷脂、0.6g胆固醇、0.4g泊洛沙姆放入喷雾器内,量取10mL氯仿使喷雾器内的上述材料充分溶解;把葡萄糖和喃氟啶的混合物放入包衣锅内,使之旋转,用盛有膜材的喷雾器向包衣锅内喷膜材,每10min喷两次,并用一暖风机吹向包衣锅,使膜材中的有机溶剂挥发;喷雾器中的全部膜材喷完,包衣锅继续运转20min后停止;把包衣锅内地的脂质体取出,放入小瓶密封,并放在干燥器内保存;当需要使用时加蒸馏水时悬浮液体积为40mL,这样便配制成葡萄糖浓度为5%的喃氟啶脂质体悬浮液。

2.冷冻干燥过程(1)冻结过程。

将实验物料放在冻干机的搁板上,插入热电偶,开始采集温度;接着开启冻干机,开始搁板制冷;(2)一次干燥过程。

当物料完全冻结后,关闭搁板制冷,打开冷阱制冷;当冷阱温度降至-40℃时,打开真空泵开始抽真空,并设定一次干燥温度。

(3)二次干燥过程。

当一次干燥过程结束时,设定二次干燥温度;(4)后处理。

当二次干燥过程结束时,打开放气阀,关闭真空泵,取出物料用天平称量,然后进行封装处理;3.脂质体药物包封率的测定(1)标准曲线绘制(2)游离喃氟啶含量Cf测定将含有喃氟啶的脂质体悬浮液500μl放入离心柱中,把离心柱放入电动离心机中离心,转速为3000r/min。

取6.5μl离心液放入25ml的容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线。

用进样器取10μl已配好的溶液经进样阀进入色谱仪,每个样品测两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促胰液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促胰液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促胰液素的发现》教学设计促胰液素的发现一、教学目标1、阐明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2、体验科学家在科学探索过程中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3、通过讨论领悟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XXX态度和科学精神促进科学发现的重要作用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二)难点:1、胃、小肠、胰腺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和各自的消化作用2、推测促胰液素的分泌机制3、尝试设计证明促胰液素通过体液调节的实验方案三、教学过程环节一)现象教师活动1850年,法国实验生理学家XXX(ClaudeXXX)发现酸性食糜进入小肠会引起胰液分泌。

但当时XXX的发现似乎没有引起世人的关注。

直到1894年才被俄国巴甫洛夫实验室的生理学家道林斯基(Dolinski)重新发现。

促使胰腺分泌胰液的信息是通过什么途径送达到胰腺的?二)19天下学术界的观点:神经调节假说一)在19世纪,学术界普遍认为,人和动物体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是由神经体系调治的。

在“胰液的分泌是如何调治的?”这一问题上,人们认为,是胃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如果胰液的分泌属于神经调节,尝试写出这个反射弧的完整反射路径。

当时XXX学派也特别“神经论”思想。

他们认为,盐酸引起胰腺分泌是一个神经反射。

1896年,XXX夫的另一个学生帕皮尔斯基(Popielski)发现,切除通向胰腺的所有神经和控制该反射所有可能的神经中枢,盐酸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并思考1溶液仍能引起胰液分泌。

因而XXX基于1901年提出假设,认为这是一个“局部短反射”。

三)演绎、推理,实验验1901-1902年,法国学者XXX(Wertherimer)也独自进行了同样的机制分析: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证推翻假说一①把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肠腔内,引起胰腺分泌胰液;②直接将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中,胰腺不分泌胰液;③切除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留血管,再向小肠中注入稀盐酸,胰腺仍然能够分泌胰液。

高中生物 实验三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素材 人教版

高中生物 实验三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素材 人教版

实验三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目的初步掌握制作根尖细胞装片的技术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识别分裂的不同时期初步掌握绘制生物图的方法实验原理通过仔细观察,寻找过程各期典型形态特征的细胞,从而建立起细胞周期的概念植物的分生组织〔如根尖分生区、茎尖生长点等〕细胞,能够通过增加其数目。

依据植物细胞分裂各个时期细胞中染色质或染色体的形态、数目、位置变化,确定该细胞所处的。

为了看清染色体或染色质,要用碱性染料将其染色实验步骤1、洋葱根尖的培养需经常换水的目的是2、临时装片的制作〔1〕:剪取根尖,试剂,时间,目的〔2〕:用,时间,目的〔3〕:试剂,时间,目的〔4〕:如何防止产生气泡?压片的目的3、观察(1)低倍镜下找到,特点(2)转动,换上,观察并分辨分裂期的各个时期,判断依据是为何观察不到一个细胞的连续过程?要点点拨1、解离要,使细胞2、压片:用力要适当,使细胞3、细胞是立体的,只能观察到平面图像,观察角度或方位不同,平面图像可能不同。

因此,要注意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4、观察时在显微镜的视野中,分生区的细胞大多处于分裂间期,分裂期的细胞较少。

原因是常见错误分析1、根尖解离和制片把握不好,使细胞重叠,难以观察到正确的分裂各项图像2、找不到图像,原因是未对好光或光线高度不够好,也有的是未调好焦距3、不能正确的辨认根尖结构特点,寻找分生区时间过长,影响速度4、装片中常出现气泡,原因是中滴的水少或盖玻片的盖的方法不对反馈训练一选择题1、在制作根尖装片过程中,细胞在何时停止分裂〔〕A、解离期B、漂洗期C、染色期D、压片期A2、在观察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一同学装片观察到材料边缘为浅蓝色,中间为白色,以下有关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正确的选项是〔〕A、染色时间过长B、染色时间过短C、解离不充分D、漂洗不彻底B3、“使用高倍镜前必须先用低倍镜找到目标〞,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高倍镜下视野小,难以找到目标B、高倍镜下视野暗,难以找到目标C、高倍镜与玻片的距离较近,调节焦距时容易损伤透镜和玻片D、在高倍镜下调节焦距和视野高度都不太方便B4、以下表达中正确的一组是〔〕①实验中使用的盐酸的质量分数为15%②使用的酒精的质量分数为95%③使用的龙胆紫渌的质量浓度为0.01g/mL④解离的两种液体的配制比例为1:1⑤解离的时间为10-15分钟⑥漂洗的时间为10分钟⑦染色的时间为3-5分钟A、①③④⑥⑦B、①②④⑤C、④⑤⑥⑦D、③④⑤⑥A5、做洋葱根尖的有丝分裂临时装片要进行染色,目的是为了〔〕A、辨认染色体B、辨认经受住C、辨认细胞质D、辨认分生区细胞A6、以下可以用来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有〔〕A、番茄果实B、洋葱鳞片叶C、洋葱根尖D、叶表皮细胞C7、马蛔虫受精卵有丝分裂、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差别的最根本原因是〔〕A、前者细胞为圆球形,后者为正方形B、前者细胞中有中心体,后者细胞具有细胞壁C、前者由精子和卵细胞结合而成,后者那么是有丝分裂形成的后代细胞D、前者细胞中无高尔基体,后者细胞中有高尔基体B8、在本实验中,先用低倍镜观察,需要找出〔〕A、成熟区B、伸长区C、根冠D、分生区D9、根据实验中观察的情况,你所看到最多的细胞都处于〔〕A、前期B、中期C、后期D、间期D10、在你看到的细胞分裂各项细胞图像中,染色体形态和数目最清晰可辨的是〔〕A、前期B、中期C、后期D、末期B11、以下哪种细胞是观察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最正确材料〔〕A、人的红细胞B、人的神经细胞C、人的脂肪细胞D、人的受精卵D12、光学显微镜下可用于区别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一项为哪一项〔〕A、染色体数目B、有无纺锤丝C、细胞质分裂方式D、细胞核分裂方式C13、在显微镜下能看到细胞核的是〔〕A、间期B、前期C、中期D、后期A14、以下关于在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在盖玻片上再加一载玻片进行压片的目的的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A、避免压碎盖玻片B、防止盖玻片移动C、避免压碎载玻片D、使压力均匀分布C15、某同学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中,假设看到的细胞体积较大,呈长方形,排列整齐,但不够紧密,找不到发生分裂的细胞,原因是〔〕A、装片未制作好,细胞重叠在一起B、染色体着色不深,不便观察C、不是分生区细胞,细胞已分化D、细准焦螺旋未调好,物像不清晰C16、制作细胞有丝分裂的临时装片,其质量的高低的关键在于〔〕A、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是否多B、细胞是否彼此分散开C、根尖的各部分结构是否完整D、细胞的排列是否整齐B17、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中期图像,全部清晰可见的结构是〔〕A、染色体、纺锤体、细胞壁B、染色体、赤道板、细胞膜C、纺锤体、细胞膜、细胞核D、纺锤体、细胞壁、核仁A18、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细胞中央出现的结构及其与此结构向四周扩展为细胞壁有关的细胞器是〔〕A、赤道板和高尔基体B、细胞板和中心体C、细胞壁和高尔基体D、细胞板与高尔基体D19、假设用化学药剂抑制肿瘤细胞的DNA复制,这些细胞就停留在〔〕A、前期B、中期C、后期D、间期D20、某植物体细胞内有4条染色体,那么在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末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分别是〔〕A、4、4、4、4B、4、8、8、4C、8、8、8、4D、4、4、8、4D二非选择题21、某同学做洋葱根尖的有丝分裂实验时,高倍镜下观察到一个呈正方形的细胞,染色体形态和数目非常清晰,但是染色体分布在整个细胞中。

高中生物实验3篇

高中生物实验3篇

高中生物实验第一篇:观察细胞结构生物学中,细胞是研究对象中最基本的单元。

细胞的结构对其功能有着关键的影响。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以及细胞质的运动。

实验步骤:1. 用锋利的刀片在鲜叶片上切割一个小小的方块。

使用镊子将这个方块放到盖玻片上。

2. 滴加几滴水在盖玻片上面。

将盖玻片搁在载玻片上,使用显微镜观察。

3. 观察细胞的颜色以及外观。

植物细胞包含有许多绿色色素体。

它们有着明显的正方形边缘,这使得它们有区别于其他细胞的优势。

4. 观察细胞中其他的结构。

液泡在细胞中发生淡黄色的光反射。

叶绿体中较暗的区域可能是叶绿体中花色素的沉积物。

5. 使用显微镜调整焦距,观察细胞的细节。

观察细胞质中运动的细胞器。

实验结果:在观察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它们有着明显的区别。

植物细胞中含有多个绿色色素体,而动物细胞则没有。

叶绿体的形状在不同植物中变化相当大。

在树叶中,它们是带状并呈不规则形,而在其他植物中则会形成丸状、管状或星形。

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了各种各样的细胞器运动,如线粒体、高尔基体和溶酶体等。

结论:这个实验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细胞结构和细胞质的运动。

它也让我们明白了细胞是我们身体和自然界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

了解细胞结构和功能对学习生物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篇:测定光合作用速率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能量转换过程之一。

此过程中,植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以生产适量的氧气并将二氧化碳还原为有机化合物。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了解怎样通过测定氧气的生成量来计算光合作用速率。

实验步骤:1. 每个学生接收两片新鲜的半透明叶片。

将一片叶片浸泡于新鲜的水中,另一片放置在含微量石油溶液的烧杯中。

2. 在烧杯中放置一支测气管,使它的底部接触叶片的表面。

通过投射一束强光,刺激叶片进行光合作用。

观察气泡数量并计算速率。

3. 观察叶片在光合作用时的变化。

在光线相对比较弱的时候,叶片开始有长时间的休息,而光线较强的时候,氧气的生成量增加。

高中生物实验题(集锦6篇)

高中生物实验题(集锦6篇)

高中生物实验题(集锦6篇)高中生物实验题(1)课前预习预习是在老师讲课前,先浏览一遍讲课内容,在浏览时,应用笔将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划出来,将自己看不懂的内容标出来,将浏览后产生的问题记下来,有能力、有条件的还可以自己做出预习笔记。

通过这样的预习,为下一步听讲奠定基础,使自己的听讲更加有的放矢,听讲时就可以对自己已经弄懂的或重点知识重新加深印象,并比较一下老师的理解与自己的理解有什么差距,如果自己理解得不深,则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

对于自己预习时还不懂的问题,则是听讲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当堂弄清楚。

对于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如果老师讲到了,则要听懂,如果老师没有讲到,一定要向老师问清楚。

预习也为将来的自学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仔细听讲很多优秀学生的经验都说明了一个共同点,即学生的主要功夫应下在课堂上。

我们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解决一种矛盾,即已知与未知的矛盾,通过学习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然后又有新的未知的出现,我们再来完成这个转化过程。

而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是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因此应该是很顺利的。

有很多学生就是课上认真听讲,在45分钟的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

但是,总有些人,课堂上不认真完成由未知向已知的转化,白白浪费掉45分钟,反而在课下再花时间去完成转化,此时已没有老师的指导,只有课本上的内容,显然是不会有好效果的。

课后复习每天的复习一定要避免机械的重复,而应抓住老师讲课的重点、知识的联系和老师讲课的思路,将老师讲课内容按照自己的理解,用语言表述一番。

高中生物实验题(2)再联系生物实验题时要着重训练这几点:1)实验目的:做实验题的第一步就是必须明确实验目的,这一点题目中一般都会给我们提示,诸如“研究、探究、验证、证明”等字眼后面的叙述往往就是本题将要研究的问题即本题的实验目的。

2)实验原理:做实验题的第二步,就是对应实验目的,运用所学知识找准实验原理,并思考实验如何应用实验原理和所给实验材料及用具去进行实验设计。

高中生物科学方法(3) 实验思路、实验步骤及实验结果

高中生物科学方法(3) 实验思路、实验步骤及实验结果

高中生物科学方法(3)实验思路、实验步骤及实验结果(2019·海南卷)在适宜条件下,测得的某植物根细胞对a、b两种物质的吸收速率与外界溶液中这两种物质浓度的关系如图所示(a、b两条曲线分别代表植物根细胞对不同浓度a、b 两种物质的吸收速率)。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实验结果发现a是通过自由扩散跨膜运输的。

自由扩散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果表明:当外界溶液中b的浓度达到一定数值时,再增加b的浓度,根细胞对b的吸收速率不再增加。

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同学据图认为b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李同学认为是协助扩散。

请设计实验确定王同学的判断是否正确。

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和结论。

解析:(1)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即自由扩散,该过程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受细胞内外浓度差的影响。

(2)由图可知,b可能是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b需要载体协助,当外界溶液中b的浓度达到一定数值时,载体数量饱和,再增加b的浓度,根细胞对b的吸收速率不再增加。

(3)协助扩散与主动运输的区别在于前者不需要消耗能量,后者需要消耗能量。

有氧呼吸产生的能量较多,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较少,故实验设计的自变量是有无氧气,因变量是细胞对b的吸收速率。

实验思路:将长势相同的某植物根细胞平均分为两组,甲组放在有氧条件下,乙组放在无氧条件下,将甲乙两组植物根细胞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根细胞对b物质的吸收速率。

结果及结论:若甲组根细胞对b物质的吸收速率大于乙组,则说明b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若甲组和乙组根细胞对b物质的吸收速率大致相同,则说明b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答案:(1)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2)载体数量饱和(3)实验思路:将长势相同的某植物根细胞平均分为两组,甲组放在有氧条件下,乙组放在无氧条件下,将甲乙两组植物根细胞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根细胞对b物质的吸收速率。

高中生物 实验3 蛋白质的等电点测定和沉淀反应

高中生物 实验3 蛋白质的等电点测定和沉淀反应

实验3 蛋白质的等电点测定和沉淀反应一、目的1、了解蛋白质的两性解离性质。

2、学习测定蛋白质等电点的一种方法。

3、加深对蛋白质胶体溶液稳定因素的认识。

1、了解沉淀蛋白质的几种方法及其实用意义。

二、原理蛋白质是两性电解质。

在蛋白质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蛋白质分子的解离状态和解离程度受溶液的酸碱度影响。

当溶液的PH达到一定数值时,蛋白质颗粒上正负电荷的数目相等,在电场中,蛋白质既不向阴极移动,也不向阳极移动,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此种蛋白质的等电点。

不同蛋白质各有特异的等电点。

在等电点时,蛋白质的理化性质都有变化,可利用此种性质的变化测定各种蛋白质的等电点。

最常用的方法是测其溶解度最低时的溶液pH值。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pH溶液中的溶解度以测定酪蛋白的等电点。

用醋酸与醋酸钠(醋酸钠混合在酪蛋白溶液中)配制各种不同pH值的缓冲液。

向诸缓冲溶液中加入酪蛋白后,沉淀出现最多的缓冲液的pH值即为酪蛋白的等电点。

在水溶液中的蛋白质分子由于表面生成水化层和双电层而成为稳定的亲水胶体颗粒,在一定的理化因素影响下,蛋白质颗粒可因失去电荷和脱水而沉淀。

蛋白质的沉淀反应可分为两类。

(1)可逆的沉淀反应此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尚未发生显著变化,除去引起沉淀的因素后,蛋白质的沉淀仍能溶解于原来溶剂中,并保持其天然性质而不变性。

如大多数蛋白质的盐析作用或在低温下用乙醇(或丙酮)短时间作用于蛋白质。

提纯蛋白质时,常利用此类反应。

(2)不可逆沉淀反应此时蛋白质分子内部结构发生重大改变,蛋白质常变性而沉淀,不再溶于原来溶剂中。

加热引起的蛋白质沉淀与凝固。

蛋白质与重金属离子或某些有机酸的反应都属于此类。

蛋白质变性后,有时由于维持溶液稳定的条件仍然存在(如电荷),并不析出。

因此变性蛋白质并不一定都表现为沉淀,而沉淀的蛋白质也未必都已变性。

三、材料、试剂与器具(一)材料新鲜鸡蛋(二)试剂1、0.4%酪蛋白醋酸钠溶液200ml取0.4g酪蛋白,加少量水在乳钵中仔细地研磨,将所得的蛋白质悬胶液移入200mL锥形瓶内,用少量40—50℃的温水洗涤乳钵,将洗涤液也移入锥形瓶内。

高中生物考点03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高中生物考点03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03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高考频度:★★☆☆☆难易程度:★★☆☆☆考点一: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1.实验成功关键点——实验材料的选择、处理、染色(1)还原糖的检测要选择可溶性还原糖含量高、组织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的植物,如苹果、梨、白萝卜。

(2)脂肪的检测①所用材料最好是富含脂肪的种子,如花生种子。

②染色后,一定要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3)蛋白质的检测富含蛋白质的生物组织(或器官),如大豆、鸡蛋。

如用大豆可直接用豆浆做实验材料;如用鸡蛋要用蛋清,并注意稀释,一般稀释10倍以上。

2.还原糖、脂肪、蛋白质三类有机物检测在操作步骤上的“三个唯一”(1)唯一需要加热——还原糖检测,且必须水浴加热(50~60 ℃,温水浴),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

若不加热,则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2)唯一需要显微镜——脂肪检测。

(3)唯一使用酒精——脂肪的鉴定实验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

3.试剂用量:鉴定蛋白质时,如待测组织样液为2 mL,则A液为1 mL,B液为4滴。

注意B液用量不能过量,否则会与A液产生蓝色Cu(OH)2沉淀,干扰实验的紫色现象。

考向一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1.下列有机物的鉴定实验中,导致实验失败的操作是A.鉴定淀粉时,直接把碘液加入到淀粉样液中B.鉴定脂肪时,在花生种子匀浆中滴加染液后,直接进行观察C.鉴定还原糖时,60 ℃水浴加热D.鉴定蛋白质时,把A、B液混合后再加入蛋白质样液中【答案】D【解析】淀粉的鉴定要用碘液,不需要加热,可直接将碘液滴加到淀粉样液中,不符合题意;向花生种子匀浆中滴加苏丹苏丹Ⅳ染液,直接通过肉眼即可观察颜色变化,B不符合题意;用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应该用60℃水浴加热,C不符合题意;蛋白质鉴定时,应先加A液,再滴加B液,若将A、B液混合后再加入蛋白质样液中,A液和B液会发生反应,这样就不会与蛋白质发生紫色反应,导致实验失败,D符合题意。

高中生物 实验过关专题03 同位素示踪法实验大题过关

高中生物 实验过关专题03 同位素示踪法实验大题过关

得分宝典之高中生物实验过关专题03 同位素示踪法实验大题过关5.通过放射性标记来“区别”亲代与子代的DNA,如放射性标记15N,因为放射性物质15N 的原子量和14N的原子量不同,因此DNA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同。

如果DNA分子的两条链都是15N,则离心时为重带;如果DNA分子的一条链是15N,一条链是14N,则离心时为中带;如果DNA分子的两条链都是14N,则离心时为轻带。

因此可以根据重带、中带、轻带DNA出现的比例,判断DNA复制是全保留复制还是半保留复制。

6.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如果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参与物质循环的这些元素,就可以追踪物质的转移途径。

例如用35S标记SO2、用14C标记CO2追踪硫循环和碳循环中S和C的转移途径。

(2)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用同位素标记法来追踪CO2是如何转变成碳水化合物的。

解析答案【点评】关于光合作用的元素去向问题的分析最关键的就是H2O中O元素的去向,根据光反应中H2O的光解可知,H2O中O元素的去向到了氧气中,只要把握住H2O中O元素的去向,其它的C、H等元素根据化学方程式就可以迎刃而解。

2.(2012·某某百所名校联考)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以细菌为实验对象,运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及密度梯度离心法对有关DNA复制的方式进行了探究(已知培养用的细菌大约每20 min 分裂一次,产生子代,实验结果见相关图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1)综合分析本实验的DNA离心结果,前三组实验中,第组结果对得到的结论起到了关键作用,但需把它与第组和第组的结果进行比较,才能说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

(2)分析讨论:①若实验三的离心结果为:如果DNA位于l/2重和l/2轻带位置,则是复制;如果DNA 位于全中带位置,则是复制。

为了进一步得出结论,该小组设计了实验四,请分析:如果DNA位于(位置及比例,下同)带位置,则是全保留复制;如果DNA位于带位置,则是半保留复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实验(三)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一、实验目的:
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的快慢,了解过氧化氢酶的作用和意义
二、实验原理:
新鲜的肝脏中含有过氧化氢酶,根据酶的专一性,可知其可以催化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

三、实验材料:
质量分数为20%的猪肝研磨液,新配制的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
四、实验用具:
量筒,试管,滴管,试管夹,试管架,卫生香,火柴,酒精灯,大烧杯,石棉网,温度计
五、方法步骤:
1、取4支洁净试管,分别编号1,2,3,4,向试管内分别加入2ml过氧化氢溶液。

2、将2号试管放在90℃左右的水浴中加热,观察气泡情况,并与1号试管作比较。

3、向3号试管内滴入2滴FeCl3溶液,向4号试管内滴入2滴肝脏研磨液,观察哪支试管产生的气泡多。

4、2至3min后,将点燃的卫生香分别放在3、4号试管内液面的上方,观察哪支试管中的卫生香燃烧更猛烈。

六、实验结论:
1、加热能促进H2O2的分解,提高反应速率;
2、酶有催化作用,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性。

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一、实验目的:
1、初步学会探索影响酶活性条件的方法。

2、探索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温度和PH下催化过氧化氢水解的情况。

二、实验原理:
淀粉遇碘后,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

麦芽糖和葡萄糖遇碘后,不形成紫蓝色的复合物,但能与斐林试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砖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

三、实验材料:
质量分数为2%的新配置的淀粉酶溶液,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猪肝研磨液,
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新配制的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
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冰水,热水,
碘液,斐林试剂
四、实验用具:量筒,试管,滴管,试管夹,三脚架,火柴,酒精灯,小烧杯,大烧杯,石棉网,温度计,
五、方法步骤:
一、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1、取三支洁净的试管,编上号1,2,3,并分别注入2ml可溶性淀粉液。

2、分别向1,2,3号三支试管中各注入1ml新鲜的淀粉酶溶液,摇匀,依次放入沸水,37℃左右的热水,冰水中,维持各自的温度5分钟。

3、分别向1,2,3号三支试管中各滴入一滴碘液,然后摇匀。

观察并记录这三只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情况。

二、pH对酶活性的影响
1、取三支洁净的试管,编上号1,2,3,并分别注入1ml的新鲜的淀粉酶溶液。

2、依次向1号,2号,3号试管中注入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各1ml并摇匀。

3、分别向1号,2号,3号试管中各注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震荡摇匀。

4、将三支试管的下半部浸到37℃左右的温水中,保温5分钟。

5、向三支试管中各加入2ml斐林试剂,震荡摇匀。

六、实验现象:
一、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1号试管中的液体未变蓝,2号和3号试管中的液体变蓝,且2号试管蓝色比3号试管深。

二、pH对酶活性的影响
2号和3号试管中的液体未变蓝,1号试管中的液体变蓝。

七、实验结论:
1、在最适宜的温度和最适宜的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

2、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明显下降。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一、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方法。

2、探索叶绿体中有几种色素。

二、实验原理:
1、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在丙酮(有机溶剂,酒精、汽油、苯、石油醚等)中,所以用丙酮可提取叶绿体中色素。

2、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色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得快,溶解度低的色素分子随层析液在滤纸条上的扩散得慢,因而可用层析液将不同的色素分离。

三、实验材料:
新鲜的绿叶(如菠菜的绿叶),无水乙醇,层析液(由20份在60~90℃下分馏出来的石油醚、2份乙醇和1份苯混合而成。

93号汽油也可代用),二氧化硅和碳酸钙。

四、实验用具:
干燥的定性滤纸,试管,棉塞,试管架,研钵,玻璃漏斗,尼龙布,毛细吸管,剪刀,药勺,量筒(10ml),天平。

五、方法步骤:
(1)称取5g绿色叶片并剪碎
提取色素
(2)加入少量SiO2、CaCO3和5ml丙酮收集到试管内并塞紧管口
(1)将干燥的滤纸剪成6cm长,1cm宽的纸条,剪去一端两角(使层析液同时
到达滤液细线)制滤纸条
(2)在距剪角一端1cm处用铅笔画线
(1)用毛细管吸少量的滤液沿铅笔线处小心均匀地划一条滤液细线
滤液划线
(2)干燥后重复划2-3次
(1)向烧杯中倒入3ml层析液(以层析液不没及滤液细线为准)
纸上层析(2)将滤纸条尖端朝下略微斜靠烧杯内壁,轻轻插入层析液中
(3)用培养皿盖盖上烧杯
观察结果:滤纸条上出现四条宽度、颜色不同的彩带(如下图)
最宽:叶绿素a;
最窄:叶绿素b;
相邻色素带最近:叶绿素a和叶绿素b;
相邻色素带最远:胡萝卜素和叶黄素。

六、考点提示:
1、二氧化硅:为了使研磨充分;碳酸钙:保护色素免受破坏;丙酮:色素的溶剂。

2、扩散最快的是胡萝卜素(橙黄色),扩散最慢的是叶绿素b(黄绿色)。

3、滤纸上有四条色素带说明了绿叶中的色素有四种,它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快慢也不一样。

4、裁取定性滤纸时,注意双手尽量不要接触纸面,以免手上的油脂或其他脏物污染滤纸。

5、制备滤纸条时,要将滤纸条的一端剪去两角,这样可以使色素在滤纸条上扩散均匀,便于观察实验结果。

6、根据烧杯的高度制备滤纸条,让滤纸条长度高出烧杯1cm ,高出的部分做直角弯折。

7、滤纸上的滤液细线如果触到层析液,细线上的色素就会溶解到层析液中,就不会在滤纸上扩散开来,实验就会失败。

8、画滤液细线时,用力要均匀,速度要适中
9、研磨要迅速、充分。

a.因为丙酮容易挥发; b.为了使叶绿体完全破裂.从而能提取较多的色素;c.叶绿素极不稳定,能被活细胞中的叶绿素酶水解而被破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