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亡心态和纳兰词_王卉

合集下载

从纳兰性德的悼亡词看其标新立异的爱情观与生活态度

从纳兰性德的悼亡词看其标新立异的爱情观与生活态度

人 文 论 坛171INTELLIGENCE中国的“仁爱”推崇的是“人性本善论”,“仁爱”是自我修炼的方式和对自己的要求。

西方“博爱”思想的主要来源是基督教,基督教对人性的假设是“人性本恶”。

基督教的原罪观念是其“人性论”的依据,“博爱”只是人们赎罪的工具。

中国文化是推崇“性善论”的,认为善是人的本性。

因此,每个人都有能力来通过自身的修行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并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状态。

而要成为一个“仁者”,就需要“爱人”。

所以,总体来讲西方的是一种消极的人性观构成的文化,而中国是一种积极的人性观所构成的文化。

3、中西方“爱”的层次和范围不一样。

西方的“博爱”思想认为“爱”是能够超越身份地位和国界的,全世界的人都应该通过博爱使自己进入天堂。

中国的“仁爱”在本质上是一种带有差序格局的爱,是逐渐推进的由近及远的带有鲜明层次的“爱”。

西方的“博爱”突破了血缘氏族关系的束缚,而中国的“仁爱”则恰恰是建立在这种氏族血缘基础之上的。

古希腊文化城邦制的“友爱”观念使得西方的“爱”突破了氏族血缘关系的范围,在城邦范围内扩大。

随着城邦制的打破,这种血缘氏族的范围被逐渐打破。

而中国的“仁爱”思想,在发展过程中没有突破儒家文化的影响。

儒家的文化是一种血缘家族式的文化,按照费孝通先生的说法,中国的“仁爱”其实是一种带有差序格局的“仁爱”。

这种“仁爱”是分先后次序的,是由近及远、由内而外逐渐推进的一种爱。

这种爱也可以推到很远,但是越到外围的层次爱的力量就越微弱。

4、中西方实现“爱”的思想的路径不同。

西方的“博爱”思想的实现要求人们在生活中主动去爱别人、帮助别人。

而中国“仁爱”的实现,首先要求人的自我修炼,一个人只有自己在品德上达到“仁者”的标准,才能更好的去爱人。

同时,在帮助别人时也是遵循差序格局的这个层次,越是关系亲密的人越要尽力的帮,慢慢延展。

有学者称中国目前的社会是一个关系共同体的社会,中国文化中家族式文化的影响还很大,人们关系化的思维一直存在着。

浅论纳兰性德悼亡词的特色与成因_潘荣江

浅论纳兰性德悼亡词的特色与成因_潘荣江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odern chineseM33XIANDAI YUWEN2007.03汉文化的少数民族作家在创作时还是会不由自主地把本民族的语言融汇进去,从而使中华民族文坛上几千年来的雅文化主流得到了一次极大的改变。

这样,少数民族语言的融入,促进了元杂剧中本色一派的出现。

与先进的中原地带相比,处于落后状态的女真、蒙古等族,生活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大草原,过着逐水而居、逐草而栖的游牧生活,不停地与来自各方面的灾害做斗争,从而形成了他们尚武的习俗和粗犷、豪放、勇猛、刚毅、质朴的性格。

同时,由于经济、政治等因素的相对落后,在道德文化上他们不但没有形成一套如汉民族一样对人们要求严格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礼法制度,而且还对其起到了巨大的冲击作用。

这些在少数民族作家的杂剧创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不拘格套使杨景贤敢于打破旧体制,建立新体制;向往自由、追求幸福、不拘礼法使石君宝敢于提出“整顿妻纲”;而对本民族生活的热爱则使李直夫演绎了一幅声情并茂的“家乡”画面。

可见,多元因素的结合,使少数民族作家的杂剧创作呈现出了独特的风貌。

这种独特,丰富繁荣了元杂剧剧坛,并为其“一代之文学”地位的确立做出了贡献。

注释:⑴青木正儿.《元人杂剧概说》[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⑵⑶《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⑷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郭保红,河南省焦作市焦作大学中文系)词“兴于唐,盛于宋,衰于元,亡于明,而再振于我国初(清),大畅厥旨于乾嘉以还也。

”这是清代词学理论家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中所描述的词学发展道路,而纳兰性德是清初以悼亡词将词推到全新高度的代表人物。

举例:《沁园春》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

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

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

觉后感赋长调。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

纳兰词的悼亡词的抒情方式

纳兰词的悼亡词的抒情方式

纳兰词的悼亡词的抒情方式
纳兰词的悼亡词常常采用抒情的方式表达情感,其特点如下:
1. 倾诉哀思:纳兰词的悼亡词常常以倾诉哀思的方式开始,通过诗人的自述来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之情。

诗人借用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等来抒发内心的痛苦和伤感。

2. 描写细腻:纳兰词的悼亡词通常以细腻的描写展示诗人内心的悲痛。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之情,如描述逝者容貌、声音、性情等细节,表达诗人对逝者的深深怀念。

3. 感叹人生:纳兰词的悼亡词常常通过感叹人生的方式,表达对逝者离去的无奈和对生命的思考。

诗人常常以生命的脆弱和短暂来反思人生的意义,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无奈。

4. 追忆过往:纳兰词的悼亡词常常通过追忆过往的方式,回顾与逝者的往事,表达对逝者的怀念之情。

诗人通过回忆与逝者的点滴往事,表达对逝者的深深的思念和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

总的来说,纳兰词的悼亡词以其独特的抒情方式,通过倾诉哀思、描写细腻、感叹人生和追忆过往等手法,表达对逝者的深深思念和对生命的思考,给人以深深的感动和共鸣。

纳兰容若写给亡妻的15首悼亡词,哀绝深情,每一首都是经典!

纳兰容若写给亡妻的15首悼亡词,哀绝深情,每一首都是经典!

纳兰容若写给亡妻的15首悼亡词,哀绝深情,每一首都是经典!纳兰容若是清初著名词人,王国维评价他: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纳兰容若的词作清新隽秀,哀感顽艳。

在纳兰容若的词作中,流传最广的当属纳兰容若为亡妻卢氏所写的悼亡词。

纳兰容若一生安顺,唯有亡妻卢氏,相伴三载后而亡,给纳兰容若带来极大的悲伤。

卢氏亡故后,他写下许多怀念她的词作。

今天,诗词君和大家分享15首纳兰容若悼念亡妻的词作,这几首词作,每一首都哀绝深情,每一首都有警句,你会被哪一首打动呢?《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某一天,纳兰容若回想与妻子的美好过往不再,让人感伤无奈。

记得当时我们闺中赌赛、读书泼茶,那么幸福。

如今,只剩我一人,立在残阳之中,回首往事。

《忆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心灰尽、有发未全僧。

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情在不能醒。

摇落后,清吹那堪听。

淅沥暗飘金井叶,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荐倾城。

自你走后,我心如死灰,如僧人一般,只不过,比他们多一束头发罢了。

纳兰容若的类比,真的厉害。

《采桑子》海天谁放冰轮满,惆怅离情。

莫说离情,但值凉宵总泪零。

只应碧落重相见,那是今生。

可奈今生,刚作愁时又忆卿。

在这首词里,纳兰容若想和妻子重逢,可是只有到了另一个世界,才能和妻子重逢。

可是今生到哪里去相遇呢?想到阴间和妻子重逢,纳兰容若你真是太痴情了吧!《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此恨何时已。

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

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

料也觉、人间无味。

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

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

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

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7重理。

待结个、他生知已。

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

清泪尽,纸灰起。

卢氏亡故3年后,纳兰容若写下此词。

在词里,纳兰容若极诉衷曲:如果可以寄书信到黄泉该多好,好让我知道你这些年过得怎样,是谁在身旁照顾你。

纳兰:当时只道是寻常最美悼亡词

纳兰:当时只道是寻常最美悼亡词

纳兰:当时只道是寻常最美悼亡词陈铎朗读01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清·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02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清·纳兰性德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纳兰性德妻子卢氏多才多艺,可惜“成婚三年后妻子亡故”。

这首词就是纳兰性德为悼念亡妻卢氏所做。

赏析:上阕写丧妻后的孤单凄凉。

谁念西风独自凉从季节变换的感受发端,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

在西风吹冷、黄叶萧萧的秋日,作者紧闭着窗子,独自觉得特别寒冷,但有谁关心呢?仅此起首一句,便已伤人心髓,后人读来不禁与之同悲。

西风渐紧,寒气逼人,而“凉”字描写的绝不只是天气,更是词人的心境。

萧萧黄叶闭疏窗“萧萧黄叶”是秋天的典型景象。

在秋风劲吹之下,枯黄的树叶纷纷扬扬地通过窗户飘进屋内,给作者心头更添一层秋意。

于是,他便关上窗户,把那触绪神伤的黄叶挡在窗外,也将自己同外界完全隔绝,处境更加孤独。

沉思往事立残阳词人独立在空荡荡的屋中,任夕阳斜照在身上,把身影拖得很长很长。

这时,他的整个身心全部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

“西风”、“黄”、“疏窗”、“残阳”、“沉思往事”的词人,到这里,词所列出的意向仿佛推向了一个定格镜头。

下阕写词人对往事的追忆。

前两句回忆与妻子共同生活的两个片断:被酒莫惊春睡重写妻子对自己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心,自己在春天里酒喝得多了,睡梦沉沉,妻子怕扰了他的好梦,动作说话都轻轻的,不敢惊动;赌书消得泼茶香写夫妻风雅生活的乐趣,夫妻以茶赌书,互相指出某事出在某书某页某行,谁说得准就举杯饮茶为乐,以至乐得茶泼了地,满室洋溢着茶香。

这生活片断极似当年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赌书的情景。

纳兰性德以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比自己与卢氏,意在表明白己对卢氏的深深爱恋以及卢氏的才情并茂。

共赏十首最美纳兰词

共赏十首最美纳兰词

共赏十首最美纳兰词纳兰性德,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号楞伽山人.清朝着名词人.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今天在他诞辰360年之际,跟大家一起赏析他(de)十首最美(de)诗词.1、木兰花令:人生若只如初见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纳兰容若木兰花令人生若只如初见,短短一句胜过千言万语,刹那之间,人生中那些不可言说(de)复杂滋味都涌上心头,让人感慨万千.开篇一句起到统领全词(de)作用,其余七句都是为了迎合这一句而存在,同时这一句也代表了容若(de)梦想:人生如果总像刚刚相识时那样(de)甜蜜,那样(de)温馨,那样(de)深情和快乐,该是一件多么美好(de)事情.梦想终归是梦想,如果真能实现,又怎会“何事秋风悲画扇”无论是汉成帝与班婕妤,还是明皇与杨妃,再凄美(de)爱情都抵不过爱情(de)魔咒——当日(de)爱情誓言情深意重,却也免不了最终(de)背情弃义.纳兰伤(de),是爱情(de)美好又转短暂;纳兰悲(de),是情爱(de)璀璨又转凄凉人生如果只有初见一场,那该是多美好,还是多遗憾2、长相思:聒碎乡心梦不成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纳兰容若长相思说起来,这首诗并不凄美,却字字含情.提及长相思,自李太白一曲绝唱之后,再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只是,我更爱纳兰这首.说是对纳兰(de)偏爱也好,真正喜欢这首词也罢.最初打动我(de),便是长相思.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康熙因云南平定,出关东巡,祭告奉天祖陵.纳兰性德随从康熙帝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关.塞上风雪凄迷,苦寒(de)天气引发了纳兰对北京什刹海后海家(de)思念,这首词即在这个背景下写成.风雪交加夜,最幸福(de)莫过于一家人(de)团聚.可此时(de)纳兰远在塞外宿营,夜深人静,风雪弥漫,心情就大不相同.路途遥远,衷肠难诉,辗转反侧,卧不成眠.“聒碎乡心梦不成”可谓是水到渠成.无论是“夜深千帐灯”(de)壮美,还是“故园无此声”(de)委婉,纳兰将生活跃于纸上,这种美,都是心灵(de)体验.而我最喜欢(de)还是,一字一句读来,有民歌(de)浓郁,还有诗词(de)清丽.犹如出水芙蓉,还宛如夜来香一样,风一来,香气夜夜回荡.3、浣溪沙:我是人间惆怅客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纳兰容若浣溪沙我是人间惆怅客,只这一句,纳兰(de)哀愁都溢了出来.正因为饱尝人间离愁别苦,才情不自禁,潸然泪下.又马上回头看见自己竟然在流泪,也更是无人知晓,来给予慰藉,便回头自对自地冷嘲:“你知道你一个伶仃孤苦,独自掉泪究竟是为什么呢难不成还会有人来给你安慰么简直煞是可笑了”这就是纳兰,一位多情、深情,又敏感(de)男子.满腔愁苦,转过身才发现,自己是如此可怜,竟然连哭泣似乎也毫无价值.残雪冷,花屏冷,月光冷,心更冷.他能做(de),只能像你我一样,在肠断心碎之后,“忆平生”了.4、画堂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纳兰容若画堂春爱情真是使人欢喜使人愁.明明是天造地设(de)一对璧人,怎奈分隔两地,暗自神伤.容若一向讴歌爱情,字字句句都是爱情(de)悲唱.由困顿到渴望,从爆发到解脱,这期间(de)情绪波动,便是这首画堂春.隔着茫茫人世和滚滚红尘,我与你已经错过.失去(de)痛,让纳兰(de)呼喊显得这么苍白,却有着呼天抢地(de)悲恸.这种悲歌,不仅是委屈、遗憾、感伤,它是喃喃(de)絮语,是卑微(de)抗争.就像“浆向蓝桥易乞”,就像“药成碧海难奔”,爱人远去,如若相会,只能在天河里相亲相望了.就像是他(de)爱,注定了漂泊,再也没有归期.5、虞美人·秋夕信步: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玕影闲阶小立倍荒凉.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纳兰容若虞美人·秋夕信步读这首词,不能不让人想起红楼梦.信步竹林,竹叶满地,宛如愁绪片片.站在石阶处,内心生出无限荒凉来.这不正是宝玉吗这位多情公子,又在缅怀哪位妹妹如果是,我宁愿相信此刻他想(de)是那个夏日里任性(de)撕扇子(de)晴雯.就像他在芙蓉女儿诔中写(de)“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黄土垅中,女儿命薄”纳兰叹(de),是否也是这样一个命薄(de)可心人我所爱(de),正是最后一句:“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当年和她一起在灯前写字,往事历历.夜寒露重,他呵手写下诗篇,为她.纳兰(de)好词,仿佛就藏在小事里,淡淡一句清言,俩人(de)情深呼之欲出.爱情里(de)那些小事,想起来都有深情.6、南乡子·为亡妇题照: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纳兰容若南乡子·为亡妇题照在忘记你(de)样子之前,在我老去之前,要为他写一首诗、画一幅画,热情和冰冷相间,恰好与黎明相似.这应该是纳兰此刻(de)心境.这么多年过去,该给亡妻绘一副肖像了,这样就可以永远与她相会相伴,只可惜丹青未染,已泪眼盈盈,心中又生出无数感慨.最终却是“一片伤心画不成”.真是人鬼殊途啊,此生再也不复再见,那就让我回到梦幻中,想象着再次与你相会.只是,天还没亮,与你双栖双飞(de)美梦就醒了.只有屋檐前(de)风铃陪着我,念着你.7、忆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心灰尽,有发未全僧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情在不能醒摇落后,清吹那堪听淅沥暗飘金井叶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荐倾城——纳兰容若忆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春明外史中,张恨水写到过一位才子,死于三十岁(de)壮年.其友恸道:“看到平日写(de)词,我就料他跟那纳兰容若一样,不能永年(de)……”叹只叹,他心已死灰,也是上天不忍看他痛苦,便早早带走了他.夜晚一个人守在似曾相识(de)孤灯下,怀念往昔,真想沉浸在过往(de)美梦中长睡不醒.可惜梦总有做完(de)时候,等醒来时,更发现了现实(de)冰冷与残酷,就好像凋零(de)花朵,淅淅沥沥(de)雨声,怎么看都是寂寞.想来,是容若福薄,无法消受上天馈赠给他(de)美好礼物,只能在失去之后独自叹息,这才有了“薄福荐倾城”.8、蝶恋花: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决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纳兰容若蝶恋花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男子,与妻子十分恩爱.有一年寒冬腊月,妻子患病,浑身发热,于是他就到院子里让风雪吹打自己(de)身体,然后再回到屋中,用身体为妻子降温.可怜(de)是,苍天无眼.妻子还是去世了,他也因为受风寒而病重,没过多久也去世了.这个男人叫荀奉倩.这篇故事也被记载在世说新语中.之所以说这个故事,是容若想象着那一轮明月仿佛化为自己日夜思念(de)亡妻,如果梦想真(de)能够实现,自己一定不怕月中(de)寒冷,为妻子夜夜送去温暖,从而弥补心中(de)遗憾.这份爱(de)深情,对于这位敏感而多情(de)才子,又怎会例外.只愿,在你(de)坟前我悲歌当哭一次,纵使唱罢了挽歌,内心(de)愁情也丝毫不能消解,我甚至想要与你(de)亡魂双双化作蝴蝶,在灿烂(de)花丛中双栖双飞,永不分离.9、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纳兰容若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五月三十,正是绿叶茂盛,花渐凋谢(de)暮春季节.黛玉葬花(de)好时节屋外雨声连连,容若(de)心情更加沉重凄清.可恨(de)是,你先我而去.只是没有你在身边,我(de)人生也如此(de)乏味.每一首悼亡,纳兰(de)心都是灰蒙蒙(de),就像外面雾蒙蒙雨天.你和我本有钗钿之约,如今你却为何要违背誓言,让我独自一人痛苦地生活在人间从生前(de)恩爱,到关心亡妻死后(de)生活,甚至在其逝去后经常也不能寐,辗转反侧(de)思念她,可见容若对卢氏(de)爱已经深入骨髓.全词读完,不禁让人潸然泪下,如果世间真能有这样(de)真挚情感,那么死亡也就变得不再可怖.10、沁园春: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装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戏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叶,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纳兰容若沁园春。

浅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浅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浅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清代着名词人纳兰性德的一生都具有传奇色彩,他的词作广为流传,特别是悼亡词,新颖而凄婉。

他原有的洒脱与豪迈都随着妻子的亡故而慢慢消逝了,最终形成了他哀婉凄美的词风,也打破了传统悼亡之作的模式,独树一帜的开创了纳兰氏悼亡词。

一.纳兰悼亡词打破了传统悼亡模式悼亡之作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特殊文学题材,严格意义上讲它归属于爱情题材。

《说文》中说:“悼,俱也。

陈楚谓惧曰悼,从心急声。

”《方言》有云:“悼,伤也。

秦谓之悼。

”《广雅释洁》上说:“悼,哀也。

”从以上三部书的解释来看,悼亡应该是对死者的哀痛伤怀之意。

直到西晋潘岳首先以悼亡为题作“悼亡诗”三首,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与词人自身的感伤,悼亡这一主题就变为思念亡妻的专利。

以悼亡谓题材的作品最早要追溯到诗经中的《邶风·绿衣》,这是一首睹物思人的悼亡诗。

通过对亡妻亲手缝制的绿衣的描写流露出对妻子的无限怀念,此诗对后世影响颇深,从而也揭开了悼亡诗的创作的序幕。

其后潘岳的悼亡诗是最早用悼亡作为题目的诗歌,通过对妻子生前所用过的物品的描写抒发了他对妻子的悼念之情。

此后,沈约等人也有悼亡之作流传于世。

自唐宋以后,悼亡主题日益增多,其中最着名的是元稹的《遣悲怀三首》。

从“故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洁洒拔金钗”到“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都充满了对亡妻的歉意与悔恨之情。

作者最后言志:“惟将终衣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此诗是用真情抒写,含泪的唱,是悼亡题材中的名篇佳作。

此后的李商隐,梅尧臣,陆游等也都有悼亡之作。

悼亡之作出现于词中最早应见于南唐后主李煜的《谢新恩》。

词作的题材多是抒发女怨男痴之情的作品,到了李煜这里他将悼亡带入词中,悼亡之作一直以诗的形式流传于世,后主将其扩大,对悼亡题材的发展极为有利。

但有些悼亡之作似乎表达的不是完全的“情”而是有一种“理”在其中。

所谓“理”是指理性、伦理。

伦理有很多种定义,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夫妻之间的伦理道德,伦理是关于人性、人伦关系及结构等问题的基本原则的概括。

纳兰性德悼亡词中意象群浅论

纳兰性德悼亡词中意象群浅论

古代文学纳兰性德悼亡词中意象群浅论李武双【摘 要】纳兰性德,清初第一词人。

以其婉转清丽的语言和凄清真挚的情感独领清代诗坛,他的一生写有许多作品,但以悼亡词的创作数量和成就最高。

本文将围绕纳兰性德悼亡词中的意象群,浅论纳兰性德悼亡词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纳兰性德 悼亡词 意象 艺术特色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初第一词人。

[1]一生中写有许多词作,主要有爱情词,边塞词和悼亡词。

以其悼亡词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可以说自潘岳开悼亡之风以来,纳兰性德是唯一一位能够与苏轼相媲美的悼亡词人。

王国维先生也曾评价到“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可见纳兰性德悼亡词的成就是不可小觑的,古今中外也曾有许多大家分别从他词的风格,写作技巧,审美意象等多个方面研究过他的悼亡作品,在此本文将围绕他词中的意象来浅析他悼亡词的艺术成就。

悼亡词,顾名思义是悼念死去的亲友,它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邶风·绿衣》篇,但真正以悼亡词命名的当属西晋的潘岳写给亡妻的《悼亡词》,从此之后,悼亡词专指悼念亡妻的词作,自潘岳开悼亡之先作之后,先后有沈约的《悼亡诗》,孟郊的《悼亡》等,但其中最为著名的还属苏轼的《江城子》。

直到清代纳兰性德悼亡词的出现,他的悼亡词成为继苏轼之后的集大成者。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并没有声泪俱下的哭诉自己对妻子离去的痛苦,它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意象,让读者感觉到他内心源源不绝,潺潺流水般的哀愁。

纳兰性德悼亡词的意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一、自然意象群在他的悼亡词中频繁的出现梨花;蔓草;柳;芭蕉;叶;秋莲等植物意象,其中以柳最多,共计出现十次。

“柳”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多重象征,一是象征女性;从柳树的外形来看,它柔柔的垂落在河畔,随风摆动着迷人的舞姿,好像是一个婀娜多姿的少女向我们走来,所以诗人们常用柳树来形容风之卓越的少女。

纳兰词中大量使用这个意象,也是借柳来比做自己的妻子,他认为妻子卢氏是像柳枝一般娇弱柔美,温婉多情。

小桃红王恽阅读答案

小桃红王恽阅读答案

篇一:小桃红王恽阅读答案杨果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

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

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越调]平湖乐王恽采菱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

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

画船一笑春风面。

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

1.这两首元曲的前两句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述。

(4分)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两首元曲在表现手法上的共同点。

(4分)参考答案1.采莲姑娘唱和着采莲歌,杨柳岸一叶小舟轻轻划过的水乡欢歌采莲画面(2分)隔着秋日的烟雾传来采菱姑娘的喧闹声,秋江澄清有如横铺的白绢风光旖旎的画面。

2.两首元曲都是以乐景衬悲情。

(2分)前一首用采莲人的欢歌反衬抒情主人公(或作者)的(孤独悲哀和)对王朝灭亡之悲情(1分);后用一首风光旖旎妩媚的水乡反衬苦闷、思归的心情(1分)。

篇二:小桃红王恽阅读答案篇三:小桃红王恽阅读答案篇四:小桃红王恽阅读答案采莲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

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

江山信美,终非吾土,问何日是归年?[注]①横练:横铺着的白绢。

②入手风光:映入眼帘的风景。

(1)这首元曲描绘的水乡图景有怎样的特点?简要说明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绘这种水乡景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元曲在抒情上具有鲜明的特色,请简要概括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宁静、恬美而富有生气的水乡风景。

视觉、听觉、动静结合。

(意对即可)(2)反衬。

作者抒发了自己的飘零之悲、羁旅之思,却又将这浓烈的乡愁置于旖旎的水乡美景之中,极力渲染烘托,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

(意对即可)马上分享给同学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悼亡与自悼——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悼亡与自悼——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心路漫漫彷徨无依纳兰希望能通过文字的心灯收容所有的情绪和流离失所的灵魂重新找回知足感恩三悼念过去美好往昔一当时只道是寻常原本应当过着只羡鸳鸯不羡仙这般美满幸福的生活然而上天仅眷顾容若三年逝去的时光不可重来失去的美好亦不可重现所以纳兰心中的内疚和悔恨才更加深重
安徽文学
W ENXUE 文 ANHUI 学
盈盈 , 一 片伤 心 画 不 成 。 别语忒分明。 午夜 鹣 鹣 梦早 醒 卿 自早 醒 侬 自梦 . 更更 . 泣 尽 风 檐 夜 雨铃 纳 兰 在 这 首 词 中 表 达 了 自己 的 思 乡情 切 及 怀 念

人。 是 生 命 中最 重 要 的人 。 他 对 妻 子 的 悼念 , 往 往 也 是 在 怀 念失 去 的美 好 , 伤 感 自己 的命 运
亡 妻 的 悲 痛 之情 . 亦 能 使读 者感 受 到 卢 氏 的亡 故 使 纳 兰 伤 心 哀 痛 他 为卢 氏在 世 时 自 己不 够 珍 视夫 妻情 深 而 内疚 、 悔恨不 已 , 故 而 通 过 描 绘 一 幅 亡 妻 的 画 像 来 追忆卢氏 . 同时 也 期 望 减 轻 自己 的相 思 之 苦 逝 去 的 人得到了解脱 . 而 活 着 的 人 却 徘徊 在 梦 里 . 无 法 自拔 。 纳兰还借用马嵬兵变 . 玄 宗 悼 念 杨 贵妃 的典 故 来 表 示 自己虽 然 肉体 仍 存 . 但 已心 如 死 灰 对 于贵 族 出身 的 纳兰 而言 . 要 娶三妻四妾本是正常不 过的事情 . 然 而 他 与 卢 氏 之 间 深 厚 的情 感 . 使 他 宁愿 身 陷 梦境 中苦 苦 折 磨 自己 . 以减 轻 思 念 的痛 苦 和 自己 的 内疚 悼亡 是 种追念 . 卢 氏甘 愿 妥 帖 付 出 . 而容 若 后 知 后 觉 。 有若 花期 错 落 。 卢 氏开 在 暮 春 . 而 容若 盛 于 初 夏 。 二、 自伤 自悼 。 孤 苦 飘 零 卜一 ) 飘 零 人 物 怕 难 认 纳兰性德对亡妻的悼念 . 除 了怀 念 失 去 的 美 好 之 外. 其 实 也 在 述说 自己 随亡 妻 而 逝 的 理 想 和 自身 坎 坷 的命 运 。纳 兰 性 德 虽 是 王 公 贵 族 之后 . 又 是 康 熙 皇 帝 的 贴 身 侍 卫 .但 他 却 将 这 些 虚 名 视 作 禁 锢 自己 的 枷 锁: “ 于 世 无 所 芬 华 .若 戚 戚 于 富 贵 而 以 贫 贱 为 可 安 者。 身 在 高 门广 厦 , 常 有 山泽 鱼 鸟 之 思 。 ” ② 这也导致 了 他从此性格忧郁寡 欢 。 形 成 壮 志 难 酬 的情 怀 . 这 种 现 实 与 内心 的矛 盾 、 自我 压抑 的痛 苦 是 普 通 人 所 无 法 觉 察 和 承受 的 这 一 首 《 鹊桥仙 . 梦来 双倚 》 诉 说 的 正 是 哀 婉 的怀 思 和 对 身 世 的 隐 怨 : 梦 来 双倚 , 醒 时独 拥 , 窗 外一 眉 新 月。 寻 思 常 自悔 分 明, 无奈 却 、 照人 清切 。 宵灯 下 , 连朝镜里 . 瘦 尽 十 年 花 骨 前 期 总 约 上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纳兰性德以感情细腻丰富而著称,在他流传于世的文学作品中,悼亡词是他最深切最多情的感情表达形式,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纳兰性德以才情名满天下,其词中以“悼亡”为名的有七首,未标明“悼亡”但悼亡之音以出的有三十一首,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情深意浓为世间少有。

悼亡作品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中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以下三首: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

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

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

料也觉、人间无味。

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

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

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

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

待结个、他生知已。

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

清泪尽,纸灰起。

青衫湿遍悼亡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

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

忆生来、小胆怯空房。

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

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

拼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

怕幽泉、还为我神伤。

道书生簿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

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

悼亡情之源纳兰悼亡情之深足可催人泪下,那么,这份情该追溯到哪里呢?这要从他的亡妻卢氏说起。

清代康熙年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

是年卢氏年方十八“(卢氏)伉情尘表,则视若浮云,操抚闺中,则志存流水。

”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但仅三年,卢氏因难产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

自卢氏亡后,无论是妻子的生日,还是忌日,庭前花开花落,天上云卷云舒,都满怀对妻子的深切怀念。

他的悼亡词哀婉伤怀,缠绵悱恻。

悼亡情之切纳兰性德在悼念亡妻,同时悼念的还有什么?恐怕还有他的命运。

纳兰性德悼亡词的艺术特色

纳兰性德悼亡词的艺术特色

纳兰性德悼亡词的艺术特色纳兰性德悼亡词的艺术特色纳兰性德被称为清初“满族第一词人”,尤以悼亡词最为突出。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纳兰性德悼亡词的艺术特色,欢迎大家阅读!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族正黄旗人。

1674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妻卢氏,两人生活幸福温馨。

可是,天妒红颜,三年后,温柔娴淑的卢氏永远地离开人世,这噩耗使纳兰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难以自拔,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 [1]。

写下了多首哀怨凄楚的悼亡诗词,一直到八年后自己病逝,悼亡之作从未间断。

在他的词集《饮水词》中,题中明确标有“悼亡”的有七首,而“题虽未见标出‘悼亡’,而词情实系追思亡妇,忆念旧情的尚有五十阙左右。

”[2]。

本文中,笔者以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代表作为例,说明其艺术特色,进一步感受词中的深切情意。

记梦写哀迷离恍惚的梦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也曲折地反映出了词人内心最真实隐蔽的情感。

纳兰悼亡词中记梦的佳作当推《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

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

料也觉、人间无味。

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

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

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

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

待结个、他生知已。

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

清泪尽,纸灰起。

此词开头便不同寻常,一句“何时已”道出了词人心中对卢氏绵长无尽的哀思。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内心的伤感和惆怅更是有增无减。

词人幻想着能向冥间通个书信,让他知道这三年来爱妻的苦乐,可是自己心中深知这是不可能的。

一个“若”字交织着希望与幻灭,“与谁相倚”是深情曲折的体现。

全诗可谓惊心动魄,难以卒读。

故去的缠绵缱绻仿若是一场美丽的梦,梦中相生相守的誓言让词人无奈地觉察到阴阳相隔的悲哀。

词人因情而起相思意,因思而忆旧时景,因忆而作相会梦,因梦而作相思词,这般如痴如梦、痴心不改的深情真挚而感人。

纳兰性德的悼亡诗词

纳兰性德的悼亡诗词

纳兰性德的悼亡诗词纳兰性德的悼亡诗词悼亡之作,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纳兰性德的悼亡诗词,欢迎大家阅读!悼亡词在先秦时早已有之,但在抒写心声上,纳兰词却胜人一筹。

纳兰悼亡之作源自生活,主要是写给妻子卢氏的,其数量之多,为历代之冠,从潘岳《悼亡诗》三首,到元稹的《遣悲怀》、李商隐的《锦瑟》、苏轼的《江城子》和贺铸的《鹧鸪天》等,总和不及纳兰悼亡词多,且情真意切,后来居上。

这与他自身对文学创作的态度密切相关。

纳兰性德认为,创作应直抒性灵,毫无矫饰,应该像“流泉鸣咽,行止随时;天籁噫嘘,洪纤应节”。

他的悼亡词真纯深婉,凄美伤情。

“‘悼亡’乃人之一生特定遇见的事,非人为可以炮制;所以,悼亡词固可感人心哀。

”《金缕曲》是纳兰悼亡词中最具代表的一首。

人鬼殊途,故只能借梦境一抒相思之情,这一点,众多学者都有研究,“纳兰的悼亡词多用梦的形式,在梦境中抒发对妻子的深情怀念以及渴望挣脱尘世的高洁性情――以大量对比强烈的色彩,展现其悲喜交融的复杂心境――以象征美好爱情的物象反衬自己形单影只的情感失落。

”妻死三年,仿佛大梦一场,惨痛的现实使词人不能不予以正视。

却只盼望能知道妻子在阴间过得可好,由生前恩爱,转而关心爱人死后的生活,钟爱之情,可谓深入骨髓。

词人终夜辗转反侧,睹物思人,而于事无补,只好盼望来生能与她结个长久的知己。

“词意悲切,而不假修饰,只如家常相对,倾诉衷肠。

其一往情深、哀不自胜之处,感人至深。

”全文没有生僻冷傲的词语,用最简单的话语深深地将一片离情跃然于纸上。

“纳兰,其词可谓一字一泪,哀痛欲绝;其情则缠绵悱恻,清明如水,以其天生所禀赋的一份纤柔善感的词心,无待于这些强烈的外加质素,而自我完成了一种凄婉而深蕴的意境!”这一点在他众多悼亡词中都有体现。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很大成份上是以情来观照和审视自然界和社会人生,尤其是他从妻子的早逝体验到现实的痛苦和生命的忧患,于是在他生命的意识里充满着一种悲忧与哀怨的情调,这与他的贵公子的身份殊不相符。

试析纳兰性德的爱情词与悼亡词

试析纳兰性德的爱情词与悼亡词

2019年32期┆7百家争鸣试析纳兰性德的爱情词与悼亡词涂海燕清初的词人,数纳兰性德所受评价最高,这是有原因的。

纳兰性德受生活的限制,与广大劳动人民接触不多,也没有经历巨大的社会变动,因此他的词题材比较狭窄,思想境界也不高,主要反映他个人的感情经历。

爱情词和悼亡词在纳兰词中占的数量是最多的,而且写得真挚感人,没有矜才使气、堆砌辞藻等习气。

纳兰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

王国维认为纳兰性德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况周颐称“纳兰容若为国初第一词人。

”之所以选择纳兰做论文是因为他的词特别是悼亡词,总令人为之动容,置身其境,似乎似曾相识,也许某年某月某日,同为情所困,而我却跳不出这包围圈,任自己在里面听之、看之、泪之、痛之、苦之、倦之。

这样多愁善感的纳兰,总让我觉得情之于词人,是创作的灵魂。

诗是言志的,词是抒情的。

纳兰的词更是一种纯真的抒怀之作。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确实,读纳兰词是真纯、自然之情境的体会,总能令人感同身受。

下面就对纳兰词中的爱情词和悼亡词做一点粗浅的分析。

一、纳兰的爱情词一提到纳兰词,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他的爱情词。

的确,爱情词可以说是纳兰词中最具特色,最能代表个性的作品。

清人陈维崧以“哀感顽艳”这四个字作为他爱情词的总评,应该说是允当的。

爱情本就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学艺术里永恒的主题,但是,爱情之于每一个人却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情景。

性德的恋爱事迹,现在已经很难查考。

不过从遗留下来的词的内容来看,他有过不只一次的恋爱。

他的爱情词,不同于有些词人所写的对歌妓舞女的逢场作戏,而是表达了十分真挚的感情。

但是,纳兰的爱情生活失意多于得意,眼泪多于欢乐,悲凄伤感、幽怨苦多。

我们且先看二篇描写爱情欢乐的词章:《浣溪沙》十八年来堕世间,吹花嚼蕊弄冰弦,多情情寄阿谁边?紫玉钗斜灯影背,红绵粉冷枕函偏,相看好处却无言。

《眼儿媚》重见星娥碧海槎,忍笑却盘鸦。

浅析纳兰性德悼亡词

浅析纳兰性德悼亡词

浅析纳兰性德悼亡词作者:周楠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14期摘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到纳兰词是“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诚然,纳兰词,事真,意真,情更真,寥寥数语,就将自己的赤子之诚之心,悲痛之情吐露无遗。

纳兰的悼亡词是在自己亲身经历失妻之痛之后以怀念自己爱妻卢氏而作的,他的悼亡词在内容和情感上更显真挚,风格上注重审美意象。

关键词:情感赤城;沉郁悲凉;审美意象一、纳兰性德及其悼亡词悼亡题材,在我国文学史上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诗经》的《绿衣》篇“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无沋兮。

”这首诗以四言的形式回环复沓,反复咏叹,,强调睹物思人之悲。

全诗通过亡妻亲手缝制的绿衣内外、上下、颜色等各方面的描写,琐细地写出了作者对衣服的熟稔和珍惜,从而更见其形损神伤的悲痛。

这首诗对以后同类题材的诗歌创作有着深远影响。

明确以悼亡为题的当首推潘岳《悼亡》三首,在内容上就与《绿衣》十分相似,如:“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岂曰无重纩,谁与同岁寒?”等句,同写遗物犹在而人去室空,睹物悼亡的情形。

而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潘岳的诗较之晋代以前的悼亡诗有了显著变化,他以三首相连的组诗形式围绕悼亡亡妻的主题纵横铺排,一陈再说,有力的渲染了浓郁的悲怆气氛;在用词造境上,有的借助形象的比喻、有的使用顶针句法,多角度多层次的展现了作者悲思。

就词而言,苏轼的《江城子》、贺方回的《半死桐》属于上乘,又有王国维的《蝶恋花》曲调真切感人,历代诗词作家中,纳兰的悼亡词作数量较多感情真挚丰富,表达自然细腻,在悼亡词中独树一帜。

纳兰性德(1655-1685)享年仅31岁。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有过三个女人。

20岁婚娶卢氏纳兰婚前无确凿的情事可以考证,但从词人留下的词作可看出,纳兰确实有过一个意中人但不知什么原因二人未能得到结合,只留下“十一年前梦一场”。

如果说这个意中人代表了纳兰关于爱情和婚姻的一个“梦”的理想的话,那么卢氏恰是他这个意中人的化身,使他的“梦”得以实现,纳兰二十二岁娶卢氏,婚后生活幸福美满,这都反应在他的诗词创作中。

纳兰性德悼念亡妻的词作,最后一句脍炙人口,看了让人鼻子一酸

纳兰性德悼念亡妻的词作,最后一句脍炙人口,看了让人鼻子一酸

纳兰性德悼念亡妻的词作,最后一句脍炙人口,看了让人鼻子一酸-清尘纳兰性德悼念亡妻的词作,最后一句脍炙人口,看了让人鼻子一酸容若是他的字,性德是他的名。

纳兰先生有一首堪称经典的《浣溪沙》,写下的这部作品都是和他的亡妻卢氏相关。

题目是《谁念西风独自凉》我们来看看。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完全寄托了自己已故亲人和爱人的悼念和哀思,结尾的七字情意更甚,普通人读来都会有潸然雨泪下的可能,浓缩着词人内心的悲哀,今天就来品品。

从词上片开始,从自己的感受开始写下当时自己内心的凄苦孤零,果然孤单不好受,没了媳妇更难受。

从第一句就塑造了一出哀婉又惨淡的氛围。

随着秋日西风变紧,季节变化加快,气候也冷凉了。

倘若从前妻子尚在的日子,还有爱人的暄寒又问暖。

可现在又有谁会问念呢,只有他自己独自感受寒冷。

接下来随着秋风又起,萧然落下的枯黄树叶飘进他的屋中。

心凉的他又被冷景浇了一道,如此寂寥的秋景,他也只能把窗户关了,就好像封闭了自己的内心一般,处境已经很悲伤孤独,不忍再受伤。

跟着才有在屋中面对残存太阳的影子,又陷入了对往事的种种追忆之中,下片就将我们拉回到了生活的碎片中。

在阳光明媚的春日里,他醉于美酒中,妻子害怕打扰到他的好梦,做什么事都是小心又轻轻地。

后一个说的是他们情侣二人用茶来赌书的小游戏。

生活中的夫妻二人恩爱和睦,又充满着诗情和雅意,美好又幸福。

可这些都已经不能再重现了,夫妻两人隔着一江水,阴阳两别了。

词人到现在还是没办法隔断这样的感情,明明知道没有办法去挽回,却还是很难割舍自己的感情,最后才说出七字,字字充满悔与爱的血泪的无奈。

当时觉得只是寻常,现在看来却是非常之难忘又只能奢望的幸福,可当初的他丝毫不知道,藏匿着诗人内心深深的后悔和痛心。

纵观这首悼亡词,从景开始写起,继而情景相衬,用了黄叶和西风烘托他自己内心的悲哀和孤苦以及对爱人的思念。

再然后追忆曾经的美好过往。

纳兰性德掉忘词人性美

纳兰性德掉忘词人性美

试论纳兰性德悼亡词中的人性美【写作提纲】一、纳兰性德简介二、纳兰性德悼亡词的创作背景三、纳兰性德性亡词中的人性美(一)真情之美(二)深情之美(三)痴情之美(四)结束语试论纳兰性德性德悼亡词中的人性美【内容摘要】在我国文学史上,悼亡文学历史悠久,纳兰性德作为清初文坛上的一位重要词人,被誉为“国初第一词手。

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诸多脍炙人口的悼亡词佳作,其字里行间处处浸透着情深意切、至真至浓、灵动细腻、撼动人心的人性之美。

【关键词】纳兰性德悼亡词人性美一纳兰性德简介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被况周颐称其为“国初第一词人”。

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性德词”在词坛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

他生活于满汉融合的时期,其贵族家庭之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

他虽侍从帝王,却向往平淡的经历。

这一特殊的生活环境与背景,加之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的创作呈现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

主要作品有《饮水词》、《渌水亭杂识》等,收入《通志堂集》。

二纳兰性德掉忘词德创作背景纳兰性德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国子监读书,为国子监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其兄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徐乾学。

纳兰性德性德18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9岁准备参加会试,但因病没能参加殿试。

而后数年中他更发奋研读,并拜徐乾学为师。

在名师的指导下,他在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受到皇上的赏识,也为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

他又把熟读经史过程中的见闻和学友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时间,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其中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方面知识。

表现出他相当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各方面的意趣爱好。

1674年,与妻子卢氏结婚,康熙十六年卢氏因难产去世,纳兰性德的悼亡之音破空而起,成为《饮水词》中拨地而起的高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悼亡心态和纳兰词济南职业学院 王 卉[摘 要]纳兰性德不仅在有清一代词坛上卓然不群,即使放在整个词史上,也是独成一大家,不依不傍,完全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人生感受。

袁本文学史认为其词作的主要风格是哀郁凄婉,这一风格的形成与纳兰性德的悼亡心态有直接的关系。

[关键词]哀郁凄婉 青年丧妻 悼亡心态 无奈的心绪 往“后”看 生为满族人却痴迷汉文化;身为权相明珠之子、康熙帝一等侍卫,身处喧红闹紫、高门广厦之中,心却游离于繁华热闹之外;地道的满族八旗子弟,结交的却都是大他十几岁甚至几十岁的汉族落拓文人;走在仕途,却一生为情所累。

生于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中的他却过得并不快乐,翻开他的《饮水词》,满篇的“眼泪”、“伤心”、“惆怅”、“断肠”……刚刚而立之年、风华正茂之时,却因一场寒疾而匆匆离开了这个世界……他就是纳兰性德,清代词人,一个谜一样的人物,他有着一段极富戏剧色彩的人生经历,许多在别人看来非常矛盾、不可思议的事情却和谐地交融在他的生命中。

很多人认识纳兰是因为他的词。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曾感动了数代人。

他的悼亡词、塞外词、出世词,无一不情真意切,让人感叹。

纳兰性德不仅在有清一代词坛上卓然不群,即使放在整个词史上,也是独成一大家,不依不傍,完全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人生感受。

袁本文学史认为其词作的主要风格是哀郁凄婉,这一风格的形成与纳兰性德的悼亡心态有直接的关系。

纳兰与元配夫人卢氏伉俪情笃,孰料婚后三年,卢氏死于难产,时年,纳兰性德22岁。

从心理学上讲,青年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逐渐形成和定型期。

青年丧妻,对于任何人来讲,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更何况纳兰是一个感情异常细腻的诗人,是一个至情至孝之人。

具《清史稿》记载:“性德事亲孝,侍疾衣不解带,颜色黧黑,疾愈乃复。

”而且他与亡妻情投意合,琴瑟音通。

爱妻的逝去,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严重创伤诗人的心灵,促成了纳兰易于感伤的,内向型的性格和心态,形成了纳兰所独有的悼亡心态。

这一心态,在他以后近十年的生涯和词创作中表现的十分突出。

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无奈的心绪爱妻的逝去,纳兰为此写了大量的悼亡词,这些悼亡词都透露出纳兰无奈的心绪。

纳兰以初入中原的正黄旗一俊逸少年,也曾少年豪气,将整个历史容纳,他的长调,多数写得豪宕奔放。

特别是几首《金露曲》读起来让人神魂飞越,从中体会到“碧海制长鲸”的旨趣。

如“未得常无谓。

竟须将银河亲挽,普天一洗。

麟阁才教留粉末,大笑拂衣归矣”,这几句写得气势如虹,把少年意气展现无遗。

然而当他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爱妻死去,自己却束手无策。

那种由刻骨铭心的悲痛生发的无奈和无助,那种在难以琢磨和控制的造物主面前,人们的不能把握命运的悲怆和凄怨,象毒酒一样弥漫于词人整个心绪中。

经历了生死离别人生最大的苦难,纳兰词也由明亮轻快转变为灰冷凝重,无可奈何情绪成为诗人的主导。

“无端,无奈,争奈,无那”词眼不时出现在词作中。

词人看见了“别样幽芬”的“凤兰”在秋天显得萧瑟,倍觉怜爱,却生发出“争奈秋如许”的感慨,这是一种对时光流逝,美景不长的无奈。

而这种无奈生发在人事上,则有了“须知秋叶春华促,点鬓星星”(《采桑子》)和“人生须行乐,君知否?容易两鬓萧萧”(《风流子》)的哀叹。

由自然风光景色的变化,词人感极生赋,联想到人生的短暂。

这是一种顾影自怜,空诸一切的观感,表现出一种空虚,疑惑和迷惘的情感,令人低回困惑。

这和晋时桓温“攀枝执条,泫然泪下”的生命意识和自我叩问是相通相契的,真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这里表现的是一种对人生难以把握的无奈。

这种在人事上无法把握个人命运的幽怨,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则更有人事沧桑之感。

如纳兰为亡妻写就的《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缺,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热。

无奈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飞蝶。

”谭献在《箧中语》中评价此词为“势纵语咽,凄淡无聊”,他注意到了词人凄清悲凉,情伤肠断的心境,却没有注意到纳兰那种无法把握个体命运的悲剧性色彩,恰恰正是这种无可奈何的情绪加重了纳兰的悼亡心境。

纳兰写的赠别词“把酒留君君不住”,也洋溢出那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几多无奈。

这种无可奈何的心绪,大而扩之,到社会历史层面,词人情不自禁会发出兴亡之感。

古代有学识的文人,一见到古迹,便有满腔的愁绪,容易起兴亡之感。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纳兰亦如此,他路经吉林龙潭口,面对重重叠叠的山峰,字迹模糊的断碑,阴森的蛟龙窟,一片萧条,满目凄凉,词人便有“兴亡满眼”的感慨;在随驾东巡,路遇姜女庙时,追古抚今,发出“六王如梦祖龙非”的感叹。

而写得最好的莫过于《南乡子》:何处淬吴钩?一片城荒枕碧流,曾是当年龙战地,飕飕,塞草霜风满地秋。

霸业等闲休。

越马横戈总白头,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多少英雄只废丘。

纳兰随君出塞,观望故战场,寒风萧瑟,满目荒凉,自是感慨万千,然而这感慨不仅仅是个人私情,而是日月之迁流,仕途之坎坷,家国之忧患,人生之苦辛,一齐涌上心头,奔赴笔下。

对历史人生无法把握的无奈感加重了兴亡的哀叹,千古江山,凭谁把握?诗人不禁问历史,历史亦无言,正所谓“今古江山无定据”,对于江山,历史亦无奈,何况个人乎?二、往“后”看的状态正因为纳兰性德有一种对历史对未来无奈和失望的心态,他变得沮丧,低沉,彷徨苦闷并且厌弃尘俗世间,便开始向后看。

这是古代文人通常寻求心态平衡,自我解脱的药剂。

于是在今之凄凉和昨之繁荣中,词人更倾向于昨日;在现实之残酷和梦之甜蜜中,词人更愿意生活在梦中。

于是纳兰的词多了今昨之对照,多了些写梦的作品,使整个词作呈现出一种往“后”看的状态。

悼亡心境是无可奈何的呻吟,是内敛感伤的话语,应该说是个体中年以后的心态。

这种诗词同人们的退守心态,消极落寞意绪较为接近,同中年以前的那种积极进取积极参与的心态相违背。

而往后看正是这种心境的主要特征之一。

在纳兰的词中,出现“记”和“忆”的字眼比比皆是,如《临江仙》“常记碧纱窗外语,秋风吹送归鸿”;如《凤凰台上忆吹箫》“记画屏今夕,曾共题诗”;如《菩萨蛮》“记得别伊时,桃花柳万丝”;如《秋水》“忆剪烛幽窗小憩,娇梦垂成,频换觉一眶秋水”;如《虞—131—美人》“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

其他没有用“忆”或是“记”字眼明指,而在时间序列中明显带有忆的倾向的词作更多,如《东风齐著力》“往事水迢迢,窗前月,几番空照魂销。

旧欢新梦,雁齿小红桥”;如《菩萨蛮》“粉香看又别,空剩当时月,月也异当时,凄清照鬓丝”;如《秋千索》“满地梨花,似去年,却多了廉纤雨”;《鬓云送令》“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在这些词作中,词人回忆往事,颇有物是人非之感;将今昔对比,有今不胜昔之痛、这里面有悔恨,“方悔从前真草草,等闲看”;有怅惘,“正是秋来寂寞,偏是声声点点,助人难绪”;有百无聊赖,“往事最堪伤”;但是最多的还是眷恋,“转忆当年,消受尽皓腕红萸,嫣然一顾”;回忆往事,但是往事不可重现,这里面含有的悲怆使全词更加萧索,寂寞和消沉。

如《浣溪纱》:谁怜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平常。

词的上片描绘秋日残阳之景:独立寒秋,猎猎的秋风从耳边吹过,飘零的树叶将窗户都遮住了。

作者为读者精心营造出一片萧条之境。

这样一幅深秋天气,自然会引起词人的秋情绪。

于是,下片便言思绪,然而又不直言怀恋,只说当时的酒醉,春睡,赌书,泼茶之事,这些俱是往日的美好时光。

收尾转而言“当时只道是平常”,使词突然直转而下,嘎然而止,便生成无限的幽思。

今——昔——今的时间转换,悲——乐——悲的情感变幻,在时间和情感的迢递转换中,加剧了今昔对比,加重了今不胜昔的痛感。

这种痛楚使性格偏于感伤的词人不禁生发出“人生如梦”的哀叹。

在纳兰词中,写梦的词作也占很大的比重。

由于词人对现实充满了失望的情绪,而回忆往往在人清醒的时候才能发生。

这样梦就成为心情舒畅的唯一途径,现实不能实现便到梦中实现。

纳兰思念朋友,在现实中,不能立刻会见到知己,便借助于梦“生小不知江上路,分明却到梁溪”,自谓生来不识江南路径——朋友的家乡,却在梦中到了好友的故乡。

爱妻已逝,在现实中不能再见,只能靠亡妇画像来诉说相思意,如《南乡子》“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

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又如《虞美人》“为伊判作梦中人,长向画图清夜唤真真”。

词人在百无聊赖之际,对着画图深情地呼唤着爱妻的名字,聊以自慰,然而这也是无谓之举了。

那就只有借助好梦了。

假如好梦确实如约而至,能在梦中见到自己念兹在兹的妻子,那时多么可喜的事情啊。

诗人确实在梦中见到了自己的妻子,如《寻芳草》“客夜怎生过?梦来相伴,倚窗吟和,薄嗔佯笑道,若不是恁凄凉,肯来么?”词人寂寞极甚,好在终于在梦中得到暂时的慰藉,然而这种短暂的美好总是来去匆匆,不能陪伴到天明。

词的下片,词人便将自己煞费苦心为自己构筑的痴情而感伤的希望,亲手粉碎,“来去苦匆匆,准拟待晓钟敲破。

乍偎人,一闪灯花坠,却对着玻璃火”,好梦如意醒,正在词人和妻子相依偎之时,灯花一闪,却发现自己仍旧识孤零零的一个人,只有面前的玻璃火陪伴。

结尾这两句,真是锥心泣血之言,读至此处,有情人焉能不掩卷一哭。

现实中不能满足的事,词人渴望借助于梦境,而梦境虽然美好,但是又容易打破,词人由希望陷入更大的失望,便情不自禁的怀疑起梦来了,如《望江南》:挑灯坐,坐久忆年时。

薄雾笼花娇欲泣,夜深微月下杨枝。

催道太眠迟。

憔悴去,此恨有谁知。

天上人间俱怅望,经声佛火两凄迷。

未梦已先疑。

开端看似平平,却蕴含深意。

词人对亡妻怀有真诚的爱恋,故望着摇曳的灯花,自然而然想起去年的情景。

回忆是悼亡心境的主要特征,他与亡妻的往事是不胜回忆,不堪回忆,却终究免不得要回忆。

回忆的心境的产生是因为过去太美好,是因为过去的影子根植在内心深处,根植在骨子里。

于是因为回忆而动情,那薄雾笼罩下的花,也忍不住要泣下了。

已经是下半夜了,人却还是不寐。

下片转入感慨,正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只有眼前的“经声佛火”,却又迷茫惆怅。

现实生活中难得团聚,转而渴望在梦中厮见,这是人之常情,可是太多太多的经验告诉词人,渴望在梦中相见亦是无谓之举。

“未梦已先疑”,这是词人在倍尝人间苦辛而得到的人生的独特感受,在这看似有悖常理的表达,蕴含着无限深刻的心理内容。

北宋词人贺铸的《菩萨蛮》下片云“良宵谁与共?赖有窗前梦。

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试想,一次别离,已是不能堪,岂可以再,岂可以三?梦中相见,固然慰情聊胜于无,岂奈“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为了更明晰更清楚地看出丧妻之痛对纳兰性格形成的决定性作用,我们对悼亡之作在文学史上的发展进行简单的梳理如下:悼亡之作,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