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京大学《西方生产性服务业研究述评》甄峰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研究:以美国生产性服务业为参照系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研究:以美国生产性服务业为参照系孙攀【摘要】从宏观上阐述了2004年~2011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采用五个指标,即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数占社会总从业人数的比重,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借助2012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及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提供的美国生产性服务业相关数据作为参照系,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较弱.最后,给出提高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的系列对策.【期刊名称】《浙江树人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14)001【总页数】6页(P37-42)【关键词】服务经济;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第三产业【作者】孙攀【作者单位】紫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02【正文语种】中文根据美国商务部人口普查局提供的《美国统计概要2012》数据显示,2000年美国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2%、23.4%、75.4%。
①U.S.Census Bureau,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2012,Washington,DC:U.S.Census Bureau,2012,p.848.2012年美国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2%、19.1%、79.7%。
②Hemant Kumari,Gupta S K,An Analysis of Service Sector Marketing Mix in Banking Secto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IT&Management,2013,Vol.3,No.1,pp.91-10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提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中国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0.1%、45.3%、44.6%。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水平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_金飞
行实证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为促进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 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及成熟的工商 业基础, 东部地区逐渐成为我国提升综合国力、 推动经济 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引擎。这一大片地区的服务业总体 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 近年来该 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势头迅猛, 呈现出极大的活力。 当前, 整个东部地区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制 造业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 发展遭遇 “瓶颈” 。因此, 加快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及有效集聚, 成为推动东部地区经济 持续快速发展的又一新途径 (调整产业结构、 提升产业竞争 力、 推动本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基于上述考虑, 本 文立足于产业演进与集聚发展的一般规律, 对该地区生产 性服务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 深入解构影响东部地区生产 性服务业集聚的各因素,, 相关结论可为推动该地区生产性服务业 的良性发展与有效集聚提供经验参考与决策依据, 1 研究思路与研究假设 1.1 研究思路 虽然生产性服务业内生于制造业, 但对生产性服务业 的研究仍与制造业有所区别。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以生产 性服务业集聚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为研究主题, 以国内 外产业集聚的理论研究与经验分析文献为基础, 提出相关 研究假设, 并结合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发展、 演进及其集聚 的实际情况, 对影响东部地区 (十个省市) 生产性服务业集 聚的主要因素在其集聚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 持续发展与有效集聚提出实践路径与政策建议。本文根 据前文所述的六个影响因素, 建立基于面板数据的计量经 济模型。首先, 运用单位根检验检验面板数据的平稳性, 防止出现伪回归; 其次, 进行协整检验, 检验变量间的长期 均衡关系; 最后, 对模型进行回归估计, 根据显著性水平, 观察各解释变量的符号, 分析六个影响因素在生产性服务 业集聚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1.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 制造业发展水平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 多数学者认为, 生产性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分离出来 的, 是为制造业提供服务的。Lundvall 和 Borras (1998) 认 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使得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 的界限越来越迷糊,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出现了协同与 融合。一般学者认为, 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促进其他产业尤 其是制造业的增长 (Riddle, 1986) 。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 来制造业发展态势迅速的实际情况, 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一: 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的形成与发展。 (2) 技术创新及人力资本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 Marshall (1890) 提出的外部规模经济理论从三个方面 阐述集聚经济产生的原因及其形成机理, 这三个方面分别 为: 首先是共享的劳动力市场, 其次是中间产品的投入, 最 后是技术外溢。作为集聚经济形成的基本因素, 劳动力共 享市场可以起到避免劳动力要素流动时的信息不对称以 及降低劳动力搜索成本的作用。多种类低成本的中间产 品有利于降低最终产品的价格。另外, 技术外溢有助于激 发创新。生产性服务业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 外部经济 理论明确说明了技术创新以及高素质人力资本对生产性
海西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条件与思路
第 1 0卷第 2期 20 0 7年 6月
集 美 大 学 学 报 ( 学社 会科 学版 ) 哲 Ju aoJ eUirt(ho pyadS i cne) or mi n ei Pis h oaSics n fi v sy lo n cl e l
探讨其发展对城市 的经济、社会结构以及地域结 构等方面的发展的影响。杨开忠在研究北京的经 济基础时虽没有明确提 出 “ 生产性服务业 ”这 概念,但其分析中包括生产性服务业 。 【侯学 4
一
在生产 性服 务业 的概念 方面 ,国内外学者 有
多种界定 。按 服务业产 品所 面对 的使用对 象不 同,D n l认为服 务业 可分 为生 产性服务 业和 ais e 消费性服务业 , 若产出物被生产部 门所使用 ,然 后再到达消费者 ,为生产性服务。 …甄 峰等在对 西方生产性服务业 的研究述评中指出, 西方所指 的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保险、银行、金融和其他商 业服务业 ( 如广告 和市 场研究 ) 以及 为其他 产 业提 供 服 务 的行 业 ( 会 计 、法 律 服 务、R 如 & )等。 D 【 香港 贸易发展局对生产性服务业 的 2
的后发优 势,以港 口为龙头 ,加快港 口发展步 伐 。预计 到 2 1 00年 ,建 成 厦 门 港 、福 州 港 两 个
吞 吐 量 达 亿 吨 的 大 港 ,港 口年 吞 吐 量 将 达 3亿
吨 ,其中集装箱吞吐量 l 0 万标箱 ,港 I总体 0 2 Z l 能力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发展要求 ;到 22 00年建
者物质转化 ,但其中间功能能够大大提高生产过 程中不同阶段 的产出价值和运行效率。 在我国,针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近些年才 开始兴起 ,且大部分研究都选择经济发达的大城 市 ,比如广州 、北京 、天津 、上海等作为研究案
从低位跟随到高位引领:行业引领型企业组织身份形成过程研究
从低位跟随到高位引领:行业引领型企业组织身份形成过程研究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4)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5)2.1 行业引领型企业的概念界定 (7)2.2 相关理论和模型回顾 (9)2.3 文献评述与研究缺口 (10)三、行业引领型企业组织身份的形成机制 (12)3.1 组织身份的形成过程 (14)3.2 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 (15)3.2.1 内部因素 (17)3.2.2 外部因素 (18)3.3 形成过程中的动态演变 (19)四、行业引领型企业组织身份的构建策略 (20)4.1 从低位跟随到高位引领的战略转变 (22)4.2 组织身份的整合与提升 (23)4.3 案例分析 (25)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26)5.1 研究结论总结 (26)5.2 对实践的启示与建议 (27)5.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28)一、内容概括本研究深入探讨了行业引领型企业组织身份的形成过程,旨在全面解析这种企业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通过有效的身份认同策略,确立并维护其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文章开篇即指出,行业引领型企业不同于一般企业,它们在市场份额、品牌影响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均展现出卓越的表现,而这一切都与其独特的组织身份密切相关。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一概念,本文首先对“组织身份”进行了界定,明确其包含三个核心要素:企业愿景与使命、核心价值观、以及行为规范。
文章详细分析了行业引领型企业组织身份的形成机制,通过对大量实际案例的深入剖析,揭示了这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如何从低位跟随逐步成长为高位引领者。
在这个过程中,组织内部凝聚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确保企业成员在共同的目标指引下,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行动准则。
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也为行业引领型企业提供了身份形成的契机,企业需要灵活调整自身战略,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进口竞争、绩效工资与激励强度
— 1—
资、激励强度等方面内部薪酬结构的影响。
二、文献评述与机理分析
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及 进 口 规 模 扩 大 意 味 着 一 国 企 业 面 临 的 市 场 竞 争 压 力 提 高 (Tybout,2001)。 随着进口规模扩大,国内同类产品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Cuatetal.,2009);同时,由于国外企业为 进入一国市场投入了大量固定成本,短期内不会轻易地从一国市场退出(Baldwinetal.,1986),进口增 加导致的竞争压力具有长期性特点,从而会对一国市场竞争环境产生显著影响。因此,进口竞争实质上 是通过加剧整个市场竞争的方式影响企业绩效工资和激励强度。
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会影响企业利润以及企业员工报酬,尤其会对企业绩效工资、激励强度等内部薪 酬结构产生重要影响(Hermalin,1992;Schmidt,1997;Raith,2003;Cuatetal.,2009;林炜,2013)。然而, 针对国际市场竞争与企业内部薪酬结构关系的相关研究却十分缺乏,尤其鲜有文献从进口竞争角度分 析其对中国企业内部薪酬结构的影响。鉴于此,本文从进口竞争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对中国企业绩效工
收稿日期:2019 01 12 作者简介:严伟涛(1992 ),女,河北唐山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陈维涛(1987 ),男,山东潍坊人,博士,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商学院博士后。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际贸易、劳动力市场分割与中国社会流动研究”(7170307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企 业 面 临 市 场 需 求 将 会 下 降 但 弹 性 却 会 增 大,进 而 影 响 企 业 内 部 薪 酬 结 构 (Vives,2008)。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市场需求弹性增大,企业生产率提高将带来更多收益与利 润,企业员工边际报酬也将增加,促使企业改善激励机制以调动员工以及 CEO等管理者工作积极性 (Murphyetal.,2004),以提高企业生产率与利润收益。首先,市场竞争加剧可以促使企业优化管理结 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Schmidt(1997)研究认为,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可以促使企业优化管理结构,提 高管理效率,积 极 主 动 地 改 善 企 业 内 部 薪 酬 结 构,加 大 对 企 业 优 秀 员 工 的 激 励 强 度。Blacketal. (2001)、Bertrandetal.(2003)研究表明,市场竞争加剧会促使企业加大对 CEO等管理者的激励强度,提 高 CEO等高层管理者经营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其次,市场竞争会促使企业改善员工激励,优 化薪酬结构,以提高企业生产率,降低相关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水平。Raith(2003)研究表明,产品 市场竞争加剧会影响企业利润,企业为此会对员工提供更有效的激励措施,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 相关成本,增加企业经营利润。Marinetal.(2003)研究了经济全球化对企业等级结构和人员激励的影 响后认为,外国竞争的加剧会提升企业员工面临的显性和隐性激励,促使企业改善薪酬管理结构,提高 对才能型 CEO的需求与激励强度。最后,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力提高的源泉,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 促使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对高技术人才的薪酬水平与激励强度。Acemogluetal.(2016)通过研 究 2000—2007年的美国进口与劳动数据后认为,随着进口规模扩大,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 力要更大,为吸收与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企业需要完善绩效工资等内部薪酬体系,从而吸引优秀人才加 入,从而激发优秀人才的创造力,不断提高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与水平,进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国内外服务质量研究述评
国内外服务质量研究述评作者:陈瑞霞来源:《创新科技》 2013年第5期陈瑞霞(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旅游管理系,河南郑州450044)国内外服务质量研究述评早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竞争的加剧,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许多实证研究证明了高质量的服务对增加市场份额、投资回报和降低生产成本有重大贡献,因此服务行业纷纷把高质量的服务作为竞争优势。
近年来,由于我国服务行业竞争的逐渐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服务质量的重要性,政府机关也开始关注我国的服务质量。
1996年国务院颁布了《质量振兴纲要(1996年——2010年)》。
2004年,首届中国服务质量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
这些都标志着我国的服务质量已经引起各方的关注。
国外研究现状最初的服务质量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欧美国家。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外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
1.关于服务质量内涵的文献回顾(1)服务质量的定义服务质量,是顾客感知服务质量的简称。
在1982年,Gronroos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定义为消费者的服务期望同其服务感知的比较。
如果服务感知大于服务期望,那么服务质量就是良好的;如果两者相等,服务质量就是可接受的;如果服务感知小于服务期望,服务质量就是低下的。
服务质量的差异比较结构为后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Gronroos以后,众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服务质量是主观的,是企业提供的服务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其取决于顾客购买前的期望、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服务质量与产品质量的区别在于:服务质量更难被消费者所评价;顾客的评价取决于他们的服务期望与服务感知的比较,既要考虑服务的结果,又要考虑服务的过程。
(2)服务质量的重要性众多学者通过自己的研究,认识到了服务质量的重要性,如服务质量会直接影响顾客的满意度和企业的盈利能力明显相关,会影响顾客的感知价值和购买意愿。
关于服务质量的重要性,目前学者们已经达成了共识:一是直接影响顾客的感知价值;二是间接影响顾客的购买行为;三是间接影响顾客以后的购买行为。
项目管理就是企业的运营管理
项目管理就是企业的运营管理
甄进明
【期刊名称】《项目管理技术》
【年(卷),期】2004(000)010
【摘要】IBM公司前CEO郭士纳(Louis V.Gerstner),成功领导了IBM公司从产品提供商到服务提供商的转型,他在《谁说大象不能跳舞》中写道,“我在服务型公司(麦肯锡公司和美国运通公司)和制造型公司(RJR纳贝斯克公司)都任过职。
我仍然要强调的是,服务型公司比其他类型的公司要难管得多。
”
【总页数】6页(P12-17)
【作者】甄进明
【作者单位】北京力鼎创新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2.4
【相关文献】
1.剖析企业运营管理和项目管理
2.项目管理在企业运营管理中的应用
3.企业运营管理及企业集成项目管理分析探讨
4.以项目管理角度分析油气管道企业运营管理
5.企业运营管理及企业项目管理的特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安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及其机制分析
和其他 商业服 务业 ( 如广告 和市 场研究 ) 以及职业 和
科 学服 务 ( 会计 、 律服 务 、 & 如 法 R D)等 。一 些 学 者 还提 出将 货物 储存 与分 配 、 公 清 洁 和安 全 服 务 纳 办
个体 消费 者提供 的服务 , 为 中间投入服 务 , 于商 作 用
品 和 服 务 的 进 一 步 生 产 … 。 Gu l & Wa e、 rbe lr k
型, 用于 商 品和服 务 的进 一 步 生 产 。本 文 以我 国第
三 产业行 业分 类为 基 础 , 据研 究 需 要 和统 计 资 料 根
地 表示 西安 市生产 性 服 务业 的空 间格 局 , 西 安 市 对
其 中间功能 提高 了生产 过程 中不 同阶段 的产 出价值 和运行 效率 。甄峰等 在对西 方生 产性 服务业 的研 究述评 中指 出 , 产性 服 务 业包 括 保 险 、 行 、 融 生 银 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区进行 了 区段 划 分 。区段 划 分 时 , 鉴西 安 市 总体 借
出大 区域 集 中 、 区域 分散 , 中与 扩 散 并 存 的 空 间格 局 , 后探 讨 了西 安 生 产 性服 务 业 空 间格 局 的形 成 机 制 。 小 集 最
【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 空间格局 ; 形成机制 ; 西安市
【 中图 分 类 号 】F9 . 23 1 【 献标识码】 文 A
业, 房地产 业 , 租赁 和商 业 服 务业 , 科学 研 究 与 综合 技术 服务业 6个 大类 。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研究——基于协整和Granger因果检验的实证分析
性 服务 业 与其 他 行业 或 者 产业 的关 系 ;生 产性 服 务
证 研 究 ,以期 较为 准 确地 描 述 生产 性服 务 业 和制 造 业 之 间的 动态关 系 ,并尝 试提 出相 应政 策建 议 。
2 验证 方 法和 数据说 明
21 验证 方法 .
业 与经 济 增 长 的关 系 ;生产 性 服 务业 发 展 的效 率 测 算 ;生 产 性服 务 业 发展 模式 的定 位 与 区位 选择 问题 等 (ak 9 9 i t Wo ,20 ;Wo ,20 ; Pr ,18 ;Pl & a l 05 f l 0 6 f
一
一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研究
1 引 言
计 与安 排存 在 较 大差 异 性 ,难 以具 备 一种 放 之 四海
而 皆准 的关 系形态 。 因此 ,样 本 国 的生产 性 会 的变
迁 ,世界 各 国的服 务 业尤 其 是 生产 性 服务 业 发 展 速 度 加 快 ,其 地位 和 作用 逐 年 提 升 ,生 产性 服 务 业 的 发 展 问题 也 成 为近 年来 理 论界 研 究 的焦点 和 热点 所
与 制造 业 之 间能 否形 成 在统 计 意 义上 显 著 的关 系是 需要 相应 数据 进行 经验 分析 的 。 现在 要讨 论 的问题 是 ,中 国 的生产 性 服 务业 与
在 ,国 内外 学者 纷 纷从 经 济学 、管 理学 以及 地理 学 等 多学 科 视 角对 与 生产 性 服务 业 相关 的问 题进 行 了
间的 因果 关 系 ,最后 建 立 相应 的误 差 修 正模 型 。限 于 篇 幅 ,具 体 方 法 的构 建不 再 赘述 ,其 中有 关单 位
根 检验 的 文献 可见 D c e ik y& F l r (9 9 、P iis ul 1 7 ) hlp e l & P r n (9 7 1 8 ) 等 ,协 整 检 验 的 文 献 见 er o 18 、 98
新发展格局下海关运用系统观念推进各类“新生产要素”在境内外高效配置的思考
∗作者简介:孙锋锋,南京海关所属苏州海关一级主办;伏宣宇,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辛泽宇,南京海关所属苏州海关四级主办㊂①2021年3月19日,国家信息中心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及特征“研究中提出,传统要素主要指劳动力㊁资本以及土地㊂新型要素主要指数据㊁信息㊁知识,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㊁信息㊁知识所带来的影响力将不亚于甚至超过土地㊁劳动力和资本三大生产要素,成为不可替代的新的生产要素㊂https://www ndrc gov cn/xxgk/jd/wsdwhfz/202103/t20210319_1269838 html?code=&state=123新发展格局下海关运用系统观念推进各类 新生产要素 在境内外高效配置的思考孙锋锋㊀伏宣宇㊀辛泽宇∗㊀摘㊀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数据㊁技术㊁规则㊁知识产权㊁卫生㊁环保等为代表的 新生产要素 在全球跨境贸易中的占比日益扩大;提前谋划上述新生产要素在跨境配置过程中的规制,对于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㊂立足海关职能,总结现阶段新生产要素在跨境贸易中的特点,分析其与海关规制中存在的特殊矛盾,提出运用系统观念,通过前瞻性思考㊁全局性谋划㊁战略性布局㊁整体性推进,探索出一条具有 中国特色 的新生产要素的海关治理途径㊂关键词:新生产要素;系统观念;跨境贸易;海关治理㊀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数据㊁技术㊁规则㊁知识㊁环保等为代表的 新生产要素 ①深刻影响㊁日益主导着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的分工,各类新生产要素在66新发展格局下海关运用系统观念推进各类 新生产要素 在境内外高效配置的思考我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②对全球跨境贸易影响力显著提升,③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影响深远㊂海关处在 国内国际双循环 的交汇枢纽,亟需密切关注㊁准确把握各类新生产要素在境内外配置的特征与动向,不断优化职能,促进其在境内外高质量高效率配置,在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㊂一㊁ 新生产要素 在跨境贸易中呈现的特点生产要素的形态随着经济发展的时代特征不断变迁㊂农业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土地㊁劳动力,工业时代重要的生产要素是资本㊁技术㊁管理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阶段生产要素的内涵和外延正在被重塑,数据㊁标准㊁规则㊁知识等新生产要素直接或间接地参与跨境贸易㊂这些新生产要素虽然表现形式不同,有的直接物化在跨境商品(物品)㊁跨境服务中,有的则以其他形式单独表现出来;但是都有着和传统生产要素完全不同的特点,分析这些特点对于海关准确把握这些新生产要素的内在需求,提升治理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㊂(一)要素构成动态复杂在全球贸易中,新生产要素有的能够直接通过信息化方式㊁数据流等形式跨境流动,也有间接 物化 到进出口实体货物中的部分,且所占贸易整体价值的比率在显而易见地增长,对贸易关系的影响愈来愈大㊂与此同时,要素的种类㊁质量㊁状态在 科技变革 与 大数据 加持下 日新月异 读秒更迭 ,不断地有 新内涵 新萌芽 被纳入境内外新生产要素的范畴之中㊂例如,随着全球碳交易规模日益增大,跨越关境的碳交易将可能对海关规制提出新要求㊂(二)要素流动高效快捷新生产要素的存在形式大多有别于传统的货物贸易,生产关系的发生基于网络和数据,具有 易传输㊁易存储㊁易传播㊁易计算㊁易应用 的特征,能够以指数级速度迅速渗透入应用场景中㊂随着数字化技术应用的深入推广,新生产要素在跨境流动过程中,不再依赖实体介质存在㊁流通和交易,脱离了有形的 货款交易 以合同为单元 等路径,脱离了纸面凭证㊁运输工具等有形物理媒介的束缚,突破了物理的国界㊁地域限制,能够在境内外迅捷发挥要素的作用㊂(三)要素供给主体多元在传统跨境贸易场景中,进出境货物㊁物品的主体往往是以跨国企业为代表的进出口收发76②③以数据为例,根据中国信通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附加值达到39 2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提升至38 6%㊂以数据为例,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贸易总额下降9%,数字贸易逆势增长3 8%,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㊂货人㊂新生产要素的供给主体相对更加多元,如涉及到疫苗研制㊁3D打印等技术要素,其供给主体往往以国内外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呈现;涉及到软件服务㊁数据采集等信息数据要素,其供给主体除了软件企业还有一些自然人;对商品生产制造至关重要的技术标准等要素,其供给主体除了大型企业㊁行业协会㊁国际组织,甚至包括一国政府等等㊂(四)要素变化隐蔽难测新生产要素因构成复杂㊁流动快速,导致难以预见㊁难以计量,因此跨境贸易流动中也呈现价值不易界定㊁不易保护㊁安全风险难以评估等特点㊂如生物疫苗㊁高科技设备等,在跨国交易价值中包含大量新生产要素附加值,如非提前关注或经主体声明则难以有效确认,不利于海关等税收征管部门采取税收等管制措施㊂此外,部分拥有新生产要素的主体,在跨境转移过程中还会因为默许知识㊁商业机密㊁合理避税等 趋利避害 约定俗成 ,未能对科技㊁海关㊁外汇等监管部门主动告知,造成监管盲区㊂二㊁现阶段海关管制方式与新生产要素跨境高效配置间存在的突出矛盾改革开放40多年来,海关顺应开放型经济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不断调整自身业务架构和监管模式,逐步总结出一套适应跨境商品流动的监管体系,如税收征管㊁风险管理㊁加工贸易监管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制度等,解决了有效监管和高效运作的主要矛盾,有力推动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㊂但是,新生产要素因其自身的特点,亦或是游离在海关规制之外,亦或是受海关 嵌入式 条块监管模式所累,无法实现安全前提下的高效率㊁高质量配置,不利于新发展格局下的贸易强国建设㊂(一)新生产要素的蓬勃发展与海关长远规划存在的不匹配现阶段,随着中国经济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对各类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提出更高要求;④面对构建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使命,新生产要素在全要素跨境配置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相关部门已经采取措施加强对新生产要素的管制㊂⑤海关总署虽然在‘ 十四五 海关发展规划“提出 健全支持服务贸易和数字贸易发展管理机制 ,但是对新生产要素在跨境贸易中的发展趋势着墨不多,对与货物贸易紧密相关的数据㊁技术㊁标准等新生产要素研究不够深入,深层次思考㊁长远规划还不够充分,未能针对新生产要素这一必将影响未来跨境贸易方式的关键 变量 ,提前谋划应对措施㊁提出解决方案㊂海关作为跨境贸易重要的监管部门之一,如果没有从现在开始提前谋划㊁未雨绸缪,未来必将对各类新生产要素的高效配86④⑤‘中共中央㊀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2020年3月30日)“,http://www gov cn/zhengce/2020-04/09/content_5500622 htm‘关于 十四五 期间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关税 2021 24号),http://gss mof gov cn/gzdt/zhengcefabu/202104/t20210427_3693272 htm新发展格局下海关运用系统观念推进各类 新生产要素 在境内外高效配置的思考置造成制约㊂(二)新生产要素的特殊形态与海关制度体系存在不适应新生产要素普遍具有 无形物 的特征,而对 无形物 的管制㊁征税和统计一直是海关的薄弱环节㊂按照职权法定原则,‘海关法“‘关税条例“等相关规定为海关对有形货物实施管制和征税提供了依据,也在特许权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规制;但是对于通过网络传输的数字化产品(如软件㊁测试数据等),海关却没有征税依据㊂导致同样作为数字化产品,有形和无形两种不同传输方式,造成完全不同的税负㊂此外,海关现行的外贸统计数据基于企业申报的报关单数据,进出境的新生产要素目前无法进行有效归类㊁也没有专门的统计方式,有可能造成此类贸易数据的遗漏,不利于国家准确全面掌握整体外贸形势变化情况,无法开展针对性研究㊁制订宏观政策㊂(三)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海关监管模式存在不协调新生产要素具有通过跨境流动㊁自由竞价,最大化实现资源市场化配置的特性,对外界的管制环境要求较高㊂目前海关监管思路与现行制度仍着眼于制造业货物㊁物品的进出,因事设岗㊁垂直监管㊁风险防控的管理模式和 嵌入式 监管方式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㊂例如,跨国药企在开展测试研发过程中,需要跨境流转原料药㊁测试药,在向海关申报并接受贸管㊁征税㊁统计等规制过程中,手续往往特别复杂,往往确认一个HS编码就 大费周章 ,与高效的研发需求完全不匹配㊂虽然现在海关通过探索保税研发等制度工具进行创新监管,但是由于个别上位法规的限制,企业依然反映 不解渴 ㊂该类货物(或物品)跨境流动,反映的是知识这种新生产要素广泛化㊁常态化的国界合作;本质上是,海关仍沿用管货物的常规思维对待 物化 后的知识这种新生产要素,对发展造成 桎梏 ㊂(四)新生产要素的安全风险与海关安全监管要求存在不适应新生产要素日益成为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 变量 ,但是由于其隐蔽㊁变化等特点,对国门安全带来的风险往往具有穿透性和扩大性,而海关目前的安全监管的重心还局限在口岸这一狭窄时空,如何有效防范跨境领域新生产要素的风险,是一个不小的课题㊂例如,2018年,科技部首次公布对华大基因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6家机构违反涉及人类遗传资源采集㊁收集㊁买卖㊁出口㊁出境审批给予行政处罚(案件中的人类遗传物质主要为人血及其检测数据),监管部门未能在口岸环节第一时间阻止其跨境流转,案件的后果和影响已经无法挽回㊂此案中的人类遗传物质本质就是 知识 这种新生产要素极其 物化 后的表现形式㊂此外,企业 趋利避害 的主观意向与新生产要素的隐蔽性,导致所有权归属与主客体界定难度较大,追查责任形成的法律震慑㊁有效管控手段的办法相对不足㊂96三㊁海关运用系统观念推进各类新生产要素在境内外高效配置的路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 坚持系统观念 作为我国 十四五 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反映了运用系统观念统筹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㊂海关也应当自觉运用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顺应新生产要素在境内外高效配置的实际需求,变革海关现行的管理思维㊁制度体系㊁监管模式等,不断提升海关对新生产要素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在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㊂(一)加强前瞻性思考,积极应对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加强前瞻性思考,要求我们坚持用全面㊁辩证㊁长远的眼光看问题,把历史㊁现实㊁未来贯通起来审视,把近期㊁中期㊁远期的目标统筹起来谋划㊂当前,受新冠疫情冲击,跨国企业全球化战线的战略收缩㊁政府维护全球化的政策资源减少㊁国内民众内向化等等倾向,导致西方发达国家跨国企业主导的全球化产业分别面临规模缩减㊁范围缩小和形式变化㊂中国的 全球制造工厂 也因为 贸易安全 的原因有所动摇,跨境中间品贸易的规模可能缩减,但是新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将迎来新的契机,中国制造有望顺势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㊂面对全球贸易的新变化,海关唯有准确识变㊁科学应变㊁主动求变,持续深化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规则㊁规制㊁管理㊁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水平,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㊁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开放型经济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㊂一是准确识别各类新生产要素的特征㊂海关应当紧扣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前研究其对全球跨境贸易的影响,梳理未来影响跨境贸易新产业㊁新业态和新方式,对其中蕴含的以数据㊁科技㊁标准等各类新生产要素的表现形式㊁本质特征等等开展基础理论研究,⑥为海关等国家监管部门开展全方位治理奠定坚实基础㊂二是科学应对各类新生产要素的需求㊂海关应当加大工作调研和研究分析力度,全方位把握各类新生产要素在通关㊁结算㊁税政等方面的实际需求,结合国家在管制方面的目标,顺应发展趋势㊁紧贴实际需求,站在更高层次,科学审视谋划㊂三是主动针对新生产要素开展变革㊂海关应当在全通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的基础上,精准对接跨境领域制约各类新生产要素高效配置的堵点㊁难点,找准海关工作的切入点,超前布局,以深化改革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㊁激发新发展活力,塑造外贸竞争新优势㊂(二)加强全局性谋划,坚持 安全 与 发展 的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越开放越要重视安全,越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 ㊂海关在运用系统观07⑥例如,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分别于2013年㊁2014年和2017年发布‘美国与全球数字贸易1“‘美国与全球数字贸易2“和‘全球数字贸易1:市场机遇与主要贸易限制“对数字贸易开展研究㊂新发展格局下海关运用系统观念推进各类 新生产要素 在境内外高效配置的思考念推进各类新生产要素在境内外高效配置过程中,也必须立足于发展全局看问题,牢牢把握这一原则,处理好 管得住 和 放得开 的辩证关系㊂首先必须坚守安全底线㊂对照总体国家安全观,分析新生产要素可能对国门安全带来的风险,针对性应对,有利于下一步促进新生产要素更为安全地在境内外配置㊂要高度重视经济安全㊂例如,我国在加入WTO时接受1998年WTO部长会议通过的‘全球电子商务宣言“,对以网络传输方式实现的跨境数字产品交易暂免征收关税,但不免除国内增值税㊂但是,随着数据在跨境贸易中的占比越来越高以及跨国数字企业的避税安排,英法等国已经开始征收单边的数字服务税,⑦应当提前关注数据贸易可能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冲击和威胁,对应开展税政研究㊂要密切关注科技安全㊂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但同时也是一把 双刃剑 ,如果无法有效监管,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㊂例如,2019年,美国政府企图禁止华为使用蓝牙㊁WIFI等技术标准,几乎对华为手机造成毁灭性打击,技术标准在全球贸易中的重要影响可见一斑㊂对于上述行业标准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当密切关注其可能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前预判㊂要妥善处置社会安全㊂部分新生产要素对安全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口岸环节,可能传导至境内,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㊂例如,通过跨境传输的3D打印枪支电子图纸㊁木马程序等,如果不引起足够重视,可能影响社会安全稳定㊂对此,海关等国家监管部门必须在法律法规㊁监管方式方法等方面提前适应上述新变化,针对性作出调整㊂此外,监管过程中还必须关注新生产要素可能带来的文化安全㊁信息安全等㊂其次应顺应市场化导向㊂要素市场化配置是解决经济结构性矛盾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㊂海关等跨境监管部门在筑牢国门安全㊁防范化解风险的同时,应认真梳理新生产要素在跨境配置中需求,充分发挥其主动性㊁积极性㊁创造性,促进其跨境高效配置㊂需保证便利需求㊂新生产要素普遍以数据㊁技术等形式存在,流动传输速度远远高于货物和服务的流转,需要 减少干预滞阻㊁简化审批手续 来发挥其优势,应当以 顺势管理㊁整体管理㊁专业管理 理念,完善信任机制与容错机制,打造数据主体共享平台,支持该类要素在可控范围内自由流动㊂特别是针对数据这一特殊要素,应实施分级分类管理的制度,既不能因担心国家安全而完全阻止跨境数据流动,也不能完全实施跨境数据自由流动㊂应研究减税需求㊂部分新生产要素以 无形 价值附加在 有形 货物当中,目前多以特许权使用费形式参与商品流动㊂值得一提的是,疫苗研制㊁锂电技术等新生产要素,在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支持创新驱动与17⑦目前的跨境交易无须依赖实体即可完成在线交易,而传统经济下的通过判定常设机构方有征税权的税收规则对跨境在线交易显得无能为力;同时数字经济价值的创造有别于传统经济,更多地依赖于无形资产和用户参与,这会导致利润征税地和价值创造地的错位,如果企业在用户价值创造地没有设立常设机构,虽然用户参与为企业创造了价值㊁带来了利润,但依据现有的税收规则,用户所在国对该企业没有税收管辖权,无法对其利润征税;更进一步,即使企业在用户所在地设立了常设机构,但在计算企业向每个国家应缴纳的税款数额时,并没有考虑用户参与所创造的价值㊂基于上述原因,欧盟决定征收数字服务税,数字服务税由用户所在地的欧盟成员国征收,用户所在地可以通过IP地址或其他更精确的定位方法来确定;税额的确定只与用户的参与活动有关,如欧盟用户通过设备看广告的频率㊁打开界面的频率等因素决定了应纳税额㊂绿色低碳发展 促进产业链㊁供应链稳定 等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领域中,价值占比远超传统货物,应当通过优化税政调研与政策设计,对该类要素进行合理引导与培育㊂⑧要考虑隐私需求㊂新生产要素由于网络化和便于复制的特点,其所有者往往希望得到隐藏与保护㊂例如,跨国科技企业在数字贸易过程中所收集的用户反馈信息㊁位置数据以及偏好性分析,希望得到隐私对待,海关等监管部门在落实国家对个人隐私保护各项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还要对上述跨国企业跨境传递此类数据的保护㊂(三)加强战略性布局,探索构建高效监管体制机制瞄准制约新生产要素在境内外高效配置的关键环节,进一步解放思想㊁转变理念,坚持问题导向㊁结果导向,用改革的思维和方式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㊂1 完善制度体系㊂一是明确监管职责㊂以‘海关法“修订为契机,按照职权法定原则,从立法层明确海关在跨境领域对新生产要素的规制职责㊂具体而言,可以对 进出境货物㊁物品 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扩充,明确海关对进出境 无形物 的管制权力,将数据㊁技术等新生产要素纳入其中,便于海关在口岸和互联网领域牵头强化安全准入准出风险进行分类分级地排查监管㊂同时,明确海关与科技㊁公安等监管部门的权力边界,为海关下一步建立对新生产要素的监管体系奠定法律基础㊂二是明确纳税义务㊂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新生产要素跨境流动的数量和价值将越来越大,应提前对其纳税义务开展研究,确定与进出口货物相关的数据㊁技术的应税范围,并注意考虑在RCEP㊁TPP等多边规则下,该类要素的原产地认定㊁进出口税率等内容的进一步认定㊂三是明确统计标准㊂建立健全涵盖技术㊁数据等新生产要素的现代统计制度,帮助科学全面地反映新㊁旧生产要素在我国境内外的实际流动的真实情况,为国家的宏观决策和对外谈判提供数据支撑㊂2 完善监管体系㊂一是建立安全高效的管理模式㊂顺应新生产要素对安全和便利的实际需求,将监管思路由被动防御向主动出击转变,新生产要素风险影响大㊁消除影响难㊁通关效率要求高,必须将关口前移,将风险预于国门之外;将监管重心由管制要素个体向全流程要素拓展,在企业自主申报的基础上对与新生产要素密切相关的其他要素开展比较㊁分析㊁印证,实施宏观审慎监管;将监管对象由要素本身向供应链主体转变,加强与境外海关的跨境数据交换合作,顺势形成跨境联合规制的串联管理,便利各类创新要素跨境流动㊂二是实施 备案+干预+稽核查 信任监管流程㊂强化申报主体责任,逐步探索对新生产要素进行前期自主备案,按照风险类别和征管要求进行参数通道判别;除极个别风险极高的情况需要 事中干预 外,绝大多数情况都按照 负面清单+非违规不干预 的制度设计予以接受,建立新生产要素贸易主体的 非主观故意容错免责 机制,支持防范风险的同时实现高效发展;运用集约化㊁专业化的后续稽核查模式,对新生产要素进行后续管理㊂三是构建适应新生产要素需求的管理架构㊂对照新生产要素的特征,逐步调整海关内部组织架构㊁人员配置,将现行的 决策㊁管27⑧例如,2021年7月落实‘财政部㊀海关总署㊀税务总局㊀关于 十四五 期间支持科技创新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财关税 2021 23号),由科技部㊁国家发改委等牵头部门函告海关总署名单,总署转发直属海关执行㊂新发展格局下海关运用系统观念推进各类 新生产要素 在境内外高效配置的思考理㊁执行 三级机制调整为 中心-现场 模式,引入 中台 指挥作战理念,在全国按照新生产要素的类别设置若干区域性 中台 ,接入业务数据㊁风险系统和各类信息,安排专家坐镇指挥,第一时间响应新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和隶属海关的实际需求,提供专业决策指令,增强要素治理能力㊂3 完善支撑体系㊂一是强化专业技术人才支撑㊂针对各类新生产要素组建相应的研究团队,开展专题研究,不断培养专业人才㊁提升应对能力,例如,可组建团队针对技术性贸易措施规则研究与应用,对国际标准化组织(ISO)㊁国际电工委员会(IEC)㊁国际电信联盟(ITU)㊁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㊁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㊁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等国际分量大的组织标准开展研究,深度参与国际规则和国际标准的制定与修订;加强技术性贸易措施在影响评估㊁趋势预判㊁监测预警㊁交涉应对等关键领域,形成系统性研究成果,提升运用规则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能力㊂二是强化针对性服务支撑㊂围绕国内企业在新生产要素跨境流动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主动研究对口需求的服务举措,例如,针对出口产品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可积极与国内有关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合作,协助高校㊁科研机构㊁出口企业等处理知识产权纠纷,维护我国企业在新生产要素领域的需求与权益㊂三是强化创新性平台支撑㊂针对部分新生产要素的特殊主体(如高校㊁初创企业等)在跨境贸易方面的薄弱环节,支持第三方构筑的创新研发平台㊁云端交互平台等特殊载体,统筹规制与引导新生产要素的发展方向,提升该类要素在可信可控范围内的集聚效应㊂如,笔者所在的南京海关所属苏州海关在服务辖区医药研发类企业发展过程中,支持综保区打造研发创新一体化服务平台,推动了医药研发企业的通关便利和集聚发展㊂(四)加强整体性推进,提升 多元共建㊁协同共治 的管理效能新生产要素在跨境流动过程中涉及的监管部门众多,目前各部门规章制度较为分散,尚未形成合力㊂需要海关㊁市场监管㊁科技㊁工信㊁公安㊁外汇等部门发挥好各自的职能优势,在统筹兼顾中实现协同发展,在扬长避短中提升整体效能,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中建立一整套支持新生产要素跨境高效配置的指导思想和监管体系㊂1 以自贸试验区为牵引,积极开展制度创新㊂自贸试验区承载着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㊁对接国际贸易投资新规则㊁塑造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战略使命㊂各监管部门应当结合各自贸试验区的产业特色,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协助支持开展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规则对接的先行先试,加速新要素主体上 云 智能集成,促进传统贸易资源通过互联网平台,深度对接数据㊁技术㊁知识产权等新生产要素,形成 泛在连接㊁数智融合㊁创新导向㊁安全可信 的运行体系,深入探索并推广适应研发创新㊁要素交互的监管新模式,适时在全国复制推广㊂2 以单一窗口为载体,提升信息互联互通效果㊂依托现有 单一窗口 基础架构与建设思路,探索将 单一窗口 功能逐步覆盖国际贸易管理全链条,参照货物实际进出境口岸,在互联网设置 数据口岸 ,接受新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向海关㊁市场监管㊁税务㊁科技㊁外汇等部门同一个窗口㊁一次性申报,打破 信息孤岛 ,实现多部门 数据共享㊁信息互通㊁结果互认 ,推动构建大数据共享交换体系,同时各相关部门对新生产要素按照法定职责进行有效监管,形成监管合力㊂37。
合并财务报表中与内部固定资产交易抵消相关的递延所得税的处理
合并财务报表中与内部固定资产交易抵消相关的递延所得税的处理合并财务报表中与内部固定资产交易抵消相关的递延所得税的处理许芳霞(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郑州450045)摘要:合并财务报表中与内部固定资产交易抵消相关的递延所得税的处理包括:一是将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取得的子公司个别财务报表中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调整为公允价值时所进行的递延所得税处理;二是与购买方固定资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相关的递延所得税的处理;三是与内部购买方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相关的递延所得税的处理。
关键词:合并财务报表固定资产递延所得税合并财务报表中与内部固定资产交易抵消相关的递延所得税的处理包括:一是将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取得的子公司个别财务报表中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调整为公允价值时所进行的递延所得税处理;二是与购买方固定资产价值中包含的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相关的递延所得税的处理;三是与内部购买方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相关的递延所得税的处理。
一、将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取得的子公司个别财务报表中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调整为公允价值时所进行面价值=企业集团取得该固定资产的成本-企业集团累计折旧-企业集团计提的减值准备,其账面价值中不再包含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
但由于所得税是以独立的法人实体为对象计征的,而不是以企业集团这一会计主体而非法律主体为对象计征的。
因此,关于合并财务报表中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是从购买并使用该固定资产的企业来考虑的,其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纳税主体(内部购买方)固定资产原价(包含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税法累计折旧(包含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不难看出,固定资产计税基础中包含有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
这样,由于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导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其纳税主体固定资产计税基础之间产生的暂时性差异,也就是因未实现内部销售利润而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对纳税的影响,按会计准则解释1号规定,应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确认一项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同时调整合并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降低碳排放了吗__省略_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_韩峰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 7 1 6 0 3 1 2 4、7 1 3 0 3 0 7 6、4 1 6 0 1 1 1 5) 1 4 Y B A 0 0 6) ① 本文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 、 ( ) 、 湖南省教育厅项目 ( 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 湖南省国际 经 济 与 国 际 工 程 管 理 研 究 中 1 4 C 0 0 3 6 1 6 K J项目 ( 青蓝工程 ” 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项目的资助 。 感谢匿名审稿 专 家 提 出 的 宝 贵 修 1 6 I E PM 0 3 改意见 。
·4 0·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 0 1 7 年第 3 期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降低碳排放了吗 ?
①
— — — 对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 韩 峰1 谢 锐2
( 南京审计大学政治与经济研究院 ;2.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 ) 1.
①
·4 2·
《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 0 1 7 年第 3 期
效应 。 在后工业时代 , 经济发展不再只是简单的工业生产 , 生产性服务已深入到经济发展的 各个层面而成为新型技术和创新的主要提供者和传播者 。 一方面 ,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产生的 ; 韩 峰 等 ,2 知识溢出早已突 破 传 统 制 造 业 的 行 业 和 空 间 局 限 , 使 溢 出 效 果 更 加 明 显 ( 0 1 4) 另一方面 , 作为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 ,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聚集了大量专业技术 工人 , 而且增加了技术人员正式和非正式合作交流的机会 , 易于产生新思想和新观念 、 激发 。在集体 创新思维 , 在区域内形成 良 好 的 集 体 学 习 和 创 新 环 境 ( K e e b l e和 N a c h a m,2 0 0 2) 学习和知识溢出效应作用下 , 先进生产技术 、 专 业 信 息 与 前 沿 理 念 被 嵌 入 生 产 制 造 环 节 中 , 提高制造业技术研 发 、 产 品 设 计 和 科 学 管 理 水 平 , 促 进 要 素 生 产 率 的 全 面 提 升 , 降 低 碳 排 放 。 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 假设 H 2: 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 和 多 样 化 集 聚 能 够 有 效 促 进 知 识 传 播 和 技 术 扩 散 , 进 而 推进制造业企业在集体学习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 降低碳排放 。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碳排放 3. 无论从近期还是长远来看 ,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都对节能减排政策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意 ) 。 首先 , 生产性服务业集 聚 本 身 便 是 经 济 结 构 调 整 的 重 要 内 容 , 有 助 义 ( 查建平等 ,2 0 1 2 于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 降低重工业比重 。 我国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模式一直是由投资驱动为 高 能 耗、 高 污 染、 低 效 率” 的 路 径 依 赖。 主 , 过分依赖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必将 出 现 “ 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发展 , 不仅有助于减少生产对能源的刚性需求 、 控制能源消费 快速增长 , 而且能够提高经济规模 , 从而降低单位能耗强度和碳排放水平 。 其次 , 我国长期 实行的资本偏向型发展战略使得工业发展对化工能源的过分依赖 , 抑制了对清洁能源的使用 和能源结构的优化 。 而生产性服务集聚及其在制造业价值链中的嵌入有助于实现制造业服务 , 达 到 节 能 减 排 的 目 的。 由 宣 烨 和 余 泳 泽 ,2 化 , 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和生产率提升 ( 0 1 4) 此提出如下假设 。 假设 H 3: 生产性服务业 集 聚 不 仅 有 助 于 提 高 制 造 业 服 务 化 水 平 、 改 善 能 源 利 用 结 构 , 而且能够有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实现碳减排 。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 行业异质性与碳排放 4.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碳减排效应还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细分行业性质有关 。 宣烨和余泳 ) 根据人均产值与技术密集度将生产性服务 业 中 的 “ 金 融 业” “ 信 息 传 输、计 算 机 泽 ( 2 0 1 4 服务和软件业 ”“ 科学研究 、 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 业 ” 等 定 义 为 高 端 行 业 , 而 将 “ 租赁和商 务服务业 ”“ 交通运输 、 仓储和邮政业 ”“ 批发和零售业 ” 等定义为中低端生产性服务业 。 中 低端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服务对象为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 , 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则主要为 。由于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处于 技术密集型或高端制造业提供服务 ( 席强敏 等 ,2 0 1 5) 价值链中低端 , 单位产品能耗和碳排放均较高 , 因而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中低端行业占比 较大情况下 ,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的 “ 技术外溢 效 应 ” “ 规 模 经 济 效 应” 和 “ 产业结 构升级效应 ” 将受到限制 。 相反 , 内部结构中高端行业占比较大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则有助 于产生预期中的碳减排效应 。 尤其是环境治理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集聚将使同类或同质污染 废弃物的集中排放和治理成为可能 , 有利于减少企业环境治理成本 , 降低碳排放 。 由此提出 如下假设 。 假设 H 4: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 碳 减 排 效 应 将 受 到 其 内 部 细 分 行 业 的 异 质 性 影 响 , 低 端 行业占比较大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将不利于碳减排效应的充分发挥 , 而高端行业占比较大的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则有助于降低碳排放 。
现代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源起及内涵要点复习课程
生产性服务业的源起及内涵(制造服务业的前世今生之)一、生产性服务业的源起最早提出生产性服务业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格林福尔德,他于1966年在研究服务业分类时最早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即可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的、非最终消费服务。
1975,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宁和辛格曼在《服务社会的兴起:美国劳动力的部门转换的人口与社会特征》中,把服务业分为四类:生产者服务(商务和专业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等);消费者服务(又叫个人服务,包括旅馆、餐饮业等);流通服务(又叫分销或分配服务,包括零售业、批发、交通运输业、通信业等);社会服务(政府部门、医疗、健康、教育、国防)。
布朗宁和辛格曼的分类方法得到了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的支持,按照联合国标准产业分类,服务业的四大部门是消费者服务业、生产者服务业、分配服务业,以及由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
按布朗宁和辛格曼的分类方法,生产者服务业也称生产性服务业,是主要为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投入的服务业(即中间需求性服务业,与最终需求相对应),进入经济各个部门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的生产过程(与家庭和个人相对应),是指直接或间接为生产、经营活动等提供中间服务,而不是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的最终消费服务。
并且,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知识含量,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
1993年,美国经济学家格鲁伯和沃克在其著作《服务业的增长:原因及影响》中,从服务的对象出发,将服务业分为三部分:为个人服务的消费者服务业、为企业服务的生产者服务业和为社会服务的政府(社会)服务业。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布朗宁和辛格曼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保险、法律、会计、管理咨询、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工程设计、产品维修、运输、仓储和通讯服务等等。
1982年,Hubbard和Nutter等人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领域是消费性服务业以外的服务领域,并将货物储存与分配、办公清洁和安全服务也包括在内。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以苏州为例
(三)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 界定
2019年第2期
研究探索
投入,因而其产出包含着大量人力 资本和知识资本,所以生产性服务 业能够提高资本和知识密集度,促 进专业化生产,提高劳动和其他生 产要素的生产率。侯学钢(1997 年)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也可称为厂 商服务业,它随着西方"工厂制度” 的确立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是为社 会物质生产提供各种非实物形态 的、服务业产业。
仇讨4专劳为竄践»
STATISTICAL THEORY AND PRACTICE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以苏州为例
□陆杰
“微笑曲线”两端朝上,在产业 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 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 值最低。在全球制造业产业链布 局中,设计和研发,以及物流与销 售主要为欧美等发达国家控制,我 国只能做低端的加工制造环节,这 是制约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 要矛盾。苏州是全国最大的制造 业城市之一,但与之相配套的生产 性服务业仍不发达,需要从深入推 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促使生 产性服务业价值链有效嵌入制造 业价值链,推动形成生产性服务与 生产制造协同发展的产业新生态。
综合考虑数据资料的可获取 性和统计概念的科学性,通过参考 各地目前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初步 界定,本文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GB/T4754-2011)作为行业类别选 取依据,以《生产性服务业分类标
准(2015年)》作为概念选取依据, 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F),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G),批发业(H),金融业(J),租赁 和商务服务业(L),科学研究、技术 服务和地质勘查业(M)”等六个行业 作为研究苏州生产性服务业的基 本范围。
R&D投入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投资 、 D G P增长率 、 投资率 、 法规及 研发人员 等为解释变量对 世 界上 8 8个 国家进行 了分析。 的热点和难 点 。已有 的文献 对此 问题 的研究 主要从 两方 面进 ( ) 观 因 素 分 析 二 微 行: 一是从税 收法律制度 、 政府科 技政策 、 利产 出体 系和地 区 专 发 展水平 以及开放 程度等宏 观层面进行 分析 ; 另一方 面是从公 1企 业规 模 因素 。以 R tw ls D dsn ) . o el和 ogo [ h [ l 9 为代表 , 为小 认 行 , 小 司治理 、 企业财 务资源 、 企业研 发体系 和 R D人员等企业 自身 企业具 有 “ 为优势 ” 在 引入新 的产 品或新 的设计 方 面 , 企 & 其在 技术创新效 率和时间上 都明 条件 出发进 行的微观层 面的分析。本文通过梳理 已有 文献从税 业 比大企 业显得更 具有效率 , 韩 h n— agLe 2 0 )o ] &D 收法律 制度 、 府科技政策 、 利产 出体 系 、 政 专 地区经济 发展水平 显优 于大企业 。 国学者 C ag Y n e (0 2 0在研究 R 敏锐地 意识到企 业规模就 是通过技术竞争 力 与开放 程度 、 司治理 、 公 产业组织 等因素 与 R D投入关 系 的现 投入影 响因素时 , & 与R &D投入 间接 联系。S hrr 16 ) cee(9 5 以销售额代表企业规模 , 有研究做一 综述 , 以期 对以后 的研究 提供 一定借鉴 。 以专利数 代表开 发活动 , 发现公 司规模 与研 发投入关 系不是很 国外 关 于 R &D投入 影 响 因素 的 主 要研 究 Se 17 ) &D费用 来衡量研究 开发活动 的投 入 , 析 e 分 相 对来说 , 国外 的相关 研究起 步较 早 , 彼特是 最早 研究 强 ;ot(9 9 用 R 熊 发现 R &D 经 费 与 销 售 额 之 比 随企 业 规 模 的 扩 大 而 增 加 。 技术进 步促 进经济增长 的经济学家 。 他提 出的两个 著名假设成 R sn eg发现 , 市场 份额 、 oeb r 当 技术 机会 和政府 R &D资 助资 金 为后来 经济学家讨 论的焦点 , 即垄 断力量与技 术创新之 问存在 市 &D人员 的投入 有 着 正相 关 关 系 ; 企 业 I4 企 业 承 担 着 更 大 比例 的创 新 份 额 。 等控制 变量被 引入 以后 , 场份额对 企业 R 大 ; , t 早 着显著 的负影 响 ,而 以员工 人数衡量 的企业规模 对 R D人员 & 期 的研 究主要 围绕 这两个假设研 究垄 断因素与企业 R D投入 & 强度 的关系 。近年来 , 国外 学者逐渐 抛开这一束 缚 , 从宏观 、 微 强度却没有显 著的影响 。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结构分析
A Structur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s 作者: 封思贤[1];徐月[1]
作者机构: [1]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南京210097
出版物刊名: 商业研究
页码: 6-12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2期
主题词: 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结构分析
摘要:在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相互关系时,现有文献集中在整体性分析上,分析的对象也大多是一个国家。
本文尝试以一个区域为例,重点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相互关系进行结构性分析。
结果显示人才流、资金流、知识和信息流、物流等不同类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的影响存在很大的差异;生产性服务业对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的影响程度也明显不同。
因此,只有以制造业为基础并与制造业联动,有针对性地推行各种类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经济政策才是切实可行的。
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研究述评
1生 产 性服 务业 增长 分 析 .
世 纪 8 年代 的研 究 重点 是 大都市 区生产 性服 务业 不成 比例 的集 中 . O
以及较 小地 方 的相 对稀 缺 。这种 生产 性服 务业 空 间极 化在 国 家和 区
C f y & B iy (9 1 of e a I 1 9 )探 讨 了生 产性 服务 业 的增 长和 区位 问 I 部 门生产 中弹 性生 产 方式 的兴起 已经 促 进 了生产 性服 务业 活动 的增 长 们 还对 生 产性 服务 业 的外部 化 进行 了分析 .从 而 加速 并 推动 了城 市 现代 化 ,国际 化进 程 。
一
、
生 产性 服 务业 的概 念
16 年 美国 经济 学家 H Genid 6 9 .r f l在研 究服 务 业及 其 分类 时 . e e 最 城市 通过 多级 城 市使 得 A S 动扩 张 . P活 总部 功 能和 高级 生产 性服 务
① 内部 的技 术限 制 ;②公 司特 征 ;③外 部经 济优 势 ;④ 非标准 化 与 的市场 指 向 的分支 部 门或 与顾 客 工作 的直 接联 合 :较远 距 离 的、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第3期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3,2001第38卷JOURNA L OF NAN J I NG UNI VERSITY V ol.38 (总141期)(Philos ophy,Human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G eneral,№141西方生产性服务业研究述评Ξ甄 峰,顾朝林,朱传耿(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南京210093)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区域与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
而总的来说,我国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还相对薄弱,对西方的研究还缺乏相应的梳理与跟踪。
因此,有必要对西方近十几年来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进行系统的总结与评述。
关键词:西方;生产性服务业;述评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278(2001)03-0031-08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经济得到了普遍快速持续的发展。
一方面,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增长很快;另一方面,虽然制造业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其就业仍然保持着相对的稳定。
这引起了地理学家和区域经济学家对生产性服务业研究的广泛重视,很多学者也从多个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首先是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都考察了空间经济功能和形成中服务活动的作用,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由于其作为区域出口基地及其在促进创新和技术变化中的作用。
其次,研究者在空间经济结构演化的分析与解释中已采用了新的框架:弹性生产概念,它强调了垂直体系的瓦解和社会劳动分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开始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这对原有的区域与城市空间结构、产业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在西方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试图对西方生产性服务业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今后发展趋势进行归纳与总结,以期对国内相关研究有所借鉴。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及其起源二战后西方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学术界对服务业研究的关注。
从货物生产到信息处理活动的缓慢转移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占着主导地位,因此,生产性服务业的研Ξ收稿日期:2000-10-05作者简介:甄峰(1973-),男,陕西汉中人,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博士研究生;顾朝林(1958-),男,江苏靖江人,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朱传耿(1963-),男,江苏徐州人,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副教授,区域经济学硕士。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港澳—珠江三角洲及其外围地区协调发展的研究”(49831030)究成为服务业的重要课题。
M.J.Healy和B.W.Ilbery总结了几种不同类型的服务业分类:(1)货物相关的服务,如零售、批发、货运等;信息处理服务,如金融、教育和市场;人力支持服务,如福利服务和旅馆及看养等。
(2)公共服务,如地方和中央政府;私有服务,如零售业和银行。
(3)基本服务,服务出口到本地以外,如旅游和货运;非基本服务,主要是服务本地消费者的需要,如零售。
(4)生产性服务,为其他产业提供服务,如市场研究、R&D等;消费性服务,直接为消费者或家庭提供服务,如闲暇服务和教育等。
[1](P186)H owells 和G reen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为其他公司提供服务,这包括保险、银行、金融和其他商业服务业如广告和市场研究,以及职业和科学服务如会计、法律服务、R&D等[2]。
一些权威学者也将货物储存与分配、办公清洁和安全服务包括在其中[3](P20)。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货物生产或其他服务的投入而发挥着中间功能。
它们提高了生产过程不同阶段产出价值和运行效率,被定义在包括上游的活动(如研究)和下游的活动(如市场)[4]。
由于服务业活动的复杂性,其分类也是呈现出多样的特点。
但是,生产性服务业这一概念已经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同。
西方生产性服务业研究基本上有以下主要内容:探索在城市体系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区位和发展;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交易的区域间流动,及其对区域和大都市区的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组织国际化的范围和重要性;办公空间的区位和发展。
下面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二、生产性服务业增长分析如果我们将经济发展定义为反映在所有经济部门兴衰中的一系列结构变动,那么在大都市区中经济发展最具戏剧性的因素就是服务业就业的增加和制造业就业的下降。
这些在美国传统的制造业中得以反映。
这些部门转移的结果是制造业区位墒的下降,而服务业区位墒则上升[5]。
G ilmer对美国44个大都市区服务业区位墒比较表明,大都市区为广泛的内陆提供服务[6]。
即使是在较大的大都市区内,较小的地方相对于较大的地方有着小规模的且更地方化的服务业集中,而大都市区的集中更趋向于部门专业化。
Beyers 指出,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增长最快的大都市区增长也最快,但同时在整个区域也显现了较快的增长势头[7]。
生产性服务业增长向较小的都市区和非都市区的扩散部分是经济活动中较少资金密集型的活动向小公司转移分散,还有就是通过大型财会、金融服务、工程或管理咨询公司以寻求新市场(通过授权和联盟关系)[8]。
一些学者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增长是公司活动地理范围变动的结果,还有的认为与公司重构过程有关[9]。
C offey和Bailly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和区位间关系,以及弹性生产方式的兴起[10]。
他认为,在货物生产和服务业部门生产中弹性生产方式的兴起已经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活动的增长。
Harrington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增长[11]。
对区域发展而言,服务业生产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能带来服务业输出中“失业性增长”的痛苦以及增加工资和总要素生产率的许诺。
由于市场条件和当前技术应用的差异,这种变化在部门间会不均衡。
由于服务业劳动分工的差异,这种变化在区域间也不均衡。
而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的几大要素有:(1)产品和服务生产的转型;(2)大多数产品生命周期被削短了;(3)短期的顾客货物的生产正在取代大批量生产经营方式,同时,研究与发展、设计和广告、产品与服务的市场和分配方面变得越加重要。
[9]C offey和Bailly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外部化进行了分析,将其原因概括为:(1)内部的技术限制;(2)公司特征;(3)外部经济优势;(4)非标准化与不可预见之需求;(5)组织战略;(6)避免风险和固定成本。
[10]G oe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销售的最大部分是其他服务业而不是制造业;对大多数生产性服务业而言,市场是主要面向最终(消费者)需求[12]。
一些因素导致了制造业和服务业从外部购买生产性服务,如一些企业由于知识或成本的考虑而不可能提供特别的服务投入。
尤其是高技术变化很快或需求尚未标准化和不可预见之时,企业不可能投入自己的力量去为了某种服务。
经典的研究表明:个人企业(与分支厂家相比)、中介机构和企业有着相对较高的出口和快速增长,并且对变化的市场和技术开放的企业会购买相对大量的外来服务[4]。
三、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研究经典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研究一般都从部门就业和增长模式来探讨产业,而不是单个企业区位或增加就业的决策。
大多数研究其模式或者用简单的核心边缘理论,或者就是复杂的城市等级体系。
由于研究方法和部门选择的不同,结果也就不同[11]。
随着弹性生产形式的出现,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开始改变[13](P5),而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因子是:可能顾客的当前区位;多样劳动力的成本和可获取(对企业运行而言,企业家区位取代了劳动力区位)。
这两个因素间相互作用受着服务业生产技术及其市场结构、大容量的远程通讯依赖的调节。
这些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是相反也可以是一致的[11]。
下面我们从区域间和区域内部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
在区域间层面,生产性服务业有着与制造业不同的动力机制。
没有跟随着这些制造业进入新产业空间,生产性服务业仍然集中在大都市区,其中许多还是传统的工业腹地[14](P98)。
相反,生产性服务业生产的弹性实际上由于这些因素而变得容易,这创造了巨大的外部规模经济。
生产性服务业活动趋向于集中在大都市区,为了接近合格的劳动力、研究中心和大学、互补性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大的地方市场,尤其是对生产性服务业有较高需求的公司总部所在地。
尽管这可能导致地域上的不均衡发展,但Illeris认为,只要具有有效的长距离联系,有着环境优势的一些非大都市区也能吸引和容纳生产性服务业[15]。
他将促使空间集中和使弹性生产容易的因素概括为以下几点:(1)较熟练人力资源的蓄水池,这是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的主要因素;(2)后向联系的机会;(3)前向联系机会。
综合考虑前向和后向联系,生产性服务业在较少大城市中的集中使得与这些服务的生产和传送的交易成本最小化。
尤其是,一方面,在生产者们及其投入和市场间维持面对面的联系的成本,另一方面,是最昂贵的中间需求的服务业生产;这种花费能通过空间积聚而得到极大的减少。
传统的观点,即远程通讯技术将代替面对面的联系,并且产生生产性服务业的分散化,这种观点可能过于乐观了。
相反地,演化的远程通讯技术将会产生增加这些活动的集中效应[13](P28)。
服务包括信息能被长距离出售,这种趋势已经影响了欧洲的服务业的区位变化,使其主要朝着大都市集中。
Beyers研究了美国大都市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中,结果表明1985年有90%的生产性服务业就业集中在大都市区,占了总就业的83%。
而除了银行以外,生产性服务业在非大都市区的区位墒低于1.0。
而Daniels认为英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着明显的反大都市区趋势[16]。
由于伦敦的高成本,一些职业和商业服务业将其低级办公功能(backoffice)移向了一些非大都市区城市(如省级城市)。
C offey和Bailly分析了大城市的所谓“公司活动综合体”(com plex of corporate activities),认为其具有高度交织的投入—产出网络联系,因而类似于以“新产业空间”为特征的制造业综合体[10]。
在区域内部层面(大都市区),弹性生产体制创造了很多地区的空间聚类,其功能差异和组织不同的企业间表现出了紧密的前向和后向联系[12]。
这类似于新产业空间中的制造业机构的空间行为,然而,这种趋势趋向于发生在主要的大都市区,且集中在所谓的公司活动综合体中[17]。
大都市区内部,服务机构区位依赖于其他特征。
主要客户的区位被广泛地引作为该层面的一个重要因素。
然而,一些中介性服务部门比其他部门更集中在大都市区的C BD区。
这些部门大多数是与法律、广告、会计与零售、批发及房地产部门有着最强的前向联系。
他们认为与相似公司而不是客户的密集的信息联系是其在大都市区内部集聚的原因,而且对于高级复杂的服务业,这种集聚趋势更明显。
另一方面,商业活动密集的大都市区使得在选定的郊区县边缘城市(edge city)的发展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