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空间理论关照下的语篇回指

合集下载

心理空间理论与叙事语篇中的指示语分析

心理空间理论与叙事语篇中的指示语分析

心理空间理论与叙事语篇中的指示语分析
周永;徐慧
【期刊名称】《鸡西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8(008)001
【摘要】美国认知语言学家Gilles Fauconnier提出的心理空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它旨在解释语言即时或实时的产生与理解的过程.在语篇的加工与处理中,心理空间理论把语篇中出现的各种实体、各种关系和过程理解为一个个相互关联的心理空间,对于语篇中的指称、同指以及故事情节的理解提供了同一、可靠的方法.本文在心理空间理论的指导下,对叙事语篇中的指示现象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重点分析了人称指示语,指出了其与传统语篇分析的不同之处及其在语篇构建中的作用.
【总页数】3页(P121-123)
【作者】周永;徐慧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2005级,江苏,徐州,221116;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2005级,江苏,徐州,2211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
【相关文献】
1.经济评论语篇中的元话语分析①--基于心理空间理论 [J], 彭清
2.心理空间理论与语篇教学中的预设认知 [J], 郭卫平
3.心理空间理论框架下空间指示语come/go的指示映射现象 [J], 侯瑞平
4.英语中指示语在叙事性语篇中的作用 [J], 陈素云
5.从心理空间理论看远、近指示语与心理距离的关系 [J], 周蔷;张萱;李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心理空间理论下的语篇视角转换

基于心理空间理论下的语篇视角转换
些人 物角 色表达 的不 同思想 , 时 , 本 空间里 就 这 基 插进 了一个 个新 的空 间 。某一人 物 的主体 思想 就
外 ,语篇 中的视角转换在一定程度上也起着衔接 语 篇 的作 用 , 本文 将重点 讨论 这个 问题 。
二 、 理 空 间理 论 心
作为 认 知语 言学 基 本 理 论之 一 的 F uo ne a cn i r
中图分类号 : O 0 H 一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9 86 (0 10 — 04 0 10 — 6 6 2 1 )8 0 5 — 3
语言学 家们 曾对 语篇 衔接 这一 话题 从不 同 的
的心 理 空 间 ( na s ae : 指 出 , 言 的理解 me t pc ) l t  ̄论 语
篇 衔接手段 来实 现 的。 篇衔接 又 主要 是 由照应 、 语 替 代 、 汇衔接等 一系列 词汇 手段实 施 的。 词 除此之
话语分析过程 中我们通常会考虑到如下 四种 基本心理空间 : 基本空 间(aes c )事件空 间 bs p e、 a (vn pc)视点空 间(iw on sae 、 eet ae 、 s v pitpe )和焦 点 e 空间( cs pc) 0 在叙事语篇中, f u ae 。 ] o s 9 7 叙事者所处 的现实世 界为基本 空 间。 语表述 的过 程 中 , 话 都可 以返 回到这 一基本 空 间。 常情 况下 , 们都 习惯 通 我 性假设 基本 空 间是真 实地 呈现 信息 的 。叙 事者 叙 述过 程 中 , 会让其话 语 中的人物 开 口说 话 。 根据 这
通过这些新空间所包含的信息来得以体现。他/ 她 主要 是从其 主观视点 出发 ,建 构起其 他各 种不 同

意识流语篇中搭桥回指的语篇功能:向心理论视角

意识流语篇中搭桥回指的语篇功能:向心理论视角
p h r a s e s s e r v e di f f e r e n t f u n c t i o n s b o t h wi t h i n a n d a c r o s s s e g me n t s .Wi t hi n s e g me n t s,t h e y a r e u s e d f o r e l a b o r a t i o n, e x t e n s i o n a n d e n ha n c e me n t o f i n f o r ma t i o n lo f w.Th e y a r e a l s o u s e d or f d i s a mbi g u a t i o n,t h e ma t i c pr o mi n e n c e,a s a t o pi c s h i t f a n d a s i g na l o f a r h e t o r i c a l r e l a t i o n o f c o n t r a s t wh i l s t a c r o s s s e g me n t s,t h e y s e r v e t o s i g n a l a l t e r a t i o n o f p a r t i c i pa n t s’p e r s p e c t i v e s a nd a s s e g me n t a t i o n ma r k e r s .El l i p t i c a l z e r o p r o n o u n b a c k wa r d — l o o k i n g c e n t e r s a r e u s e d
指 的语 篇 功能界 定 为构 建适合 意识 流语 篇 的 向心理 论模 型 , 特 别 是 对 搭 桥 回 指 生 成 算 法 的 构 建 提 供 了 计 算

心理空间视角浅谈一个语言使用者

心理空间视角浅谈一个语言使用者

心理空间视角浅谈一个语言使用者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沟通工具之一,它不仅可以用来表达思想和情感,还可以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是语言使用者,我们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交流情感,解决问题等。

我们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自身心理空间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会改变我们的语言使用方式,我们的行为和情感表达。

本文将从心理空间的视角出发,浅谈一个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语言时可能面临的心理空间问题,并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心理空间。

心理空间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占据的一定的空间范围,它包括个体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心理因素。

每个人的心理空间都是独特的,它受到个人经历、性格特点、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当一个人在使用语言时,他的心理空间会对语言使用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个体的情感体验会影响他的语言表达。

一个心情愉快的人通常会用积极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而一个心情沮丧的人往往会使用消极的语言。

这种情感体验对语言使用者来说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调节心情来影响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

当我们处于不良情绪时,可以通过休息、放松、与朋友交流等方式来改善心情,从而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加积极向上。

个体的认知倾向会影响他的语言表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思维习惯,这些认知倾向会对他的语言使用产生影响。

一个注重细节的人在使用语言时可能会更加注重细节的描述,而一个偏向整体抽象的人则更倾向于使用抽象的语言表达。

这种认知倾向会使不同的人在语言使用时产生不同的倾向,因此我们在交流时需要注意对方的认知倾向,尽量用对方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个体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影响他的语言表达。

每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不同,他的语言习惯、用词方式等都会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

东方文化强调含蓄和客套,西方文化则更注重直接和坦率的表达。

一个人的社会文化背景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他在使用语言时的表达方式和习惯。

心理空间理论视角下概念隐喻的类型及认知理解

心理空间理论视角下概念隐喻的类型及认知理解

心理空间理论视角下概念隐喻的类型及认知理解作者:沈秀丽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年第05期语言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在语言学家中已达成共识。

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非自足、非自治的系统,语言能力是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语言的运用同人类认知活动分不开,语言使用本身就是认知能力的体现。

”纵观隐喻研究史,有不少学者和语言学家试图对隐喻现象作出种种阐释。

最早要追溯到亚氏的对比论、昆提良的替代论、里查兹的互动理论等;以莱柯夫和约翰逊为代表的语言学家提出了现代认知隐喻理论。

近年来语言学家们认为,无论是对言语现象还是非言语现象的理解和阐释都离不开认知者的智力加工。

由于心理空间是人们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概念包,因此本文试图通过介绍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的运作机制,再现概念隐喻的特点及其认知理解的心理运作过程。

一、心理空间理论简介心理空间理论是一种以虚拟的心理空间来解释词际、句际语义关系的认知理论。

Fauconnier举例解释了如何理解空间理论及其中的识别原则、连接关系、语用关系、触发语和目的语等概念及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1.识别原则如果两事物(从最普遍意义理解)a和b在认知上有联系,表达a的事物就能触发、激活b并取代b。

即F(b=F(a)),a作为b的描述,a可以识别b(a为触发语,b为目的语,F 为连接关系)。

2.解读原则空间中的词语称为空间语义项,一般有名词性成分充当,名词性成分通过有定解读原则和不定解读原则在某一空间中建立空间语义项,然后再通过空间识别原则在另一空间建立对应的空间语义项。

Fauconnier对上述三原则作了详细的解释。

二、概念隐喻的分类及认知理解Lakoff和Johnson把隐喻称为隐喻概念,认为隐喻是人们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

根据源域的不同,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方位性隐喻和本体隐喻。

1.结构隐喻结构隐喻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将描述一种概念的词语用于描述另一种概念。

0603心理空间理论关照下的语篇分析认知图式解读

0603心理空间理论关照下的语篇分析认知图式解读

并能表明一个新空间与其从中得以构建的基点空
间的关联特点 ; ( Fauconnier 1997 : 40) 也可以是已
存在的空间内焦点转移的标志语 。例如 : 方位词 (in , at) ,条件式 (if , when) ,状语 ( actually , proba2 bly) ,动词 ( hope , claim) ,它们的作用是帮助构建
After the armistice they agreed he should go home to get a job so they might be married. ( Hemingway 1987)
·48 ·
在图 3 中 ,叙事基点空间是构建一个新空间 的基点 。新建立的现实空间与基点空间相对 ,是 过去时态 ,内含两位达成协定的主人公 (a 和 b) 。 动词“agree”是后构建的新空间的空间构造语 , 这些新空间与现实空间相对 ,都是将来时态 ,因此 也就不是既成事实 。我们将由“agree”构建的第 一空间称为协定空间 1 ,在此空间中 ,男主人公 ai 返回美国 ,“should ”则表明与现实空间 ( 过去时 态) 相对的将来时态 ,此时的现实空间是视点 。协 定空间 1 的内容又是协定空间 2 的内容前提 ,协 定空间 2 与协定空间 1 相对 ,是将来时态 。协定 空间 1 和协定空间 2 内容的共同体现又进一步构 建另外一个新空间 ,我们称之为终极目标空间 , 在此空间中 ,两位主人公结婚 。终极目标空间与 协定空间 2 和协定空间 1 相对 ,是将来时态 。
1. 1 心理空间的主要类型 A. 时间空间 : 当前空间或移位空间 (过去和 将来) ,主要由时间副词 、动词的时态和体来表示 。 B. 空间空间 :地理空间 ,主要由地点状语 、动 态动词来表示 。 C. 域空间 :某个活动范围 ,如工作 、游戏和就 餐等等 。 D. 假设空间 : 条件式情景 、假设的和不可实 现的可能性 、建议和推断等等 。( Stockwell 2002 : 96) 1. 2 空间构造语 空间构造语是指构建新空间的语言表达式 ,

心理空间视角浅谈一个语言使用者

心理空间视角浅谈一个语言使用者

心理空间视角浅谈一个语言使用者心理空间视角是指在心理学中用来描述人们在心理活动中所占据的空间的概念。

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使用者处于特定的心理空间中,这个空间会影响到人们的语言表达和理解。

一个语言使用者的心理空间包括了他的个人经历、思想感受、价值观念等方面,这些构成了他的主观世界。

一个人的语言表达和理解是受到他的心理空间的影响的。

一个习惯性细致思考的人可能在语言表达中会更注重细节,而一个乐观向上的人可能在语言表达中会更倾向于积极的表达。

在语言理解过程中,心理空间视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有时候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

不同的人由于心理空间的差异,在理解同样的信息时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一个在乡村长大的人和一个在城市长大的人对于“田园风光”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因为他们的心理空间中对于乡村和城市的印象和体验是不同的。

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心理空间视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选择不同的词语和句子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人们的心理空间会影响他们选择词语和句子的方式。

在描述一个美丽的花朵时,一个喜欢花卉的人可能会使用一些具体的词语来描绘花朵的形状和颜色,而一个不感兴趣花卉的人可能会简单地用“漂亮”来形容。

除了个人心理空间的差异之外,还有一些共享的心理空间,比如文化背景和社会认同。

这些共享的心理空间可以影响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

同样是一句话,“他真有手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因为他们的共享心理空间中对于“手腕”的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

心理空间视角在语言使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人们的语言理解和表达。

人们的心理空间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它由个人的经历、思想感受、价值观念等构成。

在语言理解中,个人的心理空间会导致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在语言表达中,个人的心理空间会影响词语和句子的选择方式。

共享的心理空间也会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产生影响。

心理空间视角浅谈一个语言使用者

心理空间视角浅谈一个语言使用者

心理空间视角浅谈一个语言使用者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通过语言的运用,人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传递信息,进行交流。

每个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都会产生自己独特的心理空间,这种心理空间会影响到他们的语言选择、语言运用和交流效果。

本文将从心理空间的角度来深入探讨一个语言使用者所面临的困惑、挑战和解决之道。

一个语言使用者的心理空间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的。

比如说,一个人所生长的环境、家庭背景、文化认同和个人经历等都会对他的心理空间产生影响。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人们对于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一个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空间,以适应不同的语言环境。

一个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常常会面临着困惑和挑战。

比如说,当他使用的语言与对方的语言不一致时,他可能会出现理解困难、沟通不畅的情况。

这时候,他需要调整自己的心理空间,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并使自己的表达更加清晰明了。

当一个语言使用者在跨文化交流中时,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他可能会面临着价值观念、信念体系和行为方式的冲突,从而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和困扰。

这时候,他需要调整自己的心理空间,以更好地融入对方的文化环境,建立起良好的交流关系。

要克服这些困难和挑战,一个语言使用者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心理空间能力。

他需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包括语法、词汇、语调和表达能力等方面。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语言能力,他才能更好地进行交流和表达。

他需要培养自己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包括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理解对方的价值观念和传统习俗等。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他可以逐渐调整自己的心理空间,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

英汉回指的心理空间理论解释

英汉回指的心理空间理论解释
象在大 脑 中 的 图 式 活 跃 状 态 密 切 关 联 。受 此 启
发, P r i n c e( 1 9 8 1 ) , G u n d e l( 1 9 9 3) , A i r e l ( 1 9 9 0 )
推理 机制 的相 关 研 究 很 少 。基 于这 一 情 况 , 笔 者 试 图在心 理空 间理 论 视 阈下 , 探讨 在具 体 语 用 环 境 中英汉 回指 , 以及 回指 成 分 的 使 用是 如 何 激发 受话 人 的认知域 , 引 导受话 人建 立动 态心理 空 问 、 建立语 境层 级 的一 致 和 连贯 , 解 读 话 语 语 篇 中 的
[ 收稿 日期 ]2 0 1 2—1 1 — 0 1 [ 基金项 目] 湖南省教育科 学“ 十二五”规划 2 0 1 1 年度 “ 高 中英语课 堂教师 对学生话语 修正 的语 用研究 ” 课 题成果
( 课题批准号 : X J K 0 1 1 C J J 0 1 0 ) 。 [ 作者简介 ]张少林 ( 1 9 8 4一) , 男, 硕士 , 湖南省涟源市 一中教师 。研究方 向: 英语教学法研究 。
第 3 2卷 第 1期 2 01 3-  ̄ -2 月
和 田 师 范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J oURNAL OF HETI AN N0RM AI COL LEGE
V o1 . 32 . No.1
F e b. , 2 01 3
英汉 回指 的心 理 空 间理 论解 释
张 少林
长期 以来 , 国 内外 的学 者从 哲 学 、 逻辑学 、 语 言学 、 计算 科 学 等 学 科 视 角 对 回指 ( a n a p h o r a ) 展 开 了多角 度 、 全方 位 的研究 , 成果 颇 丰 。特 别是 在 语言 学领 域 , 随 着各 种语 言学理论 及 流派 的 出现 , 学者们 对 回指 的研 究 也变得 越来 越深 入 、 细致 , 各 种理论 体 系 对 回指 的解 释 力 也 愈 来 愈 强 。学 者 C h a f e( 1 9 7 6 ) 是从认 知视 阈系统 研 究语 言 回指 现 象 的鼻 祖 。他认 为 , 不 同 的指 称话 语 与 其 所 指对

心理空间视角浅谈一个语言使用者

心理空间视角浅谈一个语言使用者

心理空间视角浅谈一个语言使用者心理空间是指个体心理活动的场所,是个体对外界世界的认识和感受的一种心理表现。

在语言学中,心理空间视角是指通过语言使用者的言语行为和语言选择,来观察、分析和解释语言使用者的个体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

一个语言使用者的心理空间是一个十分丰富多彩的领域,包括思维、情感、意图、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表达和体现。

本文将从心理空间视角对一个语言使用者进行浅谈,探讨其在语言使用中所展现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

一个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活动是其心理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维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活动,通过思维,人们能够对外界世界进行认识和把握。

在语言使用中,一个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特点会在言语行为中得到表现。

一个重视逻辑思维的人在交流中可能会更注重事实和推理,言语表达更加条理清晰;而一个偏重感性思维的人在交流中可能更加注重情感和意象,言语表达更为生动和抒情。

通过语言使用者的言语行为可以观察到其思维方式和思维特点,进而了解其心理空间中的思维活动。

一个语言使用者的情感表达也是其心理空间中的重要内容。

情感是人们内心世界的一种反映,是个体对外界事物产生的积极或消极情绪的体现。

在语言使用中,情感的表达常常是语言使用者心理空间的重要展现形式。

一个语言使用者在言语行为中表达的情感信息,能够反映出其内心世界的状况和特点。

一个情感丰富、善于表达的人,在交流中可能会充满感染力,言语充满温情;而一个情感内敛、不善言辞的人在交流中可能表现得较为含蓄,言语显得冷静和理性。

通过语言使用者的情感表达,可以窥视其内心情感的丰富程度和情感体验的特点,从而了解其心理空间中的情感活动。

一个语言使用者的意图和态度也是其心理空间中的重要内容。

意图是指语言使用者在言语行为中所要传达或表达的意思和目的,而态度则是指语言使用者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态度。

在语言使用中,一个语言使用者的言语行为会受其意图和态度的影响,从而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点和语言风格。

定中心理论视野下的汉语语篇第三人称回指解析

定中心理论视野下的汉语语篇第三人称回指解析

2020年第3期No.32020华文教学与研究TCSOL Studies总第79期Sum No.79[收稿日期]2020-03-30[作者简介]李榕(1985-),女,陕西眉县人,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汉语篇章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等研究。

电子邮箱:******************。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指称的汉语篇章与句法互动机制研究”(16CYY045);第二批“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项目(JCRCKYPT002)①也有人译为“向心理论”,如苗兴伟(2003)和许余龙(2004)等。

②也有人译为“后照中心”或“回指中心”,下文统一为“后指中心”。

0.引言第三人称回指是近几十年以来篇章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和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美国语言学家和认知科学家在20世纪末面向计算机处理语篇提出了定中心理论(Centering Theory )①(Grosz &Sinder ,1986;Grosz 等,1995;Walker 等,1998)。

该理论综合了多个学科的前沿成果,关注语篇回指的处理难度和连贯性等问题,提出后指中心(Backward-looking Centers ,简称Cb )②是影响第三人称回指的重要因素。

该理论一出现就引起了研究者极大的兴趣,已有很多跨语言的研究,包括德语、希伯来语、意大利语、日语、荷兰语和土耳其语等(Di Eugenio ,1990;Hoff⁃man &Turan ,1993;Kameyama ,1986;Rambow ,1993;Walker ,Iida &Cote ,1990;Yongkyoon ,1991;Ziv &Grosz ,1994等)。

近二十年来国内也出现了不少相关研究,如苗兴伟(2003),许余龙(2004),熊学亮、翁依琴(2005),许宁云(2006),段嫚娟(2006),王德亮(2011),孙珊珊等(2015)等。

心理空间视角浅谈一个语言使用者

心理空间视角浅谈一个语言使用者

心理空间视角浅谈一个语言使用者一个语言使用者的心理空间是他/她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的产物。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情感的表达工具,通过语言,个体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和需求。

在使用语言时,个体会将自己的意识和思维活动转化为特定的语言形式,从而形成一种沟通和交流的方式。

一个语言使用者的心理空间是与他/她的个体差异和认知特点相关的。

每个人的认知方式和心理特点都不相同,因此每个人的心理空间也会有所不同。

有些人思维开放,善于表达和交流,他们的心理空间可能更加灵活和广阔;而有些人内向、保守,他们的心理空间可能更加狭窄和封闭。

不同的个体在使用语言时,会根据自己的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达。

一个语言使用者的心理空间也受到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对语言的使用方式有着不同的要求和规范。

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会受到语言使用的规则和约束,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理空间。

以中文为例,中文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隐喻表达方式,因此中文使用者在思维和表达时,可能会更加注重意象和情感的表达。

一个语言使用者的心理空间也与其语言能力和沟通技巧相关。

语言使用者的心理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语言能力和沟通技巧。

一个语言能力强、沟通技巧高的个体,可以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情感,从而拥有更广阔和丰富的心理空间。

相反,一个语言能力弱、沟通技巧差的个体,可能会因为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而感到内心的困惑和焦虑。

一个语言使用者的心理空间是个体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的产物,与个体的认知特点、文化环境、语言能力和沟通技巧等因素密切相关。

了解和分析一个语言使用者的心理空间,有助于理解个体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从而促进更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英语语篇中回指的认知分析

英语语篇中回指的认知分析

英语语篇中回指的认知分析【摘要】本文将篇章中的回指作为研究对象,以传统语言学对回指研究成果为基础,利用现代认知语言学的心理空间理论和观念参照点模型为研究框架,对英语语篇中的回指现象进行了分析,并用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对此进行了解释。

【关键词】回指;语篇空间;心里空间;参照点回指的解释对英语语篇的理解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在语篇中话题的建立、保持和转换都主要通过回指关系来实现。

根据回指的语言表现来判断,它由两部分组成,即,回指词和它的照应词。

回指的定义为:一个词指代之前出现在同一文本或语篇中的词所表达的实体或意义,这种现象就叫做回指。

从这个角度看,回指几乎包含了所有语篇中参照、替代、省略的词汇衔接关系。

认知语言学中的回指:认知语言学关注语篇作者所构建的意识模型中回指词和照应词之间的语义关系。

在这种方法中有一些基本的语义概念,其中最重要的是“概念参照点”和“域”。

一、当前语篇空间当前语篇空间涵盖作者和读者一部分知识。

这部分知识是双方所共享的部分,而且立即可用于理解和交流。

图中白色方框中代表作者的知识,左斜线方框代表读者的知识,中间的点状方框代表当前语篇空间。

那么,如果当一个指代对象在当前语篇空间中被激活,就可以使用一个代词来指代,无需考虑这个代词在之前有没有照应词。

如:we all like miss wang because her lessons are always interesting. 这句话中we虽然是第一次提及,但是从语篇中可以推断we 指的是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在内的miss wang 的学生。

换句话说,前指词的存在仅仅是一个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

这就能解释有些代词没有预设也可以直接使用。

二、心理空间心理空间是由fauconnier(1994)提出,是一种研究自然语言意义的方法。

这种理论认为,为了能够理解语言的组织结构,有必要研究在写作和阅读中建立的域和由成分、角色、策略和关系构成的域。

心理空间视角浅谈一个语言使用者

心理空间视角浅谈一个语言使用者

心理空间视角浅谈一个语言使用者
心理空间是指人们在意识中构建的一种虚拟空间,用来存储、整理和处理个体的经验、记忆、情绪和想象。

在语言使用者这一群体中,心理空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心
理空间视角浅谈一个语言使用者,以中文作为例子进行讨论。

心理空间还影响着一个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表达方式。

在进行语言表达时,一个语言使
用者会选择合适的词汇、语法结构和语言风格,以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这种选择往
往受到心理空间的影响。

一个语言使用者可能会受到个人经历、情感状态和文化背景的影响,选择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这种选择会使得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表达具有个性
化和差异化的特点。

心理空间还参与了语言理解和思维过程。

当一个语言使用者听到或读到他人的语言时,他需要在心理空间中对这些信息进行解码和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心理空间需要与存储的
语言知识进行匹配,找出最准确的意义。

心理空间还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和整合,与已有的
知识和经验进行联系,形成具体的理解和思考。

心理空间在一个语言使用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储存了大量的语言知识,还影
响着语言的表达方式、语言的理解和思维过程,以及表达者的情绪和态度。

通过了解和运
用心理空间,一个语言使用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思,并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心理空间理论框架下空间酱示语come/go的指示映射现象

心理空间理论框架下空间酱示语come/go的指示映射现象

但 忽略了空间指 示语 c o me / g o 指示 映射 的意义构建过程及这
些 语 用 效背 后 的认 知机 制 。本 文 在 前 人 研 究基 础 之 上 ,依 据
心理空间理论来阐释 空间指示语 c 的认知机制 , 试 图探索其本
系列心理空间中, 最起始空 间为基点空间 ( B a s e s p a c e , 简称, B ) , 即说话者 的现 实空 间( R e a l i t y s p a c e , 简称 , R ) , 这种现实空 间也是一种心理表征。 心理空间中包括空间语义项( e l e me t) n , 不 同空间中的语义项 , 可以通过 不同原则进行映射 , 其 中最普
质特征 。
图 l
例 ( 4 ) 句子 的意义是现实 中具有绿眼睛的女孩在 图片 中 却被画成 了蓝眼睛 。这个句子也可以不同通过识 别原则 ,其 意义是在 图片 的女孩既有蓝眼睛也有绿眼睛,这种矛盾 的理
3心 理 空 间 框 架 下 空 间 指 示 语 c o me / g o的 指 示 映 射 情景 1 你 听 到 有 人 在 敲 门, 你 会 说 “I a m c o mi n g !” 而 不
2心理空 间理论框架 心理空间( Me n t a l S p a c e ) 是人们在进行思考、 交谈时为 了 p a c k a g e ) 。它不是语言形式结构本身或语义结构本身 的一部
分, 而 是 语 言 结 构 中相 关 信 息 的 ” 临 时性 容器 ” ( t e mp o r a r y c o n .
用使 用 中指 示 中心常发生转移。L y o n s 将其称为指示映射现象。依据心理空 间理论 , 本 文 旨在 阐释 空间指示语 c o me / g o指示映射现象的意义构建 过程 , 试 图探 索其本质特征。

心理语言学视角下复现关系的语篇分析

心理语言学视角下复现关系的语篇分析
( )T e me t g c mme c d a sx ti y 1 h ei o n n e t i hr . t
Fr m t e o h mo e t t e a m n i b g n, i t wa c e r h t l s l a t a a l
w a not el. s w 1
定 并 反 映 说 话 者 的 心 理 分析 ; 复现关系 ; 心理认 知因素 作者简 介: 王宏伟( 9 9 )女 , 17 一 , 黑龙江大庆人 , 大庆 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 从事语言学与语 言教 学研 究。
中 图分 类 号 : 0 0 H —5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 2 6 (0 9 0 — 17 0 10 — 15 2 0 )5 0 1— 4 话人 解读 , 之亦 然 。 反 收 稿 日期 :0 9 O— 8 2 0 一 1 1
自韩礼德 与 哈桑 出版 《 语 中的衔接 》 英 以来 , 关 于 衔 接 与 连 贯 的 研 究 硕 果 累 累 , 仍 有 一 些 领 域 和 但
复现 是两 种词 汇衔 接手 段之 一 ( 一 种衔 接手 另 段 是 同 现 ) 指 在 语 篇 中重 复 一 个 词 汇 或 是 通 过 运 , 用 词 汇 联 系 或 概 括 词 的 方 式 重 述 它 的 意 思 [, 复 3即 1 现 能 通 过 同 义 词 复 现 、 汇 重 复 复 现 、 下 义 关 系 词 上 复 现 和概括词 复 现来 实现 。
第 2卷 9
第 5期
大庆师 范学院学报
J R LO A I O OU NA F D Q NG N RMA IER I L UN V STY
Vo . 9 No 5 12 . S pe e ,0 9 e t mb r 2 0

从心理空间理论看语用预设的理据性_陈家旭

从心理空间理论看语用预设的理据性_陈家旭

2004年第5期总第120期 外语学刊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2004,No.5Serial No.120从心理空间理论看语用预设的理据性陈家旭 魏在江(聊城大学,聊城252000;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提 要:本文从心理空间理论入手,探讨了语用预设的心理空间理据。

鉴于预设本身的复杂性、动态性和不稳定性,笔者主张从多学科、多角度对预设进行全面研究。

心理空间理论可以为预设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它以心理空间关系为手段,揭示语言结构中的相关信息,说明语言使用者如何分派和处理语言结构的指称关系。

在语用预设的流向、预设触发语、预设的转移、预设的投射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关键词:语用预设;心理空间理论;理据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04)05-0008-05 1 引言预设,也叫“前提”、“先设”。

对预设的研究起源于哲学界,是哲学和逻辑学的一个课题,最初由弗雷格于1892年提出来。

20世纪5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斯特劳森发展了弗雷格这一思想,将这类现象看作是自然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的推理关系。

他指出,自然语句中任何有意义的语句都能推导出一个背景假设(预设),该预设可表现为另一个语句。

20世纪60-70年代,随着语义学的发展,预设引起了语言学界的关注,语言学家把它作为一种语义关系来研究;后来,语用学又介入其中,重视预设对语境的依赖关系,把预设与说话人和听话人联系起来,赋予预设的动态特征,这是预设研究的一大进步。

预设是一种潜在的已知信息,是交际双方共同认可的背景知识,曾被认为是“难以捉摸的概念”,被认为是“难下定义是出了名的”(石安石1990:180)。

由于预设的特殊复杂性,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建立起一种完备的预设理论(索振羽1999:144)。

鉴于预设本身的复杂性,笔者主张从多角度、多学科对预设进行全面综合研究。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由语言词语的语义详尽说明来预测预设的理论,这样的一种理论在本质上是混合型的(Levinson1983:225)。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es it)【。可及性是一个认知心理语 言学 概念 ,是 acsi l bi y
指人们在语篇产生和理解过程 中, 从大脑记忆 系统 中提取某 个语言或记忆单位 的难易程度 。 因而就指称词语 的这一 功能

语篇 回指 的认知语言 学视 角
回指 ( a h r)是语 篇组织 的重要手段 ,指语篇 中的 n a p oa 两个指称词语 ,即回指语和先行语表 达的一种 同指关系。回
( 河南财经 政法大学 成功学 院,河南 郑州 4 10 ) 5 2 0

要 :有 关语篇 回指 的讨论 由来 已久,语 言学家们 从不同祝角进行 了 究.从认知角度研 究语篇回指是 一 研
个 比较新颖的视角 ,通过在心理空间理论的指导下对语篇回指进行尝试性分析 ,发现心理空 间理论对语篇 回指 , 尤其是 先行语缺省、回指语缺省及指称 晦暗 (e r tlpcy r e n aoai )等现 象有 较强的解释力 . f e i t 关键词 :语篇 回指;认知语言学;心理空 间理论
中图分类号 :H .6 0O 文献 标识 码:A 文章编 号: 10 -152 1)40 1-4 0 99 1(0 10 ・0 40
Th a h r r m h e s e t eo e t l p c e r eAn p o a f o t eP r p c i f v M n a a eTh o y S
所未有 的发展 ,成 为一 门跨学科科学 。“ 语篇 的生成和理解 是一 个动态 的认 知过程 ,通 常被称 为语篇 过程 ( i o re ds us c po es rcs)或语篇处理 ( i o re rcsi ) ”【语篇和认知 ds u o es g 。 I c s p n 】
的研究 ,不 同的研究角度得 出的结论也有所不 同。 1 .可及性理论 与语篇 回指
Z HANG n l g Ya -i n
( hn g n ol e H n n iesyo Fnn eadE o o c, h n zo 5 2 0 C ia C eg o gC l g, e a v rt f iac c n mi Z e gh u4 1 0 , hn ) e Un i n s
Ab t a t h t d n a a h r a l t e y l n i o y a d h sr u e h n e e t fl g it r m i e e t ed . t s sr c :T e su y o p o s ar a i l o g h s r n a o s d t e i tr s o n u s fo d f r n l s I i n h e v t i s i f r lt ey n w n lz n p o fo ac g i v e p c ie An h r s n 咖 d n a a h r a de u t e t l p c ea i l e t a a y e a a h m m o n t ep r e t . d t e p e e t v o r i s v y o p o ai c r d o t h M n a a e n s wi S Th o . t a e n p o e a e t l p c e r a t n x ln t r o ri ay i g a a h r, s e i l e e ei o e r I sb e r v d t t n a eT o h s s o g e p a a o p we a l zn p o a e p c al wh n t r n y h h M a S h y r y nn n y h s a t c d n ra p o , r e e ei ee e t l p ct. neeet o na h r o n t r r f r n i a i wh h s ao y Ke r s a a h r ; o i v n u si s M e t l p c e r ywo d : n p o a c g t el g i c ; n i i t n a a eT o S h y
பைடு நூலகம்
语篇分析于 2 0世纪 6 0年代末 7 O年代初伴随语用学的
认知机制 , 对回指现象有较强的解释力。 h f、 r c 、 r l C ae Pi e A i 、 n e V c n a Hok等学者用不 同的认知理论对语篇回指进行 了各 自
出现而形成 , 在语言学乃至整个人文和社会科 学领 域取 得前
第 3 卷 第 4期 3
) 3 o 4 t 3N . .
唐 山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2 1 年 7月 01
d 1 2 1 u. 0 1
J u a o Tn sa ahr C lg o r lf agh n eces o ee n T l
心理空间理论关照下的语篇回指
张艳玲
来说 ,它们 是可及性标示语 (ces it re ) a csi i mak r 。可及性 bi y s
指现象最早是哲学家和逻 辑学 家的关注对象 , 在西方学术史 上有 比较悠久的研究传统 。 2 世纪 7 年代 , 到 0 0 回指现象成 为现代语言学理论研 究的中心课题之一[a 言学 家们从各 2 语 】 种不 同的研究视角对 回指 进行 了探讨 , 如句法学 、 功能语法、
可及性理论是 A il 出的,她认为说话者或作者 之所 r 提 e
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 的关系 , 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 发展 , 一些语言学 家开始用 认知理论对语篇和语篇现象进行
研究 ,并取得一定成果 。

以要在语篇 中使用不 同类型的指称词语 , 中一个 重要 作用 其
便 是 向 听 话 者 或 读 者 标 示 所 指 实 体 的 不 同 可 及 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