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教案(第2课时)
莫怀戚《散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莫怀戚《散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莫怀戚的《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细节”,渗透着浓郁温馨的亲情。
明确目标1、扫除文字障碍,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感情的写法。
3、体会祖孙三代人之间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
一、解题散步的意思是随便走走,是一种休息方式。
本文要紧写的确实是作者一家三代四口人一次典型的散步经历。
因此文题确实是文章要紧内容的高度浓缩,也是文章的线索,作者通过把散步中几个相关的细节连缀起来,从而揭示祖孙三代人互敬互爱的那个主题。
二、正课(一)朗读1、轻声朗读《散步》,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音的字,查字典注音。
2、请同学朗读课文,大伙儿评议。
(从有没有读错音的情形,有没有读破句子的情形两方面来评议。
)3、教师点拨后再请同学朗读课文。
(二)分析1、(1-3)点题:散步。
地点:田野;人物: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我的亲小孩;——开头方法:开门见山。
缘由:(什么缘故散步?)为了母亲。
(什么缘故为了母亲去散步呢?)“她老了,躯体不行,走远一点就觉得专门累”“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应该多走走”因此一家人陪母亲去田野散步。
——这一段为下文背母亲埋下伏笔。
2、(4)过渡。
(这段写什么来过渡?)讨论并归纳:描写初春的田野景色来过渡。
(作者抓住哪些事物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新绿、嫩芽、冬水。
教师备注(作者什么缘故看到初春田野的景色就联想到一样东西——生命?)初春田野的生气盎然。
3、(5)入题。
(课文写一家人如何散步的?亲小孩如何说的?表现亲小孩什么性格?)小亲小孩从一家三代人散步的方式发觉“前面也是妈妈和亲小孩,后面也是妈妈和亲小孩。
”表现亲小孩的天真可爱,聪慧聪慧,话里充满了生活的乐趣。
——用亲小孩的话为下文所要揭示的深刻思想内容作了铺垫。
4、(6-7)波澜。
(散步时发生了什么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坦;亲小孩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散步》教案2

6 散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流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②过程与方法: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同时借鉴举轻若重、以小见大的写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课前准备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
教师:①准备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
②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①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②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
汉字“孝”字的演变过程展示。
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
《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一)预习课文,相关介绍①简介作者②检查生字词(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②出示问题组:PPT展示③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引导④想一想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提示质疑]a.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b.“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教师小结]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
文中第2段交代了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
“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学生根据课文可能回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
本段中告诉了我们:“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
”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
(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了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散步》优秀教案(2)

《漫步》教课目的: 1.认识文章主要内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
2.能够经过细节描绘,掌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3.学会赏析语言,领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感情。
教课要点: 1.能够经过细节描绘,掌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2..学会赏析语言,领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感情。
教课方法:朗读法、议论法、点拨法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境、深情导入(1min)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
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
而和亲人一同漫步,更是一个幸福的时辰。
今日,就让我们跟从莫怀戚一家一同漫步,去感觉家庭里浓浓的亲情。
(板书课题:漫步)(二)、整体感知、掌握情节(12min)问题一:学生自由朗诵课文,并用一句话归纳文章内容。
先由老师发问,学生回答。
第一、漫步的时间?——早春第二、漫步的地址?——野外第三、漫步的人物——我、母亲、老婆、儿子第四、漫步中发生了什么?(课文中)——分歧第五、什么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道,小道存心思。
第六、谁来解决分歧?——我第七、为何我来解决?——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遵从她强健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遵从他高大的父亲;老婆呢,在外边,她老是听我的。
第八、我要如何解决呢?——我决定委屈儿子,由于我随同他的时间还长 ,我随同母亲的时间以短。
我说:“走大路。
”第九、最后是如何选择的呢?——最后,我们走了小道,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老婆背着儿子,稳稳地走了过去。
第十、为何选择了小道?——母亲改变了想法。
好,下边依据上边的回答,让一位同学归纳一下,快速组织语言,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师明确: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我们在归纳的时候要注意时间、地址、人物和事件。
)(师明确 : 时间是早春,地址是野外上,人物有我、老婆、儿子和母亲,我们一同漫步。
因此能够归纳为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早春的野外上漫步。
)问题二:课文的题目是《漫步》,他们为何去漫步呢?师指引:文中说,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感觉很累。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课 《散步》精品教案2(第2课时)

《散步》精品教案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重点学习“对称句” “回环句”。
2.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的写法。
3. 学习本文巧妙的构思、精巧的结构和“以小见大”的手法。
◎教学过程;―、我爱朗读:读得深情款款1. 选择部分学生的诗作,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 师生共同追溯其创作的灵感来自课文的哪个部分。
3. 师生共同探讨其创作在表达上有哪些特色。
例1:初春的田野/两对母子/两种生命/产生了一种分歧//粼粼的波光中/一对夫妻/肩膀/承载了整个世界例2:爱的信任/依偎着/消失在田野的尽头/蒸腾了冬水的隔膜/幻化了春绿的随意/信服地/释放了生命的叹息例3: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小孩子的话儿/总是那么天真//但不知怎的/小孩子的话儿/总能说中/那/生命的轮回4. 师生共同小结诗歌创作的表达特色。
(1) 大多都用了比较整齐的句式。
(2) 语言都比较精练。
(3) 注意了一些动词的恰当运用。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借助学生创作的诗歌,让学生“温故而知新”。
既温习第一课时学习感悟到的文章的多元主题,又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学生诗歌创作的表达特色(学生在创作时,自觉不自觉地模仿、借鉴本文的语言特色进行表达)的方式,水到渠成地开启本课时要重点研读本文朴素亲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色的序幕。
二、我爱品读:赏析精彩词句我们同学在诗歌创作中的杰出表现在课文中是可以找到源头的,请大家在文中找出你认为很美的词语、内涵深刻的句子、动你心魄的段落,并将你的阅读感受批注在课文的旁边。
学生自主研读、批注,然后小组内合作交流,最后全班踊跃展示。
1. 品赏精美的写景语句。
参考答案:景物描写一:“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作用:通过初春秀丽景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七年级语文上23《散步》第二课时教案

七年级语文学科第 23 课散步.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背诵课文中具有对称美的句子及含义丰阅读中圈点勾画,随时批注阅读的心得、体会,让他们成为阅读的主体,.指导学生把握本文独特的写法,学习运用选取描写亲情的独到角度。
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词句。
(要与同步结合起来使用,题目、题型要根据本节内容灵活把握)课内精读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4.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5.“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的含意是:____________6.第四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3课参考答案(三号宋体字加粗)4.开篇点题:全家人一起散步5.“我”是个孝子,从小听话,现在母亲很信任“我”6.写出了春天的气息,生命在召唤。
(或写出了春天景色,春天充满生机和活力)。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1《散步》(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1《散步》(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课题散步(第二课时)课型新课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朗读、品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情景美。
2.品读课文中具有对称美的句子及含义丰富的语句。
3.体会文章中的深长意味,借鉴“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过程方法1.对人物的分析,提高对人物的鉴赏能力。
2.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评鉴赏能力,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
3.学习自主合作,分析探究文章的主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文中一家人之间的和谐、温馨的感情,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①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三代人浓浓的亲情。
②指导学生了解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学会选取独特的角度来写作。
教学难点①体会一些关键句子的深沉含义,学会品析语言美,体会文章主旨。
②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美,在语句中感悟美。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播放歌曲《我爱我家》请同学们谈谈对家的理解二、听课文录音,学生跟读。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家”的理解。
(如:遮风避雨的港湾,慰藉创伤的良药,情感心灵的寄托……)学生听读课文后要求复述:"我"带着妻子和儿子在初春的季节里到田野去散步。
母亲身体不好要走大路,儿子觉得小路有趣要走小路。
我选择走大路照顾母亲,母亲却变了主意要走小路。
我和妻子分别背起了母亲和儿子,感觉到背起的是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进行认真审视,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步感知写作内容。
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感知能力以及综合概括的能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三、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品析母亲、我、妻子和儿子的形象,说说他们各是怎样的一个人?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四、找出文章的主旨句,品味文章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1、完成配套练习2、预习下一课整个世界。
1、四人小组讨论:2、学生交流总结:“我”—孝敬体贴,有责任感。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1《散步》(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课堂结语:
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
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
五、当堂训练
1.母亲改变主意要走小路的原因是:()
A.想要欣赏小路美丽的风景 B.因为儿子愿意背着她
C.拗不过孙儿的强烈要求 D.对孙儿的呵护和关爱
2.“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给你一种什么样的印象?你觉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3为什么“我”的母亲和儿子都不算重,“我”和妻子却都走得那么慢,那么仔细呢?
1.“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好像”的作用是什么?
4说说你对“整个世界”的理解。
.一(1)比喻;拟人。
(2)、秋天无声无息的来到我们的校园,没有过多的开场白,只是不经意间染黄了那一排排银杏叶,吹落了枝头零零星星的黄叶,唤醒了默默无闻的秋菊……我漫步于校园的石径,感受着秋风拂面,望着一片片凋零飞舞的黄叶,原本萧瑟的秋天并没有使校园显得死气沉沉,反而同学们更加活跃.璀璨的银杏叶给校园秋色增添不少生机.
二.(1)D (2)自然怡人;预示着前方是一片美好的前途(3)因为他们是家庭责任的象征,需要认真地去担负起来(4)表现了我的一种猜测,一种肯定(5)整个世界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它说明了我们身上具有的对于家庭和社会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散步》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散步》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蕴含的情感。
2、通过进一步学习,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勇于承担责任的思想感情。
3、感悟人生、珍惜生命。
二、教学重点:1、体味三代人互敬互爱、互相体谅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2、把握记叙中的四个人物形象。
3、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蕴含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体会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
2、提高赏读美文的能力和情趣。
四、教学方法:教法:1、诵读法2、讨论法:小组、全班交流3、点拨法:难词深句,点拨启发,必要讲解学法:1、诵读法2、质疑法3、自学、合学探讨法五、教学准备:1、教师:多媒体课件准备,相关资料,重点字词。
2、学生:①工具书;查字、词;②查找莫怀戚的相关作品六、教学过程:(一)承前启后导入1、从上节所学知道:(1)这是一篇散文,写的是一家四口在初春田野上散步的平常小事,以小见大,却体现了一家人之间互相体谅、互敬互爱的亲情这一大主题,也理清文章的脉络。
(2)这是一首情趣盎然、含义丰富、意在言外、主题多元,写法丰富的散文,因而,需要进一步学习。
2、于此,需要我们深入品读,领会文章的真谛,学以致用,将其乐无穷。
(二)自学,质疑1、默读,思考:课件展示问题:(1)你认为最能代表作者主旨思想(中心思想)的是哪句话?划上横线,并理解。
(2)文章是一篇散文,情趣盎然,情感丰富且含蓄,除作者对生命的感慨、表现中年人的责任感外,还可看出文章的哪些思想情感来?从以上的多方面的情感或内容思考,我们可否给文章换一个另外的题目?(多元主题的发现,多维思维训练)2、个别交流作答,教师实时点拨。
课件:(1)“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就是整个世界。
”这句是文章主旨所在,它暗示着中年人(我,妻子)承受着扶老携幼的责任,对家庭有一种使命感。
“慢慢地、稳稳的,走得很仔细”,看出中年人的小心、稳重,实则是对“生命”的珍爱。
(板书:整个世界责任(中年人)生命(主旨))讨论、领悟“生命”这一主旨。
《散步》教学设计(第2课时)图文

激情导入
品味语言美,完善剧本
任务一 品味语言,发现原文中更动人的素材。
1.富有生活情趣的细节,让文章充满人情味。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 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 子!”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 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 的眼睛顺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
感谢
谢谢,精品课件
资料搜集
例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 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 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品味语言美,完善剧本 任务二 利用原文中宝贵的素材,完善剧本。
1.选择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充实到剧本提纲中。 2.从文中选择意味深厚的句子,为适合的场景配上旁白。
布置作业
学习作者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发现诗意的特点,从自己 的记忆里撷取事件,写成一篇情真意切的小文章。
例: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 着水泡儿……
品味语言美,完善剧本
任务一
品味语言,发现原文中更动人的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 的时日已短。
品味语言美,完善剧本
任务一 品味语言,发现原文中更动人的素材。
5.对称句。 例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 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品味语言美,完善剧本
任务一 品味语言,发现原文中更动人的素材。
2.炼词:精捡出生活中貌似普通却又能激发读者想象的词。 例1: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
严冬。
例2: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 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 们的儿子。
品味语言美,完善剧本 任务一 品味语言,发现原文中更动人的素材。 3.传神描写:将春天移至面前,可听可感。
《散步》第二课时教案

2012-02教学实践【教材简析】本文是莫怀戚先生的一篇言辞真切的散文,它虽选取生活中的感人的平凡故事,但意蕴十分丰富。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词语,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感知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教法学法】教法: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
学法: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最后领悟课文深长意味。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认识亲情(1)整体感知文本,谈最深感受。
(2)以小男孩的身份简练讲述散步过程。
(三)走进文本,感受亲情1.散步是多么平凡的生活小事,而作者却抓住了瞬间的美丽,感受了特有的温馨和美好。
看看谁有发现美的眼睛?(1)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最感人的地方,读一读。
(2)采用句式:“我喜欢的是___________,因为它美在(写出了)________。
”谈谈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
2.走近四人(1)阅读赏析文中一对年轻的母子。
小孩子:天真、可爱、聪明、伶俐。
妻子:一言不发,尊重丈夫,贤妻良母,疼爱孩子!(2)阅读欣赏文中一对年长的母子。
赏析母亲:a.组织现场表演,邀请母亲散步。
母亲信服儿子的善举,体谅儿子的孝心,对儿子言听计从,多么慈祥。
b.赏析品悟对孙子的疼爱。
c.品读小路的景色,感悟母亲看得远,预料到路障,体会母子深情。
小结:母亲———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阅读赏析:他很孝敬母亲。
哪里看得出来?(1)体会母亲过冬的艰难。
(2)体会生命如此美好!(3)体悟作者对母亲最大的孝顺。
(四)品析体会,感悟中心(1)让学生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2)总结:“尊老爱幼,就是中华传统美德。
”本文结尾的这句话就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我和妻子”对老人和孩子那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们感受到尊老爱幼的世界才是完美的世界。
《散步》教学设计两课时 散步教学设计一课时

《散步》教学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散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散步的意义和好处;•培养学生喜爱散步的习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教学重点•散步的步伐和姿势;•散步的时间和频率。
教学准备•讲台、黑板和粉笔;•教学PPT;•放映器;•散步鞋。
教学过程导入(约5分钟)1.向学生介绍散步的意义和好处,如增加体力消耗、提高心肺功能、促进新陈代谢等。
呈现(约10分钟)1.通过PPT展示散步的步伐和姿势,并解释每个动作的正确执行方法。
2.让学生模仿展示的动作,并进行调整和纠正。
操练(约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个队长。
队长负责带领小组进行散步。
2.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适合散步的场地,并规定散步的时间和频率。
3.每个小组进行10分钟的散步练习,教师观察并给予指导和鼓励。
总结(约10分钟)1.分享散步的心得和体会,让学生讨论散步对他们的影响。
2.引导学生总结散步的好处和如何做好散步的准备工作。
课堂延伸活动1.让学生在家和家人一起进行散步,记录下每天的散步时间和步数。
2.鼓励学生将散步作为每天的习惯,每周报告散步的持续时间。
第二课时散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散步能力和耐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教学重点•配合队员,保持散步的连贯性;•学习如何鼓励和支持队员。
教学准备•讲台、黑板和粉笔;•教学PPT;•散步鞋。
教学过程导入(约5分钟)1.复习上节课学到的散步的步伐和姿势。
呈现(约10分钟)1.通过PPT展示散步的连贯性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解释如何保持散步的连贯性。
2.强调鼓励和支持队员的重要性。
操练(约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个队长。
队长负责带领小组进行散步。
2.设置散步的目标和路线,要求队员在散步过程中保持连贯性和团队合作。
3.每个小组进行15分钟的散步练习,教师观察并给予指导和鼓励。
总结(约10分钟)1.分享散步的心得和体会,让学生讨论在团队合作中的挑战和解决办法。
《散步》教案设计2

《散步》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学会抒发情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亲情的情感。
(3)增强学生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悟,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厚亲情。
2. 学会抒发情感,提高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录音带或课件。
2. 生字词卡片。
3.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简要介绍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1)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朗读并解释含义。
(2)组内交流,巩固生字词。
3. 分析课文(1)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体现了哪些亲情?(2)全班交流,分享讨论成果。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课文中描述的自然景色。
(2)抒发情感,谈谈自己对亲情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知识点。
7.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亲情的文章,如《背影》、《母亲》等,让学生对比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2. 观看相关视频:找一些关于亲情的短片或纪录片,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体会亲情,并思考亲情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一课《散步》教案,(2课时)

明确:
第一部分(1):交代了事件(散步)、地点(田野)、人物(“我”,“我”的母亲,妻子和儿子)。
第二部分(2~8):一家人散步的经过
第一层(2):交代母亲对这次散步的态度转变,并且为下文背母亲埋下了伏笔。
第二层(3~5):写田野的春色及一家人散步的乐趣。
第三层(6~8):写散步路线上的不同意见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课时
一、品读重点段落
师:在这条充满着阳光、充满着温馨的乡间小路上,家庭的小矛盾解决了,但爱的故事却在继续延续……请学生齐读课文。
读完课文,试着理解最后一段。你懂得这段话的含义吗?再读一遍,写下你的感悟。
感悟角度:
我和妻子、背着的一老一小,就是我们的世界。
每一个家,都是有老、中、青三代人组成。
《散步》教案

6.散步(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感悟浓浓的亲情。
2. 品读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3.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的情感。
教学重点:品读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表现的浓浓的亲情。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家”——一个温馨的字眼,它是幸福的摇篮、是避风的港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散步》这篇课文,感受四口之家浓浓的亲情。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2. 品读课文,分析人物,感悟亲情。
3.学习课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整体感知、把握情节(自学指导:放声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7分钟后比比看谁能正确回答。
)1.在散步途中发生了怎样的分歧?2.分歧应该由谁来解决?为什么?又是怎么解决的?3.分歧后的选择?4.散步的原因?5.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自主学习,7分钟后检测1.在散步途中发生了怎样的分歧?明确: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2.分歧应该由谁来解决?为什么?又是怎么解决的?明确:“我”;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我说:“走大路”。
•我为什么决定走大路?明确: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我对这一决定的“慎重”还体现在文章的哪句话?明确: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
(比喻;写出了人到中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分歧后的选择?明确: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4.散步的原因?明确:文章的“2—3”自然段。
•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明确:“总算”写出了对春天的盼望。
(散步可以感受春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天。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散步》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2.品味细节,感受课文的人性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2. 教学重点/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3.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4. 标签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家人漫步本是一件及其平常的事情,我们却从中感悟到了很多真挚的情感,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从细节处感受文章的美点。
课堂实录一、美点寻踪,品味语言【设计意图:意在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美点,引导学生学会寻找“美”的感觉、表达“美”的感受、增强“美”的判断、重视“美”的咀嚼。
以此培养学生一种阅读习惯,拓宽学生视察课文的角度与视点。
】请找出你认为最妙的一个词、最美的一句话,最精彩的一段文字,读一读,品一品。
如生动的景物描写;贴切的修辞;特殊的句式;含义深刻的语句;精当的用词……(投影出示)1.学生寻找、思考、圈点、勾画、批注。
2.学生畅所欲言。
(1)写景的句子A:第四自然段“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便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分析:这段描画了新绿、嫩芽、冬水,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呼唤,写得富有诗意,读后使人好像闻到了乡间田野泥土的芬芳,衬托了一家人漫步时祥和、欢乐的情绪。
B:第七自然段“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分析:这句描写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充分展现了母亲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同时渲染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
(2)传情的句子A:“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分析: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情态毕现。
“正因为如此”一句,又流露羁縻了“我”的文化修养。
《散步》教案设计2

《散步》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景色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绘,运用想象力来感受自然景色的美好。
(3)学会通过课文分析,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亲情的美德。
(2)培养学生懂得感恩、尊重他人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分析,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通过课文描绘,运用想象力感受自然景色的美好。
(3)深入理解作者通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让学生感受散步的美好。
(2)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散步的回忆和感受。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课文(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所描绘的景色和情感表达。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描绘,运用想象力感受自然景色的美好。
(3)深入理解作者通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回顾所学知识点。
(2)布置作业: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散步的作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步》教案(第2课时)
教学内容年级学科初一语文
教学课时共2 课时第2 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
2.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3.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1.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2.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以小见大的的手法表现浓浓的亲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一、导入
一家人散步是最平常的事,然而平凡的小事中包含了浓浓的亲情。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作家莫怀戚的散文《散步》,去感受那浓浓的亲情。
二、品读课文、分析人物、体味亲情
教师:刚才大家说到文中有四个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样呢?首先,看看“我”,同学们说说文中的“我”这个人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
关于“我”:你认为“我”是怎样一个人?
(孝顺,善良的人)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我说:‘走大路。
’”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
”)
(板书:“我”:孝顺善良)
关于我的母亲:文中的奶奶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奶奶善解人意,爱护小辈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母亲很害怕自己给儿子、孙子、媳妇造成麻烦,怕成为他们的拖累,所以宁愿一个人在家)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母亲对我说”母亲很为小辈着想,不愿意为难自己的儿子,更不愿意为了自己而搅了一家人出游的兴致)
(板书:母亲:慈爱亲切)
关于儿子和妻子:
教师:
文中对妻子、儿子着墨不多,但他们也在尽自己所能维护着家的温馨和谐。
那,请同学来说一说你对妻子、儿子的印象又如何呢?
学生小结教师评述:
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也非常懂事,在爸爸作出决定后他欣然接受没有一点蛮横无理的态度。
教师:我们再进一步思索,从儿子身上有没有折射出家庭教育因素呢?
(这家人有良好的家风,对孩子疼爱但不溺爱。
我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亲就作出了很好的榜样。
儿子看到爸爸孝敬奶奶,长大后他也一定会像爸爸一样孝敬自己的父母,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教不如身教”,从小到大孩子就是在这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
学生小结教师评述:从文中看,妻子很贤良,是位慈爱的妈妈和孝顺的儿媳。
对丈夫温顺有理,对婆婆尊敬有加,对儿子关怀倍至。
在她身上也渗透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高尚情操。
(板书:妻子:温柔贤惠)
(板书:儿子:聪明乖巧)
教师总结:本文无论写谁,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一种永恒的情感:亲情。
(板书:亲情)
教师:通过对四个人物的描写,这个“亲情”又渗透了哪些情感?
(我”和母亲之间、妻子和儿子之间——母子情) (“我”和妻子之间——夫妻情)
(母亲和儿子之间——祖孙情)
教师:本文就围绕着这三种亲情表达了一个重大主题——(学生回答)
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
(五)、研读赏析
我想老师不用问,也知道同学们的心灵已经被触动了。
下面同学再读一遍课文,找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并谈一谈为什么会为此打动。
(六).教师总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文章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但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