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发电与电动汽车储能系统的联合运行方案

合集下载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公布日期】2021.07.15•【文号】发改能源规〔2021〕1051号•【施行日期】2021.07.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电力及电力工业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规〔2021〕105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国家能源局各派出机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对推动能源绿色转型、应对极端事件、保障能源安全、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支撑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为推动新型储能快速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将发展新型储能作为提升能源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综合效率和安全保障能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举措,以政策环境为有力保障,以市场机制为根本依托,以技术革新为内生动力,加快构建多轮驱动良好局面,推动储能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多元发展。

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储能发展各项工作,强化规划科学引领作用。

鼓励结合源、网、荷不同需求探索储能多元化发展模式。

创新引领、规模带动。

以“揭榜挂帅”方式加强关键技术装备研发,推动储能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

建设产教融合等技术创新平台,加快成果转化,有效促进规模化应用,壮大产业体系。

政策驱动、市场主导。

加快完善政策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储能投资建设。

明确储能市场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引导作用。

规范管理、保障安全。

完善优化储能项目管理程序,健全技术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提升行业建设运行水平。

新能源汽车串联HEV的结构与运行模式分析

新能源汽车串联HEV的结构与运行模式分析

串联HEV的结构与运行模式分析所谓HEV,指的是混合动力汽车。

其特点为传递到驱动轮来推进车辆的能量至少来自两种不同的能量转换装置(其中有一个为电动机),且这些能量转换装置可从至少两种能量储能装置获取输入量(其中至少有一种能量储能装置提供的是电能),同时,能量储能装置也可吸收电能。

混合动力汽车按动力系统分类可分为:串联式,并联式和混联式。

这里,我们仅分析串联式HEV。

通常,我们把车辆驱动系统的驱动力只来源于电动机的混合动力汽车称为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即串联HEV。

串联式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系统主要由发动机、发电机、电池、电动机、功率变换器和机械传动装置等组成,如下图所示为通用汽车公司的Series-SHEV结构布置图。

串联结构,顾名思义就是发动机和电动机“串”在一条动力传输路径上。

串联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发动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参与驱动汽车的工作,它只能通过带动发电机为电动机提供电能。

串联结构的动力来源于电动机,发动机只能驱动发电机发电,并不能直接驱动车辆行驶。

因此,串联结构中电动机功率一般要大于发动机功率。

其中,动力电池既可单独向电动机供电,亦可与发电机共同向发动机供电,以驱动车辆行驶。

串联式HEV驱动系统的结构比较简单,可以分为两大动力总成:1.发动机—发电机组;2.驱动系统。

动力电池组、发动机—发电机组和驱动电动机在底盘上的布置有较大的自由度,控制系统也比较简单,因为只有唯一的电动机驱动模式,其特点是动力性更加趋近于纯电动汽车。

串联式HEV必须装置一个大功率的发动机—发电机组,再用驱动电机来驱动车辆。

发动机,发电机和驱动电动机的功率都要求等于或接近与串联式HEV的最大驱动功率,在热能—电能—机械能之间的转换过程中,总效率低于内燃机汽车。

三大动力总成的体积较大,质量也较重,还有庞大的动力电池组,使得在中小型汽车上布置有一定的困难,一般适合大型客车采用。

与传统汽车相比,混合动力汽车多了一个能量存储单元,因此有多种工作模式。

储能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

储能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

储能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储能技术是指将能量从一段时间内的产生或收集中存储起来,以便在需要时进行利用的技术。

随着新能源的持续发展和应用,储能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要。

储能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新能源发电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并有效解决新能源波动性大、间歇性强的问题。

以下将以电动汽车储能技术、电网储能技术和家庭储能技术为例,介绍储能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

一、电动汽车储能技术电动汽车储能技术是将电能通过充电桩储存到电池中,从而为电动汽车提供动力。

由于电动汽车的使用在增长,储能技术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也变得重要。

通过电动汽车储能技术,可以利用电动汽车的电池储存多余的电能,并在需要时将电能返回电网。

这种双向能量流的应用被称为车辆对网(V2G)技术,它能够实现电动汽车与电网的互联互通,不仅提高了电动汽车的使用效率,还能够对电网进行调峰填谷,平衡电网负荷,进一步提高新能源的利用率。

二、电网储能技术电网储能技术是将电能储存在电网中的技术,主要通过储能电站实现。

储能电站是一种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储存在其中,待需要时再将储存的能量转变回电能的设备。

目前常用的储能电站技术主要包括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超级电容器和电化学储能技术等。

电网储能技术可以解决新能源波动性大、间歇性强的问题,通过储能电站可以将多余的新能源产生的电能储存起来,待需要时再释放出来,从而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三、家庭储能技术家庭储能技术是将电能储存到家庭使用的电池中,以备不时之需。

随着家庭光伏发电的普及,家庭储能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关注。

家庭光伏发电系统通过太阳能板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然后将电能储存在家庭储能电池中。

在需要用电时,可以使用储能电池中储存的电能,从而减少对电网的依赖,节约能源成本。

此外,家庭储能技术还可以提供备用电源,在停电或突发情况下保障家庭用电需求。

综上所述,储能技术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非常重要。

电动汽车储能技术能够实现电动汽车与电网的互联互通,提高电动汽车的使用效率和电网的稳定性。

储能电站技术方案设计

储能电站技术方案设计

储能电站技术方案设计本文档旨在介绍储能电站总体技术方案,包括设计标准、系统架构、光伏发电子系统、储能子系统、并网控制子系统和储能电站联合控制调度子系统。

同时,本文档还探讨了储能电站系统的整体发展前景。

2.设计标准储能电站的设计标准应该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同时考虑到实际情况和技术水平。

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电站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环保性等方面的要求。

3.储能电站(配合光伏并网发电)方案3.1系统架构储能电站与光伏发电系统的配合需要考虑系统架构,包括光伏发电子系统和储能子系统。

光伏发电子系统负责发电,储能子系统负责储存电能并提供稳定的电力输出。

3.2光伏发电子系统光伏发电子系统是储能电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光伏电池板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并通过逆变器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

3.3储能子系统储能子系统是储能电站的核心部分,它通过储能电池组将电能储存起来,并通过电池管理系统(BMS)对电池进行管理和控制。

3.3.1储能电池组储能电池组是储能电站的关键部分,它需要具备高能量密度、长寿命、高安全性和高性价比等特点。

目前常用的储能电池包括铅酸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等。

3.3.2电池管理系统(BMS)电池管理系统(BMS)是储能电池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对电池进行监测、管理和控制,保证电池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性能。

3.4并网控制子系统并网控制子系统是储能电站与电网连接的关键部分,它负责实现电站与电网的互联互通和安全稳定运行。

3.5储能电站联合控制调度子系统储能电站联合控制调度子系统是储能电站的智能化管理系统,它负责对电站进行联合控制和调度,实现储能电站的最优化运行。

4.储能电站(系统)整体发展前景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储能电站作为新能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未来,储能电站将会越来越普及,并逐渐成为新能源发电的重要支撑。

大容量电池储能系统已经在电力系统中应用了20多年,最初主要用于孤立电网的调频、热备用、调压和备份等功能。

高压大容量储能PCS及一体机解决方案

高压大容量储能PCS及一体机解决方案

高压大容量储能PCS及一体机解决方案9月27日,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发起成立的中国综合能源服务产业创新发展联盟、中电联售电与综合能源服务分会联合举办的中国综合能源服务产业高峰论坛暨云博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召开。

当天下午,在“储能与综合能源服务”分论坛上,特变电工西安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微电网产品线总经理黄浪发表了题为《高压大容量储能PCS及一体机解决方案》主旨演讲。

以下是演讲实录:很荣幸在这里汇报特变电工面向能源服务多功能电力装备研发与探索,今天论坛题目是“储能与综合能源服务”,其实我认为储能也是一种服务,储能可以服务客户、也可以服务于电力系统,所以服务对象比较复杂,服务需要电力装备承载的,我今天汇报题目是面向能源服务的多功能电力装备研发与探索。

一、综合能源服务与特变电工首先介绍我们特变电工对电力装备理解。

随着互联网+发展,能源行业从传统向网络时代过渡,以前要求我们企业边际成本递减,网络时代要求边际效益递增,以前重资产折旧,网络时代的话可能数据才是资产,数据资产越多增值越高;另外传统企业投资驱动型的,未来是价值驱动型。

面对能源行业变革,电力设备面向低碳、数字化、去中心化发展。

综合能源服务面向终端客户提供能源解决方案,以经济、绿色、高效的方式满足客户个性化能源需求,承载主体是综合能源系统,这个系统以可再生能源为优先,以电力能源为基础,通过多能互补、供需协同、信息融合、大众参与的系统。

分开拆解的话,第一个能源即服务,能源托管、负荷管理、设备运、能效服务,载体是综合能源系统,像典型以电力为核心,包括冷热燃气等,多能互补、微电网、储能电场都是这个系统,需要能源地方提供合适能源,因地制宜提供定制化能源系统。

综合能源不同企业有不同进入综合能源的方式,包括像传统的资产投入、未来交易的入口、或者服务的入口,不管从哪里进,最终终端都是提供服务,所以综合能源肯定以服务为导向,综合能源载体是系统,系统要装备,装备一定面向服务。

新能源光储一体化控制技术研究项目技术方案

新能源光储一体化控制技术研究项目技术方案

新能源光储一体化控制技术研究项目技术方案新能源光储一体化控制技术研究项目技术方案一、引言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新能源技术逐渐成为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光储一体化技术作为新能源技术的一种重要形式,将光伏发电和储能系统集成在一起,有望实现可持续、高效的能源供应。

本文旨在探讨新能源光储一体化控制技术的研究方案。

二、技术背景新能源光储一体化技术是将光伏发电系统和储能系统进行有机结合,通过光伏发电系统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将其储存起来,以供后续使用。

该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可以克服光伏发电系统的间歇性发电和储能系统的不稳定性,实现能源的平稳供应。

三、技术方案1. 光伏发电系统设计光伏发电系统是新能源光储一体化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

通过选择合适的光伏电池技术和设计合理的光伏电池阵列布局,可以实现光伏发电系统的高效发电。

同时,光伏发电系统还需要配备逆变器等设备,以将直流电转化为交流电供电使用。

2. 储能系统设计储能系统是新能源光储一体化技术的关键环节。

通过选择合适的储能设备,如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等,可以实现储能系统的高效储存。

储能系统还需要配备管理控制系统,以实现对储能过程的监控和管理。

3. 控制技术设计控制技术是新能源光储一体化技术的核心。

通过采用先进的控制算法和智能控制器,可以实现光伏发电系统和储能系统之间的协调运行。

控制技术可以根据实时的能源需求和储能系统的状态,智能调节光伏发电系统和储能系统的工作模式,以实现能源的最优利用。

4. 传感器与数据采集为了实现对新能源光储一体化系统的实时监测和控制,需要安装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设备。

通过传感器可以实时获取光伏发电系统和储能系统的各项参数,如太阳辐射强度、光伏电池输出电压、储能电池电量等。

数据采集设备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传输给控制系统,以实现对系统的实时监测和控制。

5. 通信与远程监控为了实现对新能源光储一体化系统的远程监控和管理,需要配置通信设备和远程监控系统。

新型电力系统下的储能规划与运行控制技术

新型电力系统下的储能规划与运行控制技术

新型电力系统下的储能规划与运行控制技术摘要:随着双碳目标的逐步推进,太阳能及风能等能源的开发利用已成为重要发展方向。

在能源开发使用的过程中,探索其中不稳定性的有效解决措施,才能够保障后续电力资源的生产及输送过程中电力的供应储备量。

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通常建立在电力系统储能技术的基础上,只有依托新型储能技术才能保证电力能源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因此,本文就储能技术的应用现状及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探索新时期对电力系统储能技术的新需求。

关键词:新型电力系统;储能规划;运行控制技术1、新型电力系统特征1.1新能源装机容量大新型电力系统的显著特征是新能源机组装机容量大。

当前新能源机组发展迅速,电力系统新能源装机容量逐年快速增长,年平均增长速度为85%,新能源机组装机规模增长速度远超过该电力系统负荷增长速度,截至2020年底新能源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21%。

预计到“十四五”期末,该电力系统新能源机组装机容量占总装机容量的比例为34%。

未来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装机比例会进一步增加,预计装机容量将超过50%。

1.2电源类型呈现多元化的特点2010年以前,保障电力可靠供应的电源主要以煤电、水电等常规电源,容量占比达到80%以上,电源类型比较简单且出力较为稳定。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能源结构正趋于多元化,保障电力负荷发展的电源,除了常规煤电及水电外,还有风电、光伏、生物质、煤矸石、核能、燃气等类型电源。

未来,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可能还会出现氢能、各类型储能等新型电源,电源类型呈现多元化发展。

1.3负荷特性发生较大变化现有电力系统负荷主要以电动机、加热、照明等负荷类型为主。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型负荷不断涌现,如电动汽车、储能、列车牵引等负荷,这些负荷含有大量电力电子元器件,包含整流、逆变等过程。

现有电力系统负荷是电能消费者,其电力流方向为电力系统至用户,流向单一。

而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用户,可能是电能的消费者,也可能是电能的生产者,潮流方向上可实现双向流动,负荷特性发生较大变化。

配电系统与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的协调规划

配电系统与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的协调规划

配电系统与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的协调规划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电动汽车(EV)的普及已成为大势所趋。

电动汽车的大规模应用对配电系统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在充电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方面。

为了确保配电系统的稳定运行,并满足电动汽车日益增长的充电需求,配电系统与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的协调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配电系统与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的协调规划问题,分析当前配电系统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研究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对配电系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协调规划策略。

文章将首先概述配电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功能,然后分析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的发展趋势和充电需求预测方法,接着探讨配电系统与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的相互影响和协调机制,最后提出一种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协调规划模型,为未来的配电系统和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的建设和运营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配电系统现状分析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需求持续增长,配电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目前,我国配电系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网络结构不够优化:部分地区的配电网络结构相对老旧,线路走廊紧张,供电半径过长,导致电能在传输过程中的损失较大,供电质量不高。

设备老化问题严重:一些地区的配电设备使用时间较长,设备老化严重,不仅影响供电可靠性,还增加了故障发生的概率,给电力用户带来不便。

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随着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配电系统的智能化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在配电自动化、信息化、互动化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负荷增长迅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电力负荷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配电系统需要不断扩容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力需求。

新能源接入不足: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系统的需求不断增加。

目前配电系统对新能源的接纳能力有限,影响了新能源的发展和应用。

当前配电系统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适应未来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的发展需求,必须对配电系统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提高供电质量、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同时加强新能源的接入和应用,实现配电系统与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的协调规划。

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

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

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能源局•【公布日期】2024.04.02•【文号】国能发科技〔2024〕26号•【施行日期】2024.04.0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能源科技正文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国能发科技〔2024〕2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能源局,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城市管理委,各派出机构,有关中央企业: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落实《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规〔2021〕1051号)、《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国能发科技规〔2021〕47号)、《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发改办运行〔2022〕475号)有关要求,规范新型储能并网接入管理,优化调度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新型储能作用,支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一)准确把握新型储能功能定位。

新型储能是指除抽水蓄能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并对外提供服务的储能技术,具有建设周期短、布局灵活、响应速度快等优势,可在电力系统运行中发挥调峰、调频、调压、备用、黑启动、惯量响应等多种功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技术。

随着装机规模迅速增长,新型储能在促进新能源开发消纳和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等方面的作用正在逐步显现。

应结合新型储能功能定位和市场化要求,进一步规范新型储能并网管理,持续完善新型储能调度机制,保障新型储能合理高效利用,有力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二)明确接受电力系统调度新型储能范围。

接入电力系统并签订调度协议的新型储能,可分为调度调用新型储能和电站自用新型储能两类。

调度调用新型储能指具备独立计量装置,并且按照市场出清结果或电力调度机构指令运行的新型储能,包括独立储能电站、具备条件独立运行的新能源配建储能等;电站自用新型储能指与发电企业、用户等联合运行,由发电企业、用户等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控制的新型储能,包括未独立运行的新能源配建储能、火电联合调频储能、具备接受调度指令能力的用户侧储能等。

储能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方案

储能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方案

储能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方案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储能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转换和利用技术,日益受到关注。

储能系统是将能量转化为可储存的形式,并在需要时将其释放出来,以满足电力需求。

本文将重点介绍储能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应用方案。

一、储能系统的关键技术1. 储能技术储能技术是储能系统的核心,包括电化学储能、机械储能、热储能等多种形式。

其中,电化学储能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技术,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铅酸电池等。

机械储能技术主要包括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

热储能技术则利用热能进行储能,如熔融盐储能、水蓄热储能等。

2. 储能系统管理与控制技术储能系统的管理与控制技术对于系统的性能和安全至关重要。

管理技术包括能量管理、容量管理、寿命管理等,可以通过智能控制算法进行优化管理。

控制技术主要包括电池管理系统(BMS)、电网互联等,用于实现对储能系统的状态监测、故障诊断和控制。

3. 储能系统与电网的互联技术储能系统与电网的互联技术是实现储能系统应用的关键。

通过合理的互联技术,储能系统可以与电网实现双向交流,实现电能的储存和释放。

互联技术主要包括电能转换技术、电网接口技术等,用于实现储能系统与电网的无缝连接。

二、储能系统的应用方案1. 储能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储能系统在电力系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首先,储能系统可以作为电力系统的峰谷调峰设备,利用低谷时段的便宜电价进行储存,高峰时段释放电能,平衡电力供需。

其次,储能系统可以作为电力系统的备用电源,提供紧急备用电力,保障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此外,储能系统还可以与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相结合,解决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发电问题,提高电网的可再生能源比例。

2. 储能系统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储能系统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也日益重要。

储能系统可以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源,提供高效稳定的动力输出。

此外,储能系统还可以作为电动汽车的充电设备,通过储能系统对电能进行储存和释放,提高充电效率和速度。

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集成设计及运行技术行动计划

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集成设计及运行技术行动计划

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集成设计及运行技术行动计划牢牢把握能源技术革命趋势,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加快推动前瞻性、颠覆性技术创新,锻造长板技术新优势,带动产业优化升级。

一、基本原则补强短板,支撑发展。

紧紧围绕国家能源重大战略需求,加强能源领域关键技术攻关,补强产业链供应链短板,逐步化解能源技术装备领域存在的风险。

锻造长板,引领未来。

牢牢把握能源技术革命趋势,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加快推动前瞻性、颠覆性技术创新,锻造长板技术新优势,带动产业优化升级。

依托工程,注重实效。

依托重大能源工程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示范应用,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切实发挥能源项目建设对科技创新的带动作用。

协同创新,形成合力。

与能源、科技等总体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统筹衔接,强化产业链创新链上下游联合,加强各方支持政策协同,形成能源科技创新合力。

二、发展目标能源领域现存的主要短板技术装备基本实现突破。

前瞻性、颠覆性能源技术快速兴起,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形成一批能源长板技术新优势。

能源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

能源科技创新有力支撑引领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引领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

先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及综合利用、适应大规模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友好并网的新一代电网、新型大容量储能、氢能及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装备全面突破, 推动电力系统优化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提升,提高可再生能源供给保障能力。

——支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

三代大型压水堆装备自主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建立标准化型号和型号谱系。

小型模块化反应堆、(超)高温气冷堆、熔盐堆、海洋核动力平台等先进核能系统研发和示范有序推进。

乏燃料后处理、核电站延寿等技术研究取得阶段性突破。

——推动化石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开发利用。

“两深一非”、老油田提高采收率等油气开发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有力支撑油气稳产增产和产供储销体系建设。

煤炭绿色智能开采、清洁高效转化和先进燃煤发电技术保持国际领先地位,支撑做好煤炭“大文章”。

新能源行业储能技术与应用解决方案

新能源行业储能技术与应用解决方案

新能源行业储能技术与应用解决方案第一章储能技术概述 (2)1.1 储能技术的定义与分类 (2)1.2 储能技术的发展趋势 (3)第二章锂离子电池技术 (3)2.1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3)2.2 锂离子电池的材料组成 (4)2.2.1 正极材料 (4)2.2.2 负极材料 (4)2.2.3 电解液 (4)2.2.4 隔膜 (4)2.3 锂离子电池的应用领域 (4)2.3.1 便携式电子设备 (4)2.3.2 电动汽车 (4)2.3.3 储能系统 (4)第三章钠硫电池技术 (5)3.1 钠硫电池的工作原理 (5)3.2 钠硫电池的材料组成 (5)3.3 钠硫电池的应用领域 (5)第四章飞轮储能技术 (6)4.1 飞轮储能的工作原理 (6)4.2 飞轮储能的关键技术 (6)4.3 飞轮储能的应用领域 (6)第五章超级电容器技术 (7)5.1 超级电容器的分类与工作原理 (7)5.2 超级电容器的材料组成 (7)5.3 超级电容器的应用领域 (7)第六章氢储能技术 (7)6.1 氢储能的原理与方法 (8)6.1.1 原理概述 (8)6.1.2 方法分类 (8)6.2 氢储存材料与设备 (8)6.2.1 储存材料 (8)6.2.2 储存设备 (8)6.3 氢储能的应用领域 (8)6.3.1 能源领域 (8)6.3.2 工业领域 (9)6.3.3 医疗领域 (9)6.3.4 军事领域 (9)第七章热能储存技术 (9)7.1 热能储存的分类与原理 (9)7.1.1 热能储存分类 (9)7.1.2 热能储存原理 (9)7.2 热能储存材料与设备 (10)7.2.1 热能储存材料 (10)7.2.2 热能储存设备 (10)7.3 热能储存的应用领域 (10)7.3.1 工业领域 (10)7.3.2 建筑领域 (10)7.3.3 电力系统 (10)7.3.4 新能源领域 (10)第八章储能系统设计与应用 (10)8.1 储能系统设计原则与方法 (10)8.2 储能系统的集成与优化 (11)8.3 储能系统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 (11)第九章储能技术的政策与市场分析 (12)9.1 储能技术的政策环境 (12)9.1.1 国家政策导向 (12)9.1.2 地方政策支持 (12)9.1.3 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 (12)9.2 储能市场的现状与趋势 (12)9.2.1 储能市场现状 (12)9.2.2 储能市场趋势 (13)9.3 储能产业的竞争格局 (13)9.3.1 产业竞争格局概述 (13)9.3.2 主要竞争企业分析 (13)9.3.3 储能产业竞争趋势 (13)第十章储能技术的未来发展 (13)10.1 储能技术的研究方向 (13)10.2 储能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14)10.3 储能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14)第一章储能技术概述1.1 储能技术的定义与分类储能技术,顾名思义,是指将能量存储起来,待需要时再进行释放的技术。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 年)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 年)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意见》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在一些关键环节力争取得新突破,加快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实现碳达峰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切实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围绕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总目标,坚持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基本原则,聚焦近期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亟待突破的关键领域,选取典型性、代表性的方向开展探索,以“小切口”解决“大问题”,提升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调控能力。

在2024—2027年重点开展9项专项行动,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效。

二、电力系统稳定保障行动(一)优化加强电网主网架。

适应电力发展新形势需要,组织—1—开展电力系统设计工作,优化加强电网主网架,补齐结构短板,夯实电力系统稳定的物理基础,保障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和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二)提升新型主体涉网性能。

针对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新型储能等快速发展的实际,制修订并网技术标准和管理要求,合理提高新型主体对频率、电压扰动的耐受能力和主动支撑调节能力,加强并网检测,确保涉网性能达标,源网荷储协同提升电力系统稳定水平。

(三)推进构网型技术应用。

根据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运行需要,选择典型场景应用构网型控制技术,具备主动支撑电网电压、频率、功角稳定能力,提升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四)持续提升电能质量。

严格落实《电能质量管理办法(暂行)》,指导地方电力管理部门做好电能质量管理工作,压实各方电能质量管理责任,加强常态化管理,持续提升电力系统电能质量水平。

新型电力系统下的储能解决方案探讨

新型电力系统下的储能解决方案探讨

新型电力系统下的储能解决方案探讨摘要:经济在快速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本文针对储能技术进行分析,阐述了储能技术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的具体应用,并提出了合理的运用措施,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理论参考,不断优化储能技术,提高能源转化率,促使储能技术在新能源电力系统中广泛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市场上对电力能源的消耗量也逐渐增加,我国电力能源供应不足问题日益显著。

为了缓解电力能源压力,将储存技术合理应用于新能源电力系统中,以能源储存转化的方式,控制电力系统的能源消耗量,实现对可再生能源的有效转化,满足电力系统的用电需求,保障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促进新能源电力系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型电力系统;储能;应用场景引言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稳步有序推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必然趋势。

新型电力系统之“新”,不仅仅是指在发电侧,大力提高新能源发电规模化开发利用水平;在供给侧,新型电力系统更加强调源网荷储不同环节的协调性,同时,大力提高电能输配的灵活性水平,以及电力系统与天气等外部条件的一体化运行能力也同样重要。

储能具有调峰的天然优势,在未来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体系中,储能将找到适合的角色,并贡献价值。

1新型电力系统概念新型电力系统的概念是在“双碳”目标下,为了适应当前新能源的快速发展而提出的。

较早提出“新型电力系统”概念的是《电网与清洁能源》学术期刊2009年第4期上发表的一篇题为《构建适应可再生能源资源特点的新型电力体系》的论文,文章认为,构建适应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就是要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以及发挥可再生能源清洁环保作用,用以推动能源体系由化石能源为主向可再生能源为主转变。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面临诸多挑战:电力系统中生产、传输、消费方式面临根本性变革;能源电力需求仍将快速增长;我国能源资源与负荷中心逆向分布;灵活电源的最大调节能力与新能源波动不匹配;电压、频率稳定性问题凸显,从技术层面上讲,就是要把新能源接入进来,同时实现电力系统平衡、稳定、高质量运行。

能源行业智能电网与储能技术解决方案

能源行业智能电网与储能技术解决方案

能源行业智能电网与储能技术解决方案第一章智能电网概述 (2)1.1 智能电网的定义与发展 (2)1.2 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 (2)第二章储能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3)2.1 储能技术的分类与特点 (3)2.2 储能技术的应用领域 (3)2.3 储能技术的经济效益 (4)第三章电网调度与优化 (4)3.1 电网调度技术的发展 (4)3.2 电网优化策略 (5)3.3 电网调度与优化案例分析 (5)第四章分布式能源与微电网 (6)4.1 分布式能源概述 (6)4.2 微电网技术 (6)4.3 分布式能源与微电网的融合 (6)第五章智能电网通信技术 (7)5.1 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7)5.2 通信协议与标准 (7)5.3 通信网络的安全与稳定性 (8)第六章电力市场与需求侧管理 (8)6.1 电力市场的发展与运作 (8)6.1.1 电力市场的发展历程 (8)6.1.2 电力市场的运作机制 (9)6.2 需求侧管理策略 (9)6.2.1 峰谷电价 (9)6.2.2 需求响应 (9)6.2.3 能效管理 (9)6.3 电力市场与需求侧管理的协同 (9)6.3.1 电力市场机制与需求侧管理策略的结合 (9)6.3.2 需求侧管理对电力市场的影响 (10)6.3.3 电力市场与需求侧管理的互动 (10)第七章智能电网设备与系统 (10)7.1 智能电网设备的研发与应用 (10)7.1.1 设备研发背景及意义 (10)7.1.2 设备研发方向 (10)7.1.3 设备应用现状 (10)7.2 智能电网系统的集成与优化 (10)7.2.1 系统集成原理 (10)7.2.2 系统集成关键环节 (11)7.2.3 系统优化策略 (11)7.3 智能电网设备的维护与管理 (11)7.3.1 维护管理原则 (11)7.3.2 维护管理措施 (11)第八章电网安全与防护 (11)8.1 电网安全风险与挑战 (12)8.2 电网防护技术 (12)8.3 电网安全监管与政策 (12)第九章储能技术的商业化与市场前景 (13)9.1 储能技术的商业化路径 (13)9.2 储能市场的规模与趋势 (13)9.3 储能技术的市场前景 (14)第十章智能电网与储能技术的未来发展 (14)10.1 智能电网的发展方向 (14)10.2 储能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15)10.3 智能电网与储能技术的融合发展趋势 (15)第一章智能电网概述1.1 智能电网的定义与发展智能电网是新一代电力系统的代表,它是在传统电网基础上,通过集成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实现电力系统运行、管理及服务的智能化、高效化和绿色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能源发电出力具有随机性、间歇性、波动性等特点。 1 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影响 新能源发电的大规模并网,改变了瞬时平衡的电力系统的电 力供应模式,给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 对系统调度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新能源发电特性决定了预测的难度大,对电力系统生产计划 和调度运行安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加强储能、调峰、调频 以及电力系统智能化建设。
内容
(一)新能源发电的优势与面临问题分析 (二)电动汽车的发展机遇 (三)新能源发电、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的联合运行 (四)全球能源互联网 (五)展望
12
(三)新能源发电、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 的联合运行
(一)光储式电动汽车充换电站 (二)实验站孤网并网运行模式分析 (三)实例分析
13
(三)新能源发电、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 的联合运行
•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 精神,按照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 要战略取向,将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统筹规 划,统一标准规范,完善扶持政策,创新发展模式,培育良好的市场 服务和应用环境,形成布局合理、科学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增 加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和 电力消费,方便群众生活,更好惠及民生。
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消纳困难-弃风、弃光
6
内容
(一)新能源发电的优势与面临问题分析 (二)电动汽车的发展机遇 (三)新能源发电、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的联合运行 (四)全球能源互联网 (五),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 施建设的指导意见》
(二)电动汽车的发展机遇
2016年2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 定进一步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措施,以结构优化推动绿色发展。 首先要加快实现动力电池革命性突破; 二是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扩大城市公交、出租车、环卫、物流等领域新能源汽车应用比例; 四是提升新能源汽车整车品质;五是完善财政补贴等扶持政策,督促落 实不得对新能源汽车限行限购的要求,破除地方保护,打击“骗补”行 为。
(二)电动汽车的发展机遇
*2015年10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动 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
建设: • 用户居住地充电设施。 • 单位内部充电设施。 • 公共服务领域充电设施。 • 城市公共充电设施。 • 城际快速充电网络。
到2020年初步形成覆盖大部分主要城市的城际快充网络,满足电 动汽车城际、省际出行需求。
5
(一)新能源发电的优势与面临问题分析
新能源发电面临问题分析:
3 对电力系统经济运行带来影响 新发电出力的不确定性加大了实现系统经济调度的难度,降 低了电力设备的可用率,增加了电力系统的供电成本。同时,为 确保供电稳定性和电能质量,系统对辅助服务的需求增加,例如 需要火电机组等进行深度调峰,影响了其单位能耗指标。 4 对配电网产生一定影响 分散式新能源发电的接入,使得潮流不再单向由电源流向用 户侧,增大了配电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新型的电动汽车充换电站 电动汽车充电换站+光伏+储能
*技术结合:电动汽车充电换站/光伏发电/储能 1 实现电动汽车、储能系统与电网互动,让用户直接
参与 2 提高光伏发电的接纳能力-减少弃光 3 平抑电动汽车充电引起的电网波动
14
(三)新能源发电、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 的联合运行
风光互补型电动汽车充换电站
*新型的电动汽车充换电站 电动汽车充电换站+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储能
*技术结合:电动汽车充电换站/新能源/储能 1 实现电动汽车、储能系统与电网互动,让用户直接参与 2 实现风光互补 3 提高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的接纳能力-减少弃风、弃光 3 平抑电动汽车充电引起的电网波动
15
(三)新能源发电、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 的联合运行
新能源发电、电动汽车和储能系 统的联合运行方案
技术创新,变革未来
内容
(一)新能源发电的优势与面临问题分析 (二)电动汽车的发展机遇 (三)新能源发电、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的联合运行 (四)全球能源互联网 (五)展望
2
内容
(一)新能源发电的优势与面临问题分析 (二)电动汽车的发展机遇 (三)新能源发电、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的联合运行 (四)全球能源互联网 (五)展望
100kW-直流充电机:
➢充电系统 有源滤波系统
7kW-交流充电桩
➢储能系统
15kWh-储能电池
➢供电系统:光伏发电系统+电网
18
(三)光储式电动汽车充换电站 -组成结构
光伏发电电量监控
(三)光储式电动汽车充换电站 -组成结构
光伏发电功率监控
(三)光储式电动汽车充换电站 -组成结构
环境参数监控界面
➢黑龙江电科院:高纬度地区电动汽车智能充放电实验站
16
(三)新能源发电、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 的联合运行
黑龙江电科院开展: ➢电动汽车充放电站+光伏发电系统 ➢千2011年建成和投运:国内首座光储式电动汽车充换电实验站
17
(三)光储式电动汽车充换电站 -组成结构
电动汽车充放电实验站组成
➢供电系统 监控系统
3
(一)新能源发电的优势与面临问题分析
新能源发电的优势: 资源丰富:风能资源既包括陆地资源,又包括近海
岸资源。我国风能资源十分丰富。 太阳能发电:我国陆地面积每年接收的太阳辐射热
量较多,属千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 可持续、清洁、环保
4
(一)新能源发电的优势与面临问题分析
新能源发电面临问题分析:
(二)电动汽车的发展机遇
• 2015年10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 施建设的指导意见》
• 工作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度超前、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 电基础设施体系,满足超过5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建立较完 善的标准规范和市场监管体系,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充电服务 市场;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产业生态体系, 在科技和商业创新上取得突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充电服务 企业。
(三)光储式电动汽车充换电站 -孤网并网运行模式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