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典故--白芨
白芨是什么:白芨,又名连及草兰科白芨属多年生草本,茎块可入药
白芨是什么:白芨,又名连及草兰科白芨属多年生草本,茎块可入药白芨,(学名:Bletilla striata),有多种别称:连及草、甘根、白给、箬兰、朱兰、紫兰、紫蕙、百笠等,不同地方叫法不一。
为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块根可入药),植株高18-60厘米。
花期集中在春季,如果气候合适四季均可开花。
白芨简介形态特征白芨,又名连及草(出自《本经》),箬兰、朱兰(出自《花镜》),紫兰、紫蕙、百笠。
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
初生假鳞茎为圆球装分,生长到一定程度才形成V字形块状假鳞茎。
块茎肥厚肉质,为连接的三角状卵形厚块,略扁平,黄白色;须根灰白色,纤细。
叶3~5片,披针形或广披针形,长15~30厘米,宽2~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下延成长鞘状,全缘。
总状花序顶生,花3~8朵,疏生;苞片披针形,长1.5~2.5厘米;花淡紫红色或黄白色,花被片狭椭圆形,先端尖,唇瓣倒卵形,内面有5条隆起的纵线,上部3裂,中央裂片矩圆形;雄蕊与雌蕊结合为蕊柱,两侧有狭翅,柱头顶端着生1雄蕊,花粉块4对,扁而长,蜡质;子房下位,圆柱状,扭曲。
蒴果圆柱形,长3.5厘米,直径1厘米,两端稍尖狭,具6纵肋,顶端常具花瓣枯萎后留下的痕迹;花期4~5月。
果期7~9月。
生长环境喜温暖、阴湿的环境,常生长于较湿润的石壁、苔藓层中,常与灌木相结合,或者生长于林缘、草丛、有山泉的地方,亦生于海拔100-32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下,栋树林或针叶林下,在北京和天津有栽培。
白芨生长的石头均是砂岩类,这样白芨才能吸收到毛管水、从而牢牢地吸在上面。
分布范围白芨原产中国,广布于长江流域各省。
主要产自贵州西南部、陕西南部、连云港、南通、南京、句容、宜兴、溧阳、上海、甘肃东南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
朝鲜半岛和日本也有分布。
栽培技术繁殖一般采用分株繁殖,春季萌发新叶前掘起老株,将假鳞茎分别成几份,每份带1至2个芽,另行栽植。
白芨的药用价值白芨的副作用
白芨的药用价值白芨的副作用白芨,又称作天麻,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广泛应用于中医药治疗各种疾病。
它的药用价值主要有镇静、舒筋活络、止痛等作用。
然而,使用白芨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首先,白芨的药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镇静作用:白芨具有镇静效果,可以减轻焦虑、烦躁、失眠等症状。
它能够舒缓中枢神经系统,促进睡眠,并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和调整内分泌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
2.舒筋活络作用:白芨可以活血化瘀,舒缓肌肉酸痛、痉挛等不适症状。
它还可以促进气血流通,改善微循环,缓解头痛、风湿性关节炎、肢体麻木等症状。
3.止痛作用:白芨具有镇痛效果,可以缓解各种疼痛,如头痛、牙痛、胸痛等。
它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减少神经传导,缓解疼痛症状。
4.抗炎作用:白芨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少炎症反应,缓解发热、红肿、疼痛等症状。
它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可以降低自由基的生成,减轻炎症反应对组织的损害。
5.保护神经系统:白芨有利于改善神经功能,保护神经系统的健康。
它可以增加脑细胞的供氧量,刺激神经细胞的生长,改善脑血液循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改善老年痴呆等神经系统疾病。
白芨的使用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注意事项:1.过量使用:如果使用白芨的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
比如,可能导致疲劳、乏力、食欲不振、头晕等症状。
2.药物相互作用:白芨同时使用其他药物时需要格外小心。
白芨可以增强其他药物的效果,可能会增加药物的副作用,或干扰其他药物的代谢和清除,导致药物在体内的积累。
3.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孕妇和哺乳期妇女需要谨慎使用白芨。
尽管白芨具有一定的益处,但它也可能对胎儿或婴儿产生潜在的不良影响。
因此,在妇女在妊娠和哺乳期间,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谨慎使用。
4.药物过敏反应:白芨可能引起药物过敏反应,出现过敏性皮炎、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
如果患者对白芨过敏,需要停止使用,并积极治疗药物过敏反应。
白芨
第一章生物性状1.1 形态特征白芨,属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块根),主要分布在中国、台湾、日本以及缅甸北部。
一般品种的花色呈紫红色,所以别称紫兰;另有一个变种的花为白色,称为白花,其它亦有黄色、粉红色、红色以及蓝色的园艺栽培种。
白芨的初生假鳞茎是圆球形,生长到一定程度才形成V字形块状假鳞茎。
叶4-6枚,狭长圆形或披针形,长8-29厘米,宽1.5-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收狭成鞘并抱茎,花期4-5个月。
药品白及来源于白及(B. striata)的干燥块茎,即假鳞茎。
而市场上常把小白及、华白及和黄花白及归为非正品白及,也有报道黄花白及用途同白及,民间使用白及属其他种类的现象也常见、因地区而异。
国产4种白及进行了比较,发现药效以白及最好。
比较栽培于普洱基地3年生白及和黄花白及的品质发现,白及的淀粉、多糖和蛋白质含量最高,即品质最佳。
有研究认为,不同地区间白及假鳞茎大小和形态存在差异。
不少种植户也认为,不同品种的白及假鳞茎大小不同,即使相同的紫花三叉白及(白及的紫色种类)也存在此现象。
白芨的种子极细小,似粉末,状没有胚乳,只有几个细胞构成的发育不完全的胚。
白芨在湿润的苔藓上发芽,且长时间不干燥。
1.2 生长习性喜温暖、阴湿的环境,如野生山谷林下处。
稍耐寒,长江中下游地区能露地栽培。
耐阴性强,忌强光直射,夏季高温干旱时叶片容易枯黄。
宜排水良好含腐殖质多的沙壤土。
在花径、山石旁丛植或用作稀疏林下的地被植物。
常生长于较湿润的石壁、苔藓层中,常与灌木相结合,或者生长于林缘、草丛、有山泉的地方,亦生于海拔100-32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下,栋树林或针叶林下,在北京和天津有栽培。
白芨生长的石头均是砂岩类,这样白芨才能吸收到毛管水、从而牢牢地吸在上面。
1.3 栽培技术繁殖方法地栽前翻耕土壤,施足基肥。
头年的冬季到次年的3月初种植,栽植深度3-5㎝。
生长期需保持土壤湿润,注意除草松土,每2周施肥1次。
一般栽后2个月开花。
花后至8月中旬施1次磷肥,可使块根生长充实。
白芨中药的功能主治与用量
白芨中药的功能主治与用量一、白芨的概述白芨,是中药材中的一种,又名白芨蒿、白人参,属于菊科植物。
白芨主要生长在我国的湖南、湖北、山东等地区。
它是中国传统药物中常用的一种,具有很多的药用价值。
二、白芨的功能主治1.清热解毒:白芨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感冒、喉炎等疾病。
2.祛湿止痛:白芨具有祛湿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湿热引起的关节疼痛、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3.平喘止咳:白芨对于平喘止咳也有一定的疗效,可用于治疗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
4.滋补健脾:白芨可以滋补健脾,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三、白芨的用量关于白芨的用量,根据具体情况,可以有以下推荐用法: 1. 煎汤内服:白芨的干品每次用量为10-15g,可以煎汤内服,可根据需要增减用量,并可配伍其他药材一同使用。
2. 研末冲服:白芨的研末每次用量为3-9g,可用热水冲服,每日2-3次。
3. 外敷擦洗:白芨也可用于外敷,用法为将适量的白芨研末加入温水中调成糊状,然后涂抹在患处,每日2-3次,效果也很好。
四、白芨的禁忌与注意事项使用白芨时需要注意以下禁忌与注意事项: 1. 孕妇忌用:孕妇忌用白芨,因为白芨有一定的活血通经作用,容易引起宫缩,对胎儿不利。
2. 高血压患者慎用:白芨具有一定的滋补作用,所以高血压患者在使用白芨时需要慎重,以免加重血压升高的症状。
3. 过量使用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白芨具有一定的毒性,过量使用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所以使用时需要控制用量。
五、白芨的药物相互作用白芨在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会产生一些药物相互作用,需要特别注意以下情况: 1. 与抗凝药物相互作用:白芨具有一定的活血作用,与某些抗凝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2. 与抗感染药物相互作用:白芨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与某些抗感染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相互影响疗效,需遵医嘱使用。
3. 与降血糖药物相互作用:白芨具有一定的滋补作用,与某些降血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影响降血糖的效果,需谨慎搭配使用。
白芨的功效与作用白芨的药用价值
白芨的功效与作用白芨的药用价值白芨,又称白芨薯、白芨菜、天津白芨,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百合科芦荟属。
它生长在我国北方及东北地区的沙土、河滩、荒地和草原上。
白芨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传统中医药领域。
以下是白芨的功效与作用以及药用价值的详细介绍。
1.抗炎镇痛:白芨具有很强的抗炎药效,可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
它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减轻组织的炎症反应,并有镇痛作用。
可以用于治疗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扭伤、骨折等疾病。
2.清热解毒:白芨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各种热毒病症。
它能够清热解热,排毒消肿,对于热毒引起的口疮、痈疽、疮疡等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3.利湿消肿:白芨具有利湿消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水肿、浮肿等症状。
它能够促进体内湿气的排除,减轻水肿症状,对于水肿性胃炎、浮肿型肾炎等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4.抗氧化:白芨富含多种抗氧化物质,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
它能够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细胞氧化损伤,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延缓衰老以及提高免疫力。
5.改善免疫功能:白芨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如多糖、生物碱、植酸等,对免疫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它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使人体更加健康。
6.促进伤口愈合:白芨具有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能够加快局部微循环,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
它可以用于治疗各类创伤、溃疡、烧伤等疾病,并且有利于减少瘢痕形成,使伤口愈合更加快速完善。
7.其他功效:白芨还具有清热解毒、健胃消食、降血糖、降血压、抗菌等作用。
它可以用于治疗消化不良、高血糖、高血压、感染性疾病等。
总之,白芨作为一种传统中草药,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和丰富的功效与作用。
它对于多种疾病的治疗都有一定的效果,并且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
然而,由于白芨的使用存在一定的限制,因此在使用时应遵循医嘱,避免过度使用和不当使用,以免造成不良反应。
此外,对于孕妇、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使用白芨时应慎重,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白芨的功效与功能主治
白芨的功效与功能主治什么是白芨?白芨(学名:Paeonia lactiflora Pall.)是毛茛科芍药属的植物,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之一。
它的根茎呈肉质,具有草本植物特征,被广泛用于中医药领域。
白芨的功效与功能白芨具有多种功效与功能,主要包括:1. 清热解毒白芨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由热毒引起的疾病,如喉痹肿痛、口腔溃疡等。
它可以清除体内的热毒,减轻疼痛症状,并促进伤口愈合。
2. 活血化瘀白芨可以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障碍。
它可以用于治疗瘀血引起的疾病,如经痛、痛经、淤血性痛疾等。
同时,它还可以促进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使皮肤更加光滑细腻。
3. 抗炎止痛白芨具有抗炎止痛的效果,可以用于治疗由炎症引起的各种疼痛,如关节炎、风湿痛等。
它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疼痛症状,并起到镇痛作用。
4. 调节免疫功能白芨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
它可以用于治疗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的疾病,如慢性疲劳综合征、免疫性疾病等。
5. 抗氧化白芨富含多种抗氧化物质,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
它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延缓衰老过程,提高细胞的抗氧化能力。
同时,它还可以减轻环境污染对人体的损害,保护肝脏、心血管等器官的健康。
白芨的主治在中医药领域,白芨主要用于治疗以下疾病:1. 咽喉肿痛白芨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咽喉肿痛。
它能够清除喉咙中的热毒,缓解症状,并促进伤口的愈合。
2. 口腔溃疡白芨可以治疗口腔溃疡,它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清除口腔中的热毒,减轻疼痛症状,并帮助溃疡伤口愈合。
3. 瘀血性疾病白芨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瘀血性疾病,如经痛、痛经、淤血性痛疾等。
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障碍,减轻疼痛症状。
4. 风湿痛白芨具有抗炎止痛的效果,可以用于治疗风湿痛。
它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关节炎引起的疼痛症状,并起到镇痛作用。
5. 免疫调节白芨可以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中药白芨的药理研究及其临床应用综述
中药白芨的药理研究及其临床应用综述白芨,又名白带、白散,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关于白芨的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将综述白芨的药理研究以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白芨的基本信息。
白芨是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生长在海拔1000-4000米的湿润山区。
其主要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木质素、挥发油等。
据研究,白芨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抗肿瘤等多种药理活性。
一方面,白芨在抗炎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作用。
研究发现,白芨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以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减轻炎症反应,从而达到抗炎的效果。
此外,白芨还能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白芨在治疗炎症性疾病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另一方面,白芨在抗氧化方面也表现出了良好的效果。
氧自由基的产生是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研究发现,白芨的木质素成分具有明显的自由基清除活性,能够抑制氧自由基的产生,减轻氧化应激对机体的损伤。
因此,白芨在预防和治疗氧化性疾病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此外,白芨还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研究发现,白芨中的挥发油成分可以抑制多种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增殖,对某些抗药性菌株也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白芨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方面可能是一种新的选择。
除了上述的药理活性,白芨在抗肿瘤方面也有着独特的潜力。
研究发现,白芨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
此外,白芨还可以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途径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白芨在肿瘤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在应用价值。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目前关于白芨的药理研究还相对较少,而临床应用的研究也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在临床上应用白芨时应谨慎,并且应该与传统的药物治疗相结合,以提高疗效。
综上所述,白芨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包括抗炎、抗氧化、抗菌、抗肿瘤等。
白芨清热祛火的中草药
白芨清热祛火的中草药白芨,又称白薯蓉,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清热祛火的功效。
它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并被认为是治疗热病和炎症的有效草药之一。
本文将介绍白芨的药理学特性、主要功能以及使用方法。
1. 药理学特性白芨属于百合科植物,主要生长在中国南方地区。
它的根茎富含粘液质和淀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白芨还含有生物活性成分,如精油、皂苷和黄酮类化合物等,这些成分赋予了白芨抗菌、抗炎和镇痛的药理学特性。
2. 主要功能白芨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中,以清热祛火为主要功能,常见的应用场景包括:2.1 清热解毒白芨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热病和感染性疾病。
它可以通过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生长,减轻炎症反应,降低体温,促进身体抵抗力的提高。
2.2 抗炎止痛白芨含有多种化合物,具有抗炎和镇痛的作用。
它可以调节炎症反应,减轻疼痛症状,适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咽喉炎等疾病。
3. 使用方法白芨可以用于内服和外用,具体使用方法如下:3.1 内服将白芨研成细末,每次可取3-6克,加入开水中冲泡,作为药材煎剂饮用。
一般建议每日3次,连续服用7-10天为一个疗程。
但使用前应咨询专业中医医师,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剂量和疗程。
3.2 外用将白芨研成细末,加入适量的温水搅拌均匀,形成糊状物。
然后将糊状物敷于患部,使用纱布固定,每日2-3次,连续使用7-10天。
4. 注意事项在使用白芨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4.1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和反应不同,对白芨的敏感度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初次使用白芨前,最好进行过敏试验,如果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4.2 儿童和孕妇禁用儿童和孕妇在使用草药时需要特别谨慎。
白芨虽然是天然草药,但仍可能对儿童和孕妇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儿童和孕妇慎用白芨。
4.3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在同时使用其他药物时,需要注意可能的药物相互作用。
白芨可能增强或减弱其他药物的疗效,因此在使用时最好咨询医生,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干扰。
白芨的功效和作用
白芨的功效和作用白芨,又被称为白芨薯、白川芨,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也是中医药理论中的珍贵药材之一。
白芨具有广泛的功效和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下面将详细介绍白芨的功效和作用。
白芨具有止咳祛痰的作用。
白芨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其中的皂苷类物质具有很强的镇咳和祛痰作用。
它能刺激呼吸道黏膜,增加粘液分泌和纤毛运动,加速痰液的排除。
因此,白芨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咳嗽和痰多的疾病,如感冒、支气管炎等。
白芨还具有抗炎消肿的作用。
研究发现,白芨中的活性成分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减少炎症细胞的浸润和炎症介质的释放。
同时,白芨还能促进炎症损伤部位的血液循环,加速炎症的吸收和代谢,从而缩短炎症的持续时间。
因此,白芨在临床上常被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如皮肤炎、关节炎等。
此外,白芨还具有抗过敏作用。
白芨中含有丰富的芸香甙类物质,这些物质能够抑制过敏反应,减少过敏原引起的炎症和组织损伤。
临床研究表明,白芨能有效缓解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等过敏性疾病的症状。
因此,白芨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抗过敏药物。
此外,白芨还具有抗菌作用。
研究表明,白芨中的活性成分能够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对某些耐药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因此,白芨在临床上常被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如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等。
同时,白芨还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研究表明,白芨中的活性成分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机体对外界侵袭的抵抗能力。
因此,白芨在临床上常被用于调理免疫功能较弱的人群,如老年人、孕妇等。
总之,白芨具有止咳祛痰、抗炎消肿、抗过敏、抗菌和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功效和作用。
它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咳嗽、感冒、皮肤炎、关节炎、过敏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以及调理免疫功能等方面。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白芨前应咨询医生,遵循医生的指导和剂量,以免发生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中药白芨的功能主治
中药白芨的功能主治白芨简介白芨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其学名为Poria cocos,属于多孔菌门、多孔菌纲、多孔菌科。
白芨的中药性味为甘、淡,具有温中健脾、利湿利水的功效。
它主要生长在我国华北、东北、四川、云南等地区的阔叶林下,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材。
白芨的药理作用白芨含有多种活性成分,主要有多糖、三萜、脂肪酸等。
它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温中健脾:白芨能够温中健脾,对于脾胃虚寒所致的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2.利湿利水:白芨具有利湿利水的功效,可以增加尿量,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
因此,它常被用于治疗水肿、尿少等症状。
3.抗炎抗菌:白芨中的多糖成分具有一定的抗炎、抗菌作用,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对于一些炎症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白芨的主要功效白芨具有多种主要功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健脾益气:白芨能够温中健脾,增强脾胃功能,改善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2.利水消肿:白芨能够增加尿量,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对于水肿、尿少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3.抗炎抗菌:白芨中的多糖成分具有一定的抗炎、抗菌作用,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对于一些炎症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4.安神助眠:白芨具有一定的镇静安神作用,对于失眠、健忘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白芨的适用人群白芨适用于以下人群:•脾胃虚寒所致的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等症状的人群。
•水肿、尿少等症状的人群。
•感染性疾病、炎症性疾病患者。
•失眠、健忘等症状的人群。
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使用白芨时,一般可采用以下方法:1.冲泡饮用:将白芨适量放入茶杯中,用开水冲泡,待药材溶解后即可饮用。
2.煎煮服用:将白芨适量放入锅中,加水煎煮,煮沸后继续煎煮10-15分钟,然后将药液滤出,取药液饮用。
在使用白芨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对于脾胃虚寒寒凉体质者慎用。
•使用过程中如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慎用。
白芨清热解润肺止咳
白芨清热解润肺止咳白芨,又称白菀、荢菀,是一种具有很高药用价值的中药材。
其性味苦、微寒,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功效。
在中医药领域中,白芨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喉痛等呼吸系统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白芨的药理作用、应用范围以及使用方法。
一、白芨的药理作用白芨主要成分为白芨醇和白芨甙,这两种物质赋予了白芨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的功效。
1. 清热解毒:白芨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有效降低体内的炎症反应,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加快病情的恢复和康复。
2. 润肺止咳:白芨含有多种氨基酸和黏液质,可以提供充足的水分,保持呼吸道的湿润状态,促进痰液的排出,缓解咳嗽症状。
二、白芨的应用范围白芨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广泛应用于各种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
以下是常见的应用范围:1. 感冒发热:白芨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发热症状,如高烧、头痛、委靡等。
2. 咳嗽喉痛:白芨的润肺止咳作用是其重要的药理作用之一,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咳嗽,包括干咳、痰多、痰黏等。
3. 咽喉炎:白芨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咽喉炎引起的咽痛、咳嗽等症状。
4. 支气管炎:白芨的清热解毒和润肺止咳作用对于支气管炎的治疗有一定疗效,可以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三、白芨使用方法白芨可以作为中药材使用,也可以制成药片、颗粒等剂型。
以下是常见的白芨使用方法:1. 白芨煎剂:将适量的白芨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开水,煎煮15-20分钟,待凉后饮用。
每日2-3次,每次服用10-15克。
2. 白芨颗粒:将适量的白芨研磨成粉末,制成颗粒剂。
每次取适量颗粒,开水冲服即可。
每日2-3次,每次服用5-10克。
3. 白芨药片:市面上有多种白芨制成的药片,可按照说明书的剂量使用,一般每日2-3次,每次服用2-4片。
注意事项:1. 孕妇慎用:白芨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孕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2. 过敏体质慎用:白芨属于辛凉药物,过敏体质者慎用,以免引发过敏反应。
中药知识:白及
前段时间朋友送给我一种有兰叶状叶子的野花,说是贵州旅游时在地摊上买的,这个无名花不几天便叶片盈尺,根茎上生出鞘状结构,后来长出了小花苞,一簇四六朵顶生在花上,花瓣是椭圆形,可以看到三裂,飘散着淡淡清香。
我告诉了师傅,师傅说这是白芨,它和兰花一样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欢生长在温暖潮湿的地方。
花除了白色,还有紫色、黄色等。
白芨不仅是花卉,更是名贵的药材。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白芨有补肺止血、消肿生肌之功效,是治疗肺疾的良药。
具有补肺止血、消肿生肌等功能的常用中药。
主治肺结核咳血、支气管扩张咯血、胃溃疡吐血、尿血、便血等症;外用治外伤出血、烧烫伤、手足皲裂等症。
此物其根白色,连及而生,一名连及草,故名白及。
本品为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兰科植物白及的干燥块根。
又名甘根(《本经》),白根(《吴普本草》),白给(《别录》),白芨(《证治准绳》)等。
图经曰:出北山山谷,及冤句、越山,江淮、河、陕、汉、黔诸州。
春生苗,长尺许。
叶如初生棕苗,及藜芦,两指许大,色青翠。
三、四月叶中出条,开紫花,宛如草兰,即箬兰也。
结黄黑实,根色白,似菱,有三角,角头生芽,节间有毛。
质极粘腻,可作糊也。
白及种植2-3年后,9-10月地上茎枯萎时,将块茎单个摘下,选留新秆的块茎作种用,剪掉茎杆,白及采挖后加工还是比较复杂的,因为白及富含胶性物质,采挖剪去根须需要在在水里浸泡1小时左右,踩去粗皮,再放到沸水锅中煮5到10分钟,不断搅动,直到无白心取出,晒干。
而自然晒干须月余。
在晒干或烘干过程中,要反复放入竹筐或槽笼里,来回撞击,擦去粗皮和须根,使成光滑洁白的半透明体。
在烘干的过程中,稍有不慎,便将白及烤糊,糊后出售价格就会很低了。
特殊之处是白及自然晒干须一月有余,而且在晒干或烘干中还要反复放入竹筐或槽笼里,来回撞击。
白及味苦微寒无毒,入肺经。
苦能泄热,辛能散结,破散中有收敛,盖去腐逐瘀以生新,为渗痰,止血,消痈之药也。
得白蔹、红药子,加脑、麝、乳、没,治一切痈疽肿毒,止痛散结排脓,有神。
白芨的传说中的来历
白芨的传说中的来历白芨(也作白及)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芨的块茎,是一味古老的收敛止血中药。
医药有关白芨药名来历还有个传说。
大约在西汉时期有一位将官,一次跟随皇上御驾亲征,没想到战事失利,队伍溃散,他只好护送皇帝急急回京。
他们一路杀了十几个番将,刚要进关时,却突然闪出六员番将,拦住去路。
这将官力保皇帝先进关,自己返身迎敌,终因连日征战疲劳过度,寡不敌众,被敌人砍了几刀。
但他忍痛拼杀回来,在临近关前时,不幸又被番将一箭射中,跌落马下,被关内的兵丁救起。
百拇医药皇上急命太医抢救。
最后,断了的筋骨被接上了,其它伤口的血也止住了,就是肺被箭射穿,伤口流血,呼吸急促,吐血不止。
眼看会有生命危险,太医束手无策。
皇帝急了,命人四处征召能人医治。
很快,一位老农拿着几株叶像棕榈叶、根像菱角肉的草药献给皇帝,说:“请把这药草烘干,磨成粉,一半冲服,一半外敷在箭伤处。
”别无良法,太医们只好速速照办。
果然,将官用药后,不久便肺伤愈合,也不吐血了。
皇上要厚赏老农,被拒绝。
老农说:“我什么也不要,只求圣上叫太医把这药草编到药书里,公布于天下,使更多的人能治好肺伤出血。
”皇帝答应了,问这药草叫什么名字,老农答:“还没名呐,就请圣上赐名吧。
”皇帝想了想,问老农;“你叫什么名字呀?”老农回答叫“白芨”。
皇帝笑道:“那就给它取这个名吧!”于是,“白芨”就被载入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并一直运用至今。
其实,按李时珍的说法,白芨得名是因“其根白色,连及而生”。
其形状呈不规则扁圆形或菱形,有2~3个分枝,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上面有凸起的茎痕,下面有连接另一块茎的痕迹,以茎痕为中心,有数个棕褐色同心环纹,环上残留棕色点状须根痕,整个样子很像“小鸡头”,茎痕和环纹构成了这鸡头的“眼睛”和“眼圈”,因此很容易辨认。
夏、秋两季采挖后,经洗、煮、去皮、晒等处理后入药用,常研末内服或外用,也可鲜品捣烂外用,或制作药膳吃。
中医认为,白芨性味苦、涩、寒,质粘而涩,入肺、胃、肝经,功能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中药养身白芨的清热解与利咽止咳
中药养身白芨的清热解与利咽止咳白芨是中药中的一味珍贵药材,以其清热解毒、利咽止咳的功效而闻名。
它在中医传统理论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咽喉疾病和热毒引起的症状。
本篇文章将为您介绍白芨的药理作用、适应症,并探讨其使用上的注意事项。
一、白芨的药理作用白芨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草药。
它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包括芨芨苷、白芨苷、白芨母苷等化学成分。
这些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消炎镇痛等作用。
1. 清热解毒:白芨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清热解毒,降低体内炎症反应的程度,减少毒素的积聚。
2. 利咽止咳:白芨具有镇咳平喘的功效,可舒缓喉咙不适,缓解咳嗽症状。
二、白芨的适应症白芨适用于以下疾病和症状的治疗:1. 咽喉疾病:白芨可用于治疗咽喉疾病,如喉炎、扁桃体炎等。
它可通过清热解毒的作用,减轻咽喉部位的不适感,缓解疼痛和肿胀。
2. 上呼吸道感染:白芨中的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可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
3. 灼热口舌:白芨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因阴虚火旺而引起的口舌灼热、舌红、口干等症状。
4. 咳嗽:白芨可用于治疗因热毒引起的咳嗽。
它能够清热解毒,舒缓喉咙,减轻咳嗽的频率和程度。
三、使用上的注意事项1. 用量:使用白芨时应按照医生或中药师的指导进行用药。
一般情况下,成人每次口服2-3克,一日2-3次;儿童酌减。
也可将白芨研磨成细末,搭配蜂蜜或炖煮后服用。
2. 禁忌症: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慎用白芨。
白芨性凉,容易引起寒凉体质的人出现腹泻等不适症状,因此具有寒凉体质的人不宜使用白芨。
3. 药物相互作用:白芨与某些药物存在相互作用。
在使用白芨的同时,需谨慎使用其他药物,尤其是具有抗菌、消炎、镇痛等作用的药物。
总结:白芨作为一味传统中药,以其清热解毒、利咽止咳的特性,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咽喉疾病和热毒引起的症状。
在使用白芨时,应遵循医生或中药师的建议,并注意使用剂量和禁忌症。
使用白芨可能存在一定的药物相互作用,因此需要谨慎搭配其他药物使用。
中药材:白及
【药用来源】兰科植物白及的干燥块茎。
【性味】性微寒,味苦、甘、涩。
【归经】归肺经、肝经、胃经。
【功效】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白及作为一味古老的中药,已被我们的祖先应用了两千多年,它属于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所以,《群芳谱》中又有紫兰、兰花、箬兰之称。
白及大多野生于山野川谷较潮湿处,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和长江流域,而西双版纳是兰科植物大家族的聚集地区。
兰科植物多有清雅之风,白及似乎也不例外,它的花色绚丽多姿,有紫色、淡紫色、玫瑰紫色,还有黄色的、纯白色的,其中白花独具清香。
细细观察不难发现,紫花较繁茂,白色易消失,但入药在所不拘。
在日本,民间也俗称白及为“雪如来”,听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1. 皇帝赐名白及据记载,白及是由于“本品根色白而连及生长,故名。
”在历史上曾流传着皇帝赐名白及的佳话,传说古代有位会稽将官,为保护皇帝从关外回京而自己身负重伤,皇帝很感动,命太医抢救,血止住了,断了的筋骨亦被接上了,就是肺部被箭射穿,呼吸困难,口吐鲜血,病情很危险。
于是,皇帝下令张贴榜文,征召天下能人医治。
这天,一位老农拿着几株叶像棕榈叶,根像菱角肉的中草药,献给皇帝道:“把这药草烘干磨成粉,一半冲服,一半外敷”。
将官用药后,果然肺伤愈合,嘴里也不吐血了。
皇帝大喜,要封这位老农做官,他不要,赏他银子,他也不要。
皇帝问他:“你有什么要求呢?”老农说:“我什么也不要,我只请您把这味药草,叫太医院编入药书,公布于天下,使更多的人能治好肺出血。
”皇帝连连点头道:“好!好!这药叫什么名字呀?”老农回答:“还没有名称呢,就请皇帝给它取个名字吧!”皇帝想了一下,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呀?”老农说:“我姓白名及。
”皇帝笑笑说:“那就称这味药叫白及吧。
”2. 一个死囚的秘方洪迈(公元1123~1202年),字景卢,别号野处,是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学识渊博,尤熟于宋代掌故,在他编著的《夷坚志》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台州狱吏悯一大囚,囚感之,因言:“吾七次犯死罪,遭讯拷,肺皆损伤至于呕血。
白芨(白及)的功效与作用: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中草药手册》
白芨(白及)的功效与作用: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中草药手册》展开全文白芨(白及)白芨(白及),中药名。
为兰科植物白芨的干燥块茎。
每年9~10月当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煮或蒸至无白心,晒至半干,除去外皮,晒干。
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等功效。
白芨图片白芨植物图片白芨中药图片新鲜白芨图片白芨简介药材名:白芨拼音:Bái Jí别名:白根、地螺丝、白鸡儿、白鸡娃、连及草、羊角七来源:为兰科植物白及的块茎。
夏秋两季采挖,除去残茎及须根,洗净,置沸水煮至无白心,除去外皮,晒干,切片生用。
性状:干燥块茎略呈掌状扁平,有2~3个分歧,长1.5~4.5厘米,厚约0.5厘米。
表面黄白色,有细皱纹,上面有凸起的茎痕,下面亦有连接另一块茎的痕迹,以茎痕为中心,周围有棕褐色同心环纹,其上有细根残痕。
质坚硬,不易折断。
横切面呈半透明角质状,并有分散的维管束点。
气无,味淡而微苦,并有粘液性。
化学成分:新鲜块茎含水分14.6%、淀粉30.48%,葡萄糖1.5%。
又含挥发油、粘液质。
根含白及甘露聚糖,是由4份甘露糖和1份葡萄糖组成的葡配甘露聚糖。
性味:苦、甘、涩,微寒。
归经:归肺、肝、胃经。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禁忌:外感咳血,肺痈初起及肺胃有实热者忌服。
白芨的功效补肺,止血,消肿,生肌,敛疮。
治肺伤咳血,衄血,金疮出血,痈疽肿毒,溃疡疼痛,汤火灼伤,手足皲裂。
白芨的用法内服:6~15g,研粉吞服3~6g。
--《全国中草药汇编》外用:适量。
--《全国中草药汇编》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中药大辞典》外用:研末撒或调涂。
--《中药大辞典》内服:煎汤,3-10g;研末,每次1.5-3g。
--《中华本草》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涂。
--《中华本草》白芨附方注意:以下配方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1、治肺热吐血不止白及研细末,每服二钱,白汤下。
--《本草发明》2、治疔疮肿毒白及末半钱,以水澄之,去水,摊于厚纸上贴之。
白芨有什么作用
白芨有什么作用白芨是一种传统中药材,也被称为“白芷”,是从马兜铃科植物中提取的根茎部分。
白芨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中医领域,具有多种药用价值和作用。
以下将介绍白芨的主要作用。
首先,白芨有祛风除湿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风湿是一种导致疾病的主要因素,而白芨具有祛风去湿的功效。
它可以舒缓肌肉和关节的炎症,减轻风湿痛、关节痛和肌肉疼痛。
因此,白芨常常被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肌肉扭伤等疾病。
其次,白芨具有祛痰止咳的作用。
白芨含有一些化学成分,可以刺激呼吸道黏膜,使痰液更容易排出。
它可以减轻咳嗽、咳痰、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
此外,白芨还可以舒缓气管痉挛,缓解哮喘引起的呼吸困难。
第三,白芨具有止血的作用。
白芨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可以凝血、收缩血管,防止出血,并促进创伤愈合。
因此,白芨常用于治疗各种出血性疾病,例如鼻出血、咳血、消化道出血等。
此外,白芨还有一些其他的药理作用。
它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等功效,可以对抗多种病原体,减轻炎症反应。
白芨还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提高免疫力。
它还被用于促进消化、改善食欲、加速新陈代谢等作用。
当然,白芨并非没有副作用,使用时需要注意。
一般来说,白芨不宜长期大量饮用或过度使用,否则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
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以及个体处于虚弱状态的人群,慎用白芨。
在使用中,最好遵医嘱,合理控制剂量。
综上所述,白芨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材,具有祛风除湿、祛痰止咳、止血等作用。
它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用于治疗风湿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出血性疾病等。
但是,使用时需要注意适量用药,避免副作用的产生。
在使用前最好咨询医生的建议,以确保安全有效。
中药白芨的功能主治
中药白芨的功能主治中药白芨,又称白芨藤、白芨草、白芨胡等,是一种草本植物,常被用作中药材。
白芨的功能主治非常广泛,包括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多个方面的疾病具有疗效。
以下将详细介绍白芨的功能主治。
1.对肺部疾病的治疗:白芨有解表退热的作用,适用于治疗感冒引起的发热、咳嗽、喉咙肿痛等症状。
此外,白芨还可以平喘息,对于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2.对心脏疾病的治疗:白芨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脏供血不足的情况。
因此,白芨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脏疾病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3.对胃肠道疾病的治疗:白芨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解决食物积滞、脾胃虚弱等问题。
此外,白芨还具有止泻的功效,对于治疗腹泻、腹痛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4.对肝病的治疗:白芨有清热燥湿、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治疗肝炎、黄疸等肝病。
此外,白芨还可以改善肝胆不调引起的胸闷胁痛等症状。
5.对肾脏疾病的治疗:白芨有利尿、通淋的作用,可以改善肾脏功能,清除尿毒症等疾病引起的不适。
所以,白芨在治疗肾炎、尿频、尿急、尿痛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6.对妇科疾病的治疗:白芨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治疗痛经、闭经、痛癌等妇科疾病。
此外,白芨还可以调理月经不调、经血过多等问题。
7.对免疫系统疾病的治疗:白芨可以增加人体抗体的产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因此,白芨在治疗免疫系统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方面有一定的疗效。
8.对皮肤疾病的治疗:白芨有消肿散结、止痒、杀菌的作用,适用于治疗湿疹、荨麻疹等皮肤疾病。
白芨还可以改善疮疖、瘰疬等疾病引起的局部肿胀及溃烂。
总之,白芨作为一种中药材,具有广泛的功能主治。
它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妇科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皮肤疾病等多个方面的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
然而,白芨在用药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禁忌症,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严格按照剂量使用,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白芨
白芨拼音:Baiji 英文:Common Bletilla Tuber日文:ビヤクキユウ拉丁文:Rhizoma Bletillae异名:甘根、连及草《神农本草经》,臼根《吴普本草》,白给《名医别录》,冰球子《贵州民间方药集》,白鸟儿头《江苏省药用植物志》,地螺丝、羊角七、千年棕、君求子、一兜棕、白鸡儿、皲口药、利知子《湖南药物志》。
山田鸡(浙江),刀口药(湖南),鱼眼兰(云南)。
品种考证:白及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本草经集注》曰:“叶似杜若,根形似菱米,节间有毛⋯⋯可以作糊。
”《蜀本草》引《图经》曰:“叶似初生栟榈及藜芦。
茎端生一苔,四月开生紫花。
七月实熟,黄黑色。
冬凋。
根似菱,有三角,白色,角头生芽,八月采根用。
”《本草纲目》曰:“一科止抽一茎,开花长寸许,红紫色,中心如舌,其根如菱米,有脐,如凫茈之脐,又如扁扁螺旋纹,性难干。
”根据各家本草对植物形态的描述及《本草图经》和《本草纲目》的附图考证,与现今所用白及相符。
来源:本品为兰科植物白及Bletilla striata (Thunb.) Reichb. f.的干燥块茎。
植物/动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50cm。
假鳞茎扁平,卵形或不规则菱形,黄白色,富粘性,有须根。
叶4~5片,狭矩圆形或披针形,长8~25cm,宽1.5~4cm,基部下延成鞘,抱茎。
总状花序顶生,有花3~8朵;苞片1,早落;花大,紫色或淡红色;萼片狭矩圆形,与花瓣近等长,长28~30mm;花瓣较阔;唇瓣较萼片、花瓣稍短,白色带淡红色,具紫脉,中裂片边缘有皱纹,先端凹陷,中央具5条褶片,侧裂片直立,合抱蕊柱,顶端钝,具细齿;雄蕊1,与花柱合成一蕊柱,和唇瓣对生;子房下位,扭曲。
蒴果圆柱形,有6纵棱。
花期4~6月,果期7~9月。
分布于我国南方及甘肃、贵州、陕西。
生于山坡草丛中及疏林下。
产地:主产于贵州、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河南、浙江、陕西;云南、江西、甘肃、江苏、广西等地亦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芨,又名紫兰、苞舌兰、连及草,其球茎晒干后的名称为白及(又名白芨、明白芨、紫兰根、甘根、白给),属于中草药,味苦、甘、涩,可用于内外出血诸症及痈肿、烫伤、手足皲裂、肛裂等病症。
关于它的由来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
古时候,有位会稽将官,从关外保护皇帝回京。
一路上,杀了十七名番将。
看看来到山海关口,突然有六个番将追杀上来,这将官先掩护皇帝进关,自己返冲出去,迎敌冲杀。
不料终因太疲劳了,寡不敌众,被人砍了四刀。
但他却稳坐在马背上,冲回来,来到关前,一声大吼,竟把马儿提上城头,那些番将瞪眼咂舌都惊呆啦!忙用箭射,这将官身上又中了好多箭,最后被救到皇帝面前。
皇帝见了很感动,马上命令太医抢救。
血止住了;断了的筋骨接上了;就是肺被箭射穿,呼吸急促,嘴里还吐着血,很危险。
皇帝下令张贴榜文,征求能人前来医治。
这天,有一位老农,拿着几株象棕榈叶一样的草药,草根有颗象菱角肉的块块,献给皇帝道:“请皇上把这根块烘干,磨成粉,冲服并外敷。
”
不久,那将官果然伤口愈合,嘴里也不吐血啦。
皇上见了很高兴,要封老农做官,他不要;皇上赏他银子,他也不要。
皇帝问他道:“你要什么呢?”
老农笑笑说:“我什么也不要。
只请皇上把这味草药,叫太医院编入药书,公布天下,使咱老百姓也会用它来医治肺伤出血就行了。
”
皇帝连连点头道:“好,好好!就这样吧!这药叫什么名字呵?”
老农回答道:“还没名称呢,就请皇上取个名字吧!”
皇帝想了一想,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呀?”
那老农说道:“我叫白芨!”
皇帝笑笑道:“那就叫它为‘白芨’吧!”
于是就有了中药白芨。
也有人说,它最早的名字不是叫白芨,而是叫白根。
至于为什么叫起白芨来,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呢。
从前,在一个县衙大牢里,关押着不少犯人。
看管他们的老狱卒,为人正派,心眼好,对犯人从来没有打骂过,还时常与犯人谈心,关心他们的生活疾苦。
一天,一个叫白及的死囚忽然病危快要死了,老狱卒忙去禀告县官。
县官听后微微一笑说:“再过一个月,白及就要砍头了,现在死了,也省了我们一刀!”老狱卒听了心想:虽说白及罪大该死,但没有到死期,有病还是要给看的。
于是他瞒着县官,从外面请来一个郎中,到大牢里给白及治病,自己为他付的药费。
没过几天,白及的病就好了,为此白及很受感动。
一晃二十多天过去,白及的死期到了。
白及告诉老狱卒说:“我七次犯重罪,屡遭刑讯拷问,使肺部受伤以至于呕血。
多亏我有一秘方,皆靠此药止血恢复。
方法是,只用白根为末,米汁调服,其效如神。
”后来白及被砍头处死,其胸部被剖开后,看见肺部都有十余处伤的窍穴,都已经被填补起来,白根药的颜色也没有改变。
老狱卒牢记此方。
后转告其友张郎中,张郎中用此方救治一咳血不止的垂危病人,果然有效,一日即止血,挽救了性命。
一天,张郎中问老狱卒这药叫什么名字,老狱卒因年老记性差,只记得是白及献的方,把白根药名忘掉了,就顺口说了一句:“白及!”就这样,白根从此就有了“白芨”这个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