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

合集下载

白芨栽培技术

白芨栽培技术
采收方法
在白芨生长的旺盛期,选择晴天进行采收。先将白芨生长的土壤松软,用竹 片等工具小心地将白芨块茎挖出,避免损伤。挖出后及时除去块茎上的泥沙 和杂质,放置在通风干燥处晾晒。
初加工及储存方法
初加工
将采收的白芨块茎进行处理,剪除须根、鳞片和黑斑等,清洗干净后晾晒至表面 干燥。
储存方法
将初加工后的白芨块茎装入干燥的容器中,放置在通风干燥、阴凉处储存。同时 要注意防潮、防虫、防鼠等措施。
质量标准及成品规格
质量标准
白芨块茎应呈淡黄色或白色,表面光滑、饱满,质地坚硬, 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成品规格
白芨栽培技术的成品规格应符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相关 规定。
06
白芨的应用与价值
白芨在医药、保健品中的应用
药用价值
白芨在中医中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等功效,可用于治疗各种内外伤引起 的出血、疼痛等病症,同时还可组成多种方剂用于治疗胃炎、溃疡病等。
灌溉
白芨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应根据土壤湿度和天气情况及时进行灌溉。一般 而言,在干旱季节和白芨生长旺盛期应加强灌溉,以保持土壤湿度。
排水
白芨不耐涝,长时间积水容易导致其根系腐烂。因此,在雨季应及时排水, 以免造成积水。
04
白芨病虫害防治
常见病害及防治方法
褐斑病
感染后叶片出现褐色斑点,逐步扩大形成斑块,患病植株生长受阻。防治方法: 摘除病叶,加强通风,喷施杀菌剂。
3
白芨花期4-5月,果期7-9月。其花朵美丽,适 合作为观赏植物。
02
白芨栽培前的准备
白芨栽培前的准备
繁殖方法
• 种子繁殖:选择优良的白芨种子,进行催芽处理,然后进行播种。 • 分株繁殖:将白芨植株分成若干小株,每小株至少保留一个芽,分别栽种。

白芨的药用价值白芨的副作用

白芨的药用价值白芨的副作用

白芨的药用价值白芨的副作用白芨,又称作天麻,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广泛应用于中医药治疗各种疾病。

它的药用价值主要有镇静、舒筋活络、止痛等作用。

然而,使用白芨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首先,白芨的药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镇静作用:白芨具有镇静效果,可以减轻焦虑、烦躁、失眠等症状。

它能够舒缓中枢神经系统,促进睡眠,并通过改善血液循环和调整内分泌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

2.舒筋活络作用:白芨可以活血化瘀,舒缓肌肉酸痛、痉挛等不适症状。

它还可以促进气血流通,改善微循环,缓解头痛、风湿性关节炎、肢体麻木等症状。

3.止痛作用:白芨具有镇痛效果,可以缓解各种疼痛,如头痛、牙痛、胸痛等。

它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减少神经传导,缓解疼痛症状。

4.抗炎作用:白芨具有抗炎作用,可以减少炎症反应,缓解发热、红肿、疼痛等症状。

它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可以降低自由基的生成,减轻炎症反应对组织的损害。

5.保护神经系统:白芨有利于改善神经功能,保护神经系统的健康。

它可以增加脑细胞的供氧量,刺激神经细胞的生长,改善脑血液循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改善老年痴呆等神经系统疾病。

白芨的使用也存在一些副作用和注意事项:1.过量使用:如果使用白芨的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

比如,可能导致疲劳、乏力、食欲不振、头晕等症状。

2.药物相互作用:白芨同时使用其他药物时需要格外小心。

白芨可以增强其他药物的效果,可能会增加药物的副作用,或干扰其他药物的代谢和清除,导致药物在体内的积累。

3.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孕妇和哺乳期妇女需要谨慎使用白芨。

尽管白芨具有一定的益处,但它也可能对胎儿或婴儿产生潜在的不良影响。

因此,在妇女在妊娠和哺乳期间,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谨慎使用。

4.药物过敏反应:白芨可能引起药物过敏反应,出现过敏性皮炎、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

如果患者对白芨过敏,需要停止使用,并积极治疗药物过敏反应。

白芨

白芨

第一章生物性状1.1 形态特征白芨,属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块根),主要分布在中国、台湾、日本以及缅甸北部。

一般品种的花色呈紫红色,所以别称紫兰;另有一个变种的花为白色,称为白花,其它亦有黄色、粉红色、红色以及蓝色的园艺栽培种。

白芨的初生假鳞茎是圆球形,生长到一定程度才形成V字形块状假鳞茎。

叶4-6枚,狭长圆形或披针形,长8-29厘米,宽1.5-4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收狭成鞘并抱茎,花期4-5个月。

药品白及来源于白及(B. striata)的干燥块茎,即假鳞茎。

而市场上常把小白及、华白及和黄花白及归为非正品白及,也有报道黄花白及用途同白及,民间使用白及属其他种类的现象也常见、因地区而异。

国产4种白及进行了比较,发现药效以白及最好。

比较栽培于普洱基地3年生白及和黄花白及的品质发现,白及的淀粉、多糖和蛋白质含量最高,即品质最佳。

有研究认为,不同地区间白及假鳞茎大小和形态存在差异。

不少种植户也认为,不同品种的白及假鳞茎大小不同,即使相同的紫花三叉白及(白及的紫色种类)也存在此现象。

白芨的种子极细小,似粉末,状没有胚乳,只有几个细胞构成的发育不完全的胚。

白芨在湿润的苔藓上发芽,且长时间不干燥。

1.2 生长习性喜温暖、阴湿的环境,如野生山谷林下处。

稍耐寒,长江中下游地区能露地栽培。

耐阴性强,忌强光直射,夏季高温干旱时叶片容易枯黄。

宜排水良好含腐殖质多的沙壤土。

在花径、山石旁丛植或用作稀疏林下的地被植物。

常生长于较湿润的石壁、苔藓层中,常与灌木相结合,或者生长于林缘、草丛、有山泉的地方,亦生于海拔100-32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下,栋树林或针叶林下,在北京和天津有栽培。

白芨生长的石头均是砂岩类,这样白芨才能吸收到毛管水、从而牢牢地吸在上面。

1.3 栽培技术繁殖方法地栽前翻耕土壤,施足基肥。

头年的冬季到次年的3月初种植,栽植深度3-5㎝。

生长期需保持土壤湿润,注意除草松土,每2周施肥1次。

一般栽后2个月开花。

花后至8月中旬施1次磷肥,可使块根生长充实。

白芨的功效与作用吃法

白芨的功效与作用吃法

白芨的功效与作用吃法白芨,学名阿魏,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被广泛用于中医领域。

它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生长于我国北方的山区、山坡和草地上。

白芨具有清热解毒、止血和消肿的功效,在中医临床应用中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白芨的功效与作用、吃法以及适用范围。

一、白芨的功效与作用1. 清热解毒白芨有很强的清热解毒作用,能够有效清除体内的热毒负荷,对于热毒引起的症状具有良好的疗效。

例如,白芨可以用于治疗急性肠胃炎、疟疾、扁桃体炎等疾病,对于消除炎症、缓解疼痛和发热症状非常有效。

2. 止血白芨具有止血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多种出血性疾病,如鼻出血、呕血、便血等。

白芨中含有的有效成分能够抑制血管破裂和凝血系统的功能,从而达到止血的效果。

此外,白芨还能缩小血管,增加血小板数量,有助于促进伤口愈合和减轻疼痛。

3. 消肿白芨具有显著的消肿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炎症引起的肿胀。

它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减少炎症反应的发生,从而减轻肿胀症状。

白芨还能够帮助排除体内的湿气,缓解关节痛、淤血和水肿。

4. 抗菌作用白芨中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和抗真菌的作用。

它可以抑制多种常见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念珠菌等。

因此,白芨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如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和泌尿道感染。

二、白芨的吃法白芨可以内服或外用,具体的吃法如下:1. 内服(1)煎汤:将适量的白芨加水煎煮,煮沸后改用小火煎煮20-30分钟,然后温服。

每天可服用1-2剂,根据具体疾病情况可适当调整剂量。

(2)研粉:将白芨研磨成粉末,并加入适量的温水搅拌成糊状,然后温服。

每次服用3-5克,每天可服用2-3次。

2. 外用(1)煎剂:将适量的白芨加水煎煮20-30分钟,然后将药液过滤,再用棉球蘸取药液敷在患处。

每天可进行2次,直至症状缓解。

(2)药膏:将白芨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凡士林调成药膏。

白芨中药的功能主治与用量

白芨中药的功能主治与用量

白芨中药的功能主治与用量一、白芨的概述白芨,是中药材中的一种,又名白芨蒿、白人参,属于菊科植物。

白芨主要生长在我国的湖南、湖北、山东等地区。

它是中国传统药物中常用的一种,具有很多的药用价值。

二、白芨的功能主治1.清热解毒:白芨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感冒、喉炎等疾病。

2.祛湿止痛:白芨具有祛湿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湿热引起的关节疼痛、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3.平喘止咳:白芨对于平喘止咳也有一定的疗效,可用于治疗支气管炎、哮喘等疾病。

4.滋补健脾:白芨可以滋补健脾,对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三、白芨的用量关于白芨的用量,根据具体情况,可以有以下推荐用法: 1. 煎汤内服:白芨的干品每次用量为10-15g,可以煎汤内服,可根据需要增减用量,并可配伍其他药材一同使用。

2. 研末冲服:白芨的研末每次用量为3-9g,可用热水冲服,每日2-3次。

3. 外敷擦洗:白芨也可用于外敷,用法为将适量的白芨研末加入温水中调成糊状,然后涂抹在患处,每日2-3次,效果也很好。

四、白芨的禁忌与注意事项使用白芨时需要注意以下禁忌与注意事项: 1. 孕妇忌用:孕妇忌用白芨,因为白芨有一定的活血通经作用,容易引起宫缩,对胎儿不利。

2. 高血压患者慎用:白芨具有一定的滋补作用,所以高血压患者在使用白芨时需要慎重,以免加重血压升高的症状。

3. 过量使用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白芨具有一定的毒性,过量使用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所以使用时需要控制用量。

五、白芨的药物相互作用白芨在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会产生一些药物相互作用,需要特别注意以下情况: 1. 与抗凝药物相互作用:白芨具有一定的活血作用,与某些抗凝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2. 与抗感染药物相互作用:白芨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与某些抗感染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相互影响疗效,需遵医嘱使用。

3. 与降血糖药物相互作用:白芨具有一定的滋补作用,与某些降血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影响降血糖的效果,需谨慎搭配使用。

白芨的功能主治与用量

白芨的功能主治与用量

白芨的功能主治与用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白芨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可用于治疗热病症状,如高热、口渴、咽痛等。

•润肺止咳:白芨有润肺止咳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咳嗽、痰多、咳痰黄稠等症状。

•散瘀止血:白芨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外伤出血、瘀血症状。

•消肿止痛:白芨能够消肿止痛,适用于治疗肿痛等症状。

用量
•内服:一般每次可取适量白芨,研粉备用。

饭前半小时,用温开水送服。

一次3-10g,一日2-3次。

•外用:可取适量白芨研粉,调成糊状,外敷患处。

每日1-2次。

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白芨可促进子宫收缩,孕妇慎用。

•忌食辛辣:服用白芨期间,应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消化系统。

•少量多次:建议将用量分为多次服用,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以减轻对胃肠道的刺激。

•过敏者禁用:对白芨过敏者禁用,发现过敏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

•儿童用量:儿童用量应适量减少,避免过量引起不适。

效果与副作用
效果
•清热解毒效果较好,可有效降温、解热。

•润肺止咳效果显著,能够缓解咳嗽、痰多等症状。

•散瘀止血效果明显,可迅速止血、消肿。

•消肿止痛效果显著,能够缓解肿痛等症状。

副作用
•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个别人可能出现过敏症状,如皮疹、瘙痒等。

白芨的功效与作用

白芨的功效与作用

白芨的功效与作用
白芨是一种常见的草药,其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

以下是白芨的主要功效和作用:
1. 清热解毒:白芨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感冒、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症状。

2. 利尿消肿:白芨含有挥发油和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利尿消肿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水肿、尿道感染等症状。

3. 抗菌抗炎:白芨中的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抗炎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皮肤感染、湿疹、痤疮等炎症性皮肤病。

4. 健脾益气:白芨对脾胃功能有一定的调理作用,可以促进消化吸收、增强体力,适用于脾气虚弱、食欲不佳、乏力等症状。

5. 安神助眠:白芨中的一些成分具有镇静和安神的作用,可以改善失眠、焦虑、神经衰弱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功效和作用仅为白芨的一般作用,具体使用前应咨询医生或中药师的建议,以确保安全和适用性。

白芨的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

白芨的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

白芨的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1. 引言1.1 白芨的简介白芨,又称白莨,是一种常见的药用植物,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

它的根茎肥大,外皮呈黄白色,具有明显的药用价值。

白芨在中医药中被广泛应用,主要用于清热解毒、祛湿止痛等治疗。

白芨还可以用于药膏、口服液等制剂的配方中,具有很好的疗效。

白芨的生长环境通常在山间草地、林缘草地以及灌丛中,喜欢生长在阳光充足、排水良好的土壤中。

它的生长期一般集中在春季至夏季,植株长势旺盛,根茎发育较快,是最佳的收获时机。

白芨的生长状况与土壤质量、养分、水分等因素密切相关,需要适时进行管理和保养,以确保植株的健康生长。

白芨是一种具有较高药用价值的植物,具有广泛的用途和潜在的商业价值。

通过科学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可以更好地促进白芨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为中药材的供应做出贡献。

1.2 白芨的产地白芨是一种重要的中草药材,其产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长江流域地区。

在湖北、安徽、四川、贵州等地均有白芨的种植。

这些地区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适宜白芨的生长。

贵州的白芨品质最为上乘,被誉为“中国白芨之乡”。

白芨的生长环境要求比较苛刻,一般生长在海拔800-1800米的山地草原、林缘以及河谷地带。

其生长的地理分布也决定了白芨的品质和功效。

选择合适的产地对于白芨的质量和产量都至关重要。

白芨的产地在近年来得到了相关部门和农户的重视,通过科学种植、合理管理和技术支持,提高了白芨的产量和品质,为推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验的积累,白芨的产地将不断扩大,为满足市场需求和推动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3 白芨的用途白芨是一种珍贵的药用植物,其根部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白芨被广泛用于中药材的提取和制作,主要用途包括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润肺止咳等。

白芨根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抗炎、镇静等药理作用,被广泛用于治疗传染病、呼吸道疾病、皮肤炎症等疾病。

白芨还可以用于美容护肤,具有去痘、祛斑、美白等功效。

白芨的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

白芨的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

白芨的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白芨(学名: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ews)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芍药科芍药属。

它是中国传统园林中常见的观赏植物之一,也是中医药中重要的药用植物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白芨的特征特性以及栽培技术。

一、特征特性白芨属于灌木性芍药,具有以下特征特性:1. 植株高大,通常可达2-3米,有时可达5米。

茎木质化,分枝短。

树冠呈圆形或椭圆形。

2. 叶片呈掌状复叶,有5-9片小叶组成,小叶椭圆形或近圆形,叶片表面光滑,革质,边缘有细锯齿。

3. 花期一般在春季,花朵大而美丽,一般直径在10-15厘米,有的品种甚至可达20厘米以上。

花瓣厚实,有多个蜡质质地的光泽层,花色丰富多样,有红色、粉色、白色等品种。

花色鲜艳,香气浓郁,为园林观赏花卉之佳品。

4. 白芨的根茎肥大,肉质丰满。

根茎上有纵向裂痕,断面呈黄白色,有树脂状物质分泌。

根茎味苦,性寒,入肝、肾、脾经,可入药。

5. 白芨的生长适应性强,耐寒耐旱,能耐寒至-20℃以下的低温,对土壤要求不严格,能适应酸性、中性和微碱性的土壤,但对湿润排水不良的环境不适应。

6. 白芨植株根系发达,根系呈群集状,能有效保持土壤结构,防治水土流失。

二、栽培技术1. 繁殖技术:白芨繁殖方式多样,可以通过播种、分株等方式进行。

常用的繁殖方式是分株繁殖,即将成年植株的根茎分割成若干块,每块至少包含一个芽眼,然后重新移植种植。

适合分株繁殖的时间是每年的春季和秋季。

2. 选种与育种:白芨的种类繁多,常见有红花、粉花、白花等品种。

在栽培过程中,可以选择根茎肥大、苗势旺盛、花型美丽的优良品种进行繁殖。

育种方面,可以通过杂交等方法,选育出新品种,以满足市场和观赏需求。

3. 栽植管理:白芨喜欢温暖、阳光充足的环境,避免水湿润地和阴暗环境。

栽培地的土壤要求肥沃、疏松、排水良好。

栽植时,根茎与土壤接触面要大,深度一般为根茎直径的2-3倍。

栽植后需要及时浇水,保持适宜的湿度。

白芨的功能主治与禁忌

白芨的功能主治与禁忌

白芨的功能主治与禁忌1. 白芨的功能主治•白芨,又称为白芨参,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多种功能主治。

以下是白芨的主要功能和作用:1.衰弱体虚:白芨可用于调理衰弱体虚和气虚乏力的症状。

它具有益气养阴,强壮脾胃的作用,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2.咳嗽气喘:白芨对咳嗽、痰多、气喘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它可以清热化痰,平喘息,适用于肺热咳嗽、哮喘等疾病的治疗。

3.消炎镇痛:白芨具有一定的消炎镇痛作用。

它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

因此,白芨常用于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如风湿病、关节炎等。

4.滋阴补肾:白芨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可用于肾阴亏损、阴虚火旺等肾虚症状。

它可以补充人体的阴精和肾气,改善肾功能,增强性功能。

5.提神益气:白芨有提神益气的作用,可用于疲乏无力的症状。

它可以增加体力,改善睡眠质量,增强人体的精力和活力。

6.改善血液循环:白芨对改善血液循环有一定的功效。

它可以促进微循环,增加血液的供应,改善供氧能力,减轻中风、心绞痛等症状。

2. 白芨的禁忌•白芨虽然具有多种功效,但也有一些禁忌情况需要注意。

以下是白芨的一些禁忌事项:1.孕妇忌用:孕妇忌用白芨。

白芨具有一定的活血功效,孕妇服用可能会导致子宫收缩,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2.出血症患者忌用:白芨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患有出血性疾病的人忌用白芨,以免加重出血症状。

3.体质虚弱者慎用:白芨具有补气养阴的作用,对体质较弱、气虚体虚的人使用效果较好。

但是,体质偏热、有热毒的人慎用,以免引起火旺、炎症反应加重。

4.脾胃虚寒者慎用:白芨具有补脾胃的作用,对脾胃虚寒的人使用效果较好。

但是,脾胃实热、湿热等症状的人慎用,以免引起不适、消化不良。

5.过敏体质者慎用:白芨属于中药材,对于过敏体质的人来说,慎用白芨,以免引发过敏反应。

6.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白芨属于中药材,使用时需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

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遵循合理用药的原则。

以上是关于白芨的功能主治与禁忌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白芨的作用与功能主治及用量图片

白芨的作用与功能主治及用量图片

白芨的作用与功能主治及用量
1. 白芨的作用与功能
•白芨是一种中药材,具有多种作用与功能。

•白芨能够增强人体的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白芨有调节人体内分泌的作用,能够改善激素失调引起的相关疾病。

•白芨还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可以缓解焦虑、失眠等症状。

•白芨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

2. 白芨的主治疾病
•白芨可以治疗一些皮肤病,如湿疹、荨麻疹等。

•白芨对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白芨还可以治疗一些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肠炎等。

•白芨对于一些妇女疾病如月经不调、经期疼痛等也具有一定的疗效。

3. 白芨的用量
•白芨一般可以口服或者外用。

•口服:一般每次10-15克,可煎汤服用。

•外用:将白芨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水搅拌均匀,涂抹在患处。

4. 注意事项
•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小孩在使用白芨前需要咨询医生。

•白芨对药物过敏者慎用。

•长期大量使用白芨可能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应适量使用。

•白芨不适合与一些特定药物同时使用,如抗生素等,需谨慎搭配。

以上是关于白芨的作用与功能主治及用量的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您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了解,请咨询医生或药师。

白芨

白芨

白芨文章目录*一、白芨的概述*二、白芨的功效与作用*三、白芨的分类*四、白芨的药方选录*五、白芨的服用方法*六、白芨的选购方法、保存方法白芨的概述1、白芨的概述白及,中药名。

为兰科植物白及的干燥块茎。

每年9~10月当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煮或蒸至无白心,晒至半干,除去外皮,晒干。

2、白芨的别名白芨、连及草、冻疮药、甘根、白鸡儿。

3、白芨的性状形态不规则扁圆形,多有2~3个爪状分枝,长1.5~5厘米,淡黄白色,有数圈同心环节和棕色点状须根痕,上面有凸起的茎痕,下面有连接另一块茎的痕迹。

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类白色,角质样。

无臭,味苦,嚼之有黏性。

4、白芨的性味归经性微寒,味苦、甘、涩。

归肺经、肝经、胃经。

5、白芨的来源兰科植物白及的块茎。

6、白芨的产地分布生长于山野、山谷较潮湿处。

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白芨的功效与作用1、白芨的化学成分、营养成分本品含有联苄化合物、联菲化合物黄酮类、环烯醚萜苷类、固醇、有机酸、糖及苷类、氨基酸等化学成分。

另含白及胶质(为由4份甘露糖和1份葡萄糖组成的葡配甘露聚糖)淀粉、葡萄糖、黏液质和蒽醌类化合物大黄素甲醚。

2、白芨的功效作用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属止血药下属分类的收敛止血药。

3、白芨的毒副作用外感咳血,肺痈初起及肺胃有实热者忌服。

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恶理石。

畏李核,杏人。

不宜同苦寒药服。

白芨的药方选录1、治支气管扩张咯血,肺结核咯血:白及、海螵蛸、三七各180克。

共研细粉,每服9克,每日3次。

(《全国中草药汇编》)。

2、治肺叶痿败,喘咳夹红者:嫩白及12克研末,陈阿胶6克。

冲汤调服。

(《医醇媵义》白胶汤)。

3、治肠胃出血:白及、地榆各等量。

炒焦,研末。

每服3克,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

(《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4、治肺痨:白及、百合各60克,红糖30克。

药先煎,加入红糖熬成膏状。

每次服1茶匙。

(《湖南药物志》)。

白芨的服用方法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白芨-精品文档

白芨-精品文档

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
就地保护
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野外资源保护,防止人为破坏和干扰。
迁地保护
通过引种、驯化、扩繁等手段,将白芨资源迁至更适宜的生境进行繁殖和保 存。
05
白芨属的其它种类介绍
白芨属的种类分布
中国分布
白芨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甘肃、陕西和山西等地 。
世界分布
白芨属植物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等地也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中国。
生境特点
生长于山野、溪边、林下等阴湿环境中,喜欢肥沃、疏松的 土壤
形态特征
株高
叶形
白芨植株高度因生长环境不同而异,一般株 高在10-30厘米之间
白芨的叶子呈剑形或狭长圆形,表面光滑, 背面有细毛,叶脉清晰
花序与花色
果实与种子
白芨的花序为总状花序,花为淡紫红色或白 色,花瓣较萼片稍长,唇瓣近于菱形,先端 凹入,上面有紫红色斑点
白芨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能够促进机体伤 口愈合,缩短病程。
抗肿瘤作用
抗菌抗炎作用
白芨中的多种化合物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的作用,可预防和治疗肿瘤。
白芨对多种细菌和病毒具有抑制作用,能够 抗炎杀菌,可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观赏价值
观赏花卉
白芨花大色艳,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是一种美丽的花卉,可做盆栽或切花 。
白芨的果实为蒴果,呈狭长圆柱形,种子呈 粉末状
02
白芨的繁殖与栽培
繁殖方法
1 2
种子繁殖
白芨种子可通过采集野生果实获得,经过挑选 、清洗和催芽处理后,进行播种繁殖。
块茎繁殖
将白芨块茎分割成小块,每块带1-2个芽眼,然 后进行栽种。
3
分株繁殖
将白芨植株分成若干小株,每小株带1-2个芽眼 ,进行栽种。

白芨的作用与功能主治及用量

白芨的作用与功能主治及用量

白芨的作用与功能主治及用量1. 白芨的作用及功能白芨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其根部常被用于制成药物,具有多种作用和功能。

•清热解毒:白芨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帮助人体排除体内的热毒,清除体内的湿热,减轻发热、口干喉痛等症状。

•润肺止咳:白芨具有润肺止咳的作用,可以缓解因肺热引起的咳嗽、咯痰等症状,促进肺部的正常功能。

•利尿通淋:白芨具有利尿通淋的作用,可以增加尿量,帮助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和废物,对于水肿、尿路感染等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抗炎止痛:白芨具有一定的抗炎止痛作用,可以缓解因炎症引起的疼痛、红肿等症状,对于风湿性关节炎、扭伤等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2. 主治适应症白芨的主要主治适应症包括:•发热口渴:白芨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缓解因火热引起的发热症状,同时也可以缓解口渴、咽喉干燥等不适感。

•咳嗽咳痰:白芨具有润肺止咳的作用,可以缓解因肺热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状。

•水肿尿少:白芨具有利尿通淋的作用,可以增加尿量,促进水分排泄,减轻水肿和尿少的症状。

•关节炎风湿疼痛:白芨具有一定的抗炎止痛作用,对于关节炎、风湿性疼痛等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3. 用量及用法白芨的用量和用法根据个体情况和病情而定,在使用前最好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

•一般情况下,白芨可以煎煮汤剂或冲服。

•煎煮汤剂:将适量的白芨放入砂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用小火煎煮30分钟,然后去渣留汤,分2次口服。

•冲服:将适量的白芨粉末加入适量温水中,搅拌均匀,分2次口服。

具体用量可根据个体情况和病情而定,建议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使用。

4. 注意事项在使用白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

•对白芨过敏者禁用。

•孩童必须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使用。

•长期使用白芨或超过推荐剂量可能引起不良反应,应遵循医生或药师的建议使用。

•如出现过敏反应等不良情况应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以上是关于白芨的作用与功能主治及用量的相关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白芨

白芨

白芨拼音:Baiji 英文:Common Bletilla Tuber日文:ビヤクキユウ拉丁文:Rhizoma Bletillae异名:甘根、连及草《神农本草经》,臼根《吴普本草》,白给《名医别录》,冰球子《贵州民间方药集》,白鸟儿头《江苏省药用植物志》,地螺丝、羊角七、千年棕、君求子、一兜棕、白鸡儿、皲口药、利知子《湖南药物志》。

山田鸡(浙江),刀口药(湖南),鱼眼兰(云南)。

品种考证:白及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本草经集注》曰:“叶似杜若,根形似菱米,节间有毛⋯⋯可以作糊。

”《蜀本草》引《图经》曰:“叶似初生栟榈及藜芦。

茎端生一苔,四月开生紫花。

七月实熟,黄黑色。

冬凋。

根似菱,有三角,白色,角头生芽,八月采根用。

”《本草纲目》曰:“一科止抽一茎,开花长寸许,红紫色,中心如舌,其根如菱米,有脐,如凫茈之脐,又如扁扁螺旋纹,性难干。

”根据各家本草对植物形态的描述及《本草图经》和《本草纲目》的附图考证,与现今所用白及相符。

来源:本品为兰科植物白及Bletilla striata (Thunb.) Reichb. f.的干燥块茎。

植物/动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50cm。

假鳞茎扁平,卵形或不规则菱形,黄白色,富粘性,有须根。

叶4~5片,狭矩圆形或披针形,长8~25cm,宽1.5~4cm,基部下延成鞘,抱茎。

总状花序顶生,有花3~8朵;苞片1,早落;花大,紫色或淡红色;萼片狭矩圆形,与花瓣近等长,长28~30mm;花瓣较阔;唇瓣较萼片、花瓣稍短,白色带淡红色,具紫脉,中裂片边缘有皱纹,先端凹陷,中央具5条褶片,侧裂片直立,合抱蕊柱,顶端钝,具细齿;雄蕊1,与花柱合成一蕊柱,和唇瓣对生;子房下位,扭曲。

蒴果圆柱形,有6纵棱。

花期4~6月,果期7~9月。

分布于我国南方及甘肃、贵州、陕西。

生于山坡草丛中及疏林下。

产地:主产于贵州、四川、湖南、湖北、安徽、河南、浙江、陕西;云南、江西、甘肃、江苏、广西等地亦产。

白芨——精选推荐

白芨——精选推荐

白芨编辑词条多年生草本,块茎含黏液质和淀粉等,可作糊料,亦可入药。

地下部分具扁球形鳞茎,地上茎直立、粗壮。

叶阔披针形,基部鞘状。

总状花序顶生,着花3朵-7朵,紫红色,唇瓣椭圆形,端三浅裂。

花期4月-6月。

原产中国,广布开西南、东南及华北大部分地区,生于海拔110m-3200m林下、沟谷岩石缝中。

喜温暖,长江流域可露地越冬。

耐阴性强。

编辑本段基本介绍【学名】:Bletilla striata (Thunb.ex A.Murray)Rchb.f.【英文名】:Bletilla【科名】:兰科Orchidaceae【异名】:甘根(《本经》),白根(《吴普本草》),白给(《别录》),白芨(《证治准绳》),冰球子(《贵州民间方药集》),白乌儿头(《江苏植药志》),地螺丝、羊角七(《湖南药物志》),千年棕、君球子、一兜棕、白鸡儿,皲口药、利知子(江西《草药手册》)。

[2]品种分类白及属有九个种类,产于中国的就有四种。

大多分布在长江以南各地。

花美适合观赏之用,其球茎晒干后的名称为白及(又名白芨、明白芨、紫兰根、甘根、白给),属于中草药,其它亦有当作糊料之用途。

编辑本段形态特征白及,多年生草本,高15-70cm。

根茎(或称假鳞茎)三角状扁球形或不规则菱形,肉质,肥厚,富粘性,常数个相连。

茎直立。

叶片3-5,披针形或宽披针形,长8-30cm,宽1.5-4cm,先端渐尖,基部下延成长鞘状,全缘。

总状花序顶生,花3-8朵,花序轴长4-12cm;苞片披针形,长1.5-2.5cm,早落;花紫色或淡红色,直径3-4cm;萼片和花瓣等长,狭长圆形,长2.8-3cm;唇瓣倒卵形,长2.3-2.8cm,白色或具紫纹,上部3裂,中裂片边缘有波状齿,先端内凹,中央具5条褶片,侧裂片直立,合抱蕊柱,稍伸向中裂片,但不及中裂片的一半;雄蕊与雌蕊合为蕊柱,两侧有狭翅,柱头顶端着生1雄蕊,花药块4对,扁而长;子房下位,圆柱状,扭曲。

蒴果圆柱形,长3.5cm,直径约1cm,两端稍尖,具6纵肋。

白芨

白芨

别名:白及。

李时珍说:其根白色,连及而生,故名白及。

来源:为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芨的干燥块茎。

野生。

产地:主产于贵州、四川、湖南、湖北等省,此外浙江、河南、陕西、广东、广西、云南、江苏、福建、江西等地亦有生产。

性状鉴别:块茎扁圆形。

有2~3个分叉,略似掌状,长1.5~4.5厘米,厚0.5~1.5厘米,分叉扁圆锥形。

表面黄白色,有细密纵皱纹,上面有微凸起的茎痕,周围有较紧密的环纹2~3圈。

和点状细根痕,下面有连接另一块茎的断裂残基,周围有稀疏环纹1~2圈,分叉上亦有稀疏环节纹1~3圈,环纹呈棕色或褐色。

质坚硬,不易折断。

断面角质样,黄白色半透明,并有散在的细椎管束小店。

气无,味微苦。

嚼之产生粘液。

以根茎个大坚实,色白明亮,光洁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白芨胶(为粘胶质)和挥发油。

功效与作用:1、止血,有良好的局部止血作用,据初步观察,其原理为使血细胞凝集,形成人工血栓。

白芨末的止血效果迅速确实,优于紫珠草、大小蓟等。

2、抗菌,体外试验对大型结核杆菌有显著抑制作用,也能抑制革兰氏阳性菌。

3、抗真菌,水浸剂在试管内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有抑制作用。

炮制:切片,生用。

性味:辛、苦、微寒。

归经:入肺、胃、肾经。

功能:化瘀止血,补肺生肌。

主治:咳血、吐血、衄血,外敷痈肿,烫伤,皮肤燥裂。

临床应用:1、治肺、胃出血,白芨较常用。

配枇杷叶、阿胶珠等治肺出血。

例如白芨枇杷丸即为治疗肺痨咯血的有名方剂,凡阴虚有热的咳嗽咯血均可用。

治胃溃疡出血,常配乌贼骨,或配陈棕炭、当归炭、阿胶、白芍等,方如溃疡出血汤。

2、外用止血。

以白芨纱布或用粉剂覆盖创面,不仅对皮肤损伤的止血有效,且在手术时对肝、肾静脉出血的止血也可靠,止血效能较明胶海绵或淀粉海绵更好。

单纯外伤出血,可用白芨末配五倍子末撒敷患处。

3、治肺结核。

历代医家用白芨治疗肺痨的不乏其人,有的还称誉白芨有“补肺”作用,但实际上,白芨在肺结核病的治疗上主要仍在合并有咯血时用。

现代应用白芨治疗浸润型肺结核或空洞型肺结核虽不少,但多配其他药用,有的配雷米封(效果比单用白芨或单用雷米封好),有的配大蒜粥(有一定效果,但副作用较多).按中医传统经验,则多配其他滋阴益气药,如龟板、牡蛎、山甲、阿胶、党参、黄芪等,这样的配伍起到滋养、强壮、补充钙质和抑菌的作用,对促进结核病变消散或纤维化、钙化有一定作用,这也许就是所谓“补肺”的原理所在,但白芨究竟在其中能起到多大作用,这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白芨

白芨

白芨目录名称分类形态分布与习性繁殖栽培用途文学记录[编辑本段]名称【学名】Bletilla striata (Thunb.) Reichb.f.【中文名】白芨,亦作白及。

【别名】连及草、甘根、白给、箬兰、朱兰(《花镜》),紫兰、紫蕙、百笠。

【名称来源】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一·白及》:“其根白色,连及而生,故名白及。

”[编辑本段]分类种子植物门,被子植物亚门,单子叶植物纲,百合亚纲,兰科,白芨属[编辑本段]形态多年生草本。

假鳞茎块根状,白色,肥厚,有指状分歧。

茎粗壮,直立,高30-60厘米。

叶3-6枚,披针形或广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鞘状抱茎。

总状花序顶生,稀疏,有花3-8朵,花大而美丽,紫红色。

花瓣3,唇瓣倒卵长圆形,深3裂,中裂片边缘有波状齿,侧裂片部分包覆蕊柱;萼片3,花瓣状。

蒴果,圆柱状,上面,6纵棱突出。

种子细小如尘埃。

花期4月下旬-5月下旬,果熟期11月中、下旬。

有变种白花白芨,花白色,园艺品种尚有蓝、黄、粉红等色。

[编辑本段]分布与习性白芨原产我国,广布于长江流域各省。

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野生山谷林下阴湿处。

喜温暖、阴湿的环境。

稍耐寒,长江中下游地区能露地栽培。

耐阴性强,忌强光直射,夏季高温干旱时叶片容易枯黄。

宜排水良好含腐殖质多的沙壤土。

[编辑本段]繁殖栽培【繁殖】常用分株繁殖。

春季新叶萌发前或秋冬地上部枯萎后,掘起老株,分割假鳞茎进行分植,每株可分3-5株,每株须带顶芽。

亦可采用播种繁殖,但因种子细小,发育不全,需用培养基无菌接种,操作复杂,故罕用。

【栽培】地栽前翻耕土壤,施足基肥。

3月初种植,栽植深度3㎝。

生长期需保持土壤湿润,注意除草松土,每2周施肥1次。

一般栽后2个月开花。

花后至8月中旬施1次磷肥,可使块根生长充实。

【病虫害】常发生黑斑病,用70%甲基托布津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

有时有根结线虫病危害,用3%呋喃丹颗粒剂灌施盆土。

[编辑本段]用途观赏:白芨为地生兰的一种,紫红色的花朵井然有序,在苍翠叶片的衬托下,端庄而优雅。

白芨的作用与功能主治与用量

白芨的作用与功能主治与用量

白芨的作用与功能主治与用量
白芨的作用与功能
•抗炎作用:白芨有很强的抗炎作用,可以治疗肺炎、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清热解毒:白芨能够清热解毒,对于肝炎、流感等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止咳平喘:白芨有止咳平喘的作用,可以缓解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症状。

•润肺生津:白芨可以润肺生津,对于干咳、口干、咽干等症状有较好的改善效果。

•补中益气:白芨有补中益气的作用,对于中气不足、虚弱疲乏等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白芨的主治
•呼吸系统疾病:白芨可以治疗肺炎、支气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感染性疾病:白芨对于肝炎、流感等感染性疾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干咳口干:白芨具有润肺生津的作用,对于干咳、口干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乏力虚弱:白芨可以补中益气,改善乏力虚弱等症状。

白芨的用量
•一般情况下,每次服用白芨片为4-6片。

•每天服用白芨片的次数为3次。

•服用白芨片前最好饭后服用,并用温水吞服。

•儿童用量应根据年龄和病情调整。

总结:白芨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抗炎、清热解毒、止咳平喘、润肺生津、补中益气的作用。

它可以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干咳口干和乏力虚弱等症状。

在使用白芨时,我们需要注意用量和服用方法,避免超量使用或不当使用。

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白芨副作用

白芨副作用

白芨副作用白芨,是一种传统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止血止痛的功效,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然而,任何药物都可能存在副作用,白芨也不例外。

以下是白芨副作用的一些主要内容。

首先,白芨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

服用白芨后,有些人可能会出现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这是因为白芨可以刺激胃黏膜,导致胃肠道不适。

因此,对于胃肠道敏感的人群来说,应谨慎使用白芨。

其次,白芨也可能引起过敏反应。

有些人对白芨中的一些成分存在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红肿等症状。

这种过敏反应在使用白芨后的几分钟到几小时内可能出现。

如果出现明显过敏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白芨,就医寻求帮助。

此外,长期使用白芨还可能导致肝肾功能受损。

白芨中的一些成分可能对肝肾造成一定的负担,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肝肾功能受损。

因此,长期服用白芨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肝肾功能检查,以确保身体健康。

另外,白芨可能对血小板功能产生影响。

白芨中的一些成分可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导致血液凝结功能下降。

对于需要血凝功能正常的人群来说,如正在进行手术的患者、正在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等,应慎重使用白芨,避免影响血液凝结功能。

最后,白芨的副作用还可能表现为药物相互作用。

白芨中的一些成分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甚至增加药物的副作用。

因此,在使用白芨的同时,如果正在服用其他药物,应与医生沟通,了解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的风险。

综上所述,白芨作为一种传统草药,具有一定的药效和应用价值。

然而,白芨也具有一些可能的副作用,包括胃肠道不适、过敏反应、肝肾功能受损、影响血小板功能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因此,在使用白芨之前,应详细了解其剂量和使用方法,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同时,对于出现明显副作用的人群,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就医。

保证自身健康的前提下,合理使用白芨的药效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益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白及原植物特性及采收加工白及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70cm。

块茎肉质肥厚,扁三角状卵形,黄白色。

叶3~5 片,广披针形,长15~30cm ,基部下延成鞘状,全缘。

总状花序顶生,花3~8 朵,淡紫红色,花被6 片,唇瓣倒卵形,内面有6 条隆起的纵线,上部3 裂,有紫斑点,雄蕊与雌蕊结合成蕊柱,柱头顶端着生1 雄蕊,花粉块4 对,子房下位,扭曲蒴果圆柱形。

花期4~6 月,果期7~9 月。

生于山野川谷较潮湿处。

白及以块茎(假鳞茎) 入药。

选择培育3~4 年的植株,春秋二季采挖,除去块茎上的须根,洗净泥土,置沸水中煮或蒸至无白心,晒至5~6 成干,除去外皮,晒干。

炮制时将原药洗净,润透,捞出,晾至湿度适宜,切薄片,干燥,即得饮片“白及”。

2 白及的化学成分日本的YAMA KI 最先对中药白及开展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得到了大量菲类衍生物。

随后,我国学者也陆续分离得到一些化学成分。

目前,从文献报道的情况看,白及的主要化学成分是联苄类( bibenzyl s) 、菲类(phenanthrenes)及其衍生物,此外,还含有少量挥发油,粘液质 ,白及甘露聚糖( bletilla mannan ) 以及淀粉( 30. 5 %) , 葡萄糖(1. 5 %) 等。

最近几年,对白及的化学成分研究主要集中在联苄类、二氢菲类( dihydrophenanthrenes) 和联菲类( bi2phenanthrenes) 化合物上,并从中分离鉴定出一系列新的联苄、二氢菲和联菲化合物。

2. 1 联苄类联苄类化合物是具有1 ,22二苯乙烷母核或其聚合物的天然产物总称,通常是植物中菲类化合物的合成前体。

从白及块茎中分离得到的联苄类化合物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共2 个母核,9 个化合物(1~9) ,见图1 及表1 。

2. 2 二氢菲类二氢菲类化合物是目前报道从白及块茎中分离得到的最多的成分,共有9 个化合物(10~18) ,其结构如图2 及表2 所示。

该类化合物芳环上的取代基主要有羟基、甲氧基和对羟苄基。

它们是白及的又一主要活性成分。

2. 3 联菲类已报道的联菲类化合物有白及联菲A、B、C ( 19 ~21) 和白及联菲醇A、B、C(22~24) 。

其化合物名称及结构见图3 、图4 。

2. 4 其它含菲化合物对白及的化学成分研究中,除了分离得到二氢菲类、联菲类化合物以外,还得到了一系列简单菲类衍生物(25~30) ,双菲氧醚衍生物(31~34) ,9 ,10 - 二氢菲并吡喃类(35~37) ,芘类。

其他还有菲类衍生物的糖苷化合物(38 ~42) 。

上述化合物均列于图5-8 。

2. 5 其它成分除了上述几大类化合物外,还从白及块茎中分离得到了甾类、萜类、酯类、醚类等化合物。

3.提取分离技术挥发油又称精油或芳香油,是一类在常温下能挥发、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不相混的油状液体的总称; 它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各个部位。

白芨主要成分有挥发油、生物碱、木脂素类酚酸性化合物等,其中指标性成分是挥发油,其含量和成分因亚种、变种、品种、栽培地的环境条件、器官、成熟状态及提取方法而异,挥发油成分的相对含量直接影响挥发油的气味和风味,进而影响挥发油的商品价值。

利用挥发油的挥发性及溶于有机溶剂的性质,可用以下方法从白芨中提取挥发油。

传统的方法有蒸馏法、溶剂提取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微波法、超声法等,新兴的提取分离技术有分子蒸馏、膜分离、毛细管电泳等,现分述如下。

3. 1 蒸馏法蒸馏法分为水蒸馏法与水蒸汽蒸馏法,是分离天然植物中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成分的常用方法,该法的设备与操作比较简单,投资少,适合在偏僻地区实施,且符合天然香料的提制要求。

蒸馏法所得挥发油,除原有天然成分外,还包括蒸馏过程产生的某些挥发性分解产物。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温度较高,精油中的某些热敏性成分和化学不稳定成分在提取过程中会遭到破坏,使得精油香气与原植物相比在组成上有较大差异。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对白芨挥发油进行GC-MS 分析,共分离出37 个峰,鉴定出其中31个化学成分,占总挥发油组分的82%。

其主要组分是桉树脑,为辛味成分,相对含量34. 81%。

倍半萜烯类组分如α-蒎烯、β-蒎烯、莰烯、β-月桂烯、萜品烯、α-荜澄茄油烯、石竹烯、杜松烯、大香叶烯等,相对含量为34. 67% ; 萜醇类组分如具有怡人香味的α-松油醇、芳樟醇、香矛醇、香叶醇以及4-萜品醇、α-杜松醇、香榧醇等,相对含量为25. 02% ; 还有萜酮类组分樟脑,相对含量为3. 68%。

此外,白芨挥发油中还含有少量的醇、酯、饱和烷烃等化合物。

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白芨精油,研究不同提取条件下白芨精油的出油率和精油质量得出,蕊和壳应粉碎并分开蒸馏,最佳浸泡时间和蒸馏时间分别为24 h 和4 h。

在此条件下,白芨蕊、壳的出油率分别为2. 7% 和0. 57%。

用白芨精油进行卷烟加香试验结果表明: 白芨精油能明显改善和修饰卷烟香气,降低烟气的粗糙度,改善吸味,减轻刺激性和去除杂气。

3. 2 萃取回流水蒸汽蒸馏法萃取回流水蒸汽蒸馏法即“同时蒸馏萃取法”( SDE 法) 由Nickerson 和Liken 在1966 年开发,该法将水蒸气蒸馏和馏出液的溶剂萃取合二为一,可将mg·L - 1 级的挥发性有机成分从脂质或水质介质中浓缩数千倍。

同时,由于SDE 法获得的是挥发油在有机溶剂中的溶液,体积较大,便于操作,避免了通常蒸馏法提取精油时在器壁上吸附损失及转移微量精油时的操作困难。

同时蒸馏-萃取装置,具有效率高、结构简单、便于操作、萃取溶剂用量少、样品污染机会少等优点。

SDE 法使萃取溶剂的用量大大减少,较好地解决了在去除溶剂的过程中失去致香成分的问题。

利用SDE 法提取的茶叶香精油中的香气总量、数量及回收率均优于普通溶剂萃取法,特别是醇类和酯类,香气成分尤为突出。

后来,为了减少溶剂残留,经过改进又开发了萃取减压水蒸汽蒸馏法。

由于SDE 法相对于传统方法的诸多优势,因此很快被广泛采用,且不断改进和发展,极大地推进了白芨研究的进程。

2 挥发油的分离2.1 冷冻结晶法冷冻结晶法是在低温下使挥发油中某些化合物呈固体状结晶析出,然后将固体物与其他液体成分分离,从而得到较纯的产品。

采用冷却结晶分离法对八角茴香油进行分离研究。

实验结果指出,该法对八角茴香油具有良好的分离特性及分离效果。

本法操作简单,污染小,但是需要多次纯化才能达到所需的产品要求。

2.2 分馏法2.2.1 普通分馏法挥发油的各个组成成分由于类别不同,沸点也不同。

利用沸点不同调节蒸馏温度可以此得到不同的产品从而将各组分分离出来。

挥发油中的某些成分在接近其沸点温度时,往往被破坏,故通常采用减压分馏。

一般350~700℃/1333.22Pa被蒸馏出来的是单萜烯类化合物;在700~1000℃/133.22Pa蒸馏出来的是单萜含氧化合物,而在 800~1000℃ /1333.22Pa 被蒸馏出来的是倍半萜烯及含氧化合物,但有时候倍半萜烯含氧物沸点很高。

2.2.2 分子蒸馏法分子蒸馏又叫短程蒸馏, 分子蒸馏技术属于一种高新技术。

它是一项较新的液-液分离技术, 特别适用于高沸点、热敏性及易氧化物系的分离, 其应用能解决大量常规蒸馏技术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由于其具有蒸馏温度低于物料的沸点、蒸馏压强低、受热时间短、分离程度高等特点,因而能大大降低高沸点物料的分离成本, 极好地保护了热敏物料的特点品质。

采用分子蒸馏技术对超临界萃取的香附油有效部位进行精制,然后用GC-MS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析不同温度下的蒸馏物,认为分子蒸馏技术是较为理想的液-液分离技术。

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对连翘挥发油进行提取,然后用分子蒸馏对所得到的挥发油进行分离,并对其进行GC-MS分析,蒸出物1含萜品醇-4和α-萜品醇,含量分别为87.61%和l2.39%,蒸出物2 主要含β-蒎烯和萜品醇-4,含量分别为54.46%和26.40%。

通过超临界CO2 萃取-分子蒸馏联用对连翘挥发油的提取分离,探索出一条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的新途径,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低温、高效、无污染等优点,如果能应用于中药产业化,将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2.3 色谱法2.3.1 柱色谱以吸附柱色谱分离挥发油应用最广泛的是硅胶和中性氧化铝。

洗脱剂多采用石油醚或己烷混以不同比例的乙酸乙酯组成。

经粗分处理以后的挥发油,以石油醚或己烷等溶剂溶解后上柱,一般多可分离得到单体化合物。

对采用上述色谱条件难以分离的挥发油,可用硝酸银-硅胶或硝酸银-氧化铝柱色谱分离。

用水蒸汽法从温莪术中提取总挥发油,用硅胶柱层析,依次以石油醚及石油醚、乙酸乙酯洗脱, 得4 种挥发油单体。

经熔点、紫外、红外、质谱、核磁共振等光谱测定,分别确证为莪术醇、莪术二酮、吉马酮和异莪术烯醇,经TLC,HPLC方法检查, 纯度均在98%以上。

2.3.2 薄层色谱薄层色谱进行分离。

吸附剂一般选择中性氧化铝。

其展开方式可用连续二次展层及不同展开剂二次展层,以获得较好的分离效果。

用薄层色谱法分离鉴别马蹄香及其易混品华细辛。

对样品分别依次用石油醚、乙醚、甲醇提取;将样品碱化后用氯仿提取;将样品用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

然后将所得各部分制成供试液进行薄层对比实验。

各部分薄层对比实验结果均显示两者的色谱存在明显差异。

2.3.3 气相色谱法挥发油乙醚溶碱化,乙醚萃取乙醚层碱水层乙醚层碱化,乙醚萃取 1%-2%NaOH萃取乙醚层碱性成分乙醚层加30%-40%NaHSO3 碱水层浓缩碱化,乙醚萃取乙醚层强酸性成分浓缩(萜酸,挥发性酸)弱酸性成分(酚,烯醇或某些酯)沉淀或水层乙醚层加NaOH或者酸分解,乙醚萃取浓缩除去羰基化合物的中性油加邻苯二甲酸酐酯化,乙醚层水层用5%NaHCO3萃取浓缩醛酮等羰基化合物油层分馏或柱色谱水液乙醚层(弃去)浓缩萜醇适用于挥发油气相层析法的有非极性的饱和烃润滑油类固定相如异三十烷、阿皮松、硅酮类、甲基硅油等,它们是根据各萜类成分沸点的差异来进行分离。

极性固定相如聚酯类、聚乙二醇类等。

单萜烃类即可采用极性固定相也可采用非极性固定相分离,而倍半萜成分则采用极性固定相分离效果较好。

毛细管色谱技术的发展以及程序升温和带维处理机的气液层析仪的应用对挥发油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提高到了一个更加迅速、更加准确的新水平。

采用自制的水蒸汽-溶剂萃取结合装置从樱草杜鹃提取出挥发油,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和Kovats指数双重定性法从樱草杜鹃挥发油中分离出65 种成分。

利用有机溶剂-水蒸汽蒸馏提取石斛挥发性成分, 用GC-MS进行分离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

金钗石斛分离出109个成分,鉴定出63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6.26%,环草石斛分离出63个成分,鉴出52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87.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