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

合集下载

幼儿园小班生活习惯培养探索 幼儿园生活习惯

幼儿园小班生活习惯培养探索 幼儿园生活习惯

幼儿园小班生活习惯培养探索一、前言幼儿园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阶段,而生活习惯的养成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在小班阶段,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能够帮助他们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还能够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本文从幼儿园小班生活习惯培养的角度进行探索,希望能够为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

二、生活习惯的重要性生活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包括吃饭、睡觉、穿衣、个人卫生等方面。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律意识,有利于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园应当重视生活习惯的培养,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幼儿园小班生活习惯培养的具体探索1. 设立明确的规范幼儿园小班生活习惯的培养,首先需要在环境和规范方面给予明确的引导。

教师可以制定幼儿园生活规范,如就餐时要安静、午睡时要躺在床上、穿脱衣服要求整齐等,然后通过教育引导幼儿积极遵循这些规范。

2. 示范引导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做好为幼儿树立榜样的工作。

在进餐时间,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就餐,引导他们正确使用餐具,嘴巴擦干净等。

在睡眠时间,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静静地躺在床上,帮助他们入睡。

通过示范引导,可以更好地树立起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

3. 制定奖惩机制在培养幼儿生活习惯的过程中,适当的奖惩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表现良好的幼儿,可以给予表扬和奖励,以此来激励他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表现不佳的幼儿,可以适当进行惩罚,并和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帮助幼儿克服自身的问题。

4. 家园合作幼儿园和家庭是幼儿成长过程中两个重要的圈子,在培养幼儿生活习惯方面,家园合作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需要与家长进行密切的沟通,告知幼儿在幼儿园中的表现,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的生活习惯问题,并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形成合力,共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五、结语幼儿园小班生活习惯的培养涉及到幼儿的日常生活方方面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设立规范、示范引导、奖惩机制和家园合作等方式,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研究的可行性分析一、幼儿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分析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主要分两个方面。

第一,父母的意识问题。

父母都期待自己的孩子成才,但在幼儿时期如何教育幼儿呢?很多父母不太了解,经常违反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观点,只要求幼儿学习有用的知识,灌输给幼儿,这样无法有效培养相关的学习习惯,反而还会引起幼儿抵触心理。

同时,个别父母有着过度溺爱的行为,使得幼儿的过度依赖自己的父母,并且会也形成任性、霸道等不良行为习惯,这样反而会降低幼儿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第二,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和教育问题。

个别幼儿教师以理论说教、定期讲解的方式发展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但是由于心理与生理不成熟,这也导致幼儿教师单一教法无法真正发挥教育作用,最终不仅可能导致师生关系生硬化,还无法对真正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发展。

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方法研究(一)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很多幼儿的生活习惯不好,分析幼儿生活处理能力下降的原因是缺乏运动或不能通过正确的引导。

为此想要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能力出发,只有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需求,才能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从而才能助力幼儿教师产生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面对幼儿生理自理能力较差的背景下,幼儿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比赛,自主性穿衣脱裤,这样以比赛的教学活动开展,将会大大激发幼儿的好胜心,从而促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循环往复下,将会推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

(二)实施鼓励性教育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实施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尤其,幼儿喜好受人鼓励与夸奖,如果幼儿教师根据幼儿一日生活的表现上,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将会激发幼儿更强的表现欲望。

反之,如果幼儿教师是批评、指责幼儿犯下的错误,那么幼儿自身会受到挫败感,不仅造成师生关系的不和谐,也无法真正发展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为此,幼儿教师应该立足幼本定位的角度上,找寻不同幼儿的闪光点,能够准确抓住表扬幼儿的时机,不断肯定幼儿自身的行为表现,以此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1. 引言1.1 什么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规范,包括言行举止、社交礼仪、情绪管理、学习习惯等方面。

具体来说,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包括但不限于如吃饭时坐姿端正、不说脏话、礼貌用语的运用、与他人相处时友善和谦恭、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暴躁或暴力倾向、遵守规则和纪律等。

这些良好行为习惯是幼儿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不仅影响着幼儿个人的幸福感和社会适应能力,也对其未来的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引导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人格品质和处世态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幼儿期是孩子性格、态度、情感和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家长和教师应该共同努力,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行为榜样和教育环境,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快乐地成长。

1.2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在幼儿教育中意义重大。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成长和发展的基石,不仅关乎个体的品德修养,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幼儿时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自律和自控能力,还有利于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通过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可以养成规律的生活方式,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感。

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环境,提升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

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幼儿需要与家人、老师和同伴进行互动,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更易于与他人交流、合作和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最重要的是,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品德素养和道德观念。

通过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可以提升自我修养,培养正直、守纪、友善等美德,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至关重要,家庭和学校应共同努力,为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幼儿园小班孩子的好习惯养成案例研究

幼儿园小班孩子的好习惯养成案例研究

幼儿园小班孩子的好习惯养成案例研究在幼儿园小班阶段,孩子们的个性和习惯开始逐渐形成,这个阶段对于孩子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生活至关重要,因此值得关注和研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研究,探讨幼儿园小班孩子的好习惯养成。

案例一:小明的用餐习惯小明是一位幼儿园小班的学生,他在用餐时始终能够坐端正,等待他人用餐完毕后再开始进食,不挑食,不浪费食物。

这种良好的用餐习惯得益于他在早期家庭环境和幼儿园老师的引导。

家长在家中给予他足够的爱和关注,教育他要尊重食物、尊重他人,不浪费食物。

而幼儿园老师在用餐时进行细致的辅导和观察,及时表扬和引导他良好的用餐行为。

这种积极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相辅相成,最终形成了小明良好的用餐习惯。

案例二:小芳的整洁习惯小芳是一位小班的女孩,她的行李箱、玩具盒、书包总是整洁得井井有条。

她的家长注重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她保持环境的整洁,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

而在幼儿园里,老师们也会定期进行集体整理玩具和物品的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对孩子进行相关的引导和教育。

在家庭和幼儿园的双重教育下,小芳的整洁习惯得到了有效地养成。

总结回顾:通过以上两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良好的习惯养成离不开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努力。

家长和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至关重要,他们的言行举止对于孩子习惯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及时的表扬和引导也是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

在教育孩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要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进行引导,让孩子逐渐形成积极的习惯。

我的观点和理解:在幼儿园小班阶段,孩子的好习惯养成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需要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努力。

家长和老师要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引导孩子从小事做起,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要及时表扬和引导孩子的良好行为,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树立自信,形成积极的习惯。

通过以上案例研究,我们对幼儿园小班孩子的好习惯养成有了更深入、全面的理解。

小班幼儿生活行为习惯培养教研计划

小班幼儿生活行为习惯培养教研计划

小班幼儿生活行为习惯培养教研计划一、教研背景小班幼儿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对他们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生活规律,提高自理能力,增强社交技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因此,本教研计划旨在探讨如何在小班阶段有效地培养幼儿的生活行为习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幼儿的未来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研目标1. 明确小班幼儿生活行为习惯培养的目标和内容,提高教师对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认识。

2. 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师培养幼儿生活行为习惯的能力。

3. 加强家园合作,提高家长对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视和支持。

4. 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教研内容1. 小班幼儿生活行为习惯培养的理论基础,包括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行为习惯对幼儿成长的影响等。

2. 小班幼儿生活行为习惯培养的目标和内容,包括生活习惯、自理能力、社交技能等方面的培养。

3. 有效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行为习惯的教育教学方法,包括故事法、游戏法、情境模拟法等。

4. 家园合作在幼儿行为习惯培养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开展家园合作活动。

5. 幼儿生活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案例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四、教研方法1. 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书籍、论文等资料,了解小班幼儿生活行为习惯培养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成果。

2. 案例分析:收集和分析小班幼儿生活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案例,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 教学实践:开展小班幼儿生活行为习惯培养的教学活动,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4. 家园合作:开展家园合作活动,提高家长对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视和支持。

五、教研实施步骤1. 准备阶段:查阅相关资料,明确教研内容和目标,制定教研计划。

2. 实施阶段:开展小班幼儿生活行为习惯培养的教学活动,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 总结阶段:分析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经验,总结教研成果,撰写教研报告。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幼儿的身心发展和未来的成长。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家庭结构和教育环境的变化,幼儿行为习惯养成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如过度依赖电子产品、缺乏规律生活习惯等。

深入研究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探讨如何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幼儿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需要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自律、乐观、合作等,这些行为习惯的养成关系到幼儿未来的成就和幸福感。

探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相关问题,不仅有助于提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质量,也有助于培养出更多具有健康行为习惯的下一代,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影响因素、养成方法和实践案例,评估其效果,并总结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提供指导和帮助。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希望可以促进幼儿的发展和成长,帮助他们建立自律、积极、健康的行为习惯,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也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重要性的重视,倡导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发展。

1.3 研究意义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幼儿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自律、坚持和责任感,有助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关乎幼儿的个人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能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和社会环境,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和沟通,提高自信心和自尊心,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家庭和社会都具有积极影响。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生活质量,也能够减少家庭和社会对幼儿的管理和教育成本。

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养成的调查报告[大全5篇]

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养成的调查报告[大全5篇]

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养成的调查报告[大全5篇]第一篇: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养成的调查报告一、问题的提出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这段名言意思是说:习惯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的。

有了好习惯的孩子是走遍天下都可以放心的孩子。

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件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而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保证孩子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

因此,培养幼儿特别是小班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就更重要了。

由于他们的认识水平较低,自控能力较弱等特点,在教育过程中我发现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小班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呢?我开展了实验研究,努力探索培养小班幼儿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有效途径。

二。

研究步骤与方法第一阶段:前测阶段。

利用调查问卷法,调查幼儿原来的卫生习惯。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利用行动研究法和观察法。

第三阶段:效果对比。

调查问卷法。

第四阶段:汇报研究成果,进行反思。

(一)为了全面的了解幼儿生活卫生习惯的基本情况,我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了问卷调查,为了确保问卷的真实性,采取了不记名形式。

我此次问卷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说明此次问卷的目的;第二步,指导家长进行填写问卷,要求必须真实;第三阶段,进行汇总。

我共对全班44名幼儿家长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汇总,统计这些问卷,我掌握了比较实际的真实的情况。

(二)据此情况,我实施中的操作方法如下:1.在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养成幼儿生活卫生习惯《幼儿园快乐与发展》教师指导用书中指出:小班幼儿主要的活动方式是游戏化的一日生活,幼儿园应充分认识和利用一日生活各种活动的教育价值,通过合理组织、科学安排,让一日活动发挥一致的、连贯的整体的教育功能,寓教育于一日活动中中。

可见,培养小班幼儿的行为习惯在一日生活中进行渗透是首先想到的途径。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课题研究方案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课题研究方案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课题研究方案一、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关注和重视越来越高。

特别是在幼儿阶段,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并非仅靠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单方面的努力,而是需要家园共育,即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

本课题旨在研究家园共育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作用和效果,以期为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提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二、研究目标1. 分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及现状,明确家园共育在其中的作用。

2. 探讨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3. 通过实践研究,验证家园共育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效果。

4. 为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提供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训和建议。

三、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收集国内外关于家园共育、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 实证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等方法,收集幼儿家长和幼儿园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分析家园共育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实际效果。

3. 案例研究法: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家园共育成功案例,分析其经验和教训,为其他幼儿园提供借鉴。

4. 培训研究法:针对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开展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和方法。

四、研究内容1.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及现状分析。

2. 家园共育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中的作用和意义。

3.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4. 家园共育实践案例分析。

5. 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训和建议。

五、研究进度安排1. 第一阶段(第1-3个月):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明确研究目标和内容,撰写研究方案。

2. 第二阶段(第4-6个月):进行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等实证研究,收集数据。

3. 第三阶段(第7-9个月):分析实证研究数据,撰写研究报告。

论文-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研究

论文-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幼儿期是人的一生身心发展尤其大脑结构和机能发展最为旺盛的时期,更是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健康领域中明确提出: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

这一时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让孩子终生受益,但如果不适时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便会错失良机,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而积习难改,会给将来的发展带来难以弥补的缺憾。

同时,现在的父母大多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特殊技能的培养。

他们宁愿花钱给孩子们上各种兴趣班,却忽视了对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

生活方面大大小小的锁事几乎是一切包办代替。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父母抱着或爷爷奶奶背着健康结实的孩子上幼儿园;在家里四个老人、两个大人轮流充当“保姆”,穿衣、洗脸、洗手,一切都照顾得周周全全。

吃鱼吃虾时更是挑净刺,剥去壳,亲自送到孩子的口中。

为孩子创设了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全自动化”的环境。

如此这般,父母辛苦,幼儿受害,害在何处?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对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品质、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例如:有的幼儿晚睡晚起,没有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所以不能保证按时上幼儿园,影响他与其他小朋友正常的活动与交往,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孩子的自信心;高质量的睡眠能保证幼儿有充沛的精力参加各种活动,而有的幼儿没有午睡的习惯,有的幼儿养成了不正确的睡眠姿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的精神不佳,使他在活动中不能与同伴尽情游戏,交往能力受到影响。

按时起居、定时进餐、合理膳食、积极锻炼等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

没有健康,孩子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因此,从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入手,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儿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

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doc-幼儿良好生活.

幼儿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doc-幼儿良好生活.

幼儿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龙海市华侨幼儿园许静娴一、问题的提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我的成功归功于幼儿园,因为幼儿园让我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可见,健康人生的基础是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

部分家长经常反映幼儿在家不听话,普遍存在着不良的行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现象严重,与在幼儿园的表现不相一致。

我们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需要成人共同努力的过程。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是老师和父母重要的责任之一。

为了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必须改掉他们身上一些不好的生活行为习惯,虽然有困难,但是,我们相信通过家园合力共同努力会有所收获的。

幼儿健康领域教育重视健康习惯的培养,因为它是促进健康的根本条件。

学前期的健康行为习惯不仅奠定了幼儿未来健康的基础,而且有益于今后生活、学习、工作的条理性和逻辑性的提高。

所以,幼儿日常健康行为的养成应当尽早开始,常抓不懈,适时要求,家园配合。

幼儿健康领域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即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应当在盥洗、进餐、清洁、睡眠、锻炼、游戏等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渗透教育理念,实施健康教育策略。

二、研究目标:1、根据幼儿年龄、身心特征,针对我园小、中班幼儿在生活行为习惯上出现的新问题,学习借鉴他人对相关该内容的探索和实践。

收集整合教育资源,密切加强家园联系,进一步寻求培养幼儿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有效对策和方法,改善育人环境。

通过一定阶段的研究,让在园幼儿能形成该年龄段所具备的良好生活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幼儿园保教水平的提高。

2、尽量创设“自理”的条件与环境,强调在做中培养,鼓励并指导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与家长合作,保持幼儿的生活行为习惯的延续性、一致性。

三、研究要点:(一)研究时间:2006年元月-----2007年7月(二)研究对象:小、中班幼儿300人(三)研究方法:(1)通过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分析我园目前幼儿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不足,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实验研究。

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调查报告5篇

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调查报告5篇

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调查报告5篇第一篇: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调查报告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调查报告写作提纲: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二、调查内容、对象、方法三、调查结果(一)个人卫生习惯方面(二)良好的睡眠习惯(三)良好的饮食习惯四、建议和对策(一)与幼儿协商,订立规矩,严格执行(二)注重培养方法,坚持不懈帮助幼儿养成良好习惯(三)家园配合,保持教育一致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调查报告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能让幼儿正确、有序、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活活动,形成良好的情感和个性心理品质,为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打下扎实的基础。

然而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物质条件可以说是空前的优越,随之而来的“溺爱”、“娇生惯养”也比比皆是,他们对幼儿生活方面大大小小的琐事儿几乎是一切包办代替,从而忽视了对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父母、爷爷、奶奶背着或抱着健康结实的孩子上幼儿园;在家里四个大人轮流充当“保姆”,穿衣、洗脸、洗手,一切都照顾得周周全全。

吃鱼吃虾更是挑净刺,剥去壳,亲自送到孩子的口中。

造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局面。

如此这般,父母的辛苦。

幼儿受害,我们着急,现在如何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即良好的生活处理能力(包括饮食、睡眠、穿脱能力等);急在如何让家长也参与到我们的教育行列中来,让我们朝着共同的目标,互相利用各自的优势,分别主动地同步对幼儿实施教育从而产生综合化教育效应。

二、调查内容、对象、方法本次调查以了解小班幼儿的生活习惯的养成状况为目的。

主要对小班有的卫生习惯、饮食习惯、睡眠习惯和自理能力进行调查和了解。

调查对象为向阳花幼儿园3——4岁幼儿25人,家长25人。

调查主要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

三、调查结果通过对3-4岁25名幼儿的观察和对其监护人的访谈,得出如下结论:,(一)个人卫生习惯方面1、保持个人身体和服装整洁的习惯。

例如会正确地洗手、洗脸,勤理发、洗头、洗脚、洗澡、剪指甲,这不仅能清洁身体,保证卫生,而且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进健康。

农村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

农村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

农村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随着中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农村幼儿园的普及率也在逐渐提高。

与城市幼儿相比,农村幼儿的教育资源和条件更为有限,因此如何培养农村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农村幼儿的特点出发,探讨农村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农村幼儿的特点1. 家庭环境影响:农村家庭多为传统农耕家庭,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式相对传统,对幼儿的教育容易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

2. 教育资源不足:相比城市,农村地区的幼儿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幼儿园条件差,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3. 人口流动性:部分农村家庭的父母由于务工等原因无法长期陪伴孩子,导致家庭教育不足以覆盖幼儿的全面成长。

1. 规律生活习惯:培养幼儿每天按时起居、吃饭、休息,养成规律生活的习惯。

2. 礼貌和公德: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礼貌待人,尊重师长,关爱他人的良好品德。

3. 自理能力: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包括穿脱衣物,洗脸刷牙等,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4. 爱心和团队协作:培养幼儿尊重他人,乐于助人,善于与人合作的品质。

1. 增强师德师力:加强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其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2. 制定相应的教育计划:在农村幼儿园制定针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计划,并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和配合。

3. 利用外部资源:充分利用乡村教育资源,比如农科院专家、家庭教育专家等来为农村幼儿园提供专业指导和帮助。

4. 强化德育课程:在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活动中,增加一些以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题的游戏和活动,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制定相应的评估指标,对农村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和调研,收集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教育计划和措施。

1. 家园合作:鼓励农村幼儿园和家长共同合作,加强家庭教育,让家长更好地参与到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中来。

2. 关注幼儿个体差异: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及成长发育阶段,因材施教,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给予幼儿更多的关注和关怀。

学前教育课题申报书: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研究

学前教育课题申报书: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研究

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研究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重点课题关键词:幼儿、习惯、培养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课题提出《幼儿园指导纲要》在健康领域中明确提出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自理能力。

幼儿期是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关键期。

随着现在家庭小型化发展趋势,家长视子女为宝贝,受家长的宠爱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不能做到,按时起居、定时进餐、合理膳食、积极锻炼、礼貌用语等等。

这些不良习惯影响着幼儿的健康发展。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这一句话道出了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幼儿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可以让孩子受益一生。

因此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培养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二、课题界定习惯是指积久养成的、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指符合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生活常规及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主要包括:(1)卫生习惯(2)饮食习惯(3)自理能力(4)礼貌用语三、理论依据1.《纲要》指出:“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

”2.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凡人生所需要的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6岁以前培养成功。

幼儿期是生活习惯形成的初期,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

幼儿园要使幼儿养成良好是生活习惯。

四、研究目标1.通过对幼儿生活习惯的研究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探索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的有效方法。

3.家园齐心,培养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

五、研究内容1.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学会自己穿脱衣服,自己穿鞋,系鞋带,自己整理玩具图书。

2.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能独立进餐,不挑食,进餐时不讲话,不东张西望。

饭前便后洗手,能根据自己的需求饮水。

3.培养幼儿良好的睡眠习惯。

睡前大小便,能独立安静的入睡,早睡早起,正确掌握睡眠姿势。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代社会,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受到越来越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幼儿所处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和诱惑也在增加。

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变得至关重要。

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幼儿缺乏自控能力,容易受到外界诱惑的影响,或者表现出过于任性或不合群的行为。

这些问题不仅给家长和教师带来了困扰,也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造成了影响。

有必要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1.2 研究目的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促进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和稳定。

具体而言,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分析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总结并探讨不同的教育方法及其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以及通过实践研究案例验证这些教育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本研究还旨在对实践研究结果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今后的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提供具体的策略和建议。

通过这些努力,希望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健康发展,为幼儿的全面成长和教育贡献力量。

1.3 研究意义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幼儿是人的成长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时期,他们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将直接影响到其未来的发展和生活质量。

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还可以培养其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教育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引导幼儿的行为,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通过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可以为相关领域的教育改革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提升我国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进行实践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浅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幼儿时期是个人性格养成的重要阶段,对于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有利于幼儿个人的发展,更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幼儿阶段,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社交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幼儿的生活习惯、社交习惯和学习习惯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

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对其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幼儿时期正是生活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父母和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定时起居、按时吃饭、均衡饮食等。

睡前洗漱、自我整理、穿脱衣物等也是幼儿生活习惯培养的重要内容。

通过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为其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幼儿的社交习惯是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方面。

在幼儿时期,社交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而良好的社交习惯是社交能力培养的基础。

父母和老师可以通过教育引导,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交习惯,比如尊重他人、友善待人、有礼貌等。

在家庭和幼儿园中,可以通过游戏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幼儿学会与他人相处、合作共赢、团结友爱。

通过培养良好的社交习惯,可以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其未来的社交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幼儿的学习习惯对其学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成绩优异的重要条件之一,而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从小抓起。

父母和老师应该在日常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作业认真完成等。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适当给予幼儿一些学习目标和激励,引导幼儿培养自律自信的学习态度,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通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为其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对其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父母和老师在日常教育中,应该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社交习惯和学习习惯,通过亲身示范和引导教育,让幼儿明白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培养出勤劳自律、友善助人、乐观进取的良好品质,为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村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新)

农村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新)

《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农村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与实践xxxx中心幼儿园课题组一、课题名称:农村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与实践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健康领域中明确提出:幼儿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日益突起的今天,良好的行为习惯已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最基本、最起码的素质。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有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不好,则终身受其害。

”而在当前我园幼儿家庭环境参差不齐,部分幼儿属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没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更有甚者,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观念有失偏颇,重智轻德。

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贯穿于幼儿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渗透到幼儿在园内的各项活动中去。

幼儿期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巨大,这是由于这个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这一时期一旦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自我保护、品行、健康心理等习惯,能让孩子终生受益。

我园属于村级公办幼儿园,由于一是由于农村地域环境的特殊性,幼儿家长往往不注重家庭教育;二是留守幼儿较多,这些幼儿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使这部分的幼儿缺乏良好的细心的教育,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

这些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幼儿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对幼儿的自信心、意志品质、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因此我们以本课题为突破口,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了解幼儿习惯的现状,探索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手段和方法,以及如何改变家长观念,通过家园合作,共同为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创造了一个积极的环境。

进一步探出求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有效对策和方法。

通过这一阶段的研究,让在园幼儿形成了该年龄段应该具备的良好习惯,促进了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幼儿园的保教水平。

怎样培养大班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教研小结

怎样培养大班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教研小结

怎样培养大班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教研小结大班幼儿处于幼儿园学习的最后阶段,这个时期是孩子们性格、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

因此,如何培养大班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我们幼儿教师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的课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明确培养目标在大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中,我们需要明确培养的目标,即培养幼儿的自主性、自律性、合作性、尊重他人、良好的饮食习惯等。

这些目标不仅是幼儿成长的需求,也是社会对幼儿的基本要求。

二、创设良好的环境环境是幼儿成长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我们需要创设一个充满爱、尊重、宽容、积极向上的环境,让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教师的引导和示范幼儿的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教师的言行对幼儿有着极大的影响。

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教师要尊重幼儿,关爱幼儿,关注幼儿的成长需求,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幼儿感受到自主、自律、合作、尊重的重要性。

四、家庭与幼儿园的配合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与幼儿园的配合,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我们需要积极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方法,引导家长在家中也要关注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幼儿园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成长。

五、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幼儿时期是孩子们探索世界、认识自我、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体验、感悟、成长。

如:通过主题教育活动,让幼儿了解生活中的规则,学会自律;通过区域活动,让幼儿体验合作、分享的快乐;通过户外活动,让幼儿锻炼身体,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六、注重个体差异每个幼儿的性格、习惯、需求都不尽相同,我们需要关注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

如:对于自主性较弱的幼儿,我们可以多给予一些选择的机会,让幼儿自己做决定,逐步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对于自律性较差的幼儿,我们可以通过制定规则、提醒等方式,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

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

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

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xx年xx月xx日•引言•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现状和问题•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策略探索•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实施方案与效果评估目•结论和建议录01引言幼儿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良好的习惯对幼儿身心健康和未来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当前幼儿在习惯养成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目的探讨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有效策略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和信息研究的目的和方法研究内容研究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现状、影响因素和有效策略研究结构由引言、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讨论等部分组成研究的内容和结构02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现状和问题当前,很多家庭对于幼儿的家庭教育存在方式不当的问题,过度溺爱或者放任不管,导致幼儿无法养成良好的习惯。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在幼儿园教育中,有些老师可能注重传授知识而忽略习惯养成教育,从而影响幼儿的良好习惯形成。

学校教育不注重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现状教育目标不明确有些家长和老师对于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目标并不明确,无法针对性地展开教育。

教育方法不合适由于教育方法不合适,幼儿往往无法理解和接受,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幼儿良好习惯养成存在的问题家庭教育环境家庭环境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有利于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学校教育质量幼儿园教育质量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影响,良好的教学质量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培养良好的习惯。

社会文化背景社会文化背景也会影响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会影响幼儿对于某些事物的看法和做法。

03幼儿良好习惯养成的策略探索家庭培养策略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01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学校,家长应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以及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早期习惯培养02家长在孩子年龄较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礼仪规范,如饭前便后要洗手、见到长辈要问好等。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幼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幼儿的行为品质的养成,影响着其一生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在幼儿园教育中,如何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直是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我们小组在幼儿园开展了一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通过一系列的调研、观察和实践活动,总结了一些具体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希望通过本文的分享,能够对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研究背景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日常行为品质,还会深刻地影响着幼儿的一生。

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幼儿对一些基本的行为习惯缺乏养成,比如整洁、礼貌、秩序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幼儿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还会产生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会影响到其未来的发展。

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其行为品质,为其未来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目的本次研究旨在通过实际调研和实践活动,总结出一套针对幼儿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法和策略,探讨如何有效地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其行为品质。

三、研究内容1. 调研研究我们对幼儿园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了调研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家访调研等方式,了解了幼儿的日常行为习惯和家庭教育情况,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和特点。

有相当一部分幼儿存在整洁不够、自控能力较差、秩序感不强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家庭教育方式和环境有关。

2. 观察实践在了解了幼儿的具体情况后,我们对一些孩子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实践活动。

通过观察发现,一些孩子在进行集体活动时缺乏秩序感,不愿意与他人分享和合作;在自理能力上,有的孩子缺乏自控能力,不愿意整洁自己的衣物和玩具等。

我们分别制定了相应的教育方案,比如在集体活动中,加强对孩子的秩序培养和合作意识的培养;在自理能力方面,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引导孩子主动整理自己的物品,培养其自理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
——龙海市华侨幼儿园许静娴一、问题的提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我的成功归功于幼儿园,因为幼儿园让我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可见,健康人生的基础是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

部分家长经常反映幼儿在家不听话,普遍存在着不良的行为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现象严重,与在幼儿园的表现不相一致。

我们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需要成人共同努力的过程。

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是老师和父母重要的责任之一。

为了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必须改掉他们身上一些不好的生活行为习惯,虽然有困难,但是,我们相信通过家园合力共同努力会有所收获的。

幼儿健康领域教育重视健康习惯的培养,因为它是促进健康的根本条件。

学前期的健康行为习惯不仅奠定了幼儿未来健康的基础,而且有益于今后生活、学习、工作的条理性和逻辑性的提高。

所以,幼儿日常健康行为的养成应当尽早开始,常抓不懈,适时要求,家园配合。

幼儿健康领域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即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应当在盥洗、进餐、清洁、睡眠、锻炼、游戏等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渗透教育理念,实施健康教育策略。

二、研究目标:
1、根据幼儿年龄、身心特征,针对我园小、中班幼儿在生活行为习惯上出现的新问题,学习借鉴他人对相关该内容的探索和实践。

收集整合教育资源,密切加强家园联系,进一步寻求培养幼儿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有效对策和方法,改善育人环境。

通过一定阶段的研究,让在园幼儿能形成该年龄段所具备的良好生活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幼儿园保教水平的提高。

2、尽量创设“自理”的条件与环境,强调在做中培养,鼓励并指导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与家长合作,保持幼儿的生活行为习惯的延续性、一致性。

三、研究要点:
(一)研究时间:2006年元月-----2007年7月
(二)研究对象:小、中班幼儿300人
(三)研究方法:
(1)通过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分析我园目前幼儿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不足,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实验研究。

把教师搜集、观察、调查到的信息,运用到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并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做出分析、评价。

(2)通过调查法、文献法,采用问卷和家访的方式,调查不同教养环境方式对幼儿不同个性的影响。

收集国内外幼儿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借鉴其研究成果,针对我园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3)观察法:观察幼儿一日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加以分析、研究。

(4)经验总结法:对课题分阶段实施情况定期分析总结。

(四)研究重、难点:
(1)重点:本课题主要是结合幼儿园实际以及幼儿年龄特征,通过实践研究,探索符合现代要求的、积极的、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形成具有普遍性、具有推广价值的良好习惯培养对策。

让更多的人明确良好行为习惯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个人终身追求的目标。

(2)难点:在幼儿园老师对幼儿的生活行为习惯提出具体的要求,并经常督促指导。

但回到家里,有的家长是娇宠惯纵,迁就忍让,或是过分溺爱,大包大揽;有的是父母工作忙,孩子由祖父母带,疏于教育;也有的不以为然,认为树大自然直……这些使得在幼儿园养成的良好习惯半途而废,也加大了老师培养幼儿形成良好习惯的难度。

四、研究步骤及预期成果
(一)实施步骤
1、做好确立课题、论证等前期准备工作,制定实施方案。

2、确定实验老师及班级,明确实验目标。

3、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方法。

4、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二)预期成果
1、帮助幼儿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并通过家园教育资源的整合,实现教育的一致性,从而促进孩子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

在育人过程中,必须家园合力,同步调、同方向,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育人氛围。

2、创设良好的环境,引导幼儿自理、自立。

五、研究措施
1、确立主导性的健康教育理念。

2、制订更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常规,引导幼儿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

3、改善幼儿生活行为习惯培养的环境,提高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

4、加强家园联系,改善幼儿在家生活行为习惯培养的环境,达成教育的一致性。

六、研究成果形式
1、阶段性研究成果以论文和教育个案的形式体现、并汇总电脑资料。

2、课题研究结题,形成一篇终期成果报告。

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将开展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一系列观摩活动和论文交流会,以此丰富课题的研究过程。

附一:幼儿日常生活习惯调查表
附二:幼儿盥洗习惯观察记录表
幼儿午睡习惯观察记录表
幼儿午睡习惯观察记录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