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与建构_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双重维度_李春会

合集下载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三重维度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三重维度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三重维度
第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凝聚力。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调阶级团结和国家利益,
其核心价值观包括公平、公正、公开、共享等。

这些价值观通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
和宣传,可以凝聚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使他们共同奋斗,为实现社会主义国家的长期利
益而努力。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能够凝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合作和共同发展,形
成国际社会的凝聚力。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社会的凝聚力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
定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这一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引领力建设的作用。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调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的发展和改革,强调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主张推动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
会进步。

在当代社会中,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
这一方面的引领作用尤为重要。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调公平和公正,主张建立公平的社会
制度和公正的社会秩序,对社会治理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在当前全球范围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于引领力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力。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凝聚力和引领建设的三重维度,其作用和影响在当代社会中备
受关注。

也要看到,在当前世界多样化的价值观和政治体系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承载
的价值观和理想可能会受到挑战和冲击。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适应社
会变革和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以更好地发挥其凝聚力和引领建设的作用。

这对于社会主义
国家和社会主义人民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机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机制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机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当代文化多元化、理论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的背景下,其整合功能日益凸显出来。

因此,要提高社会精神资源的整合力,就必须研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机制。

本文认为,我国社会结构的分化发展态势以及社会文化的分化发展态势,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出了新的整合要求。

为此,本文从分层整合方式、规范整合方式、强制整合方式等方面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方式作了分析。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及其发展作为某个社会共同体或国家的意识形态,它是对共同体成员或民族国家根本利益的反映,它通过反映共同体成员或民族国家的愿望,使每个成员从中体会到个人与国家、个体与共同体休戚与共的关系,从而唤起人们强烈的聚合心理,并将这种聚合心理上升为共同信念和奋斗方向,转化为统一行动,达到共同体或民族国家有效的内部统一和社会控制。

任何一个社会共同体都是由无数社会成员和若干社会群体组成的,若干社会群体能不能集合在一起组成一个社会共同体,这个社会共同体能不能得以维持、巩固和发展,当然要看在物质上社会成员的社会生产和社会交换有没有实现互利互惠的需要与可能,除此之外,还要看在思想认识上社会成员有没有认识上的共同和看法上的一致;在精神指向上,社会成员有没有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社会心理和民族精神的和谐与认同。

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反映,是我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它具有最广泛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对我国思想文化统摄作用、对其他意识形态的辐射作用都是巨大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就是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关系和思想文化的聚合、统领作用。

通过这种对社会关系和思想文化的聚合与统领,达到全民族团结的目的。

正如毛泽东指出的: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我们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整合功能的发挥面临着新情况。

第一,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指导思想。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国特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凝聚力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特征,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人民利益而存在的基本目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高度的凝聚力,是因为它具有强大的思想和情感上的吸引力。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的思想力量,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理论路线和方法,深得人民群众的认可。

同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践是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的,是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基本要求,这使得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着深厚的感情和认同。

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它能够将人们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引领力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价值,是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指导和引领社会进步的独特作用。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来自于它的理论丰富性和实践适应性。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可操作性,能够根据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发展需求,灵活应对而不失原则性,为实际工作提供了具体指导。

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践导向性强,能够为人们提供正确的行为指南和价值观念,帮助他们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方向,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建设和发展。

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引领力,它能够指导人们积极投身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中,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我们需要加强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在理论创新方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不断推进理论探索和创新,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民族特色的理论新路,不断使理论更加丰富、更加完备、更加系统。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三重维度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三重维度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三重维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运用和发展,是指导和统一社会主义国家全体成员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的总和。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其主要价值取向是实现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凝聚力,二是政治凝聚力,三是价值凝聚力。

思想凝聚力是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成员在思想上的统一和凝聚。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总结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教训,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和理论基础,使社会主义国家成员在思想上保持统一,增强了共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政治凝聚力是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成员在政治上的团结和凝聚。

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系是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其理论基础,使社会主义国家成员在政治上保持团结,增强了共同的政治目标和政治信念。

价值凝聚力是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成员在价值观念上的共识和凝聚。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国家成员在价值观念上保持一致,增强了共同的价值追求和道德观念。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发挥着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重要作用。

它以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核心,通过思想、政治和价值的统一和凝聚,增强了社会主义国家成员的团结和共同信念。

它以科学方法和理论为指导,引领社会主义国家成员在科技、文化和社会进步等方面不断前进。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支撑。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三重维度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三重维度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三重维度【摘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指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体系,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对社会发展和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凝聚力和引领力的影响入手,探讨了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

也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三重维度,以及加强建设的路径和方法。

通过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重要性进行总结和分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建设思路提供了参考。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持续建设和发展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值得深入研究和重视。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建设、三重维度、相互促进、路径、方法、重要性、发展方向、建设思路。

1. 引言1.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体现在引领国家和人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凝聚国家力量的统一战线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全面发展等方面。

只有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稳固国家政权、壮大国家力量,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高全社会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和坚定信念,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1.2 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意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或社会团体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凝聚力是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团结人民、凝聚力量,使整个社会形成共同的思想认同和价值观,推动社会各方面事业的发展。

引领力则是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引领人们不断探索和实践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指引社会前进的方向,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凝聚力和引领力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两大重要功能,它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只有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提高凝聚力和引领力水平,才能够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撑。

2. 正文2.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凝聚力的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指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

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

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在新时代,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总结和借鉴以往的经验,迎接新形势下的挑战,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以下是一些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一、坚持以为指导,加强理论武装是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理论,我们要时刻以为指导,坚持理论武装,不断增强对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念。

只有在理论武装上做到位,我们才能在意识形态建设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地位,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是我们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基础。

我们要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地位,不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人民裙众坚定正确的思想方向,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三、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建设网络强国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舆论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

我们要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创新网络传播方式,建设网络强国,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网民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抵制的思想文化侵蚀。

四、推动文化繁荣,培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们要推动文化繁荣,培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激发人们对社会主义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五、加强国际传播,讲好我国故事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我们要加强国际传播,讲好我国故事,有效传播我国的发展成就和国繁荣的实现,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和认可,为世界提供更多我国方案和我国智慧。

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任务艰巨,但是我们有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

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创新方法,相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定会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全文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全文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回顾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正是因为 有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才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克服前进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意 志和力量。能否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与我们能否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紧密相关。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 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坚定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自信,更好构筑中国 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必须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要深入开展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 会主义教育,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弘扬中华民族 传统美德,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让社会风清气正,让我们的民族永远充满活力和 希望。
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全面系统掌握这一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又把握好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 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 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 功夫。

整合与建构_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双重维度_李春会

整合与建构_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双重维度_李春会

2011年第9期(总第248期)学术论坛ACADEMIC FORUMNO.9,2011(Cumulatively NO.248)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反映我国国体性质的上层建筑,是代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思想观念体系,是凝聚和激励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精神力量。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要求,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与命运。

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要整合其他资源,努力拓展自己的社会基础,又要立足于不断发展的形势,深化理论研究,为实践提供理论智慧和行动策略。

一、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整合维度第一,核心价值的主导与多元价值的发展。

核心价值主导即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价值体系主导、引领和规范社会其他价值观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走向。

“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1](P257)也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1](P98)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

多元价值发展是允许、提倡其它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存在与发展。

这些非主流意识形态,包括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古今中外的世俗思想文化和宗教思想文化,它们与核心价值多元并存,是其存在、发展的补充。

人们的价值观形成于多样化的社会环境,带有深刻社会的影响与时代的烙印,多样化的社会存在,造成了现实社会中价值多元化发展。

价值多元是当前社会价值观念变化的基本特征,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都充斥在现今的社会当中。

纵观其变化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在改革开放之前价值观念的单一性和绝对性是高度集中化的要求;到了改革开放初期,这种高度集中化的价值观开始出现分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的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发展。

建设具有强大引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建设具有强大引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大任务,为新时代进一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明确了主要任务,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也面临着新形势新情况新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也将呈现出新面貌新特点新格局。

一、坚持问题导向,准确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突出问题当前,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巩固、创新、提升提供了大好机遇和广阔空间。

同时还要清醒看到,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社会环境和现实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长期积累问题与新出现问题交织、思想认识问题与实际利益问题交织、国内国外问题交织、网上网下问题交织,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艰巨复杂。

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仍然是一项长期的重大任务。

要坚持问题导向,正视问题,准确把握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探索和把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规律。

从宏观上看,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面临多样化社会思潮影响与挑战的问题。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根本指导思想的地位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深入人心。

另一方面,各种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地位的冲击和挑战也日益凸显,比如长期存在的新自由主义、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总体上看其影响程度在逐渐下降,但它们总是寻机发声,有时彼此呼应,形成噪音杂音,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和影响。

“意识形态终结论”、“意识形态淡化论”、“去意识形态化”、“非意识形态化”等错误思潮,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也构成了挑战;有的领域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等,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多元化价值观念影响与挑战的问题。

随着社会变革在广度和深度上的不断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也随之加大,这导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整合多元价值观念的难度也在加大。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__3_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__3_

学 号: 2009616015课 程 论 文题 目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和谐社会的构建 学 院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 专 业思想政治教育 班 级2009级 学生姓名刘莹 指导教师高古城 职 称 教授2010 年 4 月 2 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和谐社会思想的构建重庆工商大学09级思想政治教育刘莹指导老师:高古城摘要:意识形态是系统地反映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与艺术等不同形式。

它们是各个时代的思想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的基本形式,分别具有自己的特点,发挥着自己特殊的社会作用。

但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形式与过去意识形态的基本形式相比,既有共性,又有质的区别。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是为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

在社会主义的今天,理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建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一)意识形态的重要性意识形态是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的,它体现特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根本利益,表现于哲学、宗教、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等形式中。

执政党行使公共权力,提出一系列施政主张,确定纲领和目标等等活动,贯穿其中的是这个党长期形成的理论和意识形态,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目标都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确立的。

因此,意识形态是执政党实现社会控制和社会整合的基本手段,是政党执政的重要工具。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国的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极大地丰富了国家和社会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引起了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各种思想文化在相互激荡中发生着激烈的碰撞。

这对我们保持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和凝聚力,巩固我国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思想文化基础提出了新的课题。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五重维度分析

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五重维度分析

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五重维度分析
李明
【期刊名称】《求实》
【年(卷),期】2013(000)008
【摘要】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要在理论上正确把握意识形态的辩护与批判功能,建立意识形态辩护与批判之间的合理张力。

在意识形态具体的建设过程中要创作优秀的意识形态文本来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核心话语,要构建更为合理的意识形态认同与批判机制,同时加强意识形态日常生活维度建设,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阶级性、民族性、世界性相统一的基础上促进我国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获得更大的成功。

【总页数】3页(P27-29)
【作者】李明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安徽合肥 230610; 复旦大学,上海 20043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
【相关文献】
1.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点及应注意的问题
2.我国核心价值观的演变及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3.经济全球化与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4.大众传播规律与意识形态建设——对运用大众传播学服务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
5.以创新性思维积极推动互联网意识形态建设——《互联网的意识形态属性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评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核心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总称,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对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至关重要。

首先,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具备人民的普遍共识。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能够广泛地为人民群众所接受。

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关注人民的利益,尊重人民的意愿,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人民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激发人民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只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得到人民的广泛认同和信仰,才能够凝聚人民的力量,实现国家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其次,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具备科学性和先进性。

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制度安排,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具备科学性和先进性。

这就要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能够理论上和实践上指导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

科学性意味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有明确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框架,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和引领未来发展。

先进性意味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能够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吸收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的发展。

只有具备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够引领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繁荣和进步。

最后,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还必须具备可持续性。

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需要长期坚持和实践。

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具备可持续性,能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推进适应时代的变化。

这就需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备自我更新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能够不断吸收人民的新思想和新观念,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只有具备可持续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够保持对人民的凝聚力和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引领力。

总之,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得到人民的广泛认同和信仰,具备科学性和先进性,同时又具备可持续性,才能够凝聚人民的力量,引领社会主义国家走向繁荣和进步。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三重维度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三重维度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三重维度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一种以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哲学体系,旨在指导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凝聚力、引领力和建设的三个维度,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进行详细分析。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是指以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和行动产生的凝聚作用。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通过强调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社会公平正义以及共同的价值观念等方面,能够凝聚社会各阶层、各方面力量的共识和共同行动。

在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人民群众能够团结起来,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形成强大的集体行动力。

凝聚力的体现不仅体现在人民群众的心理认同,还体现在他们的实际行动上。

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下,人民群众能够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共同的社会目标而努力。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是指以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有效引导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的发展。

在政治方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提倡全民参与政治决策,推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完善和发展。

在经济方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导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公有制经济,强调经济的公平分配和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还在文化和社会领域发挥引领作用。

它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传承,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稳定。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三重维度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三重维度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三重维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和理念的一系列思想体系和文化形态,是社会主义制度、制度运行和实践的理论基础和精神动力。

在当前新形势下,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文化建设,必须把握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三重维度。

一、思想理论维度思想理论是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灵魂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需要具有强大的思想武装,必须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遗产相结合,不断开拓创新,推进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

加强思想理论的宣传,传递正能量,引导社会思潮向积极向上、阳光向善的方向发展,同时加强和完善舆论引导体系,引导人民群众掌握正确信息,培养健康理性的思维方式,促进思想道德文明建设。

二、文化精神维度文化是意识形态的重要支柱,是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文化建设需要重视文化精神的传承,将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融合,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养文化素质和文化道德,推动文化创新,认真落实文化惠民,弘扬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让中华文化之花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三、制度体系维度制度是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是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重要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体现,也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

必须坚持人民民主制度,健全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完善和严格执行相应的制度和规范,推进权力运行制约与监督机制的建立,保障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发展。

同时,还要加强制度建设,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市场效率和服务质量,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和延续好制度体系,提高治理和管理效能。

总之,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要从思想理论、文化精神和制度体系等多个方面维度入手,加强理论武装、文化传承、制度建设等工作,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软实力,从而稳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文化建设的坚实基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深入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4年当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范文

《2024年当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范文

《当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建构成为国家稳定、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的重要基石。

本文旨在探讨当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分析其重要性及现实需求,以期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重要性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社会凝聚力和国家向心力的关键因素,具有以下重要性:1. 维护社会稳定: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有助于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责任感,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2. 促进文化繁荣: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有助于推动文化创新和繁荣。

3. 实现国家发展: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是推动国家发展的精神动力,有助于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三、当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现状与挑战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态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主要表现在:1. 多元文化的冲击: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多元文化交流使得部分社会成员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产生动摇。

2. 网络舆论的影响:网络舆论的复杂性给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带来困难,部分网络谣言和负面信息削弱了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3. 意识形态工作的挑战: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实效。

四、有效途径探讨针对当前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现状与挑战,以下途径可有效促进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建构:1.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使之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2. 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与现代文明相融合,增强文化自信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3.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和管理: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净化网络环境,防范和抵御网络谣言和负面信息的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三重维度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三重维度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三重维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力是其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第二重要维度。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协调发展、民主和自由等一系列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这些价值观念不仅是人们共同的道德底线和行为规范,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动力源泉。

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这些价值观念贯穿于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生活各个方面,在引领人们的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也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冲击使得物质利益日益突出,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力成为了人们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归宿。

这种价值观念的引领力,促使着人们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不断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制度建设力是其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第三重要维度。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鼓舞人们为社会公平正义而不懈奋斗,并要求建立一套能够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制度体系。

这种制度建设力,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参与社会发展和政治决策的平等机会和渠道,同时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调的是国家和市场的有机结合,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资源配置的公平合理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社会的法制化进程,推动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和谐稳定。

通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人们的文明素质和社会文化水平,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振兴。

这种制度建设力,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了强大的动力和生命力。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三重维度,构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大力量。

这种力量,既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和动力源泉,也是人们凝聚共识和共同奋斗的强大凝聚力。

在当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适应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需求,更好地引领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者:顾保国来源:《奋斗》2018年第22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复杂局面和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从加强理论武装、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持立破并举、压紧压实党委(党组)责任等方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意义的工作作出系统部署,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

对于社会主义中国来说,意识形态安全是一个根本性问题,它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长治久安。

面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诸种危机,需要我们不断革新工作方法,不断开拓思路,积极有效地加以应对。

意识形态是一种自觉地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经济政治利益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是一定社会集团、阶级的政治理想、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思想体系。

对政党而言,意识形态是政党的旗帜,对于统一思想、整合力量、凝聚人心、激励斗志具有重要作用。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表明,作为国家安全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意识形态问题处理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

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始终伴随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

不同意识形态之问的冲突既是不同社会道路,不同社会制度之争,更是一个国家凝聚人心、整合社会力量、寻求社会共识的思想之基。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三重维度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三重维度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三重维度【摘要】本文围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凝聚力的概念以及引领力建设的必要性展开讨论。

在分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作用和指导作用,探讨了凝聚力的构建方式和方法,以及引领力建设的实践方式。

强调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结论部分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和教育、提升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重要性,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新时代的发展。

通过这些内容,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新时代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建设、三重维度、作用、指导、构建方式、方法、实践方式、相互关系、传播、教育、提升、重要性、发展、新时代。

1. 引言1.1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团结全国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和行动上达成共识,形成强大的集体意志和行动力。

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下,人们能够明确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坚定信念,奋发向上,共同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教育,提升凝聚力和引领力的重要性,是当前时代的重要课题和任务。

只有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不断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社会发展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才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在新时代的发展。

1.2 凝聚力的概念凝聚力是指团体内成员之间的一种内部联系和集体力量。

它体现了团体成员之间的共同意识、归属感和互助精神,使得团体能够在共同目标下形成统一行动。

凝聚力的存在和发挥对于团体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能够提高团体的抵抗外部挑战的能力,促进团体内部的和谐与凝聚。

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下,凝聚力才能得到有效的释放和增强。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通常包含有关社会规范、价值观念和发展目标等内容,这些内容能够为团体成员提供共同的精神支撑和行为准则,从而增强他们的凝聚力。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_心得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_心得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心得1. 引言1.1 概述在当今世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力。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指一种关于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价值观念的理论体系,它将人民利益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以及提升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而紧迫的使命。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首先,我们将讨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包括其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以及核心价值观。

其次,我们将探讨为什么需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最后,我们将提出一些具体的策略和举措,分别从思想道德建设、党风廉政教育、新闻舆论工作等方面,以及科技创新、国家软实力与文化影响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来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

1.3 目的通过本文的撰写,旨在全面分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设策略和措施,以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这不仅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人类共同发展进步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论述,希望能够为我们认清当前形势、指导未来发展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性2.1 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指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为了实现共同富裕、人民幸福等目标所形成的一系列观念、信念和价值体系。

其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的提出,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中逐渐形成。

作为一种政治信仰和文化理念,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构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理论基础。

2.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些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共同追求和坚守的准则,在引领社会发展方向和塑造社会道德风尚上起着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第9期(总第248期)学术论坛ACADEMIC FORUMNO.9,2011(Cumulatively NO.248)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反映我国国体性质的上层建筑,是代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思想观念体系,是凝聚和激励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精神力量。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要求,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与命运。

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要整合其他资源,努力拓展自己的社会基础,又要立足于不断发展的形势,深化理论研究,为实践提供理论智慧和行动策略。

一、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整合维度第一,核心价值的主导与多元价值的发展。

核心价值主导即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价值体系主导、引领和规范社会其他价值观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走向。

“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1](P257)也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1](P98)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因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

多元价值发展是允许、提倡其它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存在与发展。

这些非主流意识形态,包括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古今中外的世俗思想文化和宗教思想文化,它们与核心价值多元并存,是其存在、发展的补充。

人们的价值观形成于多样化的社会环境,带有深刻社会的影响与时代的烙印,多样化的社会存在,造成了现实社会中价值多元化发展。

价值多元是当前社会价值观念变化的基本特征,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都充斥在现今的社会当中。

纵观其变化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在改革开放之前价值观念的单一性和绝对性是高度集中化的要求;到了改革开放初期,这种高度集中化的价值观开始出现分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的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发展。

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强调核心价值的主导,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并与多元化价值取向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借以统一人的思想和行为。

“特别是在社会价值多元纷呈的社会,整合与建构: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双重维度李春会[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要求。

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整合其他资源,努力拓展自己的社会基础,同时又要结合新的发展形势,有所创新。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整合;建构[作者简介]李春会,吉林财经大学学生工作处讲师,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吉林长春130117[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434(2011)09-0010-05[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各阶层中的认同状况研究》(11BSH035)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10YJAZH036)的阶段性成果更需要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才能做到这些多元价值的‘和而不同’,在它们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使其不发生彼此对立和冲突。

”[2]这不是要消灭价值观的差异性和价值追求的多样性,而是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以主流的价值取向引导多样的价值追求,努力造就一种富有时代特征的核心价值认同感。

价值追求越是多样化,越要强调核心价值观主导;越是强调核心价值观主导,越要包容多样化价值追求,坚持总体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

第二,价值理性的目标与工具理性的手段。

工具理性着重关注手段对达成目的的可能性。

工具理性的特点是注重过程、注重手段、注重方法、注重技术、注重实证。

“价值理性则是人类对价值和价值追求的一种自觉意识,……在人的活动中表现为价值主体合规律性与和目的性相统一的行为取向。

”[3]在价值理性看来,方法和技术只是达成目的的手段。

十七大报告提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确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

但是,仅仅有价值理性是不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还需要工具理性,因为,工具理性解决的是“实然”问题,而价值理性解决的是“应然”问题。

但在实践中,却往往出现工具理性的僭越,从而导致人的思维程序化和目的功利性,容易把现实同一切内在的目的分割开来,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侵犯导致客观目的的无限夸大,忽视了人本价值,造成了价值的失落。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工具理性的洗涤。

思想观念上的灌输和制度规范上的规制忽略了人的丰富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这种对象性的思维模式,把人当作被动的接受意识形态的客体,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失去了普适价值。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其实践,只有以人为本,尊重人、关心人、了解人、依靠人、凝聚人、发展人,才能真正深入人心,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得到巩固和加强”,[2]所以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要保持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合理张力。

第三,大众文化的流行与主流文化的引领。

中国的大众文化是在改革开放后根植于市场经济的沃土而成长起来的,并迅速壮大为与来自官方的主流文化、来自学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

它的发展和壮大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积极影响了国民人格塑造和社会发展,在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休闲娱乐等文化需求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带来诸多的问题。

一是在开放的视域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其发达的强势的文化产业,输出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二是大众文化把一些带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渗透到大众的感知体验中,对大众接受与认同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倡导的基本价值观和人生观造成负面影响;三是媒体化的不断发展和网络文化日日常新,在给文化传播带来活力的同时,也使大量黄色、暴力等垃圾信息充斥着互联网。

因此,如何遏制大众文化的负面效应,有效规制大众文化的发展,从而实现主流文化的引领功能,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主流文化是国家和民族长期秉承的本位文化,它深层次稳定而又恒久地影响着个体或群体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主流文化集中反映我国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价值尺度和文化观念,以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旋律,激励、鼓舞着中国人民,承担着引领的功能。

中国文化不是一个封闭的僵化的文化系统,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开放的文化系统,它是在主导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汲取内外多维文化的营养,在开放的溶汇中发展,即以本位文化为基础,大量汲取、溶汇异质文化的精华,以对异质文化的开放,促进本位文化的拓宽。

从这个意义上看,对大众文化的合理引导是主流文化的一项重要职责。

新时期,增强主流文化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要从日新月异的社会实践和丰富多彩的大众生活去寻找源泉,因此,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建设要植根于社会生活的土壤,借鉴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

一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二是应把大众文化广泛传播看作是一种机遇。

对大众文化不应采取一概对立和排斥的态度,而应取长补短、整合吸收、多元共生;三是要利用大众文化的传播载体呈现主流文化的精神实质与时代旋律。

第四,形上的理论诉求与形下的利益关切。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思想和精神上的旗帜,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还维系着社会的精神秩序,描绘了未来的理想蓝图,为人们提供精神家园,具有超越现实的信仰形态。

”[4]然而,“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理论需要是否会直接成为实践需要呢?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

[3](P11)因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的需要,就会使自己出丑”。

[5](P103)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其他意识形态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始终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最重要方式是要最大程度地反映、表达人民群众的利益。

“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

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

”[6](P137)因为“人民大众往往从他们关切的利益问题出发,以一种理论的实践效果和经验感知为根据,来决定是否接受一种主义或理论的。

意识形态(即价值观)的传播通过满足利益诉求、提供精神寄托、产生价值共鸣、形成情感认同等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而得到传播”。

[7]必须看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利益状况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一变化势必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得到反映。

结合当前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首先要关注民生。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充分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也表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和发展;同时还要促进社会实现公平公正,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实践也反复证明,只有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形成强大的物质基础,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才能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党的意识形态的感召力,才能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思想领导和政治领导的认同感,党的意识形态才能真正达到引导社会、整合社会和服务国家建设的目的。

二、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建构维度第一,构建过程控制平台。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控制是指通过对执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影响目标实现的全部因素实施有效地监督、检查,及时发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运行偏离目标的状态、程度及其原因,采取纠正措施,切实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正常发挥。

任何一项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都需要一定的控制手段来保证目标的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过程控制有三个层次:一是思想主导控制。

主导控制最根本是坚持党的思想领导。

毛泽东明确提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

”[8](P435)加强党的思想领导有利于宣传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宣传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有利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着力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有利于营造理论传播的社会环境,抵制非马克思主义或者反马克思主义等噪音的影响;二是沟通控制。

传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在主客二分的政治宣传的教育哲学观指导下进行的,这种哲学观的影响是:它只界定了主客体之间单向式的一面,容易忽视其能动性的发挥,形成权威性的主体和服从性的客体,二者的关系异化为“工具”和“手段”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