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祖堂集》问句看中古语法对其影响

合集下载

《祖堂集》中所见晚唐五代复音介词

《祖堂集》中所见晚唐五代复音介词
维普资讯
第 8长 第 6期
20 0 6年 1 月 2
滁 州 学 院 学 报
JU N LO l z{UU ⅣEI O R A FCt I N IⅡ U 0 s
Vo . . 1 No6 8
Oc .0 6 t o 2
《 祖堂集 》中所见晚唐五代 复音介词
基 金 项 目 : 州 学 院科 研 项 目资助 ( 目编 号 2 0 ky 2 ) 滁 项 0 6 y0 8 。
收 稿 日期 :06 0 - 4 20 - 9 0

l 一 2
维普资讯
未许之时, 求神拜鬼 , 及至 入来 , 说我如此 。( 卷七 , 书 一 卷)
以至不谷之身 , 亦有不为 爵劝 , 不为禄勉 , 以忧社稷 者 乎?
( 国策・ 策 ) 战 楚 敦煌变文里也出现 3 , : 0例 如 其 秋 胡妻 , 自从 夫 游 学 已后 , 历 六 年 , 信 不 通 , 经 书 阴
8泊 于 , 进 时 间 , 祖 》中共 l , 如 : . 引 《 例例 泊 于 长庆 五 年 , 入 朝 使 告 其 宿 志 。( 十 七 , 国双 投 卷 东
页码 等 。
同义复 合式, 3个: 迄至、 及至 、 自从 1 . 迄至 , 引进时间, 祖》中共 2例, 《 例如 :
何 年 饮 著 声 闻 酒 , 至 如 今 醉 未 醒 。 ( 三 , 窠 和 迄 卷 鸟
尚 ,0 ) 16
按音 节划 分, 祖堂集 》( 《 以下简称 《 》)中介词可 祖
3自从 , . 引进 时 间 , 祖 》中共 9例 , 如 : 《 例 自从 顿 获 此 l珠 , 释 轮 王 都 不 要 。( 十 七 , 南 和 』 】 帝 j 卷 关

《祖堂集》询问句的语用功能

《祖堂集》询问句的语用功能

问句 是有 疑而 问 , 说话 者说 出一个询 问句 , 不仅是 表 述 自己的问题 、 疑惑 , 且 还要 求 听 话 者 予 以解 答 , 而 发 问的 目的 是 索取 信 息 。《 堂集 》 问 句 的 基 本 祖 询
语用 功能也 是探 询 。僧 人参禅 , 探究 禅法 , 最主要 的
方式 就是提 问 , 出 尚未明 白的 问题 , 提 要求禅 师 答疑
问句 均是 询问句 , 它们 的语用 功能 均是探 询 、 索取新 信 息 。针 对学人 提 出的问题 , 禅师 一般 均作 回答 , 虽
然有 的是答 非所 问 。 这种 具 有探 询 功 能 的询 问句 往 往 已经 格式 化 、
基 金项 目: 江 省 教 育厅 资助 项 目 ( 20 0 25 ; 江 省 哲 学社 会 科 学 规 划 后 期 资 助 课 题 ( 9 Q Z 3 ) 浙 Y 0 83 1 ) 浙 0 H Z 0 9 作 者 简 介 :- 军 (9 9一) 男 , 徽 宿 松 人 , 教 授 , 士 , 1建 16 , 安 副 博 主要 从 事 汉 语 语 法 研 究 。
有探询 功能 的询 问句有 “ x如 何? “ P时如何 ? “ ”V ”X
手指 地 。 “ 何 是 法王? 师云 : 无 手 指 天 , ” 如 ” “
无手指 地。 学 日: 人 王 与 法 王相 去 几 何 ? 师 ” “ ”
收 稿 日期 :0 0一 6— 0 2 1 O 2
作摩生 ? 等 等。例 如 : ”
上面 几例记 录 的是 学人 或禅僧 与禅 师之 间的机 语 问答 , 均是学人 发 问 , 师作答 , 禅 有两 问两答 , 也有 三 问三答 , 至 有 更 多 的问 与答 。学 人 所 说 出 的疑 甚

语气词“那”考索——“中古汉语研究系列

语气词“那”考索——“中古汉语研究系列

作者: 蒋宗许
出版物刊名: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65-71页
主题词: 疑问语气 古汉语研究 口语词 无疑而问 董解元西厢记 考索 祖堂集 《五灯会元》汉魏 句尾
摘要: 本文对语气词“那”进行了较为周密的调查,认为它是一个产生于汉魏间的口语语气词,它廷用于六朝而至唐宋、发展于金元系白话中。

在宋代以前,语气词“那”应用范围较窄,一类是在句末表肯定,惊叹,一类是在句末表疑问。

表疑问语气只用在是非问句中,往往是无疑而问,且不需要其它语气词的帮助。

在金元戏曲中,由于表疑问的语气词“耶(邪)基本消失,于是语气
词“那”扩大了应用范围,各种疑问句均可使用,位置也不再限于句末,在表疑问语气的功能上基本近于传统的“耶(邪)”。

在清代,语气词“那”渐为其它语气词主要是“呢”所替代,间或可见的语气词“哪”则正是“那”的遗留形态。

《祖堂集》中对马祖道一的记载

《祖堂集》中对马祖道一的记载

《祖堂集》中对马祖道一的记载
《祖堂集》是一部中国古代的地方志,记载了许多关于中国古代的地方历史、文化和人物的记录。

其中,《祖堂集》对马祖道一的记载是一段很珍贵的资料。

马祖道一是一位中国古代的著名文学家,他出生于唐朝,在长期的文学创作和教学中,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文和著作。

马祖道一在文学创作中注重感性与逻辑性的结合,他的诗文和著作深受人们喜爱。

《祖堂集》中对马祖道一的记载主要包括了他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其中,《祖堂集》记录了马祖道一的出生、家庭背景、教育经历
以及他的文学成就。

在《祖堂集》中,马祖道一被描述为一位勤奋好学、品德高尚的文学家。

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并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马祖道一在读书的同时,还经常参加各种文学讲座,和众多文学家交流,使自己的文学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马祖道一在文学创作中也十分出色。

他的诗文和著作充满了感性和逻辑性的结合,使得他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马祖道一的作品被广泛传诵和欣赏,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祖堂集》中对马祖道一的记载,为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家马祖
道一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资料。

这些记录不仅为我们了解马祖道一的人生历程提供了参考,还为我们了解他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马祖道一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诗文和著作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家和读者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祖堂集》中对马祖道一的记载,为我们了解这位伟大文学家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究竟”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究竟”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146《名家名作》·杂谈[摘 要] “究竟”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词。

通过历时考察分析,“究”与“竟”最初是先秦时期线性次序上共现的两个单音节词,西汉时在双音化趋势、韵律机制下发展为同义复合动词。

东汉以后“究竟”由佛经词义直接灌注发展为同形的佛化双音名词。

成词后在唐代语法化为时间副词“究竟1”,五代后语法化为语气副词“究竟2”。

“究竟1”语法化的关键是句法位置,“究竟2”则是受主观化的影响。

[关 键 词] “究竟”;佛化汉词;词汇化;语法化“究竟”的词汇化与语法化申传玉在现代汉语中,“究竟”有着较高的使用频率,它既可以是名词,表示结果、原委,也可以是语气副词,用在是非问以外的问句中表示追究,还可以表示语气副词。

[1]如:1.大家都想知道个究竟。

(名词,结果、原委)2.究竟是怎么回事?(语气副词,表示追究)3.她究竟是经验丰富,说的话很有道理。

(语气副词,毕竟)但在上古汉语中,“究”与“竟”是两个独立的词。

本文基于北京大学CCL 语料库,详细考察“究竟”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历时演变过程。

一、“究竟”的词汇化(一)先秦:独立的单音节词“究”和“竟”先秦时期,未见“究”和“竟”连用的例证,都是两词独用的情况。

虽然两词早期独用,但从其字义和词义来分析,它们仍然存在一定的区别与联系。

“究”本义是动词“穷尽”。

《尔雅·释言第二》:“究,穷也。

”[2]根据文献用例来看,先秦时“究”还有谋划、研究、贯彻三个常用义。

“竟”的本义是乐曲结束。

《说文解字》:“竟,乐曲尽为竟。

”[3]“竟”后引申为土地的边疆,为“境”的本字。

“竟”在先秦时还引申出完毕、从头至尾、追究等义项。

“竟”与“究”在本义上有差距,“竟”侧重于表示动作终结,而“究”更侧重于动作的过程,“关于动词本身的时间感觉这一问题,Vendler (1976) 设定了‘持续性’‘完结性’‘动作性’三个条目,判断动词本身有怎样的时间表示”[4]。

四川方言部分语气词的历时研究

四川方言部分语气词的历时研究

四川方言部分语气词的历时研究(一)嗦查北大语料库,我们发现,“嗦”这一字最早出现在《祖堂集》中。

《祖堂集》是中国禅宗最早的史籍,出现于五代南唐。

而在这本史籍中,“嗦”实际是“索”的意思,意为催问、催请。

[7]例句:如是三度嗦后云:“明镜当台,请师一照”。

“嗦”字从口,在这里有“询问”的意思,再加上“三度”的强化和“速道!速道!”的语气,更显“催问”的意思。

到了清代,“嗦”这个字又有了新的意思。

例如《红楼梦》中“老嬷嬷道:‘我们小爷罗嗦,恐怕还有话问。

’”这句中的“嗦”表示说话烦多。

《七侠五义》(上)中“只冻得他哆哆嗦嗦。

”这里的“嗦”表示身体不由自主地颤动。

《七侠五义》(下)中“旁边又有一个喽兵说道:‘他既不肯将话告诉你,就将他打出去便了,何必在此同他罗嗦’。

”这里的“嗦”也是说话烦多的意思。

《狐狸梦全传》中“作什么多这一番罗嗦?”在这句中“嗦”既表示行为繁琐又有催促的语气在里面,和《祖堂集》中的“嗦”的意思有相似的地方。

《施公案》中“那龙爪断折在下面,嗦然一声,全行突下。

”这句中的“嗦”是一个拟音词,没有其他意思。

在现代白话文作品中,“嗦”有以下几个含义:(1)“嗦”表示身体不自主地颤抖。

例:陈白露注视着黄省三,注视着他的嘴唇无声地哆嗦了一下。

(曹禺《日出》)(2)“嗦”表示说话繁多。

例:我觉得无须在剧本上啰嗦。

(曹禺《日出》)(3)“嗦”表示音译,无实际含义。

“盘嗦里”指朝鲜族的说唱音乐。

(4)“嗦”表示声音,在这里是拟音词。

例:我又向老板娘要了一碟炒米粉,悉悉嗦嗦,风扫残叶一般,也卷得一根不剩。

(白先勇《孽子》)(5)“嗦”表示质问语气,这里与四川方言中“嗦”的功能相同。

例:我强行超车,听见后面警笛大作还在大喇叭里骂,龟儿子,你想死嗦,靠边,停车。

(李承鹏《寻人启事》)“嗦”在四川方言中有其独特的功能。

如:(1)“嗦”在现代四川方言中作为疑问语气词在句末,既能表明说话人自己的态度,向对方传达某种信息,也能传达由周围事物或对方的说话内容引起的不满、质问、征询、否定等情绪。

《祖堂集》的语气副词系统

《祖堂集》的语气副词系统
二, 惠能 和 尚)
( ) 问 : 马 师 说 何 法 示 人 ? 对 日 : 即 心 即 6 师 “ ” “
1 即 ( 7 )( 号 内 的数 字 表 示 该 词 在 《 堂 . 17 括 祖 集》 中出现 的次数 , 同 ) 下
“ 用 于加 强 肯定 , 要 和 “ ” 用构 成 “ 即” 主 是 连 即
Vo. 2 No 1 13 . J n 01 a .2 0
《 堂集 》 祖 的语 气 副词 系统
梁银 峰
( 旦大 学 中文 系 , 海 复 上 203 ) 043
摘要 : 笔者首先对成 书于五代 时期 的《 堂集》 祖 中的语 气副词进行 了全 面而系统的分类 , 然后从 话语和 语用 的角度
第3 2卷 第 1期 21 0 0年 1月
宁夏 大学 学报 ( 文社 会科 学版 ) 人
Jun l f ig i U ie i ( u a i e & S c l c n e E io o r a o n xa nvr t H m nt s N sy i o i i cs dt n aSe i 1
《 堂集 》 本 文使用 的 《 祖 ( 祖堂集 》 本 是 由孙 昌 版 武 、 日] [ 衣川 贤次 、 日] 口芳男 等人 点 校 , [ 西 中华 书 局 ,07年 l 版 ) 南 唐 泉 州 招 庆 寺 静 、 两 位 20 0月 是 筠
禅师所 编 的禅 宗语 录集 , 书 的 语 言 基本 反 映 了唐 该
此例 答语 部分 说完 整 应 该分 别 是 “ 意 即是 教 祖
意 ” “ 意 即 是祖 意 ” 或 教 。此 外 , 祖 》中频 见 “ 心 《 即
是佛 ” “ 、 即心 即佛 ” 语 , 中“ ” 是用 来加 强 肯 之 其 即 也 定 语 气 。李 明专 门探 讨 了这种 格 式 的形 成 过程 , 他 认为 这种 格式 是 由“ 即心 是 佛 ” “ 即是 佛 ” 种 和 心 两 格 式 叠加 以后 形成 的 , 他把这 两 个 “ ” 作 用 来 加 即 称 强 肯定 语 气的 “ 焦点小 词 ” 不过 他认 为 前一 个 “ , 即”

《祖堂集》疑问句句末语气词考察——兼谈“不”、“否”、“无”等词的界定

《祖堂集》疑问句句末语气词考察——兼谈“不”、“否”、“无”等词的界定

作者: 王华[1,2]
作者机构: [1]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2]泰州学院文学院,江苏泰州225300出版物刊名: 学术交流
页码: 163-167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2期
主题词: 疑问句;疑问语气词;《祖堂集》
摘要:�祖堂集》作为一部禅宗机语问答语录,书中的疑问句十分丰富,而疑问句句末所出现的语气词亦形式多样,颇具时代特色。

《祖堂集》中所有的疑问句句末语气词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沿用上古、中古的,有“耶”、“也”、“乎”、“哉”、“在”、“欤”、“焉”、“那”等。

二是晚唐五代时期新兴的,有“聻”、“你”、“尼”、“摩”、“不”、“否”、“无”、“也无”等。

它们在书中的分布状态及语法功能是:新兴语气词“摩”的使用频率最高,可以在是非问句中担任询问、测度和反诘的语气;沿用的古汉语疑问语气词除了“耶”、“也”、“乎”仍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他的均已接近消亡且语法功能单一。

书中出现的“不”、“否”、“无”、“也无”等词,其语法性质是:只有出现在测度及反诘语气疑问句句尾
的“不”、“否”等词才完全失去其否定词性质,可以视为疑问语气词。

《祖堂集》校点问题

《祖堂集》校点问题

《祖堂集》校点问题
谭伟
【期刊名称】《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17)001
【摘要】<祖堂集>是近代汉语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本文以岳麓本、中州本为例,对<祖堂集>在校点方面的一些问题进行校正.
【总页数】5页(P10-14)
【作者】谭伟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09.3
【相关文献】
1.《祖堂集》校点补正 [J], 都兴宙
2.《祖堂集》语法问题考辨数则 [J], 王闰吉
3.早期禅宗史料的传抄与变异
——以《祖堂集》选录《绝观论》为例 [J], 左朋
4.《祖堂集》与禅茶文化 [J], 谷文国
5.评高敏、袁祖亮《(授堂金石跋)校点》 [J], 陈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祖堂集》中的是非反诘问句

《祖堂集》中的是非反诘问句
副词的是 非反诘 问句包括“ 字、 宁” “ 字、 还” 岂” “ 字、 可” “ 字和“ 字等 , 讵” 反诘副词 既有 旧有的 , 也有新 生的。反诘 格式“ 岂不是 x” “ 、 岂不闻( ) 、 岂不见 ( ) 、 可不闻 x” 道 x” “ 道 x” “ 可能来源于汉译佛 经 , 由此 可以看 出禅 宗文献与 汉译佛经有 亲缘关 系。 关键词 : 祖堂集》 反诘 问句; 《 ; 反诘副词 ; 反诘格式 ; 亲缘 关系
1肯定 式 “ ” 是非反诘 问句 . 岂 字 使用 反诘 副词 “ 的肯 定式 是非 反诘 问句 “ 岂” 岂 V” P 共有 6 8例 , 意 是 否定 的 , “ 没 V ” 句 即 不/ P 。紧 接 于 “ ” 的 动 词 出 现 频 率 较 高 的 有 “ ”(2 岂 后 是 1 例 ) “ ” 1 ) 。例 如 : 、有 (0例 等
需要指出的是何曾何不等词语是由疑问代词何分别与副词曾不等构成的跨层结构词汇化而来它们多少还保留着疑问代词何的意义和功能因此由何曾何不等构成的反诘问句我们均看做特指反诘问句笔者不作讨论
第3 2卷
第 1期
宁夏大 学学报 ( 文 社会科 学版 ) 人
Junl f i x nvr tf u a ie & Sc l c ne d i ) o ra o n i U i sy m nt s N ga ei H i oi i cs io aS e? 对云 :有 眼不 曾 3洞 “ ” “ 见, 有耳 不 曾闻 , 岂不是 罕有 ? ( 5 石 室和 尚 ,1 ”卷 , 22
基金项 目: 江省教 育厅资助项 目( 目编号 : 20 0 25 浙 项 Y 0 83 1 )
作者简介 : 叶建军(9 9一) 安徽宿松 人, 16 ,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 士 , 博 主要从 事汉语语 法研 究。

《祖堂集》疑问句句末语气词

《祖堂集》疑问句句末语气词

师抛 向背后云 :见摩 ?对 云 : 。( “ ” “ ” 卷二 , 见 第三十三祖惠
能和 尚, 9 7页) () 2师云 :还有人道得摩?对云 :未有人 道得 。( “ ” “ ”卷 九, 罗山和尚,6 36页)

新兴的语气词
‘ ” ‘ 用于测度问句句末 的有 1 例。例如 : 摩 9
[ 金项 目] 基 浙江省 教育厅 资助项 目( 20025 : 堂集 》 Y 0831)《 祖 疑问范 畴研究 ; 浙江省 哲学 社会科学 规划后 期资 助课题 (9 z 09:祖堂集 》 问句研究 。 0HQ z3)《 疑
[ 作者 简介] 叶建军 (99 , , 16~)男 安徽宿 松人 , 温州大学 人文 学院副教 授 , 学博士 , 研究 汉语语 法 。 文 主要 1 3 2
聊 城大 学学 报 ( 会 科学 版 ) 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1 0 0年 第 3期
《 祖堂集》 疑问句句末语气词
叶建 军
( 温州 大学人 文学 院 , 江温州 浙 353) 205
[ 摘
要] 晚唐五代 时期禅 宗文献《 堂集 》 问 句句末语 气词 既 有新 兴 的 , 有沿 用 的 , 主要 用于是 非 问句 。新 兴 的“ ” 祖 疑 也 且 摩 使
写作“ , 祖堂集》 磨”在《 中写法 固定 , 均作“ , 了《 摩”到 景德 传灯录》 中统一写作“ , 麽”大概到了清代 的《 红楼梦 》 中又
写作“ 。 吗” ‘ 在《 祖堂集 》 中疑 问语气词 “ 共有 25例 , 摩” O 主要用
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禅宗史书。《 祖堂集》 口语化程度很 高, 基本上能反映晚唐五代时期 口语的实际面貌 , 是研究

汉语虚化、语法化研究综述(上)

汉语虚化、语法化研究综述(上)

汉语虚化、语法化研究综述(上)[摘要]汉语实词虚化、语法化研究对现代语法化理论进行了补充、修正、丰富和发展,为汉语研究、语言学理论和普通语言学的发展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走到了国际语言学界学术研究的前沿。

[关键词]虚化;语法化;综述语法化指包括形态、虚词和构式等多种语法形式和语法范畴的形成过程,是人类语言中的普遍现象。

语法化研究是对这种普遍现象展开描写和解释的历史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语序古今差别不大,因而对虚词的研究成为探讨汉语语法表达和语法演变的最主要的传统。

但起自于上古的语助研究和中古的虚词研究一般关注虚实之间的语音假借关系,而非语法演化关系,有现代语言学理论意义萌芽的实词虚化的阐述最早似乎仅可追溯至清袁仁林《虚字说》中的“体用不相假”即名词与动词不是语音假借关系的相关说明。

从袁仁林到马建忠,中国传统语言学家讨论虚化问题都存在重大局限:1.把名词到动词如“盖”的两种词性的转类视为虚化现象,这与今之主流观点不一致;2.多讨论实词到虚词的语义演化,而基本不讨论相关句法的变化;3.从不考虑如何对虚化现象做出解释。

如果把袁仁林《虚字说》著作完成的1710年视为中国传统语法化理论的起点,那么这个时间并不比西方从事语法化研究的时间早很多。

Lehmann(1995)和Heine(2003)认为西方语法化起自于法国哲学家Condillac(1746),关于时态后缀和其他屈折形式源自于独立词和英国语言学家Tooke(1786),关于功能词由必需词演化而来的论述。

[1]87Bopp(1816) 列举了许多印欧语言实词虚化的实例;schlegel(1818)以指示代词变为定冠词、one变为不定冠词、have变为完成体标志等说明虚化是为了加快语言交流速度而产生;Humboldt(1825)提出语法形式产生和形成的四个阶段,并将这些阶段同他的语言类型学联系起来;A.Meillet(1912)创造出“Grammaticalization”一词,将从词汇形式向语法形式的演化称为语法化,并提出虚化产生的新语法形式会引起整个语法系统的变化、语法化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和虚化的程度跟使用频率成正比等三个著名观点,被认为是当代语法化研究的先驱;Sapir(1921)谈到过“形式比它的概念内容存活得长久”,是语法化研究中的语义滞留现象的表述。

古代汉语与方言文化:六、语法

古代汉语与方言文化:六、语法
怎撇下,这两字相思,万里虚名。(宋·陈德武 《沁园春·舟中夜雨》)
后来可跟在动词后,表示完成或变化,虚化为时态助 词,元代已见用例:
你有祸根有祸苗,你抛撇了这丑妇家中宝。 (元·秦简夫《东堂老》)
只见车马往来,人如聚蚁,周得在人丛丢撇了两 个弟兄。(《古今小说》卷三十八)
客家方言的“撇”,表示完成时态:
粤、客和潮汕方言都可以这样表达:去哪里 来?去上海世博会来。
也放在动词前,表示将要做某事。动词虚化而 来。
迎风闇摇动,引鸟潜来去。(白居易《有木诗八
首》)
浮生同过客,前后递来去。(白居易《重到渭上
旧居》)
为向两州邮吏道,莫辞来去递诗筒。(白居易
《醉封诗筒寄微云》)
汉乐府民歌《陌上桑》有“来归相怒怨,但 坐观罗敷。”其中的“来”,就似有凑足音 节、虚化的味道,“来归”其意在“归”。
食撇欸(吃完了)
做撇欸(做完了)
烂撇欸(烂掉了)
“去”,语气助词 这阿师,他后子孙噤却天下人口去。
(祖堂集)
尽是一队吃酒糟汉,与摩行脚,笑杀人 去。
尼僧问:“如何得为僧去?”
“去”大致存在于中唐至元一段时间, 后来为“了”代替。潮汕话有这种用法:
即张眠床互小杨睏去。
来:句末助词,用在动词后,表示曾经发生过 什么事情。
捧了公牒。(话本《冯玉梅团圆》) 挑了担儿。(话本《合同文字记》) 驮了钱一径出门。(话本《错斩崔宁》) 背了万秀娘……走了一夜。(话本《山亭儿》)
明代“三言两拍”仍分工不明。有“着”(著) 为“了”义例:
南泉云:“智不到处不得说著,说著则头角生 也。”有人举问师:“古人与么道,意作么 生?”师曰:“兄弟也莫说,说著这个事,损 著说底人。” (《祖堂集》卷五“云岩和尚”)

《祖堂集》的时间副词系统

《祖堂集》的时间副词系统
()初 , 李 氏忽 闻 空 中有 言 日 :“ 4 母 寄住 ,得 不?” 已而方娠 。( 十五 ,汾州和 尚) 卷 这类 “ ”一 般位 于 旬首 或 主语前 ,本 书 中共 1 见 ,义 为 “ 前” 当初 ” 初 】 先 、“ ,常 用 于 对往 事 的追述 ,“ ”与后 文之 问是 否 断开视 具体语 境而 定 。中 国社 科 院语 言所 古代汉 语研 初 究 室编 《 古代汉语 虚 词词 典》 ( 商务 印书馆 19 9 9年 2月第 1 ,第 6 版 0页 )把 这类 “ ”处 初 理为 ( 时间 )副词 ,我们 不 同意 。我 们认 为应 是 时 间名词 ,其 根据 是 :从语 义上 看 ,“ ” 初
正处 于 词 汇化 过 程 之 中。
关键词 :近代汉语
《 祖堂集》 时间副词
0 .引言
《 祖堂 集》是南 唐泉 州招 庆寺静 、筠 二禅师 所编 的禅 宗语 录集 ,它 的成 书时 间 ,学 术界

般 认为是 公 元 9 2年 前后 ,该书 的语 言基本 保存 了唐 五代 的语 言 面貌 ,因而 《 堂集》 5 祖
在 汉语史 ,尤其 在近 代汉语 研 究 中占有极 为重要 的地 位① 。就 笔者所 及 ,目前 虽然 已有 不少
关于 《 祖堂集 》语 法 问题 的研 究论著 问世 ,但 尚无论著 对 《 祖堂 集》 的 时间副词 系统 做 出
全面研 究 。本 文拟 深入 挖掘 该 书时 间副词 的特点 ,详细 描述 出该 书 时间副 词 的整体 面貌 , 从而为汉 语 史时 间副词 的历 时研 究提供 一个 历史参 照 。需要 说 明的是 , 限于篇 幅 ,我 们重
表 示说话 之前 的某 个不 确 定时 间 ,用来 交待 事件 发生 的时 间背 景 ;从 功能 上看 ,这类 “ ” 初

句尾“来 ”体貌用法的演变 ’

句尾“来 ”体貌用法的演变 ’
关键词 句尾“ 来, ’ 完成体 经历体 语 法化 类型 学 一 讨论 的对象 在 近代汉语 中 ,事态 助词“ 来” 可 以用在分句或 全句 的末 尾 ,表示 确认 事件在 过 去 发 生 ,类 似 于现代汉语 的句尾“ 了” ,如例
,这种用法本 文称 为“ 来 ” 的过 去发 生用 法 也 可 以表 示 事
经》 《大正藏 》 ,
巧 又彼 喜 乐多言者 ,复有 大过 ,种 种 言语 ,先 已闻来 ,心 乐谓 乐 。 元魏般 若 流 支译《正
标记
闽语 中的“ 别” 类感 知动词 直接发展成传 信标记 。可见 ,汉语 助词“ 来” 无论是从体
基 于对现有研究 所存在 问题 的认 识 ,并 受类 型学相关研究 的启 发 ,本 文通过分析唐代 以前
貌 标记还是传信标记 的语法化路径来看 ,都具有独 特 的地位 ,并且没有得 到充分 的研究 。 汉译佛经 材料 中句尾 助词“ 来 ” 的早 期 用 例 的用 法 特 点 ,探 讨 “ 来 ” 由过 去 发 生 义 到过 去 经 历
例 明确 用 例 以及若 干 相 关 用 例 。本 节 在 这 些 用 例 的
基础上分析“ 来 ” 的过 去发生义 和过去经历义 的用法 ,分析助词“ 来” 的语 法化 路径 。 唐代 以前“ 来 ” 的过去 发生义用法分析 在 例 明确 的事态助词用例 中 ,有 例 不 与“曾 ” 的肯 定 或 否 定 形 式 共 现 , 因 而不 是 明 例 中 ,共 有 种 动词 。 确 的过 去经历用法 ,可 以暂 且 笼 统 地 归 人“ 来 ” 的过 去 发 生 用 法 。 ②
本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 基地项 目 《 汉译佛典语法研究 — 以梵汉对勘 为基础 》 项 目编号 的一 部分 。研究工作还得 到 国家社 科 基 金 及 教 育 部 社科 基 金 的资 助 。论文是在蒋绍愚先生 的指导下完成 的 ,先后在 国际 中 国语 言学学会第 十六 届 年会 年 月 ,北京 大 学 、 汉语历史词汇 与语义演变学术研讨会 此一并致谢 。 年 月 ,杭州 宣读 ,得 到方一新教授 和彭睿博 士的指 正 。谨

“如Y相似”式的特征及其演变机制

“如Y相似”式的特征及其演变机制

“如Y相似”式的特征及其演变机制对唐五代的比拟式“如Y相似”进行探讨,并比较从中古到近代各个不同发展时期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认为上古出现“如Y相似”式的同形结构,在中古时期的佛经译文里发生了重新分析,晚唐五代“如Y相似”式基本定型,其表达功能的变化反映了句式结构发展的历史进程。

标签:比拟式如Y相似重新分析一、引言汉语的比拟式是表示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关系的结构[1],关于汉语比拟式的历时研究已有数篇专论。

李思明(1998)依据晚唐到清初的九种有影响的语料,得出比拟助词体系萌芽于晚唐宋代,成熟于元明的结论,指出“似”系比拟助词最早的词形是“相似”(晚唐时即已使用),发展过程为:由“似”,至词组“相似”,至复合动词“相似”,而最后虚化为比拟助词“相似”(明后“是的”与“似的”并用)。

[2]江蓝生(1999)从语言渗透与融合的角度探讨了汉语比拟式的历史发展,认为金元时期出现了与先秦唐宋完全不同的新的句式和语法功能,这种句式是受阿尔泰语(主要是蒙古语)语法影响而产生的,并经过逐步调整、改造而纳入汉语语法体系。

魏培泉(2009)指出中古时期已产生与上古汉语有异的新句式“如Y 相似”等,并进而推测:新的比拟句式主要来自复句的紧缩,是在仿效表“等同”或“类同”的“与”字式基础上产生的,而词汇复音节化是新句式取代上古汉语旧形式的原因。

[3]本文在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句式上首先对“如Y相似”式进行共时描写,然后结合前后时期一些有影响的文献用例进行比较,对其起源、使用情况、演变机制等问题做进一步探究。

二、“如Y相似”式的结构特征(一)“如Y相似”式的句法特征唐五代影响较大的文献里,《敦煌变文集》和《祖堂集》各出现语例3次和22次①,其中使用全式“如Y相似”的有16例,使用简式“Y相似”的有9例。

“如”代表比拟类动词,“Y”为比拟客体,“相似”是助词,作为标记词。

例如:(1)时有坚牢树神,走至殿前唱喏,状如豹雷相似,……②。

近代汉语语法和词汇研究综述

近代汉语语法和词汇研究综述

近代汉语语法和词汇研究综述【摘要】:近代汉语上承古代汉语,下启现代汉语,是汉语历史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

蒋绍愚先生的《近代汉语研究概况》1979年版,对1979年以前近代汉语的研究情况作了一次总结和梳理。

1979年以后,很多的学者投入到近代汉语的研究中来,并发表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论文。

文章对这一部分论文进行了一次梳理、总结和概括。

【关键词】:近代汉语;语法;词汇;综述近代汉语上承古代汉语,下启现代汉语,是汉语历史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

近代汉语研究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关于近代汉语的分期,一直以来学界都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论。

关于下限,诸家的看法比较接近,分歧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上限的划分。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六朝说;二,隋末唐初说;三,晚唐五代说;四,自宋开始说;五,宋末元初说。

其中,比较科学的分法应该是晚唐五代说。

吕叔湘《近代汉语读本》序言:”用当时口语作基础,而或多或少地搀杂些文言成分的作品是直到晚唐五代才开始出现的(如禅宗语录和敦煌俗文学作品)。

因此,我们建议把近代汉语的开始定在晚唐五代,即第九世纪。

”(一)语法研究1. 虚词研究分析近代汉语的语法,离不开对虚词的考察。

于江的《近代汉语”和”类虚词的历史考察》一文,考察了近代汉语”和”类虚词”共”、”连”、”和”、”同”、”跟”的来源及发展,对前人和时贤的一些看法有所补充和修正。

钟兆华《论疑问语气词”吗”的形成与发展》:”吗”用于句末,表示疑问语气,是现代汉语里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

它的用法可以概括为二:(1),用于是非问句末尾;(2).用于反问句的末尾。

前辈学者对此曾作过一些探讨,认为”吗”是直接由语气词”么”演变过来的。

”么”是”吗”的较古形式。

有的认为疑问语气词”吗”始见于《红楼梦》。

作者通过对唐以来带”么”字的诗歌的考察,列举了充分的证据说明了,虽然字形或用”么”,或用”嘛”、”麻”,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分别,它们都不过是”吗”字的不同形体而已,用以表述(ma)这么个疑问语气。

《祖堂集》语法问题考辨数则

《祖堂集》语法问题考辨数则

师碧岩录》 卷八所说 :相生执碍 , “ 想生妄想 , 流注生则逐妄流转 。若到无功用地 , 犹在流注相中, 出 须是 得第三流注生相, 方始快活 自 。仰山和 尚认为 自己已经远离“ 在 ” 想生”“ 、相生”但还没有出离“ , 流注生” 。
3 个
() 2尽乾坤都来是你当人个体 , 向什处安眼耳鼻舌?( , 卷九 九峰和尚, 35 第 5 页) 曹广J (9419 :7)石毓智、 I 19、9515、  ̄ 李讷(98、 日新(99都认为这里 的“ 以及《 19)赵 19) 个” 祖堂集 》早 “ 个相见”“ 、分明个底”“ 、绵密个” 都已经演变为结构助词 。曹广顺等(Ol9) 2l:1认为 : 将这些“ ,全部 个”“
资助 。感 谢《 言科 学 》 辑 部 及 匿名 审 稿专 家 为 本 文提 出的 修改 意 见 , 中疏 漏 处 均 由作 者 本人 负责 。 语 编 文 [1] 括 号 内 的 数 字 为 日本 花 园 大学 1 9 影 印 的 大 字本 《 堂 集 》 9 4年 祖 的页 码 。
[2] “ 生 ” 指 主 观 思 维 , 想 , 意谓 能 思 之 心 散 乱 ;相 生 ” 指 所 缘 之 境 , 客 观 世 界 ;流 注 生 ” 意 谓 微 细 之 烦 恼 尘 “ , 即 “ , 垢 不 断 生 起 。参 见 慈 怡 主 编 的《 光 大 辞 典 》佛 光文 化事 业 有 限公 司 ,9 8年 版 ) 沩 山三 种 生 ” 。 佛 ( 18 “ 条
Et 日期 ]2 1 年 2 2 f稿 02 月 7日 [ 稿 日期 ]2 1 年 6月 1 定 02 6日
本 文 获得 教 育 部人 文 社 会科 学 规 划 基 金 项 目( 1 J L 0 8 ) 浙 江 省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规划 基 金 项 目(0 QY 3 1Y A7 O9 和 4 1H Y0 )

古代汉语三百题

古代汉语三百题

专题:中古语言文字收稿日期:2002-03-2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OOBYY 017)作者简介:董志翘(1950- ),男,浙江嘉兴人。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 东(1974- ),男,河南罗山县人。

四川大学中文系2000级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生。

中古汉语语法研究概述董志翘1 王 东2(1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7) (2 四川大学中文系 四川 成都 610064)摘 要:中古汉语语法研究,起始于20世纪初,发展至今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特别是80年代以来,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几乎涉及了句法与词法的各个方面。

研究材料日益丰富,学者们已不再局限于传世中土文献,而是将视线转向出土文献、汉译佛典、甚至同一语系的亲属语言。

研究方法不断更新,在传统语言学注重实证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借鉴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对这一时期的研究论著及动态择要作一概述,目的是对中古汉语语法研究作简要的回顾,总结成绩,发现不足,拟为新时期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中古汉语 语法 概述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853(2002)02-148-15关于中古汉语的起讫,目前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指东汉至隋(公元一世纪到七世纪初)。

中古汉语语法,也就是指这一时期的汉语语法。

“中古汉语”这一分期的明确虽然为时较晚,但对这一时期汉语语法的研究却很早就开始了。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王力、吕叔湘、高名凯等前辈开此先河;五六十年代,洪诚、刘世儒、周法高、祝敏彻等学者继续研究。

引起广泛的重视并较为深入地开展研究,当是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起,一直延续到今天,这20多年间,新人辈出,成果丰硕,无论是涉及的领域、掌握的材料、运用的方法,还是理论的建树,都有突破性的进展。

今就笔者所见,择其要作一概述,以展示这一方面研究概貌。

语法研究,一般包括句法研究和词法研究。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勉学》)
[1]此问句《五灯会元》却作:“阿那个是道人?”
82
万 方数据
张美兰从《祖堂集》问旬看中古语法对其影响
(16)以所忌问左右:“何物最黑?”对日:“莫过漆。”(《北齐书・高祖十一王列传》)(此两例引自
王海菜1992)
尽管唐五代以后“何物”很快被“什(甚)么”等替代,但它却是近代汉语“什摩/么”、“没”、“作么”、“怎 么”一系列重要疑问代词的源头。在《祖堂集》中有19例,1例作主语,余18例作宾语。如: (17)僧问:“何物大于天地?”师云:“无人识得伊。”(564页) (18)问:“臣之有功,王赐何物?”(258页) 相对于《祖堂集》中1042例“什摩”的用例来说,“何物”、“何等”、“何者”只是很少的部分。
3《祖堂集》的疑问句及中古语法对它的影响
3.1特指问句 特指问句是指句中用疑问代词指出要求回答的内容的一种问句。在此我们选择特指问句中中古时 期常用或新见的疑问代词作分析对象:云何、何等、何者、何物、那、若为、底、多少。以此可以看出《祖堂 集》一书特指问句的用法特点。 3.I.1“云何” 共出现31次。在句中作主语,多为问事,相当于“什么”。作状语,问因由时,有“为什么”之义。问 情状时,有“如何”、“怎样”之义。作谓语,表情状,有“如何”、“怎样”之义。如: (1)第一问日:“云何是道?”(《祖堂集I)224页,本文所引用例如未标明出处,均系《祖堂集》,日 本禅文化研究所本。) (2)师有时说三遍成佛篇,于中有三意。云何为三?一者证理成佛,二者行满成佛,三者示显成
语言科学
ISSN 1671——9484 CN
2003年5月
321
从《祖堂集》问句看中古语法对其影响*
张美兰
清华大学中文系 北京100084
提要本文重点探讨了《祖堂集》问句里所反映的中古语法现象。《祖堂集》中问句由于受中古中土文献、翻译 佛经文献的影响,保留了中古问句的许多用法特点,尤其是书中引用佛典、引用古语的部分,同时这些特点因
页)[1]
(13)此是大德妄生二见,山僧不然。何者?(133页) (14)僧日:“当示何者?”师便提起碗子。(313页) “何者”的主要特点是作主语,用于询问事物或问人,在魏晋时已见,《世说新语》、《南史》、《北史》等
作品中多用。
3.1.4“何物” “何+物”是由组合形式凝固而成的一个疑问代词,它是魏晋时期新出现的一个重要的疑问代词, 《世说新语》、《颜氏家训》等文献中多见。如: (15)初晴日晃,见地上小光,问左右:“此是何物?”有一蜀竖就视,答云:“是豆逼耳。”(《颜氏家
81
语言科学2003年5月
卢烈红(1998)对汉魏六朝《圣谛经》(东晋僧伽提婆译)、《涅盘经》(东晋法显译三卷本)、《金刚经》 (后秦鸠摩罗什译本)、《阿弥驼经》(后秦鸠摩罗什译)、《楞伽经》(南朝宋求那跋驼罗译)、《百喻经》(南朝 齐求那毗地译)六部佛教文献作了调查,发现多见“云何”、不用“如何”是译经的一大特点,其中《楞伽经》 使用“云何”多达249次,且作主语者随处可见,句子结构多为“主语+谓语”(不用“为”或系词)或为“主 语+为+宾语”;俞理明(1993)也指出汉魏时“云何”已作主语;遇笑容(2001)指出在汉魏佛经中“云何” 不仅是一个纯表疑问的代词,而且进一步语法化成为纯表疑问的词。根据他们的论述,可推断疑问代词 “云何”是有佛经语言特色的词。在唐代的《神会语录》五种中,用“云何”45次,用“如何”只有3次,“云 何”可作主语。我们就“云何”一词在《祖堂集》中使用的情况作了调查,发现它多用于禅僧引用佛经的场 合或集中在某几位僧人的话语部分,又唐五代时期的敦煌变文、宋代的《景德传灯录》等禅宗文献中也有 使用。但是由于唐代新的疑问代词的出现和发展,“云何”在其他文献中出现的频率不是很高。相对于 《祖堂集》中疑问代词“如何”的大量使用(1050次),“云何”这个曾在中古汉译佛经中多见的代词,更是 不可与之相提并论。 3.1.2“何等” 用于询问事物,相当于“什么”,其中“等”字亦为“何”义。“何等”汉代已见。如: (8)闳且立为王时,其母病,武帝自临问之,日:“子当为王,欲安所置之?”王夫人日:“陛下在,妾 又何等可言者?”(《史记・三王世家》) 魏晋常用,不仅询问事物,也多用于询问人。如: (9)令有酒色,因遥问伧父:“欲食饼不?姓何等?可共语。”褚因举手答日:“河南褚季野。”(《世 说新语・雅量》)(此两例引自王海菜1992) (10)中黄门解步呵问:“汝何等人?白衣妄入宫掖!”(《搜神记・梁伯夏后》) 但在《祖堂集》中却很少见,仅3例,均作主语。如: (11)又台教中有四阿难,何等为四?(31页) 3.1.3“何者” 共14例,用于询问事物,相当于“什么”;用于问人,相当于“谁”、“哪一个”。主要作主语(12例)也 作谓语(1例)、宾语(1例)。如: (12)僧日:“禅和大相轻,夫出家者阿那个不是道人?”四祖日:“何者是道人?”僧无对。(99
哪”an5 na?3,这种说法和唐宋间的“阿那”的说法十分相近。许多疑问代词之前都可以加上“阿”读为人
声a?7,如泉州话所说:阿什么侬去恰好势(什么人去合适)阿底时卜行?(什么时候走?)阿若久则会来?
(多久才会来?)
3.1.6“若为” “若为”大概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出现的,但较为少见,在唐代可以见到不少例子。在《祖堂集》中共 用9次,主要用来作状语,也有作谓语的。相当于“如何”、“怎么”。如: (27)汝若为得见我及闻我说法乎?(121页) (28)古人恐与蛇画足,眼中生翳复若为?(449页) 李如龙(1999:283)指出:“在泉州、厦门,问原因的‘呐’本字也应是‘若’,单用读阴入声,这种用法与 万 方数据
受唐五代大量新兴语法现象的排挤而走向末路。从《祖堂集》可见疑问句式在从中古汉语向近代汉语发展的
进程中的表现:中古阶段大量使用的,在《祖堂集》及近代汉语中就少见;中古时期才露端倪的,在《祖堂集》及 近代汉语中则大放光彩;中古时期出现的某些语法现象在《祖堂集》中使用,其地域方言特征可能受时间先后 层次、当时通语等因素的制约。 关键词 《祖堂集》疑问代词 疑问句 中古语法 文章编号1671—9484(2003)03-0080-12
2《祖堂集》问句的研究现状
目前以《祖堂集》问句为专题研究对象的论文已有不少。 伍华的(1987)指出《祖堂集》问句末的“不、否、无、摩”都是语气词,用这四个词的问句都应分为反复 问句和是非问句两类,(可以理解为“VP不VP”式的为反复问,否则为是非问)因此不能笼统地以“不、 否、无”作为汉语反复问句的一个语法标记,也不能以“摩”作为是非问句的语法标记。刁晏斌(1993)分 析了《祖堂集》正反问句的几种形式,指出《祖堂集》正反问句丰富而复杂,几乎所有在唐五代时出现过的 正反问句形式在此书中都有用例。刘勋宁(1998)指出,主要决定《祖堂集》成书的语言基础的是以下四 种反复问形式:V不V、V不、V也无、V也未;主要形式是V不(186次)、V也无(276次)。“《祖堂集》
[收稿日期]2003年1月22日 [定稿日期]2003年4月20日
。本文曾在参加第二届中古汉语国际学术研讨会(2001年,浙江大学)上宣读,这次发表参照《语言科学》匿名评审 专家审阅意见,在结构上作了部分修改,在此向匿名评审专家表示感谢。
80
万 方数据
张美兰
从《祖堂集》问句看中古语法对其影响
的作者是操‘V也无’方言的,但它的材料相当大的部分是来自‘V不’方言的。”张美兰(2000)也谈到 《祖堂集》选择问句有四个特点:一是继承了魏晋南北朝新兴的选择问句式;二是出现了唐五代新兴的连 接词“是”、“还”,尤其是“是……?是……?”句式、“还”字选择问的使用;三是“(k)VP那作摩?”在形式 和语法作用等方面与今江西高安一带的“VP也(那、阿)怎的”相似,且大部分出自江西高安、袁州、赣 卅l、吉州等地禅师之口,疑是当时赣方言选择问句式的一种反映;四是“只/唯……别……?”选择问是禅 僧集团内部使用的带有个性特征一种句式,充分展现了禅宗语言的风格特征。孙锡信(1997)较为全面 地阐述了《祖堂集》中疑问代词唐五代时的新特点,指出《祖堂集》中新产生的疑问代词可分为三类:一是 体词性的:阿那个、什摩;二是副词性的:争、作摩;三是谓词性的:作摩生、作什摩。这些疑问代词的语域 及语法特点各不相同,起了多方面的语法作用。使用频率远远超过了历史继承下来的疑问代词,显示了 强大的生命力。 这些论文重点讨论和描写了《祖堂集》所代表的唐五代时期汉语正反问句、反复问句、选择问句、特 指问句中的疑问代词的语法特点。在对《祖堂集》问句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由于《祖堂集》所记上 自佛祖,下至同代和尚,上下近千年,它的语言来源并不单纯,且有少部分材料是承袭前代典籍或转录他 书的。如《祖堂集》中仍继承和保留了魏晋六朝时期常用或新见的疑问代词、疑问句式、疑问语气词 (“那”)等的用法及特点。虽然它们在使用数量上、用法特点上与《祖堂集》中所反映的唐五代时期新兴 的疑问代词和句式有差别,但这些语言现象反映了从中古汉语到近代汉语语言发展的继承兴替的轨迹, 有利于我们更进一步探究不同历史时期汉语语言现象的发展规律。我们重点谈的是《祖堂集》问句里所 反映的中古语法现象。
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祖堂集》二十卷,是五代南唐泉州招庆寺静、筠二禅师编集的一部禅宗史料总集。卷首有同寺净修 禅师文僵作于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的序,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禅宗史。它收集了从形成禅宗渊源 的过去七佛开始的印度、中国各位祖师到编者时代的246位佛祖的“生缘始终”以及代表其各自家风的 问答语句。全文由用浅近的文言和纯粹的白话组成,其中大部分是和尚El语的记录,主要反映了唐五代 的语言面貌。疑问句是《祖堂集》语法中尤为有特色的句型,成了学界研究唐五代问句的主要文献材料。
例)。如:
(23)师日:“现五分法身,如今在阿那个分?”(195页) (24)师才见二个座主,便问:“座主从那个寺里住?”(201页) (25)有行者问:“即心即佛,那个是佛?”师云:“汝疑那个不是?指出看。”(528页) (26)师云:“阿那是维摩祖父?”对云:“则某甲便是。”(656页) 可见《祖堂集》“那”单用表反问是对汉魏疑问代词“那”用法的继承。而复音词“(阿)那个”、“(阿)那 里”也已出现并多用于表询问功能,用“那个”询问人、事物,用“那个”、“那里”询问处所,“那”系代词的不 同分工,使疑问代词使用更为规范。这也是“那”系疑问代词所具有的唐五代的新特点。而疑问代词前 加“阿”前缀的用法,在宋代《古尊宿语录》(15次)、《碧岩录》(1次)、《虚堂和尚语录55(5次)、《五灯会元》 (35次)中出现的次数明显减少,仍以单用“那”为主。加“阿”前缀,只在今闽南语中保留下来并得到发 展。李如龙(1999)指出,在闽南本土有些疑问指代词普遍都可以加上前缀“阿”。漳州话和厦门话的“按 怎”(为什么)中的“按”就是“阿”的前缀。“为什么”、“怎么”在漳泉厦各地还可说“按呐”an5 na?7或“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