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知识管理及其体系框架

合集下载

知识管理体系

知识管理体系

知识管理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管理逐渐成为企业和组织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知识管理体系是指一套组织和管理知识的方法、流程与工具,以促进知识的创造、获取、传播和应用,从而实现组织的创新和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知识管理体系的框架、要素和实施过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知识管理体系框架1. 知识管理目标:确定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如提高创新能力、降低成本、优化业务流程等。

2. 知识管理策略:制定知识管理的战略与计划,包括知识共享、知识保护以及知识价值的最大化等。

3. 知识管理流程:建立知识的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包括知识创造、知识获取、知识整理、知识存储、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等环节。

4. 知识管理工具:选用适当的知识管理工具,如知识库、社交媒体、协同平台等,以支持知识的管理和交流。

二、知识管理体系要素1. 知识资源: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类知识资源,包括人员知识、文档资料、专利技术等,需要进行有效分类和整理。

2. 知识文化:塑造一种鼓励学习和知识分享的组织文化,建立知识管理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3. 知识人才:培养和引进具有专业知识和知识管理能力的人才,建立知识管理团队,提高组织的知识管理水平。

4. 知识保护:制定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政策和措施,确保知识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三、知识管理体系实施过程1. 识别知识需求:通过分析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现有的知识资产,确定所需的知识领域和优先级。

2. 知识获取和创造:通过内外部的学习和研发活动,获取和创造新的知识,满足企业的知识需求。

3. 知识整理和存储:对获取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分类,建立知识库,以便后续的使用和传播。

4. 知识传播和应用:采用各种途径和工具,如培训、会议、协同平台等,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共享,实现知识的应用和创新。

5. 知识评估和更新:定期对知识进行评估,发现潜在的价值和风险,及时调整和更新知识管理策略和流程。

结语知识管理体系是企业和组织实现知识资产化、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知识管理体系

知识管理体系

知识管理体系知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它包括个人的知识和组织内部的知识。

在信息时代,知识管理成为组织提高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知识管理体系是指通过合理的组织架构、流程和工具来促进知识的创造、获取、存储、分享和应用的一整套管理模式。

本文将就知识管理体系展开十个方面的讨论。

一、专门的知识管理团队在组织中设立专门的知识管理团队是建立知识管理体系的第一步。

这个团队负责制定知识管理策略、规划知识管理流程和指导知识管理实践。

他们需要具备丰富的行业知识和管理经验,能够将组织的战略目标与知识管理相结合,为组织提供专业的知识支持。

二、知识管理流程知识管理流程是指围绕知识的创造、获取、存储、分享和应用等环节所组成的一系列有机衔接的活动。

这些流程需要基于组织的业务需求和员工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并不断进行改进。

通过明确各环节的责任和流程,可以提高知识的流动效率和组织的学习能力。

三、知识创造和获取知识的创造和获取是知识管理体系的核心环节。

组织需要鼓励员工进行创新和思考,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研发平台。

同时,也可以通过收集外部知识资源,进行技术合作和交流,加速知识的获取和创新。

四、知识的存储和管理知识的存储和管理是保证知识可用性和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在知识管理体系中,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知识库和数据库,包括文档、案例、经验等各种形式的知识。

同时,还需要制定标准和规范,明确知识的分类、命名和属性,方便员工查找和利用。

五、知识分享和传播知识的分享和传播是知识管理体系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建立在线社区、举办专题讲座、开展内部培训等形式,鼓励员工分享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并将个体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

同时,还可以引入社交化学习的理念和工具,促进知识的交流和合作。

六、知识应用和创新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组织的业务创新和问题解决提供支持。

组织需要将知识与业务相结合,通过知识的应用和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实现差异化竞争。

同时,还可以借助先进的技术工具,如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挖掘知识的潜力,推动创新。

知识管理的体系与建设

知识管理的体系与建设

知识管理的体系与建设一、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知识管理是指通过有效地获取、组织、利用和共享知识,提升组织的绩效和竞争力的一项管理活动。

它基于组织的知识资产,旨在引导、激励和支持员工共同学习、创造与分享知识,通过创新和学习,实现组织的目标和使命。

二、知识管理的体系构建知识管理的体系构建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战略:确定知识管理的方向和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措施,为知识管理的实施提供方向和支持。

2. 知识获取: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和获取知识,包括市场研究、竞争情报、员工培训和学习、合作伙伴、供应商等。

3. 知识存储和组织:将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和归档,并建立知识库、知识图谱等知识管理系统,方便知识的存储和检索。

4. 知识传递和共享:通过多种渠道(如内部知识共享平台、员工博客、社交媒体等)传递和分享知识,避免信息孤岛和信息壁垒,促进知识的传递和共享。

5. 知识应用和创新:将知识应用到组织的业务中,并通过创新和学习不断提高组织的绩效和竞争力,为组织的未来发展提供支持。

三、知识管理的建设步骤知识管理的建设通常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步骤:1. 了解组织的知识资产和知识需求:从组织的角度出发,了解组织拥有的知识资产和知识需求,识别组织的知识瓶颈和短板。

2. 制定知识战略和目标:根据组织的战略和目标,确定知识管理的方向和目标,并制定具体的计划和措施。

3. 建立知识管理团队:组建专门的知识管理团队,负责知识管理的具体实施和运营。

4. 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识管理系统,包括知识管理流程、知识存储和组织、知识传递和共享、知识应用和创新等。

5. 建立知识文化:通过各种手段(如内部培训、奖励机制、组织文化建设等),营造积极的知识学习和分享氛围,培养员工的知识意识和知识技能。

6. 监测和评估:定期对知识管理的运营和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知识管理系统,提高其质量和效能。

四、知识管理的意义和挑战知识管理对于组织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升组织的绩效和竞争力:有效地管理知识资产,可以提升组织的创新能力、执行力和绩效表现,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0知识管理-理论体系框架

0知识管理-理论体系框架

知识管理概述知识管理的理论框架组织的知识资本及管理组织知识管理战略组织知识管理流程和方法组织知识管理实施技术鹿响组织知识管理实施的重要因素知识管理的实施方案本节内容提要♦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观点♦知识管理的主要学派♦知识管理的典型模型♦整合的知识管理框架一、知识管理与组织互动的三大理论观点任一组织如果引用好的知识管理策略,就会提升知识管理的绩效,进而提高组织的绩效。

权变理论认为相同背景的组织可能有相同的知识管理方法,但不同背景的组织则应有不同的知识管理问题.组织知识管理的运作不能单从组织知识管理结构与流程设计的“技术面”来分析知识管理对组织的影响,必须从员工的行为面进行分析和实施。

理论观点理论观点理论观点SCUT古典理性权变组织行为SCUTSCUT♦将组织视为一个序列功能与程序的组合,员工都 理性追求效率的极大化。

♦知识管理的导入被视为能改善组织绩效的一个外 来、客观的实体,而且影响知识管理导入成败的 因素也都是确定的。

即只要能适当地导入,就能 直接、确定地对组织结构产生影响。

古典理性理论的知识管理因果关系模式SCUT♦知识管理是存在于各组织不同的背景/情境(Context )之 下,没有绝对理想的知识管理策略,更无法将单一的知识 管理策略模式适用在各种不同的问题与组织中。

组织所要 寻找的是“最适合”(Fit )而非“最佳的”(Best )策略。

知识管理策略产 ■ 组织知识管理的绩效权变理论的知识管理因果关系模式知识管理策略影响IMK影响组织知识管理绩效组织绩效♦组织行为理论认为员工基于权力、利益、价值观的考量,会影响其对知识管理的态度(喜欢或讨厌),进而影响员工对知识管理不同的行为(配合、抗拒、扭曲、阻碍等),这些行为才是影响组织绩效的主要力量,而并非知识管理流程和技术本身。

组织行为理论的知识管理因果关系模式SCUT三、知识管理的主要模型♦知识管理的基础能力模型♦知识管理的核心能力与知识构建模型知识管理双轨道模型♦知识创造模型(SECI模型)♦学习型组织模型SCUT3. 1知识管理能力模型科技性的知识管理基础能力结构性的知识管理基础能力文化性的知识管理泰础能力■知识的访问流程二■知识的转换流程I♦知识的利用流程■知识的保护流程基布能力是指组织为了支持知识管理,所应提供的环境或基础设施,---------- --+知识管理的基础能力/知识管理的濡程能力/组织的绩效SCUT♦科技性的知识管理基础能力•使员工能够:A快速、方便、有效地监督外部的竞争环境>与企业内外相关人员进行群组讨论与协同合作>找到使用者所需要的新知识及存储位贪、访问内部产品或工作流程相关的知识、外部或竞争者的相关知识等。

企业知识管理的系统化架构设计

企业知识管理的系统化架构设计

企业知识管理的系统化架构设计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企业知识管理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商业模式和核心竞争力。

企业知识管理是针对企业集中掌握、处理、利用其知识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商业价值的一种系统性的方法。

它是指对组织内外部的知识进行收集、存储、复制、应用和创造的过程。

本文旨在探讨企业知识管理的系统化架构设计,为企业知识管理提供一个系统的框架和实践指南,提高企业知识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二、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架构1.人员管理企业知识管理是一项长期且系统性的工作,因此人员管理至关重要。

需要企业制定清晰的知识管理岗位,明确职责和权限,并定期对知识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相关知识和技能水平。

2.运营模式企业知识管理需要建立合理的运营模式,包括知识分类、知识标签化、知识库建设、知识分享、知识保密等方面。

需要对知识进行分类,使其内容清晰,易于查找和使用。

在知识标签方面,需要对知识进行标签化,通过标签使得知识得以更好的分类,提高知识的发现率。

3.信息技术支持企业知识管理需要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信息技术提高知识管理的效率和精度。

如知识库建设、信息共享平台、知识检索工具、协同工具等。

知识库建设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要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建设知识库。

信息共享平台是企业信息共享和交流的重要手段。

知识检索工具是对知识管理的信息进行查找的一种工具。

协同工具是以协作为目的的一种工具。

4.政策法规体系企业知识管理需要合理的政策法规体系,包括知识产权保护、保密制度和知识共享等方面。

企业需要建立保密管理机制,明确知识产权的属地和维权机制,保障知识产权的合法权益。

此外,还需要建立知识管理的奖惩制度,制定相关评价指标,鼓励和激励员工积极参与知识管理。

三、企业知识管理的执行流程1.知识分类企业应根据自身业务需求将知识进行分类,确定知识属于哪个知识领域和知识类型。

2.知识采集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对内外部知识进行采集,获取知识源头。

如通过知识工厂采集企业内部知识,通过社交网络、专家咨询等途径获取外部知识。

知识管理的架构与实践

知识管理的架构与实践

知识管理的架构与实践知识管理,是一种帮助企业管理和利用知识的工具,是确保企业能够持续创新和持续发展的关键。

知识管理的目的是让企业的知识资源能够被最大限度地使用和价值化,使得企业能够更加灵活和高效地运营。

但是,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知识管理体系,实现知识的应用和共享,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知识管理的架构知识管理的架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获取知识获取是知识管理的第一步,企业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获取知识。

比如,可以通过对员工的培训和考核,来激励员工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此外,企业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收集外部的知识和信息,如参加行业会议、查阅专业书籍等方式。

2. 知识分类和整理知识分类和整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步骤,这一步可以使得企业的知识海量化、可搜索化。

分类和整理的方式可能很多,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和文化来制定。

比如,可以将知识按照技术领域、行业或者问题类型来进行分类和整理。

3. 知识存储和共享知识存储和共享是知识管理的关键步骤。

储存知识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知识库、数据库、DMS、CMS等。

共享知识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如发布内网、共享文件夹、小组讨论等方式。

共享的方式要因地制宜地根据企业内部的工作文化来考虑。

4. 知识分析和应用知识分析和应用是知识管理的最后一步,它可以帮助企业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效益。

在这一步,企业可以利用各种分析工具,分析和挖掘出潜藏在知识中的价值,然后应用到企业的各个领域中。

二、知识管理的实践知识管理的实践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知识共享文化企业必须营造一个能够培养知识共享文化的环境,鼓励员工分享知识和经验,提高企业知识的专业水平。

此外,企业也可以通过优秀员工评选、知识分享大会等方式来激励员工的知识分享行为。

2. 制定知识管理规划企业必须制定知识管理规划,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

规划应包括知识管理的目标、策略、工具和流程等方面,并根据岗位、任务和业务特点等因素进行定制。

知识管理模式构架探索

知识管理模式构架探索

知识管理模式构架探索在当今信息爆炸和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已经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而企业知识管理模式的构架也成为了企业迈向市场优势、增强竞争力的基石。

知识管理模式构架探索旨在通过学习和总结已有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提出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知识管理模式,以满足企业知识管理的需求。

一、知识管理的定义与意义知识管理,指以系统化、技术化的方法对企业知识进行有效的获取、组织、分享、应用、评估,从而提高企业的知识水平、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过程。

知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促进知识的创新和转化,提升企业的业务绩效,还可以减少知识流失,提高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工作满意度,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创新力。

二、知识管理模式构架的构成要素1、知识获取知识获取是知识管理的第一步,在知识获取环节中,企业需要从内部和外部获取各种类型和形式的知识,包括专利、文献、内部经验、市场信息等。

如何确定知识获取的内容和标准,选择适宜的获取方式和渠道,是确保知识获取质量的重要保障。

2、知识组织知识组织是将获取到的各种知识进行合理整理和分类,形成结构化、标准化的知识库,以便于后续的利用和应用。

知识组织需要引入先进的知识表示和分类方法,探索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知识管理流程和结构。

3、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在组织内部广泛传播各类知识,以提高企业内部人力资本的知识储备和实际应用水平。

对于已有的知识,要实现启迪、分享和多元化应用;对于新的知识,要有机地整合和利用各种知识管理工具和技术。

4、知识应用知识应用是将知识有效地应用到企业的实际业务中,进而推动企业实现真正的价值创造和竞争优势。

知识应用需要注重跨部门和跨领域的融合和协同,强化企业的开放和创新意识,积极评估知识应用的效益和影响。

三、知识管理模式构架的实现路径1、建立全员知识共享和协作文化,不断提高知识学习和使用的意识。

2、重视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升员工的核心能力和知识水平。

企业管理中的知识管理体系构建

企业管理中的知识管理体系构建

企业管理中的知识管理体系构建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知识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之一。

有效的知识管理体系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内部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增强竞争力。

本文将探讨企业管理中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包括其重要性、构建的步骤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

一、知识管理体系的重要性1、提升创新能力知识管理体系有助于企业内部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不同部门和团队的员工能够相互学习和启发,从而产生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推动企业的创新。

2、增强竞争力企业拥有独特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企业可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核心竞争力,应对竞争对手的挑战。

3、提高决策质量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准确的知识传递,能够为企业决策提供更全面、准确的信息,降低决策风险,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促进员工发展员工可以通过知识管理体系获取所需的知识和经验,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实现个人的职业发展,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步骤1、明确知识管理的目标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战略规划和业务需求,确定知识管理的具体目标。

例如,是提高产品研发效率,还是优化客户服务质量?目标的明确将为后续的工作指明方向。

2、知识的识别与分类对企业内部的知识进行全面梳理,包括显性知识(如文档、报告、流程手册等)和隐性知识(如员工的经验、技能、直觉等)。

然后,根据知识的性质、用途和来源等因素进行分类,以便于管理和使用。

3、知识的获取通过内部创造、外部引进、员工交流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

内部创造可以通过研发项目、业务实践等方式产生新知识;外部引进则可以通过购买专利、参加培训、与合作伙伴合作等方式获取外部的先进知识;员工交流包括团队讨论、经验分享会等,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4、知识的存储选择合适的知识存储工具和平台,如数据库、知识库、文档管理系统等。

确保知识的存储结构清晰、易于查找和更新。

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架构设计与实现

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架构设计与实现

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架构设计与实现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企业知识管理意识的增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Enterprise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EKMS)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和实施。

EKMS是一个有机的体系,整合了企业知识管理的各个环节,具有高效、智能、便捷、安全等特点。

本文将探讨EKMS的架构设计和实施,以期为企业知识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EKMS的架构设计1.总体框架EKMS的总体框架应包括知识获取、存储、组织、共享、应用五个环节。

其中,知识获取是EKMS的基础,知识存储、组织和共享是EKMS的核心,而知识应用则是EKMS的价值体现。

2.知识获取知识获取包括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两个方面。

内部知识获取主要是通过企业内部人员的学习、培训、工作实践等途径获取。

外部知识获取则是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市场、竞争对手等方面的知识。

实现方法:通过参加各种培训、会议、展览、讲座等形式获取相关知识,让员工定期撰写项目报告、技术文献、论文等,并对其进行归档和管理。

3.知识存储知识存储指将企业内部的所有知识资产进行录入、分类、标注、审核、审批等流程,将其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知识库。

实现方法:由知识管理员负责知识资产的录入、标注、分类、审核、审批等流程,采用数据库等技术手段对知识库进行统一管理。

4.知识组织知识组织所包括的内容主要是知识的内部结构、关系和分类等。

实现方法:由知识管理员制定知识组织架构,分专题、类别、领域等不同角度对知识进行分类,使知识之间存在充分的内在联系。

5.知识共享知识共享是EKMS所追求的目的,也是EKMS最核心的环节。

只有知识得以共享,才能够发挥出其最大价值。

实现方法:通过知识库门户网站、知识管理系统等技术工具,实现知识的分享和交流,支持多种信息的交互和共享,促进知识共享。

6.知识应用知识应用是EKMS价值的最终体现,它是通过有效地利用内部和外部知识资源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实现企业效益的提升。

知识管理的起源与架构

知识管理的起源与架构

知识管理的起源与构架知识成为一门学科,已有非常漫长的历史。

但是相较于知识学,知识管理则是一个相当新的学科,约仅有十年之久的历史。

然而,其根源却可溯及哲学、心理学、企业与管理理论。

知识管理的学术起源可以回溯到十八、九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及伴随大量生产与大规模制造而兴起的管理思想。

知识管理的源起乃在于组织对于发展科学、人力与智慧资本的需求。

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可以归因为从管理劳力到管理脑力的改变,以及计算机、科学研究、电信、数字电视与网络等科技结合所导致的大量知识之成长(Sallis and Jones, 2002:2-3)。

归纳言之,现代知识管理的起源系来自多方面。

其一源自抽象的哲学思维;再者来自职场专门知识的具体需要;其它则来自教育学家与企业领导人的观点;近来的观点则是源自对于知识纪元(knowledge era)中的经济驱动力的阐释以及二十世纪对提升效能的见解。

质而言之,知识管理的学术起源涵盖早期历史以及二十世纪对此的探讨,从历史的角度观之,包括如下(Wiig, 2000):宗教与哲学(例如认识论),对知识的角色与本质的理解以及允许个人为自体思考的自由。

心理学家对于知识在人类行为中的角色之理解。

经济学与社会科学对于知识在社会中的角色之理解。

企业理论对于工作以及组织的理解。

而到了二十世纪则是在增进效能方面的努力,主要者有:泰勒主义(Taylorism)的工作合理化、全面品质管理以及管理科学以促进效能。

心理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以及学习型组织促进学习的加速甚于竞争,并且提供了促使人们更具效率的基础。

卡尔˙威叶(Karl Wiig)是知识管理领域的先驱之一,曾提出了知识管理的三个支柱与一个基础(参见图一,略)。

他认为知识管理的基础系建立在知识的创造、外显以及运用在问题解决与作决定及知识转移之上。

在这项基础之上,另有三个支柱,分别为分类获得的知识;知识的价值评估以及知识的行动管理。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实施框架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实施框架

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实施框架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管理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企业内部的知识资产,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施知识管理系统。

而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一个科学而完整的框架。

本文将探讨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实施的框架,并提供一些建议与思考。

一、需求分析在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实施之前,首先需要进行需求分析。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明确企业的知识管理需求,确定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需求分析阶段需要与企业的各个部门进行密切合作,了解他们的具体需求,并根据需求制定相应的功能模块和系统架构。

此外,也需要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变化,确保系统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适应性。

二、系统规划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规划是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实施的重要一步。

系统规划阶段需要确定系统的目标和范围,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和时间表。

同时,也需要评估实施成本和风险,并制定相关的控制措施。

系统规划的目标是确保系统实施的有序进行,并为后续的步骤提供指导和支持。

三、系统设计系统设计是企业知识管理系统实施的核心环节。

在这个阶段,需要就系统的架构、模块、界面等进行详细设计和规划。

同时,也需要考虑到系统的安全性、可用性和性能等方面的要求。

系统设计的目标是实现系统功能的高效和可靠,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和操作界面。

四、系统开发与集成在系统设计完成后,就需要进行系统的开发与集成工作。

这一步骤包括软件编码、系统测试与修改、集成与部署等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在系统开发过程中,需要与企业的相关部门进行紧密的合作和沟通,及时解决问题和反馈需求。

同时,也需要进行系统的性能测试和安全审计,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信度。

五、系统运维与优化系统实施并不代表工作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在系统上线之后,企业需要进行系统运维与优化工作,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升级能力。

运维工作包括系统监控、故障排除、数据备份和恢复等。

此外,还需要根据用户反馈和业务需求进行系统的不断优化,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用户的满意度。

知识管理的组织架构设计

知识管理的组织架构设计

知识管理的组织架构设计知识管理的组织架构设计是指企业为了有效地整合、利用和创造知识资源,对现有的分工体系、职责和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和优化的工作。

它是企业实现智力资本最大化、提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

本文将阐述知识管理组织架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

一、知识管理组织架构设计的基本原则1. 以业务为导向,强调知识管理与业务目标的一致性。

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战略定位和所处行业的特点,制定与业务目标相适应的知识管理计划,将知识管理的各项任务与业务流程相结合,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 以人为本,注重知识管理与员工发展的协同性。

企业需要鼓励员工的学习和创新,提高员工的自主性和责任感,促进知识共享和协同工作,构建良好的知识共同体和学习型组织。

3. 以流程为纽带,强调知识管理与组织流程的一体化。

企业需要将知识管理与组织流程相融合,优化企业运营流程,加快组织学习和变革的速度,不断提升管理效能。

4. 以系统为基础,强调知识管理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

企业需要结合信息化技术,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系统,实现知识资源的有效共享和利用。

5. 以评估为依据,强调知识管理与绩效管理的衔接。

企业需要对知识管理实践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将知识管理绩效纳入绩效考核体系,推动知识管理的持续和优化。

二、知识管理组织架构设计的步骤1. 分析现状,了解企业的知识资产、知识管理需求和瓶颈。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员工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和态度,掌握企业现有的知识管理工具和流程,发现企业在知识管理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 制定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确定企业的知识管理目标和重点。

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和竞争环境变化,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特点的知识管理战略和规划,确定知识管理目标和优先级。

3. 设计知识管理组织结构和职能,建立知识管理团队和工作体系。

根据企业知识管理战略和目标,设计符合企业特点的知识管理组织结构和职能,设立知识管理部门或岗位,建立知识管理专家和工作者队伍,明确各部门和岗位的知识管理职责和工作流程。

知识管理构建有效的知识管理体系的个步骤

知识管理构建有效的知识管理体系的个步骤

知识管理构建有效的知识管理体系的个步骤知识管理是在现代信息化背景下的一种管理模式,它旨在通过有效地整合、传递和应用知识资源,提升组织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要构建一个有效的知识管理体系,以下是一些关键步骤:1.明确目标和需求首先,组织需要明确知识管理的目标和需求。

这包括确定知识管理的范围、目标、期望的效果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明确目标和需求能够帮助组织制定适合自身的知识管理策略,并确保知识管理活动与组织整体战略保持一致。

2.识别和整合知识资源在构建知识管理体系时,组织需要识别和整合其拥有的各类知识资源。

这包括内部员工的知识和经验、组织内部的文档、数据库和信息系统,以及外部的专家、合作伙伴和供应商等资源。

通过对知识资源的梳理和整合,可以为知识管理提供充足的支撑和基础。

3.知识捕获和编码知识管理的核心在于有效地捕获和编码知识。

组织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取知识,如员工的经验分享、项目回顾、市场调研等。

这些知识需要以适当的形式进行编码和归档,以便在需要时能够方便地查找和利用。

常用的知识编码方式包括建立知识库、创建专家数据库、编写操作手册等。

4.知识传递和共享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使组织内部的知识能够流动和共享。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组织可以采用各种知识传递和共享的手段,如定期举办经验分享会、建立协作平台、制定知识共享政策等。

通过促进知识的传递和共享,可以避免知识孤岛的产生,提升组织的整体学习和创新能力。

5.知识应用和创新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知识转化为实际效益。

组织可以通过知识的应用和创新来实现价值的释放。

这包括通过知识管理来解决问题、改进业务流程、开发新产品等。

同时,组织也应鼓励员工进行知识创新,并为其提供相应的激励和支持,从而持续推动组织的创新和发展。

总结起来,构建有效的知识管理体系需要明确目标和需求、识别和整合知识资源、知识的捕获和编码、知识的传递和共享以及知识的应用和创新。

通过这些步骤的有序进行,组织能够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知识资源,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知识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知识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知识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知识管理体系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有效地获取、创建、共享和应用知识而建立的一套
组织结构、流程和工具。

以下是知识管理体系构建的一些研究方向和方法:
1. 知识管理模型研究:研究如何建立适合组织的知识管理体系模型,包括知识获取、
知识共享、知识应用等各个环节的流程和方法。

2. 知识管理流程研究:研究知识管理体系中各个环节的具体流程,包括知识捕获、知
识组织、知识存储、知识共享等,以提高知识的整体管理效率。

3. 知识管理工具研究:研究知识管理系统和工具的设计和开发,包括文档管理系统、
协同工具、知识库系统等,以支持知识的获取、组织、共享和应用。

4. 知识管理评价研究:研究如何评价知识管理体系的效果和价值,包括知识价值评估、知识绩效评估等,以提供决策支持和优化知识管理过程。

5. 知识管理文化研究:研究如何培养和促进组织内部的知识管理文化,包括领导力、
组织学习、知识共享等方面,以营造良好的知识管理氛围。

6. 知识管理可持续发展研究:研究如何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管理体系,包括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知识保护等,以确保组织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

以上只是知识管理体系构建研究的一些方向,实际研究还包括更多的细分领域和方法。

在实践中,根据组织的具体需求和特点,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工具,灵活
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管理体系。

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框架研究

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框架研究

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框架研究现代企业面临着信息爆炸和知识传递的挑战,如何有效管理和利用企业中的知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企业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简称KM)通过构建适合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帮助企业有效地存储、传递和运用知识,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本文将围绕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框架展开研究。

一、知识的分类与获取企业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大类。

显性知识是容易被记录和表达的知识,通过文件、报告、数据库等形式进行传递;而隐性知识是个人经验、技能和洞察等不易被记录的知识,主要通过人际交流、培训和经验共享等方式获取。

在企业知识管理中,既需要重视显性知识的收集和整理,也需要注重隐性知识的传承和转化。

二、知识的组织与存储为了更好地管理企业知识,需要按照一定的结构和分类对知识进行组织和存储。

企业可以建立知识库,将相关的知识按照主题、领域、关键词等进行分类,并为每个知识资源添加标签和描述,方便用户查找和利用。

此外,知识管理系统还应提供搜索功能,支持用户根据关键词或者问题进行知识检索。

三、知识的传递与共享知识的传递与共享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环节。

企业可以通过内部社交网络、在线协作平台等方式,促进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和分享。

此外,定期组织内部培训、学术研讨等活动,可以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知识水平,促进知识的传递和共享。

四、知识的应用与创新企业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业务行动和创新成果。

企业可以通过知识流程的优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将知识与业务流程相结合,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

同时,鼓励员工主动创新和提出新的想法,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竞争优势。

五、知识管理的评估与改进企业知识管理需要进行评估和改进,以确保其持续有效和适应业务发展的需求。

评估可以考察知识管理系统的使用情况、知识传递的效果等方面,通过用户反馈、统计数据等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同时,企业还可以借鉴行业的最佳实践,不断完善知识管理的内容框架。

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框架探讨

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框架探讨

企业知识治理的内容框架研究企业知识治理的内容框架研究摘要:研究企业知识治理的学者能够分为三个学派:行为学派、技术学派和综合学派。

企业知识治理作为一个独特的视角,对企业职能治理和流程治理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妨碍,这些交叉领域汇总为企业知识治理的内容。

本文给出了企业知识治理的“灯笼〞模型,以及企业知识治理的十大内容:知识创新治理;知识共享治理;知识应用治理;学习型组织;知识资产治理;知识治理的驱策系统;知识治理的技术与工具;知识产品的定价与版本;知识职员的治理;学习与创新练习。

把企业知识流的治理概括为“知识流小车〞模型。

要害词:知识治理;内容;框架;模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治理学领域的新理论不断涌现。

回纳起来,有两个引人注目的方向:其一是用系统和战略的眼光瞧待治理理论,好比:和谐治理理论、复杂习惯性系统〔CAS〕、组织流程再造〔BPR〕等;其二是从信息和知识的角度来切进治理,如企业资源谋划系统〔ERP〕、学习型组织、知识治理等。

企业知识治理到底包含哪些内容?本文提出我们的研究框架,盼瞧抛砖引玉,以引起更多同行的关注和共叫,进一步推动企业知识治理在我国的开发。

一、企业知识治理的三大学派在近年的经济、社会活动中,“知识〞一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人类差不多进进了知识经济社会。

研究知识治理理论也必须从研究知识本身的概念、类型和特点进手。

对知识本身的研究,是知识治理理论的本源性研究内容。

我国传统文化中早已出现了“知识〞的概念。

?论语?中“知〞出现过116次;王充?论衡?中讲到“知为力〞,是人类第一次明确指出“知识确实是基本力量〞。

目前世界上共有上百种知识治理的定义,那个地点将较有代表性的列举如下:巴斯〔Bassi〕认为,知识治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制造、猎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

奎达斯〔P.Quitas〕等因此把知识治理瞧做“是一个治理各种知识的连续过程,以满足现在和今后出现的各种需要,确定和探究现有和获得的知识资产,开发新的契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0-2995(2000)01-19-25刍议知识管理及其体系框架朱祖平(福州大学,福州 350002)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知识管理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论述了知识、知识管理的基本含义,分析了知识管理的两个基本要素即: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阐述了知识管理的基本手段,最后提出了知识管理的体系框架。

关键词:知识管理;知识创新;知识共享;留住人才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今天,我们有许多理由去关注知识管理。

首先,变革的速度加快,从而使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同时机会也增多,为此人们需要以超常规的学习曲线来缩短学习时间;其次,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提高、多样性增加。

因此产品和服务的知识含量越来越高,知识不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是可供直接销售的商品;第三,全球一体化加剧了市场竞争,企业必须把经营的目标扩大到时间、质量、成本、服务和环保五个方面并寻求全面最优,为此技术创新成为企业永恒的日常工作;第四,员工的流动成为必然的现象。

对个人来说,知识成为抓住机遇、开拓事业的最重要资本。

而对企业而言,如何保证知识的可持续性成为重要的课题;第五,虚拟化经营产生了如何进行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的问题。

因此,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管理将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企业管理面临的新课题。

2 知识与知识管理的内涵2.1 知识的内涵由于未对信息和知识做明确的定义,致使它们在概念还不十分清晰下就被广泛地使用。

通常人们不对数据、信息、知识和智能做严格的区别,其原因在于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

数据是原始的、不相关的事实。

信息是被给予一定的意义和相互联系的事实。

韦伯字典对信息的解释是在观察或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数据、消息。

数据是形成信息的基础,也是信息的组成部分,数据只有经过处理、建立相互关系并给予明确的意义后才形成信息。

收稿日期:1999-09-01作者简介:朱祖平,福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第21卷 第1期2000年 1月 科 研 管 理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Vol 121,No 11Jan 1, 2000目前信息领域研究的热点、数据挖掘”(Data Mining )、统计技术等就是试图从似乎杂乱无章的事实中寻找人们需要的信息。

以电子商务为例,假定某人在一个商务网址上浏览,尽管他或她最终没有定购商品,但采用“数据挖掘”技术,根据浏览者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及对各个栏目的浏览顺序、逗留时间等似乎不相关的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得到浏览者需求方面的信息,从而采取有效的营销策略。

由此还可以看出,信息是进行判断、决策所需的资料。

知识则是对信息的推理、验证,从中得出的系统化的规律、概念或经验,它是言行的基础。

智能是知识的外在表现,是通过绩效来反映个人的知识修养。

因此它们的关系可用图1表示:图1 数据、信息、知识与智能的关系图2.2 知识管理的内涵由于数据、信息、知识和智能之间的紧密联系,而且后者包含了前者,因此知识管理有着广泛的内涵,同时也使知识管理变得更为复杂。

目前对知识管理还未作出统一的定义,美国德尔福集团创始人之一卡尔・弗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美国莲花公司图文管理产品公司总经理斯科特・库柏指出:由于信息与人类认识能力的结合才导致了知识的产生。

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运用信息创造某种行为对象的过程。

Schiko Nonaka 〔1〕认为,知识管理要求致力基于任务的知识创新、传播并具体地体现在产品、服务和系统中。

Andra Warton 〔2〕则认为Lotus 对知识管理定义最为全面、简洁,即知识管理是系统地平衡信息和专门知识,以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反应能力和生产率。

这个定义既反映了知识管理的对象和手段,又明确了知识管理的目标,符合图1所示的知识与数据、信息以及智能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体现了Deiphi 调查公司的调查结论。

Deiphi 调查公司〔3〕对600多个使用了知识管理软件的企业就投资知识管理的原因进行调查发现,其中34%是为了提升顾客服务;30%是为了加快反应速度;25%是为了提高创新水平;9%是为了降低成本;2%是为了竞争。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知识管理是对包含数据、信息的广义知识的创新、生产、贮存、转移和共享,以达到熊彼特所谓的五种创新的目的,满足顾客的需要。

3 知识管理的基本要素从知识与知识管理的内涵可以看出,应该从广义知识的角度去研究、实施知识管理。

Marshall 〔4〕认为,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内部活动或R &D 小组创造知识;二是当需要时能从公司的外部或内部获得所需的知识;三是通过正式培训或非正式的在职社交活动,在知识被使用前就能被转移;四是以报告、图表和演讲的形式呈现知识,使之易于被接受、使用;五是当知识被确证后,能被用于过程、体系和控制:六是通过建立激励和领导机制来培植企业文化,以实现知识的使用、共享和增值。

Andra warton 〔2〕则认为知识管理必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创造机会使人们相互合作产生新思想;二是提供人・02・ 科 研 管 理 2000年 们对未曾预测到的事件进行反应的手段;三是在不断提高分工程度的环境中,建立组织文化库的保存和开发机制;四是采取措施提高员工的技能。

笔者认为,归纳起来知识管理主要包含以下两个基本要素即: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

3.1 知识创新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陈旧的速度十分迅速,据测算〔5〕,60年代信息总量为72万亿字符,80年代为500万亿字符,1995年的知识信息总量为1985年的2400倍。

这就要求人们不断进行知识创新。

由于知识在数据、信息、知识和智能的链式结构中处于中间位置(见图1),因此与数据、信息和智能有着必然的联系。

首先,由于信息是知识的基础,因此获取并正确处理信息是知识创新的首要任务。

Marshall 〔3〕认为:没有连贯形成知识的信息非常危险,在对信息日益强调的同时应给予知识相应的重视。

风险管理的问题常常不是缺乏信息,而是缺少解释其意义的知识。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从大量的信息中判别真伪、寻找有用的信息无疑是困难的事,需要一定的资源和寻找、分析、判断的能力。

因此,由知识支撑的智能是信息向知识转化的关键要素,如图1的智能到信息的回路。

其次,在知识经济即将来临的今天,知识不但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而且知识本身已成为商品,以创新为基本特征的智业在各国的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经济研究中心提供的资料表明;1996年各国产业结构中“知识(信息)产业”中人员所占的比例分别是:美国73%、日本70%、德国66%、中国26%。

无论知识是作为资源还是商品,其最终都必然要体现在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上,其载体必然是产品或服务。

因此,从企业角度出发,知识创新从本质上看也属于技术创新,应体现为顾客导向。

这里的顾客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企业内部的下一个流程,又包括企业外部的顾客和社会。

为了使知识或其载体产品确实满足顾客的需要,创新小组通常邀请供应商和顾客参加。

加之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虑拟企业及其它相应的供应链战略将成为技术创新的主要组织与战略形式〔6〕〔7〕。

Q FD (质量功能展开)和CE (并行工程)的联合应用将成为技术创新重要的、有效的手段〔8〕。

采取正确的供应链战略既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地组织与配置资源,解决当今技术创新中存在的人才和资金短缺的问题,又能降低创新风险。

应用Q FD 和CE ,不但使市场领域与技术领域得以沟通、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技术与市场“两张皮”的问题,又能把与产品形成全过程相关的知识贯通并应用于过程、体系和控制之中,而且还有助于有效地实施供应链战略。

3.2 知识共享尽管任何新思想都是由某一独立的个人产生的,但其成果的取得与其所处的环境以及其他人的协助有关,因此创新理论与实践证明了群体合作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都面临员工调出产生的问题。

掌握关键技术或知识的员工离开企业,不但影响企业的正常工作、甚至使工作陷入瘫痪。

因此,知识转移与共享通常被认为是知识管理的要素之一。

Polanyi 〔9〕提出隐性知识的概念后,知识通常被分成隐性知识(tacit knowl 2edge )和显性知识(articulated knowledge )。

隐性知识是指能被拥有者自如地应用但却不能直接与人交流的知识。

显性知识是能清晰表述出来的知识。

通常人们对显性知识有比较直观的认识,如课堂传授的知识、著作等。

Polanyi 认为隐性知识是个人技能的基础。

人们可以从教科书中学习各种知识但却无法把它们连贯起来形成隐性知识,这一步只能在具体的实践尤其是失败中获得。

因此隐性知识是在“干中学”获得的,是通过试验、犯错、纠正的循环往复而从实践中形成“个人风格”(personal routine )。

个人技能是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综合的结果。

Nelson 和Winter 〔10〕把隐性知识扩展到组织层面,引入了今天西方在知识经济研・12・ 第1期 朱祖平:刍议知识管理及其体系框架究中常提到的“组织惯例”(Organizational routine )。

他们认为,组织层面的“组织惯例”相当于个人层面的技能。

在大多数组织中,“如何从事”被储存于这些惯例中,组织中的个人只能通过“干中记”来掌握这类知识。

当然这类知识实际上是个人层面的隐性知识在组织中的综合体现。

知识的这种分类与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成果形成一定的偶合。

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出版标志着经验管理的结束和“以标准为基础的管理”的诞生。

“霍桑实验”尤其是50年代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以后,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初见端倪,许多学者试图摒弃“以标准为基础的管理”。

但是,总结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形成的ISO9000和ISO14000国际标准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证明了标准化管理的生命力。

标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员工必须按照标准行事,否则便是“违法”的。

这样员工的好经验就必须贡献出来形成标准,成为企业知识宝库中的一部分。

应该说,ISO9000国际标准出台的部分原因是资方针对“员工跳槽”所采取的一种措施,但它确实能够实现“显性知识”的转移与共享。

而且,标准化管理对数据、信息和知识的整理、分类和处理使之更便于使用。

因此,当前标准化管理仍是知识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标准化管理只是以强制方式来促使知识的转移与共享,无法处理“隐性知识”,因此创造知识共享的机制、培养知识共享的文化才是促进知识共享的根本措施。

但是知识共享并不是容易的事:首先由于人们从小就拒绝与他人共享东西,上学后在考试中的知识共享将被惩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