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常见名词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 病理学 (Pathology)病理学是研究疾病本质和发展过程的科学。
它通过研究疾病的形态学、组织学和细胞学变化等来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和进展规律。
2. 组织学 (Histology)组织学是研究组织结构及其变化的学科。
它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和研究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等来了解组织的组成和变化过程。
3. 形态学 (Morphology)形态学是研究事物形态、结构和大小等方面的学科。
在病理学中,形态学研究疾病时对病变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大小等进行描述和分析。
4. 病理变化 (Pathological Changes)病理变化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组织和细胞发生的异常变化。
这些变化可以包括细胞的增生、萎缩、坏死、变性等,以及组织结构的异常改变等。
5. 细胞学 (Cytology)细胞学是研究细胞结构、功能及其异常变化的学科。
它通过观察和研究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来了解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异常情况。
6. 病理诊断 (Pathological Diagnosis)病理诊断是通过对病变组织或细胞的检查和分析,确定疾病的性质和发展程度的过程。
通过病理诊断,医生可以帮助确定最恰当的治疗方法和预测疾病的预后。
7. 炎症 (Inflammation)炎症是机体对于损伤或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包括局部组织的血管扩张、渗出、增生和炎症细胞的聚集等。
8. 肿瘤 (Tumor)肿瘤是指细胞非正常增殖所形成的新生物体。
肿瘤可以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不具有侵袭性;恶性肿瘤生长快速,可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
9. 癌症 (Cancer)癌症是一种恶性肿瘤。
它是由于机体细胞的遗传变异和异常增殖而形成的一类疾病。
癌症可以发生于几乎任何组织和器官,其生长速度快且有侵袭性。
10. 标本 (Specimen)标本是指从患者身体中取得的组织、器官或细胞等样本。
在病理学中,医生通过对标本的检查和分析来进行病理诊断。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1、假性肥大:实质细胞萎缩,间质结缔组织与脂肪细胞增生,造成器官与组织体积增大。
2、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细胞体积增大,使该器官组织体积增大。
3、增生:实质细胞数量增多,使该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4、化生:一种已分化成熟得细胞由于适应环境改变而被另一种分化成熟得细胞所代替得过程.5、细胞水肿:又称水变性,细胞内水钠聚集过多,引起细胞体积重大,胞浆疏松,透明淡染。
6、气球样变:病毒性肝炎与四氯化碳中毒时,干细胞水肿,严重者细胞肿大如圆球状。
7、脂肪变性:除脂肪细胞外其她细胞浆中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
8、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在严重贫血时,常在心内膜下,尤其就是左心室乳头肌处出现红黄相间得条纹,如虎皮斑纹。
9、玻璃样变性:透明变性,在HE染色情况下,细胞外间质或细胞质内出现易红然、均质、半透明、无结构得玻璃样物质。
10、血管壁玻璃样变性:细动脉持续性痉挛,使内膜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渗入内,膜在内皮细胞下凝固成均匀红染玻璃样物质。
11、脂褐素:积蓄于包浆内得黄褐色细微颗粒,本质为自噬溶酶体内未被消化得细胞器碎片残体。
12、病理性钙化:在病理情况下,骨与牙以外得组织内有固体钙盐得沉积. 13、营养不良性钙化:钙盐沉积在变性坏死得组织中或异物内。
14、转移性钙化:由于全身钙、磷代谢障碍,血钙与/或血磷升高,钙盐沉积于未受损得组织中。
15、凝固性坏死:组织坏死后,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实状态.16、液化性坏死:组织坏死后分解、液化而呈液体状,有时还形成含有液体得腔。
17、干酪样坏死:结核病时,坏死区脂质较多,颜色带黄,质地松软,状似干酪。
18、坏疽:大块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感染,出现不同程度得腐败性变化,腐败菌在分解坏死组织得过程中产生大量得硫化氢,并与血红蛋白分解释放出得铁离子结合,形成硫化亚铁,致使坏死组织臭而发黑。
19、机化: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或其她异物血凝块血栓及渗出物等得过程。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1:栓塞:在循环着的血流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其随血流运行至某组织或器官,而引起相应大小血管腔阻塞的过程。
2:渗出:炎症灶内血管中的血液成分(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的过程。
3:癌:是指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4、MSOF:即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主要是指患者在严重创伤、感染、休克或复苏后,在短时间内,出现2个或2个以上系统、器官相继或同时发生功能衰竭。
5、结核结节:由中央的干酪样坏死物,周围大量类上皮细胞和朗罕氏巨细胞,外周少量成纤维细胞和淋巴细胞构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样病灶6:机化: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和其它异物的过程。
7:梗死:由于动脉血流迅速中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
8:肉瘤:是指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9:冠心病: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缺血性心脏病。
10:桥接坏死:相邻的两个肝小叶之间或肝小叶与中央静脉之间出现的相互连接的坏死带。
1;淤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使静脉血淤积在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而使局部组织和器官内静脉血含量增多。
2:肉芽组织:由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大量的成纤维细胞所构成的,其间含有不等量炎细胞的幼稚的结缔组织。
3:癌前病变: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良性病变,若久治不愈则可能转变为癌。
4;肺心病:由各种严重肺疾病、胸廓畸形或肺血管病变所引起的一种以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大为主的心脏病。
5:应激:机体受到各种强烈或有害的刺激后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称为应激。
1、梗死:机体局部组织或器官由于动脉血流阻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
2、蜂窝织炎:为发生于疏松结缔组织的一种弥漫性化脓性炎。
3、转移: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徙到他处而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
4、风湿小体:为由中央的纤维素样坏死物;周围成团的风湿细胞及数量不等的成纤维细胞和少量淋巴细胞所构成的一种梭形小体。
5:氮质血症:是指肾小球病变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血尿素氮和血浆肌酐水平增高。
病理学名词解释
38. 病理性核分裂象:是异常的核分裂象,包括不对称性、多级性及顿挫性核分裂象。起对于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39. 生长分数:指肿瘤细胞群体中进入增值阶段(S期+G2期)瘤细胞在瘤细胞总数中所占的比例。
40. 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被带到他处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种类型的肿瘤,这个过程称为转移。
41. 恶病质: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出现极度消瘦、严重贫血、无力和进行性全身衰竭状态。
42. 副肿瘤综合征:由于肿瘤的产物(如异位激素)或异常免疫反应(如交叉免疫)或其他原因引起内分泌、神经、消化、造血、骨关节、皮肤及肾脏等系统发生病变,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称为副肿瘤综合征。但这些表现不是由原发肿瘤或转移灶直接引起的,而是通过上述途径间接引起,故称副肿瘤综合征。
22. 漏出液:由于单纯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的液体成分从血管内溢出,溢出的液体即漏出液。
23. 趋化作用:是指白细胞向着刺激物所在的部位所做的定向移动。这种化学刺激物称为趋化因子。
24. 炎症介质:是指由细胞或体液中产生的参与炎症反应的某些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具有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和白细胞渗出的功能,在炎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6. 玻璃样变: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积蓄,称为玻璃样变。
7. .凝固性坏死:坏死细胞蛋白凝固,组织保持原有的轮廓,肉眼观为灰白、灰黄色的坏死,多见于心、肾、脾等器官。
8. 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时,在左心室内膜下心肌和乳头肌处出现的红黄相间的条纹,似虎皮斑纹
9. 机化: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或其他异物的过程。
炎性假瘤:由于组织的炎性增生形成的一个肿瘤样团块,常发生于眼眶和肺。
病理名词解释(完整)
1化生:为适应环境变化,一种已分化组织转变为另一种分化组织的过程。
2、坏死:以溶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中细胞的死亡
3凋亡:是指机体细胞在某些因素作用下,通过细胞内基因及其产物的调控而发生的一种程序性的细胞死亡。
4肉芽组织:是新生的富含毛细血管的幼稚阶段的纤维结缔组织,由纤维母细胞、毛细血管及一定数量的炎性细胞等有形成分组成的。
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
5血栓: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6梗死:局部组织因血流中断引起的缺血性坏死
7、肉芽肿:炎症局部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物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为特征。
8异型性:无论在瘤细胞形态还是在组织学结构上,肿瘤都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性称为异型性。
(反映了肿瘤分化程度)
9:癌前病变:指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病变,这些病变长期存在有可能转变为癌。
~
10、假小叶:是肝硬化的特征性病变,是指由广泛增生的纤维在组织将原来的肝小叶和再生的肝细肝细胞团。
11、结核结节:是在细胞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于上皮样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加上外周局部聚集的淋巴细胞和少量反应性增生的纤维母细胞构成。
12、原发综合征:肺的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称为~
13风湿小体:风湿性肉芽肿,也称阿少夫小体。
多见于心肌间质、心内膜下及皮下结缔组织,是一种肉芽肿型病变,形状略呈梭行形。
镜下中心见纤维素样坏死,周围有Aschoff细胞,外周有少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14 心衰细胞:。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适应(adaptation):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内、外环境中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子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1、萎缩(atrophy):指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同时伴有功能降低。
凝固性坏死: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实的状态,称为凝固性坏死。
凋亡:是一种以凋亡小体的形成为特点的,不引起周围组织炎性反应的活体内单个细胞死亡的形态学改变坏死: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2、机化(organization):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炎性渗出物的过程,称为机化。
3、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称为化生,通常只出现在分裂增殖能力较活跃的细胞类型中。
4、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而得名。
肉芽组织结局:转化为瘢痕组织。
5、充血(hyperemia):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称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
6、淤血congestion):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流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导致血量增加,称淤血,又称静脉性充血。
7、槟榔肝(nutmeg liver):慢性肝淤血时,肝表面及切面可见淤血区红色、脂肪变性区黄色相间的条纹状结构,形似槟榔的切面。
肺褐色硬化:长期淤血时,肺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及网状组织胶原化,使肺质地变硬,同时由于含有铁血黄素的沉积,肺组织呈棕黄褐色。
心衰细胞:左心衰竭引起慢性肝淤血时,肺泡腔内吞噬了红细胞并将血红蛋白分解为棕黄色颗粒状的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
永久性细胞(填空):再生能力弱或无再生能力的细胞,如神经细胞、心肌和骨骼肌细胞等,损伤后需瘢痕修复。
病理学常考名词解释
病理学常考名词解释1. 细胞增生:细胞增殖过程,包括细胞分裂和细胞增加,可导致组织或器官的增大。
2. 细胞凋亡:细胞有序死亡的过程,通过激活特定的信号通路来清除异常、老化或受损的细胞。
3. 肿瘤: 一种细胞异常增生的病理状态,可以是良性或恶性的,通常表现为组织或器官的肿块。
4. 癌症: 恶性肿瘤的常用名称,指由恶性细胞组成的肿瘤,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
5. 炎症: 组织对损伤、刺激或感染的非特异性反应,伴有局部免疫细胞的浸润、血管扩张和组织修复。
6. 溃疡: 组织表面剥脱的损害区域,通常由炎症、损伤或缺血引起。
7. 肺气肿: 肺组织正常结构的气囊性扩张,常伴有肺容积增大和呼吸功能受限。
8.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壁内积聚胆固醇、脂肪和钙盐,导致血管逐渐硬化、狭窄和失去弹性。
9. 坏死: 细胞或组织受到严重损伤或死亡,失去生命活性。
10. 间质纤维化: 组织或器官中间质的纤维组织增生和沉积,导致结构扭曲和功能受损。
11. 血管瘤: 血管组织异常增生形成的肿瘤,通常由血管内皮细胞或周围间质的肿瘤组织构成。
12. 淋巴结转移: 恶性肿瘤通过淋巴系统扩散至淋巴结的过程,常作为肿瘤的分期和临床预后的重要指标。
13. 核分裂: 细胞核中染色体间的分离和分配过程,通常伴随细胞分裂。
14. 组织坏死: 组织广泛、持续或丧失血液供应的死亡,通常由缺血、感染或外伤引起。
15. 脂肪变性: 细胞内脂质代谢紊乱,导致脂肪颗粒在细胞内沉积,形成脂肪变性。
16. 萎缩: 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和功能的持续减小,通常是由于细胞数量减少或细胞萎缩导致的。
17. 肉芽肿: 一种炎症反应,由活动型巨噬细胞和炎性细胞围绕和聚集形成的肿块。
18. 纤维化: 组织中胶原纤维的增生和构建,导致结缔组织增多和器官功能减退。
19. 淋巴增生: 机体对感染或炎症刺激的反应,淋巴细胞增殖和活化,形成淋巴结等淋巴组织的肿大。
20. 组织化学: 利用特定染色剂和抗体标记技术,研究组织或器官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分布和定位。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常用名词解释(自行补充英文名称)1.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体积缩小。
2.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的增大。
3.增生(hyperplasia)由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造成的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
4.化生(metaplasia)一种已分化组织转化为另一种相似性质的分化组织的过程。
5.变性(degeneration)由于物质代谢障碍,在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增多。
6.水变性(hydropicdegeneration)细胞内水分增多,造成细胞水肿。
7.脂肪变性(fattychangeORsteatosis)除脂肪细胞外,细胞内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
8.玻璃样变(hyalinization)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均质红染、半透明的玻璃样物质。
(透明变性)9.纤维素样变(纤维素样坏死)(fibrinoidnecrosis)为间质胶元纤维及小血管壁的一种变性,病变处组织结构消失,成为一堆颗粒状、细丝状、红染无结构的物质,状似纤维素。
10.粘液样变性(mucoiddegernation)组织间质内出现类粘液的积聚。
11.坏死(necrosis)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12.干酪样坏死(caseousnecrosi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凝固性坏死,由于坏死组织中含较多的脂质,外观呈淡黄色,松软,均匀细腻,似奶酪,称之。
常见于结核病。
13.坏疽(gangrene)肢体或与外界相通的内脏较大范围的坏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腐败菌感染,呈黑色改变。
14.机化(organization)由新生肉芽组织逐渐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或其它异物等)的过程。
15.完全再生再生的细胞和组织完全保持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16.不完全再生组织损伤后,由肉芽组织增生所代替,最后形成疤痕。
17.充血(hyperemia)局部器官或组织的血液含量增多。
18.淤血(静脉性充血)(congestion)静脉回流受阻而发生的充血。
病理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总论)l、肥大:发育正常的细胞体积长大,或发育正常的器官因实质细胞的体积长大,致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2、增生:细胞分裂增殖,数量增多或组织器官因实质细胞数量增多,导致组织和器官体积增大,称为增生。
3、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体积缩小;发育正常的器官因实质细胞的体积缩小和/或数量减少致器官实质部分体积缩小,称为萎缩。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细胞,通过增生,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细胞取代的过程,称为化生。
5、变性: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有的物质数量显著增多,称为变性。
6、细胞水肿:细胞内含水量显著增多,称为细胞水肿。
7、组织水肿:组织间隙内含水量显著增多,称为组织水肿。
8、脂肪变性:除脂肪细胞外,细胞内出现脂滴(中性脂肪滴)或脂滴数量明显增多。
9、玻璃样变性:结缔组织、血管壁或细胞内出现H.E.染色为均匀一致的红染的物质,称玻璃样变性。
10、纤维素样坏死:结缔组织、血管壁原有结构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红染的、有折光性的物质,称为纤维素样变性,也称为纤维素样坏死。
1l、黏液样变性:组织间隙内出现了类黏液(粘多糖和蛋白质)聚积,称为黏液样变性。
12、病理性钙化:除牙和骨外,机体其他组织内出现了固体钙盐沉积,称为病理性钙化。
13、营养不良性钙化:除牙和骨组织外,变性坏死组织内出现固体钙盐沉积,称为营养不良性钙化。
14、转移性钙化:因全身钙磷代谢障碍,血清中钙、磷比例失调导致牙和骨以外的正常组织内固体钙盐沉积,称这为转移性钙化。
15、坏死:局部组织细胞死亡后,经溶酶体酶的自溶作用,出现的死亡后形态改变,称为坏死。
16、凋亡:是通过机体细胞内的基因协调活化(一系列基因产物的影响)而产生的宿主细胞“自杀性"死亡,故也称程序性死亡,死亡细胞膜系统不破裂,不发生自溶,也不引起炎症反应,以单个或小团细胞死亡的形式出现,类似树叶凋枯脱落,故名。
17、坏疽:大片组织坏死后,伴腐败细菌生长,使坏死组织变黑、发臭,称为坏疽。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1.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的过程。
2.变性:是指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致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有各种异常物质或是异常增多的正常物质。
3.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4.槟榔肝:由于长期肝淤血,肝小叶中央区因充血而呈暗红色,小叶周边部因脂肪变性呈淡黄色,暗红色与淡黄色交错存在,在肝切面上呈红黄相间的花纹,状似槟榔的切面5.心衰细胞:左心衰竭引起肺淤血时,肺泡腔内可见大量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称为心衰细胞6.假膜性炎:发生于粘膜的纤维素性炎,渗出的纤维素,坏死组织和白细胞共同构成一层灰白色膜状物覆盖在黏膜表面,这种膜状物质称为假膜,故黏膜的纤维素性炎又称为假膜性炎7.脓肿:局限性化脓性炎,主要特征为局部主组织坏死,溶解,形成充满脓液的囊腔,即脓腔。
8.蜂窝织炎: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常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
9.肉芽肿:由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的细胞增生为主,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可分为感染性肉芽肿和异物性肉芽肿10.肿瘤: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机体局部组织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其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11.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来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肿瘤异型性的大小反映了肿瘤组织的成熟程度。
12.癌前病变:具有发展为恶性肿瘤,潜在可能性的良性病变,称为癌前病变13.阿绍夫小体:是一种特殊的肉芽肿性病变,对风湿病有病理诊断意义。
它的中心为纤维蛋白变性的纤维结缔组织,周围有风湿细胞,单核细胞,成纤维和少量淋巴细胞等14.假小叶:正常肝小叶结构会破坏,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肝细胞再生结节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肝细胞团,称为假小叶15.新月体:新月体主要由增生的壁层上皮细胞和渗出的单核细胞构成,还可有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以上成分在球囊壁层呈新月状或环状分布。
病理学名词解释
1.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称肥大。
肥大可分代偿性肥大和分泌性肥大两类。
细胞肥大通常具有功能代偿意义。
2.增生〔hyperplasia〕细胞分裂繁殖,数目增多,有时导致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
增生可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后者又分为再生性增生、过再生性增生及分泌障碍性增生三种。
3.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体积的缩小,主要指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体积变小或数目的减少称萎缩。
4.化生〔metaplasia〕一种已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成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
常见的化生有鳞状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结缔组织或支持组织化生。
5.变性〔degeneration〕由于*些原因引起细胞的物质代障碍,使细胞或间质出现了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异常增多的形态学改变,称为变性。
变性一般而言是可复的,但严重的变性往往不能恢复而开展为坏死。
6.坏死〔necrosis〕活体局部组织和细胞的死亡称坏死。
其主要表现为质膜崩解、构造自溶,细胞的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等细胞、组织的自溶性变化,坏死周围组织常有炎症反响。
7.坏疽〔gangrene〕大块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细菌感染而使组织腐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呈黑色、污绿色等特殊形态的坏死,称为坏疽。
坏疽一般分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和气性坏疽三种类型。
坏疽是凝固性坏死的一种特殊类型。
8.凋亡〔apoptosis〕主要是指活体单个或小团细胞的死亡(也可为病理性,如肿瘤细胞的坏死),死亡细胞的质膜不破裂,不自溶,无炎症反响。
故又称固缩性坏死。
似树叶的枯萎凋过程,所以又称凋落或程序性细胞死亡。
1.机化〔organization〕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及其他无生命物质(如血栓、血凝、异物等)的过程,称为机化。
2.再生〔regeneration〕组织缺损后,邻近细胞分裂增生,以完成修复的过程。
再生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再生。
病理性再生有完全和不完全性再生。
病理名词解释
第一章1.脂肪变:中性脂肪(即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多发于肝细胞、心肌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骨骼肌细胞等,与感染、酗酒、中毒、缺氧、营养不良、糖尿病及肥胖有关。
2.萎缩: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3.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4.增生:器官、组织内实质细胞数目的增多称为增生。
5.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是该处既有分裂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的幼稚末分化细胞、储备细胞或干细胞横向分化。
6.玻璃样变: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称为玻璃样变,或称透明变,HE染色呈现嗜伊红均质状。
7.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或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坏死可因致病因素较强直接导致,但大多由可逆性损伤发展而来,其基本表现是细胞脓肿、细胞器崩解和蛋白质变性。
8.坏疽:是指组织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组织变为黑色或暗绿色,常发生于肢体或与外界相通的内脏。
坏疽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等类型,前两者多为继发于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缺血坏死。
9.糜烂与溃疡:坏死病灶较大不易被完全溶解吸收时,表皮黏膜的坏死物可被分离,形成组织缺损,浅者成为糜烂,深者称为瘘管。
10.窦道瘘管:组织坏死后形成的只开口于皮肤,黏膜表面的深在性盲管,称为窦道。
连接两个内脏器官或从器官内通向体表的通道样缺损,成为瘘管。
11.机化:新生的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12.凋亡:是活体内个别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表现形式,是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主动性死亡方式,在形态和生化特征上都有别于坏死。
以凋亡小体的形成为特点。
第二章1.再生:损伤造成机体部分细胞和组织丧失后,机体对所形成缺损进行修补恢复的过程,称修复。
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再生。
2.完全性再生:再生的组织在结构和功能上都与原来的组织完全相同.3.瘢痕修复:由纤维结缔组织来进行修复,成为纤维修复,以后形成瘢痕,故也称为瘢痕修复。
(完整版)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1. 坏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2. 萎缩:是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3. 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4.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5. 再生:由损伤周围同种细胞来修复组织缺损的过程。
6. 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7. 病理性钙化:骨.牙之外的组织中有固态钙盐沉积。
8. 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
9. 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蛋白和细胞成分, 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
10. 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
11. 增生: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量增多。
12. 水肿:是指组织间隙内的体液增多。
如果体液积聚在体腔则称为积水。
13. 血栓: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
14. 淤血: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又称静脉性充血。
15. 充血: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称动脉性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16. 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17. 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18. 肉瘤: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19. 溃疡:坏死灶较大不易被完全溶解吸收时,发生在皮肤粘膜的坏死物可被分离,形成组织缺损,浅者称为糜烂;深者称为溃疡。
20. 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21. 脓肿: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特征为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
22. 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病理的名词解释
病理的名词解释
1.病理:指病变的过程和结果,主要包括病因、病理生理、病理解剖等方面的研究。
2. 病变:指生物体在疾病或其他因素作用下的组织和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3. 病因: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内外因素,如遗传、环境、感染等。
4. 病理生理:指疾病过程中涉及的生理学改变,包括代谢、免疫、神经、内分泌等方面的变化。
5. 病理学家:指从事病理学研究的专业人士。
6. 病理解剖:指对死亡人体进行解剖学检查,以确定病变的范围和程度。
7. 细胞病理学:指研究细胞异常、代谢紊乱等疾病的病理学分支。
8. 组织病理学:指研究组织异常、结构和功能异常等疾病的病理学分支。
9. 免疫病理学:指研究免疫系统异常导致的疾病的病理学分支。
10. 分子病理学:指以分子水平探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的病理学分支。
- 1 -。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可逆性损伤:变性,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活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出现蓄积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适应(adaptaion):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的持续和各种有害因子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缩小。
肥大(XXX)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
增生(hyperplasia)实质细胞的数量增多。
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变性(degeneration)是指细胞受损后代谢障碍导致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增多,又称细胞内外的物质蓄积脂肪变(fatty change)甘油三酯(中性脂肪)在非脂肪细胞的细胞浆内蓄积。
心肌脂肪浸润:指心外膜处增厚的脂肪构造沿心肌层的间质向心腔方向伸入,可致心肌萎缩。
严峻者可致心肌破碎而猝死。
虎斑心(tigroid heart):心肌脂肪变常累及左心室的内膜下和肌,肉眼观脂肪变的黄色条纹与未脂肪变的暗红色心肌相间,形似XXX斑纹。
玻璃样变(hyaline change):指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和血管壁等处出现均质、红染、毛玻璃样透明的蛋白质蓄积。
淀粉样变(amyloidosis)细胞外间质内蛋白质—粘多糖复合物沉积。
粘液样变(mucoid degeneration)间质内粘多糖和蛋白质的蓄积。
病理性色素沉着:有色物质在细胞内、外的异常蓄积。
含铁血黄素、脂褐素、黑色素。
病理性钙化:软构造内固体性钙盐的蓄积。
光镜下HE染色为蓝色细颗粒堆积。
营养不良性钙化、转移性钙化。
细胞死亡:细胞因受严峻损伤而累及胞核时,呈当代谢截止,结构破坏和功用丧失等不可逆性变化,分为坏死和凋亡。
坏死(necrosis)活体内局部细胞的死亡。
死亡细胞代谢停止,功能丧失,结构自溶,并引发炎症反应,是不可逆性变性。
病理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萎缩: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体积变小称萎缩。
通常由于该器官的实质细胞体积缩小,有时可因细胞数目减少引起,或两者兼有。
2、化生:指一种已分化成熟的细胞由于适应环境改变而转变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
3、坏死:活体组织细胞的死亡称坏死。
4、坏疽:一种特殊类型的坏死。
大块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感染,出现不同程度的腐败性变化。
5、机化:由肉芽组织替代坏死组织、血凝块、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的过程。
6、肉芽组织:有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多少不等的炎细胞及纤维母细胞构成的幼稚结缔组织。
7、心衰细胞:当左心衰竭导致肺淤血时,红细胞自肺泡壁毛细血管漏出于肺泡中,被巨噬细胞吞噬,肺泡腔内可出现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又称心力衰竭细胞。
8、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脏切面,呈现红黄相间的花纹状结构,似槟榔的切面,故称槟榔肝。
9、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析出、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10、梗死:集体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动脉血流阻断而发生的缺血性坏死。
11、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黏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叫渗出。
12、趋化作用:是指白细胞向着化学刺激物定向移动。
13、蜂窝织炎:是指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
14、干酪样坏死:是凝固性坏死的特殊类型,肉眼观坏死区颜色带黄,质地松软,状似干酪。
15、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市区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这种新生物常表现为局部肿块。
16、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17、癌: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癌。
18、虎斑心:在严重贫血时,心内膜下尤其是左心室乳头肌处可出现红黄相间的条纹,如虎皮斑纹,称为“虎斑心”。
由于心肌内血管分布不均,心肌缺氧轻重程度不一所致,血管末梢分布区心肌缺氧较重,脂变明显而呈黄色,缺氧较轻部位脂变较轻,心肌呈红色。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9.变性(degeneration):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的某些可逆性形态学变化。
表现为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有各种异常物质或是异常增多的正常物质的蓄积,每伴有功能下降。
112.虎斑心:心肌脂肪变常累及左心室的内膜下和乳头肌,肉眼上表现为大致横行的黄色条纹,与未脂肪变的暗红色心肌相间,形似虎皮斑纹,称为虎斑心13.心肌脂肪浸润(fatty change):心外膜处显著增多的脂肪组织,可沿心肌层的间质向着心腔方向伸入,心肌因受伸入脂肪组织的挤压而萎缩并显薄弱,称为心肌脂肪浸润,并非脂肪变性。
14.玻璃样变(hyaline change):又称玻璃样变性或透明变性(hyaline degeneration),泛指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间质或细动脉壁等,在HE染片中呈现均质、粉染至红染、毛玻璃样半透明的蛋白质蓄积。
15. 淀粉样变(amyloidosis):是在细胞外的间质内,特别是小血管基底膜处,有蛋白质-粘多糖复合物蓄积,并显示淀粉样呈色反应,即遇碘液后变为棕褐色,再遇稀硫酸由棕褐色变为深蓝色。
19.病理性钙化(pathologic calcification):在骨和牙齿以外的软组织内有固体钙盐(主要是磷酸钙和碳酸钙)的沉积称为病理性钙化。
20.营养不良性钙化(dystrophic calcification):继发于局部变性、坏死组织或其他异物(如血栓、死亡的寄生虫卵)内的钙化,称为营养不良性钙化。
营养不良性钙化体内钙磷代谢正常。
21.转移性钙化(metastatic calcification):由于钙磷代谢障碍(高血钙)所致正常肾小管、肺泡壁、胃粘膜等处的多发性钙化,称为转移性钙化,可影响细胞、组织的功能。
(完整版)病理学名词解释471个
病理学名词解释1. 适应(Adaptation):指细胞、组织、器官和机体对于持续性的内外刺激做出的非损伤性反应。
2. 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组织、器官的肥大通常是由于实质细胞的肥大所致,可伴有细胞数量的增加3. 增生(Hyperplasia):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
增生可致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
4. 萎缩(Atrophy):是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萎缩的器官常伴有细胞数量的减少。
5. 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性质相似的细胞的过程。
6. 线粒体渗透性移位:线粒体损伤常导致线粒体内膜高导电性通道的形成,称为线粒体渗透性移位。
7. 自由基:具有未配对外层电子的化学基团。
主要包括羟自由基(OH。
)、全羟自由基(HO2。
)、超氧离子(O2-)、CCl3。
自由基和不属于自由基的过氧化氢(H2O2)。
前三者称为活性氧基团。
8. 髓鞘样结构(Myelin figure):是指细胞质膜和/或细胞器膜脂质片断的螺旋状或同心圆层状卷曲。
见于细胞不可逆损伤。
9. 细胞水肿(cellular swelling):或称水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是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病变,系因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泵功能障碍而导致细胞内钠离子和水的过多积聚。
常见于缺氧、感染、中毒时心、肝、肾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10. 脂肪变(Fatty change):中性脂肪(甘油三脂)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称为脂肪变,多发生于肝细胞、心肌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等。
11. 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时,脂肪变的心肌呈黄色,与未受侵犯的红色心肌相间排列,形成状似虎皮的斑纹,称为“虎斑心”。
12. 心肌脂肪浸润(fatty infiltration):指心外膜下有过多的脂肪并向心肌内伸入,心肌因受伸入脂肪组织的挤压而萎缩并显薄弱,称为心肌脂肪浸润。
病理征名词解释
病理征名词解释
病理学征名词解释
1.增生:是由细胞繁殖造成的肿瘤性或非肿瘤性的形成,一般都是细胞群体的增多而不仅仅是单一细胞的增多。
2.凋亡:是指细胞死亡。
凋亡是一种特殊的细胞死亡,它的特征是有序的,并按一定的规律发生。
3.滤泡:又称滤泡病变,指病变细胞中出现了滤泡样改变。
其特点是细胞膜附着改变、极少或无核细胞、多环状膜片。
4.核移位:指核细胞抽核现象,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理结构的特征。
5.真皮层浸润:指真皮层(多为上皮组织)内陆续出现的类囊性小结节,即在真皮层内发生的实质性浸润。
6.炎性细胞浸润:指炎性细胞,特别是巨噬细胞浸润的组织,炎性细胞的活动会促进渗出液的形成和维持,而有时也会对组织结构造成影响。
7.出血:是指血液(浆液)从血管壁的裂口处突然流出,造成血肿的病理现象。
8.脓肿:指由于细菌感染导致的脂肪组织受到破坏,形成一种淤血性的肿块病变组织,其中介入了大量嗜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表现出渗出液的不同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学常用名词解释(自行补充英文名称)1.萎缩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体积缩小。
2.肥大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的增大。
3.增生由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造成的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
4.化生一种已分化组织转化为另一种相似性质的分化组织的过程。
5.变性由于物质代谢障碍,在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增多。
6.水变性细胞内水分增多,造成细胞水肿。
7.脂肪变性除脂肪细胞外,细胞内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
8.玻璃样变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均质红染、半透明的玻璃样物质。
(透明变性)9.纤维素样变(纤维素样坏死) 为间质胶元纤维及小血管壁的一种变性,病变处组织结构消失,成为一堆颗粒状、细丝状、红染无结构的物质,状似纤维素。
10.粘液样变性组织间质内出现类粘液的积聚。
11.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12.干酪样坏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凝固性坏死,由于坏死组织中含较多的脂质,外观呈淡黄色,松软,均匀细腻,似奶酪,称之。
常见于结核病。
13.坏疽肢体或与外界相通的内脏较大范围的坏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腐败菌感染,呈黑色改变。
14.机化由新生肉芽组织逐渐取代坏死组织(血栓或其它异物等)的过程。
15.完全再生再生的细胞和组织完全保持原有的结构和功能。
16.不完全再生组织损伤后,由肉芽组织增生所代替,最后形成疤痕。
17.充血局部器官或组织的血液含量增多。
18.淤血(静脉性充血) 静脉回流受阻而发生的充血。
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
19.心衰细胞慢性肺淤血或左心衰时,在肺组织中出现的,胞浆内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吞噬细胞。
20.槟榔肝慢性肝淤血合并脂肪变性时,肝小叶中央充血呈暗红色,小叶周边部因脂肪变性而呈淡黄色,形成红黄相间的花纹,似槟榔切面。
21.血栓形成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成分凝固或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血栓形成。
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血栓。
22.栓塞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性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堵塞血管腔的过程。
23.梗死局部组织因血流阻断而引起的坏死。
24.炎症机体对致炎因子损伤作用而发生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局部反应。
25.变质在致炎因子作用下,局部组织发生的各种变性和坏死。
26.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血液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或体腔的过程。
27.炎症增生炎症局部的细胞再生与增殖。
28.趋化作用白细胞向着化学刺激物所在部位作单一定向的移动。
29.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由细胞释放或由体液中产生的、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物质。
30.菌血症细菌入血,但全身无中毒症状。
31.毒血症细菌的毒素或毒性产物吸收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细菌无入血)32.败血症细菌入血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33.脓毒血症化脓菌引起的败血症。
除败血症外,还在一些器官形成多个小脓肿。
34.肉芽肿炎症局部单核巨噬细胞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35.炎性息肉炎症局部粘膜上皮、腺体及肉芽组织增生,形成突出于粘模表面的肉芽肿块。
36.炎性假瘤由于局部组织的炎症增生形成的一个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37.假膜性炎发生于粘膜的纤维素性炎症称假膜性炎。
38.化脓性炎症中性白细胞大量渗出,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
39.化脓炎区内大量中性白细胞破坏崩解,释放溶酶体酶,将坏死组织溶解液化的过程称为化脓。
所形成的液状物称为脓液。
40.脓球变性坏死的中性白细胞称为脓球。
41.蜂窝织炎发生在疏松组织中(如皮肤、肌肉和阑尾)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
42.脓肿局限性的化脓性炎症,伴组织的坏死溶解形成脓腔,称脓肿。
43.表面化脓和积脓指发生在粘膜或浆膜的化脓性炎症。
44.溃疡皮肤或粘膜的凹陷性缺损称溃疡。
45.窦道位于深部的脓肿向体表穿破,形成只有一个开口的病理性盲管,称窦道。
46.瘘管位于深部的脓肿一端向体表或体腔穿破,另一端向有腔脏器穿破,形成有两个开口的病理性通道,称瘘管。
47.肿瘤机体在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掉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
48.异型性肿瘤组织在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上,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的差异。
49.间变指肿瘤细胞缺乏分化的状态。
50.间变细胞指失去正常结构与功能的恶性肿瘤细胞。
51.肿瘤的直接蔓延指肿瘤细胞连续不断地沿组织间隙、淋巴管、血管或神经束衣侵入并破坏正常邻近组织或器官,并继续生长。
52.肿瘤的转移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被带到它处而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这过程称为转移。
53.恶病质指病人严重的贫血、消瘦、全身衰竭的状态。
54.癌指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55.肉瘤指来源于间叶组织(包括纤维结缔组织、脂肪、肌肉、脉管、骨、软骨组织等)的恶性肿瘤。
56.癌症是指一切恶性肿瘤的统称。
57.乳头状瘤是覆盖上皮发生的良性肿瘤,呈乳头状。
58.畸胎瘤含有三个胚层分化来的多种组织成分构成的肿瘤。
59.APUD瘤由APUD细胞增生所形成的肿瘤称APUD瘤。
(APUD系统在发生学上来源于神经嵴的一系列内分泌细胞系统,APUD细胞能摄取胺的前体,脱羧,产生相应的胺和多肽类激素)例如:类癌;燕麦细胞癌。
60.癌肉瘤指一个肿瘤中既有癌又有肉瘤的成分。
61.单纯癌(实体癌) 属低分化腺癌,癌巢为实体性,无腺腔样结构。
62.癌前病变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良性病变。
63.原位癌上皮全层癌变,尚未突破基底膜向下浸润者,称原位癌。
64.早期癌包括原位癌和早期浸润癌。
65.风湿小结是对风湿病有诊断意义的病变。
镜下,病灶中央有纤维素样坏死,周围有成堆的风湿细胞,少量的纤维母细胞和淋巴细胞,构成境界较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风湿细胞胞体较大,胞浆嗜硷性,核一个或多个,染色质浓集成枭眼状或毛虫状。
66.McCallum斑风湿性心内膜炎反复发作,致心壁内膜增厚、粗糙和皱缩,尤以左心房后壁更为显著,称为McCallum。
67.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绒毛心纤维素性心外膜炎梨形心见于二尖瓣狭窄球形心见于二尖瓣关闭不全68.冠心病由狭窄性冠状动脉病变引起心肌缺血而造成的心脏病称冠心病。
绝大多数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69.动脉瘤动脉管壁的病理性局限性扩张。
70.室壁瘤心肌梗死时,由于梗死区坏死组织或瘢痕组织在室内血液压力作用下,局部组织向外膨出而成。
71.原发性心肌病指原因不明而又非继发于全身或其它器官系统疾病的心肌原发性损害。
72.肺气肿末梢肺组织过度充气、膨胀、弹性降低,称肺气肿。
73.肺心病由于肺部疾病、胸廓畸形、肺血管病变导致肺动脉高压,右心负担加重引起的心脏病。
(主要病变为右心室肥大)74.肺肉质变大叶性肺炎的并发症,因肺泡腔内的渗出物不能很好地溶解吸收,而逐渐被机化,使病变部呈红褐色,肉样,而称之。
75.Horner综合征(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 常见于肺尖部肺癌时,压迫或侵蚀了颈交感神经及颈神经根,引起同侧的上睑下垂、瞳孔缩小和皮肤无汗。
76.矽结节早期,由吞噬了矽尘颗粒的巨噬细胞组成,往后,发生纤维化和玻璃样变。
镜下,典型的矽结节由呈同心层状或漩涡状排列的玻璃样变的胶原纤维构成。
77.副肿瘤综合征指除肿瘤及其转移灶直接引起的症状之外,伴随发生的由肿瘤引起的一系列异位激素性和代谢性症状综合征。
78.溃疡病指发生在胃或十二指肠的一种慢性溃疡。
79.早期胃癌(或早期食管癌) 癌组织浸润局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未达肌层)淋巴结无转移。
80.革囊胃指弥漫浸润型胃癌。
胃肉眼观似皮革制成的囊袋。
81.印戒细胞粘液癌的癌细胞胞浆内出现大量粘液,常将胞核挤压于癌细胞浆之一侧,形似戒指而称之。
82.气球样变肝细胞高度水变性时,细胞肿大,呈园球形,胞浆透亮,而称之。
83.点状坏死散在的肝细胞坏死,每个坏死灶仅累及一至数个肝细胞。
84.碎片状坏死肝小叶周边界板破坏,界板肝细胞呈灶状坏死、崩解,伴炎细胞浸润。
为慢性活动性肝炎的特征性病变.。
85.桥接坏死连接肝小叶中央静脉与门管区之间或两个中央静脉之间的肝细胞坏死带。
86.毛玻璃样肝细胞多见于HBsAg携带者及慢性肝炎患者的肝组织中。
因肝细胞中含有大量HBsAg,光镜下,HE染色切片上,肝细胞胞浆内充满嗜酸性细颗粒状物质,不透明,似毛玻璃样,故称毛玻璃样肝细胞。
87.急性黄(红)色肝萎缩即急性重型肝炎。
由于肝细胞广泛大片坏死,肝体积显著缩小,重量减轻,质地柔软,表面被膜皱缩,切面呈黄色或红色。
88.肝硬变由多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的结节状再生,这三种病变反复交替进行,造成肝小叶结构破坏,假小叶形成,肝内血循环途径改变,使肝脏变形、变硬而形成肝硬变。
89.假小叶肝硬变时,由广泛的纤维组织增生将原有的肝小叶分割包绕成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即假小叶。
假小叶内肝细胞排列紊乱,中央静脉缺如、偏位或两个以上中央静脉。
90.小肝癌(早期肝癌) 指瘤体直径在3CM以下,不超过2个瘤结节的原发性肝癌。
91.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结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92.镜影细胞即双核的R-S细胞,细胞内两核并列,都有大而嗜酸性的核仁,形似镜中之影,故称镜影细胞。
93.白血病是造血细胞的恶性肿瘤。
特征是骨髓内异常白细胞弥漫增生取代正常骨髓组织;周围血内白细胞出现量和质改变;异常的白细胞可广泛浸润于肝、脾、淋巴结等全身组织和脏器。
94.绿色瘤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有时大量瘤细胞在骨组织或骨膜下浸润,可形成肿块,呈绿色,称绿色瘤。
95.新月体常见于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形成多层的细胞团块,在切面上呈新月形或环状小体。
96.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s syndrome) 肺出血合并肾小球肾炎,主要见于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引起的原发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与肺泡毛细血管有交叉反应引起肺出血。
97.颗粒性固缩肾见于高血压病后期和慢性肾小球肾炎时,肾脏萎缩变小、变硬,表面高低不平,呈弥漫性细颗粒状,称颗粒性固缩肾。
98.非典型增生上皮细胞异常增生,但不足以诊断为癌的病变。
(属癌前病变)99.甲状腺肿是由于缺碘或某些致甲状腺肿因子引起的甲状腺非肿瘤性增生性疾病。
100.筛状软化灶多见于乙型脑炎时,神经组织的灶性坏死、液化形成的软化灶,镜下,呈疏松的筛网状,淡染病灶,称筛状软化灶。
101.胶质结节由小胶质细胞和(或)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形成的结节状病灶。
102 华-弗氏综合征见于暴发型流脑,两侧肾上腺严重出血,引起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
主要表现为周围循环衰竭、休克和皮肤大片紫癜。
脑膜病变轻微。
103.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Kernig征阳性、角弓反张。
104.颅内压增高三征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
105.脑疝由于颅内压增高引起局部脑组织的膨出,嵌入颅腔内的分隔(如小脑天幕)和颅骨孔道(如枕骨大孔)形成脑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