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中国软实力的评估及对中国软实力建设的启示_唐彦林

合集下载

辩证看待中国软实力

辩证看待中国软实力

辩证看待中国软实力作者:沈铭辉来源:《领导文萃》2009年第18期软实力及其展现对软实力的科学解读,并在实践中探寻软实力展现的正确路径,当是中国和平崛起的一大课题。

解读1:长久以来,无论是国内施政还是国际交往,硬实力都作为唯一标准而存在着,直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次提出“SOFT POWER”概念,中文翻译作“软实力”。

其实早在约瑟夫·奈之前,美国学者克莱因就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国力方程”概念,“国力方程”把“战略目标”与“国民意志”作为衡量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另一位美国学者斯拜克曼则把民族同质性、社会综合程度、政治稳定性、国民士气都视为软力量。

我们无法确证“国力方程”和“软力量”与“软实力”之间是否确实存在前后相继的承接关系,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中找到在实质内涵上一脉相承的核心价值体现。

什么是软实力约瑟夫·奈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形态。

硬实力(HARD POWER)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软实力(SOFT POWER)则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

在这个分类模式下,我们还能将软实力再作进一步深入分析,约瑟夫·奈将其概括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一种同化式的实力、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导向的能力”。

在约瑟夫·奈所构建的这个关于软实力的概念框架之下,“软实力”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一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三是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四是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五是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六是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七是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

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软实力其实是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

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认知_对策及中国的应对_唐彦林

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认知_对策及中国的应对_唐彦林

世界政治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对策及中国的应对*唐彦林=内容提要>中国与现行国际秩序的关系问题是美国认知中国崛起的重要视角,/挑战论0、/融入论0和/替代论0是美国认知中国崛起的三种主要观点。

借用/和平式权力转移0理论的分析框架,作者认为,上述三种观点只是侧重从权力、秩序制度以及观念和身份的角度对中国与现行秩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各有其缺陷。

/挑战论0认为权力在崛起国与主导国间进行转移时,其发生战争的可能性极大。

这一论断忽略了国际秩序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低估了主导国与崛起国在国际秩序走向上进行协商调解的能力。

/融入论0分析了崛起国以和平方式融入现行国际秩序的可能性,但它具有一定的/西方中心论0的色彩,反映出美国试图以自己的政治价值观进行评价并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企图。

/替代论0解释了中国的崛起及其对世界政治的影响,但它将中国的发展模式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展模式相对立起来,将两者视为彼此替代的关系,这是西方冷战思维在中国与现行国际秩序关系上的一种反应。

针对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和对策,中国应采取恰当的原则、方式和方法积极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构建符合自身利益的总体发展战略。

=关键词> 美国;中国崛起;国际秩序;应对=作者简介>唐彦林,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国际政治学博士。

(沈阳邮编:110036)=中图分类号> D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550(2010) 03-0030-16*本文系辽宁大学亚洲研究中心2009年资助项目5东亚地区秩序变迁中的中国角色转变6(项目编号: 200910)以及教育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理论研究(应急)课题5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与建设和谐世界研究6(课题立项号:2008J Y J066)的系列成果之一。

非常感谢5世界经济与政治6杂志的匿名审稿专家所提出的中肯意见,让笔者受益匪浅,文中错漏由作者负责。

“软实力”与国家的强大

“软实力”与国家的强大

“软实力”与国家的强大作者约瑟夫・奈,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院长,曾任美国国防部助理部长。

美国想保持强大,就必须关注软实力。

软实力是指什么呢?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都是劝导他人改变立场的硬实力。

硬实力依靠劝诱(胡萝卜)和威胁(大棒)。

但是,还有一种间接运用实力的方法。

一个国家可以在国际政治中得到所希望的结果,因为他国想追随它,欣赏其价值观,效仿其模式,渴望达到其繁荣水平和开放程度。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国际政治中通过制定议程来吸引他人,与通过威胁或使用军事或经济手段来强迫他人改变立场同等重要。

我把实力的这一方面称为软实力。

它可以拉拢他人,而不是胁迫他们。

软实力依赖于制定政治议程并使之成为他人所喜好的议题的能力。

在个人的层次上,明智的父母知道,如果他们用正确的信仰和价值观培养子女,与只靠打屁股、扣零花钱和拿走汽车钥匙等方式相比,父母的影响力就会更大更久远。

同样,安东尼奥・葛兰西早就明白力量来自设置议程和决定辩论的框架。

决定他人喜好的能力往往同无形实力资源联系在一起,如有吸引力的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等。

如果我能让你想做我想让你做的事,那么我就不必逼迫你去做你不想做的事。

如果美国代表了其他人想效仿的价值观,那么我们领导世界所付出的代价会变小。

软实力不能等同于影响力,尽管它是影响力的一个来源。

总之,威胁和奖励都是影响他人的途径。

软实力不仅仅是劝说和通过争论说服他人的能力。

它是诱惑和吸引的能力,而吸引往往可以导致默许或模仿。

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我们的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通过我们的文化、我们奉行的国内政策和我们在国际上的所作所为表现出来。

有时候,政府难以控制和利用软实力。

与爱情一样,软实力难以衡量和处理,而且不会感动每一个人,但这些并不会降低其重要性。

正如贝尔・韦德里纳所感慨的那样,美国如此强大,因为它可以“激发他人的梦想和欲望,这是由于美国通过电影、电视控制了全世界人头脑中的概念,大批外国学生来到美国完成学业”。

中美软实力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精)

中美软实力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精)

中美软实力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内容提要」作者从认知和经验两个视角比较了中美软实力。

在认知视角下,从软实力具有的多重二元属性出发,包括绝对性与相对性、独立性与相关性、政府性与非政府性、国际性与国内性、因果性与构成性,比较中美两国在这些属性中的不同认知取向。

在经验视角下,采用民意调查数据,对目前中美软实力的现状进行了比较。

通过对上述两个视角的比较,就中国软实力建设提出了若干思考,包括在认知上由更多强调软实力的一元属性向二元属性平衡的转变,并保持在不同软实力领域建设上的平衡等。

「关键词」软实力;硬实力;认知;经验;比较「作者简介」方长平,1968年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现为美国康奈尔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北京邮编:100872)自美国学者约瑟夫。

奈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 )"学说以来,有关软实力的讨论和研究风靡全球。

国际关系中的软实力思想可以追溯到摩根索、瑙尔和克莱因等学者的著作,而奈则是最早明确提出并系统阐述了软实力概念,包括它的内涵、来源、功能及其与硬实力的关系。

「1」根据奈的阐释,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而不是强制和利诱手段获取你所要东西的能力",它的来源一般存在于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当它在海内外都能真正实践这些价值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视为合法及道德威信时)。

应该说,奈的软实力概念既为各国决策者提供了一个重要政策工具,也为国际学界讨论软实力问题特别是国别软实力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意义的分析工具。

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和平发展战略的提出,不仅以经济和军事实力为代表的中国硬实力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而且中国的软实力也越来越引起国际学界的兴趣。

西方关于中国的软实力研究最近几年明显升温。

「2」但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差异,西方学者难以客观地看待中国的软实力发展现状;即使承认中国软实力上升,但着眼点还是为提醒西方政府如何应对中国软实力上升可能带来的问题以及西方政府的应对之策。

海外学者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的软实力

海外学者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的软实力

海外学者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的软实力许少民本文发表于香港《瞭望中国》杂志2012年7月下旬版约瑟夫·奈的“软实力”与“中国特色的软实力”20世纪80年代末,以保罗·肯尼迪为代表的学者宣传“美国衰落论”。

在“美国衰落论”的滥觞之下,这些学者建议美国应该削减居高不下的防务支出并且推卸不合时宜的国际义务,这样美国才能避免重蹈历史上各个强国的覆辙。

然而,奈的看法却与“唱衰派”的观点截然不同,他认为观察家热议的美国衰落只是“二战效应”(World WarⅡeffect)的消失以及战后相互依赖的发展导致权力的性质发生重要变化的结果。

在这个背景下,奈首次提出了“软实力”概念。

奈认为与其它大国相比,美国依旧在军事实力、经济实力和诸多观察家忽略的软实力上占据优势地位。

进入新世纪,“美国衰落论”偃旗息鼓,但“美国必胜论”却甚嚣尘上,于是奈频频针对软实力著书立说。

如今,“软实力”已成为各国学界与政界的常用术语。

在奈看来,“软实力即吸引力”。

具体来说,软实力就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大棒)或者利诱(胡萝卜)的方式让他人去做你意欲其所做的事情的能力。

其与“硬实力”相辅相成,但并不依赖于硬实力。

此外,在奈看来,软实力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当它在海内外都能真正实践这些价值时)以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视为具有合法性及道德威信时)”。

然而,中国语境下的软实力却与奈阐述的软实力有所不同。

在美籍华人学者王红缨看来,“奈有关美国软实力的讨论强调‘当代’美国大众流行文化而中国学者有关中国软实力的讨论则聚焦于‘传统’中国文化。

奈探讨美国‘政治’制度和价值观的吸引力而中国的分析家却强调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吸引力。

再者,有关政策的建议,中国的分析家赋予软实力的‘国内’基础以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们从国内凝聚力和政策合法性等角度予以软实力宽泛的定义。

与此相对,奈的关注点在于通过提升美国‘外交’政策的内容和实质使美国更具吸引力”。

浅论“软实力”

浅论“软实力”

浅论“软实力”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国家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变得日益频繁,国家间的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

与传统的军事实力相比,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软实力指的是一个国家通过其文化、价值观、政策等方面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和影响力的能力。

在国际关系中,软实力可以帮助国家塑造良好的形象和声誉,争取其他国家的支持和合作。

本文将对软实力的概念、作用以及中国的软实力进行讨论。

软实力这个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当于1990年提出的。

他认为,国家的软实力包括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影响力和说服力。

软实力是一种非强制性的力量,通过有效的外交手段来产生影响力。

与硬实力(如军事力量)相比,软实力更注重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更注重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

它是国家实施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国家的利益。

软实力在国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软实力可以帮助国家塑造良好的形象和声誉。

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表现在其文化、艺术、教育、科技等方面,这些方面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一个国家若能通过这些方面展示出自身的优势和独特性,就能赢得其他国家的尊重和支持。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成就吸引了很多外国人的关注,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也因此得到提升。

软实力可以促进国家间的合作与交流。

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越强,越能吸引其他国家与之进行经济、文化和科技方面的合作。

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各国相互依存程度越来越高,合作对于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软实力,一个国家可以与其他国家建立互信关系,共同面对全球挑战。

中国的软实力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中国在国际媒体上的形象不够正面。

由于缺乏对外传播的能力和理论基础,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面临着一些负面言论和误解。

中国在国际文化领域的影响力还不够强大。

尽管中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成果,但在国际舞台上对外传播的力度不够,导致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了解程度有限。

中国的外国语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中国对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美国软实力经验分析及中国软实力建设的路径研究

美国软实力经验分析及中国软实力建设的路径研究
第2 6 卷第 4 期
2 0 1 3 年4 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a n g c h u n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d i t i o n)
也领先 于其他 国家 。美 国具有完善 的教育体制 和先进 的教
育体 系 , 世 界各 国很 多优秀 的人才 都到 美 国留学并进 行研 究, 美国拥有的科技人才数量和质量都居世界第一 。各 国优 秀 的科 技人 才都 流 向了美 国 , 这样 有助 于美 国软实力 的提 升 。美 国将研究 生教育 的方 向指 向为科 技创新 的密集型产 业, 鼓励交叉学科 和跨学科进 行创 新活动。美国加强 了对劳 动力 的技术 教育培养 , 这成 为教育 的基本职能 和 目的之一 。
Vo 1 . 2 6 No . 4
Apr . 2 01 3
美 国软 实 力 经 验分 析及 中国软实力建设的路径研 究
曾 艳
( 荆楚理工学院 ,湖北荆门 ,4 4 8 0 0 0 )
[ 摘 要 ] 当前 ,在全 球经济 一体 化背景 下 ,各 国之间存在 着综合 国力的对 比。“ 软 实力”作 为综 合国力重 要的组成部 分 ,在 国际社会 中发挥着 日益重 要的作用 和影响。在此对美 国软 实力建设 的经验进 行 了分析 ,重点分析 了科技创新力 的建 设 、在教育方面 的建设 、在人 口竞争力方面 的建设 等内容 。对此 ,我 国软实力建设 的路径研 究,应遵 守文化安全 、现有 经 济制度 以及人 民群众主体 的原则 ;以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 ,完善社会 主义制度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以及 改善 民生 和 增强话语权 。因此,本 文的研 究对提 升我 国文化软 实力具有积极 的意义。

中美学者关于中国在东南亚软实力理解的对比分析

中美学者关于中国在东南亚软实力理解的对比分析
一 中 美 关 于 中 国 的 东 南 亚 “软 实 力” 研究成果
正如前文提到,国内关于 “软实力” 的研究 成果颇丰,这里就不一一叙述①。就中国在东南亚 “软实力” 这一具体问题来说,笔者从数据库的检 索中检索到的文章有: 卢继鹏的 《软实力与中国 对东南亚外交》 (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 年 第 4 期) 、陈显泗的 《论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 ( 《东南亚研究》2006 年第 6 期) 、张锡镇的 《中 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和中美关系》 ( 《南洋问题研 究》2009 年第 4 期) 。而海外学者关于中国 “软实 力” 的研究也相当丰富②,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两份美国国会关于中国东南亚 “软实力” 的研究 报告: 《中国在东南亚的 “软实力”》、 《中国外交 政策与其在南及洲和非洲的 “软实力”》 ( China's Foreign Policy and‘Soft Power’in South America,Asia,and Africa) 。近年来,关于中美两国在东南亚 的软实力比较研究也有一些新的文章,如谭笑的 《中美在东南亚地区的 “软实力” 比较》,该文章 对中美两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进行了比较,以及陈 瑶的 《美国对中国在东南亚软实力的认知———以 国会研究处报告和民意调查为中心的分析》 ( 《厦 门大学学报》 ( 哲社版) 2009 年第 4 期) 。
中国在东南亚 “软实力” 的理解。
[中图分类号] D8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 6099 ( 2011) 05 - 0064 - 05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Chinese and American Scholars' Perceptions of Chinese Soft Power in Southeast Asia

从美国和法国借鉴发展“软实力”

从美国和法国借鉴发展“软实力”

从美国和法国借鉴:发展“软实力”作者:张颐武来源:《中关村》2012年第06期文化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软实力”建设已经受到了整个社会的关注,文化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我们来说,“软实力”的建设需要借鉴国际的成功经验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

在这里,美国和法国的经验有其独到之处,值得借鉴。

美国文化最强大和最具全球影响力的是其大众文化。

好莱坞电影是全球电影工业最中心的力量。

美国的大众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其实是相当强的,它一方面表述美国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也传播了美国生活方式的吸引力,但另一方面却在形式和技巧甚至内容等方面努力适应不同的受众和市场的需求,能够精确地把握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需要,也能够不拘一格,为我所用,吸引和运用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背景的人,体现出高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同时,美国的大众文化的力量,既在于其产品的影响力,也在于它所主导的消费主义的价值已经支配了全球对于大众文化的评价标准。

与此同时,美国文化始终和科技创新相结合。

从近一百年前的电影工业在美国发展,直到最近的乔布斯和扎克伯格等人在互联网时代的高科技和文化结合方面的作为,都说明美国注重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的结合,注重创意的产业转化的作用,敏锐地发现新的文化创意的增长点和科技发展的增长点的结合。

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的文化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的“软实力”和“硬实力”的结合。

法国文化的特色也引人瞩目:一是法国的哲学和理论思考的影响力一直巨大。

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观念和价值的传播,而观念和价值也支配着具体的文化的生产和消费的过程。

法国有悠久的思想传统,其哲学和思想对于人类的思想文化有巨大的影响。

而在二十世纪的后半期直到今天法国思想仍然保持着其巨大的活力。

萨特、巴尔特、福柯、波德里亚、德里达、巴迪欧的著作都具有全球性的影响,而且通过全球大学的教学和研究体制形成了广泛的思想传播。

法国思想的特色在于天马行空、立意高远,能够从现实的问题入手,但不拘泥于具体的问题,而是在哲学、伦理和宗教等的前沿提出新的角度和思路,从而从根本上形成影响力。

试论美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试论美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试论美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王光照;孔令敏
【期刊名称】《未来与发展》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进入全球信息时代,文化软实力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提升综合国力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继中共十七大之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再次被列入议事日程,可见文化软实力早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并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

美国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文化软实力建设亦是首屈一指。

本文试从文化外交、文化产业、文化价值观三方面论述美国文化软实力在政治、经济及文化建设中的一些有益探索,并结合中国实际分别提出几点启示。

【总页数】4页(P34-37)
【作者】王光照;孔令敏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安徽合肥 23002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安徽合肥 2300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0
【相关文献】
1.美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J], 苏扬
2.美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J], 惠宁
3.试论美国校园文化产品设计及对我国的启示——基于对哈佛大学COOP文化产
品店调研 [J], 曹盛盛
4.欧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J], 刘淑娟
5.美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J], 魏晓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透过美国软实力实质看我国未来发展

透过美国软实力实质看我国未来发展
2 .美 国软实力的实质
政治意义上 的成功 , 而 不是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使很多国家的政治制度
发达 国家的最终 目 - 的,可能是想保留本国根本的制度 ,而这些制度可 能跟 发达 国家制度截然不 同。例如,中国晚晴政府有段时 间确实被西 方文化、制度所吸 引,还试 图将其移植到中国社会来,但 这些 只是手 段,它的最终 目的还 是想保存 自己、抵御西方的权力。学习西方 并没 有赋予西方 “ 影响”晚清政府 的权力 ,还是坚船利炮最后打开 了中国 的国 门。当代伊斯兰文明似 乎面临着 同样局面 ,很多穆斯林青年穿牛 仔裤 ,喜欢好莱坞 电影和西方的快餐文化 ,但是他们在骨子里可能更 保守 ,很难说 中东地区的年轻人接 受了西方流行文化就赋予了西方人 影响中东局势的权力。 软权力概念的更大问题在于它扭 曲了软权力与硬权力之间 的真实 关系。很多政治家和学者希望软权力实现硬权 力无法 实现 的东西 。但 是,事实上,软权 力只是硬权力的衍生 品和附属物,没有了硬 权力 , 软权力就成 了没有实质性影 响力 的美丽泡影——虽好看,却没有多大
是如 此地炫目 , 几乎 所有周家都开始赞 扬孝 黼 的, “ 制 度优越 但是, 就像我们接下来论证 所表明的 那样,软实 表概令存在着重 刻”
显得 有 吸 引力 。
了 , 就 { 蒙 做法 西 斯 的 苏 联 碴 毡 是 很 多 国 家 黼 象 样 。 寂
上述对软实力概念 的分析与批判也适宜用来分析当前软实力最大 的国家一一 美国,不管从软实力的哪个 向度来看 ,美国都是当之无愧 的软实力大 国,但是这种软实力的本质是什么呢?
经济管理
透过 美国软实力实质看 我国未来发展
柏 春
1 0 0 8 7 1 ) ( 北京 大学 国际 关系 学 院 ,北 京

对中国软实力建设的思考

对中国软实力建设的思考

对中国软实力建设的思考作者:廖航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06期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与全球体系的深度融合,中国将21世纪头20年视为重要战略机遇期。

为了实现和平崛起,中国需要不断提升软实力。

建设软实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既是中国和平崛起的目的,也是一种手段。

本文将从文化吸引力、发展模式及国际制度三方面对中国的软实力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软实力;文化吸引力;中国模式;国际制度软实力的提出者约瑟夫·奈(Joseph S.Nye)认为,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而非强制手段得到你所想要的结果的能力。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2017年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38个国家的受访者对中国持正面看法的平均比例为47%,美国的这一数值是49%,其中24个国家的多数人给予中国正面评价。

1可见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认可度已有很大提升。

一、文化吸引力文化对于潜移默化地影响外国人是非常重要的。

可口可乐、麦当劳和迪斯尼被视为美国生活方式的象征,受到世界众多人民的喜爱。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美国对外拥有巨大的文化软实力。

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拥有许多独特而有吸引力的文化资源,如汉语、书法、中国哲学、艺术、建筑、中餐、中医药、武术等。

中国更加注重在海外推广中国文化。

截止2017年底,中国已在14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25所孔子学院和 1113 个孔子课堂以推广中国的语言和文化。

2然而尽管有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努力,中国在海外的文化影响力仍然远远落后于美国、英国和日本,很多国内外学者认为中国在软实力方面的投资并没有得到理想的回报。

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不足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两个。

其一,缺乏文化的整体战略,尤其是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其二,文化产业规模小,缺乏国际竞争力。

中国政府为提高文化产业的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正致力于推动中国文化的自主创新,推进文化监督体制改革,发展文化市场体系,培育文化生产和文化创新。

此外,政府还要进一步加强海外文化资源的协调,因为很多文化推广活动仍然是临时性的,这就限制了所能产生的影响。

美国对中国软实力的评估及对中国软实力建设的启示_唐彦林

美国对中国软实力的评估及对中国软实力建设的启示_唐彦林

— 15 —
本期聚焦 而传统文化价值观 、准则和格言 , 特别是那些与儒 家思想相关的都被认为是中国未来可以提升的更 ⑥ 具根本和普遍意义的文化贡献 。 约瑟夫·奈曾形 象地描述了近年来中国软实力的提升 : “ 中国的传 统文化一直深具魅力 , 而今它也正在进军全球通 俗文化的领域 。 华语影片《卧虎藏龙》 在非英语电 影中票房价值最高 , 篮球明星姚明具有同迈克尔· 乔丹旗鼓相当的潜力 , 中国举办 2008 年奥运会 , 在中国的外国留学生过去 10 年间由 3 . 6 万增长 到 11 万 , 2008 年中国接纳了 1700 万外国游客 , 在 世界各国建立的孔子学院超过 170 所 。 当美国之 音将中文广播的时间从每天 19 小时削减到 14 小 时的时候 ,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却将其播出时间增 ⑦ 加到每天 24 小时 。 ” 在看到中 国软实力建设取 得长足进 展的同 时 , 美国学者也普遍认为 , 制约中国发展软实力的 因素仍然较多 , “ 中国的全球软实力将仍然是有限 的 , 既出于中国的政策偏好 , 也与其他国家以自我 利益为中心有关 。 中国将继续优先解决自身明显 的国内经济不平等 、基础设施问题 、 政治转型压力 和社会不稳定等问题 , 而不会过于关注在全球的 ⑧ 表现” 。 因此 , 中国大多数的软实力建设和影响 还是和安全相关的 。 某种意义上还是被动反应型 的 , 缺乏更多的积极建构的意图 。 华盛顿战略与 国际研究中心在《中国软实力及其对美国的影响 : 两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与竞争》 的报告中 , 对中 国的软实力状况进行了评估 。 报告认为 , 中国国 内正在进行有关软实 力的来源和使 用原因的争 论 。 目前中国缺乏协调的国家软实力战略 , 中国 自身的软实力是防御性的和被动反应的 , 是为了 ⑨ 减轻别的国家的中国威胁论意识 。 有的美国学 者认为 , 美国学术界对中国软实力的研究还很欠 缺 。“ 有关中国崛起的分析和讨论几乎完全集中在 实力不断增长的经济和军事两个方面 。 然而软实 力的来源 — — —包括文化 、 政治意识形态和外交 — — — 作为强国地位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在被逐步 地认识到 。 在有关中国的讨论中 , 软实力这一主题 要么是缺少 , 要么被误用 , 这是很奇怪的 。 虽然中 国运用软实力在许多方面还是受约束的 , 但它的软 ⑩ 实力来源是相当可观并且需要精细研究的 。 ” 2. 中国推动软实力建设的主要内容 、措施及 目的 2008 年 , 美国的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和韩 国的东亚研究院合作对美国 、中国 、 日本及韩国等 国家进行了国家软实力的比较调查 。 其中 , 中国 1 软实力各组成部分在受访国家中的排序如下 :

中国如何应对“软实力”崛起所面临的挑战

中国如何应对“软实力”崛起所面临的挑战

中国如何应对“软实力”崛起所面临的挑战作者:李萍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09年第08期“软实力”的缔造者约瑟夫·奈在《中国软实力的崛起》一文及此后的一些言论中多次涉及“中国软实力崛起”这一话题。

在某种程度上,奈的文章及言论被视为“中国威胁论”的“软实力版本”,渗透中国“软实力”的理念与实践也受到外界的广泛关注,掀起了一波中国“软实力”热的浪潮。

但在热潮的背后,却不应少了关于中国“软实力”的冷思考。

一、中国“软实力”崛起面临的挑战虽然外国朋友对中国菜、中国茶赞不绝口,对中国传统手工艺品、民族服饰爱不释手,对中国书画、中国功夫跃跃欲试;虽然我们在海外78个国家建立了295所孔子学院,向当地民众传授中国语言、历史和文化等知识,国外掀起学习汉语的阵阵热潮,可是国外民意调查显示:近年对中国影响力持积极态度的民众的比重有所下降。

如何使外国民众脑海中的中国印象与时俱进,使他们接触到鲜活而有亲切感的中国,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虽然我们推行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积极倡导并以实际行动诠释“和谐世界”的理念,吸引并赢得了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好感与支持,可在一些国家还是出现了认为中国在推行“新殖民主义”的声浪。

如何使各国朋友及国际社会理解和认同我们的“和谐世界”理念,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虽然全球都离不开“中国制造”,中国的和平崛起为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可西方还是认为中国“动了我的奶酪”,将“中国模式”视为假想敌。

如何使各国朋友及国际社会了解并理解“中国模式”,不再将其视为威胁,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虽然中国扮演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角色,可在一些重要关头或商讨国际事务时,“人权”、“民主”成了个别国家向中国发难的“常规武器”。

如何回应这样的发难,仍然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认真审视中国“软实力”战略与实践中的盲点,清醒评估中国“软实力”崛起面临的挑战,冷静思考如何回应挑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

二、以积极的国际战略回应挑战采取积极的国际战略,让世界各国人民认识一个鲜活而真实的今日中国,并了解中国正在走向何方是回应的一种思路。

美国模式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启示

美国模式对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启示
第七,创新文化形式。 国际文化的多 样性发展,文 化 交 流 、交 融 、交 锋 日 益 频 繁, 文化产业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 要方面, 国际文化市场成为国际文化 竞争的重要平台, 这就要求我们创新 文化走出去的形式。 在继续大力推动 政府间文化交流的同时, 积极探索市 场化、商业化、产业化的文化走出去运 作方式,以企业为主体,着力培养一批 参与国际竞争的文化市场主体, 培育 一批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大型文化 中介机构
第二,通过经济输出。 商品物质生产 和消费全球范围的流动使附加于商品 之上的文化成为世界性的,这种世界性 大多仅限于消费文化层面上。 如“麦当 劳文化”随着麦当劳在全世界各地所开 的数以万计的连锁店得以在世界范围 内传 播。 对于中 国人来 讲,“麦当劳 ”、 “肯德基 ”作 为 美 国 文 化 的 符 号 意 义 比 作为快餐符号的意义更为重要, 进麦 当劳和肯德基,与其说是填饱肚子,勿 宁 说 是 想 去 其 中 感 受那么一 点点 “美 国 气氛”。
德基”的招牌和标志。 品牌的力量是无 穷的,我们要大力打造文化产品和服务 出口品牌。 比如我们媒体全覆盖了以 后, 我们什么节目被人家非常认真观 看,甚至影响到他们。 要影响他们,首先 内容要好,要形成品牌,然后才能够影 响到他们。
第六,文化与经济的结合。 社会舆论 宣传、 教育实际上就是信息输入 ,所 以, 可以说社会信息是影响人们价值 观形成的关键因素, 思想文化战在一 定程度上说就是信息战。 谁的信息量 大,传播频率高,视听冲击力强,谁就 能抢占思想舆论的制高点。 麦当劳在 世 界 上 120 多 个 国 家 开 有 2.8 万 个 零 售 店 ,2000 年 全 系 统 销 售 额 达 400 亿 美 元 , 总 收 入 的 60% 来 自 海 外 业 务 。 美 国文化学家多夫曼指出:“可口可乐可 不是简单的事, 在它背后顶着整个上 层建筑。 ”

美国对中国在非洲软权力的评估及启示

美国对中国在非洲软权力的评估及启示

The U.S. Assessment on China’s Soft Power in Africa and Its Enlightenment 作者: 唐彦林[1]
作者机构: [1]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出版物刊名: 西亚非洲
年卷期: 2010年 第5期
主题词: 美国;中国;非洲;软权力;评估
摘要:软权力增强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

对中国在非洲软权力的评估是美国关注中国软权力的重要方面。

最近几年,美国评估了中国在非洲发展软权力的内容、原因及对美国在非洲利益的影响。

美国认为,中国在非洲重要的软权力资源包括中国的经济实力,以及对非洲的经济参与力度,中国提出团结互助、中非双赢和尊重非洲国家主权等重要原则,中国还注重扩大与非洲的文化交流。

美国还认为,中、美两国在非洲并没有发生战略冲突,双方可以在非洲开展更多的合作,特别是在能源、卫生、农业及维和等领域。

分析美国对中国在非洲软权力的全面评估对于中国发展对非洲关系具有启示作用。

_软实力_的含义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_软实力_的含义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 用软硬两手应对美国的两手 ! 既然美国用软
硬两手对付别国 " 我们也完全应该以软硬两手耐心 地同美国周旋 " 或曰 & 软磨硬顶 $% 这个词也许不十分 确切 " 但大体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发展中大国同一个 超级大国的现实关系 % 我们要有 & 你想影响我 " 我也 能影响你 $ 的气概 % 在经济上抓紧时间发展 ’ 在军事 上扬我之长 " 决不示弱 ’ 在文 化 上 要 吸 引 对 方 " 让 中 华古老文明在 &( 世纪绽放新花 % 现在美国文化在世 界上拥有霸权地位 " 同时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担忧 和反感 % 布热津斯基就认为 (# 总的来看 ") 美国 * 大众 媒介所传播的价值观念一再表明 " 它完全有理由可 被称之为道德败坏和文化堕落 !$ 我们非但不能成为 美国腐朽文化 ) 美国文化中也 有 好 的 东 西 * 的 俘 虏 " 而且有责任向世界推出一股新风 ! 奈写道 (& 美 + )’ 警惕西方 " 电波的力量 #! 约瑟夫 国在冷战中获胜是靠硬 的 军 事 力 量 遏 制 苏 联 侵 略 " 但同时也借助于交流计划和向铁幕之内进行灌输美 国价值观的广播这类形式的软力量 ! $ 在这方面 " 肯 尼迪政府的美国新闻署署长爱德华 默罗提出了 & 公 + 共外交 $ 的概念 " 认为 & 简单地宣传 ) 美 国 政 策 * 常 常 缺乏可信性 " 结果适得其反 $! 他主张不仅反映官方 观点 " 也反映各种个人观点 " 着 眼 于 & 能 为 政 府 政 策 创造有利环境的长远关系 $! 现在美国在这方面一年 花的钱约为 (* 亿美元 ! 伊拉克战争爆发后 " 美国专 门设立了一个阿拉伯语电视台 ! 在高技术发达的时 代 " 完全拦截电波是做不到的 " 说 到 底 " 要 比 谁 的 电 波所载的内容更有吸引力 ! 这是一场艰苦的 , 旷日持 久的文化较量 % 我们的对内对外宣传要避免简单生 硬 " 努力做到受众喜闻乐见 " 入耳入心 " 细水长流 %

从美国“软实力”到中国“柔实力”——约瑟夫·奈软实力理论评析

从美国“软实力”到中国“柔实力”——约瑟夫·奈软实力理论评析
拓展 的必 要 和空 间 。
本文是 北京大学 中国战略研 究中心重大课题 项 目 “ 中国柔实力”的研 究成果。 近年 来关于约 瑟夫 ・ 奈软 实力概念的研 究 ,参 见周琪 :“ 约瑟夫 ・ 奈 的软权力理论及启示” , 载《 世 界经济与政治 》2 0 1 0年 第 4期 ;王希 :“ 中关软 实力运 用的比较 ” ,载 《 美国研 究 》 2 0 l 1 年 第 3期 ;王双 :“ 国际公 共产品与 中国软实力” ,载 《 世界 经济与政治 》2 0 1 1 年 第 4期 ;许 少民,张祖兴 :“ 约瑟夫 ・ 奈软权 力学说 再评 述” ,载 《 国际论坛 》2 0 1 1 年 第 5期 ;郭洁敏 : “ 从 国家软 实力到 国际软权力” ,载 《 学术月刊 》2 0 l 2年第 3期 ;陈志敏 ,常璐璐 :“ 权 力的 资 源与运 用:兼论 中国外 交的权 力资源” ,载 《 世 界经济与政治 》2 0 1 2年第 7期等。
“ 软 实力 ”概念 由约瑟夫 ・ 奈在 1 9 9 0年前后 提 出 ,很 快 被引进 中国并且 在
中国风行 , 下至一般的青年学者 , 上到党的全 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和文件 ( 如十七
大报 告 中提 出 “ 提 高 国家文化 软 实力 ”) ,都肯 定 、正面 地引 用软 实力 概念 。 但是 , 我们 不仅 要肯 定软 实力 概念 的正 面作 用 , 同样也 应对 其进 行更 多 的分
于2 0 0 4年 出版 的专 门 以 《 软 实力 》命 名 的书 中。2 0 1 2年 1 2月 ,约瑟 夫 ・ 奈在
其为 《 软实力 》中译本所写的序言 中,再次对软实力概念进行了修正。
由于 约瑟 夫 ・ 奈 的倡 导 ,软实 力 已经成 为一 个 在 国际上 流行 的概 念 ,不 同的

从美国“软实力”到中国“柔实力”

从美国“软实力”到中国“柔实力”

从美国“软实力”到中国“柔实力”作者:叶自成陈昌煦来源:《国际观察》2015年第02期摘要:由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一个通行的概念。

软实力所提出的发挥文化资源吸引力来达到国家目标的思想,被人们普遍接受但软实力概念在利诱与吸引如何区分,硬软实力资源如何区分,物质性的流行文化如何产生软实力以及软实力是否存在道德性、规范性等问题上,还存在许多内在矛盾和局限。

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其中的“柔实力”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软实力国际政治文化核心价值柔实力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812(2015)02-0054_70“软实力”概念由约瑟夫·奈在1990年前后提出,很快被引进中国并且在中国风行,下至一般的青年学者,上到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和文件(如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都肯定、正面地引用软实力概念。

但是,我们不仅要肯定软实力概念的正面作用,同样也应对其进行更多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推进软实力的研究。

本文试对约瑟夫·奈软实力概念进行批判性评析,在肯定其重要贡献的同时,分析其中尚存的问题。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看出,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还有不少内在矛盾和局限,存在进一步改进和拓展的必要和空间。

1一、约瑟夫·奈软实力概念的提出及要义软实力是约瑟夫·奈的理论创新和贡献。

在他之前,没有人提出过相同的概念,或者虽然可能有人提出了,但是并不为人所知。

约瑟夫·奈在1990年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

在《美国注定领导世界?》一书中,他对美国未来的实力进行了分析,认为传统的经济和军事手段已经不足以解释许多现象,于是提出了软实力概念。

2001年,约瑟夫·奈在《美国霸权的困惑》中再次提到了软实力。

对软实力理论的系统阐释,集中体现在约瑟夫·奈于2004年出版的专门以《软实力》命名的书中。

从欧美视角看体现中国软实力的_大国学_

从欧美视角看体现中国软实力的_大国学_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3月/4日/第013版域外从欧美视角看体现中国软实力的“大国学”黄保罗(Paulos Huang)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大国学”应该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因为它所反映的“中国形象”是不断变化的。

如此的“大国学”,是研究中国“软件”体系的学问,它应该清楚说明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告诉人们“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能够客观描述中国思想、文明和精神的实况:中国文明是什么;可以有效支持中国“硬件”运行:影响和决定中国人及中国行动的内在体系是什么。

“国学”乃与“西学”相对的“中国固有之学”,其研究对象包括语言、文化、思想、历史、宗教、信仰甚至天文地理等。

就中国而言,清末民初中国面临亡国之际,国学兴起;其后国学不敌洋枪、洋炮、洋文化而苟延残喘近百年;21世纪中国在世界崛起之时,“国学热”大为流行。

就世界而言,自从16世纪耶稣会士(Jesuit)开始,西方人就努力研究中国文明,经历了注重历史传统之研究的“Sinology”(汉学,以利玛窦、高本汉为代表)与注重现当代现实研究的“China Studies”(中国学,以费正清为代表)的不同阶段。

从欧美的视角来看中国近年的“国学热”,会发现其中的许多狭隘之处与误导盲点。

如果说政治、经济和军事是中国崛起的硬实力的话,那么,中国文明就应该是中国崛起的软实力,而“大国学”则能够体现这种软实力。

挑战与应战国学诞生于清末特别是五四运动之际,处于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剧烈冲突的语境之内。

借用汤因比的“历史文明”理论来说,中国国学的诞生,主要是中国人和中国社会面对西方文明的“挑战”而提出的“应战”之举。

在西方文明的挑战出现之前,关于中国文明的研究,是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知识的探索而进行的,若有挑战也不是来自于今天的西方。

在知识层面,传统国学面临“描述性和解释力”的问题,“儒学”就往往被当做国学的主要内容甚至是代表来描述历史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精神文明体系的全貌或主要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1 中国软实力的组成部分及排序 软实力来源 经济 受访国家 美国 日本 韩国 印度尼西亚 越南 未进行评定 。 0. 52 0. 57 0. 57 0. 73 0. 70 0. 55 0. 58 0. 64 0. 74 0. 80 0. 56 0. 57 0. 54 0. 62 0. 77 0. 40 0. 44 0. 51 0. 69 0. 67 0. 34 0. 41 0. 48 0. 71 — — — 人力资源 文化 外交 政治
本期聚焦 3. 中国的软实力在拉丁美洲 、 东南亚 、 非洲等 发展中国家增长明显 与中国显著的经济进步相应的是 , 中国的文 化和外交影响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扩大 。 这种被称为软实力的增长若干年前就已经在东南 亚地区很明显了 。 除东南亚外 , 中国的软实力在 美洲和非洲表现得同样明显 。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 会从事拉丁美洲研究的高级研究员朱莉娅·斯韦 格认为 ,“ 与美国在拉丁美洲的坏名声相比 , 中国 是一种清 新的空 气 , 中国的 影响被 认为是 有益 的。 ”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非洲政策研究高级研究 员普林斯顿·莱曼认为 , 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建设 包括 : 与非洲在贸易和人权国际论坛上加强团结 , 免除非洲国家债务 , 在中国的大学和军事院校培 训非洲人 , 派医生在整个非洲工作 , 在基础设施 、 3 1 农业和能源等领域进行投资等 。 从美国进行的调查来看 , 近年来中国的软实 力在发展中国家的确增长较快 。 当被问及中国在 亚洲是否具有主要是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时 , 被调 查国家的大多数受访者认为中国的地区影响不是 很积极就是有些积极( 美国 53 %, 日本 62 %, 韩国 和印度尼西亚均为 58 %, 越南 76 % ) 。 展望未来 , 除印度尼西亚( 35 % ) 以外的受访国家的大多数受 访者均 认为 中国将 是未来 亚洲 的领 导者 ( 美国 4 1 68 %, 日本 55 %, 韩国 78 %, 越南 71 % ) 。 4. 中国软实力增长的主要原因 首先 , 中国软实力不断增长的基础是改革开 放以来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及成功的发展模式的 吸引力 。 实际上 , 在冷战结束后不久 , 就有美国学 者因中国的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质疑苏联解体后资 本主义获得全面彻底胜利的观点 。 改革开放后 , 中国快速的经济崛起使许多进步人士把中国作为 发展典范 , 认为中国的发展经验表明 , 在现存的资 本主义世界体系中 , 有可供选择的不同道路 。 主 6 1 流经济学家已经接受中国是发展 典范的观点 。 “ 北京共识” 的提出及相关讨论就充 分说明了这 一点 。 其次 , 得益于中国政府和人民日益开放性的 思维及有意识的推动 。“ 中国成功的巨大动力来 源于它仿效过去美国对外国人及其想法的接纳能 力 。 而我们失去的许多优势则根源于我们的一种 新倾向 , 不听我们不熟悉的新想法 , 向我们不熟悉 的人关闭边界 。 在过去 28 年中 , 中国已经通过自 省、 自我修正和对变化保持开放性的能力获得了 7 1 惊人的进步 。 ” 软实力增长的原因 , 除以日益增 长的硬权力为基础外 , “ 近年来 , 中国政府政策的
危机的时候 。“1997 年是标志中国软实力呈现的 时间 。 在金融危机期间 , 北京拒绝人民币贬值 , 以 ② 这样的决定来支持亚洲 。 ” 2007 年 5 月 , 耶鲁大 学出版了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国项目学者约 书亚·库兰茨克的《魅力攻势 — — —中国的软实力如 何改变世界》 一书 , 这是美国甚至西方第一本研究 中国软实力的专著 , 在美国学界和政界引起很大 关注 。 2007 年 10 月 ,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 正式提出 , “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 使人民基本文 ③ 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 约瑟夫 ·奈认为 , 这表 ④ 明软实力已经进入中国的官方语言 。 从此 , 关于 中国软实力的话题在美国越来越热 。 除少数学者外 , 美国学者及相关研究机构普 遍认为 , 中国的软实力获得了长足发展 。 著名汉 学家沈大伟教授认为 , 中国崛起的重要内容之一 就是中国软实力的崛起 。 中国在全球的表现主要 体现在经济 、 外交和政治 ( 局部的 ) 以及不断增加 ⑤ 的一系列“ 软实力” 的文化工具方面 。 同时 , 中国 意识到了用“ 硬权力” 和“ 软实力” 两条腿走路在发 展“ 综合国力” 方面的重要性 。 更为基础的是 , 中 国正在寻找确定与西方相分离的具有普遍意义的 东西 , 作为独一无二的对国际社会和世界文化的 积极贡献 , 这种贡献将与中国有特别联系 。 按北 京的观点 , 中国现在提出的诸如“ 和平发展” 、 “和 谐”( 包括外部的和谐世界和国内的和谐社会) 、 双 赢的解决方法和战略伙伴关系就适合这种模式 。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双月刊) 2009 年第 6 期
美国对林
[ 内容提要] 中国软实力的发展壮大 , 是中国和平 崛起的重要 组成部分 。 近 年来 , 美 国对中国 软实力的关 注 日益加深 , 并对中国的软实力建设进行了全面的 评估 。 美国学者普 遍认为 , 中国注重 并展示其 软实力建设 始 自 20 世纪 90 年代 , 至 2007 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召开表明软实力已经进入中 国的官方语言 。 中国软实力增长 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在于 ,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 力的不断增强及成 功的发展 模式的吸引 力 , 以 及中国政 府和 人民日益开放性的思维及有意识的推动 。 此外 , 中国的软 实力增长还与美国的外交政策失误有关 。 [ 关键词] 美国 中国 软实力建设 启示 [ 分类号] D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 1005 -6505( 2009) 06 -0015 -05
— 15 —
本期聚焦 而传统文化价值观 、准则和格言 , 特别是那些与儒 家思想相关的都被认为是中国未来可以提升的更 ⑥ 具根本和普遍意义的文化贡献 。 约瑟夫·奈曾形 象地描述了近年来中国软实力的提升 : “ 中国的传 统文化一直深具魅力 , 而今它也正在进军全球通 俗文化的领域 。 华语影片《卧虎藏龙》 在非英语电 影中票房价值最高 , 篮球明星姚明具有同迈克尔· 乔丹旗鼓相当的潜力 , 中国举办 2008 年奥运会 , 在中国的外国留学生过去 10 年间由 3 . 6 万增长 到 11 万 , 2008 年中国接纳了 1700 万外国游客 , 在 世界各国建立的孔子学院超过 170 所 。 当美国之 音将中文广播的时间从每天 19 小时削减到 14 小 时的时候 ,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却将其播出时间增 ⑦ 加到每天 24 小时 。 ” 在看到中 国软实力建设取 得长足进 展的同 时 , 美国学者也普遍认为 , 制约中国发展软实力的 因素仍然较多 , “ 中国的全球软实力将仍然是有限 的 , 既出于中国的政策偏好 , 也与其他国家以自我 利益为中心有关 。 中国将继续优先解决自身明显 的国内经济不平等 、基础设施问题 、 政治转型压力 和社会不稳定等问题 , 而不会过于关注在全球的 ⑧ 表现” 。 因此 , 中国大多数的软实力建设和影响 还是和安全相关的 。 某种意义上还是被动反应型 的 , 缺乏更多的积极建构的意图 。 华盛顿战略与 国际研究中心在《中国软实力及其对美国的影响 : 两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与竞争》 的报告中 , 对中 国的软实力状况进行了评估 。 报告认为 , 中国国 内正在进行有关软实 力的来源和使 用原因的争 论 。 目前中国缺乏协调的国家软实力战略 , 中国 自身的软实力是防御性的和被动反应的 , 是为了 ⑨ 减轻别的国家的中国威胁论意识 。 有的美国学 者认为 , 美国学术界对中国软实力的研究还很欠 缺 。“ 有关中国崛起的分析和讨论几乎完全集中在 实力不断增长的经济和军事两个方面 。 然而软实 力的来源 — — —包括文化 、 政治意识形态和外交 — — — 作为强国地位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在被逐步 地认识到 。 在有关中国的讨论中 , 软实力这一主题 要么是缺少 , 要么被误用 , 这是很奇怪的 。 虽然中 国运用软实力在许多方面还是受约束的 , 但它的软 ⑩ 实力来源是相当可观并且需要精细研究的 。 ” 2. 中国推动软实力建设的主要内容 、措施及 目的 2008 年 , 美国的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和韩 国的东亚研究院合作对美国 、中国 、 日本及韩国等 国家进行了国家软实力的比较调查 。 其中 , 中国 1 软实力各组成部分在受访国家中的排序如下 :
*本文系辽宁大学亚洲研究中心 2009 年资助项目“ 东亚地区秩序变迁中的中 国角色转变” ( 项目编号 : 20091010) 和教育部学习宣 传 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理论研究( 应急) 课题“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与建设和谐世界研究”( 项目编号 : 2008JYJ066) 的 研究成果 。
注 : 把五个关键领域的问题答案合并以后 , 平均影响力的水平范围 从 0 到 1 。 在 越南进行的 中国政治 方面的软实 力
美国学者认为 , 就推进软实力建设的措施而 言 , 在经济领域 , 中国主要通过贸易 、 投资 、 观光旅 游 , 侧重于能源和其他资源等 。 如不附条件的援 助和低息贷款 , 减免债务 ; 推动建立中国与东盟自 由贸易区建设等 。 在政治外交领域 , 中国与东南 亚、 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高级领导人互访频繁 ; 举 办中非合作论坛 ; 积极参加多边组织和机构 , 扩大 影响 , 如参加亚太经合组织 、 东盟地区论坛 、 东亚 峰会 、东盟 10 +3 峰会 、东亚和 拉丁美洲 合作论 坛、 美洲国家组织以及拉丁美洲一体化协会等 ; 奉 行互相尊重主权 , 不干涉内政的政治理念及互利 双赢的合作模式 ; 实行以邻为伴 、与邻为善及“ 睦 — 16 —
近年来 , 伴随中国在经济 、 政治和文化等领域 的快速发展 , 特别是中国和平崛起已经成为国际 社会的共识以后 , 有关中国崛起将对美国造成什 么样的影响的问题成 为美国各界关 注的焦点问 题 。 长期以来 , 美国学者更多地关注中国的“ 硬实 力” , 即经济和军事实力 。 但随着中国软实力的快 速发展 , 美国学术界对中国软实力的关注程度不 断加深 。 一 、美国对中国软实力的评估 对中国软实力进行评估的既包括普通学者 , 也包括美国国会 、 思想库和调研机构等 。 可以说 , 对中国软实力的评估已经全面展开 。 1. 对中国软实力发展过程及基本现状的评估 美国学者普遍认为 , 中国从 20 世纪 90 年代 开始注重并展示其软实力建设 。“ 对今天的中国 来说 , 约瑟夫· 奈的软实力概念正成为中国战略利 益和战术焦点的特殊领域 。 与提升中国国际形象 的愿望相一致 , 为了向其他国家保证其崛起的善 意本质 , 以及阻止制衡中国集团的形成 , 中国早在 20 世纪 90 年 代初就 注重 软实 力的 概念 。 近年 来 , 无论在公开还是私下场合 , 中国都明确地声明 将通过行动和政策来发展和培育软实力 , 并将之 ① 置于优先位置 。 ” 而从实践上来看 , 冷战后 , 中国 软实力的初步展现是在 1997 年东南亚发生金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