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 青霉素案例

合集下载

青霉素过敏延误抢救的医疗事故案例

青霉素过敏延误抢救的医疗事故案例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胸闷、气短、呼吸困难、 咳嗽等。
心慌、血压下降、心律 不齐等。
头晕、乏力、恶心、呕 吐等。
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和后果
轻度过敏反应
症状较轻,可能只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等 ,及时停药并给予抗过敏治疗后可迅速缓解 。
中度过敏反应
可能出现呼吸急促、胸闷等症状,需要紧急 处理,如给予氧气吸入、抗过敏药物等。
严重过敏反应
0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2
患者因肺炎入院治疗,医生开具 了青霉素药物。
03
患者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过敏反 应,如呼吸困难、皮肤瘙痒等症 状。
04
事故后果
01
患者因过敏反应过重,抢救无效 死亡。
02
家属向医院提出索赔,经医疗事 故鉴定委员会鉴定,确认为医疗 事故。
02
青霉素过敏反应
青霉素过敏反应的定义
青霉素过敏反应是指在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后 ,机体对药物成分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导 致一系列生理功能紊乱和组织损伤。
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对能力。
加强对医护人员的考核,确保他 们具备足够的青霉素过敏反应处
理知识和技能。
制定和优化抢救流程,确保有效执行
制定详细的青霉素过敏抢救流 程,明确各岗位医护人员的职 责和操作规范。
定期评估抢救流程的有效性,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调整, 确保流程更加科学、高效。
加强流程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 查,确保各项措施得到切实执 行。
青霉素过敏延误抢救的医 疗事故案例
目录
• 案例背景 • 青霉素过敏反应 • 延误抢救的原因分析 • 预防措施和改进建议 • 案例反思和教训
01
案例背景
患者情况

医药史上三大药物(阿司匹林、青霉素、安定)教案

医药史上三大药物(阿司匹林、青霉素、安定)教案

医药三大经典药物(阿司匹林、青霉素、安定)一.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3月6日。

用于治感冒、发热、头痛、牙痛、关节痛、风湿病,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应用于血管形成术及旁路移植术也有效。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阿司匹林中文俗名:拜阿司匹灵、醋柳酸、巴米尔、力爽、塞宁、东青等。

英文名称:Aspirin英文别名:Acenterine、Acetard、Acetophen、Acetylsalicylic Acid、Acidum Acetylsalicylicum、Adiro、Albyl、Aluprin、Asadrine、Aspirinetas、Bayaspirina、Bi-Prin、Codral Junior、Ecotri、Ecotrin、Elsprin、Empirin、Enteretas、Novosprin、Rhonal、Salitison、Salicylic Acid Acetate、2-Acetoxybenzoic acid(中文)普通命名法:乙酰水杨酸,邻乙酰水杨酸(中文)系统命名法:2-乙酰氧基苯甲酸(英文)普通命名法:acetylsalicylic acid(英文)IUPAC命名法:2-ethanoylhydroxybenzoic acid分子式:C9H8O4相对分子质量:180.16水溶性: 3.3g/L(20℃)闪点: 250℃密度: 1.35g/cm³熔点:136℃性质描述:白色针状或板状结晶或粉末。

熔点135~140℃。

无气味,微带酸味。

在干燥空气中稳定,在潮湿空气中缓缓水解成水杨酸和乙酸。

在乙醇中易溶,在乙醚和氯仿溶解,微溶于水,在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中能溶解,但同时分解。

该品1g能溶于300ml水5ml醇10-15ml醚或17ml氯仿。

安全说明: S26:万一接触眼睛,立即使用大量清水冲洗并送医诊治;S36/37/39:穿戴合适的防护服、手套并使用防护眼镜或者面罩。

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合青霉素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

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合青霉素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

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合青霉素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合青霉素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56例。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加用阿司匹林治疗,联合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和青霉素。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hs-CRP、IL-6以及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联合组患者治疗后上述炎症因子水平降低较对照组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合青霉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确切,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青霉素;临床疗效;炎性因子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吞咽困难、昏迷不醒、神经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较高,主要由脑动脉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引发,而炎症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1]。

本文观察分析了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合青霉素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4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56例。

其中,联合组男32例,女24例,年龄43-84岁,平均年龄(61.05±8.65)岁。

对照组男30例,女26例,年龄42-85岁,平均年龄(61.14±8.49)岁。

青霉素案例

青霉素案例

青霉素过敏案例
一:一场突如其来的小感冒并没有引起小翠的重视,自恃平素身体健康的小翠像往常一样,到村卫生室开了些银翘感冒片和阿莫西林,并当着医生的面服下了2颗阿莫西林和3粒银翘感冒片。

晚上,小翠感到脸发烫、身上瘙痒难忍,送往县医院后,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经青霉素皮试阴性后,静脉滴注青霉素治疗。

静滴青霉素的过程中,小翠并未感觉有任何不适。

可第二天,她竟昏睡不醒,整整昏迷了16天。

在这神志不清的16天内,她全身起疱疹,表皮像煮稀饭时上面的一层米膜那样,轻轻一吹就能移动。

与此同时,她还出现了消化道出血,肝损害,指甲全部脱落,嘴唇黏膜、眼角膜损坏,面目全非,惨不忍睹。

看上去就像个80多岁的人,可她的实际年龄却还不足20岁……
二:来自安徽凤台的乡村医生张某,在明知可能产生药物过敏的情况下,仍为病人吊注氨苄西林纳药液,造成病人死亡,近日被闵行区法院以过失致人死亡罪一审判处有期徒刑3年。

张某未经上海市卫生部门审批,在闵行区莘庄镇永康市场410号开设诊所。

今年2月21日21时许,张某到闵行莘庄一农宅为赵某治病,在明知使用氨苄西林钠药物前必须进行青霉素皮肤试验的情况下,因疏忽大意未给赵做皮肤试验,就为赵吊注氨苄西林纳药液。

赵随即出现药物过敏反应,在被送往医院抢救途中死亡。

经司法鉴定,赵某系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基础上,因输液过程中发生药物过敏反应,导致急性循环、呼吸功能衰竭死亡。

化学药物发现的典型案例

化学药物发现的典型案例

化学药物发现的典型案例1. 阿司匹林 (Aspirin):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用于缓解疼痛、退烧和抗血栓等。

它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由德国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发现。

他在试图合成一种用于治疗疼痛和退烧的药物时,偶然合成出阿司匹林。

2. 青霉素 (Penicillin):青霉素是一类广谱抗生素,能有效抑制革兰氏阳性细菌的生长。

青霉素的发现归功于英国生物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他在1928年偶然发现,青霉菌产生的一种化合物可抑制细菌的生长。

这一发现开创了抗生素的时代,改变了医疗领域。

3. 维生素C (Vitamin C):维生素C是一种重要的水溶性维生素,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免疫系统、铁元素吸收等有重要作用。

维生素C最早由匈牙利化学家阿尔贝特·赫恩利希在20世纪初发现,并成功合成。

4. 艾滋病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引起的严重病毒感染。

20世纪末,化学家罗伯特·霍利格被委托开发一种抗HIV药物。

他最终成功合成出拉米夫定 (Lamivudine),这一药物抑制了HIV在人体内的繁殖,被用作艾滋病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

5. 癌症治疗药物 (例如顺铂、卡培他滨等):癌症治疗药物的发现多归功于大规模的化学筛选和有针对性的设计。

其中,顺铂作为一种常用的化疗药物,是由比尔·罗森博格在20世纪70年代首次合成和研究的。

而卡培他滨是由日本化学家野村文昭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合成和研究的,用于治疗多种癌症类型。

这些都是化学药物发现的典型案例,展示了化学家在药物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药物发现是一个复杂而多步骤的过程,涉及大量的试验、筛选和临床实验证明。

青霉素过敏案例

青霉素过敏案例

青霉素过敏案例青霉素过敏是指对青霉素类药物过敏性反应的一种临床表现,可以表现为轻度的皮肤瘙痒、荨麻疹、红斑;也可以表现为中度的面部水肿、呼吸困难;甚至还可以造成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和死亡。

下面我将介绍一个真实的青霉素过敏案例。

这是一个发生在某医院的一个患者,名叫小明(化名),年仅27岁。

他因为感冒症状较重来到医院就诊,经过医生的诊断,他被诊断为咽炎,并且被开了一种含有青霉素的抗生素药物。

在服药后的第二天,小明开始出现皮疹和瘙痒,他以为这只是正常的药物副作用,没有过多在意。

然而,当天晚上,小明的症状急剧加重,他出现了呼吸急促、喉咙痛、面部肿胀等症状。

他的家人马上将他送到医院急诊科。

在急诊科,医生通过询问病史和检查患者的症状,怀疑小明可能是青霉素过敏反应,并立即进行了治疗。

医生给小明注射了抗过敏药物,并迅速实施了静脉抢救,同时安排了呼吸充足的氧气。

经过2个小时不懈的努力,小明的症状逐渐得到控制,呼吸困难和肿胀也明显减轻。

经过对小明的详细询问和检查,医生得知小明在之前的药物使用中曾经出现过一次轻度的皮疹和瘙痒,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未向医生提及。

这次服用青霉素后的过敏反应则是更为严重的表现。

医生对小明进行了过敏源检测,确诊为青霉素过敏。

在以后的治疗中,医生将避免使用含有青霉素的药物,同时告诫小明,以后不得再使用青霉素类药物。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青霉素过敏并非轻描淡写的小问题,尤其是对于那些有过轻度过敏反应的患者。

任何过敏反应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过敏史。

否则,一旦出现更为严重的过敏反应,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对于临床医生而言,遇到有青霉素过敏史的患者时,应认真询问患者过敏史,特别是询问是否有轻度的过敏反应经历。

在治疗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药物,避免使用含有青霉素的药物。

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症状,一旦出现过敏反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总之,青霉素过敏是一种严重的过敏反应,患者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过敏史。

化学药物的发现和发明的典型案例

化学药物的发现和发明的典型案例

化学药物的发现和发明是医药领域中的重要环节,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化学药物发现和发明的案例:
1. 阿司匹林(Aspirin)
-阿司匹林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镇痛、退烧和抗炎的药物,最初源自水杨酸的化学改进。

1897年,德国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成功合成了阿司匹林,并意识到其镇痛作用。

这一发现被认为是现代医药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2. 青霉素(Penicillin)
-青霉素是世界上第一个广泛使用的抗生素,由亚历山大·弗莱明在1928年发现。

他注意到在培养皿上有一种蓝绿色霉菌,周围的细菌都被抑制了。

后来,诺曼·希特在1940年成功将青霉素分离出来,从而引发了抗生素时代的开端。

3. 地高辛(Digoxin)
-地高辛是一种从毛地黄植物中提取的心脏强效苷类药物,用于治疗心力衰竭。

它最初是由英国化学家威廉斯·威瑟尔在18世纪末纯化出来的。

4. 西咪替丁(Cimetidine)
-西咪替丁是世界上第一种成功商业化的H2受体拮抗剂,用于治
疗消化性溃疡和食管反流性疾病。

它是由英国的詹姆斯·布莱克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发明的。

5. 伊马替尼(Imatinib)
-伊马替尼是一种靶向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的药物,也称为格列卫。

它是由美国诺瓦提斯公司开发并于2001年获得FDA批准上市的。

这些典型案例表明了化学药物发现和发明在医药领域中的重要性,以及科学家们通过不懈努力与创新,为人类健康带来了重大突破。

药品不良反应的案例

药品不良反应的案例

药品不良反应的案例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用药剂量下,药物引起的不良症状或体征。

不良反应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以下是一些药品不良反应的案例,希望能引起大家对药品使用的重视和警惕。

案例一,阿司匹林过敏反应。

小王因头痛服用了阿司匹林片,结果出现了皮肤瘙痒、红肿、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

经医生诊断确认为阿司匹林过敏反应。

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镇痛药,但也是一种常见的致敏药物。

过敏体质的患者在使用阿司匹林前应先进行皮肤过敏试验,以免引发不良反应。

案例二,抗生素肝损伤。

小李因感冒服用了抗生素,结果出现了恶心、呕吐、黄疸等肝损伤症状。

经检查发现是抗生素引起了肝功能异常。

抗生素是一类常用的抗菌药物,但长期或过量使用会对肝脏造成损害。

患者在使用抗生素时应按照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增减药量或延长用药时间。

案例三,非甾体抗炎药胃溃疡。

小张因关节疼痛服用了非甾体抗炎药,结果引发了胃部疼痛、黑便等胃溃疡症状。

经胃镜检查确认为非甾体抗炎药导致的胃溃疡。

非甾体抗炎药是一类常用的镇痛消炎药,但长期或大量使用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

患者在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应避免空腹服用,同时注意保护胃部。

案例四,心脏药物心律失常。

小刘因心脏病服用了心脏药物,结果出现了心悸、胸闷、心律失常等症状。

经心电图检查确认为心脏药物引起的心律失常。

心脏药物是一类常用的治疗心脏病的药物,但不同药物对心脏的影响也不同。

患者在使用心脏药物时应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的情况。

以上案例提醒我们,药品不良反应可能随时发生,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增减药量或延长用药时间;其次,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最后,对于过敏体质的患者,应提前进行过敏试验,避免引发严重不良反应。

总之,药品不良反应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应谨慎对待,避免因药物不良反应而导致身体健康受损。

希望大家能够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了解,做到用药安全、科学、合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酰苯胺
非那西丁
对乙酰氨基酚
对氨基酚羟基醚化后,药理 作用增强而毒性可降低。
药理作用
• 本品为乙酰苯胺类解热镇痛药。 • 通过抑制环氧化酶,选择性抑制下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前列腺素的合成,导致外 周血管扩张、出汗而达到解热的作用, 其解热作用强度与阿司匹林相似; • 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等的合成和释放,提 高痛阈而起到镇痛作用,属于外周性镇 痛药,作用较阿司匹林弱,仅对轻、中 度疼痛有效。
• 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与青霉素类及头 孢菌素类的区别在于其硫原子为氧原子所 替代。克拉维酸是各种青霉素酶型的强力 和不可逆抑制剂,不论在体外还是体内都 能抑制耐药的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特别 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和奇异变形 杆菌所产生的酶。
抗菌作用
• 克拉维酸为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剂,本身仅 有微弱的抗菌活性,但却是很多β-内酰胺酶 的强力抑制剂,能增强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 类对许多产β-内酰胺酶微生物的抗菌活性, 减少这些药物的剂量。
克拉维酸
青霉素类
6 APA
O R1 C
H N
H C6 B C O
H C5
4
S
1
CH3
2
C
3
A
CH3 C O O R2
N
C H
又名棒酸,属于氧青霉烷 类
酰胺酶 作用点
青霉素酶作用点
理化性质
• 链霉菌的代谢产物,为β-内酰胺酶的有效抑 制剂,具有抗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活性 • 理化性质: • 系不稳定的油状物 • 克拉维酸钾为针状结晶,易溶于水。 • 其钠盐为羽毛状结晶(丙酮水溶液),带4分 子结晶水,mp.68℃。
1887
合成非那西丁,它 对头痛、发热、风湿 痛、神经痛及痛经等 效果显著,曾广泛用 于临床。但后来发现 其对肾有持续性的毒 性并可导致胃癌以及 对视网3
对乙酰氨基酚上市, 它具有良好的解热镇 痛作用临床上用于头 痛、发热、风湿痛、 神经痛及痛经等,其 毒性低于非那西丁。
• 本品无明显抗炎作用。
临床应用
头痛
发热
手术后止痛
适应症
风湿痛
神经痛
阿莫西林( Amoxicillin )
NH 2 H H N H H S N O H CH CH COOH
3
O HO
·3H 2 O
3
是一种最常用的青霉素类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一种白色粉末, 半衰期约为61.3分钟。 在酸性条件下稳定,胃肠道吸收率达90%。纤维会影响吸收,降低药 效。在服用此药期间不要吃高纤维食品,如燕麦,芹菜,胡萝卜等。 青霉素过敏及青霉素皮肤试验阳性患者禁用。
不良反应
• 克拉维酸毒性小,临床应用副反应小。对青 霉素等过敏者不宜应用。
常用的复方制剂
• 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 • 注射用替卡西林钠克拉维酸钾
• 【药理毒理】本品为阿莫西林和克拉维酸钾 的复方制剂。阿莫西林为广谱青霉素类抗生 素,克拉维酸钾本身只有微弱的抗菌活性, 但具有强大广谱β内酰胺酶抑制作用,两者合 用,可保护阿莫西林免遭β内酰胺酶水解。本 品的抗菌谱与阿莫西林相同,且有所扩大。 对产酶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凝 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及肠球菌均具良好作用, 对某些产β内酰胺酶的肠肝菌科细菌、流感嗜 血杆菌、卡他莫拉菌、脆弱拟杆菌等也有较 好抗菌活性。本品对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及 肠杆菌属等产染色体介导Ⅰ型酶的肠杆菌科 细菌和假单胞菌属无作用。
对乙酰氨基酚
简述
对乙酰氨基酚( 简称 APAP),又名扑热息痛 。 在热水或乙醇中易溶, 在丙酮中溶解,在水中 略溶。 通常为白色结晶或结晶 性粉末,无臭,味微苦。 熔点168-172℃ 。
药物发展历史
1886
发现乙酰苯胺具有很 强的解热镇痛作用并 在临床上使用,被称 为退热冰 。但后来 发现其毒性太大,特 别是高剂量,可导致 出现高铁血红蛋白和 黄胆,故在临床上已 不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