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祯农书》作者简介及主要内容

合集下载

《王祯农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王祯农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王祯农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王祯农书》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王祯农书》,原名《农书》,是元代写的一部大型农书,王祯撰。

《王祯农书》词语札记

《王祯农书》词语札记

《王祯农书》词语札记王祯农书,又称《农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古典农学著作,汇集了丰富的关于农业的知识,记载著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史。

农书是由春秋战国时期农学家王祯所著。

这部古典著作,非常系统地记载了古代农耕文化、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如何高效、可持续发展农业。

这部著作对建立起完整的农业体系,填补了大量空白,被认为是农业发展的基石。

王祯农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农业知识,也有社会文化、气候等方面的记载。

它记载了适宜的园艺方法,重视土壤耕种,认识到要根据土壤的营养状况,选择合适的种子和种植方式,以期获得较高的产量。

记载了如何把作物分布在不同的地段,以利于获得最佳的生长条件,以及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最大限度地种植作物。

同时,它还记载了如何捕捉、保存和使用雨水,如何防治病虫害,及农耕社会中婚姻,政治以及心灵修养等等,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

《王祯农书》中的许多内容,也都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它的内容不仅提出了技术、科学的观点、伦理思想,并且还涉及到宗教、哲学、社会文化等方面。

例如,它提出了劳动的尊重,把劳动和人的尊严放在同一个高度的概念,表明其重视劳动。

同时,它还以自然为人类生存禀赋一种理解,提倡从自然中学习,并以此来获取智慧。

宪宗时期,《王祯农书》作为官方教育读物受到广泛的重视和宣传,影响了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代工农业社会的入口,使人们认识到了“以物为先贤”的思想,开启了中国农业发展的新篇章,是中国文明史上的一个精彩篇章。

“知此非昔,知昔无今”,由于古代王祯所著《王祯农书》,碰撞出了一场农业文明的革命,使中国古代农业得到飞跃式的发展,被誉为“中华农书”,令我们高度感谢和敬佩,也让我们倍感激悟启发,牢记王祯农书的教诲,努力学习和传承,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古代中国五大农书内容及作者简介20160105

古代中国五大农书内容及作者简介20160105

古代中国五大农书《氾胜之书》:西汉氾胜之著。

该书总结了两千多年以前以我国关中平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的农业生产经验,还讲述了南方的水田耕种方法,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书中对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对作了详细的总结。

书中总结出一种叫“区田法”的耕作方法,“区田法”把耕地分为上、中、下农区三种类型,通过深耕、勤浇、精管,使农作物获得高产。

还介绍了“穗选法”、“溲种法(浸种法)”等选种方法和育种方法,同时还总结了冬麦、春麦、大豆、桑等13种农作物的栽培技术以及嫁接法、轮作、间作、混作等农业技术方面的内容。

该书现存3700多字,内容丰富。

作者:氾胜之(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公元前1世纪的西汉末期,汜水(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北)人,古代著名农学家。

他所编著的《氾胜之书》,总结了我国古代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记述了耕作原则和作物栽培技术,对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而闻名于世。

《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

成书于公元6世纪30—40年代之间,是中国现存最早最系统完整的大型综合性农书,主要反映了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对秦汉以来黄河流域的旱地农业生产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标志着以精耕细作技术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农学也已臻于成熟。

全书共10卷,92篇,11万多字,其篇幅之巨在古农书中可谓罕见。

书中对农、林、牧、副、渔各方面都有详尽论述,被誉为农业百科全书。

全书的体例以系统严整著称,其内容含盖农、林、牧、渔、副等各业,首先重点讲述的是大田作物和蔬菜的种植、果树和林木的栽培以及动物的饲养等主要内容,接著讲述了酿造、食品加工等副业和兼述有实用价值的南方热带植物。

这种编写的体例,成为后世模仿的对象,先后传到日本、欧洲等世界各地。

作者:贾思勰(生卒年不详),青州(今山东寿平县)人,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

北朝北魏末期和东魏,南朝宋至梁时期(公元六世纪),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他十分注重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总结,自高阳太守卸任后,贾思勰就开始致力于农学研究,足迹遍至今河南、山西、河北、山东等地。

《王祯农书》作者简介及主要内容

《王祯农书》作者简介及主要内容

作者简介王祯(1271年-1368年),字伯善,元代东平人。

中国古代农学家、农业机械学家。

元成宗时曾任宣州旌德县尹、信州永丰县尹。

而且,王祯还把教民耕织、种植、养畜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加上搜集到的前人有关著作资料,编撰成《农书》。

主要内容《王祯农书》完成于1313年。

全书正文共计37集,371目,约13万字。

分《农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大部分,最后所附《杂录》包括了两篇与农业生产关系不大的"法制长生屋"和"造活字印书法"。

《王祯农书》在我国古代农学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兼论南北方农业技术。

王祯是山东人,在安徽、江西做过地方官,又到过江、浙一带,所到之处,常常深入考察。

因此,《农书》里无论是记述耕作技术,还是农具的使用、栽桑养蚕,总是时时顾及南北的差别,致意于其间交流。

如垦耕,书中就详述了南北的特点:"自北至南,习俗不同,曰垦曰耕,作事亦异。

"又常把几种作用相同、形制相异的农具放在一起加以叙述,以便于人们比较采用,养蚕方面,采撷南北养蚕方法加以叙述,并指出各有的优缺点,目的是"择其精妙,笔之于书,以为必效之法"。

《王祯农书》是以前所有的综合性整体农书,像《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桑辑要》等,都只记述了北方的农业技术,没有谈及南方,更没有注意促进南北技术的交流。

《王祯农书》在前人基础上,第一次对所谓的广义农业生产知识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提出中国农学的传统体系。

《吕氏春秋·上农》等只是保存先秦有关农业政策、用地、整地和掌握农时的4篇农学论文。

汉代的《氾胜之书》只残存了3000余字,不能见其全貌。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综合性整体农书,只有《齐民要术》。

与《王祯农书》相比较,《齐民要术》内容虽包括了粮食作物、蔬菜和果树栽培、畜牧、兽医、农产品加工以及烹饪等,最后还附有非中国产的一些栽培植物,范围可谓十分广泛,但烹饪占了很大的篇幅。

王祯创作巨著《农书》

王祯创作巨著《农书》

王祯创作巨著《农书》王祯创作巨著《农书》王祯创作巨著《农书》王祯字伯善是元代杰出的农学家,也是印刷技术的改进者。

他少年时,边学习,边从事农业生产劳动。

他对有关农业生产的知识和技术有较为浓厚的兴趣。

后来做了官,也仍然关注着农业生产的情况。

元贞元年至大德四年,王祯在旌德、江西永丰任县官时,提倡农桑,注意公益。

一有闲暇时间,不是从先代典籍中收集有关农业生产及农械革新的材料,就是到田间观察庄稼的长势,到百姓家询问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

他主张要注意改良品种,改革农具,他认为,如果不在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方面多下工夫,单是被动地接受天时、地利,要想提高粮食产量是很难的,如果不能积累粮食,遇到荒年歉收,百姓就要受饥饿之苦,那些到了死亡边缘的贫民,为了生存就会铤而走险,攻打官府,抢掠财物,到那时,要再想恢复安定的社会秩序,就要花十倍的气力了。

因此,他把抓农业生产作为治理地方的关键。

他综合了黄河流域旱田耕作和江南水田耕作两方面的生产实践经验,并结合自己对农业生产的认识和体会,写成了22卷约30万字的农业生产著作《农书》。

王祯的《农书》分为三部分:“农桑通诀”是总论性质,论述了农业生产发展的历史,基本思想是“以农为本”,综合天时、地利、人事方面的有利因素来发展生产。

它概述了耕、耙、种、锄、粪、灌、收等农业生产的理个环节,以及泛论林、牧、纺织等有关技术和经验。

“百谷谱”谈的是栽培技术,是农作物栽培各论的部分,分项叙述了各种大田作物,以及蔬菜、水果、竹木、药材等种植、保护等栽培技术以及贮藏和利用的方法。

“农器图谱”篇幅最多,约占全书的百分之八十,是本书的一大特点。

“农器图谱”是在宋代农器记载基础上的进一步记录。

共附图306幅,无论在数上还是质量上,都是空前的。

不仅当时通行的农业机械形象被记录下来,甚至古代已经失传的机械也经研究绘出了复原图。

如西晋刘景宣的牛转连磨,一牛转八磨,东汉杜诗的水排等,王祯并在描绘的水排图中将皮囊鼓风改绘成当时通行的“木扇”,这为我国木风扇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佐证。

王祯的文言文翻译

王祯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农书》卷三·农器图谱序:“夫农,国之本也。

古者圣王以农为天下之始,故《书》曰:‘后稷教民稼穑。

’《周礼》云:‘太宰之职,掌九谷之政,以供邦国之用。

’《礼记》又曰:‘耕读传家,所以教子弟也。

’盖自羲农以来,农事日益繁兴,器械日新月异,而《农书》之作,所以继往圣之遗烈,述先贤之遗训,俾后学有所考也。

”译文:《农书》第三卷·农器图谱序:“农业,是国家的基础。

古代的圣明君主把农业视为天下的根本,所以《尚书》中说:‘后稷教导民众耕种收获。

’《周礼》记载:‘太宰的职责,掌管九种谷物的政事,以供应国家的需求。

’《礼记》又说:‘耕种与读书传家,这是教育子弟的方法。

’自从羲和神农以来,农业日益繁荣,农具日新月异,《农书》的撰写,正是为了继承古代圣贤的遗业,传承先贤的教诲,让后学者有所借鉴。

”评析:此段文言文主要阐述了农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撰写《农书》的目的和意义。

王祯以古代圣王对农业的重视为引子,引出《农书》的写作背景。

他引用《尚书》、《周礼》和《礼记》中的相关记载,强调农业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以及耕读传家的教育理念。

在翻译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保留原文的文言文风格,如使用“夫”、“故”、“盖”等古汉语虚词。

2. 确保翻译准确,如“后稷教民稼穑”中的“稼穑”应译为“耕种收获”。

3. 适当调整句子结构,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整段译文流畅自然,既保留了原文的韵味,又使读者易于理解。

王祯在《农书》中对农业的重视,以及对后学的关怀,体现了他的崇高品德和远见卓识。

此书不仅是一部农学著作,更是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传世之作。

“多才多艺”的山东农学家――王祯-2019年精选文档

“多才多艺”的山东农学家――王祯-2019年精选文档

“多才多艺”的山东农学家――王祯王祯,字伯善,山东东平人,南宋后期生,元中后期卒,活动于元朝前期至中期。

王祯之所以做《农书》,原因首先在于元世祖实行劝助农耕、发展生产的重农政策。

1260年,忽必烈即位,诏告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初人表现出一种相率写作农书的风气。

具体到山东,除了有优良的农学传统之外,那时的东平已是封建文人荟萃的地方,不少“名士”都曾经在东平设帐授徒,造就人才颇多。

其中王磬、孟祺等人不仅是一代名儒,而且熟悉农业和农学,孟祺就曾经参与《农桑辑要》的编撰工作。

这些人的思想言行对王祯也必然有所影响。

一、清正敬业的地方官王祯于1295年任宣州旌德县尹六年,1300年又任信州永丰县尹,任期不详。

县尹的职责是负责该县的农业生产和赋税徭役,职位低下,而元代县官的官俸是很低的,权势也处于有史以来的最低谷。

王祯在二县任内,为人澹泊,实施德政,颇有政声。

他遵循“古先哲”的教训,躬任民事,教民耕织,至纤至悉。

王祯认为,地方官吏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劝农,而劝农必须身体力行,“不独教之以为农之方与器,又能不扰而安全之,使民心驯而日化之”。

他留心农事,深入系统的钻研,并经常深入农业生产实际调查研究,是一位重农、亲农又务农的地方官,这样的勤奋积累为他劝课农桑以及晚年编撰《农书》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王祯积极提倡农桑,奖励垦耕,教民以方,示民以器。

王祯对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和小农们的保守性有着深刻的理解,所以他坚持不用强硬的行政命令,而是“先示范,后推广”。

王祯由劝农而知农,目睹了农民的力瘁赋重,自愧素餐,深深地同情“野夫田妇”。

他重切实致用,反对虚文。

对滥发公文下乡扰民,箕敛无厌,作威作福的贪官污吏和地主老财给予了强烈的讥讽和抨击,指责他们在农业问题上徒有虚名,只做表面文章,盘剥老百姓的脂膏以肥己的丑陋行径。

王祯长于诗文,农史前辈缪启愉曾称赞王祯“诗、农兼备,可谓多才多艺,非同一般”,徐光启也说王祯“诗学胜农学”。

农学经典书籍: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

农学经典书籍: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

农学经典书籍: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 中国是世界农来的重要起源地之⼀。

古史中关于神农⽒始播百⾕、发明⽾耜等农具的传说,实际上告诉我们:在过去⼀个⾮常遥远的年代,我国的农业就产⽣和确⽴了。

这个年代的确很早,河北磁⼭和河南新郑裴⾥岗等新⽯器时代遗址中发掘出的农业⼯具和⾕物遗存向我们证明,我国的农业有着近万年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直以农⽴国,古语常说“民以⾷为天”,因此历代对农业⽣产的发展都是⼗分重视的。

商代甲⾻⽂中,就有许多关于农事的⼘辞,内容涉及农作物的⽣长、天⽓的晴⾬、收成如何、粮⾷储藏等等。

其中出现了稻、⽲、稷、粟、麦、来(⼤麦)等农作物名称,还有畴、疆、甽(圳)、井、圃等⼟地整治的⽂字,说明当时的农业已经达到相当⾼的⽔平了。

周⼈的祖先后稷,传说是夏代的农官。

他们很早就是⼀个经营农业的部落。

从⾦⽂、《尚书》、《诗经》等古⽂献中的零星记载,我们知道周代在耕地整治、⼟壤改良、作物布局、良种选育、农时掌握、除⾍除草等农业技术⽅⾯都有了初步发展,精耕细作技术已在其中萌芽。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和⽜耕的出现,以及农⽥⽔利事业的发达,标志着我国传统农业的真正到来。

当时的耕作制度已从休闲制向连种制过渡,深耕、熟耘技术逐渐普及,⽥间施肥⽇益受到重视,⼈们更加强调良种的选育并提出了良种选育的标准;另外,当时对“农时”、“地宜”以及病⾍害防治的认识也越来越深⼊。

所有这些,说明我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的⽣产技术体系在这⼀时期已开始形成。

随着农业⽣产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农学研究也开展起来。

到战国时期,重农思想已经形成,并且深⼊⼈⼼。

在诸⼦百家的著作中⼏乎都可以找到重农⾔论以及相关的农学知识的记述。

当时形成的众多学派中,有⼀个学派被称为“农家”,是⼀个专门研究农业政策和农学知识的学术团体。

我国最早的农学著作《神农》、《野⽼》等就是他们的作品。

但是,这⼀时期的农学著作现在都已失传,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有《吕⽒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审时》四篇。

中外历史纲要上人物传记83王祯

中外历史纲要上人物传记83王祯

中外历史纲要上人物传记83王祯编辑张书林王祯,《元史》中无传,《山东省通志》也未载他的事迹,只知他是山东东平县人。

《东平县志》有“王构传”附带一笔提及:“同郡有王祯者,为丰城县尹,著《农书》行世。

”王祯活动的时代,正当元朝初期至中期。

1271 年,元世祖忽必烈改建国号为“大元”。

他在未登大位前就已采纳耶律楚材等的建议,重视农业生产。

登位后,即“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史·食货志》)。

同时,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具体措施,设置农业管理机构和官员。

中统元年(1260),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充随处劝农官;中统二年,立劝农司。

至元七年(1278),“特设司农司,劝课农桑,兴举水利,凡滋养栽种者皆附而行焉”(《元史·食货志》)。

同年,又颁布劝农立社条规十四条。

此外,还组织人编写和多次印发《农桑辑要》一书。

元皇朝统一江南后,江南经济得以继续发展,东南地区北运大都的粮食逐年增加,最多时达到三百五十多万石。

经济作物棉花这时已推广到淮河和长江流域。

随着全国农业的恢复和发展,迫切需要一部总结并指导南北方农业生产的农书。

而元初编写的《农桑辑要》有很大局限性,所记载总结的农业科技知识主要是北方黄河流域旱地农业的。

王祯的《农书》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王祯的家乡东平,位于山东西部,是大运河和黄河交汇之处,元初已文人荟萃。

当时名士加王磐、李昶、徐世隆等都先后在东平设帐授徒,培养了一批学有所长的人才,著名的有宋衜、雷膺、魏初、徐琰、胡祗遹、孟祺、李谦等。

孟祺于至元七年(1270)任山东西道的劝农副使,也是《农桑辑要》的主要编纂者之一。

这些人的思想和言行,对包括王祯在内的东平知识界必然有所影响。

王祯自元贞元年(1295)至大德四年(1300)任宣州旌德县(今安徽旌德县)尹。

在任期间,他生活俭朴,曾捐出薪俸兴修当地的学校、桥梁、道路,教农民种植树艺,施舍医药给有病的穷苦人。

王祯简介_王祯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王祯简介_王祯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王祯
《农书》
元代总结中国农业生产经验的一部农学著作。

王祯撰,二十二卷。

王祯,字伯善,东平人,元贞、大德年间曾任旌德、永丰等地县尹,办学、修桥、施药、劝农,颇有政绩,且熟悉农耕,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于皇庆二年(1313)著成《农书》。

该书分《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大部分。

《农桑通诀》是关于农业的总论,包括农业史、授时、地利、耕垦、耙劳、播种、锄治、粪壤、灌溉、收获等,其中贯穿着“人定胜天”的思想。

《百谷谱》专门叙述各种农作物、菜蔬、瓜果、竹木等的种植法,其中尤以棉花的种植与推广最有价值。

《农器图谱》共有三百零六幅各种农具、农业机械、灌溉工具、运输工具、纺织机械图,每幅图后附有文字说明,详细介绍其结构、使用法。

其中有不少是当时创制或推广的新式农具和机械。

《农书》中还记载了王祯用自制的木活字排印《旌德县志》的情况,他创造的转轮排字盘,附载在《农书》之后。

《农书》中充满了王祯的忧民悯民思想。

他为农业增产、积谷防饥,从而达到“富民”的目的,介绍了很多经验,设想了很多办法;同时,对王公贵族的挥霍浪费,苛敛剥民,表示愤慨。

因此,《农书》又是一部具有进步性和人民性的著作。

王祯《农书》与木活字印刷术

王祯《农书》与木活字印刷术

王祯《农书》与⽊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的发明者公认的是北宋布⾐毕昇,在《梦溪笔谈》中对毕昇的泥活字制法有明确的⽂字记载,元⼤德九年刊印的《梦溪笔谈》,这是现存典籍中最早记载活字印刷术的。

在毕昇之后,另⼀位对活字印刷术发展有重⼤贡献的⼈物当属元代的王祯。

王祯(1271-1368),字伯善,元代东平(今⼭东东平)⼈。

元贞元年(1295)⾄⼤德四年(1300)曾任宣州旌德(今安徽旌德)及信州永丰(今江西⼴丰)县令。

所著《农书》为元代总结中国农业⽣产经验的⼀部农学著作,是⼀部从全国范围内对整个农业进⾏系统研究的巨著。

此书明清以后,有很多刊本。

其内容包括《农桑通诀》、《百⾕谱》和《农器图谱》,⼏乎包括了传统的所有农具和主要设施,图⽂并茂,农具史料尤详,后代农书中所述农具⼤多以此书为范本。

王祯任旌德县令期间,以所记述的⽅法请⼯匠创制了3万多个⽊活字,在⼤德⼆年(1298)试印过《旌德县志》,不到⼀个⽉百部齐备,效率很⾼。

本书所附造活字印书法,记述其⽊活字版印刷术,为后⼈了解⽊活字刷印的流程留下了翔实的资料。

王祯制作⽊活字排版的⽅法,主要内容有:①写韵刻字法。

按韵别写字样,贴于板上刊刻。

常⽤字增刻字数。

共约3万余字。

②锼字修字法。

把板上已刻字锯开成单字,修齐,以“准则”统⼀⼤⼩⾼低。

③作盔嵌字法。

把⽊活字依韵放⼊⽊盔(专⽤⽊制盛器),并排在转轮排字架上。

④造轮法。

制造⽊质转轮排字架,推动转轮,以字就⼈,便于取字、还字。

⑤取字法。

排版时,⼀⼈读字号,⼀⼈从轮上取字。

⑥作盔安字刷印法。

把⽊活字排版在⼀块平板(四边有栏)上,⽤⼩⽵⽚等填平稳,然后顺界⾏纵向刷印。

⽊活字印刷术在清代应⽤甚⼴,武英殿前后共刻制25.35万个⼤⼩枣⽊活字,印刷《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此丛书收书134种,2300多卷,是历史上制造⽊活字数量最多的,其中所收《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记载⽊活字制作及印刷技术,⽐王祯的《造活字印书法》更为详尽与规范,总结古代造字、刻印⼯艺的同时,将各道⼯序⼀⼀绘图,加以说明。

崇尚科学(下)_第二章 卓有建树的农学家王祯

崇尚科学(下)_第二章 卓有建树的农学家王祯

王祯的生平王祯是我国元朝时候一位著名的农学家。

他是山东东平人。

关于记载王祯生平活动的史料很少,因此我们对他的生卒年月以及经历都不十分清楚。

根据史书记载,仅仅知道他做过两任县官,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任旌德县(今安徽省境内)的县尹(县长),在职六年。

后来在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调任永丰县(今江西省境内)县尹,做了多久,没有记载。

王祯是个比较正直的官员,他在县尹任内,为老百姓办过一些好事。

据《旌德县志》记载,他在六年的县尹任内,一直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从来没有搜括过民财。

他捐出自己的薪俸,办学校,修桥梁,办理很多公共事业。

此外还兼施医药,救济穷苦有病的人。

他的这些行为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称赞。

王祯在县尹任内,经常鼓励人民种好庄稼。

他在《农书》里,对那些只知道鱼肉老百姓不认真办事的地方官进行了揭露。

他说,这些人尽做坏事,妨害农时,并且无限制地盘剥人民,自己尽情享乐;他们下乡劝农(鼓励农民努力生产),也是预先通知各社各乡,约集聚会,要老百姓为他们供应差役;有的地方官还乘机敲诈,谎报劝农的功劳。

王祯对这些人异常痛恨,他愤怒地斥责这些人:“名为爱民,其实是害民。

”王祯很想做一个能为国家办事的好官,因此在他的《农书》里,对古代兴修水利、劝助农桑的地方官,如汉代颍川太守黄霸、渤海太守龚遂等人是极为推崇的。

史书上称这些人为“循吏”,意思就是奉公守法的“好官”。

《史记》、《汉书》都有《循吏传》。

王祯认为地方官应当学习这些循吏的榜样。

王祯认为,一个地方官,应该熟悉农业生产的知识。

如果地方官自己对于农事没有知识,那他又怎么能够担负起劝导农桑的责任呢?因此,他平常很留心农事,随时随地留心观察,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终于写成了有名的《王祯农书》。

《农书》大约是王祯在旌德县任内着手编写的,先后经过好几年,直到调任永丰县尹后才编写完成。

1313年,王祯又为这本书写了一篇自序,大约距成书时间已有十年。

《农书》内容丰富,涉及的范围很广,不仅仅限于旌德、永丰两县地域之内。

中国现代科学家[资料]

中国现代科学家[资料]

中国古代科学家中国古代科学家官农——王祯王祯的科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王祯农书》一书中。

《王祯农书》是王祯呕心沥血的代表作。

全书约有13万多字,图版300多幅,共分36卷(另有22卷本,文字全同),内容丰富,条理分明,是古代中国一部对农业生产作出完整系统论述的著作。

《农书》全文分为《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大部分。

《农器图谱》《农器图谱》是《农书》全书的重点,也是最能展现王祯科技思想精华之所在。

在《王祯农书》以前,论述农具的书有唐代陆龟蒙的《来耙经》,其中所介绍的农具以江东犁为主,兼及耙、砺泽等几种水田耕作农具,没有图。

南宋曾之谨的《农器谱》(该书已经失传)所收的农具,不仅数量不及王祯的“农器图谱”多,而且也没有图。

在《王祯农书》以后的重要农书,如《农政全书》、《授时通考》等,虽然也有“农器图谱”,但是它们多抄自《王祯农书》,没有增加多少新内容。

由此可见。

《王祯农书》中的“农器图谱”是王祯在古农书中的一大创造。

关于土地翻治农具,《农器图谱》介绍了犁、犁刀、耙耢等,其中的犁刀别具特色。

犁刀是一种很像镰刀而背比较厚的农具,能够与犁配合起来使用,耕地时犁刀先把草根割断,犁再把土翻起,这样可以使耕作时更为省力、快捷。

《农器图谱》重点介绍的播种农具是接耧车。

耧车在汉代就发明了,到了元代又有了两项重要的创新:一是增加了一个肥料箱,使得播种与施肥能同时进行;二是增加了砘车装置,使得播种后能马上掩土,可大大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对于农业灌溉器械,王祯一方面把传统的龙骨水车创新为用水力来推动,大大节省了人力与畜力,是古代少有的“自动化”机械。

王祯还创制了一种名为“高转筒车”的灌溉机械,能够把水提高到33米高的地面进行灌溉。

两部筒车相接,就可以把水提高66米。

这在古代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创造,而且它的结构又那么简单,对许多地高水低地区的作用尤为显著这个简车的动力,既可以是人力或畜力,在具备较高流速与较大水量的地区也可以是水力。

《农书》中关于尊重客观规律的内容

《农书》中关于尊重客观规律的内容

《农书》中关于尊重客观规律的内容
《农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农业科学著作,由元代农业科学家王祯所著。

在《农书》中,王祯强调了尊重客观规律的重要性,认为农业生产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农业生产的内在规律。

王祯认为,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他提出了一系列农业生产的规律和技术,如土地利用、水利建设、作物轮作、病虫害防治等,都强调了尊重自然规律和客观条件的重要性。

同时,王祯也认为农业生产有其内在的规律,必须遵循这些规律进行农业生产。

他指出,农业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如气候、土壤、水分、肥料等,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掌握其内在规律,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农书》中关于尊重客观规律的内容,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科学家的智慧和思想,对于现代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古代的四大农书

我国古代的四大农书

我国古代的四大农书我国古代的四大农书分别是《齐民要术》、《氾胜之书》、《农书》和《农政全书》。

这些书籍都是古代农业技术的经典之作,对于推动中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对这四部农书进行详细的介绍。

1.《齐民要术》《齐民要术》的作者是北魏的贾思勰,这是一部系统总结古代农业技术和经验的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农书的里程碑。

该书主要内容包括农田耕作、种植、施肥、灌溉、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同时也介绍了家畜饲养和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知识。

这本书对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对世界农业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2.《氾胜之书》《氾胜之书》的作者是西汉的氾胜之,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书之一。

该书主要涉及农田耕作、种植、灌溉、施肥等方面的技术,同时也介绍了农业生产中天时、地利、人和等多方面的因素。

该书注重实践,语言简练,对于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农书》《农书》的作者是元朝的王祯,这本书是中国古代农书的杰出代表作之一。

该书主要内容包括农田耕作、种植、灌溉、施肥、植保、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技术,并且还介绍了各种农业器械和农村生活用品等方面的知识。

该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实践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4.《农政全书》《农政全书》的作者是明朝的徐光启,这是一部大型农书,全书共分18卷,涉及农业政策、农田水利、土地利用、农业科技、农产品贸易等多个方面。

这本书是中国古代农书的集大成者,不仅总结了前人的经验,而且引入了西方农业知识,是中国古代农书的巅峰之作。

该书对于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这四部农书是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经典之作,它们在推动中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书籍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实践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这些书籍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遗产之一。

它们对于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世界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六部农书不可不知

六部农书不可不知

《农书》的作者是南宋的陈敷。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

主要包括财力、地势、耕耨、天时、六种、居处、粪田、薅耘、节用、稽功、器用、念虑十二篇,篇中皆突出一个“宜”字,外加“祈报篇”和“善其根苗篇”两篇,讲述有关祈神报恩和水稻育秧事宜;卷中题为《牛说》,讲耕牛的饲养、使用和疾病防治。

卷下名《蚕桑》,主要介绍种桑和养蚕的技术。

《农书》是中国现存最早总结江南水稻地区栽培技术的一部农书。

它在经营管理、土地利用、土壤肥料、农学体系、水稻育秧栽培等方面多有建树。

《农桑辑要》是元代专管农桑、水利的中央机构“大司农”主持编写的。

具体的编写人是孟祺、张文谦、畅师文、苗好谦等人。

它是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

全书分作七卷。

从全书的整个布局来看,基本上继承了《齐民要术》的内容,但也有所发展。

书中将蚕桑放在与农业同等重要的地位,栽桑养蚕各一卷,所占篇幅近全书的三分之一。

书中还新添了苎麻、木棉、西瓜、胡萝卜、同蒿、人苋、莙薘、甘蔗、养蜂等内容。

王祯《农书》的作者是元代的王祯,成书于1304年前后。

书由三部分组成:即农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

与过去只偏重于记载北方或南方农业的农书不同,王祯《农书》是第一本兼论南北农业技术的农书,书中对南北两地农业所采用的技术和工具等作了对比,以起取长补短,相互交流,共同促进的作用。

《农政全书》作者是明代的徐光启。

书分十二门(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收养、制造、荒政),六十卷,七十余万言。

这书主要包括农政思想和农业技术两大方面。

书中提到用垦荒和开发水利的方法来发展北方的农业生产,书中还发展了中国古代农学的风土论思想。

《补农书》原本是指清初张履祥对明末《沈氏农书》所作的补充。

现在所见到的《补农书》是由《沈氏农书》和《补农书》合编而成,分上下两卷。

这是一本记载明末清初浙江嘉湖地区农业生产的地方性农书,反映了明清之际当地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发展水准。

《授时通考》,意思是:“敬授人时,农事之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王祯(1271年-1368年),字伯善,元代东平人。

中国古代农学家、农业机械学家。

元成宗时曾任宣州旌德县尹、信州永丰县尹。

而且,王祯还把教民耕织、种植、养畜所积累的丰富经验,加上搜集到的前人有关著作资料,编撰成《农书》。

主要内容
《王祯农书》完成于1313年。

全书正文共计37集,371目,约13万字。

分《农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大部分,最后所附《杂录》包括了两篇与农业生产关系不大的"法制长生屋"和"造活字印书法"。

《王祯农书》在我国古代农学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兼论南北方农业技术。

王祯是山东人,在安徽、江西做过地方官,又到过江、浙一带,所到之处,常常深入考察。

因此,《农书》里无论是记述耕作技术,还是农具的使用、栽桑养蚕,总是时时顾及南北的差
别,致意于其间交流。

如垦耕,书中就详述了南北的特点:"自北至南,习俗不同,曰垦曰耕,作事亦异。

"又常把几种作用相同、形制相异的农具放在一起加以叙述,以便于人们比较采用,养蚕方面,采撷南北养蚕方法加以叙述,并指出各有的优缺点,目的是"择其精妙,笔之于书,以为必效之法"。

《王祯农书》是以前所有的综合性整体农书,像《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农桑辑要》等,都只记述了北方的农业技术,没有谈及南方,更没有注意促进南北技术的交流。

《王祯农书》在前人基础上,第一次对所谓的广义农业生产知识作了较全面系统的论述,提出中国农学的传统体系。

《吕氏春秋·上农》等只是保存先秦有关农业政策、用地、整地和掌握农时的4篇农学论文。

汉代的《氾胜之书》只残存了3000余字,不能见其全貌。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综合性整体农书,只有《齐民要术》。

与《王祯农书》相比较,《齐民要术》内容虽包括了粮食作物、蔬菜和果树栽培、畜牧、兽医、农产品加工以及烹饪等,最后还附有非中国产的一些栽培植物,范围可谓十分广泛,但烹饪占了很大的篇幅。

《王祯农书》则明确表明广义农业包括粮食作物、蚕桑、畜牧、园艺、林业、渔业,把《齐民要术》中的酿造、腌藏、果品加工、烹饪、饼饵、饮浆、制糖,以及煮胶、制
笔等农产品加工的内容去掉了。

《齐民要术》还没有明确的总论概念,属于这方面的内容只有《耕田》和《收种》两篇,构成全书的主要是农作物栽培各论,分别孤立地叙述各项生产技术。

而《王祯农书》中的《农桑通诀》则相当于农业总论,首先对农业、牛耕、养蚕的历史渊源作了概述;其次以"授时"、"地利"两篇来论述农业生产根本关键所在的时宜、地宜问题;再就是以从"垦耕"到"收获"等来论述开垦、土壤、耕种、施肥、水利灌溉、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业操作的共同基本原则和措施。

《百谷谱》很像栽培各论,先将农作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一一列举各属类的具体作物。

分类虽不尽科学,更不能与现代分类相比,但已具有农作物分类学的雏形,比起《齐民要术》尚无明确的分类要进步。

《农器图谱》是全书重点所在,插图306幅,计20集,分为20门,261目。

另外,在《农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大部分之间,也相互照顾和注意各部分的内部联系。

《百谷谱》论述各个作物的生产程序时就很注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农器图谱》介绍农器的历史形制以及在生产中的作用和效率时,又常常涉及《农桑通诀》和《百谷谱》。

同时根据南北地区和条件的不同,而分别加以对待。

既照顾了一般,又重视了特殊。

将农具列为综合性整
体农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王祯农书》开始的,也是本书一大特点。

我国传统农具,到宋、元时期已发展到成熟阶段,种类齐全,形制多样。

宋代已出现了较全面论述农具的专书,如曾之瑾所撰的《农器谱》。

可惜该书已亡佚。

《王祯农书》中的《农器图谱》在数量上是空前的。

《氾胜之书》中提到的农具只有10多种,《齐民要术》谈到的农具也只有30多种,而《农器图谱》收录的却有100多种,绘图306幅。

在做这部分工作时,王祯花费精力最多,不仅搜罗和形象地描绘记载了当时通行的农具,还将古代已失传的农具经过考订研究后,绘出了复原图。

如西晋刘景宣创制的"磨",奇巧特异,用一牛拉,能"转八磨之重"。

可惜久已失传,王祯经过查找资料研究、把它进行复原,并名之为"连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来炼铁。

到元代制法已不可考,王祯也多方搜访,力求复原,并加以发展。

古代水排用皮囊鼓风,而王祯复原所绘的水排已经用木扇来鼓风了。

王祯对轮轴特别感兴趣,在"杵臼门"、"灌溉门"、"利用门"中,集中了57种与轮轴有关的生产工具。

在此基础上,他自己又创制成了"水砻"和"水轮三事"。

其中尤以"水轮三事"最为机巧,具备有磨、砻、碾三种功能。

《农器图谱》展示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卓越成就。

在此之后
的农书和其他一些书籍,如《三才图绘》、《农政全书》、《古今图书集成》、《授时通考》等书中与农事有关的插图基本上都渊源于本书。

"授时指掌活法之图"和"全国农业情况图"也是《王祯农书》的首创。

后图的原图已佚失,无法知其原貌。

现在书中看到的一幅是后人补画的。

"授时指掌活法之图"是对历法和授时问题所作的简明小结。

该图以平面上同一个轴的八重转盘,从内向外,分别代表北斗星斗杓的指向、天干、地支、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以及各物候所指示的应该进行的农事活动。

把星躔、季节、物候、农业生产程序灵活而紧凑地联成一体。

这种把"农家月令"的主要内容集中总结在一个小图中,明确、经济、使用方便,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叹赏的绝妙构思。

《王祯农书》附录中的"造活字印书法"是王祯把请工匠刻制的3万多个木活字,以及自己发明的可减少排字工人的疲劳与提高效率的转轮排字盘,用来试印《旌德县志》成功的方法与经验的总结。

虽然与农业生产无关,但都是对印刷排字技术的一大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