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 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

三《生态学》基本概念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系统:是指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事物有规律的联合的集合体,是有序的整体。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息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食物链: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

生态平衡: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达到了相互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生态因子: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

物候:在季节明显的地区,生物适应于天气条件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应的发育节律。

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集合。

单体生物:每一个体都是由一个受精卵直接发育而来,个体的形态和发育都可以预测。

构件生物: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一结构单位,或构件,然后发育成更多的构件,形成分支结构。

构件发育的形式和时间是不可预测的。

生命表:指描述种群死亡过程的具有固定格式表。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殖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

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种内调节:指种内成员间,因行为、生理和遗传的差异引起的一种密度制约性调节种间调节:指捕食、寄生、种间竞争共同资源因子对种群密度的制约过程。

集合种群:指的是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种群。

繁殖成效:个体现时繁殖输出与未来的繁殖输出地总称。

繁殖价值:在相同时间内待定年龄个体对于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贡献。

亲本投资:主要在子代个体的大小和多少上决定取舍,大则少,小则多。

婚配制度:是指种群内婚配的种种类型,包括配偶的数目,配偶持续时间,以及对后代的抚育等。

社会等级:是指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生态位:生物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以及与栖息、食物、天敌等多环境因子的关系。

(完整)生态学名词解释

(完整)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自主整理生态学:就是研究生命有机体和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圈(biosphere):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

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尺度 (scale):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环境(environment):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境(habitat):生物个体、种群和群落,在其生长、发育和分布的具体地段上各种具体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

大环境: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大气候小环境: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小气候生物群系:如热带森林生态因子: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1840年德国有机化学家J。

Liebig(李比希)在研究植物时发现: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这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内容: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Blackman限制因子定律::除了最小因子外,生态因子的最大状态也有限制性现象。

在此基础上提出最小、最适、最大“三基点”。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因子就是所谓的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1913年美生态学家V。

E。

Shelford 认为: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或生态价:每种生物对每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上限和一个下限,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驯化:生物借助于驯化过程可以稍稍调整它们对某个生态因子或某些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休眠:是动植物抵御暂时不利环境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理机制。

(完整版)生态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生态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食物链:各种生物以其独特的方式获得生存、生长、繁殖所需的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的关系在生物间进行传递,如食草动物取食植物,食肉动物捕食食草动物,这种不同生物间通过食物而形成的链锁式单向联系称为食物链。

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营养级:是指生物在食物链之中所占的位置。

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的方式获取相同性质食物的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可分别称作一个营养级。

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把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有机体的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能量,按营养级位顺序排列并绘制成图,其形似金字塔,故称生态金字塔或生态锥体。

物种: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环境:影响生物机体生命、发展与生存的所有外部条件的总体.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例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类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适应:是生物随着环境生态因子变化而改变自身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以便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

生态适应是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

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接受同样生态环境选择,只有能适应环境的类型才得以保存下去。

趋异适应:同种生物如长期生活在不同条件下,它们为了适应所在的环境,会在外形、习性和生理特性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别,这种适应性变化被称为趋异适应。

生态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态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态学名词解释大全生态学(Ecology)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领域。

它关注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种与非生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能量在生物系统中的流动。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体和其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特定地点或区域。

它包括所有生物和非生物成分,它们在特定环境中相互作用,产生特定功能和生态过程。

种群(Population)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特定地区内共同生活的个体的集合。

种群的大小、密度和组成取决于出生、死亡、迁移和繁殖等因素。

栖息地(Habitat)栖息地是指生物种群或个体居住和繁殖的特定地理区域。

栖息地提供食物、水和庇护所,并满足物种生存和繁衍的需要。

群落是指同一区域内各种不同物种共同生活和相互作用的群体。

群落的组成取决于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共同生存所需的生态因素。

共生(Symbiosis)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其中两者从中获益。

共生可以是互惠互利的,也可以是一方获益而不损害另一方的。

食物链(Food Chain)食物链描述了一个生物通过食用其他生物得到能量的步骤。

它通常包括多个级别,从生产者(植物)到消费者(动物)再到更高级的消费者,形成能量转移和传递的链条关系。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生态足迹是指个人、组织或社会对环境资源的消耗和影响。

它衡量了消耗或污染资源的数量,并将其与地球提供的可持续资源量进行比较。

濒危物种(Endangered Species)濒危物种是指目前数量很少,并且有面临灭绝威胁的物种。

它们的减少主要是由于栖息地破坏、过度捕捞或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

生态工程(Ecological Engineering)生态工程利用生物学和工程学原理来恢复、保护和改善生态系统。

它包括使用植被、建设人工栖息地和减少环境污染等方法来维护生态平衡。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生态学名词解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一、名词解释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食物链:各种生物以其独特的方式获得生存、生长、繁殖所需的能量,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的关系在生物间进行传递,如食草动物取食植物,食肉动物捕食食草动物,这种不同生物间通过食物而形成的链锁式单向联系称为食物链。

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营养级:是指生物在食物链之中所占的位置。

在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凡是以相同的方式获取相同性质食物的植物类群和动物类群可分别称作一个营养级。

生态金字塔:生态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把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有机体的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能量,按营养级位顺序排列并绘制成图,其形似金字塔,故称生态金字塔或生态锥体。

物种: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环境:影响生物机体生命、发展与生存的所有外部条件的总体.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例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类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适应:是生物随着环境生态因子变化而改变自身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以便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

生态适应是在长期自然选择过程中形成的。

趋同适应:是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接受同样生态环境选择,只有能适应环境的类型才得以保存下去。

生态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生态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生态学名词解释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似昼夜节律: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

xx规律: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

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

生物钟: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

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

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环境问题。

(P1)答: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2、可持续发展。

(P3)答:在不危害后来人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和愿望。

3、温室效应。

(P9)答:存在于大气中的某些痕量物质和存在于对流层中的臭氧具有吸收太阳能在近地表面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的作用。

4、酸雨。

(P13)答:是指雨水中含有一定数量酸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等)的自然降水现象。

5、生态学(P15)答:生态学是环境学的理论基础。

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6、环境生态学(P18)答:(environmentalecology)就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7、人为环境(P29)答:人类区别于动物之处不是被动的去适应环境,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劳动去改造环境。

这种由于人类的活动干扰起起环境质量的变化所形成的环境。

8、纬度地带性(P22)答: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自然环境具有规律性的变异特点。

9、垂直地带性(P22)答: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出现垂直地带分异的规律性变化。

10、适应(P38)答:是生物在环境中,经过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种适合环境条件的特性与性状的现象,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1、光化学烟雾(P47)答:是白色烟雾,有时带有蓝紫色或黄褐色,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并具有特殊的气味。

烟雾是光化学氧化剂混合物,主要由臭氧(O3)、氮氧化物(NO3)、过氧乙酰硝酸酯(PAN)类组成。

12、春化作用(P48)答:温度对生物的作用主要是变温,因为白天适当高温有利于光合作用,夜间适当低温使呼吸作用减弱,光合作用产物消耗少,净积累增多。

同时低温对某些植物的开花发结果有一定刺激的作用。

13、热污染(P49)答: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人们的生命需要,使能源的消耗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汽、热废水,引起环境增温而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效应的现象称为热污染。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环境中各种元素沿着特定的路线运动,由周围环境进入生物体,最后回到环境中,各种元素运动路线所包含着的活有机体的有机阶段和由各元素基本化学性质所决定的、无生命的阶段所组成的循环运动过程,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全球变化:全球变化,是指人类社会本身及其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球环境的变化,这里包含着极其复杂的多重相互作用过程。

3、生物放大作用:生物放大是指在同一个食物链上,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来自环境的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的现象。

生物放大一词是专指具有食物链关系的生物说的,如果生物之间不存在食物链关系,则用生物浓缩或生物积累来解释。

4、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

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的危险;许多基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其中碳循环与全球温室效应密切相关,生态系统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5、食物链: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按照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可将食物链分为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碎食食物链)、和寄生食物链。

6、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群落中一些物种侵入,另一些物种消失,群落组成和环境向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称为演替。

7、建群种:建群种是优势种中的最优者,即盖度最大(重量最大),多度也大的植物种。

建群种是群落的创造者、建设者。

如油松是燕山油松林内的主要层(乔木层)的建群种。

建群种在个体数量上不一定占绝对优势,但决定着群落内部的结构和特殊环境条件。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

.'. metapopulation(集合种群):指的是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 的区域种群。

life form (生活型):指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 但体型相似,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是相似的。

dominant species (优势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

territory (领域):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 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 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

cclimation (驯化):由实验诱导的,生 物对外界环境适应性的改变。

ecotone (群落交错区):不同群落之间的 过渡带。

niche (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 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allelopathy (他感作用):也称作异株克 生,通常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 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 或间接的影响。

constructive species (建群种)群落的不同层次可以有各自的优势种,优势层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

climax community (顶级群落):是生态 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 其中各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 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生产量和消耗 量(如呼吸)也都达到平衡。

biodiversity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中的多样性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它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所有 种及其组成的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可以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3个层次。

production efficiency (生产效率):指形 成新的生物量的生产能量占同化能量的百 分比。

fitness (适合度):以基因型个体的平均 生殖力乘以存活率算出。

law of tolerance (希尔福德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 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学名词解释(00001)

生态学名词解释(00001)

生态学名词解释生态学(ecology):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enviroment):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ecilogical factor):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组成环境的因素。

生态幅(ecological valence):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低点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生境(habitat):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

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种群(population):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群落(community):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系统(system):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 law of minimum)及补充原理: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稳的状态下才能适用;要考虑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

耐受性定律(Shelford’law of tolerance):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limiting factor):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史,这个因素成为限制因子。

内稳态(homeostasis):在外界环境因子变化时,生命系统控制其内部相应因子使其保持稳定的状态。

稳态是通过生理和行为来调整的。

自然驯化acclimatization是指在自然条件下,生物在生理或形态上的不可逆调整,以适应环境因子变化的过程。

生态学的名词解释

生态学的名词解释

生态学的名词解释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探究物种之间以及物种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涉及到从微观层面的分子与细胞,到宏观层面的生态系统和地球生态环境。

1.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一定地域范围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生物群落(由各种生物种群组成的)和非生物环境(如土壤、水体、气候等)。

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物种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不断发生着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和转化,形成了复杂而稳定的生态系统。

2. 个体(Individual)个体是生物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生物学层级中最基本的单元。

个体可以指单个生物体,也可以指一群具有相同遗传特征的生物个体。

在生态学中,个体是生态系统中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的基本单位,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种群结构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物种(Species)物种是生态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由亲缘关系最近的个体组成的群体,这些个体之间可以通过有性繁殖相互繁殖,并且能够产生具有类似性状的后代。

物种是生态学中研究的基本单位,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4. 生物群落(Biological community)生物群落是一个特定地区内的所有物种组成的总和,这些物种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一种动态平衡。

物种在生物群落中通过竞争、合作、捕食、寄生等方式相互影响,形成复杂的生态链,并且共同塑造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5. 共生(Symbiosis)共生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体在长时间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相互利益的关系。

共生分为互利共生和一方受益共生两种类型。

互利共生是指两个物种通过彼此的相互作用而受益,例如蚂蚁与某些植物的关系。

一方受益共生则是指其中一个物种从另一个物种身上获得利益,例如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

6. 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生态位是指一种物种在生物群落中所占据的特定的生态环境和功能位置。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1.生态梯度:生物群落沿一环境梯度的变化序列称为群落梯度,环境梯度与群落梯度的综合称为生态梯度。

生活型: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在一定环境综合影响下所呈现的适应形态特征。

或者,生活型是指植物地上部分的高度与其多年生组织(冬季或旱季休眠并可存活到下一个生长季节)之间的关系。

3.最小面积:能够包含群落绝大多数物种的群落的最小面积称为最小面积。

4.蒸发散:土壤水经植被蒸腾和地表水分蒸发进入大气,植被的蒸腾和蒸发作用称为蒸发散。

5.竞争排斥原理:又称为高斯(Gause)假说,指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能长期共存。

6.种群:在一定的空间内,能够相互杂交、具有一定结构和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生物群落:在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生境下,若干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

温室效应:由于CO2、CH4、H2O等温室气体的存在,大气阻挡了地球表面的长波辐射,而使地球表面温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之内,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生态趋同: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往往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和途径,在外貌上及内部生理和发育上表现出一致性或相似性。

三向地带性:随着地球表面各地环境条件的规律性变化,植被类型呈现有规律的带状分布,这种规律表现在纬度、经度和垂直方向上,称为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

11.净生产力:除去呼吸消耗以后而剩余的有机物的积累速率称为净生产力。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所需的养分元素从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流入生物部分,并在不同营养级间进行传递,然后又回到非生物部分,养分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这种传递过程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耐性定律:由谢尔福德(Shelford)于1913年提出: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为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其中包括最适生存区。

14.食物链:能量或食物依存关系具有高度的次序性,每一生物获取能量均有特定的来源。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1.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学科2.环境:在生态学中环境是指生物周围存在的一切事物,即影响有机反应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即生物的栖息地3.生态因子:环境中间接或直接影响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的因子生存因子:(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4.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5.阈:是任何一种环境因子对生物产生可见作用的最低量6.率:以变化量除以时间,表示某种改变随时间的变化速度7.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8.最适度:生物平均产量最高而变异系数最小的某环境因子的量9.适应组合: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都存在着形态适应、生理适应和行为适应,但是对某生物环境条件的适应通常并不限于一种单一机制,往往要涉及一组或一整套彼此相互关系的适应性10.限制因子:在众多环境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素称为限制因子一般情况下两类生态因子最容易起限制作用:1有机体十分需要而环境中含量很低的物质和元素;2有机体对其耐性限度低,而在环境中又易变化的因子11.耐受定律:任何一种环境因子对每一种生物都有一个耐受性范围,范围有最大限度和最小限度,一种生物的技能在最适点或接近最适点时最强,趋向这两端时就减弱,然后被抑制12.生态幅:又称生态价、耐受限度或适应幅度,是指每种生物有机体能够生存的环境变化幅度,即生态因子最高、最低(或耐受性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13.耐受冻结:动物可以耐受机体中水的结冰,如摇蚊幼虫14.超冷:是指体液的温度下降到冰点以下而不结冰,如小叶蜂15.两极同源:南北两半球中高纬度的生物在系统分类上表现有密切的关系,有相应的种、属、科存在,这些种类在热带海区消失,称为两极同源16.热带沉降:即某些光温性和广深性的冷水种,其分布可能从南北两半球高纬度的表层通过赤道区的深水层面而连成一个分布(赤道区沉降至深水层)17.范霍夫定律(Q10):体温决定有机物的代谢强度,温度每升高10摄氏度,化学过程的速率即加快2-3倍,即Q10=T/(T-10)=2-318.生物学零度:是指生物生长发育的温度下限:即生物发育的起点温度19.积温:通常把生物整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发育阶段内,高于一定温度度数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生物或发育阶段的积温Σ(Ti-T0)20.物候:植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水分的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植物发育规律21.周期性变化:是指同一种浮游生物在一年中不同的季节或经过若干个世代以后,在形态上发生的变化22.海水的盐度:当糖类全部转化为氯化物,溴和碘已为氯所取代,所有有机物已经完全氧化,1kg海水中所含有的全部可溶性无机物的总克数,以S‰或S表示23.随渗:水生生物体内的渗透压与环境一致,如海蚯蚓24.调渗:外液化学成分波动很大时,内液化学成分和渗透压仅有较小变化,显示一定调节能力25.离子系数:水体中1价阳离子和2价阳离子的比值(M/D),看作水的生态质量的一个指标26.呼吸系数(呼吸R1Q):有机体呼吸时排除的CO2和所消耗的O2量之比27.临界氧量:环境的含氧量降低到一定的临界时,动物对氧的呼吸率就发生显著的变化,以至于不能维持正常的呼吸强度,这时的含量称为临界氧量28.窒息点(氧阈):动物在环境含氧量降低到临界氧量更低的某个界限时,开始死亡,这个界限称为各种动物的窒息点29.基底:是指动物在全部或部分生命活动过程中,于其表面栖息或在其内部生活的物质30.种群:是占据某一地区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集合31.种群密度:是一个相对的度量,它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容积内有机质的量32.阿利氏规律:每一物种都存在着自己的最适的种群密度,并且按照环境的具体条件而改变其最适密度,过疏或过密都会引起抑制作用33.种群的年龄分布:是指种群中各年龄组在种群内所占的比例,即各年龄级的相对比率34.个体的异质性:种群中个体存在形态和生理上的差别称为个体的异质性,是物种最有效的利用生活资源的一种重要适应35.选择指数:用某种食物在动物消化道中的百分率(r x)和在饲料基础中的百分率(P x)的对比,作为动物对此种事物的选择指数,即E=r x/P x36.生理寿命:是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的最大寿命37.生态寿命:指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实际平均寿命38.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条件下,种群中的个体都是由于老年而死亡,即动物都活到生理寿命的平均死亡率39.实际死亡率:是指种群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平均死亡率,实际种群活到生态寿命时的死亡率40.存活曲线:以年龄为横坐标,存活个体或存活率为纵坐标得到的曲线41.内禀增长力:是指在最适条件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率42.领域制:是指某种动物的个体或特定群体(配偶或家族)占据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地域43.周期增长率(A):种群以每年(或其他时间单位)为以前一年(Nt+1)/Nt倍的速率而增长的增长率,以t为横坐标,Nt为纵坐标,图形成“J”形44.环境负载量:是指一个特定种群在一定时期内,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生态姿态说能支持的种群有限大小,即种群的增长水平(环境负荷量、环境容纳量)45.生物群落:生活在同一生境,彼此相互作用的各种生物的集合体46.多度:是指群落中各物种的个体数量47.相对多度:是指群落中各物种的个体数量占群落总个体数量的比例48.群落的演替:在一定区域内,群落有一个类型有顺序的转化为另一个类型的过程49.生态位:是指一种生物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或作用,包括营养生态位、空间生态位和超体积生态位50.食物网:生物群落中,所有食物链相互交叉所形成的食物链网络51.物种多样性:是指构成群落的物种数目,及群落异质性,各物种种群的大小和数目52.群落的稳定性:是指群落处于顶级群落的相对稳定状态,即生态平衡状态,包括一定时间内维持种间相互组合和数量关系的能力,以及受搅动时恢复到原来平衡状态的能力53.边缘效应:在群落交错区中生物种类增多、种群密度增长和生产力较高的现象,如湿地54.共位群:同一群落中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组合55.生态等值者:私利隔离条件下,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组合56.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预期生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彼此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循环、信息联系的统一体57.物质循环:是指生物圈里任何物质或元素沿着一定路线从周围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周围环境的循环往复过程58.营养物循环:生物所必须的化学元素和无机化合物的运动59.营养物的再循环途径:是指系统中可供自养生物重新利用的营养物的生成,或者说营养物从生物返还环境的过程60.下行效应:是指生态系统中较高营养级上的生物对较低营养级生物及理化环境的控制或调节作用61.生态效率:食物链不同营养级上的能量流之间的碧绿是能量传递效率,这些比率比百分比数表示通常称之为“生态效率”62.微型食物网:是指在超微或超微浮游植物之间构成的食物网63.生态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随时间而改变,亦即生态演替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有规律的渐而取代直到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顶级群落为止的过程64.顶级群落:是演替系列中最后的稳定群落,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65.演替系列:在特定的生态系统中,群落由一个到另一个的整个取代66.生态系统的演化:是指地球上生态系统自身的发生(起源)、发展(进化)过程,即生态系统的发展史67.现存量(生物量):是指水体某一时刻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生物有机质的重量68.水体鱼载力:水体单位面积内生态能维持的最高的鱼重量69.生产力:是指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或单位水体积内所产生的生物有机质的重量70.周转率:一定时间内新增加的生物量(P)与这一段时间内平均生物量(B)的比率,即P/B71.周转时间:周转率的倒数(B/P),它表示生物量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72.初级产量:自养生物通过光合作用或化合作用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或单位容积内所含合成有机质的量73.次级产量:异养生物在单位时间内同化、生长和繁殖而增加的生物量或所储存的有机质的量74.林德曼定律:描述被植物固定的能量按照10%~20%的效率沿食物链向下传递75.初级生产量:自养生物所固定的总能量或所合成的全部有机质的量76.初级净产量:自养生物本身呼吸消耗以外剩余的能量或有机质的量77.群落净产量:整个生态系统中自养生物所固定的能量除去全部生物呼吸消耗以外的剩余部分:78.胞外产物:植物在生活过程中经常向水中释放溶解有机质(DOM):这一部分有机质可占光合作用的相当比重79.水柱呼吸量:代表水层有机质的分解速度,也就是黑瓶中氧的消耗量,主要包括富有植物本身亦即细菌和富有动物呼吸的耗氧量80.新生产力:由新生的营养盐所支持的那部分生产力81.他感作用:植物的分泌物对其本身或其他植物有不良影响(种间竞争)82.微生物环:是指自养或异养微生物可将光合作用过程中释放的DOM转化为POM(细菌本身)并被微型浮游动物(特别是原生动物)所利用,最后这部分初级生产力的能量得以进入后生动物,这一过程叫微生物环83.日粮:即指动物每天所食的饵料的湿重和动物本身体重的百分比,常用来表示摄食强度84.形态土壤指数(MEI):从水中磷、氮等营养盐类含量和水的深度等非生物因素来估计鱼产力MEI=TDS/Z或λ/Z,TDS:溶解固体总量(mgh)λ:电导率Z:平均深度(m)85.富营养化:由于人类活动,水体中营养物质增加,引起植物过量生长,和整个水体生态平衡的改变,因而造成胃寒的一种污染现象86.Carlson营养状态指数(TSI):根据透明度、Chla、总磷、COD等单项指标间的相关性建立的综合指标87.清洁生产: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清洁的能源,无或少废料以及生产无公害产品等88.赤潮:是海洋或近海水养殖水体中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爆发性增殖而引起变色并使海洋动物受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89.全球变化:是指地球生态系统在自然和认为影响下出现的可能改变地球承载生物能力的全球环境变化,包括气候的变化,温室效应,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生态环境的变化90.生态恢复:是针对受损的生态系统而言,恢复生态系统合理的结构,高效的功能和协调的关系91.恢复生态学:应用生态学原理方法,对人为干扰引起的群落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进行恢复的科学92.胁迫(应力):是指由于外部的力,不均匀的温度等引起的一个弹性物质的变形或应力变化93.胁迫效应:描述各种因子能引起一个有机体的正常胜利状况的一些可检出的变化,或是引起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天然状况的一些可检出的变化94.水污染:由于人为的原因使水质发生变化,导致水的任何有益的用途受到现实的或潜在的损害,即水体进入某种污染物使水的质量恶化并使水的用途受到不良影响95.背景值(本底值):是指未受到人为影响或者基本未受污染的环境中某种物种的天然含量或浓度96.生物降解:凡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能对天然的和合成的有机物质进行破坏的矿化作用和过程97.同化容量:Cairms(1997)人为在生物效应浓度之下的同化容量98.生物多样性:一般指各种生命形式的资源,即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99.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有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包伙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100.生态锥体:通过各营养级的能量、数量、生物量流动,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把能量、数量、生物量变化画成图,都是呈现锥体型(即金字塔型),统称为生态锥体101.生态对策:从进化论观点看,生物适应于不同环境并朝着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102.拮抗作用:多种离子在水中共同存在使毒性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103.平衡溶液:各种盐类混合后,产生的毒性等于或者大于同浓度的两种溶液毒性之和104.协同作用:两种溶液混合后,产生的毒性等于或大雨同浓度的两种溶液毒性之和105.水呼吸:是一个综合的耗氧过程,包括浮游细菌、浮游植物、富有动物的呼吸,以及细菌对溶液悬浮有机质的分解106.原始合作: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互受其益,但而者之间并非不能分离的一种种间关系107.食物链:生产者形成的有机质从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移动的途径108.“库”:物质循环中某些生物或者非生物环境中某化学元素的数量109.生活型。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2.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3.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4.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5.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6.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7.种群:由同种个体所组成的;占有一定空间的;具有潜在杂交能力和自己独立的特征、结构和机能的整体;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8.群落: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该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9.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10.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11.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12.似昼夜节律:动物在自然界所表现出来的昼夜节律除了由外界因素的昼夜周期所决定的以外、在内部也有自发性和自运性的内源决定、因为这种离开外部世界的内源节律不是24小时、而是接近24小时、这种变化规律叫似昼夜节律.13.阿朔夫规律: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对于夜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并且这种延长的增强、这种延长越明显.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黑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延长、对于日出性动物处于恒光的条件下、它们的昼夜周期缩短、并且这种缩短随着光强的增强、这种缩短越明显.14.生物钟:是动物自身具有的定时机制.15.临界温度:生物低于或高于一定的温度时便会受到伤害、这一温度称为临界温度.16.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17.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18.霜害:在0℃受到的伤害叫霜害.19.超冷:纯水在零下40℃以后开始结冰、这种现象叫超冷.20.应性低体温:它是一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此时体温被调节很低、接近于环境温度的水平、心律代谢率及其它生理功能均相应的降低、在任何时候都可自发的或通过人工诱导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21.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22.阿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23.乔丹规律: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24.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25.有效积温:生物完成某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26.露点温度: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露点温度.27.相对温度:大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最大水汽压之差.28.饱和差:最大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29.蓄水量:生产单位重量干物质所需的水量.30.土壤质地:机械成分的组合不同百分比31.哈-温定律:在无限大的种群中、每一个体与种群内其他个体的交配机会均等、并且没有其它干扰因素突变、漂移、自然选择等各代的基因频率不变、无论其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如何、只经历一代、即达到遗传平衡.32.遗传漂变:一般发生在较小的种群中、因为在一个很大的种群里、如果不发生突变、根据哈-温定律、不同的基因型频率将保持平衡状态、但在较小的种群中、既使无适应的变异发生、种群内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由于隔离、不能充分的随机交配、种群内基因不能达到完全自由分离和组合时产生的误差所引起的、这样那些中性的或不利性状在种群中继续保存下来33.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34.生命表:是记载某一种群或一定数量的同一时间出生的个体;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由于个体死亡而逐渐减少的统计表..35.动态生命表:根据观察一群同一时间出生的生物死亡或存活的动态过程而或得数据编制得生命表.36.静态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个年龄结构调查、并根据结果而编制的生命表37.空间异质性: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38.边缘效应: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39.征的现象.40.生物多样性: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41.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42.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又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intrinsic growth rate、记作 rm43.邻接效应:当种群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44.-3/2自疏法则:如果某种植物的播种密度超过一定值时、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影响植物的存活率、这一现象叫自疏现象.45.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它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它成员侵入的空间46.领域行为:生物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的行为.47.领域性:生物具有领域行为的特性叫领域性.48.集群:同一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多或少都会在一定的时期内生活在一起;从而保证种群的生存和正常繁殖;这种现象叫集群.49.阿里规律:动物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因而种群过剩和种群过低或过密或过疏都是不利的、都可能对种群产生抑制性的影响.50.社会等级:一群同种的动物中、每个个体的地位有一定顺序性或序位、其基础是支配-从属关系、这种顺序性叫社会等级51.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52.基础生态位:在没有竞争和捕食调节下;物种所占据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叫基础生态位.53.实际生态位:物种实际占据的生态位叫实际生态位54.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生态元的生态位55.生态元:从基因到生物圈所有的生物组织层次均是具有一定生态学结构和功能的单元称为生态元56.存在生态位:在一定时间和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对某一生态元存在和可占据的生态位.57.非存在生态位:在一定时间和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对某一生态元不存在和不可占据的生态位.58.生态位宽度:在现有的资源谱中、一个生态元所能利用的各种资源总和的幅度59.生态位重叠:指不同生态元的生态位之间相重合的程度.60.竞争排斥原理:在环境资源上需求接近的两个种类是不能在同一地区生活的.如果在同一地区生活、往往在栖息地、食性、活动时间等方面有种不同.若两个物种生态位完全重叠、必然是一个物种死亡、若使两个物种同时生存、则要使生态位有差异、使生态位分化.61.零增长线:一种生物利用某种必须营养元素时该种生物能存活和增殖的边界线.62.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获取营养、并造成对宿主的危害、这种现象叫寄生.63.种群平衡:指种群较长时间的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这一现象叫种群平衡64.种群大爆发:某种生物种群的数量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往往造成不利影响65.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66.种群间的协同进化: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67.渐变群:选择压力在地理空间上的连续变化、导致基因频率或表现型的渐变、形成一个具有变异梯度的群体.68.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相同或相似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同适应69.趋异适应: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不同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不同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异适应.70.生活型: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或动物之间由于趋同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类型.71.生态型:同种生物由于趋异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类型.72.生活史对策: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种特有的生活史、这种生活史是生物在生存过程中获得生存的对策.73.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达到或接近环境容纳量的水平、这种类型称作k对策.74.群落最小面积:指至少要有这样大的面积及相应的空间、才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生物种类.75.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优势种76.建群种:群落中存在于主要层次中的优势种.77.亚优势种: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78.伴生种:为群落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79.偶见种或罕见种: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80.多度:物种间个体数量对比的估测指标.81.相对密度:某物种的个体数与全部物种个体数的比值.82.投影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83.基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84.频度: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85.相对重量: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一物种的重量占全部物种总重量的百分比.86.生物多样性: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87.生活型谱:群落内每类生活型的种数占总种数的百分比排列成一个系列88.生态等值种:在不同地理位置但环境相同或相似的地区由于趋同进化而具有相同生活型的植物称为生态等值种.89.层间植物:群落除了自养、独立支撑的植物所形成的层次以外、还有一些如藤本植物、寄生、腐生植物、它们并不独立形成层次、而是分别依附各层次中直立的植物体上.90.演替:指在某一空间内、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91.原生演替:从原生裸地开始的演替.92.次生演替:从次生裸地开始的演替.93.演替系列:从生物定居开始直到形成稳定的群落为止、这样的系列过程称为演替系列.94.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95.伴随种:不固定在某一定的植物群从内的植物种.96.排序: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97.直接排序:根据一个或多个已知的环境梯度进行排序的方法98.间接排序:根据群落本身的属性例如种的相关性、群落相似性等导出抽象轴或群落变化方向的排序.99.植被型:指在植被型组内、把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100.植被型组:凡建群种生活型相似而且群落外貌相似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组.101.群系: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102.群丛: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 103.食物链:由于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锁状结构. 104.食物网:不同的食物链间相互交叉而形成网状结构.105.营养级:食物链上每个位置上所有生物的总和106.同资源种团: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107.十分之一定律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食物链结构中、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大致为十分之一、其余十分之九由于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性浪费、以及呼吸和排泄等而被耗掉、这就是所谓的"十分之一定律"、也叫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108.耗散结构:是指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态的非平衡状态下、系统可能出现的一种稳定的有序结构109.生物量:单位空间内、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110.现存量:在调查的时间内、单位空间中存在的活着的生物量.111.产量:生物体的全部或一部分的生物量.112.初级生产力:单位时间、单位空间内、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113.总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空间内、包括生产者呼吸消耗掉的有机物质在内的所积累有机物质的量.114.净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和空间内、去掉呼吸所消耗的有机物质之后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115.群落净生产力:单位时间和空间内、生产者被消耗者消耗后、积累的有机物质的量116.流通率:物质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移动量.117.生物学的放大作用:又叫食物链的浓集作用、在生物体内、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营养级传递时、在生物体内残留浓度不断升高的现象.118.生态平衡:一个地区的生物与环境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结构以及相应功能、此种状态即稳定态. 119.休眠:指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的生理机制.120.同化效率:指被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比例、或被动物摄食的能量中被同化了的能量比例.121.尺度: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生态学中一般认为有三类尺度;即时间、空间和组织尺度..122.表型可塑性:由于环境对基因型的影响、表型发生变化的能力叫做表型可塑性.123.竞争:是指利用有限资源的个体间或物种间的相互作用.124.生态演替:指在一个自然群落中、物种的组成连续的、单方向的、有顺序的变化过程.125.稳态:有机体在可变动的外部环境中维持一个相对恒定的内部环境、称为稳态.126.有害生物:和人类竞争食物或遮蔽所、传播病原体、以人类为食、或用不同方法威胁人类健康、舒适或安宁的生物.127.适应:生物所具有的有助于生存和生殖的任何遗传特征.128.内调节:生物细胞不可能在剧烈的变动环境中运行、因此、有机体要采取行动以限制其内环境的变异性、这一过程称为内调节.129.负反馈:大多数生物的稳态机制以大致一样的方式起着作用;如果一个因子的内部水平太高、该机制将减少它;若水平太低、就提高它.这一过程称为负反馈130.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间借助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131.适合度:是指个体生产能存活后代、并能对未来世代有贡献的能力的指标.132.相对湿度:是指空气的水蒸气含量、用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含量的比率来表示.133.驯化:有机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沉水的适应性反应.134.气候循环:有机体对自然环境条件变化沉水的生理适应性反应.135.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地、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大气CO2和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136.富养化:由于直接向湖泊排污或农用化肥随地表径流输入湖中、使很多以硅藻和绿藻占优势的湖泊转变成以蓝绿藻占优势的湖泊、这个过程叫富养化.137.矿化: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中、无机的元素从有机物质中释放出来的过程.138.异化:有机物质在酶的作用下分解、从聚合体变成单体、进而成为矿物成分的过程.139.再循环:进入分解者亚系统的有机物质也通过营养级而传递、但未利用物质、排出物和一些次级产物、又可以成为营养级的输入再次被利用140.自养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能量来源中、日光能的输入量大于有机物质的输入量则属于自养生态系统.141.异养生态系统:现成有机物质的输入构成该系统能量的主流则是异养生态系统。

生态学名词解释

生态学名词解释
17、 光补偿点(Compensation point)——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与呼吸作用放出的CO2量相等时的光照强度。在光补偿点以上,植物的光合作用超过呼吸作用,可以积累有机物质,
光补偿点以下,植物的呼吸作用超过光合作用,要消耗贮存的有机物质。
1、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它们的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与生物环境
2、 生态位(niche),又称小生境或是生态龛位,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借以跟其他物种作出区别。生态位包括该物种觅食的地点,食物的种类和大小,还有其每日的和季节性的生物节律。
28、 assimilation efficiency:同化效率,是指一个营养级的消费者吃入消化道的食物能量(In)中,被同化而穿过消化道壁、并成为参加生长或用于作功的有效能量(A n)所占的百分比。 同化效率=被植物固定的能量/植物吸收的日光能 或 =被动物消化吸收的能量/动物摄食的能量
29、 生产效率(production efficien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y)指形成新生物量的生产能量占同化能量的百分比。
6、 Osmoregulation :渗透压调节作用,水生生物直接生活在水环境中,其体表通常是可渗透的,它们与体外水环境的水分动态平衡是通过渗透压调节和体液(如血液)中盐分含量的扩散作用来维护的
7、 Homeotherms:恒温动物,热能代谢水平高、体温调节机能强,体温一般不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动物。
3、 生境. habitat. 一个生物体或生物体组成的群落所栖居的地方,包括周围环境中一切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或条件
4、 基础生态位(Fundamentat niche)没有竞争和捕食的胁迫,种能够在更广的条件和资源范围内得到繁荣,这种潜在生态位空间就是基础生态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种间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生态元的生态位。

食物网:不同的食物链间相互交叉而形成网状结构。

营养级:食物链上每个位置上所有生物的总和。

初级生产力:单位时间、单位空间内,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生活型:不同种类的植物之间或动物之间由于趋同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类型。

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相同或相似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同适应。

生态系统:是指包括生物群落和与之关联的、描述物理环境的各种理化因子联成的复合体。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够耐受的范围。

生态寿命:有机体的生活年限。

干扰竞争:竞争双方直接相互作用的竞争。

构建生物:由一个合子发育形成一套构件组成的个体。

种群平衡:种群较长时期地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

进展演替:在未经干扰的自然条件下,生物群落从结构简单、不稳定或稳定性较小的阶段发展到结构复杂、更稳定的阶段,更充分利用环境,更强烈改造环境。

逆行演替:导致生物群落结构简单化,不能充分利用环境,生产力逐渐下降,不能充分利用地面,群落旱生化,对外界环境的改造轻微。

生物富集:食物链中的生物类群能够对周围环境的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进行浓缩。

环境因子:在环境中,对生物个体或群体的生活起着影响作用的因素。

生态适应:生物随着环境生态因子变化而改变自身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特性,以便于环境适应的过程。

非密度制约因子:指那些影响作用与种群本身密度大小而变化的生态因子。

种群衰落: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其数量会出现持久性下降。

协同进化:物种A的性状作为对物种B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物种B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

生态效率:生态系统中能量从一个营养阶层流转到另一营养阶层,不同营养阶层上能量参数的比值。

生物多样性: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存因子:在生态因子中凡是有机体生活和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的因素的集合。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冷害:喜温生物在0℃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受到的伤害。

冻害:生物在冰点以下受到的伤害叫冻害。

霜害:在0℃受到的伤害叫霜害。

超冷:纯水在零下40℃以后开始结冰,这种现象叫超冷。

适应性低体温:它是一种受调节的低体温现象,此时体温被调节很低,接近于环境温度的水平,心律代谢率及其它生理功能均相应的降低,在任何时候都可自发的或通过人工诱导,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

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

阿伦规律:内温动物身体的凸出部分在寒冷的地区有变小的趋势。

乔丹规律:鱼类的脊椎数目在低温水域中比在温暖水域中多。

生物学零度:生物生长发育的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生物完成某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

露点温度: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露点温度。

相对温度:大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最大水汽压之差。

土壤质地:机械成分的组合不同百分比。

基因型:每一个体的基因组合。

等位基因:决定一个性状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因组合。

基因库:在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的基因组合。

基因频率:在一个基因库中,不同基因所占的比率叫基因频率。

基因型频率:在一个基因库中,不同基因型所占的比率叫基因型频率。

哈-温定律:在无限大的种群中,每一个体与种群内其他个体的交配机会均等,并且没有其它干扰因素(突变、漂移、自然选择等)各代的基因频率不变,无论其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如何,只经历一代,即达到遗传平衡。

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

边缘效应: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生物多样性: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内禀增长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又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称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intrinsic growth rate),记作 rm。

-3/2自疏法则:如果某种植物的播种密度超过一定值时,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影响植物的存活率,这一现象叫自疏现象。

邻接效应:当种群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

阿里规律:动物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因而种群过剩和种群过低或过密或过疏都是不利的,都可能对种群产生抑制性的影响。

基础生态位:物种所占据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叫基础生态位。

实际生态位:物种实际占据的生态位叫实际生态位。

竞争排斥原理:在环境资源上需求接近的两个种类是不能在同一地区生活的。

如果在同一地区生活,往往在栖息地、食性、活动时间等方面有种不同。

若两个物种生态位完全重叠,必然是一个物种死亡,若使两个物种同时生存,则要使生态位有差异,使生态位分化。

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获取营养,并造成对宿主的危害,这种现象叫寄生。

种群平衡:指种群较长时间的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上,这一现象叫种群平衡。

生态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步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态入侵。

种群间的协同进化: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

趋异适应: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不同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不同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异适应。

生态型:同种生物由于趋异适应而在形态、生理及适应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类型。

生活史对策: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种特有的生活史,这种生活史是生物在生存过程中获得生存的对策。

K对策:生物种群数量达到或接近环境容纳量的水平,这种类型称作k对策。

群落最小面积:指至少要有这样大的面积及相应的空间,才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生物种类。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优势种。

建群种:群落中存在于主要层次中的优势种。

亚优势种:个体数量与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

伴生种:为群落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偶见种或罕见种: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

多度:物种间个体数量对比的估测指标。

相对密度:某物种的个体数与全部物种个体数的比值。

投影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基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

频度: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生物多样性: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层间植物:群落除了自养、独立支撑的植物所形成的层次以外,还有一些如藤本植物、寄生、腐生植物,它们并不独立形成层次,而是分别依附各层次中直立的植物体上。

演替:指在某一空间内,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原生演替:从原生裸地开始的演替。

次生演替:从次生裸地开始的演替。

演替系列:从生物定居开始直到形成稳定的群落为止,这样的系列过程称为演替系列。

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

植被型:指在植被型组内,把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

植被型组:凡建群种生活型相似而且群落外貌相似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组。

群系: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

群丛: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

食物链:由于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锁状结构。

同资源种团: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

十分之一定律(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食物链结构中,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大致为十分之一,其余十分之九由于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性浪费,以及呼吸和排泄等而被消耗掉,这就是所谓的“十分之一定律”,也叫能量利用的百分之十定律。

生物量:单位空间内,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总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空间内,包括生产者呼吸消耗掉的有机物质在内的所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净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和空间内,去掉呼吸所消耗的有机物质之后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

群落净生产力:单位时间和空间内,生产者被消耗者消耗后,积累的有机物质的量。

生态平衡:一个地区的生物与环境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结构以及相应功能,此种状态即稳定态。

环境容纳量:对于一个种群来说,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以k表示,当种群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此时k值为环境容纳量。

尺度:一般是指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的量度,分别称为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

竞争:是指利用有限资源的个体间或物种间的相互作用。

生态演替:指在一个自然群落中,物种的组成连续的、单方向的、有顺序的变化过程。

稳态:有机体在可变动的外部环境中维持一个相对恒定的内部环境,称为稳态。

适应:生物所具有的有助于生存和生殖的任何遗传特征。

适合度:是指个体生产能存活后代、并能对未来世代有贡献的能力的指标。

栖息地(生境):指有机体所处的物理环境。

气候循环:有机体对自然环境条件变化沉水的生理适应性反应。

生物量:指在某一特定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