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练习题目(四)案例分析题教程文件

教育学练习题目(四)案例分析题教程文件
教育学练习题目(四)案例分析题教程文件

案例分析题

第一组

案例一:某小学四年级语文老师对某课题深钻教材,引经据典,上课滔滔不绝讲解课文,偶尔只喊个别学生起来回答问题,而学生不知所云,使原本成为一堂儿童主体活动的课效果事与愿违。请问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可能有哪几种?试用儿童主题活动理论分析。

案例分析:

答:该四年纪语文老师教学效果事与愿违,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⑴尽管该老师深钻教材,可能没有科学地处理教材。⑵尽管该老师引经据典,滔滔不绝讲课;可能没有针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的知识水平讲课;⑶尽管该老师偶尔也喊个别学生回答问题,而学生不知所云,更说明该老师不注重学生实际,只喊的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没有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发挥主体性出发。归纳起来,充分说明该教师没有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认识在教育过程中,儿童既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接受教育也必须以学生主体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现代儿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儿童主体的自我调节活动。外界的环境刺激,只有被主体选择,成为主体的反应对象时,才会对主体的发展产生影响。教育的成功,毕竟要以教育目标在儿童发展的结果中得到体现为标准。而该老师钻教材、讲课、抽问基本上是以教者出发,没有考虑备课与讲课的知识能否被学生主体选择,当然就不成为学生主体反应的对象。

故此,原本成为一堂儿童主体活动的课,效果却事与愿违。

案例二:甲小学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了不少兴趣活动小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乙小学四年级某数学教师教学生解算术题时,只教自己认为最好的一种方法,并要学生一步步严格按老师规定的程序去做题,违反程序的为错,用其他方法得出真确的答案也算错。请问甲乙两校的做法谁对谁不对?为什么?试用有关的教育学理论分析。

案例分析:

答:甲校的做法对。因为体现了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的理论。

科学的教育,要处理好注重整体教育与允许儿童个体充分地展现和个人发展的独特性的关系。甲校在注重整体教育基础上没有忽视儿童个体的差异性和个体发展的特殊性,而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了不少兴趣活动小组,当然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乙校的做法不对。因为他违背了要尊重儿童的选择的理论。

在不违背教育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的条件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允许和尊重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选择性,支持每个学生按自己的特点去发展,这是实现提高国民素质这一根本性教育目标的保障。然而,乙校四年级某数学老师的做法恰恰相反,这样下去的恶果将是:学生的选择权完全被剥夺了,不仅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造成学生对事物认识的局限性,而且会损害学生的自信心,对以后的发展造成阻碍。

案例三:一位物理教师在课堂上问学生:“把一块铁块和一块木块放在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回答:“铁块下去,木块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呢?”“因为铁重。”“而钢铁制的巨轮也很重,为什么却浮在水面上呢?”这一问,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开始积极地思考,之后,教师再引出“阿基米德原理”,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你有什么感想?

案例分析:

答:(1)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2)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案例四:有些教师"恨铁不成钢",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却变成了对学生的体罚、讽刺、辱骂,致使学生身心收到一定的伤害。请说明这种情况下违背了什么道德原则,如何改变这种情况?

案例分析:

答:提示:违背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案例五:新学期开学的时候,经常听到送孩子的家长对老师这样说:“我把孩子交给您

了,请您严加管教,孩子不听话,要打要骂随您的便。”请用所学教育学理论分析这一现象,看看它在哪些方面违背了现代教育思想。

案例分析:

答:提示:学生是有个性的独立存在的人,但整个社会并未彻底把儿童本身看做是有个性价值的存在,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承认和确立青少年、儿童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并切实保障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从观念的层面上讲,要正确认识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树立现代的学生观;从制度层面上说,要懂得法律规定的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尊重学生的权利,确定恰当的学生管理制度,科学地教育和管理学生。

案例六:你如何看待四川地震中都江堰光亚中学的范美忠老师的做法和言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结合此事谈谈你对当代社会教师职业道德的看法?

案例分析:

答:逃生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我想在灾难来临之时,逃离危险的境地是每个人的第一反应,没有什么道德问题可言,因为与人的思想无关,这无可厚非,正如范美忠所言:“很难说是怕死!就是一个本能反应,什么都没有想到,连怕死也没有想到。这没什么可以讨论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范老师的这一做法,没有必要引起那么多人的指责与唾骂,也没有必要纠缠着范美忠不放。至于网上的可以允许不高尚,但不能允许耻辱,我觉得范美忠的做法也谈不上耻辱。

然而后来范美忠的一些议论,却有让人非议的地方。不可否认,从范美忠的言论中,我们不难看出,他是真实的,也是有勇气讲话的,但是每个人的自由是相对的,每个人也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从他的言论中我们也不难看中其中透着自私与些许的不负责。比如“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所以,对于范美忠,其行为可以理解,言论不能赞同。

第一,范美忠一事件,最后其实演变成了个人与制度的对抗问题。比如教师职业道德中的“为人师表”是教师概念应有的内涵之一。过去理解教师时是说“传道授业解惑”,然而当老师不仅要有知识和从教能力,另外一方面在实际中需要老师以身作则。

第二,教师为人师表的真实性和自然性,老师的为人师表应是自然的,而不是装出来的,不是做作的。人的特点是:是人都有毛病和缺点,但有缺点和毛病不隐瞒,能够实事求是的承认,很多这样的事情证明,不仅不能影响到教师的威信,反而能起到更大的威信。但是在

这个问题上老师不应该走极端,不要以为教材上讲了老师也是人,是人就难免犯错误,就放任对自己的要求,作为老师,本身应该有理智的看待这些,表现这些,而决不是对自己毫无约束,这样是不对的,也是不应该的。

第二组

案例一:《辛格博士挽救狼孩》

1、阿玛那和卡玛刚刚被辛格博士从狼穴中救出时,为什么表现出明显的野兽行为特征?(或:为什么卡玛、卡玛娜智力发展水平会这样低?)

案例分析:根据环境在人的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的有关理论,在人的心理和行为发展过程中,环境在人的心理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决定和制约作用。当阿玛那和卡玛刚刚被辛格博士从狼穴中救出时,他们已经与狼共同生活了2-8年,这几年又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他们既有与狼在一起的环境,又错过了社会化的重要时期,所以当他们刚刚被救出的时候会表现出明显的野兽行为。

2、结合本书中有关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原理,谈谈为什么辛格博士开展的使卡玛“恢复人性”的工作如此艰难?为什么辛格博士的努力最终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案例分析:根据心理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环境和教育教学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也决定着智力的发展,其决定作用表现在智力发展的内容、水平、速度和活动特点上,教学可视为人为的发展。而且学习也有个最佳期限:对儿童的教育教学必须以生物成熟为前提,又要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最佳期限就是建立在正在开始又尚未形成的机能之上。如果错过学习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龄将不利于其发展。因为使卡玛“恢复人性”的这一工作错过了这一教育的关键期,所以做起来很艰难。

尽管卡玛错过了受教育的关键期,但是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是有着不可否认的重要作用,因些在卡玛的生物因素都已成熟的情况下,在教育及人类环境的影响下,辛格博士的努力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是理所当然的。

3、以您自身的成长为例,分析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案例分析:(1)教育可以调控和推进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教育有特点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科学性,所以个体通过教育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在自然与社会的生存能力达到了提高,生活质量也就得到了改善,生命价值也就获得了提升。(2)教育可以调控人的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并提升其社会化水平。教育是我们社会化的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学校正是通过特定的教育内容、价值体系等调控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社会化发展方向、内容和水平。

(3)个体的发展呈现历史性与现实性,顺序性与阶段性,相似性与差异性,现实性与潜在性等显著特征。教育在促成个体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为个体发展开拓广阔空间。

案例二:《张楠择校》

1、张楠具备了很好的遗传天赋,他母亲是博士,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和极大的教育教育决心,而且他还有专门的家庭教师。在这种无可挑剔的先天和后天环境中,他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多缺陷,您认为这是他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还是所有家庭教育中都要面临的不可避免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吗?

案例分析:我认为这是所有家庭教育都面临的不可避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学校教育,也就是说,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互为补充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由学校教育来补充解决。如果单纯靠家庭教育是不好独立解决的。

2、您如何看待张志成夫妇的第二次抉择?如果是您,您会怎样处理?

案例分析:我个人觉得张志成夫妇的第二次抉择是正确的,理智的。如果是我,我在有了第一次错误选择的基础上,也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因为第一次选择让我明白了,个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离不开学校、离不开社会,当然也离不开家庭,这些都是互为补充的,如果缺少了任何一方面,对个体的教育来说,都是残缺不全的。在现代社会中,各国、各民族无一例外地把教育作为调控和推进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学校通过确定特定的教育内容、价值体系和实践社会特有的人际关系的方式,调控着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化发展的方向、内容和水平。所以让张楠再到属于他的集体中去,对于她来说,刚开始可能有点儿不适应,但总归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3、通过这个案例,您能讲出对于个体的发展而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优势和不足各表现在哪些方面吗?(或问:学校教育相对于家庭个体教育对儿童发展的意义有哪些?)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优势和特点互为补充。

案例分析:(1)家庭教育的优势特点①奠基性强。儿童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他们最先熟悉并模仿的对象是父母,在父母的关怀爱抚中,认识世界,陶冶人格与情操。事实证明,从幼年时期开始教育比较容易。因此,家庭教育是一项奠基性工作。②感染性强。家庭成员之间一般都具有血缘关系,父母对子女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子女对父母怀有深切的依恋、爱戴之情,父母的喜怒哀乐,时刻感染着子女。子女对父母有一个特殊的信任感,父母的教育与批评,从感情上容易接受,而子女通常也愿意以好的行为来取悦父母。父母对子女情感的熏陶作用,是难以用其它方式所代替的。

③针对性强。家庭教育往往是以了解子女为前提条件,俗话说“知子莫如父”。家长最了解子女,因此也就容易做到从实际出发,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2)家庭教育的缺陷

①组织性差。家庭教育有很大的自主权和很强的独立性,缺乏严格的组织性。

系统性和计划性差。家庭教育一般没有什么固定的内容,往往以家长的好恶为标准,较为随机和分散,没有计划性,缺乏系统性。

②可控性差。由于家庭生活的内容相当复杂,有些内容是积极有益的,而有些内容可能是消极无益的,有些复杂的家庭情况,往往在孩子面前难以控制和回避。

③目的性差。不少家庭对子女的教育盲目性太大,缺少目的性。

④重智轻德。不少的家长过分地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求,忽视了对孩子的基本行为规范的培养,缺乏严格的行为规范,结果娇生惯养,甚至失去理智,染上不良行为。

⑤方法不当。溺爱式的家庭教育方式为孩子心理发育不良埋下了最初的种子。由于家长这种溺爱,孩子逐渐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定势,进而“任性”、“要尖”,形成人格的偏执,对己不克制,对人不尊重;过度地保护使孩子失去亲自动手干事情的机会,使孩子胆怯、娇弱,经不起挫折,受不得委屈;过高的期望值,使孩子产生厌烦、焦虑情绪;许多家长缺少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不了解青少儿的心理变化,要么一切包办代替,甚至家长对孩子陪学、陪睡、陪玩,从而使孩子产生依赖性;要么方法简单粗暴,强迫命令、强制训斥,甚至粗暴打骂,严重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使孩子心理上产生逆反与对抗,与父母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甚至厌学、厌世、厌家,以至出走或自杀。

案例三:《面对思想“怪异”的孩子》

尊师重道历来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尊敬师长,谨遵教诲”是每个学生自上学之日起就被灌输的思想,并在其成长的过程中被家长和教师不断强化,经社会舆论不断予以巩固。它不仅被视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养成的习惯,更被视为人的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但任何一种价值取向都有可能走向极端,当尊师、重道的价值取向走向无视学生作为独立社会个体的存在价值时,尊师、重道就变成了对教师和权威的盲从,从而最终减弱了整个新生一代想象力、创造力和独立人格的成长。这种善导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认为学生应该听从老师,与老师的思路保持一致,学生回答的必须是教师想要的答案;学生认为学生应听从老师所讲,做老师所要求之事。一切都发生得顺其自然、理所应当。家长在平时已将教育大权全权交给老师,家长对老师是完全信任的,老师说的就是金科玉律。于是当学生面对掌握大权的老师时,他们表现最多的是顺从,是调整自己的思维按照老师预定好的路子前进。这样的学生往往被定义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肯定。很显然,当社会和学校都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思维方式和评价标准行事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很困难的。

另一方面,中国人的价值取向一直是追求同一,思维模式倾向于聚合。这有利于大一统的稳定社会局势的形成,但同时也成为除旧立新的严重障碍。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变革,无一不经历举步维艰的辛酸历程,异样的呼声总是会遭到来自各方面的阻碍,从抵制到接受往往要经历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从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林老师的教育过程就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惯有的思维和教育模式:老师是课堂的主宰,老师的意见是判断是非的标准,而学生只不过是教师思想的忠实接纳者。那个充满想象力的孩子在林老师的这种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其后果可想而知,那种充满童贞幻想的宝贵的想象力最终可能会荡然无存。

案例四:《喜德县双语教学见成效》

案例分析:语言和文字是人类创造使用的特定的符号系统。某一种语言和文字所代表的特定涵义只能在某一人类生活群体中得到公认。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既有统一的民族精神,各个民族又都有自己的传统。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80多种语言,39种文字,语言使用极为复杂。汉语是族际语,“民汉兼通”是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在我国,各少数民族一方面要通过本民族语言的教学传递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教育特质,另一方面,又要鼓励和支持学生学习汉语,为他们理解和认同国家的统一性和从容地与其他民族交流创造必要的条件。

双语教学的价值也就在于此。喜德县贺波乡的案例表明,政府和学校如果处理好了民族语言和汉语的关系,就能达到既尊重和传递本民族文化的传统,又能帮助少数民族与其他民族顺畅的进行交流的目的,进而为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条件。

案例五:《“教育券”风暴冲击杭州》

问题:请您对这一事件做一评价,并说明您的依据。

案例分析:浙江省长兴县的教育券制度是从国外引进的,但它并没有照搬国外的做法,而是结合本地实际,利用此项制度解决教育经费问题和中等教育中普通中学与职业中学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长兴县的做法引起了国内教育界与经济界的高度关注。

从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政府教育投入的形式有了根本的转变,从原来的由政府把教育界经费拨给学校转变为以教育券形式直接发到学生手里,由学生自主选择学校而每个学生所拥有的教育券也将随学生的流动而成为不同学校的经费投入。

教育经费的流动有助于提高公立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竞争意识。原先学校无须争取就能得到教育投入,在实行教育券之后,情形就发生了巨大转变。同样是政府的教育拨款,但行使支配权力的主体已不再是政府部门,而是能切身体验到教育效果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要想得到教育投入就必须提高教育质量,把学生吸引到学校来,这就对学校提出了挑战。学校也因些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从长兴县教育券的发放情况来看,对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扶持政策不仅在客观上促进了民办教育的发展,而且对民众也起到了一种心理上的导向作用,使人们认识到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与公办教育处于同等的地位。有了这们的认识,民众投资教育的时候,选择的空间就更大,同时也给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更多的发展机会。

长兴县不仅发放了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的教育券,在此基础上还向贫困学生发放了200元的教育券,保证了学生无一因为家贫而辍学,从而使义务教育落到实处。此外,教育券的发行对防止学校擅自挪用教育款项和确保农村学生真正享受到义务教育的权利也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教育券虽然为提高公立学校办学质量和竞争意识、促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投入的利用效率开辟了一条道路,但这条道路究竟能走多远,还要看它在实践中的应用如何。我们已经注意到,教育券的使用也会导致学校布局失衡、现有学校资源不能均衡利用等方面的问

题,这些问题材如果不能妥善解决,教育券的普及和发展还会面临窘境。

案例六:《均衡教育在日本》

案例分析:在我国不仅东部、西部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而且在每一个省区内部也普遍存在发展极不平衡现象。即使是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城区与远郊之间的差距也非常明显。由于城乡差别,各地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差异、管理体制不顺等原因,已经出现了本已存在的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如果任其发展,则会导致国民素质差异的扩大,必然会引发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甚至会造成诸多社会隐患。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以下几点:第一,要想真正实现义务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均衡发展,首先需要国家保证充足的教育经费。日本的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收的比率居世界前列,近年来受经济不景气的影响有所下降,但也保持在4%左右,人均教育经费1203美元,仍是世界上最高的。第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要保证作为重要教育资源的教师和校长的素质的均衡。学校教育是否均衡,关键在于校长和教师两支队伍,日本为了保证校长和教师两支队伍的均衡推选校长和教师轮岗制。第三,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还要关注弱势群体学生的发展。总之,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日本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案例七:《高校自主录取诞生第一个幸运儿》

案例分析:第一个幸运儿的诞生标志着我国高考录取方式的一次大胆改革。从2003年高考开始,我国部分高校开始实行教育部批准的自主招生。这些高校共有22所,主要是重点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

高考录取工作一直以来都在寻求考生、学校、国家三者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平衡,而高校自主招生是赋予高校更多招生录取权利的有益尝试,也可以被视为优秀学生进入高等学校的“第二条途径”。从案例中可以看出,高校自主招生是高校在对学生特长或综合表现优秀的“偏才”与“怪才”进行客观的评价基础上,通过学校组织的考试的筛选,结合高考成绩,在招生计划名额中确定5%的自主录取人数。案例中的张思静是北大乃至全国的第一个幸运儿,也是北大的80个之一。

从各试点高校制定的招生章程里可以看到,自主录取的考生基本上有三个来源:一是平时学习成绩一贯优秀,综合表现优秀的;二是有特长的,包括学科竞赛获奖者或在某一学科

表现出科学创新能力、卓有才华的和文艺、体育才能突出的;三是思想品德优秀或传统意义的的“偏才”和“怪才”。各试点高校对考生的选拔基本上采用的是多元化的标准。

就一般性的录取而言,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无论是自主招生录取还是一般招生录取,最重要的是公平、公正、公开。“三公”是为了择优录取,但考试无常,因此,唯高考成绩录取是难以完全录之择优的,所以,高考制度改革的趋势是不唯高考分数录取,而是依助于对考生进行综合评价,运用多元化的标准择优录取,优者优录。

此外,从案例还可以看出,被北大录取的张思静在高中读的是文科班,这也是对“高中学文科没有优先录取”这一传统观念的粉碎,这对于素质教育中倡导的全面发展观是有巨大现实意义的。

案例八:《松坪小学的发展目标》

案例分析:学校发展目标是预选设想的教育结果。它使学校和管理更规范,更有方向性和自觉性。学校目标定位要考虑到:(1)特色,即学校的发展方向;(2)程度,即学校的发展水平;(3)时间,即年限。

本案例中,深圳市松坪小学用现代化的教育理论作为指导,探索一条快速成功的道路。它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主体教育、网络教育、大教育观等理论反映了当今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用它们来指导学校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二,用优质的资源作保障。由于该学校地处深圳市南山区,当地的具体发展规划也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利用窗口城市的优势,松坪小学能够接触和运用到全新的教育理念以及相当充足的物质资源。这为松坪小学发展学校特色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三,瞄准硬件指标的提高。在继承已有成绩的基础上,松坪小学把基础设施、学科、教师队伍等方面的建设都指向非常高的标准,力图在几年内达到国家先进小学的水平。但是,学科教育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它很难通过教师的科研成果和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因此,将学科教育发展水平作为短期目标进行定位稍欠妥当。第四,分阶段稳步推进。该校的五年计划分为三步来实现,看起来合乎规律。但是,一所学校的发展不能只看硬环境,最重要的是校园文化的长期积淀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用三到五年的时间使学校的各个方面都发生突破性进展,显得有一些急躁。

案例九:《班级管理社会化管理改革》

1、你认为洪建斌老师的做法有利于学生发展吗?

案例分析:洪建斌老师在班内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如班级卫生包干区“拍卖”、班长竞争组阁、公共设施承包、自办“跳蚤市场”等措施,在培养学生的责任心、竞争意识及正确的金钱观等方面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2、实施班级的社会化管理有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班级风气吗?

案例分析:“只有耕耘才有收获,优胜劣汰、物竞天择。”要让学生们清楚的了解到社会竞争其实就在他们身边。班级就是一个小型社会,在这里面,学生只有不断的给自己加压,不断的向前冲刺,才能站稳脚跟,才能够拥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豪情壮志。

案例十:《专断的校长》

案例分析:案例中的校长是个典型的专断型人物。他性情暴躁,办事以个人为中心,虽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简单、明快,但是这种不注重工作方法的处事风格却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极为恶劣的影响。校长对学生体罚,对教师“出手”的行为不仅漠视了师生的身体健康权和名誉权,而且侵害了他们的民主管理权。

我国法律规定,为了强化行政指挥功能,提高工作效率,在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党委、教代会及其他有关机构和个人对校长的治校行为进行监督。同时,校长依法享有行政决策权、行政指挥权、人事管理权、财务管理权等权利。作为学校的最高领导者和管理者,校长全面领导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他应该为全体教职工、学生负责,确保学校稳定地向前发展。

然而,案例中的校长将校长负责制误解为校长集权制,其独断的官僚作风不仅没有带动全校形成向上的风气,而且使得教师群体里人心浮动,意见百出,严惩破坏了教师的凝聚力和工作积极性。这种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地处理,势必牵连到教学过程中,妨碍教学的正常进行。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虽然校长的权限是法定的,但校长应依法行使其职权,不能超越法律界限。校长不能仅有良好的工作愿望,还要时刻约束自我,形成良好和谐的工作作风。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形成良好的干群关系,保证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

案例十一:《语文课变了》

案例分析: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把传授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了单纯的知识容器,“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因而,新课程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仅摄取知识,而且进行有目的的思维,并且激发学生勇于思考,勇于质疑,勇于提出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王国文教师的可贵之处,正是他在教学实践中,关于交给学生思维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通过“语文课进阅览室”实验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在愉悦的环境中,享受着学习知识的乐趣。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教学实践中,由教师的角色转变引起了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从而有效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案例中,王国文老师的语文课与以往相比,主要发生了两个方面的变化。第一,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地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和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和极具个性化的创造过程。第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实质性转变。新课堂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建立了一个宽松的课堂气氛。教师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出发,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获取信息、相互交流、主动思考的环境。在拓展语文教学法外延和丰富其内涵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案例十二:《离婚家庭的孩子怎么管》

案例分析:在离婚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一般缺乏父爱母爱。孩子很单纯,无法区分复杂的世界,也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残缺的家庭更容易令他产生残缺的性格。其实这种家庭的孩子,最缺少的是爱,是关怀和温暖。

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个父母不喜欢自己的孩子?但教育方式也是个学问,孩子跟成年人不一样,理解能力有限,很直观,感性。方式很重要,高压绝对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方式,相互之间要多沟通、多讲理。其实孩子懂很多,一个14岁的男孩,完全可以成为父亲的朋友,而不是对头,就看父亲怎么去做。

家庭教育固然重要,但对于离婚家庭的孩子来说,消除社会对他们的歧视,在学校里老师能够一视同仁的教育,这也是使在离婚家庭中的孩子健康生长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精华版

2009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精华版(一) 内容介绍>> 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 “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 “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1)教育观: 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2)学生观:

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是人,而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围绕该教师的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1)“听蚂蚁唱歌呢。”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听蚂蚁唱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孩子的兴趣与想象。) (2)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处于其自身的活动过程,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人,教师要善于保护,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而该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严厉的斥责…。(师生要平等相待,教师不能以权威压制学生。) (4)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教师缺乏民主意识,要和学生实行等距离教学,“请你蹲下来和学生说话”“请你走下高高的讲坛”) 三、掌握答题技巧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以下是关于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 "迟延满足"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自我意识 ·

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情绪实验 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 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心理问题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和本人的实际情况越符合,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 神奇的"莫扎特效应" 趣味心理实验 1993年,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戈登·肖教授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让大学生在听完莫扎特的《双钢琴奏鸣曲》后马上进行空间推理的测验,结果发现大学生们的空间推理能力发生了明显的提高。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作"莫扎特效应"。 莫扎特效应启发人们从多个角度思考促进脑功能发展的 ·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某小学四年级语文老师对某课题深钻教材,引经据典,上课滔滔不绝讲解课文,偶尔只喊个别学生起来回答问题,而学生不知所云,使原本成为一堂儿童主体活动的课效果事与愿违。请问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可能有哪几种?试用儿童主题活动理论分析。 案例分析: 答:该四年纪语文老师教学效果事与愿违,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⑴尽管该老师深钻教材,可能没有科学地处理教材。⑵尽管该老师引经据典,滔滔不绝讲课;可能没有针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实际的知识水平讲课;⑶尽管该老师偶尔也喊个别学生回答问题,而学生不知所云,更说明该老师不注重学生实际,只喊的个别学生回答问题,没有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发挥主体性出发。归纳起来,充分说明该教师没有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认识在教育过程中,儿童既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接受教育也必须以学生主体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现代儿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儿童主体的自我调节活动。外界的环境刺激,只有被主体选择,成为主体的反应对象时,才会对主体的发展产生影响。教育的成功,毕竟要以教育目标在儿童发展的结果中得到体现为标准。而该老师钻教材、讲课、抽问基本上是以教者出发,没有考虑备课与讲课的知识能否被学生主体选择,当然就不成为学生主体反应的对象。 故此,原本成为一堂儿童主体活动的课,效果却事与愿违。 案例二:甲小学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了不少兴趣活动小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乙小学四年级某数学教师教学生解算术题时,只教自己认为最好的一种方法,并要学生一步步严格按老师规定的程序去做题,违反程序的为错,用其他方法得出真确的答案也算错。请问甲乙两校的做法谁对谁不对?为什么?试用有关的教育学理论分析。 案例分析: 答:甲校的做法对。因为体现了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的理论。 科学的教育,要处理好注重整体教育与允许儿童个体充分地展现和个人发展的独特性的关系。甲校在注重整体教育基础上没有忽视儿童个体的差异性和个体发展的特殊性,而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了不少兴趣活动小组,当然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乙校的做法不对。因为他违背了要尊重儿童的选择的理论。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 案例1:赵老师是某中学的一名青年教师,现在正担负着班主任工作,他深深服膺于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格言,发誓要做一名热爱学生的优秀教师。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一心扑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上。为了解和接近学生,以便取得学生的依赖,他与学生一起参加课外甚至校外活动,如打球、下棋、逛电子游戏厅等,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但是,一学年下来,赵教师却感到非常沮丧;不仅学校领导批评他过于放纵学生,而且班上的同学也对他的管理方式颇有微辞,抱怨老师有偏向。为此,赵老师非常苦恼,几乎动了辞掉班主任职务的念头。 问题:(1)请从教育学有关原理的角度,指出赵教师工作的主要问题在哪里?(2)试结合教师素养的理论观点,谈谈如何改进赵老师的工作。 答:(1)赵老师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来鞭策自己是正确的,立下的志愿也很好,但他为了取得学生的依赖,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德育的基本原则。德育要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赵老师方法失当,爱严相失。 (2)赵老师应加深教师的基本素养,特别是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能力素养,要懂得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到的知识分析、再创造,制定一套可行的方案。要尊重信任学生,也要严格要求学生。 案例2:最近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8.6%的学生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或打招呼,而只有不到9%的老师主动跟学生问好或打招呼。 问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及师生关系角度进行分析。 答:这个现象说明在现今的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的缺点以及教师对学生亲切关怀、耐心帮助、平等相待,作学生的知心人。教师对学生的这种爱应是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的统一,应做到公正无私,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需要帮助的落后生、差生,做为教师应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不要扮演高高在上、遥不及的“老师”。 案例3:70%的学生恐惧开家长会。据北京汇文中学主管德育的副校长谢海涛介绍,从调查结果看,至少有70%的学生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提心吊胆,剩下的30%是那些被公认的好学生。谢海涛说,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长期以来,家长会的主要内容是教师向家长揭孩子的短儿,甚至有些家长会遭到教师的严厉批评,以至于家长都不愿意开家长会,怕丢面子,而学生也有“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教师找爸爸”的想法。另一方面,即使教师在家长会上以表扬学生为主,但多数家长回家后只表扬孩子几句,剩下的又是一顿“臭批”。在学校进行的一次测试中,教师在家长会上表扬了全班学生,第二天教师问学生,谁在家长会后得到了家长的表扬,举手的只有两名学生。 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开家长会?如何让家长会成为教育孩子的新契机?如果你是学生家长,会后如何做好与孩子的沟通? 答:(1)举行家长会一般在学期开始、期中或期末举行。主要内容是向家长汇报学校或班级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计划、征求家长意见、表扬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等。家长会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详细答案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详细答案

————————————————————————————————作者:————————————————————————————————日期:

2009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精华版(一) 内容介绍>> 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 “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 “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1)教育观: 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2)学生观: 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是人,而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围绕该教师的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1)“听蚂蚁唱歌呢。”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精选)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精选) 案例1:课堂上有位学生指出老师对某个问题的解释有错误,老师当时就恼怒起来:“某某同学,算你厉害,老师不如你,以后老师的课就由你来上好了!”全班同学随老师一起嘲笑这位学生,该生从此在课堂不能发现问题,不能主动回答问题了。 请你从该实例,评价该老师的做法有哪些不当之处,这种行为违反了哪条教学原则? 答:该老师对待提出质疑的学生,不能静下心来仔细聆听,态度恶劣,严重挫伤了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行为违反了“教师主导与学生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违反了“创造民主的教学环境”。民主的教学环境,能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积极的活动之中,主动地探索新知,能使学生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启发的效果处于最佳的状态。 案例2:甲小学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组建了不少兴趣活动小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乙小学四年级某数学教师教学生解算术题时,只教自己认为最好的一种方法,并要学生一步步严格按老师规定的程序去做题,违反程序的为错,用其他方法得出正确的答案也算错。 请问甲乙两校的做法谁对谁不对?为什么?试用有关的教育学理论分析。 答:甲校的做法对。因为体现了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的理论。科学的教育,要处理好注重整体教育与允许儿童个体充分展现和个人发展的独特性的关系。甲校在注重整体教育基础上没有忽视儿童个体的差异性和个体发展的特殊性,而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组建了不少兴趣活动小组,当然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乙校的做法不对。因为他违背了要尊重儿童的选择的理论。 在不违背教育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的条件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允许和尊重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选择性,支持每个学生按自己的特点去发展,这是实现提高国民素质这一根本性教育目标的保障。然而,乙校四年级某数学老师的做法恰恰相反,这样下去的恶果将是:学生的选择权完全被剥夺了,不仅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造成学生对事物认识的局限性,而且会损害学生的自信心,对以后的发展造成阻碍。 案例3:一位物理教师在课堂上问学生:“把一块铁块和一块木块放在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回答:“铁块沉下去,木块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呢?”“因为铁重。”“而钢铁制的巨轮也很重,为什么却浮在水面上呢?”这一问,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开始积极地思考,之后,教师再引出“阿基米德原理”。 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你有什么感想? 答:(1)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2)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

2009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精华版(一) 内容介绍>> 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瞧到她们满身就是灰得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您们在干什么?” “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 “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得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得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就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得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请您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得行为作一评析。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得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该案例涉及到得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得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 (1)教育观: 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得教育观。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得培养。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能力,学生学习得兴趣得培养以及学生个性得发展。 (2)学生观: 要把学生瞧成就是具有能动得、充满生机与活力得社会人。(就是人,而不就是容器)学生就是学习得主体,就是学习得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得能动性,促进其发展。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在人格上就是平等得,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得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得问题就是“对该教师得行为作一评析。”围绕该教师得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1)“听蚂蚁唱歌呢。”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得想象力,

教育学经典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一】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例: 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 “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 “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 (1)教育观: 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2)学生观: 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是人,而不是容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围绕该教师的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1)“听蚂蚁唱歌呢。”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心世界”。(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听蚂蚁唱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孩子的兴趣与想象。) (2)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处于其自身的活动过程,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人,教师要善于保护,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而该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严厉的斥责…。(师生要平等相待,教师不能以权威压制学生。) (4) 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教师缺乏意识,要和学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考试版)[1]

问题一请运用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知识对这位教师拿学生撒气,态度不好的行为加以评析。答案:1案例中教师的行为缺乏职业道德修养以及人格修养,情绪不稳定,把个人生活琐事中引发的不佳心境和恶劣的情绪带到了职业活动中2该教师婚姻生活不美满,不良情绪无处排遣,便选择了学生这一弱势群体作为发泄的突破口,以寻求某种心理平衡。这种意识和行为,反映出其思维的偏差和心态的扭曲。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所经受的心理挫折以及缺乏正确的心理调节手段,是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对教师而言,生活不如意、教学任务重、升学压力大、工作超负荷等因素,均可使他们精神负担加重,身心疾病增加。是否善于调节自已的情绪,对于教师来说,可能是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更为重要的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3怒哀乐是情感的表达,本无可非议,但由于职业的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在教育情境下如何表达自已的感情,必须把个人生活和工作中的快乐与烦恼同教育活动严格区分开来。马卡连柯以自身的行动为教师树立了榜样,他说:“我从来不让自己有忧怨的神情和抑郁的面容。甚至我有不愉快的事情,或生病了,我也不在儿童面前表现出来。” 问题二:请分析该案例中教师朝学生的行是否正确,为什么?为避免类似的现象发生,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做?答案:1该案例中教师的行为是错误的,张老师缺乏基本的人格修养,讽刺、挖苦学生。2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很深刻的影响。有时看来是很小的事情,但不经意间却给学生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伤害。类似上面的事件在学校中时有发生,而且由此可能造成各种不利的后果。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其后果对教师的伤害也是不言而喻的。为避免类似现象的发生,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①注意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于性格比较偏激的学生,教师要耐心、细致地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②教师要尊重学生,切莫当众挖苦、讽刺、打击学生。 ③强化法律意识,既应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又不应该对学生的权利构成伤害。(教师容易侵犯学生的权利主要有隐私权、受教育权、人身自由权、人格权。) ④分析学生学业不良状况的原因,采取正确的矫正措施。 ⑤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质量观,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学生。 问题三:请结合相关知识对资深王老师的行为加以评析,她真的错了吗?为什么? 答案:1案例中王老师是一位有着传统的教育价值观、教育观念的教师。她希望学生有一个规规矩矩的学习氛围,为了达到现实所导向的教育目标,王老师就根据目标要求创设了一种自认为、也被公认是有利于达到目标的教育氛围——即教育事故少发、刻苦学习、孩子们时时刻刻都循规蹈矩的教育环境。同时王老师认为自己是教育的权威,有权利规范学生的习惯,自已爱学生、为了学生成才,出发点是好的。根据多年的经验,学生们必须按照她的要求,规矩来,才能学得好。但是,王老师却忘记了施展权威的限度,这就是她的错误所在2教育环境的创设应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案例中的王老师几乎没有留更多的时间与时间给学生,属予学生发展自己个性、舒展自己性情的时空几乎全部被老师的要求填满,甚至连作息习惯都得适应教师这新种好心的要求。有些教师认为学

教育学案例分析

教育学案例分析

上课铃响了,王老师拿着课本轻快地走上讲台,开始上课。当课上到十分钟左右时,两位学生突然打了起来。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王老师只好将课停下来,要求他们到外面去打。两位学生收起了“手”。改用“口”。开始互相辱骂对方。王老师说自己是科任老师,此类事情请他们找班主任解决。那个似乎受了委屈的学生对王老师的话不以为然。出口说道:“你这是什么老师?”这下王老师生气了,喝道:“给我出去!”。可是学生就是不动,王老师便动手去拉学生,学生死死地拉着课桌,坚决不出去。王老师非常愤怒,说:“好,你不出去我就不上课!”于是,双方进一步僵持起来。 你如何看待王老师和两位学生的言行?(1)就王老师而言,其错误有三点:一是他应该具备良好的教师道德,管理课堂秩序是他的职责之一,当学生发生打骂事件时,他有责任教育批评学生,而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让学生去找班主任;二是王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应该赶学生出教室,在师生关系上,违反了民主平等性的原则。三是王老师没有运用合理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仅仅是简单粗暴地训斥学生。就

那位学生而言,在课堂上互相打骂的两个同学的错误有两点:一是没有遵守课堂纪律,在课堂上相互打骂,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秩序,违反了学校的纪律;二是缺乏对教师的基本的尊重。 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看到他们满身是灰的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请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1)“听蚂蚁唱歌呢。”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的想象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尊重并保护孩子的兴趣与想象。 2)“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的声音提高了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考试版) - 副本

案例分析 有一位身材不高的女教师上一节课批评了一个不遵守纪律的高个学生,下节课这位学生擦完黑板后,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沿让女教师拿不着,出教师的洋相。上课开始这位教师发现了这种情况,学生们也在偷偷发笑。这位教师尽力控制住自己激动地情绪,像没有发生什么事情一样。在黑板上出了一道改错题,叫那个学生上黑板改错,要求擦去错处,改为正确的解答。这位教师的做法,是哪个高个子学生深感惭愧,改完错后,他把黑板擦放在讲台上,并轻声地说SORRY,,教师也轻声的说了没关系。 评价这位教师的做法,并谈谈你的看法。 本案例涉及教师如何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突发事件,及教学机智问题。 教学机智是教育智慧的表现形式,没有智慧就没有机智,而没有了机智,智慧最多也是一种内部的状态而已。加拿大当代著名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专家马克斯、范梅南将教学机智归结为教师的克制,对孩子体验的理解,尊重孩子的主体性等。巧妙的将计就计,将难题让学生自己解决,一场可能导致师生矛盾激化的冲突就这样解决了。这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克制力,高超的教学机智。可见将调皮学生故意出的难题巧妙的让学生自己解决,始终保持师生之间的正常关系不失为解决此类教学中突发事件的一种有效地教学策略。常言道“教学无法,贵在得法。”课堂偶发事件处理也是如此,他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锤炼过硬的机智应变本领。这位女教师没有因为学生的哄笑影响自己情绪,更没有对那位高个子学生打发脾气,而是因势利导,机智地解决了教学突发事件。这样的处理十分得体,体现了教师机敏而灵活的教学艺术 问题一请运用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知识对这位教师拿学生撒气,态度不好的行为加以评析。答案:1案例中教师的行为缺乏职业道德修养以及人格修养,情绪不稳定,把个人生活琐事中引发的不佳心境和恶劣的情绪带到了职业活动中2该教师婚姻生活不美满,不良情绪无处排遣,便选择了学生这一弱势群体作为发泄的突破口,以寻求某种心理平衡。这种意识和行为,反映出其思维的偏差和心态的扭曲。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所经受的心理挫折以及缺乏正确的心理调节手段,是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对教师而言,生活不如意、教学任务重、升学压力大、工作超负荷等因素,均可使他们精神负担加重,身心疾病增加。是否善于调节自已的情绪,对于教师来说,可能是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更为重要的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3怒哀乐是情感的表达,本无可非议,但由于职业的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在教育情境下如何表达自已的感情,必须把个人生活和工作中的快乐与烦恼同教育活动严格区分开来。马卡连柯以自身的行动为教师树立了榜样,他说:“我从来不让自己有忧怨的神情和抑郁的面容。甚至我有不愉快的事情,或生病了,我也不在儿童面前表现出来。”

教育学心理学案例分析答案大全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精华版( 一) 内容介绍>> 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 一个教师看到 她们满身是灰的样子, 生气地走过去问: ”你们在干什么? ” ”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 随口而答。 ”胡说, 蚂蚁怎会唱歌? ”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的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 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的小家伙还不服气, 小声嘟囔说: ”您又不蹲下来, 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 ” 请你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的一篇文章, 题目就叫”蚂蚁唱歌”, 该案例涉及到的运用现代教育理论, 即教师应具有正确的教育思 想及教育观念: ( 1) 教育观: 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教育取向上, 不但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 还要重视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特别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 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习的兴趣的培养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

( 2) 学生观: 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人。( 是人, 而不是容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学习的主人, 在一切活动中, 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促进其发展。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 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要平等对话, 实行等距离教学) 要坚持教学民主, 要废除教学中的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的问题是”对该教师的行为作一评析。”围绕该教师的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 1) ”听蚂蚁唱歌呢。”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 具有孩子特有的想象力, 教师要善于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新的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和技能, 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体验。”听蚂蚁唱歌”是学生的一种体验, 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孩子的兴趣与想象。) ( 2) 一个教师看到她们满身是灰的样子, 生气地走过去问; ( 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 处于其自身的活动过程, 学生是能动的、发展的人, 教师要善于保护, 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 而该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 3) ”胡说, 蚂蚁怎会唱歌? ”老师的声音提高了八度。严

电大《教育学》(第二版 柳海民主编)案例分析题目及参考答案

电大《教育学》(第二版柳海民主编)案例分析 案例1: 读者薛女士反映,转学还不到一学期的10岁儿子小雷跟过去比好像换了个人,以往由于喜欢小动作,小雷没少挨老师的骂,结果看到老师就害怕,不得不转学。到新学校后不久,小雷在上课时又忍不住做起了小动作,被老师发现了。新老师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微笑着轻轻拍了一下他的背,便继续上课了。以后,每次老师走过小雷身边,如果小雷没有小动作,老师就会对他微笑并点头表示赞许。很快,小雷改掉了坏习惯,还爱上了学习,自信心大增。问题:请从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分析,对待有问题的学生新老师的教育机智。 参考要点:小学生身高体重处于两次增长高峰期之间,是相对稳定发展时期。他们的有意注意已开始发展,但无意注意仍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小学生的情感不稳定性以及不善于控制的特点也很突出,特别是小学低年级还是依据他人的要求评价自己。这些都是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的发展特点。上面这位新老师正是正确认识到了这点,并机智地运用这个特点来引导小雷,既纠正了他,又不伤害他的自尊心,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更为重要和紧迫。P.77-78 案例2: 从2001年秋季开始,江西省的小学生们告别了一贯的百分制,实行新型的成绩考核评价机制——“等级+特长+评语”。目前,山东潍坊市小学已经取消各种形式的统考,废除了“百分制”,代之以“评语+特长+等级”的新的评价标准,严禁以升学率作为考核、评价学校、评价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 问题:你怎样看待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请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谈该项改革。 参考要点:江西和山东潍坊市所开展的教育评价改革是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需求,废除百分制,使挣脱应试教育的束缚,用"等级+特长+评语",因材而评价,面向全体学生,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所在。P.206 案例3: 下面一个事例教师会经常遇到,如果处理不好,教师会陷入尴尬境地。“上课说话,为什么不注意听课?出去”,老师对一位学生发出严令。这位学生没有出去,“听见没有,叫你出去”,老师加重了语气,学生仍不出去,老师奔下讲台,冲到学生眼前,用力往外拉,学生死命拉住桌子,眼里含有敌意,全班学生看着这位威严的老师,老师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问题:分析上面案例中教师的做法。如果你是老师,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样解决? 参考要点:上述老师之所以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还没树立起有效教学的理念。有效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基于预定的课程教学目标,通过交流与互动所达成的有效果与有效益的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的理念,首先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不是“独角戏”,在教学时要满足学生情感、认知和升学的需求,让学生具有最稳定持久的学习动机,才是有效益、有效果的教学。反言之,在实际教学中,不管教师教得多么卖力、多么认真、多么辛苦,也不管学生不愿学还是学不会,只要学生没有取得“预期

教育学经典案例分析

【案例一】 有这样一个真实得事例: 几个学生正趴在树下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一个教师瞧到她们满身就是灰得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您们在干什么?” “听蚂蚁唱歌呢。”学生头也不抬,随口而答。 “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得声音提高了八度。 严厉得斥责让学生猛地从“槐安国”里清醒过来。于就是一个个小脑袋耷拉下来,等候老师发落。只有一个倔强得小家伙还不服气,小声嘟囔说:“您又不蹲下来,怎么知道蚂蚁不会唱歌?”请您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对该教师得行为作一评析。 简要分析: 一、有关教育理论知识 该事例摘自《人民教育》中得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蚂蚁唱歌”,该案例涉及到得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即教师应具有正确得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 (1)教育观: 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得教育观。在教育取向上,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掌握,还要重视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得培养。尤其在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培养上,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能力,学生学习得兴趣得培养以及学生个性得发展。 (2)学生观: 要把学生瞧成就是具有能动得、充满生机与活力得社会人。(就是人,而不就是容器)学生就是学习得主体,就是学习得主人,在一切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得能动性,促进其发展。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或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师生要平等相待。(在人格上就是平等得,要平等对话,实行等距离教学)要坚持教学民主,要废除教学中得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二、围绕问题展开分析 该案例得问题就是“对该教师得行为作一评析。”围绕该教师得行为运用现代教育理论进行分析。 (1)“听蚂蚁唱歌呢。”孩子具有童心、童真与童趣,具有孩子特有得想象力,教师要善于了解孩子得“内心世界”。(新得教育取向不只关注知识与技能,还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体验。“听蚂蚁唱歌”就是学生得一种体验,教师要尊重并保护孩子得兴趣与想象。) (2)一个教师瞧到她们满身就是灰得样子,生气地走过去问;(学生在兴致勃勃地观察着什么,处于其自身得活动过程,学生就是能动得、发展得人,教师要善于保护,给学生心理上得支持,而该教师不尊重学生得主观能动性。) (3)“胡说,蚂蚁怎会唱歌?”老师得声音提高了八度。严厉得斥责…。(师生要平等相待,教师不能以权威压制学生。)

[VIP专享]《教育学》案例分析题

四、案例分析(用教育原理,对下列案例作简要剖析。20分。) 2.下列案例中,老师运用了什么方法?成功地贯彻了什么德育原则? 2榜样法(3分);从实际出发(2分) 班里有一位女生,几次上课迟到,自习课上又不安心学习,多次跑出教室,老师和学生都纷纷向我反映,希望我严肃批评她。我了解她以前挨批评是“家常便饭”,似乎“习以为常”了,再严厉的教育她好象都不在乎。因此,我没有正面批评指责她,而是采取了“旁敲侧击”方法去教育、影响、触动她。一次我因公务上课迟到两分钟,走进教室便主动向学生检讨,较详细而深刻地分析此事的严重性。如果所有教师都迟到几分钟,那么全校同学要浪费多少时光!我向学生保证以后决不再出现类似现象,请大家监督,也请大家每天准时上下课。此后,那个女生果然不再迟到早退了。一天放晚学前,她来到办公室找我,主动承认了以前的错误,并表示以后一定准时到校离校,身教的效果在她身上体现出来了。 3.下列案例中,老师成功地贯彻了什么教学原则?正确处理了教学过程中什么关系?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3分);传授知识与提高思想统一(2分)一位语文教师在教《游园不值》这首诗,忽然一位迟到学生“砰”的一声推门而入,径直入座。这位教师就诗取材,问道:“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人去拜访朋友,为什么“小扣”而不“猛扣”呢?学生议论了一番,结果是因为诗人知书达礼,有教养,讲礼貌。然后教师走到那位迟到学生身边弯腰轻声问他:“你说大家说的对吗?你赞成‘小扣’还是‘猛扣’?”这位同学脸红了,同学也笑了起来,在笑声中大家都受到了教育和感化。 4.分析下列案例中张老师贯彻或是违背了什么德育原则? 主体自觉性(3分);实际锻炼(2分) “由于学校放学早于工作单位下班时间,某校初二年级学生放学后处于自流状态,于是打架斗殴、破坏公物及环境的事情屡有发生。为此班主任张老师对学生进行了‘学雷锋,爱集体’的宣传教育,并建议同学们放学后到校外找砖头为学校砌个花台,美化校园环境,谁找的砖头越多,张老师越给予表扬。没多久,花台砌成了,在此期间,学生打架斗殴及破坏公物情况没再发生,但外单位却来告状了,原来是学生到人家工地偷了砖头。”(5分) 1.下列案例中林老师运用的什么方法?正确贯彻了什么原则?符合学生身心发展什么 规律?谈话法、演示法;启发性和直观性的原则;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在教《鱼》一节课时,林老师事前在水盆里放了一条活鲫鱼,上课时让学生仔细观察鱼的形状、鱼体表面、背鳍、胸鳍、腹鳍、尾鳍,然后问学生各种鳍的作用是什么,学生一下给问住了。这时,林老师用剪刀把鱼的尾鳍剪掉,结果学生发现鱼在水中无法前进了;他又把胸鳍及腹鳍剪掉,结果鱼体在水里失去平衡;再把背鳍剪掉,鱼只能一动不动地躺在水里喘气。通过观察,学生明白了各种鳍的作用。 3.下列案例中,老师运用的什么方法?贯彻了什么德育原则? 说服(2分);正面教育的原则(2分);主体自觉性原则(1分)。 有一个中学生,平时表现很好。一次他带着痛苦的神情找一位信得过的老师谈,说自己想“出国”。老师鼓励他讲真话,说说想出国的理由。他说“祖国不好”。老师请他摆一摆祖国哪些地方不好。他说了几点切身的感受。老师说“你说的是事实,是有道德的。但我希望你认真地想一想,祖国有没有好的地方?”学生说“当然也有好的地方。”老师说:

教育学案例分析题二

公共基础知识教育学案例分析题二(附解析) 案例1:老师是某中学的一名青年教师,现在正担负着班主任工作,他深深服膺于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格言,发誓要做一名热爱学生的优秀教师。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一心扑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上。为了解和接近学生,以便取得学生的依赖,他与学生一起参加课外甚至校外活动,如打球、下棋、逛电子游戏厅等,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但是,一学年下来,教师却感到非常沮丧;不仅学校领导批评他过于放纵学生,而且班上的同学也对他的管理方式颇有微辞,抱怨老师有偏向。为此,老师非常苦恼,几乎动了辞掉班主任职务的念头。 问题: (1)请从教育学有关原理的角度,指出教师工作的主要问题在哪里? (2)试结合教师素养的理论观点,谈谈如何改进老师的工作 答:(1)老师用教育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来鞭策自己是正确的,立下的志愿也很好,但他为了取得学生的依赖,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德育的基本原则,德育要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老师方法失当,爱严相失.(2)老师应加深教师的基本素养,特别是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能力素养,要懂理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到的知识分析,再创造,制定一套可行的方案.要尊重信任学生,也要严格要求学生. 案例2:最近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8.6%的学生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或打招呼,而只有不到9%的老师主动跟学生问好或打招呼。 问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及师关系角度进行分析。 答:这个现象说明在现今的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的缺点以及教师对学生亲切关怀耐心帮助平等相待,作学生的知心人.教师对学生的这种爱应是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尊重信 任的统一,应做到公正无私,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需要帮助的落后生,差生做为教师应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不要扮演高高在上,遥不及的"老师". 案例3 :70%的学生恐惧开家长会据汇文中学主管德育的副校长海涛介绍,从调查结果看,至少有70%的学生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提心吊胆,剩下的30%是那些被公认的好学生。海涛说,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长期以来,家长会的主要容是教师向家长揭孩子的短儿,甚至有些家长会遭到教师的严厉批评,以至于家长都不愿意开家长会,怕丢面子,而学生也有“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教师找爸爸”的想法。另一方面,即使教师在家长会上以表扬学生为主,但多数家长回家后只表扬孩子几句,剩下的又是一顿“臭批”。在学校进行的一次测试中,教师在家长会上表扬了全班学生,第二天教师问学生,谁在家长会后得到了家长的表扬,举手的只有两名学生。 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开家长会?如何让家长会成为教育孩子的新契机?如果你是学生家长,会后如何做好与孩子的沟通?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解析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答案解析 [案例1] 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分析] 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案例2] 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分析] 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 (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案例3]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分析] 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案例4] 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 [分析] 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由于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借助于问答、填空等题型。 [案例5]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 [分析] 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制造一些心理障碍。 [案例6] 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请问小方和小明的回答如何?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分析] 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案例7] 如今的孩子很小就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脑子里千奇百怪的东西很多。有时候,他们会在课堂上或课后向你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你在课堂上讲太阳和月亮,有的孩子便会问:“老师,太阳为什么白天出来?月亮为什么晚上才出来?”对这样的问题还能勉强回答,但有些孩子在课后向我提的问题,真的让我难以回答。比如,有的孩子会冷不丁地问你:“老师,什么叫‘酷毙了’?”“老师,怎样才能当上还珠格格?”我一时哑然。有时我想,或许我真的是年纪大了,不再适合当小学老师了。问题: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