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利益边缘化的社会政策分析——以S村为例
利益取向的农民环境抗争行为动力机制研究——基于X_村的案例分析
利益取向的农民环境抗争行为动力机制研究 基于X村的案例分析王昭㊀(江苏警官学院,江苏南京211800)摘要㊀当前环境抗争研究中存在着一种 污染-抗争 的前提预设,忽视了抗争者本身目标取向的复杂性与多样性㊂通过X村环境抗争的案例研究,发现村民与污染企业之间关系经历了 利益结合-利益分化-利益转向 3个阶段的变化,每个阶段中村民的利益取向是导致环境抗争发生与否的决定因素,环境抗争本身就是村民为了实现利益而采取的策略手段㊂因此在环境抗争研究中应当摆脱 污染-抗争 的解释框架,正确把握农民环境抗争的行为动机,才能更好地理解环境抗争的过程㊁策略以及结果㊂关键词㊀环境抗争;污染-抗争;利益转向;受益圈/受害圈中图分类号㊀C912.82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文章编号㊀0517-6611(2023)20-0241-04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20.056㊀㊀㊀㊀㊀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Villagers EnvironmentalStruggleundertheOrientationofProfits ACaseStudyofXVillageWANGZhao㊀(JiangsuPoliceInstitute,Nanjing,Jiangsu211800)Abstract㊀Thereisapresuppositionof pollution⁃struggle inthecurrentresearchofenvironmentalstruggle,whichignoresthecomplexityanddiversityofthetargetorientationoftheprotestorsthemselves.ThroughthecasestudyofenvironmentalstruggleinXVillage,thispaperfindsthattherelationshipbetweenvillagersandpollutingenterpriseshasundergonethreestagesof profitcombination-profitdifferentiation-profitshift .Ineachstage,villagers profitorientationisthedecisivefactorleadingtotheoccurrenceofenvironmentalstruggle,andenvironmentalstruggleisastrategicmeanadoptedbyvillagerstorealizetheirprofits.Therefore,inordertounderstandtheprocess,strategyandresultofenvi⁃ronmentalstrugglebetter,weshouldgetridoftheinterpretativeframeworkof pollution-struggle andcorrectlygraspthebehaviormotivationoffarmers environmentalstruggle.Keywords㊀Environmentalstruggle;Pollution-struggle;Profitshift;Benefitcircle/Victimcircle基金项目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CSH079);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21SJA0506);江苏警官学院高层次引进人才科研启动费资助(JSPI21GKZR401);江苏警官学院科学研究项目(2021SJYSK08)㊂作者简介㊀王昭(1987 ),男,河北石家庄人,讲师,博士,从事环境社会学㊁社会治理研究㊂收稿日期㊀2022-09-08㊀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㊂但与此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环境污染程度不断加深㊂环境污染不仅是环境问题,也会引发一系列的次生社会问题,如生命健康㊁经济衰退等[1]㊂随着环境问题的加重与环境意识的觉醒[2],许多身处污染处境的人们为了改善自身状况展开了抗争行动,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环境抗争成为政府㊁学界与社会关注的焦点议题㊂1㊀文献回顾与研究方法环境抗争的概念由冯仕政[3]最先明确使用,他将环境抗争定义为 个人或家庭在遭受环境损害之后,为了制止环境危害的继续发生或挽回环境危害所造成的损失,公开向造成环境危害的组织和个人,或向社会公共部门(包括国家机构㊁新闻媒体㊁民间组织等)做出的呼吁㊁警告㊁抗议㊁申诉㊁投诉㊁游行㊁示威等对抗性行为 ,这是从个体的角度对环境抗争进行的定义,而景军[4]则从群体角度将环境抗争定义为 环境或生态问题引发的维权行为,是与社会正义问题紧密关联的集体行为 ㊂围绕环境抗争的困境㊁手段㊁结果等已展开了相当多的实地调查与理论分析,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㊂当前研究认为环境抗争面临很多困难:一是 政经一体化 体制[5]对于环境抗争的压制;二是权力与技术的制约,如司开玲[6]关于取证难的审判性真理研究即反映了这一困境;三是大多数底层公众遵循生存理性,难以实现组织化[7];四是在环境抗争的不同阶段地方政府会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消解[8-9]㊂身处这种制度性与结构性困境[10-11],为了取得抗争效果,底层民众展示了多样的抗争策略与实践,如李连江等[12]的 依法抗争 ㊁于建嵘[13]的 以法抗争 ㊁应星[14]的草根动员理论等,在此基础上还形成了诸如 以势抗争 [15]㊁ 以身抗争 [16]㊁ 依情理抗争 [17]㊁ 以媒抗争 [18]等解释框架,而在环境抗争无法消除企业污染时,村民会采取个人化㊁生活化的方式应对企业污染的环境影响及其社会后果[19]㊂不同的困难程度与策略选择会影响环境抗争的结果,形成完全成功㊁完全失败㊁有限成功㊁有限失败4种类型结果[20]㊂然而综合考察现有文献研究,会发现关于环境抗争发生的原因机制,即环境抗争为什么会发生的研究较少㊂无论是环境抗争的概念界定,还是侧重于环境抗争困境㊁手段㊁结果的研究,都潜在地存有一种 污染-抗争 的前提预设,认为环境污染是导致环境抗争的原因,抗争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目的是消除污染,这就使环境抗争具有天然正义性,在价值立场上倾向于抗争的一方㊂ 污染-抗争 逻辑预设的产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相较于污染者经济㊁政治资源的强势,抗争者更多的处于弱势地位,面对现实中经常发生的诉求无门现象,更多人愿意持一种同情弱者的态度;二是媒体出于博取关注㊁社会关怀等多方面原因,往往产生有利于抗争者一方的舆论导向,影响旁观者的价值判断㊂但是现实是复杂多变的,作为抗争者也有着多种目标取向,抗争行为并不一定是单纯地针对环境污染,其中也可能掺杂其他因素[21]㊂环境污染只是引发环境抗争的原因之一,有时甚至不是主因,只是次因㊂因此,应当摆脱现有研究 污染-抗争 的预设前提,正视抗争者本身目标取向的复杂安徽农业科学,J.AnhuiAgric.Sci.2023,51(20):241-244㊀㊀㊀性与多样性,重新阐释环境抗争的发生机制㊂该研究基于南京市X村的田野调查,对村民环境抗争的历程进行分析,探讨利益因素与环境抗争行为之间的因果联系,进而反思 污染-抗争 的固有逻辑框架,正视利益导向下村民环境抗争行为的发生与发展,为下一步的理论探索与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种新的思路㊂2㊀案例介绍:X村的环境抗争事件2.1㊀X村与NH化工公司概况㊀X村位于南京市郊,该区域是南京重要的工业区,所以X村周边企业众多,除了一面临长江之外,剩余三面都被企业包围,包括化工㊁物流等十来家公司,其中规模最大的是NH化工公司,它是一家大型国企,主要生产产品有三大系列:以煤㊁盐㊁硫磺为原料的无机化工和化肥产品;以苯为原料的有机化工产品;以橡胶助剂为主体的精细化工产品㊂早在1970年代末 1980年代末时期,NH化工公司为了扩建大量征收周边村庄农地,X村的农地基本全部被征收,除了获得征收款以外,被征地农民被安置到NH化工公司工作,工资成为当时村民主要的经济来源㊂现在随着被征地人员达到退休年龄,一部分退休居民已经搬出X村,一部分仍然生活在村内,主要经济收入是退休金,同时还开辟了一些鱼塘和菜地作为副业收入㊂X村现有户籍居民130户,人口310人,但常住居民只有45户,人口100人,2/3的人口已经不常在村内生活,其中常住人口主要是年龄偏大的人群,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已外出工作,几乎不在X村生活,很多人都在外地已经买房,但户籍仍在村内,保留着自己的宅基地㊂2.2㊀环境污染表现㊀村民们反映的环境污染主要是粉尘㊁工业污水㊁噪音㊁废气4个方面问题,并且将矛头直指NH化工公司,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是NH化工公司造成的,严重影响了大家正常的生活秩序㊂ 唯一的那条路上,穿过纯苯还有别的什么管道,有2个堆得像山一样的磷石膏什么的厂区,汽车带出来带进去的,天天化学品车辆和我们挤在一条路上,气味难闻得很㊂灰尘满天飞,进出眼睛都睁不开,各种各样的烟囱竖到那边,冒着各种烟,散发各种异味㊂NH化工公司里面堆满了煤炭,一刮风,家里那个黑啊,反正窗户是从来没开过,家里也是天天一层灰㊂围墙那边是化工原料的储运站,估计离最近的人家只有30m吧,火车道末端紧挨我们这一排,经常夜里火车装卸液体化工原料,人家睡得正香,那边咣当咣当地变道鸣笛㊂ (资料来源:村民访谈记录)与此同时,居民还提供了一份当地环保局签发的环境污染调查报告,在这份官方文件中也证实了居民大部分的说法,同时还对污染的原因进行了认定,被村民们视为最有力的文本凭据:二㊁排查情况1.粉尘(黑灰)污染排查情况:粉尘影响因素主要为NH公司大货场的物料扬尘(煤灰㊁煤尘)和化工物流公司重型卡车运输过程中引起的道路扬尘㊂2.气味污染排查情况:经调查分析X村区域废气排放情况较为复杂 是区内众多企业废气排放综合叠加的结果3.噪声污染排查:X村南侧的NH公司综合污水处理站存在机泵噪声;西侧的NH公司自备火车夜间运行存在鸣笛㊁装卸噪声;东侧的高速道路存在交通噪声,夜间尤为明显㊂4.垃圾堆场问题:X村东侧的垃圾堆场内可见渣土等建筑垃圾㊂(资源来源:当地环保局环境污染调查报告,由村民提供)2.3㊀环境抗争策略选择㊀面对NH化工公司的环境污染,X村村民们展开了环境抗争,手段既有合乎程序的依法抗争,也有不合乎程序,通过闹事闹 大 的非法抗争㊂依法抗争主要是通过法律允许的途径进行维权,采用的主要方式是协调与上访,村干部首先要求与NH化工公司相关领导进行谈判协调,但是NH化工公司并未理会居民的要求,于是村干部带领部分村民亲自去信访办㊁不断给省委书记信箱写信等,向上级部门反映南化公司环境污染的情况,表达自身诉求㊂我们去信访办,接待的人倒是很热情,每回都给我们登记情况,登记完就让我们回去等结果㊂但是信访办有自己的办事流程,他们登记了情况之后,就将问题发回相关单位,这样一来二去,问题又回到了工业园区㊂我就去区里找他们领导啊,他就搪塞我说这事情需要区委开会决定,他一个人解决不了,让我先回去,下次开会就会讨论我们的问题㊂好啊,反正不给我解决我就一直找他们去,我总共找过24次,几乎把工业园区所有领导都见过了 ㊂(资料来源:村干部访谈记录)依法抗争所取得的最重要成果就是上文环保局所出具的环境污染调查报告,这份报告成为村民继续进行环境抗争的合法性㊁正义性依据㊂非法抗争的形式是村干部组织村内三四十位年纪大的老人,通过堵NH化工公司的大门,不让工人与车辆自由出入,扰乱正常生产秩序,来迫使NH化工公司㊁政府相关人员与村民进行协商对话㊂我带上几十个老头㊁老太太把它(NH化工公司)门一堵,不让他们好好生产,他们就着急了,他们又不敢对老人怎么样,万一出了事谁也不敢担责任㊂于是NH化工公司的领导就会打电话给区政府,让他们来管管,政府也不敢怎么样,怕事情闹大了媒体过来报道,就会派些警察过来维持现场秩序,但不敢对堵门的人怎么样,他们就会问我们原因,我们就会把情况向他们反映,让他们来处理 ㊂(资料来源:村干部访谈记录)堵门的结果一般是政府会对NH化工公司与村民进行调解,通常情况下,NH化工公司都会出一些钱作为赔偿,然后政府责令NH化工公司限期进行整改㊂但是村民认为整改每回都不到位,过一段时间就会再次重犯,因此村民就会24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安徽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3年再次堵门㊂㊀㊀村民环境抗争手段及其烈度在时间阶段上也有所区别㊂在2000年之前,村民基本只采取依法抗争手段,抗争发生次数较少,并且通常只是个别村民向NH化工公司相关领导反映意见㊂在2000年之后,村民依法抗争与非法抗争两种手段是同时使用的,抗争发生变得非常频繁,呈现出日常化的态势,并且波及范围㊁激烈程度㊁组织化等方面都远胜于2000年之前的环境抗争㊂3㊀利益转向:X村环境抗争的发生逻辑按照 污染-抗争 的逻辑假设进行推论,一般环境抗争是与环境污染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即环境污染越严重,环境抗争的发生频率越多,参与人数㊁影响范围越大,组织化程度越高,反之,当环境污染越轻微,环境抗争的激烈程度也越轻微㊂然而X村的环境抗争却不符合 污染-抗争 的逻辑㊂X村的环境抗争高潮出现在2000年之后,与2000年之前相比,抗争的激烈程度大幅度提升㊂但是NH化工公司近些年来基本没有扩大规模,而且生产技术也在不断提高,2000年之后的环境污染却并不比2000年之前更严重,甚至还有明显好转㊂这一事实也得到了X村村民的承认,比如水质问题: 过去NH化工公司排出的污水使河流㊁池塘的水变得五颜六色的,而现在的水质已经比较清澈,至少肉眼上看不到任何颜色㊂ (资料来源:村民访谈记录)环境污染并不是X村环境抗争的起因,真正影响X村环境抗争发生的因素是利益的转向㊂日本学者梶田孝道㊁船桥晴俊㊁长谷川公一等在研究日本环境问题时提出了一个 受益圈/受害圈 理论,认为环境问题发生时会产生两种相关群体,一种是从中受益的群体或组织,另一种则是因此受害的群体,受益圈与受害圈之间的关系有可能是分离的,也有可能是重叠的[22]㊂当受益圈与受害圈是分离关系时,受害者承担了环境污染的后果,却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利益,这种情况下最容易出现环境抗争,而当受益圈与受害圈是重叠关系时,受害者虽然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但是也从中得到一定的利益,这种情况下受害者往往选择妥协㊁沉默,而不是环境抗争[23]㊂从X村村民与NH化工公司的关系来看,经历了 利益结合-利益分化-利益转向 3个阶段的变化,他们之间关系的变化正是环境抗争之所以发生的原因㊂3.1㊀利益结合阶段㊀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NH化工公司开始陆续征用了X村大量土地㊂作为补偿,NH化工公司一方面对被征收土地的X村村民提供了补偿款,另一方面将被征收土地的X村村民安置到本公司工作㊂由于征收土地涉及的村民较多,大部分X村村民家庭都有人在NH化工公司工作,最多时大约占80%㊂这样的安置政策将X村村民与NH化工公司的利益捆绑在一起,NH化工公司的经济效益越好,村民的经济收入也就会相应越高㊂当时的NH化工公司就存在环境污染的行为,并且由于生产规模的急速扩张与生产技术的限制,环境污染的程度是最严重的时期㊂但因为X村村民既是污染的受害者,同时又是污染的受益者,如果进行环境抗争会影响公司的生产效益,进而影响到自身经济收入,所以大部分人并没有选择环境抗争,反而对于污染持沉默㊁妥协甚至纵容㊁鼓励的态度㊂3.2㊀利益分化阶段㊀在1990年代,中国展开了一轮大规模的国有企业改革,改革目标是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使国企产权清晰㊁权责明确㊁政企分开㊁管理科学 ,真正成为市场主体㊂NH化工公司作为一家大型国企,也在此时期进行了改革㊂尤其是建立起了科学的招聘用人制度,新入人员都必须通过明文规定的公开招聘程序,不再通过福利政策允许职工子弟进厂上班㊂从这时起,X村几乎再没有新入NH化工公司工作的村民,年轻人大多外出自寻出路㊂与此同时,进入2000年之后,本在NH化工公司工作的X村村民陆续进入退休年龄,人数逐渐减少,现在全村只有不到5人仍在NH化工公司上班㊂退休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养老退休金,由国家相关部门按照固定标准发放,与企业经营管理情况不再有直接关系(图1)㊂因此在2000年之后,X村与NH化工公司之间的利益产生了分化,此时X村村民不再是环境污染的受益者,而仍然是承担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利益分化导致的村民角色转变成为环境抗争的基础㊂图1㊀NH化工公司与X村关系变化Fig.1㊀ChangeofrelationshipbetweenNHChemicalCompanyandXVillage3.3㊀利益转向阶段㊀与此同时,近十几年南京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扩张使位于市郊的X村土地价值急速上升,X村村民产生了新的利益需求㊂尤其在近几年屡屡有X村即将被拆迁的传言,并且周边有几个邻村已经完成或者正在拆迁,X村村民都怀有拆迁的心理预期㊂在X村人口大量外流㊁村落出现空心化的现实下,X村村民也确实殷切期盼着拆迁,村内墙壁㊁电线杆上四处张贴着 种房子 ( 种房子 指的是在拆迁前突击抢建一些违法建筑的行为,目的是以极小的成本换取巨额拆迁补偿款)小广告,而且村内的所有建筑都已经在原有基础上 种 上了密密麻麻的房子㊂但是能否拆迁以及是否可以得到预期的补偿却一直只有传言而不见行动,X村村民开始产生了焦虑㊂ X村要被拆迁的说法已经流传了好多年了,一直也没见有动静㊂而且周围几个已经被拆迁的村子,有一些钉子户嫌赔偿太少,坐地起价坚持不拆,结果政府拆完其他的根本没钱再满足他们的要求,干脆就置之不理了,现在钉子户倒着急了,降着价去找政府拆,政府都没钱再拆,你说政府还能有钱再拆我们? (资料来源:村民访谈记录)在这种情绪的驱使下,X村村民希望通过一种途径来表达他们的诉求,给地方政府一些压力,以求其重视并满足自身的要求㊂于是他们提出污染过于严重导致无法生活的理34251卷20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王昭㊀利益取向的农民环境抗争行为动力机制研究由,然而村民的诉求并不是消除污染,而是要求搬迁,这反映了环境抗争的实质目的㊂环保局的调查报告认为X村周边企业众多,污染是多个主体作用的结果,但是X村村民只选择NH化工公司作为抗争对象,这是因为NH化工公司是规模大㊁效益大的国有企业,所以环境抗争的影响可以达到最大化的效果,以此取得政府的充分关注㊂而从村民抗争实践来看,也确实取得了所期望的结果,每当居民采取堵门措施时,政府都不得不出面进行调解,听取居民的诉求愿望,这样的结果反向强化了村民环境抗争的行动模式,促使村民更加倾向于选择与NH化工公司做抗争㊂综上所述,利益是X村村民环境抗争行动的主要影响因素㊂村民与NH化工公司从利益结合到利益分化关系的演变导致村民不再是环境污染的受益者,成为单纯的受害者,这是环境抗争行动出现的基础条件㊂而伴随着拆迁,X村村民有了新的利益需求,环境抗争是为了实现拆迁的目的,利益的转向成为环境抗争发生的动力机制㊂4 结论与讨论当前对环境抗争的研究中,一直存在一种 污染-抗争 的逻辑预设,认为环境污染是导致环境抗争的原因,环境抗争的目标是减轻乃至消除环境污染㊂不可否认的是在现实中农民作为弱势群体确实面临难以破解的维权困境,但是污染-抗争 的解释框架将农民行为动机简单化,具有偏向农民立场的倾向,赋予环境抗争不容置疑的正义性与合理性,这样的价值判断很容易使人难以看清问题的本质,对试图解读农民环境抗争行动产生误导㊂中国社会具有复杂性的特征,同时人又有着多面向的利益取向,这些都决定了环境抗争的产生原因是复杂多样的㊂只有首先准确理解农民环境抗争的行为动机,才有可能对环境抗争的过程㊁策略㊁结果等方面进行正确理解㊂通过X村环境抗争的案例研究,发现利益是导致环境抗争的关键因素㊂当X村村民与NH化工公司是利益结合关系时,环境抗争不会发生,当X村村民与NH化工公司利益分化时,环境抗争就具备了基础条件,当X村村民出现新的利益转向时,环境抗争便具备了发生的动力㊂环境抗争只是表象,其实质是通过环境抗争表达村民希望拆迁的利益诉求㊂因此,若简单地以 污染-抗争 逻辑来理解村民环境抗争行动,就会对整个环境抗争的过程㊁策略㊁结果等产生误读,而实际上环境抗争本身就是村民为了实现利益而采取的策略手段,应当回归到本质上去进行整体解读㊂此外,理解农民环境抗争行为动机对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与制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㊂建立起可以自下而上有效反馈的沟通途径与平台,使农民可以充分地进行利益诉求表达,而不至于诉诸 闹事 等激烈方式,可以减少社会冲突,缓解社会对立情绪,从而促进社会稳定㊂参考文献[1]陈阿江.论人水和谐[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4):19-24.[2]石锦,曹于芮.四川省2017年以来环境污染矛盾纠纷现状及对策建议[J].四川环境,2021,40(6):204-207.[3]冯仕政.沉默的大多数:差序格局与环境抗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1(1):122-132.[4]景军.认知与自觉:一个西北乡村的环境抗争[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4):5-14.[5]张玉林.政经一体化开发机制与中国农村的环境冲突[J].探索与争鸣,2006(5):26-28.[6]司开玲.农民环境抗争中的 审判性真理 与证据展示:基于东村农民环境诉讼的人类学研究[J].开放时代,2011(8):130-140.[7]陈阿江.次生焦虑: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社会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8]韩宗生.农民环境抗争事件中地方政府消解策略分析[J].新疆社科论坛,2012(4):45-48.[9]杨志军,李颖.嵌入式吸纳:环境抗争引发非常规政策变迁的消解方略[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9(4):45-55.[10]卢春天,齐晓亮.农民环境抗争与政府治理[J].理论探讨,2019(2):159-165.[11]李兴平.转型期农民环境抗争的行为逻辑:基于政治机会结构的检视[J].宁夏社会科学,2018(1):123-128.[12]李连江,欧博文.当代中国农民的依法抗争[M]//吴毅.乡村中国评论:第3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13]于建嵘.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J].社会学研究,2004(2):49-55.[14]应星. 气 与抗争政治: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稳定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5]董海军.依势博弈:基层社会维权行为的新解释框架[J].社会,2010,30(5):96-120.[16]王洪伟.当代中国底层社会 以身抗争 的效度和限度分析:一个 艾滋村民 抗争维权的启示[J].社会,2010,30(2):215-234.[17]罗亚娟.依情理抗争:农民抗争行为的乡土性 基于苏北若干村庄农民环境抗争的经验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2):26-33.[18]白红义.以媒抗争:2009年南京老城南保护运动研究[J].国际新闻界,2017,39(11):83-106.[19]施国庆,吴上.农民环境抗争的结果类型及其形成机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8(4):64-70,91.[20]孙旭友.农民应对企业污染的生活策略与乡土逻辑[J].兰州学刊,2021(9):151-160.[21]宫晓爽.单元行动视角下环境抗争背后的行动逻辑:以南京市江宁区殡仪馆为例[J].四川环境,2020,39(5):155-159.[22]包智明.环境问题研究的社会学理论:日本学者的研究[J].学海,2010(2):85-90.[23]孙旭友. 关系圈 稀释 受害者圈 :企业环境污染与村民大多数沉默的乡村逻辑[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2):63-70.44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安徽农业科学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3年。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农民利益问题分析
• 引言 • 城中村改造概述 • 农民利益问题分析 • 保障农民利益的对策和建议 • 案例研究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介绍
城市化进程加速,城中村问题凸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中村问题逐渐凸显,城中村改造成为城市发展的重 要课题。
农民利益问题复杂
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农民的利益问题尤为复杂,涉及到土地征收、房屋拆迁、 就业保障等多个方面。
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使得城乡差距加 大,部分农民选择在城市中聚集,形 成城中村。
土地制度与政策缺陷
土地制度与政策缺陷导致城乡土地权 利不平等,农民土地权利无法得到有 效保障,形成城中村。
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01
02
03
提升城市形象
城中村的存在影响了城市 的形象,改造城中村有助 于提升城市整体形象。
进行分析和解决。
政府、开发商和农民等利益相 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是导致农 民利益受损的主要原因之一。
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执行不力 也是导致农民利益受损的重要
因素之一。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的土地征收 和房屋拆迁是农民利益受损最
为严重的环节之一。
研究展望
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城中村改造过程 中农民利益问题的根源和影响,为政 策制定提供更加科学和全面的依据。
05
案例研究
案例一:某城市的城中村改造
总结词
改造过程引发农民不满
详细描述
某城市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由于缺乏与农民的充分沟通和协商,导致农民对拆 迁补偿、安置方案等方面存在不满情绪,引发了一系列抗议和维权行动。
案例二:某地区农民利益保障的成功经验
总结词
保障农民权益的成功实践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论文备选题目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论文备选题目1 西部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之道研究(例如农村公共医疗保障制度和义务教育产品以及大量的农村经济发展赖以实现的基础设施等)2 公共物品供给中的市场化之路研究(比如教育的市场化,医疗保障的市场化甚至消防服务的市场化等)3 社区在提供公共物品中的作用(包括城市的街道办和农村的村委会等自治组织)4 试论转轨时期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5 试论经济全球一体化下的地方政府职能变革6 地方政府制度变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7 地方公共物品的生产和供给研究8 西部城市政府发展经济的对策研究9 制度性公共物品与经济绩效(例如财税政策的变迁,产权制度的改革包括知识产权制度的变迁对经济绩效的作用等)10 西部大开发中地方政府的角色11 公共政策执行失败的表现和成因及治理之道12 论信息系统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影响13 论公共政策活动中的监督机制14 公共决策科学化研究15 社会保障政策中如何兼顾公平与效率16 电子政务研究17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研究18 公共组织管理研究(例如学校管理,学校各职能管理,科研管理或者教学管理等,也可以是其他事业单位或行政单位的管理)19 公共管理中对公务人员的控制机制研究20 中央与地方关系模式研究21 地方政府竞争及地方保护主义研究22 公共财政体制研究23 信息在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的利用研究24 服务型政府研究25 学习型政府研究26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薪酬研究27 第三部门(NGO)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28 公共伦理对于构建廉洁政府的意义29 公共政府执政能力研究30 转轨时期政府与市场关系模式研究31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32 城市公共产品供给比较研究33 财政支农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34 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研究35 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研究36 社会保险(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研究37 社会保险模式(比较)研究38 社会保险基金研究39 公共部门人力资本研究40 公共部门绩效研究41 城市管理(如基础设施、人口社会管理)相关研究42 城市化过程中的市政管理研究1. 当代美国科技创新政策的个案分析2. 论当代美国科技创新政策的公共导向3. 全球化语境中的公共物品概念解释4. 公共物品中的技术构成分析5. 论电子政务发展中的技术理念6. 城市环境管理政策的实证研究7. 电子政务规划设计的实证分析8. 基层电子政务发展的过程研究9. 城市景观环境和谐发展的政策研究10. 当代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研究11. 中国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的特色问题研究12.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论贡献13.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困境分析14. 政治理念与行政体制改革15. 行政伦理的反腐功能析要16. 再造理论与城市社区再造的基本构想17. 构建现代农村社区商业网络的思考18. 从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探究和谐社区的创建19. 社区组织角色、职能定位与和谐社区建设20. 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社区群众文化建设21.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政府管理模式及其转型22.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新探23. 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居民自治问题初探24. 社区业主委员会的发展与城市社区自治25. 论社区自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归类及自治功能26. 社区财务模式的设计及其选择研究27. 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模式的构建路径研究28. 公共事业规制与竞争制度模式29. 浅谈事业单位薪酬管理体制改革30. 浅析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不足及其改进建议31. 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的大众文化活动组织管理32. 公共管理学视野下的现代社会分层33. 行业型网络传媒及其经营管理34. 中小城市文化事业机构与社区文化建设的互动发展35. 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途径研究36. 公用事业单位应对危机事件的管理策略研究37. 人本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38. 当前我国社区治安管理问题探讨39. 互联网在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运用40. 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探讨41. 现阶段中国农村社区治理模式探讨42. 试论单位制向社区制的回归43. 试论公共事业单位的信息资源管理44. 中外公益性组织管理体制比较研究45. 中介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策略研究46. 公共事业单位的品牌管理研究47. 地方政府改善公共关系探析48. 从个人理性到集体理性——对管理核心问题的分析49. 公共事业管理中政府失灵现象研究50. 公共事业管理的现状及前景展望51. 城市交通管理的民众参与研究52. 城市居民公共意识调查研究53. 城市社区经营问题研究54. 公共管理部门执行力建设研究55. 区域公共利益竞争与地方保护主义研究56. 文化公共管理与现代文化产业组织运作57. 事业单位的流程再造及其组织变革58. 自我管理团队及其在事业单位中的应用59. 公共政策评估中的问题及对策60. 低收入动迁居民的行为选择及其边缘化后果41、****市公共交通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42、政府信用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43、政府转型时期乡镇政府职能研究44、公共住房政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45、高等教育民营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46、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研究47、城市社区自治中居民参与问题研究48、事业单位绩效评估问题研究49、试论我国非营利组织与企业联盟的风险控制。
社会学视角下的农村问题与农民权益
社会学视角下的农村问题与农民权益农村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议题之一。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农村问题不仅仅是与经济发展相关的问题,更是一个涉及到农民权益、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农村问题与农民权益的关系,以及如何解决农村问题,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
首先,要理解和关注农村问题,我们需要认识到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社会结构差异。
农村社会往往具有传统的社会关系和家族网络,这种社会结构不仅影响着农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也制约着农村社会的发展。
而城市社会则更加强调个人主义和现代化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冲突也是导致农村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农村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的土地权益问题,二是农村社会的发展和公共服务设施不足问题。
关于土地权益问题,农民的土地往往是其唯一的财富来源,但由于城市化进程和经济转型的需要,农民的土地常常被征收或者出租,导致农民失去了最基本的经济保障。
此外,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相对不足,例如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的资源不平衡,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和困扰。
为了解决农村问题,改善农民的权益和生活状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
这需要建立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保障农民在土地交易中的利益,并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
其次,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投入,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这包括加强农村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
此外,还需要加强农民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农民的劳动力市场竞争力。
最后,要加强对农村社会的管理和治理,建立健全的社会组织和机制,加强农村社区的自治和民主参与。
解决农村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改革,既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投入,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
对于农民权益的保障和农村问题的解决,不能只是政府一家独大,需要形成社会共识,加强政府、农民和社会力量之间的协同合作。
对一个涉及多项三农政策案例的分析
对一个涉及多项三农政策案例的分析新街乡农民求生记---对一个涉及多项“三农”政策案例的分析近几年来,我一直跟踪研究一个涉及多项“三农”政策的案例:云南省会泽县新街回族乡农民求生记。
这一案例至少揭示了以下需要研究的观点与政策:一是在计划经济年代“牺牲小家为大家”的理论指导下,政府将国家水电站重点工程蓄水库的淹没区——云南省会泽县新街回族乡被淹没农户搬迁至高寒山上,基本上没有发给补助费,使搬迁农户陷入了更加贫困境地;二是在不能维持生存的情况下,新街乡那些被迫搬迁到高寒山上的农户有的下山做点小买卖糊口,但都被所谓的“走资本主义道路”而给予无情打击;三是改革开放后,新街乡有的农民自发进城打工,在承包城市人不愿干的脏活、苦活、累活的同时,省吃简用获得了为数不多的原始积累;四是在能人的组织下,新街乡农民在昆明市郊区租地养殖奶牛。
创业期间,他们虽然没有从当地政府获得帮助,但由于城市牛奶市场很大,他们的奶牛合作社很快站住了脚,不但一举脱贫,而且在城市郊区率先富裕起来。
而当地国营牛奶场由于体制僵化,在新街农民面前眼睁睁地败下阵来;五是新街乡农民搬迁到城镇郊区进行产业化开发,创造了农民进城、易地搬迁扶贫开发、农业产业化开发的重要经验与模式;六是新街乡农民的金融需求基本上得不到满足;七是在城市郊区生活了8年之久的新街乡农民,虽然有住房、有固定工作,每天为昆明市场供应10吨以上鲜奶,但至今不能在当地落户,享受不到城市的各项待遇,例如他们扩大再生产贷不着款、租用土地上盖房屋办不着建筑证、建成的房屋办不着房产证、子女上学要出高价,等等。
八是对搬迁到城市的农民如何管理与治理,目前尚未破题。
一、将淹没库区农户搬迁到高寒山区导致其陷入贫困境地会泽县新街乡内的毛家村水库和花渔洞水库,1956年7月动工修建,是昆明市过去主要供电站以礼河电站(装机31.15万千瓦)的调节水库,水库总容量 5.26亿立方米,将乡内纸厂、发落、新街、垴包、联合、花渔、闸塘、马店和以濯等村的土地淹没5万多亩。
社会排斥视角下农民工边缘化问题研究
社会排斥视角下农民工边缘化问题研究【摘要】农民工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往往容易被社会排斥,导致其边缘化问题凸显。
本文从社会排斥视角出发,探讨农民工的定义与现状,分析社会排斥对农民工的影响,深入剖析农民工边缘化问题的症结,并提出相关对策,包括提升农民工权益保障、改善工作条件等方面。
通过对比社会政策倡导与执行情况,揭示问题所在并指出提升政策执行效果的关键。
总结研究成果,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对农民工问题的重视,促进相关政策的改进和执行,为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更多支持与帮助。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排斥、边缘化、症结分析、对策探讨、社会政策、研究总结、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中存在着一个问题,即社会排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
农民工往往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制、文化认同的差异、工作机会的不平等等原因,被排斥在社会的边缘,处于社会经济体系的底层。
这种排斥现象对农民工的人身安全、社会地位、心理健康等方面造成了严重影响,制约了他们的发展和进步。
深入研究社会排斥视角下农民工边缘化问题,探讨其症结所在及解决对策,对于改善农民工的生存境遇,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该研究有望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为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和社会融合发展提供有效路径。
1.2 研究意义农民工作为我国特有的劳动力群体,其处于城乡转型过程中的边缘地位,长期以来受到社会排斥与歧视。
本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揭示社会排斥视角下农民工边缘化问题的根源和影响,为促进农民工群体的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在理论方面,本研究将有助于弥补现有文献对于农民工边缘化问题的认知盲区,拓展相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在实践应用方面,本研究将有助于政府和社会机构更加全面地认识农民工群体的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政策和措施,推动社会对农民工的包容和关爱。
通过对社会排斥视角下农民工边缘化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促进我国城乡发展的均衡性和协调性,也有助于探索构建一个更加公正和包容的社会环境。
对失地农民边缘化的直接制度根源探讨
内容摘要:内容提要: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在一个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时期的国家里,大量农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大量农民失去原先耕作的土地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失地对于农民来说本不应当是坏事,因为它给农民提供了告别传统生活方式、进入城市社会和分享现代文明的契机。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目前数以千万计的失地农民却沦为务农无田、务工无岗、社保无份的边缘化群体。
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原因并不在城市化本身,而是多种制度、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现行的农地征用制度、农地产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以及政府职能错位和农民维权组织缺失等,都是造成这一社会问题的根源。
关键词:农地征用制度,失地农民,边缘化,根源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大量农村土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大批农民失去了原本赖以就业和生存的土地,成为新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失地农民。
农民失去土地,在一个正处于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期的国家里,是十分正常而必然的现象。
这对于农民来说,也不应当是坏事。
因为它为农民提供了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进入他们早已向往的城市社会且分享现代文明的良好机遇。
然而,当前我国的绝大多数失地农民在他们的土地转为城市用地的时候,并没有顺利转为城市居民,去开始一种新的美好生活,相反地,却沦为了务农无地、务工无岗、社保无份的流民。
很多人说,失地农民是弱势群体。
但依笔者看来,失地农民的境况,实在不是一个“弱”字可以概括。
因为“弱”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与占较大份额社会财富和社会资源的强势人群相比,普通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都可以说是弱势群体。
而失地农民的身份非工非农,其生活方式非城非乡,他们中的多数人近无经济来源,远无生存保障,确切地说,是一种边缘化群体。
失地农民其所以被边缘化,原因并不在城市化本身,而是多种制度、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现行的农地征用制度、农地产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村民自治制度的缺陷,以及政府职能错位和农民维权组织缺失等,都是造成这一严重社会问题的根源。
政府与市场:农村项目选择二重性——以浙西南S村为例
政府与市场:农村项目选择二重性——以浙西南S村为例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的发展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本文通过以浙西南S村为例来探讨政府和市场在农村项目选择中的二重性。
S村位于浙西南某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小村庄。
在近年来的发展中,政府和市场的作用都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政府在S村的发展中起到了引导和推动的作用。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帮助村里的农民提升生产能力和改善生活条件。
例如,政府出资修建了一条连接村民到县城的公路,这条公路解决了S村交通不便的问题,使得村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政府还在村里兴建了一个农贸市场,促进了村里农产品的销售,并且帮助村民创造了一些就业机会。
除此之外,政府还鼓励村民发展一些特色产业,比如茶叶、土鸡、绿色蔬菜等。
政府提供了一些资金支持和技术培训,帮助村民提高产能,并且在市场上拓展销售渠道。
这些特色产业的发展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状况,也为村里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市场在S村的发展中也起到了推动和引领的作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的需求不断变化,S村的农产品一直在寻找市场化的出路。
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活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一方面,市场的需求推动了S村特色农产品的差异化生产。
例如,村里的土鸡产品便在市场中受到了广泛欢迎。
因此在生产过程中,村民会更注重养殖环境和饲料质量,使得土鸡产品的味道更加鲜美,口感更佳。
这样不仅让消费者得到了更好的产品,也让村民的收入得到了提升。
另一方面,市场的机制也在推动S村生态农业的发展。
在市场的竞争中,那些能够符合消费者需求、生产环保的产品会具有更好的市场前景。
因此,在S村,许多农民开始采用有机、无公害等生产方式。
这些方法能够保留土地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同时也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赢得更好的销售。
政府与市场在S村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分割的。
政府提供了一些扶持政策,并把村民的需求纳入了发展规划中;市场则引导了产业发展的方向,并提高了村民的生产积极性。
乡村政策分析报告范文
乡村政策分析报告范文乡村政策分析一、引言乡村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组成乡村的农村经济、农民生活和农村社会等方面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我国的国情,乡村是农民的主要生活地区,并且乡村还承担着农产品生产、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统传承等重要任务。
乡村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推动乡村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状分析1. 农村经济: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呈现出农业产能过剩、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农民生活:农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差距,农民的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仍然亟待解决。
3. 乡村社会:乡村社会面临着人口流失、社会治理问题等挑战,农村社会的发展亟需政策支持。
三、乡村政策的制定和实施1. 农村产业发展政策: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企业发展。
2. 农民生活保障政策:完善农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的社会化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民生水平。
3. 乡村振兴政策: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就业机会,鼓励农民返乡创业,推动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充分融合。
四、乡村政策的效果1. 农村经济:通过实施乡村政策,农村经济将得到有效推动,农产品产能过剩问题得到缓解,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
2. 农民生活:乡村政策的实施将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弥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不足。
3. 乡村社会:乡村政策的有效实施将推动乡村社会的发展,减轻人口流失现象,加强社会治理,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和稳定。
五、乡村政策的建议1. 加大财力支持力度:政府应加大财力投入,增加对乡村政策的财政支持,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2. 加强政策宣传:加强政策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农民对乡村政策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让农民真正受益于政策实施。
3. 支持农村产业创新:支持乡村创新创业,在农村发展新兴产业,提高农民的创业意愿和能力。
浅析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农民边缘化”问题--基于浙江省嘉兴市的调研
的政策干 预效 应 ,这些效应往往 又超 出了政策制 定者的控 制 ,并认 为有效的制度 变迁将增 进土地交易效 率 ,刺激土
地交 易。在我 国改革开放之 初 ,严禁流转土地 的 ,1 9 8 2 年
土地股份 合作制将集体 土地 所有权 、经营权和使用权
分离 ,集 体拥有土地所有权 ,农 民拥有 土地承包权 ,土地 的实 际经营着拥有 土地使 用权 。有关各方 通过运用科学 的
浅析经济发展过程中的 “ 农民边缘化” 问题
基于浙江省嘉兴市 的调 研
常 红 霞 王 蕾 姚 嘉 雯
( 中南 财经 政法大 学 ,湖北
摘
武汉
4 3 0 0 7 3 )
要 :现今我 国逐 步实现 农村土地使 用权 流转 ,并在制度与 实践 中不断创新。但现行 土地 流转制度的不 完善 以及
◆在土地产权方面 ,农 民拥有 的股权 只是享 有按股分 业务知识培训 、加 强流转过程 中的引导和监管 、发展农地
红的收益权而没有所 有权 ,在一定程度上 限制了股权功能
流转 中介组织 等。根据实践调查得 知 ,浙江省嘉兴南 湖区 庄史村实 现了整村土地流转 ,村 民可以首先通过协议 的方 式流转给嘉兴 市绿桥农业投资开发有 限公司 ( 嘉兴南湖 区 的一家 国资公 司 ,为配合农业招 商引资而成立 的 ,主要作 为土地流转 的中介平 台 ),投 资者从该公司处流入所需 土
在 实际操作 中的不规 范性既制约 了农村 土地流转的进行也严 重影 响 了农 户进行土地流 转的积极性 ,从而导致 本该是土地
流转主体 的农 民进 入 了边缘化地 带。本文以 实践调研 的浙江省嘉兴市南湖 区庄 史村 的土地流转现状数据 ,浅要 分析现今
农民的边缘化思维的表现形成与危害
农民的边缘化思维的表现形成与危害构建“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在新时期提出的一项十分重大的战略决策。
而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好8亿农民整体收入和消费水平偏低的问题,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又是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关键环节。
当我们用社会公平和公民权利理念去分析当前我国农民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时,我们不难发现农民不仅在经济上的利益不断被边缘化,在政治、文化、国民地位等方面也是如此,而且随着社会的高速转型和体制改革的不断升华,农民阶层在各领域被边缘化的情形愈演愈烈,所以农民的边缘化思维正逐渐形成,对和谐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也正逐步显现出来,值得引起各级组织的高度重视。
按照我国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和当前农民的生存与发展状况,我们可以粗略地将农村居民划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在校学生,他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农民;第二类是青年农民,他们中90%以上都在外打工或有“农民工”的经历,是游离于城市与农村的庞大群体;第三类是中老年农民,他们虽然是农村和农业的留守群体,但实际是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中流砥柱,是严格意义上的农民。
(本文所指农民皆为后两类)一、农民边缘化思维的形成与表现方式(一)政治地位的边缘化,促成了农民对政治生活的冷漠心态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虽然《代表法》通过不断修改完善,规定各级人大的一个农民代表所代表的农村人口数比一个城市代表所代表的城市人口数的比例由原来的八倍缩小到了现在的四倍,但显然农民参与民主政治的机会要少、权利要小。
从历届全国人大的构成来看,第一届农民代表为5.14%、第二届5.46%、第三届6.87%、第四届22.9%、第五届20.59%、第六届11.7%、第七届与工人代表共23%、第九届8%。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政策对策研究案例分析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与政策对策研究案例分析引言:近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农村经济发展案例,探讨其现状,提出相应的政策对策,以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案例背景:湖南省某县位于中部地区,是个农业大县。
该县农村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村产业结构单一。
二、农村经济现状:农村经济发展缺乏总体规划,资源利用不充分。
农产品生产过剩,部分农产品长期滞销,农民收入难以提高。
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交通不便,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三、产业结构调整:县政府应该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
鼓励农民发展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同时还应该加大对农村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其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四、农产品销售渠道拓宽:县政府应引入农产品电商平台,通过网络销售农产品,拓宽销售渠道。
同时还可以提倡农民组建农民合作社,推动农产品集中销售,降低流通成本。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提高农民的出行便利性。
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提高灌溉效率,增加农田灌溉面积。
此外,还要加强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信息服务水平。
六、加强农民培训与教育:加强农民培训与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和经营管理水平。
开展农技培训,提供全方位的农业技术服务。
鼓励农民学习实用的经济管理知识,提高其农业经营能力。
七、易地扶贫搬迁计划:对贫困地区进行易地扶贫搬迁计划,促进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脱贫致富。
通过政府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帮扶,使贫困地区农民能够顺利搬迁到易地安置点,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八、农民合作社发展: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通过合作社的形式,整合农村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鼓励农民参与合作社经营管理,提高其自身的发展能力。
九、农业保险与金融支持:推行农业保险制度,为农民提供风险保障。
当代中国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实证研究——以四川省某村为例
第33卷第6期Vol .33成都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CHENGDUNORM ALUNIVERSITY 2017年6月J un2017当代中国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实证研究—以四川省某村为例岳楚炎(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300387)*摘要:通过调查和问卷等研究表明,当代中国农民主要对养老和社会保障、土地流转后利益分配、贪腐等社会不正之风这些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关注较多。
当自身利益遭受侵害时,农民首选的是向村委会及乡级政府反映以期得到解决,这表明广大农民是相信党和政府的。
但是,维权成本过高以及政府相关部门解决问题效率低等,严重制约乃至侵害农民利益,因此农村利益表达以及处理机制急需进一步完善。
通过构建公平有力的利益协调机制,提高农村基层组织能力,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畅通农民利益表达渠道,使得相关问题得到及时处置。
关键词:农民利益;表达机制doi : 10.3969/j .issn .2095-5642.2017.06.088中图分类号:1>12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642(2017)06-0088-07农民利益表达机制是指农民表达和争取自身利益各种方式和渠道等形成的一系列制度体系和运作方 式。
建立完善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为农民表达其切身利益提供了体制保障,使其合理诉求能够得到有效解 决,有利于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进而有利于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民主化。
目前农村复杂的利益结构导致农 民利益诉求存在诸多困境和问题。
本文主要通过对四川省某市的几个村镇进行实地访谈,并发放了 200份 问卷。
实地访谈20位不同年龄和不同经济情况的农民,就农民利益表达内容、方式、影响因素与维护手段等 相关的问题进行沟通了解。
此次的问卷设计总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受调查村民的基本情况的了 解,包括村民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身份等。
第二部分的问卷内容主要是针对农民利益表达的内容、 对象、以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
利益平衡视角下农民利益保护
利益平衡视角下农民利益保护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利益保护已经成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作为党和政府的主体,政府应该从利益平衡的角度来看待和处理农民利益保护问题,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利益,共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民是我国的主体劳动者和产生物质财富的重要力量,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的发展水平不够,农村经济比较弱势,农民在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这其中,许多限制是由于现有的社会结构和制度安排所导致的。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利益平衡的思想已经成为政府制定政策和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农村发展和农民利益保护问题上,政府也应该从利益平衡的角度出发,同时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发展利益。
首先,政府应该推动农民的产权改革,扩大农民的财产权和经营权。
尤其是在农村土地问题上,加大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力度,让农民有更多自由支配的财产和土地资源。
这样,才能让农民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经营能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其次,政府应该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增加农民的社会保障。
农业属于高风险、高投入、高耗能的行业,一旦遇到自然灾害等问题,农民的财产和生计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因此,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农业保险制度,让农民能够在面临风险时得到经济上的补偿,在经济上有一定的保障。
第三,政府应该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降低农民生活成本,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
农民的生活成本主要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等各个方面。
政府可以通过建设配套设施,推动“互联网+”等新型经济模式,来降低农民的生活成本,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
最后,政府应该加强农民的法律教育和法律援助,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农民大多数教育水平不高,对法律知识缺乏了解,容易遭受侵害。
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民的法律宣传和教育,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权益和法律,提高他们对于维护自己权益的能力,同时,政府还应该提供充足的法律援助,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农民的利益表达与农村政治现代化
农民的利益表达与农村政治现代化[摘要]农民利益表达的风潮进一步扩大了农民的政治参与,而这种政治参与的扩大对目前基层政治体系的封闭状态提出了挑战,笔者以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被征地过程中农民利益表达为例,探讨农民利益表达对中国农村政治现代化产生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提出努力推进基层政治制度化的进程,以实现政治现代化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和谐演绎。
[关键词]政治参与;政治现代化;利益表达1 引言现代化既包含了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层面的变革,同时也包含着政治体系的现代化变革。
然而,在当前中国经济现代化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时,政治现代化也成为我国社会变革中一个迫切的命题。
我国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农民人口占总人口的大多数,由此,农村政治现代化在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历史上的中国乡村政治意味着保守、封建和落后,根本无从谈及现代化。
近些年来,农民利益表达活动广泛出现,尤其是农村土地纠纷问题已取代税费争议而成为目前农民维权抗争活动的焦点。
乡村社会的政治生态正在悄然地发生着改变,这同时也意味着中国乡村政治现代化的序幕已然拉开。
在这一过程中,乡村社会中广泛出现的利益表达活动对农村政治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问题。
2 政治现代化与利益表达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塞缪尔•P.亨廷顿提出了政治现代化的三种模式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亨廷顿将政治现代化分为三个方面,即权威的理性化、功能的分化和参与的扩大,三者构成了现代政体与传统政体的分水岭。
第一,政治现代化涉及政治现代化包括权威的合理化。
第二,政治现代化包括结构的离异化。
第三,参政的扩大化。
而三者之间的有效平衡是促进政治现代化的核心。
依此标准,我国乡村政治的现代化历程已然开启于民国时期的国家政权建设运动,自清末新政开始的国家权力下沉,权威的合理化与结构的离异化逐渐成为乡村政治生态最为显著的变革常态。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意识到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性并建立了最为健全的基层政权体系。
新时期农民利益问题透视及政策建议
一
权的逻 辑—— 中国农村 土地制 度 向何 处去》 中认 为 , 由于 对
土地的依赖程度不同 , 民要求 的权 利也有 所不 同, 农 如果 不 能搞清楚各方的利益所在就不能 盲 目地 推行 土地私有化 和
、
当前 农 民利 益 问题 透 视
市场化 , 从道德角 度看 , “ 更大 的土 地权利 并 不是抽 象地 保 护 了农 民这个 弱势群 体 的利益 , 可能 只是保 护 了农 民 中 而 的极少数强势 者的利 益 , 却损 害 了 占农 民绝 大 多数 的弱势
政府 、 民与社会、 民身份地位 的关系重 塑。 农 农 关键词 : 民利益 ; 民组 织; 中图分类 号 :3 0 F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 14 2 1 )5— 0 6— 4 10 3 5 (0 2 0 0 2 0
包括 以下 四个方面 :
( ) 民利 益 分 化 现 象 严 重 一 农
经过三 十多年 的改革 开放 , 民、 农 农村组 织和农 村基层 政权都 发生 了急剧 的分 化 和重 组。 ’ 民利 益分 化本 身不 “农 是问题 , 但使 之 成 为 问题 的是 利益 分 化 引发 的 利益 博 弈 。
大农 民根本利益作 为农村一切 工作的 出发 点和落脚 点。 J ”
时值 “ 十二五” 规划 建设铺 开 之际 , 面认 识 中国农 民利益 全
例如, 近年来关于 农村 土地能 否 自由流转 以及 如何 流转 的
问题一 直聚讼 纷纭 。著 名农 民问题 专家 贺雪 峰教 授在 《 地
问题 的主要表现 , 深入探讨保 护农 民利 益问题 的对策 , 对加 快社会 主义新农 村 建设 , 促进 我 国农 村地 区现代 化建设 具
2011、2012年福建农林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2011、2012年福建农林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名单一、2011年福建农林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名单自然科学类特等奖1、作品名称:《amiRNAi介导的抗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研究》报送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指导老师: 魏太云作者姓名:康雄斌,余宗标,陈俊男,李艳林2、作品名称:《氮素调控稻田根际土壤生物学过程的分子机制分析》报送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指导老师: 林文雄、张志兴作者姓名:陈军、林世圣、李忠一等奖1、作品名称:《拟南芥抗青枯病RRS1-R基因的克隆、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转化花生研究》报送学院:作物科学学院指导老师:庄伟建作者姓名:曾明军、谢国斌、陈月超、蔡蕙芳、杨桂英、肖少辉、陈境祥、黄潮华、何裕锦2、作品名称:《苏云菌芽孢杆菌ZLL5产细菌素的抗菌活性研究》报送学院:植物保护学院指导老师:黄天培作者姓名:苏小玉、吴乙霞、叶蕾蕾3、作品名称:《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探讨埃及伊蚊对Bt侵染的应答机制》报送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指导老师:关雄作者姓名:刘昭霞、林秋秋、兰艳娇、苏伟超、钟艳红二等奖1、作品名称:《甘蔗黄叶病毒编码的RNA沉默抑制子克隆及其功能鉴定》报送学院:作物科学学院指导老师:高三基作者姓名:林艺华、郑冬见、陈永武、吴小斌、黄莺英、陈复资、王英,孙生仁2、作品名称:《新型植物源抗病毒剂的研发与应用》报送学院:植物保护指导老师:吴祖建作者姓名:池丽美、陈丹龙、陈健鹏3、作品名称:《河豚毒素人工抗原制备及其抗毒疫苗载体蛋白的选择》报送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指导老师:汪世华作者姓名:陈桥贵、王飞龙、徐高坡、王弘杰4、作品名称:《外源抗坏血酸控制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及其活性氧代谢机理研究》报送学院:食品科学学院指导老师:林河通作者姓名:谢宝超、杨宏毅、刘丽旋、巫春红三等奖1、作品名称::《基因工程改良花生维生素E的研究》报送学院:作物科学学院指导老师:庄伟建、蔡铁城作者姓名:杨扬、曾艺龙、阳易丽、曾缘欢、郑惠娟、田雪华、陈宇华、吴深城、郑诗平2、作品名称:《水稻褐飞虱中肠内膜结合短肽的验证筛选》报送学院:植物保护学院指导老师:关雄作者姓名:许碧虹、林立金、林莉、黄书声、游胜美、徐春梅3、作品名称:《冰核细菌对热带型果树寒害霜害的影响及其防护技术研究》报送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指导老师:李清禄作者姓名:苏礼超、王培昆、陈永法4、作品名称:《辣椒CaWRKY40启动子分离及其缺失突变体分析》报送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指导老师:何水林、刘志钦作者姓名:马小玲,郑秋艳5、作品名称:《秋茄根系抗镉关键蛋白功能及其作用网络的研究》报送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指导老师:陈伟作者信息:林小敏、许钊葳6、作品名称:《高产杀虫蛋白Bt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及其aiiA基因的克隆分析》报送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指导老师:张灵玲作者姓名:黄小清、洪冬华、郑晓娟、李宁社会科学类特等奖1、作品名称:《社会冲突论视角下关于农民工城乡双重边缘化的研究》报送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指导老师:郑永平作者姓名:潘嫦宝、曾梦岚、丁冰冰、黄淑萍、陈敏敏、郑威一等奖1、作品名称:《社区组织与社区居民应急能力现状与对策研究》报送学院:作物科学学院指导老师:刘飞翔作者姓名:郑晓坚、章龙玉、吴成骏、陈佳丽、邓超、李晓玲、林晓萍、庄凡艺2、作品名称:《福建平潭岛,旅游小台湾——基于闽台合作框架下平潭旅游业发展研究》报送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指导老师:林永明作者姓名:林蓓曦、戴志华、任春燕、陈根锴、雷明君、林超3、作品名称:《福建省水稻种植保险农户参保意愿调查与分析》报送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指导老师:谢东梅作者姓名:张筱琴、刘思瑶、廖康皓、蔡琼瑶、谢小龙二等奖1、作品名称:《大学生兼职情况调查与分析——以福州地区高校为例》报送学院:植物保护指导老师:郑奕作者姓名:梁荣峰、温添驿、吴丽英、高文炜、苏雅琳、陈雅芳、杨程、叶招润、文灿2、作品名称:《影响村干部当选的因素研究》报送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指导老师:陈智军作者姓名:王雅琼、陈余进、吴桂玲、陈晓丹、任小强、潘小勇、林娜娜,方凌凌3、作品名称:《沙县富口农村闲置地开发新思路——构建农村社区模式》报送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指导老师:吴声怡、王柳云、张玉容作者姓名:许云琳、林燕兰、陈婷婷、蔡佳昱、郭彩虹、王育平、曾智辉、黄毅诚4、作品名称:《大学生“村官”在村务治理中的功能及其实现途径》报送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指导老师:陈智军作者姓名:黄丽丽、范桂琴、叶小婷、林茵茵、吴斯乾、陈桐、郭凯杰5、作品名称:《闽台农科类大学生交流与合作研究》报送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指导老师:许文兴、刘唐宇作者姓名:陈思思、马燕芳、黄娉婷、康华伟、曾艺龙、戴志萍三等奖1、作品名称:《福建省农产品流通的成本构成与利益分配》报送学院:作物科学学院指导老师:朱朝枝作者姓名:朱海林、曾艺龙、陈永武、康华伟、陈玉虾、林艺华、姜晓芳、陈茜2、作品名称:《福建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报送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指导老师:赵建仓作者姓名:唐美丽、李圣林、高晓东、郑才连、陈亚敏3、作品名称:《陆生赴台就读意愿调查研究》报送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指导老师:雷国铨、许建明作者姓名:黄琬瑜、丁清源、庄培坤、罗丹、林汝钦、王汉杰、徐镜正4、作品名称:《基于低碳经济理念的企业绿色财务管理绩效评估研究》报送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指导老师:汤新华、罗玲凤作者姓名:李琦、潘贞、林晶、林苾青、张昊东、龙盈江、李耀、刘紫薇5、作品名称:《乡镇领导管理工作特征与角色扮演——基于福建省乡镇领导调查的经验分析》报送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指导老师:陈力予作者姓名:黄瑜瑜、蓝艺华,戴珍建、黄文坤、吴淑娴、张颖6、作品名称:《闽台大学生国际视野的对比及其培养模式探讨》报送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指导老师:刘唐宇作者姓名:吴瑶瑶、林楚楠、魏丹萍、许荣、陆宋权、胡建平、李文瑞、蔡心心7、作品名称:《上海世博影响力与往届世博比较研究》报送学院:金山学院指导老师:林金菊、吴卢荣作者姓名:涂莲炘、杨绵玉、江爱兴、邱阿富、黄圣祥科技发明类一等奖1、作品名称:《纳米复合型过滤水龙头》报送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指导老师:张翔、任金波、林建作者姓名:朱文华、王高标、吴承鸿二等奖1、作品名称:《果冻式月饼》报送学院:食品科学学院指导老师:庞杰作者姓名:林天颖、欧阳静琳、邹丽平、苏清彩、王志江、郑联二、2012年福建农林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名单A类(自然科学类)特等奖1、作品名称:两种植物病毒的鉴定及其新用途团队成员:吴康成、林文忠、俞书涵报送单位:金山学院指导老师:杨靓一等奖1、作品名称:水稻黄化致死突变体yll(t)的遗传分析和初步定位团队成员:康智明、付饶、廖彬良、邱骥、黄珑、吴玉丽、王晴水、黄琳、刘晓燕、陈彬烨报送单位:作物科学学院指导老师:官华忠2、作品名称:R型乙偶姻基因工程菌构建及发酵过程研究团队成员:陈子宸、陈明慧、郭文涛、张祎伟、詹森然报送单位:生命科学学院指导老师:张燎原3、作品名称:苏云金芽孢杆菌在拟南芥中的定殖研究团队成员:苏伟超、林秋秋、王官栋、吴志卯、莫沉报送单位:生命科学学院指导老师:关雄二等奖1、作品名称:巨菌草制备纳米纤维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团队成员:林凤采、周文英、周庆丰、刘晓琳报送单位:材料工程学院指导老师:黄彪2、作品名称:稻田土壤中抑草菌的筛选分离鉴定团队成员:林晓丹、张奇、杨特、梁友谊报送单位:生命科学学院指导老师:何海斌3、作品名称:一个受青枯菌诱导的花生LRR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AhRLK1的克隆、表达分析以及遗传转化花生研究团队成员:陈长河、庄小珍、吴思勇、黄志雄报送单位:金山学院指导老师:庄伟建4、作品名称:抗水稻褐飞虱新型Bt Cry毒素的研究团队成员:林莉、许碧虹、林立金报送单位:生命科学学院指导老师:关雄5、作品名称:斑茅与甘蔗杂交后代染色体遗传研究及环境适应性评价团队成员:廖振阳、陈玉虾、罗晓棉、戴锦高、高嘉慧、梁玉虎、洪水秀报送单位:作物科学学院指导老师:邓祖湖6、作品名称:烟草根特异启动子的克隆与功能研究团队成员:吴深城、任小燕、施航、李艳茹、石岩、欧阳振华报送单位:作物科学学院指导老师:庄伟健、蔡铁城三等奖1、作品名称:金丝草水提液正丁醇萃取部位HPLC全貌分析团队成员:贺亚雨、巫校陵、郑敏、李帆报送单位:植物保护学院2、作品名称:关于高校饮食营养价廉方法的探究团队成员:郑蓉芳、陈炎海、张燕梅、郑境瑜、刘荣泽、邓飞龙、郑益鹏报送单位:金山学院指导老师:吴卢荣3、作品名称:马铃薯疫霉菌无毒基因A VR1和A VR2的变异及进化机制分析团队成员:俞超维报送单位:植物保护学院指导老师:詹家绥4、作品名称: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探讨埃及伊蚊对Bt侵染的应答机制团队成员:李宁、刘昭霞、郑晓娟、钟艳红报送单位:植物保护学院指导老师:张灵玲5、作品名称:烟草AP2/ERF转录因子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团队成员:吴婷、曾缘欢、张耀帮、陆文超、杨仙、倪源培报送单位:作物科学学院指导老师:庄伟建、蔡铁城6、作品名称:DNA甲基化抑制剂抑制黄曲霉毒素合成代谢机理的研究团队成员:谢成杰、陈伟军、侯宇报送单位:生命科学学院指导老师:汪世华7、作品名称: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指示分配优化模式团队成员:石永杰、林天飞、王婷婷、王伟彬、叶成群、黄群、赖燕秋报送单位:金山学院指导老师:吴卢荣8、作品名称:后钢板弹簧吊耳工艺设计团队成员:彭延延、叶文丽、黄新霞报送单位:机电工程学院指导老师:张翔9、作品名称:中国旅游业动态发展规律的研究团队成员:赖钟艳、何陈文、魏北峰、林宗堆、何晓鹏、刘名超、江楠光、高振报送单位:金山学院指导老师:吴卢荣B类(社会科学类)特等奖1、作品名称:海滨城市休闲林业发展问题研究——以福建厦门为例团队成员:马永林、李小娟、刘晶晶、魏良冰、詹勤地、刘婷、郑腾报送单位:经济与管理学院指导老师:陈秋华、雷国铨、郑义一等奖1、作品名称:农业推广绩效测度模型的构建与综合评价—以龙岩新罗区为例团队成员:曾娇霞、王巧燕、李美女、关志英、林雯霞、范凌、吕芳姿报送单位:作物科学学院2、作品名称:大学生动漫心理需求现状,影响因素及开发策略研究团队成员:骆岩、潘嫦宝、陈佩君、苏萍萍、翁美莲、尤凉水、何天扬、欧思慧报送单位: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指导老师:池有忠、王婧3、作品名称:福建省农村污染状况调查与分析团队成员:黄文坤、陈淑凤、张颖、陈道攀、吴淑娴、曾金寿报送单位:经济与管理学院指导老师:陈智军二等奖1、作品名称:水土资源对粮食生产能力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长汀县的调研团队成员:龚文荣、何丽红、何锦华、钟彬、张辉礼报送单位:作物科学学院指导老师:刘飞翔2、作品名称:农民对农技推广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思考——以漳浦县为典型研究区域团队成员:涂舒云、蔡哲毅、郑晓婷、陈阳、陈贵庆报送单位:作物科学学院指导老师:刘飞翔3、作品名称:福建省乡镇公务员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子研究团队成员:谢滔滔、柯秋霞、陈爱丽、柯讯富、蔡国政报送单位:经济与管理学院指导老师:陈智军4、作品名称:农林专业大学新生入学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团队成员:曾艺龙、郑金威、李祖芳、葛华娟、黄巧园、张巧柔报送单位:作物科学学院指导老师:肖红新胡庆庆5、作品名称:农村信用社股改后的经管效率增长机理及提升路径研究——以泉州地区为例团队成员:林焕坤、陈跃飞、卢慧、刘晓婕报送单位:经济与管理学院指导老师:张文棋、谢文忠6、作品名称:福州市老年人食品的供求情况分析及其开发策略研究团队成员:李玉榕、谢艺环、林晓强、洪利源、陈燕虹、黎汀洪、张芳华、林丽梅报送单位: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指导老师:郑逸芳7、作品名称:福建民居文化调研团队成员:蔡少杰、张明键、冯文诚、童章明、林希、王鸣涛、杨棉玉、虞晋权报送单位:金山学院指导老师:马咏真三等奖1、作品名称:大学生廉洁观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以福州高校为例团队成员:马建民、张锦瑜、林芳玲、林贞、林元连、杨武宁、廖慧珍、张孙平报送单位: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指导老师:张开晃、郑智文2、作品名称:转基因作物产业化政策议程形成中的利益博弈及其调控机制团队成员:陈桐、黄丽丽、梁聪生、郭清岁报送单位:经济与管理学院指导老师:陈建平、徐学荣3、作品名称:福建残疾大学生就业的社会支持探究——基于福州市的实地考察团队成员:余俊、吴耀光、刘佳佳报送单位: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指导老师:周国荣、乐容胜4、作品名称:农科大学生服务农村基层多方向选择的思考与启示团队成员:张文明、郭晓露、林永胜、冯栗薇、伍伯稳、林云南、林发全、林民悦报送单位:作物科学学院指导老师:刘飞翔5、作品名称:农村理财市场的发展研究团队成员:王诗源、许聪华、陈添裕、林雪冰、陈立报送单位:经济与管理学院指导老师:郭慧文6、作品名称: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心理转变及适应性分析——以福州晋安区为研究样本团队成员:唐聪松、吴春燕、邹妮花、童娣云、钟添德报送单位:作物科学学院指导老师:黄锦文7、作品名称:长汀水土流失景观化治理初探团队成员:兰宇翔、吴心宇、黄志华、李可报送单位:园林学院指导老师:董建文8、作品名称:福州新生代农民工城镇融入状况调查团队成员:吴金龙、洪晓滨、施清凉、陈蓉蓉、刘玲婷、胡志阳、杨文捷报送单位:食品科学学院指导老师:郑兴明9、作品名称:基于经济学视角的村级财务公开问题团队成员:郑佳境、邱艳萍、杨晨诗、郑梦妮、翁羚苒、林巧虹、刘惠娥、翁彬琴报送单位:经济与管理学院指导老师:黄怡10、作品名称:关于高校大学生对于大类招生制度看法的调查分析及建议团队成员:张雅蓉、邸多恺、温添驿、吴丽英、余臣浩、吴婷、张蕴琛、许钇伟、李泽豪、秦坤报送单位: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指导老师:郑珠仙C类(科技发明类)一等奖1、作品名称:新型多功能嫁接刀团队成员:杨志宏、范诗文、郭燕芳、林溁、陈天统、林伟铭、叶善汶、黄志明报送单位:机电工程学院指导老师:方文熙二等奖1、作品名称:糖醋“土笋冻”加工工艺的研究团队成员:王丽冰、雷青青、张倩倩、肖媛、吴妹报送单位:食品科学学院指导老师:庞杰三等奖1、作品名称:便携式自行车团队成员:何术东、赵帅、钟茂华报送单位:机电工程学院指导老师:林建2、作品名称:清爽型橄榄醋的研制团队成员:邹丽平、朱丰、林海斌、李文亮、陈建业、郑江枫报送单位:食品科学学院指导老师:田玉庭。
农村发展的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农村发展的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随着中国农村发展的不断推进,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然而,农村发展的收入分配问题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
在农村地区,收入不均衡和社会公平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也成为影响农民幸福感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从农村发展的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探讨农村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农村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的对策。
首先,农村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原因主要包括土地问题、教育问题和就业机会不足。
土地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但土地所有权分配不均导致了农民收入的差距。
一方面,一些地区富裕的土地资源被少数人垄断,导致农村资源配置不合理。
另一方面,土地承包制度限制了农民对土地的长期稳定经营,无法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
其次,教育机会不平等也是农村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重要原因。
由于农村基础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农民的技术和知识水平难以提高,限制了他们在职业发展中的机会。
此外,农村地区就业机会不足也使得农民的收入增长受到限制。
为了解决农村收入分配不公平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
首先,应加快土地改革进程,推动土地所有权制度的改革和土地承包制度的优化,确保农民有更多的土地使用权和经济利益。
此外,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使农民能够获得更好的技术和知识,提高其职业发展的机会。
同时,要加大对农村就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收入来源。
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来提高农村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相对薄弱,缺乏对农民的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的保障。
应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完善农民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的保障措施,确保农民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此外,还应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合作社的培育和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促进农民参与农村产业链条,增加农村收入来源,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
农村发展中的法律与政策问题分析
农村发展中的法律与政策问题分析在农村发展中,法律与政策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为农村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支持,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生活。
然而,农村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法律与政策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和解决。
一、土地利用权法律问题农村土地利用权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之一,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一些问题存在。
首先,土地使用权证书的颁发不及时,导致农民难以及时行使自己的权益。
其次,土地征收和补偿问题,有时政府对农民的补偿力度不够,形成了农民不利的局面。
此外,土地权属和界定问题也不容忽视,容易引发纠纷。
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该加强对土地利用权的保护和监管,及时颁发土地使用权证书,确保农民能够合法行使权益。
同时,加大对土地征收和补偿的力度,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
此外,健全土地权属登记和界定机制,明确土地归属,减少纠纷的发生。
二、农村金融政策问题农村金融政策是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贷款难问题。
由于农民缺乏抵押品和信用记录,导致他们在申请农村金融贷款时遇到困难。
其次,贷款利率高问题。
相比于城市居民,农村居民的贷款利率相对较高,增加了农民负担。
此外,金融服务覆盖率不高,部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普及程度低,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该加大农村金融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金融贷款的认知度,同时推动建立以农田和农产品为抵押品的贷款机制,帮助农民解决贷款难的问题。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投入,提高金融服务的普及程度,确保农民能够享受到公平合理的金融服务。
三、农民权益保护政策问题农民权益保护是推动农村发展的关键,但目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农民劳动权益保护不足。
农民在与土地征收、农业合作社、农产品销售等环节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弱势地位,容易受到侵害。
其次,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保护不到位。
农村土地被征用和流转问题突出,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受到侵害。
此外,农民劳动收入分配不合理,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村工作的政策宣传和社会影响分析
农村工作的政策宣传和社会影响分析一、政策宣传的重要性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工作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政府对农村工作的政策制定和宣传旨在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农村工作政策宣传对于农民的理解和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二、政策宣传的手段与方式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宣传农村工作政策。
首先,政府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媒体进行宣传,以确保政策的广泛传播。
其次,政府可以利用传单、宣传册、横幅等实体媒介,深入农村地区进行宣传。
此外,政府还可以组织专家学者、官员等开展农村工作政策宣讲会,直接与农民进行交流。
三、政策宣传的内容与方法政策宣传需要注意内容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政府在宣传农村工作政策时,应将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法清晰明确地传达给农民,避免模棱两可和混淆信息。
同时,政府可以运用故事、案例和图片等形式,将政策的内涵和作用生动地展示给农民,以提高他们的认同感和信心。
四、政策宣传的时间和频次政府进行农村工作政策宣传的时间和频次应根据农村地区的特点和需求来确定。
政策宣传应该及时安排,避免延误农村工作的进展。
政府可以定期开展宣传活动,同时在重要节点和关键时期加大宣传力度,以增加农民的参与度和接受度。
五、政策宣传的多方参与政府不应独自承担农村工作政策的宣传责任,需要多方参与。
学校、农民组织、企业等各方面都可以发挥作用,进行政策宣传。
政府可以与这些机构合作,共同制定宣传策略,并开展相关宣传活动,以确保政策宣传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六、政策宣传的互动交流政府在宣传农村工作政策时,应积极倾听农民的意见和建议。
政府可以组织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和分析农民对政策的看法和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政策措施,增强农民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七、政策宣传的社会影响政策宣传对社会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上,还表现在社会稳定和社会风气的良好发展上。
政策宣传可以增强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减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UANG . u Ya h i
( o m nyC l g , nu N r a U i rt, h , n u 2 10 , hn ) C m u i o ee A h i om l nv sy Wu u A h i 4 00 C ia t l ei
Ab ta t sr c :Th a m e s r b e i h o e o h su so r e s,c u r sd n g iu t r e f r r’p o lm st e c r ft e is e ff m r a o nty i e a d a rc lu e.I pi ns t e
非农 化 , 多 被征 地 农 民 “ 田无 地 , 业 无 岗 , 许 种 就 低 论是 公益 性用地 , 是商 业 性 用地 , 还 只要 政 府 出面 , 保无 份 ” 成 为新 的弱 势 群体 。改 变 农 地用 途 , , 一方 集体 产权 和农 户 的土地承 包经 营权非 但无 法屏蔽 侵 面促 进 了城市 化 和工 业 化 的发 展 , 带来 了产 业结 构 权 , 甚至没 有谈 判 权 。 因为 土地 征 用 的操作 过 程 是 乡政 府到 村社 自治组 织 , 就为 众多利 益 主体 这 的升 级 , 定程 度上 增加 了农 民收益 ; 一 但是 更应 该注 从县 、 意 到在这 个过 程 中 , 国的耕 地面 积总体 减少 , 民 截 留农 民土地 收益创 造 了条件 。压低 的征地 补偿 再 我 农 农 更 的利益整 体上 处于 受损状 态 , 被置 于边缘 化 的境地 。 经 过层层 克扣 , 民最后 实得 的利益 可想 而知 , 不
1 农 民利 益 边缘 化 的现 状 分 析
年 , 国征 占耕地 10万 m , 3 0 全 6 有 0万 农 民因此失 1 1 征地 过程 中农 民 利益 : 失” 于“ ” 土 地 4 . “ 大 得
去 或减少 了土地 , 以现在 的经济 发展 速度 ,O 0 而 2 1 — 是农 民安 身立命 的基 础 , 担着 农 民生存 和养 老 的 承 23 0 0年期 间 占用 的耕 地 将 达 到 约 3 3 3 6 . 3万 公 顷 双 重功 能 。征 地后 , 民获得 受损利 益 的部 分补偿 。 农
r s e tv f h f r u ain n i l me t t n f o il oii s t i a t l r ma k t a t e e p cie o t e o m l to a d mp e n ai o s ca p lce , h s ri e e r s h t h o c m ag n lz to ff r e s n e e t e u t rm h a k o e t i o ilp lc n u sf r r o e r i aiai n o am r’i t r ss r s l fo t e l c fc ran s c a oiy a d p t o wa d s m s
角 度 出发 , 为农 民利 益边 缘 化 是 由于 社 会 政 策 的缺 失 造 成 的 , 由此 提 出 了看 法 和 建 议 。 认 并 关 键 词 : 民 ; 会 政 策 ; 益边 缘 化 农 社 利
中 图 分 类 号 :9 28 C 1 .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支 章 编 号 :6 2— 2 X(00 0 02 0 17 9 0 2 1 ) 3— 0 4— 4
( 5 万 亩 ) 上 , 地 和 部 分 失 地 农 民 将 超 过 7 但其 就业 、 老 、 54 0 以 失 养 医疗 都 面 临着 挑 战 , 这些 并 不 是 而 8 0万人 。 方政府 在 G P诱 惑 下大 力 推 进 土地 农 民所得 的有 限征 地 补 偿 款所 能 解 决 的 。同 时 , 0 ¨地 D 无
sget n. u g s i s o
Ke r s a e s s ca o iy;t r i lz t n o h n e e t ywo d :f r r ; o i lp lc m he ma gnaiai ft e i t rss o
随着经 济社会 的快 速 发 展 , 地 的非 农 化 进程 土 加 速 , 使 许 多 农 民纷 纷 失 去 土 地 。 18 - 2 0 致 97 0 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nay i ft e So ilPo iy M a gnaii g t e I t r ss o r e s: l sso h ca lc r i lzn h n e e t fFa m r
Ta i la e a n Ex m pl k ng S Vi g s a a l e
农 民 利 益 边 缘 化 的社 会 政 策 分 析
— —
以 S村 为 例
黄雅 慧
( 徽师范大学 社会学院 , 徽 芜湖 安 安
2 10 ) 4 0 0
摘
要 : 民问题是“ 农 三农 ” 问题的核心, 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 民利益 的主体地位不仅没有得到增强 , 反却 农 相
日益边缘化。导致农 民利益边 缘化的原 因有很 多, 通过 S村十年之 间山田变化的过程 , 从社 会政策制定和执行 的
企 肥学统学扳 ( 社会科学版)
2 1 年 5 月 第 2 00 7卷 第 3
Ju ao Hf n e i(oi c ne) or l f e i i rt Sc l i c n eU v sy a S e s
Ma 0 0 Vo. 7 N . v2 1 12 o 3
o h s c a a d c n mi d v l p n ,t e o n nt o iin f f r e s n e e t h s o b e f t e o il n e o o c e eo me t h d mi a p sto o a m r’i tr ss a n t e n e h ne n a c d, b t b c me i ce sn l ma g n lz d. T e e a e ma y r a o s la i g t t u e o n raigy r i aie h r r n e s n e d n o he mag"aiai n o h i ne e t. By a ay i g t e c a g s o vla e wih n h e a e fo rq lz to ft e r i tr ss n n l zn h h n e f S ilg t i t e d c d r m te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