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本割占台湾的几个问题
台湾什么时候给日本人占领的
台湾什么时候给日本人占领的
(一)台湾是在1895年4月被日本占领的。
1894年(清光绪20年),日本下关的「春帆楼」:甲午战争战后和谈处中国与日本因为朝鲜主权问题而爆发甲午战争。
次年3月20日,战况呈现败象的中国,派出李鸿章为和谈代表,并以全权大臣身份赴日本广岛与日本全权大臣议和。
到达之后,李鸿章要求先停战,但谈判没有结果。
最后清政府被迫于1895年4月17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清廷一方面承认朝鲜独立;另一方面也将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澎湖列岛割让予日本。
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发表终战诏书,二战结束。
台湾确定结束日据时期。
(二)扩展资料:
台湾同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约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台湾岛才与大陆分离。
随着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世界进入海权时代,欧洲新兴的海权国家纷纷往亚洲拓展势力。
郑成功是郑芝龙之子,1624年生于今日本长崎县平户市,早年以厦门为根据地起兵抗清,被南明永历帝封为延平王。
因进攻南京受挫,后回师厦门大修船舰,倾力筹划驱逐侵据台湾的荷兰人,收复国土。
明郑政权末期与清政府处于军事对峙状态,逐步演变成地方割据政权。
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从铜山(今属福建漳州)向澎湖、台湾进发。
清军向澎湖守军发起攻击,郑军溃败。
郑克塽率众归顺清政府。
至此台湾在清政府直接统治之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协定重新肯定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考历史章节突显题30例:甲午中日战争(附答案)
中考历史章节突显题30例(47)——甲午中日战争1、“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这副挽联是光绪帝所写,悼念的民族英雄是:A.林则徐B.邓世昌C.关天培D.左宗棠答案 B2、“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兄弟,我就是台湾。
”这是爱国诗人闻一多《七子之歌》的一部分。
你知道它是在哪一次不平等条约中被割占的吗?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 B3、下列不平等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的是()A.《马关条约》 B.《天津条约》C.《瑷珲条约》D.《南京条约》答案 A4、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个组成部分,近代史上,日本强迫清政府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 C5、《日本的战争赔偿责任》—文中写道: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赔偿日本白银2亿两,这笔巨额赔偿相当于当时日本四年的国家预算额。
日本把这把这笔巨款的84.7%用于军事,其他部分用于皇室费用及教育基金等。
以下对这則材料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日本利用这笔巨款,开始向欧美国家学习B.日本利用这笔巨款,建立了一支效忠天的军队C.这笔赔款为日本扩充海陆军军备提供了大量资金D.这笔赔款为日本本对中国进行经济扩张奠定定了基础答案 C6、见下图,你知道在黄海战役中,下令用自己的军舰撞击敌人军舰,最后壮烈牺牲的中国海军将领是谁吗?()A.林则徐B.左宗棠C.丁汝昌D.邓世昌答案 D7、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新的变化,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进一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C.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D.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答案 C8、“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役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下列内容与梁启超所述事实在同一条约的是()A.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B.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为通商口岸C.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D.割让香港岛给英国9、报载:2013年4月17日,正值《马关条约》签署纪念日之际,中国海军南海舰队沿海训练编队赴中国钓鱼岛附近海域巡航。
50年的殖民统治,日本在台湾干了什么?
50年的殖民统治,日本在台湾干了什么?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台湾摆脱日本殖民统治回归祖国60周年。
50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人民遭受了比祖国内地更深重的苦难,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在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了解了这段历史的真相,那些鼓吹日本殖民统治优越的论调也就不攻自破了。
残酷镇压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赔款割地的《马关条约》,日本以刀架在清政府脖子上的方式,强行获得了觊觎已久的台湾。
消息传出,全国舆论大哗。
台湾人民在听到割让台湾的消息后更是悲愤交织,以进士丘逢甲为首,台湾绅民数度上电清廷,反对割让台湾;台北人民在《马关条约》签订的第二天“鸣锣罢市”,抗议清政府的卖国行径……台湾人民最终不得不拿起武器,走上武装抗日保台的道路。
残酷的武力进占1895年5月25日,丘逢甲、林朝栋等台湾士绅宣布成立“台湾民主国”,推清政府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设议院、筹防局和团练局,准备不奉清廷号令,自主抗日,但同时又以“蓝地黄虎旗”为国旗,定国号为“永清”,以表示永远心向大清之意。
民主国以南部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最为有名,结合地方人士自发组织的义军,有力地打击了前来接收台湾的日本殖民者。
《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以海军大将桦山资纪为台湾首任总督,并派北白川能久亲王率领近卫师团武力接收台湾。
日军军舰到达淡水港附近,遭到了守军的强烈抵抗,日军见淡水港不易攻下,便改由三貂角附近的澳底登陆,6月2日日军占领基隆炮台。
同一天,清朝代表李经芳与桦山资纪正式签订割台协议。
唐景崧、丘逢甲等民主国的领导者见情势危急,纷纷内渡。
领导中心一失,台北城内便陷人了混乱……日军拿下台北城后,于6月17日在巡抚衙署举行总督府始政仪式,宣布开始统治,这个日子被日人设为“台湾始政纪念日”。
然而,日军向南部推进时却遭到了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与各地抗日义军的顽强抵抗。
在桃园、新竹、苗栗,义军与日军的战斗都相当惨烈,六七月间,义军一度反攻新竹,歼灭日本骑兵于大湖口,刘永福也派吴彭年率黑旗军北援,在新竹、苗栗一带与日军相持一个多月。
台湾问题课件
三、解决台湾问题
(一)从“武力解放”到“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1、“、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 2、“、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二“、和平解放台 湾”的方针二“、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 3、“一纲四目”的设想 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反分裂国家法》与四点意见——从党的方针政策 上升到国家意志
三、解决台湾问题
三、解决台湾问题
(四)解读台海未来十种可能模式 美国兰德公司去年7月份在网上公布了一份 由其高级研究员柯瑞杰博士和政策分析员戴 维什拉帕克撰写的题为《台湾地位解决之后 的中美关系》的报告。《报告》分析了解决 台湾问题的十种可能模式:
三、解决台湾问题
一、以和平方式维持现状; 二、以和平方式统一; 三、以和平方式独立; 四、以和平方式达成妥协方案; 五、在美国不介入条件下以武力实现统一; 六、在美国不介入条件下以武力实现独立;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
(一)台湾问题原本没有问题 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律上 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中国。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
(一)台湾问题原本没有问题
1895年,日本通过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将不平等的《马 关条约》强加于清政府,割占了台湾。随着第二次世界大 战的进程,中国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大战进程中,中国 关于从日本收复台湾的正义要求得到包括美国在内的同盟 国的支持。1943年下半年,同盟国将取得战争胜利的形势 已比较明朗。美国总统罗斯福热衷促成美、英、苏、中四 大国首脑会议,以便协调盟国力量,尽快战胜法西斯,同 时商议战后世界格局事宜。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
1、台湾问题与国共内战
台湾问题的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国共两党之间的内战 是导致台湾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中 华民族反抗侵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史,国共两党都扮 演了重要角色。抗日战争胜利后,两党本应继续携手,共 肩振兴中华大业,遗憾的是当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 治集团依仗美国的支持,置全国人民渴望和平与建设独立、 民主、富强的新中国的强烈愿望于不顾,撕毁国共两党签 订的《双十协定》,发动了全国规模的反人民内战。
日本占据台湾前的历史背景
日本占据台湾前的历史背景荷兰人统治台湾后,开始招募大陆人到台湾拓殖。
台湾高砂、平埔两族的原住民,有猎头的习俗,即所谓的“出草”。
因为这些大陆来的劳工侵蚀了原住民的生存圈,原住民便以割头伺候,不断袭击。
在这种互相间屠杀中,原住民从过百万人减到三、四十万人,而早期汉人拓殖者的非正常死亡率估计也在五成以上。
到了满清统治时期,原住民被压挤入中东部山区,来自泉州一带、漳州一带和粤北山区的客家人占据了西部、南部耕地,本土台湾人就是这些拓殖者的后裔。
残杀没有因原住民退居山地而停止,大规模的分类械斗,由于满清官员贪腐无能,司法不公,行政无效而在漳、泉、客籍之间惨烈展开台湾的苦难史遇上了日本的怀柔政策,使部分台湾人对民族少了份认同,对日本倒多了份好感一、苦难的历史 按照连横(连战的爷爷)的断代,台湾的历史自荷兰人发现台湾开始。
此前,称为台湾的史前时代,当地原住民(也称高砂族、高山族)是太平洋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人种,在岛上过着渔猎、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史前时代的台湾之所以与世隔绝,不与外人相通,不为外人所知?笔者认为,与台湾原住民的“猎头”习俗有关。
荷兰人占据台湾前,中国人自唐宋起大量移殖南洋各地,为何唯独近在咫尺的台湾,岛上没有中国人的踪迹。
不是没有,而是来者尸首分离、有来无回。
不论是海难、还是迁徙移民,上台湾岛的外来人,与原住民相遇的后,可能多被割头,是造成台湾少有历史文献记载的原因。
四百年的台湾史,分为荷据时期、明郑时期、清统时代、日治时期和民国时期。
四百年的台湾史,大部份时间里,是多数台湾原住民和到台湾拓殖汉人的苦难史。
百年奋斗史,奥运圆梦时。
风霜雪雨,一言难尽;苦辣酸甜,品味悠长。
… 中国,没有奥运金牌的日子[慈禧与奥运擦肩而过][奥运呼唤天津起][中国“看”奥运第一人][中国哑将泪洒伦敦]彪悍奥运主题曲[奥运主题歌的难题][老年版北京欢迎你精彩] 博客:[批评巴金,韩寒已经很客气了] 热点:[加入刘翔输了 奥运礼服大检阅]荷兰人统治台湾后,开始招募大陆人到台湾殖民。
钓鱼岛争端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继一战之后发生的人类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1939年9月1日至1945 年8月15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等轴心国及保加利亚、匈牙利、罗马尼亚等仆 从国为一方,以中国、美国、英国、苏联等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同盟 国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 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少数统计,战 争中军民共伤亡7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 中国、英国、法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日、意、法西斯国家实行侵略扩张、争霸世界权所挑起的,经过 多次局部战争逐渐演变而导致全球战争。主要指挥官: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蒋介 石、毛泽东、戴高乐、希特勒、墨索里尼、裕仁天皇。主要战场:亚洲,欧洲、太平洋、
明朝初,钓鱼岛等岛屿就已属于中国版图。 1603年:日本进攻台湾失败。 1879年,日本吞并中国琉球群岛。同年,中日两国政府曾对琉球的归属问题进行谈判。 在谈判中,双方都认为琉球共36个岛,钓鱼岛等岛屿根本不在36个岛之内。 1885年,日本把扩张目标定为钓鱼台群岛,因清王朝反对,未果。 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海战”,中国战败。 1895年1月21日,日本内阁再次讨论,决定强行占领钓鱼岛,在岛上建立标牌(实际未建)。 1895年4月17日,战败的中国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割让台 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 1900年,日本政府把袭用了几百年的钓鱼岛等岛屿的名称改为“尖阁群岛”。 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岛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各种国际文件均明确指出,台湾及其周 围岛屿归中国所有。日本政府将附属于台湾岛的钓鱼岛等岛屿以归冲绳县管辖为借口交 由美军占领。由于琉球群岛(冲绳) 被美国托管,因此钓鱼岛也成了美军“靶场”,由美军 代管。
中考历史有关台湾问题
中考历史有关台湾问题1、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①三国时,孙权派大将卫温到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
②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③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管辖台湾,隶属福建省,加强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
④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割给日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2、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或:解放台湾问题的有利条件):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②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③都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
④有“一国两制”等正确的方针、政策。
⑤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有能力实现祖国统一。
3、历史上两次被割占及回归: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割给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4、今天台湾与祖国不统一问题的由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到台湾,从此,与祖国大陆分离。
5、解放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前提;1995年,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6、今天祖国统一的阻碍因素:“台独”分裂势力的分裂活动(最大威胁);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7、解决台湾问题的两种方式: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必要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8)在祖国统一(台湾问题)上,青少年应怎么办?①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②同“台独”等破坏祖国统一,分裂祖国的言行作斗争;③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领,报效祖国,使祖国强大。
台湾割让历史资料
台湾割让历史资料台湾真正割让就只有一次(即下面的第二次),但历史上有三次分离。
关于台湾割让历史资料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台湾割让历史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台湾割让历史资料(一)1.台湾与祖国的第一次分离和回归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西南安平湾,修筑赤嵌楼(今台湾台南)。
后来霸占整个台湾。
1661年-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率众驱逐荷兰侵略者,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1683年清廷命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进军台湾,台湾纳入清朝版图。
第二年,清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1885年,清设台湾省,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2.台湾与祖国的第二次分离与回归1895年,甲午战败,日本割占台湾;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中国。
3.台湾与祖国的第三次分离;;台湾问题的由来与实质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在美国支持下,继续维持着;个所谓“代表全中国”的反共政治架构。
自此,台湾再次陷入与祖国大陆的分离状态之中。
1950年,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将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
1954年12月,美国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将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之下。
台湾割让历史资料(二)详情:台湾问题1、基本史实①1292年元朝政府正式在澎湖设巡检司,管理台湾②1624年荷兰侵占台湾,侵占达38年之久③1661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④1885年,清政府正式将台湾建为行省,派刘铭传任第一任巡抚⑤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和澎湖列岛被割让给日本。
台湾从此沦为日本殖民地达50年。
台湾人民展开了反割台斗争(刘永福、徐骧等)⑥1945年日本投降,国民党政府收复台湾⑦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国民党政府退居台湾。
造成海峡两岸分离状态至今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下,1980年以后,海峡两岸出现一股和缓松动的暖风,民间交往的坚冰已经打破,回祖国大陆定居、探亲访友、采访观光的人员不断增多,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松,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日本对待台湾和朝鲜
日本对台湾的统治比朝鲜苛酷得多。
一、台湾总督为武官,拥有军队指挥权。
二、朝鲜有地方制度上的选举,而台湾无。
三、朝鲜官吏任用范围广。
四、朝鲜人有行政高官而台湾没有。
五、台湾有保甲制度,朝鲜没有。
六、朝鲜有数家朝鲜人发行的朝鲜语报纸,台湾没有一家台湾人发行的日报。
不论是统治制度,原住民的官吏任用,言论自由,显然都是台湾的政治比朝鲜尤为专制。
台湾完全没有政治的自由。
再加上湾变成日本的殖民地,是以甲午战争的战利品从清朝割让的,日本对此战利品完全有自由处分权。
朝鲜变成日本的殖民地,朝鲜国王一直抵抗,被迫签订日韩合并条约,起码是以主权国家同意的形式,依照条约的规定必须平等对待朝鲜人,让朝鲜人参加地方政治。
而且台湾作为一个岛屿,主要以本地土著文化为主,没有影响深远的历史文化和特别强大的统治阶级,无法对日本人形成严重的抵抗;但是,朝鲜作为一个藩属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根深蒂固的王室统治,日本人要想统治朝鲜就要首先对付朝鲜王室,而对于王室又不能采取残酷镇压的手段。
还有一点就是,朝鲜人民在遭受日本殖民统治后,进行了不间断的,从无组织到有组织的,规模越来越大的反殖民起义和游行,这些反殖民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对日本统治当局造成了冲击,使得日本不得不放宽对朝鲜的殖民统治。
这一系列的反殖民运动能够越来越成功,主要是由于与台湾人相比朝鲜人有着更加强烈的民族情感。
朝鲜的文化起源比日本古老,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是相当独立,边界也维持相当安定的状态。
李氏王朝(1392-1910)在朝鲜持续了518年,在东亚算是一个比较长期的王朝。
在1876年日本以军事压力强迫签订「日朝修好条规」的不平等条约以前,朝鲜与日本的关系也算是对等的。
加上在这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过程中,朝鲜人早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民族情感,日本对于朝鲜的殖民统治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抵制情绪。
相比之下,台湾的土著文化盛行,一直以来清政府也没有对台湾进行有序的改革和治理,使得台湾人民并没有强烈的民族情感(那些台湾的汉人还有一些对于大陆的感情),当地的土著人主要以自己的土著文化为主,部落分散,没有凝聚力。
台湾专题知识复习
台湾专题知识复习作者:邓世柱吴传霞来源:《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15年第05期1.在近代史上,“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①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②1949年,国民党政权垮台后退居台湾;③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多次干涉和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实现祖国统一,并以台湾问题遏制中国发展、控制亚太地区局势。
④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都提出过哪些对台方针?①毛泽东、周恩来提出“争取用和平方式但不放弃使用武力解放台湾”的思想。
②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此后形成“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
③江泽民发表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实现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3.近代以来,台湾与大陆经历了哪两次分离和一次回归?两次分离的本质有何区别?两次分离: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1949年国民党兵败退居台湾。
一次回归: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本质区别:第一次是殖民主义侵略的后果;第二次是中国国内矛盾所致。
4.台湾历史上有两次被外国侵占,又有两次回归,你认为回归的动力是什么?由此,你认为海峡两岸关系将如何发展?(1)相同的语言和文化以及紧密的联系,使台湾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是回归的动力。
(2)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将进一步加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海峡两岸最终必将统一。
5.台湾回归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是什么?①有利因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两岸人民血浓于水;两岸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一国两制”已在港澳成功实践;两岸人民往来及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反分裂国家法》为实现统一提供了法律依据;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是实现统一的有力保障;实现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②不利因素:台湾岛内“台独”分子阻挠;外国反华势力干涉;两岸政治制度不同;两岸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2019中考历史专题练习资料-台湾问题
2019中考历史专题练习资料-台湾问题一.台湾旳历史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旳领土三国时,230年吴国孙权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军浮海至夷洲·这是开发台湾旳开始·元朝时,元世祖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我国在台湾设立专门政府机构旳开始·2.台湾与祖国旳第一次分离和回归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西南安平湾,修筑赤嵌楼(今台湾台南)·后来霸占整个台湾·1661年-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率众驱逐荷兰侵略者,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683年清廷命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进军台湾,台湾纳入清朝版图·18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1885年,清设台湾省,巩固了祖国旳海防·3.台湾与祖国旳第二次分离与回归1895年,甲午战败,日本割占台湾;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中国·4.台湾与祖国旳第三次分离——台湾问题旳由来与实质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在美国支持下,继续维持着—个所谓“代表全中国”旳反共政治架构·自此,台湾再次陷入与祖国大陆旳分离状态之中·1950年,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将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1954年12月,美国又与台湾当局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将台湾置于美国旳“保护”之下·二.台湾是中国领土旳法理基础在法律意义上,中国对台湾拥有不容争辩旳主权,台湾属于中国领土不可分割旳一部分·国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明确指出:“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旳神圣领土旳一部分”·国际法:1943年12月,《开罗宣言》明确规定“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波茨坦公告》进一步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同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条款》规定:“兹接受中美英三国共同签署旳、后来又有苏联参加旳1945年7月26 日旳波茨坦公告旳条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来,已有160多个国家先后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这些国家同中国建交旳同时,他们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旳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旳政府·另外,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旳合法席位,也证明世界上最权威旳国际组织承认了“一个中国”旳原则·三.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旳基本方针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第一次公开提出中国政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旳方针·1981年9月,叶剑英委员长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旳方针政策》旳谈话,系统阐明对台旳基本方针政策·1982年,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旳伟大构想,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统一祖国创造了有利条件·2005年3月14日,十届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其宗旨是: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旳根本利益·四.李登辉旳“两国论”和陈水扁旳渐进式台独1990年5月,台湾领导人李登辉公然声称“一个国家、两个政府这是现实”·1999年又抛出“两国论”,并把“两国论”纳入国民党十五大通过旳《政治任务提示案》·2000年,陈水扁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后变本加厉地利用手中旳权力大力推行“渐进式台独”·李登辉和陈水扁旳言行违背了国际法公认旳原则,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搞一个台湾人自己旳“独立主权国家”,破坏祖国统一大业·五.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核心、最敏感旳政治问题·台湾问题本质上是中国内战遗留下来旳问题,属中国旳内政,但其形成旳背景及后来旳发展都与美国有密切关系·从历史上看,台湾曾是美国在远东地区反共反华旳基地·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两大阵营对峙,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一直控制和支持台湾与大陆对抗,甚至阻挠新中国统一台湾·从现实看,美国在台湾问题上旳立场直接影响中美关系旳发展·鉴于美国在台湾问题上认识旳变化,中、美达成三个联合公报,这成为中美关系史上重要旳里程碑·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旳提高和综合国力旳日益强大,美国认为中国对其构成挑战和威胁,因此一方面发展与中国旳关系,另一方面又利用台湾问题打压和遏制中国·台湾问题便成为美国遏制中国旳一张王牌·六.当前解决台湾问题旳利弊因素:1.有利因素:①经过改革开放,中国旳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是解决台湾问题旳根本保证·②结束台湾海峡两岸旳分裂状态,实现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旳海内外中华儿女旳共同心愿,是不可抗拒旳历史潮流·③两岸历史文化传统、语言相同,两岸同胞血浓于水·近年来两岸旳经济贸易迅速发展,人员往来及各项交流活动不断扩大,尤其是国民党、亲民党等访问大陆,使台湾人民对大陆旳了解逐渐增多·④邓小平“一国两制”方针充分考虑到各方旳利益,也得到了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旳承认·⑤香港、澳门问题旳顺利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和借鉴·2.不利因素:①近年来,台湾岛内“台独”活动日形嚣张,给两岸关系旳发展和国家和平统一投下了阴影·这是解决台湾问题旳最大障碍·②日本、美国等国际反华势力不希望中国统一,仍千方百计插手中国内政,支持台湾当局旳“反共拒和”政策,是中国实现和平统一旳重要障碍,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旳民族感情·●例题1阅读下列两首诗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澘;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秋逢甲作于1896年乡愁(节选)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旳海湾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回答:(1)《春愁》提到旳“割台湾”是近代什么不平等条约旳内容?答:中日《马关条约》(2)中国人民在1945年10月收复台湾是哪一战争旳胜利果实?答:抗日战争(3)结合《乡愁》表达旳愿望和相关历史知识,指出必将实现祖国统一旳主要原因有哪些?(回答出2条即可)答:从历史角度来看,海峡两岸同根同源,台湾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中华民族旳统一是全体炎黄子孙旳共同心愿·从现实角度来看,海峡两岸旳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华民族旳统一符合两岸人民旳共同利益·从法律旳角度来看,国家反分裂法旳颁布,为实现统一提供了法律依据·从统一旳可行性开看,一国两制旳方针在香港,澳门旳成功运用,为实现统一提供了成功旳范例·(回答出2点即可)解析:本题1、2、3问跨度比较大,从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到当今时政热点,但贯穿一条主线,即台湾问题,抓住主线来解答问题·●例题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三大盟国进行战争之目旳,在于制止及处罚日本之侵略,在使日本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材料二2005年3月1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①材料一选自什么文件?这个文件今天有何现实意义?《开罗宣言》它肯定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旳一部分,是反击“台独”、“两个中国”旳主要法律武器·②台湾是在什么时间被日本所占?你认为1945年中国政府能收回台湾有哪些因素?1895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取得完全胜利《开罗宣言》提供了法律依据等③今天我国解决台湾问题旳基本方针是什么?是谁提出来旳?一国两制和平统一邓小平④你认为《反分裂国家法》旳通过有何现实意义?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旳根本利益·●例题3以下是2005年4月29日新华社发布关于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和5月12日发布关于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旳一组新闻图片,按要求答题·胡锦涛与连战关切握手胡锦涛会见宋楚瑜(1)近些年来一些“台独”分子提出了“两国论”、“一边一国论”等反动言论,妄图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请你用史实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旳一部分·答:(1)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943年,中美英三国发表《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窃取中国旳领土如台湾及附属岛屿等必须归还·(2)历史回眸:写出历史上国共两党有过哪两次重大旳合作?这两次国共合作实现旳原因以及合作产生旳结果分别是什么?(2)两次合作,第一次合作在大革命时期,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运动;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日·合作实现旳原因:都是由当时社会旳主要矛盾决定旳;都是由中共首但倡并促成旳;国共两党共同努力旳结果·结果:第一次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旳反动统治;第二次合作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旳胜利·(3)在国共两党旳历史上既有过合作也有过摩擦和冲突·请根据材料和你所了解旳史实谈一谈国共两党关系旳变化及产生旳影响给予我们哪些启示?(3)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连、宋大陆之行,开启了两岸对话旳大门,对推动和促进两岸关系发展,具有重大旳现实和历史意义·国共两党及其他党派应摒弃前嫌、通力合作,为祖国统一大业做出自己旳贡献·(4)新中国成立至今,国民党主席和亲民党主席第一次访问大陆,这在大陆与台湾关系发展中外掀开了新旳一页·你认为阻挠台湾与大陆实现和平统一旳主要因素有哪些?为实现祖国统一旳神圣目标,青少年应如何做?(4)主要因素:台独势力旳存在;外国势力旳干涉·青少年如何做: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与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旳义务,坚决拥护和支持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旳各项方针和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坚决同一切破坏祖国统一旳言行做斗争·努力学习,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作贡献·●例题4回答有关台湾问题1.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旳领土,答:三国时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夷洲就是现在旳台湾;隋炀帝三次派人到达流求(今台湾);元朝时,中央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清朝,郑成功成功抗击荷兰收复台湾,清朝康熙帝时,统一台湾,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甲午战后,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二战胜利后,1945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综上所述,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旳一部分,这是不可争议旳事实·2.目前台湾海峡两岸处于分离状态,是中华民族旳不幸,所有中国人无不急切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旳局面,那目前来看,阻挠祖国统一旳势力来自哪些方面?答:一是利用台湾问题牵制我国旳外国反华势力;二是蓄意制造分裂旳台湾当局·3.你怎么样评价“台独”行为?答:任何想把台湾分割出去旳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得人心旳,都是违背历史潮流旳,这种做法只能受到世人旳唾弃·4.请你谈一谈你对祖国统一旳前景旳看法?答:台湾问题一定能够解决·原因:海峡两岸中国人民都渴望统一,“台独”不得人心;邓小平提出了用“一国两制”旳方针来解决台湾问题,港澳旳回归为台湾回归树立了榜样;祖国大陆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显著,综合国力增强,具有强大旳向心力;中美关系将继续向前发展,这将有利于台湾问题旳解决·WORD格式●例题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旳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材料二2003年12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访问美国时,会见华侨华人和留学生等各界代表,谈到两岸关系时说:“浅浅旳海峡,国之大殇,乡之深愁!”(1)材料一中“台湾今已归日本”指旳是什么?答:(1)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马关条约》,割占了台湾·(2)材料二中所说旳“国之大殇,乡之深愁”是指什么?答:台湾与大陆旳统一问题(如答出“台湾与祖国分离”等意思相近旳内容亦可)(3)为了早日实现祖国旳统一大业,邓小平提出了什么构想?这一构想已在哪些地区得以实施?答:“一国两制”(或“一个国家,两种制度”);香港、澳门·专业资料整理。
台湾与日本的情结
台湾与日本的情结在2008年上映的台湾电影海角七号,引发了一阵热议,如何看待这个曾被扣于“媚日倾向”的影片,不仅是台湾民众的内务,也是大陆群众思考的事情。
在台湾统治长达半个世纪的日本如何影响台湾社会化,李登辉为什么自称自己是日本人,如果仅从主流层面解释这个问题,不免显得不够严谨,同时更是浅层次的理解,得不到实质的内容。
首先要了解台湾的亲日分子主要是台湾土生土长的居民,1949国民党率大约100万左右的官员和士兵来到有600多万土著居民的台湾,蒋经国下台后,台湾控制权落到民进党手中,从此蓝绿阵营口舌之战就没有停休过,而亲日分子主要来自于民进党。
1985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在半个世纪的前四十几年,日本企图通过高压政策使台湾人民屈服,但是在这段期间日本并不像其他帝国主义采取猎夺资源,将殖民地变成原料输出国,它采取同质化策略,即某种程度上把被占地当成本国领土看待,所以台湾更显得是被合并,从1936年年底日本实施“皇民化”运动,终于1945年日本战败。
最后八年的历史记忆,成功地取代了之前四十几年中,台湾人民对日本殖民者的负面历史记忆。
最后八年的历史记忆成功地取代了之前四十几年(台湾人民对日本殖民者的负面历史记忆)。
皇民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台湾民众的思想,实证有以下几点第一,台湾人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接受日语教育,对于日语有亲切感,这也使得台湾人有倾向于日本的迹象。
根据日本总督府文教局的统计,1932年台湾的日语普及程度仅约23%,到了1937年达38%,1938年到达50%,1942年更达到59% 第二,台湾人的对日情感始于日本的“皇民化”运动,而今日台湾人的对日情感,则是由于成长中受到父母的影响,才建立起今日台湾人的对日情感。
如果将台湾部分人的亲日完全归功于皇民化运动,则带有一定的片面之解,必须从深的层次看待这个情。
下面是从台湾光复后,更深层次解释这个问题台湾人民对国民党的失望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自然回到祖国的怀抱,饱受日本人殖民统治的台湾人,对于打败日本的祖国,充满憧憬的欢欣之情。
浅析台湾的亲日情结
浅析台湾的亲日情结【摘要】当今我国台湾地区不少同胞的亲日情结甚浓,虽然日据的年代早已远去,为何不少台湾同胞却一直保持着“亲日情结”?造成的原因又是什么?有何利弊?这些问题对我们更好地了解台湾,促进两岸关系等多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亲日情结形成原因利弊权衡一亲日情结的历史渊源亲日情结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日据时期。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定了马关条约,割让了台湾、澎湖列岛。
台湾自那以后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直到1945年二战后才结束其对台湾长达50年地殖民统治。
当时,日本殖民者为了把台湾改变成为日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其压迫性的政治统治基础上,日本强制推行了文化上的同化政策①。
其主要措施有:推行殖民地教育体制。
在台湾的教育体制和在日本国内推行的十分类似,课程设置上,必须按照日本国内的课程设置来设置课程,增设了日本历史、日本地理、日语及修身课程;各个学校的日籍教师一般都占学校教师总人数的80% 以上,校长和日籍教师大多数是日殖民统治当局各机构或军队中的现役军政官员,日籍教师的教育方法也是从日本本土搬来的,强制灌输效忠天皇、效忠日本的思想。
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日本为了奴化台湾同胞,消灭他们的反抗意识,大学不少专业台湾同胞是不能学习的,最为普遍的是大多数人都去念医学等一定程度上威胁不了日本统治的专业了,导致了医生行业在台湾“泛滥”,这也是台湾今天一直保有尊重医生的原因。
强制普及日语。
这是非常明显的殖民统治措施,像英国等殖民国家,语言同化是殖民统治必不可少的同化措施。
具体做法有取消汉语课本、报纸等读物,使用日语教学,甚至有禁止用汉语交流的举措。
强制推广日本化的生活方式。
当时同胞们的衣食住行,甚至宗教信仰等一系①《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政策及其影响》,沈美华著,广西社会科学,2007.列习惯都受到了日本的强制。
穿和服、家庭设置日式风吕、榻榻米、禁止崇拜祖先、禁止宗亲会、没收台湾人的族谱、取消传统节日等。
日本介入台湾问题的动因分析
日本介入台湾问题的动因分析近年来,在台湾问题上,日本的卷入日益加深,台湾问题中的日本因素不断上升。
日台关系逐步从台后走向台前,其官方实质性联系更加露骨,给中国大陆解决台湾问题制造障碍。
日本在台湾问题上加强介入,主要是以下几方面因素使然。
一、谋求地缘政治利益台湾在整个亚太地区的地缘环境中,战略价值非常突出,台湾海峡有东方的直布罗陀之称,北有琉球群岛,可通往日本,起着联系日本本土的作用,南有巴士海峡,与菲律宾隔海相望,是极为重要的国际航道。
从地缘政治上看,台湾是辐射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最为理想的战略支点。
1994年,时任美国海军部部长的詹姆斯·福雷斯特尔就曾说过:台湾是未来太平洋最关键之处,谁控制了台湾,谁就控制了亚洲大陆整个海岸。
在日本看来,台湾问题关系到日本根本的地缘安全利益,涉及到了日本的核心国家利益。
台湾扼日本生命线之要冲,位于日本的1000海里海上运输线范围之内,是其南下东南亚,进入波斯湾,前往欧洲的必经之道,日本每年在这条航线上的运输量达5亿吨,其中包括日本所需石油的90%和核燃料的100%。
事实上,从甲午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有的战略部署,日本都是以台湾为战略跳板的。
当前,中日两国在东海大陆架、钓鱼岛、东海油气资源开发等问题上的争端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两国关系,而这些争端又大部分牵涉到台湾问题。
特别是钓鱼岛主权之争,对于日本而言,尤其具有地缘战略意义。
因为钓鱼岛涉及中日两国大陆架的划分和东海经济专属区特别是石油开采区的划分等诸多问题。
钓鱼岛与台湾岛在地理上具有共生性,一旦台湾回归祖国,中国将在钓鱼岛等问题上对日本将形成绝对优势,这是日本极不愿看到的。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中西辉政在《台湾是日本的生命线》一文中指出,台湾对日本的安全来说是最后的生命线,如果台湾与中国大陆合为一体,那么尖阁列岛(即钓鱼岛及附属岛屿)周边就将完全成为中国的海域,冲绳海域和东海就将成为中国军舰的演习之域,日本的船舶和飞机将被赶出这一区域。
2006年抗日战争史论文目录索引
2006年抗日战争史论文目录索引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一总 论2005年中日关系史研究述评.柯惕.抗日战争研究,4抗日战争:八年还是十四年?.张振昆鸟.抗日战争研究,1论“九一八”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刘庭华.抗日战争研究,1关于抗日战争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岳思平.近代中国与文物,2抗战时期的爱国主义现代嬗变与实践表达.高巍翔.云南社会科学,1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胡和勤.西北师大学报,3抗日战争胜利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姜宏波.沈阳师范大学学报,4论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意识的空前觉醒.刘新华.湖北社会科学,4二二六事件、西安事变和七七事变.金卫星.安徽史学,5新抗战史观.吕明灼.齐鲁学刊,3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口述史研究的几个问题.徐国利.抗日战争研究,3笔谈抗日战争与中国现代化进程.袁成毅等.抗日战争研究,3太平洋战争与中国的大国地位.隋淑英.齐鲁学刊,5中国学者关于中国抗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研究述评.韩永利.武汉大学学报,4武汉大学与中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赵文亮.武汉大学学报,4论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田伯伏、吴克学.河北师范大学学报,4甘以血躯筑长城———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在史学家中的表现.牛润珍、杜学霞.高校理论战线,1近十年来抗战时期新民主主义理论研究述评.张太原.党史研究与教学,5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研讨会综述.简妮.世界历史,1・622・抗日根据地史研究的新动态与新进展———“抗日根据地与太行精神”学术研讨会综述.董佳、阎晓静、岳谦厚.晋阳学刊,1“东北抗日联一军在天桥沟地区抗日活动”学术研讨会简介.张洪军.抗日战争研究,4近10年关于日军侵华罪行和遗留问题研究综述.郭德宏、陈亚杰、胡尚元.安徽史学,1南京大屠杀史料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曾明.民国档案,1“南京大屠杀史料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易青、姜良芹.抗日战争研究,1“宋子文与战时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万立明.民国档案,3宋子文与战时中国研究———“宋子文与战时中国:1937-1945”国际学术会议综述.李强.社会科学,9二日本侵华与暴行关于日本割占台湾的几个问题.戚其章.学术月刊,4近代日本“东洋史”、“支那史”研究中的侵华图谋———以内藤湖南的《支那论》《新支那论》为中心.王向远.华侨大学学报,4日本亚洲观的近代转换———从“华夷变态”到亚洲侵略主义.章益国.社会科学家,2论19世纪后半叶日本对华政策渐变的思想根源.渠长根.江海学刊,6日本侵占中国西、南沙群岛及后果.张明亮.历史教学,3日本对华侵略与所谓“支那国民性研究”.王向远.江海学刊,3日本“大陆政策”形成的基础与思想渊源.翟文奇.齐齐哈尔大学学报,6“兴亚院”与战时日本的“东亚新秩序”.臧运祜.日本学刊,2《支那语军用会话》研究———日本侵华“军用”中国语教科书铁证.陈珊珊、王宇宏.延边大学学报,3论近代日本对华文化教育侵略.王春英.齐齐哈尔大学学报,4我所知道的“中村事件”.董建成.近代史资料,总112日本外务省与1933年中的华北危局———以应对黄郛北上为中心.陈群元.近代史研究,3试述“九・一八事变”前《生活》周刊对日本侵华原因的分析.赵文.晋阳学刊,1九一八事变前《生活》周刊对日本侵华的认识及其抵御主张.赵文.安徽史学,4二战结束前日本地缘政治视野中的新疆.朱永彪、杨恕.新疆大学学报,3・722・2006年抗日战争史论文目录索引二战时期日军“慰安”制度的国际化倾向.华强.抗日战争研究,2上海四川北路区域慰安所研究.姚霏.抗日战争研究,2利用口述史料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可能性———以山西省盂县日军性暴力研究为例.〔日〕小浜正子著,葛涛译.史林,3关于云南省“慰安妇”制度受害者李连春的口述调查.陈丽菲、苏智良采访.史林,增刊我研究“慰安妇”问题的历程.苏智良口述,陈礼茂整理.史林,增刊日本军人的性心理与慰安妇制度.高凡夫、赵德芹.南京社会科学,8南京大屠杀的后遗症:幸存者的创伤.张连红.江海学刊,3日本学术界“南京大屠杀”论争及各派论点评析.王希亮.抗日战争研究,4口述史学视角下的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朱成山、袁志秀.南京社会科学,4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动因.经盛鸿.长白学刊,5日本现存南京大屠杀史料概论.程兆奇.社会科学,9近十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研究述评.张卫波.中共党史资料,3论章开沅与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高峻、林伟荤.党史研究与教学,5论侵华日军对南京的毒品毒化政策.经盛鸿.求是学刊,5重庆大隧道惨案始末.张守广.历史教学问题,4重庆大轰炸涉讼问题的宏观探讨.张正德.重庆社会科学,11日军常德细菌战致死城区居民人数的研究.陈致远.民国档案,2日军掠童档案:质疑、调研与解读.郑泽隆.民国档案,1沦陷时期日本在吉林建立“集团部落”剖析.李倩.东北师大学报,3日本侵华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破坏———以上海闸北为例.蔡亮、苏智良.民国档案,4三抗日救亡与局部抗战“九一八”后的民主宪政运动.郑大华.求索,3“九一八”后的民族复兴思潮.郑大华.学术月刊,4“九・一八”事变后学生的请愿示威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应对.左双文、郭秀文、栾成.学术研究,7《申报》与一二八事变.徐煜、向开斌.民国档案,31933年国防作战计划.戚厚杰选辑.民国档案,4・822・《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4期长城抗战研讨二题.曾景忠.历史教学,7论东北抗联战斗特点及经验.孔强、孔令波.军事历史研究,1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组建始末.彭施鲁.中共党史资料,2论中共满洲省委在东北抗战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刘贵田.党史研究与教学,2东北人民与台湾人民抗日斗争比较研究.田克勤、李倩.社会科学战线,3在平北抗日根据地的日日夜夜.郝沛霖.中共党史资料,3论1931-1937年江苏抗日救亡运动.李峻.南京社会科学,12镇江人民抗日文化教育活动评述.马红霞、孙燕.江苏大学学报,2论浙西地区在北上抗日先遣队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邓金松.党史研究与教学,5略论华南敌后游击战场军民的抗日斗争.周兴.历史教学,4云南抗战与知识分子.李慧.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关于上海敌后抗战的几个问题.洪小夏.军事历史研究,1抗战时期上海文化人在新疆.赵彦恒、孟楠.历史教学问题,4基督教与战时西部边疆社会改良———中华基督教会学生暑期服务团活动考察.邓杰.社会科学研究,6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建立全国抗日青年统一战线方针的形成.王连弟.党的文献,1第二次国共合作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李赫亚.青海社会科学,1论国共两次合作与分裂的外在原因.杨汉强.党史文苑,9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蕴含的民族精神.胡永华.党史文苑,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山西的形成及其意义.景占魁.晋阳学刊,5西安事变“善后”结局的认识.郝银侠.历史档案,2西安事变“主战派”与“主和派”互动情形探析.于夕红.长白学刊,2西安事变与粤省舆论界动向.洪岚.华东师范大学学报,4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中的军事因素.张春、陈合理.文史杂志,6西安事变后的南京讨伐派———以戴季陶、何应钦为中心的再探讨.左双闻.近代史研究,6西安事变及其对青海的影响.苟格林.青海社会科学,6从《宋子文档案》看西安事变.郭岱君、・922・2006年抗日战争史论文目录索引林孝庭.民国档案,2近十年西安事变研究述评.廖良初、郭燕海.湖南社会科学,6西安事变研究的新史料.左双文.历史教学,10威权主义政治下政治话语的双重性分析———以抗战时期的国共两党为例.王建华.江苏社会科学,2抗战期间国共两党的敌后游击战.杨奎松.抗日战争研究,2抗战时期国共关系与《新华日报》中的工农女性形象.方红姣、周锦涛.求索,8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外交政策之共性.高鸣.江苏社会科学,3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在土地政策上的合作与互动.刘一民.贵州社会科学,3抗战胜利后民主人士内部关于“中间路线”的论战.陈永忠.浙江学刊,1再论民主党派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及特点.宋连胜.社会科学战线,2中间势力与第二次国共合作述评.罗大正、袁素莲.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关于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几件事.朱正.新文学史料,2五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与敌后战场11政 治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的新起点.林丽仙、李宝艳.党史文苑,3中国共产党与抗战时期第二次民主宪政运动.陈雷.长白学刊,2抗日民主政权的民主建设.秦富平.晋阳学刊,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与经验.王炎、姚洪亮.北京党史,3抗战时期中共干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龚大明.贵州社会科学,3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民主宪政的思考及斗争策略.刘秋阳.党史文苑,31937年—1945年:中共在高校中的建设.周良书.北京党史,4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动员方法.刘颖.兰州学刊,4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保持自身先进性的实践.郭秋光.江西社会科学,5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抗战时期的山东共产党.李里峰.江苏社会科学,6略论抗战时期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维变迁.王荣阁、孟轲.河南师范大学学报,6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软实力增・032・《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4期强之必然.郑淑芬.黑龙江社会科学,6论中国共产党与国民精神总动员运动.周韬、谭献民.湖南师范大学学报,6中国共产党与湖南抗战.罗玉明.湘潭大学学报,6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主要经验.李蓉.重庆社会科学,7抗战时期党的政治制度建设的实践与启示.邵宁、白莹.党史文苑,7中共七大与中国革命规律之研究.傅明、黄海涛.西北大学学报,1再论中共七大的历史贡献.李君.广西社会科学,10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与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放弃.白文丽.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3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决策过程考辨.高浦棠.延安大学学报,2延安整风时期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历史经验.石云霞、程伟.武汉大学学报,4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民主选举制度论析.刘琳.党史研究与教学,4试论中共在延安时期局部执政中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和经验.梁星亮、宋炜.党史研究与教学,4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执政合法性基础的构建.苏顺娇.党史文苑,11社会教育与抗日根据地的政治动员———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黄正林.中共党史研究,2略论党在陕甘宁边区政权中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经验.肖芳林、张雄.社会科学家,2陕甘宁边区法官队伍建设.律璞.宁夏社会科学,3论陕甘宁边区法治实践的构建和谐社会之维.侯欣一.上海师范大学学报,4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监督制度体系.韩裕庆.学术论坛,4陕甘宁边区政府民主政治建设窥视.王振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5陕甘宁边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与历史经验.张秀丽.党史文苑,6陕甘宁边区民主选举制度及其对农村选举的历史启迪.蔡素星.湖北社会科学,9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惩治汉奸的立法和政策研究.翁有为.中共党史研究,2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人权建设.贾孔会、杨春华.兰州学刊,2抗日根据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特点.丁俊萍、邓旭峰.浙江大学学报, 3・132・2006年抗日战争史论文目录索引浅析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李克胜.党史文苑,5简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朱江、张希民.历史教学,1中国革命的重要喉舌:《晋察冀日报》社论.冯杰、夏松涛.河北学刊,3论东江纵队的政治动员.林伟京.党史文苑,821军 事保持“战略支点”与“武装退却”思想的形成.温雪勇.党史研究与教学,1关于平型关战斗的史实重建问题.杨奎松.社会科学论坛,1山东八路军没有参加百团大战的原因.陈金光.党史文苑,12新四军争取帮会抗日的方针与实践.周建超.安徽史学,5新四军及其所属各部主要领导关系的沿革.汪谦干.中共党史研究,6皖南事变“新编营”血战白山亲历记.洪季凯、罗德宝.史林,增刊对《皖南事变若干文电考证》一文的订正.陈标.抗日战争研究,3皖南新四军北移路线问题新探.刘喜发、李亮.南京社会科学,10论抗战后期“绾毂中原”决策的形成及其影响.徐有礼.郑州大学学报,6抗战胜利初中共让出南方解放区战略研究.唐洪森.中共党史研究,231经济 社会抗战时期革命根据地公债述论.潘国旗.抗日战争研究,1华北抗日根据地银行在产业革命中的角色转换.江旺龙.中共党史研究,4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农业生产与政府干预.李自典.抗日战争研究,2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村财政建设简析.关翠霞、柳敏和.山东师范大学学报,4生产博览会与抗日根据地经济.严清华、杜长征.中国经济史研究,3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减租减息运动的历史作用和经验探析.刘学礼.党史研究与教学,5简论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减租减息工作的主要特点.杜景川.山东师范大学学报,5减租减息与淮北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的变迁.李柏林.抗日战争研究,2中国共产党解决抗日根据地社会矛盾的利益调节机制———以陕甘宁边区为个案.宋炜.广西社会科学,12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妇女权益问题研究.曲晓鹏.抗日战争研究,2解放区文学女性“翻身”话语.杜霞.河北学刊,2・232・《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4期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妇女教育特征考察.何黎萍.安徽史学,31937-1945年陕甘宁边区的乡村社会改造.黄正林.抗日战争研究,2整风前的延安生活面面观.何方口述、邢小群整理.新文学史料,2婚姻自由原则背后的矛盾冲突———抗战根据地婚姻变革的分析.徐静莉.晋阳学刊,3革命与医疗———太行根据地医疗卫生体系的初步建立.刘轶强.史林,3山西抗日根据地同日伪毒化政策的斗争.高春平.晋阳学刊,2论抗日根据地对社会不良职业的整治.郭晓平.求索,841思想 文化抗日根据地军事文化建设之理论溯源.魏延秋.军事历史研究,2新四军文化建设的内容、特色与主要经验.钱和辉.安徽史学,5新四军及华中抗日根据地报刊述论.许厚今.安徽史学,6中国共产党与西部抗战文化的繁荣.吴珏.学术界,4论陕甘宁边区的文化建设.李晓华.长白学刊,6抗战时期中共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龚大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晋察冀根据地的文艺宣传———以西北战地服务团为考察中心.袁桂海.党史研究与教学,2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建设及历史作用.杨洪.西北大学学报,5延安文艺: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杂交融合.何满仓.学术界,6同根而生的两枝奇葩———浅谈南方局领导下的重庆抗战文学与圣地延安的关系.刘莺.重庆社会科学,2延安文人: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本土话语体系———关于延安文学研究的再思考.黄科安.海南师范学院学报,4试论延安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耿化敏.党史研究与教学,4延安解放区新秧歌兴盛缘由探析.谢丽.重庆师范大学学报,5战争话语下的草根文化———论抗战时期山西革命根据地的民间小戏.韩晓莉.近代史研究,6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党报的发展与历史作用.梁家贵.中共党史研究,2《抗战文艺》的版本问题.彭玉斌.新文学史料,2论延安时期史学机构的产生、沿革及特点.林国华、陈峰.山东大学学报, 3・332・2006年抗日战争史论文目录索引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国民教育.刘椿.史学集刊,1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教育.房列曙、姚尚右.中共党史资料,3六国民党统治区与正面战场11政 治国家权力和乡村势力间的调适与冲突———抗战时期广东黄冈保甲示范乡透视.沈成飞.中山大学学报,2提升女权抑或压制?———试析训政时期国民政府的妇女政策.颜小华、张翠方.兰州学刊,2论抗战时期国民党的党员监察网.李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试论抗战前国民党地方党部的边缘化.李巨澜.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国民政府十年(1939-1949)基层民意机关调查.周玉玲、陆建洪.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抗战时期中国政党关系的演变与国家发展道路的抉择.王树林.首都师范大学学报,3抗战期中的人权诉求———重温《时代批评》的“人权运动专号”.文卫勇.江汉论坛,3行政三联制之考察.陈雷、汪增相.历史档案,4抗战时期国民参政会对东北问题的关注———以关于东北问题的提案为中心.黄利新.辽宁大学学报,4战时大学校园中的国民党:以西南联大为中心.王奇生.历史研究,41939-1940年知识界关于“宪政与抗战”的讨论及其价值体现.李翠艳.抗日战争研究,4简析抗战时期国民党推行的道德修养.荣晓燕.东岳论丛,5抗日战争时期宪政运动若干问题的再研究.闻黎明.近代史研究,5抗战时期国内公众舆论与国民党对日政策.王强、张森林.社会科学战线,6抗战期间国民参政会中女参政员群体的考察.郭昭昭.安徽大学学报,6官与民:对《中央日报》《大公报》七七社论的文本分析.徐思彦.学术界,6抗战初期“萧振瀛工作”缘起.聂翔雁.历史档案,4中日矛盾与国民党的派系整合.崔巍.学海,6抗战“时评”的特点与局限性析.苑银和.首都师范大学学报,6从武汉“七七献金”运动解读中华民族凝聚力.李燕.党史文苑,12抗战期间的档案工作———以国民政府・432・《抗日战争研究》2007年第4期交通部为中心.廖建夏、戚如高.民国档案,121军 事关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刘庭华.抗日战争研究,2关于卢沟桥之战的几个问题(上).魏宏运.南开学报,6八一三淞沪抗战中国军队参战部队考.张建基.军事历史研究,1抗日战争中期之国民党战场简评.李鹏.江西社会科学,12珍珠港事件与国民政府的军事对策.黄金凤.云南社会科学,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一役———中国远征军的滇缅作战.李跃新、孙颖.延安大学学报,1抗战时期怒江战争的若干思考.魏宏运.历史教学问题,3略论抗战时期四川兵力动员.汤梓军.人文杂志,1略论抗战后期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侯德础.民国档案,2民团体制与抗战时期广西的军事动员.刘文俊.学术论坛,9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的风纪问题———读国民政府军事执法要员何成浚的日记.李重华.长白学刊,431经济 社会华洋之争与抗战前的广州煤油市场.张小欣.中山大学学报,3抗战以前广东与赣南钨业的开发.肖自力.江西社会科学,6抗战前期国统区的南方外贸运输线.张晓辉.民国档案,4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农产品对外贸易研究.樊瑛华.人文杂志,3抗战时期的上海华商信托业.吴景平、何旭艳.抗日战争研究,1抗战时期的上海中国股票推进会.朱荫贵.中国经济史研究,4抗战时期的新疆省中央运输委员会.李嘉谷.北京档案史料,1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西北地区工业化思想述论.杨红伟.史学月刊,1抗战时期西北工业合作运动述论.张哲.延安大学学报,2试论抗战时期中国西部工业之进步.叶春红.民国档案,3抗战时期鄂西地区手工业的兴衰.徐凯希.江汉论坛,10要解决当前的问题(1938.1.17).卢作孚.卢作孚研究,3民生实业有限公司概况(1938年4月).民生公司编印.卢作孚研究,3未来的民生公司(1938年).赖彦于.・532・2006年抗日战争史论文目录索引卢作孚研究,4民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章程(1944年5月).民生公司.卢作孚研究,4从邵氏置业契约看抗战时期景德镇瓷业的衰落.刘禄山.近代中国与文物,2战后工业化的努力:乡村工业示范的兴起与发展.黄小彤.中国农史,1资金构成与合作社的“异化”———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考察.赵泉民、忻平.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关于抗战前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几个问题.张书廷.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战前“统制经济”学说的讨论及其实践.郑会欣.南京大学学报,1略论1941年国民政府国家财政系统改制.尹红群.中国经济史研究,2中国银行与代兑中法实业银行钞票案———中国银行处理金融风潮的个案研究.董昕.辽宁大学学报,2太平洋战事发生后国统区金融经济变动情形.唐润明选辑.民国档案,4珍珠港事件后国民政府的经济调整.黄金凤、赵修磊.重庆社会科学,5四联总处与战时西南地区的通货膨胀.王红曼.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4论“邮发合一”体制的确立.武志勇.历史档案,3商人团体与抗战时期国统区的经济统制.魏文享.中国经济史研究,1外债与抗日战争的胜利.金普森.抗日战争研究,1南京国民政府国营经济管理体制透析———以资源委员会所属企业的产品定价与销售为例.郭红娟.河南大学学报,1试论抗日战争对西北地区灾荒之影响.温艳.甘肃社会科学,2略论抗战时期内迁及其对西部地区的影响.宫炳成.社会科学辑刊,2论“九・一八”事变对关内移民东北的影响.范立君.史学集刊,3民国“开发西北”中一次未竣的移民计划———1942年至1944年的新疆移民.阎东凯、张莉.民国档案,3《大公报》对长沙抢米风潮的报道特点浅论.范文明.山西师大学报,5抗战时期中国文化精英的生活状况及其报国途径———以迁滇文化精英为分析案例.何斯民.学术探索,6抗战后期的通货膨胀与大后方知识分子的转变———以大后方的教授学者群体为论述中心.严海建.重庆社会科学,820世纪40年代初关于“妇女回家”问题的论战.何黎萍.四川师范大学学报,3・632・抗战时期妇女动员的历史考察.王国红.广西社会科学,12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述略.古为明.抗日战争研究,4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儿童福利政策述评.董根明.抗日战争研究,4抗战后中华民国伤后联合会简论.郑成林.华中师范大学学报,5抗战期间的疫病救治述论.张海梅.历史档案,2抗日战争时期的贵州秘密社会.梁家贵.贵州师范大学学报,6全国禁烟密查总报告(1940.9第二期).陈晓敏选辑.民国档案,1、3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缉私署述论.孙宝根.学术界,6抗战胜利后北平市整修城区道路改善交通设施史料.梅佳选编.北京档案史料,441思想 文化抗日战争前夕的学人论政———以《独立评论》的“民主与独裁论争”为中心.王天根.厦门大学学报,3抗战初期中国知识界关于文化发展方向的探讨.李小尉.历史教学,8在自由与公道之间———1940年自由知识分子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陈永忠.社会科学战线,11943年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一场论战.刘会军.长白学刊,2抗战时期的“中国化”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张立慧.郑州大学学报,6论抗战胜利前后国统区的民主政治思潮.李荣臣.郑州大学学报,4抗战时期贵州文化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性相遇———在西南大后方文学活动与文化建设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钱理群.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战时东南文化运动成因探析.王嘉良.福建论坛,2试论陪都重庆的文化建构两维度.郝明工.重庆师范大学学报,3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成立始末.伯亮.北京档案史料,4文化视域中的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李江.广西师范大学学报,4关于建立桂林抗战文献资源数据库的思考.郭志高等.社会科学家,1抗战爆发与文学观的变移.朱丕智.重庆师范大学学报,4中国抗战文学研究的新的可能.吴伟强、李怡.西南师范大学学报,6抗战文学对正面战场问题的表现———抗战文学与正面战场研究.秦弓.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西南大后方抗战文学研究的一次盛会———记“抗战时期西南大后方文学・・732・。
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
日本人在台湾的殖民同化政策之一是推行奴化教育。奴化教育主要措施:一是推行差别教育和普及日语。在初级教育阶段,日本人把学校分为小学校、公学校和教育所三种。小学校师资最强,设备最好,是供日本学童就读的;公学校师资和设备都比小学校差,专收台湾学童。台湾“蕃族”儿童进教育所学习,教育所根本谈不上什么设备,教学工作由警察担任。无论在什么学校,都把日语当作基本语言。禁读汉文,并通过修身、历史等课程向台湾学生灌输日本国体观念。学校的教师80%以上都是日本人。
奴化教育的另一措施是防止中国人接受高等教育。从中等教育开始,限制中国学生所学专业。总督府设立的程度较高的台北中学、台南中学和台北第一师范学校,都是专收日本学生的,不收台生的。在高等教育上,日本学生独占优势。 据统计,1928年台北帝国大学,日生49人,而台生仅6人;台北经济专门学校,日生338人,台生仅70人;台中农林学校日生94人,台生仅5人。教学内容更是以传播殖民主义文化为主,有关中国的历史、思想、文化均在排挤之列。1927年9月25日的《台湾民报》撰文抨击这种不合理的奴化教育,文章说:“将台湾人所负担的租税,建设维持学校,然而受教育的恩惠的学生,不但是以收容在台的日本学生为主,甚至每年由日本内地大批移入学生。如此使台湾人负担经费,而教育由日本内地移入的学生,此岂非明白的教育的榨取?”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台湾成为日本帝国南进的最重要的战略基地。为了巩固这个基地,彻底奴役台湾人民,台湾日本殖民统治者根据近卫内阁(9)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计划”,制定了强迫全体台湾人民“皇民化”的方针。1937年9月30日,台湾殖民当局在台北市公会堂召开“(日本)国民精神总动员讲演会”,臭名昭著的“皇民化运动”就此开始。主要内容是,进行亲日思想宣传和精神动员,通过种种措施,极力消除台湾民众的祖国观念,灌输大日本臣民思想。1941年4月9日,殖民当局成立了“皇民奉公会”(10)。奉公会由时任总督的长谷川清(11)兼任总裁,自总督府到街庄都设有分会,并且均由当地的行政长官负责。此外,还成立了奉公团、青年学生报国会、青年奉公会、女青年奉公会、产业奉公会、核心俱乐部、模国挺身队等名目繁多的外围组织,作为推行“皇民化”的社会基础和基本力量。600万台湾民众都被纳入奉公会之内,强迫台人从骨子里消灭中国文化,而代以日本文化。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台湾问题1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台湾问题1、台湾在近代饱经沧桑,请你讲述台湾在近代的屈辱经历。
(近代,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又回归又分离,具体情况怎样?)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给日本。
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949年南京解放,国民党残余势力败退到台湾2、、台湾问题的由来1.1949年,从祖国大陆败退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盘据台湾。
2.1950年,为了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
从此,台湾与祖国大陆隔海相望至今。
3、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或前提是什么?(坚持一个中国)4、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立场是(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5、党和政府对台的基本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6、阻挠解决台湾问题的因素有哪些?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国际反华势力7、实现祖国统一的有利因素;A.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B。
两岸民间团体的努力C。
中国政府的努力D。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支持E。
一国两制已被海内外地人士接受(或一个中国原则得到联合国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承认)F。
改革开放,国力增强G。
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
8、对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促进两岸交流,争取和平统一,在和平统一失去希望时,使用武力实现统一。
9、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用简短的语言表达中华儿女的心声。
我们中华儿女都期盼着祖国的早日统一,骨肉不再分离祝福祖国的明天更美好海峡两岸一家亲10、台湾是中国领土的法律依据。
关于日本割占台湾的几个问题
关于日本割占台湾的几个问题作者:戚其章文章来源:《学术月刊》2006年第4期更新时间:2008年01月09日日本割占中国台湾及澎湖列岛是近代远东国际关系中影响巨大的事件,牵涉面很广。
中日两国是此事件直接当事者,西方列强也插手其中,局面错综复杂。
日本割占台湾是其长期既定的方针,而非临时决定。
西方列强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日本割台的举动持旁观的态度,或坐观其成,或不情愿而最终放弃介入,没有一个是真正同情和支持中国的。
中国朝野在割台问题上曾寄希望于外援交涉,但依然不能改变台湾及澎湖列岛被割占之命运。
发生于一百一十年前的日本割占中国台湾,是近代远东国际关系中影响巨大的事件。
它涉及的方面很广,不但中、日两国是此事件的直接当事者,而且西方的主要列强也都插手其中,以致形成十分复杂的局面。
正由于此,长期以来,论者见仁见智,迄无成说,如何正确解读这段历史,便成为当今研究者所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笔者不揣简陋,拟就以下三个问题略陈管见,以就正于方家。
一、乙未割台是战争后期日本临时决定,还是其既定方针?日本是从何时起要谋吞中国台湾的?有一种观点认为,日本发动甲午侵华战争的目的不是要“割取台湾,或是战争发动之初日本即已经有割取台湾之野心。
日本之能够在战后的和约中割取台湾,其实是在战争开始后,由于战场上的战事发展,才逐渐发展成形的”。
其理由有三:(一)“在战争开始之际,日本可以说是战战兢兢地在打一场不能掉以轻心的、毫无胜利把握的战争,根本没有信心也没有余裕去想象战争将如何善后。
”(二)日本虽于1894年10月开始检讨包括“割地”在内的讲和条件,但“战场既成事实完全不足以使割取台湾成为讲和条件。
因为战事并未扩大到台湾来,遑论在台湾已得到胜利的既成事实”。
(三)只有“在1895年3月下旬(日军)登陆澎湖,使台湾地区实际上成为日本占有优势的战区后,日军才在‘自然’的状态下于讲和谈判中提出割取台湾的要求”①。
此说颇难令人信服。
因其仅着眼于对日本割台过程表象的描述,从而掩盖了问题的实质所在,也就使人们完全无法看到日本蓄谋已久侵吞台湾的野心了。
中日东海划界问题与钓鱼台领土主权之争
中日东海划界问题与钓鱼台领土主权之争郑海麟[1]据《亚洲周刊》日前报导,中日东海资源之争由前段时期的划界问题,扩展为近日的领土主权之争。
据称作为日方谈判“主将”的经济产业省资源能源厅厅长小平信因在受访时一语道破天机,称日中谈判不仅是东海油气资源的共同开发,“首先希望日中两国谈判划定边界线”,显示日本已将东海油气田之争暗暗扩展到领土主权之争的层面。
由此引发的两国紧张对抗指数遽然升高,中国将被“逼上梁山”,剑拔弩张地应对。
上述报导表明,日本在东海划界问题上的立场取向于既要与中国争抢油气资源,也为自己扩大领土版图,试图鱼与熊掌兼得。
因为按日方提出的中间线,包括东经122°(南端),东经126°(北端);北纬23°(南端),北纬32°(北端)的广大东海海域,其中位处东中国海大陆架上的钓鱼台列屿亦囊括入内。
日方的这一举措,等于和中国分割大陆架,试图将作为中国陆地领土自然延伸的钓鱼台列屿划入日本的领土版图,这是中国方面绝对无法接受的。
诚如中方参与谈判的有关人士指出:中国在领土主权问题上就像台湾问题一样,“底线”是不容挑战的。
然而,日方为什么会提出为自己扩大领土版图的所谓“中间线”。
据笔者的研究,日方亦有其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持论依据,而这又与当年美军托管琉球和中日钓鱼台之争息息相关。
试析如下。
自从美国海洋科学家艾默利于1969年发表有关位于钓鱼台列屿的东海大陆架蕴藏丰富石油的报告以来,中日东海划界问题与钓鱼台主权之争已持续有三十几个年头了。
随着近年来中日两国能源需求量的大幅度增加和开发海洋资源能力的快速提高,中日东海划界问题和钓鱼台主权之争不断升级。
不仅民间的情绪对峙日趋紧张,两国政府间的谈判也展开好几轮了。
从传媒报导来看,日本方面似乎蓄谋已久,有备而来,对中方发动凌厉的攻势;相对来说,中方似乎显得有些被动。
作为中国学者,有义务和责任对中日东海资源之争与钓鱼台问题作深入的调查研究,为中国政府在谈判桌上提供有利的依据和有效的对策。
最新关于台湾问题
中考历史最后冲刺材料、综合题关于台湾问题一、重点内容再现1、台湾问题是指:自1949年至今台湾与大陆的分裂对峙局面。
2、台湾问题的由来:1949年(解放战争)国民党退踞台湾,与大陆对峙至今。
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①三国时,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②元朝时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③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④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⑤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⑥194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台湾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4、中国政府(大陆)如何对待台湾问题(或如何解决台湾问题)⑴态度: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决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形式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一定要完成统一大业。
⑵方针政策:①新中国成立后,(武力)解放台湾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争取和平解放台湾③改革开放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邓小平)④1995年江泽民提出八项主张⑤2005年,十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并颁布《反分裂国家法》(胡锦涛)——(说明了中国政府和中华民族维护统一的坚定信念。
)5、台湾当局及台独势力如何对待台湾问题: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鼓吹‚一中一台‛、‚两个中国‛。
6、台湾人民如何看待台湾问题渴望两岸亲人团聚,盼望祖国统一。
7、外国的某些看法⑴美国:维持分裂现状,坚持三个联合公报的准则⑵日本:支持台独,从中获利⑶大部分国家认为:世界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希望早日完成统一。
8、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健康发展的举措:⑴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打破了38年的隔绝状态。
⑵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⑶1992年两会达成‚九二共识‛(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⑷1993年‚汪辜会谈‛,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日本割占台湾的几个问题戚其章2013-04-17 11:22:53 来源:《学术月刊》2006年04期摘要:日本割占中国台湾及澎湖列岛是近代远东国际关系中影响巨大的事件,牵涉面很广。
中日两国是此事件直接当事者,西方列强也插手其中,局面错综复杂。
日本割占台湾是其长期既定的方针,而非临时决定。
西方列强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日本割台的举动持旁观的态度,或坐观其成,或不情愿而最终放弃介入,没有一个是真正同情和支持中国的。
中国朝野在割台问题上曾寄希望于外援交涉,但依然不能改变台湾及澎湖列岛被割占之命运。
关键词:日本割占台湾作者简介:戚其章(1925-),男,山东省威海市人,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
发生于一百一十年前的日本割占中国台湾,是近代远东国际关系中影响巨大的事件。
它涉及的方面很广,不但中、日两国是此事件的直接当事者,而且西方的主要列强也都插手其中,以致形成十分复杂的局面。
正由于此,长期以来,论者见仁见智,迄无成说,如何正确解读这段历史,便成为当今研究者所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笔者不揣简陋,拟就以下三个问题略陈管见,以就正于方家。
一、乙未割台是战争后期日本临时决定,还是其既定方针?日本是从何时起要谋吞中国台湾的?有一种观点认为,日本发动甲午侵华战争的目的不是要“割取台湾,或是战争发动之初日本即已经有割取台湾之野心。
日本之能够在战后的和约中割取台湾,其实是在战争开始后,由于战场上的战事发展,才逐渐发展成形的”。
其理由有三:(一)“在战争开始之际,日本可以说是战战兢兢地在打一场不能掉以轻心的、毫无胜利把握的战争,根本没有信心也没有余裕去想象战争将如何善后。
”(二)日本虽于1894年10月开始检讨包括“割地”在内的讲和条件,但“战场既成事实完全不足以使割取台湾成为讲和条件。
因为战事并未扩大到台湾来,遑论在台湾已得到胜利的既成事实”。
(三)只有“在1895年3月下旬(日军)登陆澎湖,使台湾地区实际上成为日本占有优势的战区后,日军才在‘自然’的状态下于讲和谈判中提出割取台湾的要求”①。
此说颇难令人信服。
因其仅着眼于对日本割台过程表象的描述,从而掩盖了问题的实质所在,也就使人们完全无法看到日本蓄谋已久侵吞台湾的野心了。
战争开始之际日本未提出割台方案,并不能证明当时日本没有侵吞台湾的野心和图谋。
1894年 12月间,日本舆论广泛讨论中国割地的问题时,其建议之一就是“将台湾永久割让给日本”。
英国驻日公使楚恩迟(P. de poer Trench)认为:“日方将坚持这一点,这似乎无可怀疑。
”②此时割台已成为日本朝野的共识。
当时,有一位在台湾的英国商人朗佛德(Long ford)对此有所分析:日本觊觎台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地理上看,台湾是日本以琉球群岛为终点的岛链上继续延伸的一部分,健全这条岛链对组成日本帝国十分必要。
从感情上说,370多年前,日本已试图在台湾岛上培植一块殖民地。
……从经济上说,台湾岛对日本将来的潜在价值几乎是不可估量的。
再就战略而言,日本不用多少年就能够在岛上建成军事基地。
万一将来中国恢复了足够的国力,并试图为目前遭受屈辱而对日本进行报复时,该基地不仅对包括汕头、厦门、福州等重要而富裕的城市在内的整个中国南海岸构成真正的威胁,而且将使经过台湾海峡的中国南北口岸之间的海岸贸易线可能随时被切断。
这样,日本南有不亚于旅顺的海军基地的台湾岛,北有派驻精兵把守的辽东半岛,就再也不用担心中国东山再起。
无论其未来的命运如何,日本都可以高枕无忧了。
③这位“日本通”的分析既全面又鞭辟入里,说明日本之割取台湾,并非是战争后期出自其当政者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有着长久的思想渊源的。
早在幕府末期,海外扩张论就在日本盛极一时。
当时,曾经提出了多种入侵中国的方案。
如吉田松阴的“北割满洲南取台湾”④主张就颇具代表性。
1868年,明治天皇睦仁登基伊始,便发布“宸翰”,宣称:“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⑤。
实际上是表明要以海外扩张为基本国策。
此后,在日本明治政府内部,征台之声不绝于耳。
1870年,佐田白茅提出著名的“建白书”,在大讲“征韩”之必要性的同时,指出“征韩”的重要意义在于:“不惟一举屠朝鲜,大练我兵制,又大辉皇威于海外”,“台湾可唾手而得矣”⑥。
此建议颇为当局所重视。
1872年初,又有陆军少将桐野利秋等建议政府“征伐台湾”,时任外务卿的副岛种臣告以暂待时机,必“取得此地以为我有,永镇皇国之南门”。
是年秋,副岛向支持日本侵华的美国驻日公使德朗(C. E. Delong)透露,“台湾也是我国的渴望之地”⑦,便和盘托出了日本欲吞台湾的图谋。
果然,到了1873年,日本期待的“征台”时机终于来到。
是年3月,副岛种臣访华,名为换约,实为谋划侵台。
随副岛来华的郑永邦称:“惟因筹划征伐(台湾)生蕃而有此行。
”⑧外务省的大原重实在一份内部报告亦谓:“卿(副岛)之意图,认为此番机会乃日本张威于亚细亚之良机。
其原因乃台湾可谓亚细亚咽喉之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欧洲垂涎于此岛之国家不少。
若我不能得此地而为彼所得,其利害之分,自不待言。
故实施此举。
”⑨皆可证明“征台”在此时已成为明治政府的决策。
翌年,日本正式组成3600余人的所谓“台湾生蕃探险队”入侵台湾,终将侵吞台湾的野心付诸行动了。
还应该看到,日本之侵吞台湾,并非只有一种整体割取的鲸吞方式,也还有另一种易被忽视的部分掠取或窃取的蚕食方式。
起初,日本对台湾就是采取的后一种侵吞方式。
1874年2月,日本政府制定了一份《台湾蕃地征伐要略》,其第一条便开宗明义地提出:“台湾土蕃部落,为清国政府政权所不及之地”,“故视之为无主之地”⑩。
这里面暗含着什么意思呢?李鸿章的解读是,其意“为日本永踞台蕃境地张本”(11)。
他的理解是对的。
当时,日本《每日先驱报》于4月17日报道“征台”事,即指出:“日本的目的,欲在台湾岛东部开辟居留地,永久占领。
”(12)这并非捕风捉影的无稽之谈。
确实,在日本政府内部,居于主流的意见是:“希望迅速着手处理台湾并把台湾蕃地变成日本的领土。
”(13)当时,日本先期所派往潜入台湾的间谍桦山资纪等人,即曾计划趁日军尚未在南部登陆前,伺机掠取东海岸莱平原“生蕃”之地,以作为从事开垦事业的“属地”。
但为当地原住民所识破,不得不逃离险地(14)。
这次日本发兵攻台以“永踞台蕃境地”的计划没有成功,最后讹诈了50万两白银而退兵。
日本之窃取钓鱼岛列屿,是其蚕食台湾的又一例证。
作为台湾附属岛屿的钓鱼岛,是中国最早发现和命名的。
最迟到15世纪初叶,钓鱼岛便正式地划入中国版图,并成为舟师经常巡逻的海上防区。
(15)据考察,从18世纪初期到19世纪70年代,日本史地学家和军方所绘制的多种琉球地图,都不认为钓鱼岛属于琉球,而属于中国,也很能说明其主权归属问题。
(16)但日本吞并琉球后,即开始谋吞钓鱼岛了。
1885年,时任内务卿的山县有朋主张将钓鱼岛纳入日本版图,并商诸内务卿井上馨采取何种办法。
不料事机泄露,上海报纸刊出“警信”:“近有日本人悬日旗于其(钓鱼岛)上,大有占踞之势。
”(17)为避免引起中日冲突,井上在复信中提出了一个伺机窃取的方案:窃以为目下可暂使其实地勘察,细报港湾之形状及有无开发之地、物产之望,建立国标、开发诸事可留待他日。
……此次勘察之事,不宜见诸官报及报端为上,万望以之为念。
(18)从此时起,日本政府便确定了伺机窃取钓鱼岛的方针。
1894年,日本发动了大规模的甲午侵华战争,它给它提供了侵吞台湾的大好机会。
是年12月27日,日本内务大臣野村靖考虑到“今昔情况已殊”(19),拟将钓鱼岛“建立国标”案交付阁议。
他先征询外务大臣陆奥宗光的意见,陆奥于1895年1月11日答复说:“本省对此别无异议,应依贵省主见从事。
”(20) 14日,内阁举行会议,便通过了内务省的提案。
由此可知,所谓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之初,乃至 1894年10月日本政府“开始检讨包括‘割地’在内的讲和条件”时,仍然没有“割取台湾的野心”,而直到1895年3月下旬日军登陆澎湖,“使台湾地区实际上成为日本占有优势的战区后,日本才在‘自然’的状态下于讲和谈判中提出割取台湾的要求”的说法,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难道1874年日军出兵台湾并企图掠取“蕃地”踞之以为“属地”,1885年日本内阁通过对台湾附属岛屿之钓鱼岛采取窃取的方针,不都表明日本有谋吞台湾的野心吗?历史事实充分说明:日本明治政府至迟从1874年起就表现出其谋吞台湾的野心,并不是到马关议和期间才突然想起要割取台湾了。
连当时日本宣扬“日本主义”的月刊《太阳》都供称:“自明治七年(1874年)以来,我对其垂涎达二十年,今始完全领有台湾,实大胜后所获物中之最有价值者。
”(21)可见,日本之乙未割台,乃是贯彻明治政府既定方针的必然结果。
论者置割台前日本侵台的历史于不顾,从而否认日本早有侵吞台湾的野心,显然是没有道理的。
二、列强对日本割台究持何种态度?从日本挑起甲午战争到最后割台的过程中,西方列强的态度如何?对此,中外学者多有论列,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其中,有一种观点颇为流行,认为当时主要列强都较为对中国同情,甚至偏向中国。
如称:英国“大体上都同情中国,对日本缺乏好感”(22),“它一直带头帮助中国”(23);俄国则采取“友好地劝告中日双方政策”(24),但“准备在外交上支持中国”(25)。
还有论者认为,不但如此,列强还用实际行动支援阻割台湾。
如称:德国准备阻日割台,曾“提醒唐景崧向德国求援”;法国则“拟在台湾驻兵,保护台湾”(26)。
这就不能不令人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西方主要列强都同情、甚至用实际行动帮助中国,为什么仍然未能阻止日本割台?显而易见,问题绝对不会这么简单。
先看俄国。
俄国是“准备在外交上支持中国”吗?答案只能是否定的。
笔者曾撰文指出,俄国声称它对中日冲突的“基本政策是要维持远东现状”,但这“主要是针对日本和其他国家说的,而对它自己来说,则准备反其道而行之,处心积虑地要改变远东现状,或者是在朝鲜占领重要岛屿和港口,或者是把国境线南移,将中国东北的一部分划归俄国版图”(27)。
所以,在俄国所谓“维持远东现状”的漂亮言辞后面,是隐藏着巨大的领土野心的。
日本借朝鲜问题挑起中日纠纷后,李鸿章曾通过俄国驻华公使喀西尼(Aruthur P. Cassini)请求俄国政府进行调停,俄国外交大臣吉尔斯(N. K. de Giers)则答复说:“正如李鸿章所明知的,赞同维持现状就是等于偏袒中国。
……而且由于我方非正式的调解,我们可能一反我们的本意,很容易站在中国和狡猾的直隶总督的一边,而与日本公开为敌。
”并明示喀西尼:“我们与皇帝陛下的指示一致,必须认清在朝鲜可能加于我们身上的任务是在于事件来日的发展,却不在于中国或日本对俄国的友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