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史答案
华南理工中国政治制度史综合作业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综合作业一、名词解释1.答:三公为三个重要职位,分别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政务.而九卿则是泛指政府各部门的主要官员.九卿当中主要有太常、宗正等.2. 答:尚书台为官署名,东汉时设置,是实际总领政务的机构,长官名为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台下设三公、吏部、民、客等职位,南朝梁时改称尚书省.3.答:三司会审是明代在唐代三司推事基础上形成的.在审判重大、疑难案件时,由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三个中央司法机关会同审理,简称三司会审.三司会审一般由皇帝下令,三大司法机关承命,审理结果报请皇帝批准执行.4.答:嫡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它在商代后期已经确立.宗法制的特点在于区分嫡庶长幼,古代王位继承就是根据嫡子继承制度,一般情况下以嫡后所生的长子为王位首位继承人;如果没有生子,则在庶子选择.这种制度使皇帝至上的专制制度更加巩固.5.5. 答: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个机构;六部是尚书省下属的职能部门,分别为吏、户、礼、兵、刑、工六个部门.三省六部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开始建立于隋朝,到唐代完善.三省长官在隋唐均为丞相.6. 答: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紧密结合.制度建立于西周,主要分封血缘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抵御外族侵略.诸侯实行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负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前期分封制有力地巩固维护了国家政权,但后期中央权力逐渐削弱.后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而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又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7.答:改土归流是指将原来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它把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变成汉族式的官员管理方式.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8.8. 答:翰林学士是官名.始设于南北朝,唐玄宗时翰林学士成为皇帝心腹,常常能升为宰相.德宗时,翰林学士在皇帝身边充任顾问,起草机密诏书,使得其实际上的权力日重.9.答:郡县制指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对地方实行郡、县二级政权管理的地方行政制度.它是建立于战国时期,随分封制被兼并战争破坏,大国开始将兼并小国改为县作为地方行政区划,郡的设置比县稍晚,且规格比县要低.10.二、简答题1. 皇帝制度的特点是什么答:第一,皇权与神权结合,皇帝至高无上.第二,皇帝的权力高度集中,皇帝至上.第三,皇帝独尊,全国百姓、官员都是皇帝的臣仆.2. 简述均田制的内容答:1男子15岁以上,授种粟谷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奴婢同样授田.耕牛1头授田叨亩,限4头牛.授田视轮休需要加倍或再加倍.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田,奴婢和牛的授田随奴婢和牛的有无而还授.2男子授桑田20亩.桑田世业,不必还给国家,可传给子孙,可卖其多余的,也可买其不足20亩的部分.产麻地男子授麻田10亩,妇人50亩,年老及身死后还田.3. 元代"一省制"概述答:元朝废除三省制而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执掌最高军政事务的仍为枢密院,但地位较中书省低.长官为枢密使,其下有枢密副使、同知院事等官.4.简秦朝时期三公的涵义及职能.答:三公分别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由丞相府、太尉府、御史大夫寺构成中央的中枢机构.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政务.5.春秋战国时期的宰相制度萌生情况概述.答:春秋时期,各国中央的主要高级官职承袭西周的制度,并无太大变化,但此时各国都各自出现了辅佐君主来处理朝政的官职.这些官职相当于后来的宰相.有些诸侯国直接称其官名为"相".战国时期,宰相制度初步形成.宰相协助君王处理全国政务,由其任免.6.简述汉代“对策”与“射策”的考试方法.答:对策始于汉文帝,主要应用于贤良方正等科.又称策问或策试.即由皇帝提出问题,由应试者作口头或书面的回答.策问内容主要是时政、经义等方面.射策类似于抽签考试.即由主考官先拟出许多道题.将试题分别写在竹简上,封存后致于案桌之上,考试时由被试者随意抽取.进行当场解答.依据回答的优劣分为甲乙二等.射策的考试对象主要是明经及博士.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义.7.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答:第一,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婚姻裙带关系贯穿在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始终.第二,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论证政权合理性的依据,以政权和神权作为制定制度的标推,是一切剥削阶级政权的共同手段.第三,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伦理道德和传统思想依然是难以回避的问题.第四,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着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始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加强,显示出政治制度的集权化、严密化、严酷化和任意化的特点.第五,在高度君主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使中国政治制度史出现人治的特点.第六,政治制度公开承认不平等的原则,肯定社会等级差别,承认特殊权利阶层,对不同的阶层采用不同的对待方法.第七,中国一直是地域辽阔的多民族的国家,不论是以汉族统治集团为主,还是以其他民族统治集团为主建立的政权,都曾经实行“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8.唐代宰相制度的基本特征答:第一,宰相是集体的而非个人.第二,有共同的办公地点和集体议事会议称为"政事堂".第三,既有分工,又集体议政.决策、审议、执行三大系统有机结合,办事效率高,政策性失误相对较少,有利于唐代政局之相对稳定.第四,科举进士逐渐成为宰相来源的主体.唐代大兴科举,科举宰相日益增多并逐步成为中枢系统的主体.第五,使相制.唐代后期,有一种特殊的宰相称为"使相",多指节度使兼宰相.这种使相实为优崇性职务,并不过问宰相政事,因此并非实际上的宰相,至于以宰相衔兼地方节度使、盐铁使等的也可称为"使相".但这种宰相兼任外官的使相,回朝后一般还继续行使宰相权力,这与以外官兼宰相的"使相"有所不同.9.简述国民党一党专制的发展阶段答:第一阶段,自国民党政府成立到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发挥国民党的具体职能;第二阶段,抗日战争时期,以国防最高委员会统一指挥党政军,并代行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的职权,从而形成党政军一体化的集权制度;第三阶段,抗战胜利到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溃败.国民党溃逃台湾后,以处于“非常时期”为由,颁布“戒严令”和一系列有关法令、法规,在台湾全面实施军事管制,剥夺了民众结社、集会、请愿、罢工、罢课等各种基本权利.在国民党一党专制下,国民党一党决策,以党代政,全面控制政权,独揽党政军权,排斥在野党.三、论述题1、试述中华民国政治制度的形成和特点.答:1912~1949年,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复杂多变,从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起,先后经历了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统治和中国国民党统治 3个时期.虽然在大部分时间里,民国形式上采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但实际上除个别短暂时期外,长期实行的是专制独裁制度. 政府体制及其演变中华民国时期政权组织形式先后实行过总统制、责任内阁制、君主制、执政制、大元帅制、委员会制、五院制等各种政体,但并未改变专制独裁的实质.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4月 1911年辛亥革命导致清王朝统治的崩溃.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宣告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的覆灭.南京临时政府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按照资产阶级的分权理论,建立起以美国总统制为模式的、不完全的三权分立体制.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黎元洪为副总统.临时大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行政各部直接对总统负责见彩图1912年 1月4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召开第一次内阁会议.1月28日成立临时参议院,执行议会职权.南京临时政府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内,制定和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一系列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政策、法令.由于资产阶级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妥协,2月13日孙中山被迫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让位于袁世凯.4月1日,孙中山正式退职,4月5日临时参议院被迫议决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年4月~1928年6月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窃据政权后,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由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逐步向封建军阀制度演变.中国国民党统治时期1925年7月~1949年9月分为早期国民政府与五院制国民政府两大阶段,后期形成政治党化,实行党在国家之上的所谓“党制”体制,呈现一党专制和个人独裁的特点.2、分析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利弊和特点.答:利:1 权力集中在中央,地方权力受严格控制,有力地加强中央集权.2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必须抓紧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3有利于地方基础行政组织的稳定与人身控制.弊:1地方没有一定的自主权,就不能有效地因地治理.2造成地方官对君主和中央的绝对依赖,容易滋生贪污腐败.特点:中央具有绝对的权利,中央权力集中.3、论述中国古代诉讼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答:1自诉:分口头诉讼和书状诉讼.在严格的程序下,必须有书状的形式.(2)举诉:是被害人以外的人向司法机关举告犯罪人,是有一定限制的.3官诉和公诉:官诉是以官府的名义起诉.而公诉是以国家的名义将刑事嫌犯提交法庭审判.4自首:是犯罪人在罪行被发觉前主动向司法机关投案,坦白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和经过,表示愿意接受审判的行为.5越诉和上诉.越诉就是越级上诉,法律有严格限制.上诉是指诉讼当事人依照审级的规定由下级审判机关申诉于上级审判机关.。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一章至第三章作业讲评第一章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结论都带有()性质。
BA、科学B、假说C、阶级D、客观2前国家时期的最后一种政治组织是()CA、部落B、部落联盟C、酋邦D、氏族二、多项选择题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主要研究内容是()ABCA、国家体制;B、对国家行为发生持续或重大影响的国家体制之外的制度现象,比如政党制度、工会制度、商会制度以及其他社团组织等;C、前国家时期的制度形态。
D、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2、国家的形式特征有哪些()ABCDA、出现了一个中央政治权力中心以及保证这一权力中心存在的行政、司法、军事组织、税收制度;B、发生了一定程度的阶级分化;C、形成了有一定针对性的固定领土区域的观念,D、形成了支持最高权力中心存在和运行的国家意识形态。
3、人类从蒙昧时代走向文明社会两个初级的政治组织是( )BDA、酋邦B、群队C、部落联盟D、部落三、判断题1、在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上,摩尔根的分析模型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的分析模型()A、正确B、错误第二章一、单选题1、华夏集团的活动区域()AA、陕西和甘肃B、河南山东C、云南广东D、四川一带2、东夷集团的活动区域()BA、陕西和甘肃B、河南山东C、云南广东D、四川一带3、华夏集团的代表人物()BA、蚩尤、九黎B、黄帝、炎帝C、太昊、少昊D、尧、舜4、东夷集团的代表人物()CA、蚩尤、九黎B、黄帝、炎帝C、太昊、少昊D、尧、舜二、多项选择题1、徐旭生将传说时期中国境内的存在的部落集团划分为哪三大集团()ABCA.华夏集团B.东夷集团C.苗蛮集团D.炎黄集团2、黄帝以来最高政治权力的基本特点是()ABDA、最高政治权力为联合体内少数具有血统优势的氏族所把持B、最高权力呈现出个人化的专制倾向C、以巫术化的合法性观念为主要支撑D、最高权力的“政教一体化”3、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一般是指()。
ABC A.燧人B.伏羲C.神农D.女娲5、战争在中国国家起源上发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表现在()ABA、战争开辟了中国文明独特的起源之路。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篇一:中国政治制度史模拟试题及答案】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政体标志着统一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 √ )2. 中国传统社会在政治上是神权从属于皇权;思想上,宗教【佛教和道教】与儒学同处于官3.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具有强大内聚力、扩散性和凝固力的外放型社会。
6.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罢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并以诏书形式宣布。
至此,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
( √ ) 7.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
( √ )8. 唐代后期的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政权力机构,简称枢府,掌军国机要务、军籍、武官系统10. 明朝州有二种类型,一种称直隶州,另一种称府属州。
( √ )11. 唐玄宗开元年间编篡的《唐六典》是我国最早的行政法典。
( √ )12. 《大清律案集解附例》是一部以《大明律》为基础编订的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部完备14. 《法经》,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的成文法。
( √ )二、单项选择题1.中国古代法律集中体现维护王权制度和父权家长制的基本精神。
( c )是实际的最高立法人。
a.宰相b.御史c.天子d.内阁2. 秦汉时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典客)。
3.启是从暴力夺取政权的,将传统的首领选举制改为( c )。
a.君主立宪制b.共和制c.世袭君主制d.民主共和制4.国内外第一部最大部头的现代方法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性著作是( c )。
a.《中国古代社会研究》b.《中国考试制度史》c.《中国政治制度通史》d.《中国政治制度史》5.中国的奴隶制时代,通常指迄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立国,而止于( c )时代的公元前476年的这一长时段的历史。
a.商朝b.周朝c.春秋d.战国6.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 c )。
a.人治与法治的矛盾b.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的矛盾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7.北魏宋宇文政权以( d )为本,建立六官制度。
政治制度历史试题及答案
政治制度历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是哪一个?A. 汉谟拉比法典B. 罗马法典C. 十二铜表法D. 拿破仑法典2. 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A. 皇帝B. 宰相C. 诸侯D. 朝廷3. 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年份是?A. 1789年B. 1793年C. 1799年D. 1804年4.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A. 光荣革命B. 法国大革命C. 美国独立战争D. 拿破仑战争5. 以下哪个不是现代民主制度的特点?A. 人民主权B. 法治C. 君主专制D. 多党制6.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是?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B. 十月革命C. 第一次世界大战D. 第二次世界大战7. 现代国家普遍采用的政体是?A. 君主制B. 共和制C. 封建制D. 专制政体8. 以下哪个国家不是联邦制国家?A. 美国B. 德国C. 印度D. 法国9. 社会主义制度首次建立是在哪个国家?A. 苏联B. 中国C. 古巴D. 越南10. 以下哪个不是联合国的主要机构?A. 联合国大会B. 安全理事会C. 国际法院D. 世界卫生组织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1. 古代罗马法的基本原则是“不告不理”,即______。
12. 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核心是______。
13. 英国的《大宪章》颁布于______年。
14. 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的《人权宣言》强调了______。
15. 现代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是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6. 简述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17. 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特点。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8. 论述法国大革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19. 论述现代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及其意义。
五、案例分析题(10分)20.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政治制度发展的影响。
答案:一、选择题1-5 A A A A C6-10 A B D A D二、填空题11. 无罪推定原则12. 封建等级制度13. 121514. 人人生而平等15. 共和制三、简答题16. 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即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相互独立、相互制衡,确立了联邦制国家结构,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中国政治制度史平时作业参考答案1
中国政治制度史平时作业参考答案1单选题9.启是从暴力夺取政权的,将传统的首领选举制改为( C )。
A.君主立宪制 B.共和制 C.世袭君主制 D.民主共和制10.从夏代创建王权制度到秦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度,( C )一直是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A.皇帝 B.君主 C.王 D.总统16.抗日战争时期集党、政、军最高权力的是( A )。
A、国防最高委员会B、国民参政会C、国民政府委员会D、总统18、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议会的政府是( A )。
A.南京临时政府B.南京政府C.北洋政府D.苏维埃政府二、多选题1、中国政治制度史是研究从夏期至1949年历代( ABC )。
A.国家政权性质B.政体构成形式C.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D.领导制度2、在政体上中国政权存在( BD )。
A.君主制B.邦联制C.民主共和制D.内阁制3、西周早期是由( DE )执掌国家各项任务。
A.御史察B.廷尉C.司徒D.卿事寮E.太史寮5、晚清时期实行“新政”时期所增设的国家机构有(ACD )。
A、商部B、外务部C、巡警部D、学部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嫡子继承制P127古代王位继承制度。
根据嫡子继承制度,择立太子的标准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即以嫡后所生的长子为王位首位继承人;如果没有生子,则在庶子选择,其优先考虑则是妃嫔的家世和本人素质,不考虑是否年长。
2、三省六部P236隋代在前代的基础上更新了中央管制,确立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央政务体系,这套制度基本上为唐、宋说承袭,一直影响到明清。
三省即中书、门下、尚书省。
中书省掌管草拟诏令文书,门下省“掌出纳帝命”,尚书综理全国政务。
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部,各设尚书、侍郎为正副官。
吏部掌管理的铨选、考课、勋封。
户部管户口、田地、财政和赋税事物。
礼部掌管礼仪、祭祀、学校、贡举等事物。
3、票拟P209所谓票拟,也叫票旨、条旨,对于来自全国各方面的奏章,在呈递皇帝批示以前,先由内阁学士“用小票墨书,贴各疏面以进”,实际上就是“票拟批答”,代拟好“御批”的稿本供皇帝采纳。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史》随堂练习答案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史》随堂练习答案第一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1.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A.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根本原则B.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C.民族团结的原则D.平等协商的原则参考答案:A2. 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之间是()A.三权分立的关系B.相互制衡的关系C.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D.相互监督的关系参考答案:C3. 根据宪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宪法修改案须()提议。
A.1/2以上联名B.1/3以上联名C.1/4以上联名D.1/5以上联名参考答案:D4. 我国宪法规定提名国家主席、副主席人选的是()A.全国人大常委会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C.全国人大全体会议D.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参考答案:B5. 宪法和法律的解释权属于()A.全国人大B.全国人大常委会C.国务院D.最高人民法院参考答案:B6. 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委员长会议是()A.全国人大的常设机构B.委员长主持常委会工作的一种工作机构C.全国人大的工作机构D.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机构参考答案:B7. 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的权力属于()A.全国人大B.全国人大常委会C.中共中央D.国务院参考答案:A8. 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人选由()提名。
A.中央军委B.国家主席C.全国人大主席团D.全国人大委员会参考答案:C9. 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由委员长召集,一般()举行一次。
A.一个月B.两个月C.三个月D.四个月参考答案:B10.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连续任职不得超过()A.一届B.两届C.三届D.四届11.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全国普选是在1953-1954年。
()参考答案:√12.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时间为1954年9月。
()参考答案:√13. 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参考答案:√14. 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参考答案:√15.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为五年。
中国政治制度史参考答案
第一章至第三章作业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制度史著作是(B )。
B、《周礼》2、中国专门的制度史研究在唐代出现了扛鼎巨著,这就是杜佑所著的(A)。
A、《通典》3、20世纪80年代以来,(C)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代表了我国学界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C、白钢4、中国国家起源问题的研究结论都带有(B)性质。
B、假说5、长期以来,在国家起源这一问题的研究上.我国学者所接受的主要是(C )所建构的分析模型。
C、摩尔根6、部落是由氏族组成的,这种联合通常是依据(A)力量。
A、血缘D、领导人的威信7、前国家时期的最后一种政治组织是(C)。
C、酋邦8、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创造了所谓“挑战——应战”的文明生成模式,他强调(B)的自然环境对国家的出现和人类社会组织进化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B、相对恶劣二、多选题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主要研究内容是(ABC)。
A、国家体制B、对国家行为发生持续或重大影响的国家体制之外的制度现象C、前国家时期的制度形态2、怎样理解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现实意义( ABCD)?A、中国是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政治史本身就富有极大地吸引力。
B、当代中国政治的许多问题都带有传统色彩,不对传统有较深的研究和理解,很难建立起对当代政治问题研究有说服力的模型。
C、中国政治制度特有的政治智慧,对今天的政治发展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D、从中国政治学的学科建设角度看,也必须更多地从中国政治传统中开发有用的学科建设资源,才能建立起属于中国自己的政治学学科体系。
3、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著作中,有三部著作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被称为“三通”,请问下列哪三部著作被称为“三通”(ABC )?A、唐代杜佑的《通典》B、宋代郑樵著《文献通考》C、元代马端临的《通志》D、明代官修《明会典》4、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的特点有哪些(ABCD )?A、从现代学科归属看,中国古代制度史的研究基本属于史学的研究范畴,研究者基本是历史学家,方法大抵是传统的史学方法。
国开大《中国政治制度史》形考答案
形考任务一1.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与古希腊和古罗马不同,直接实行( )。
君主专制2.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体属于()。
贵族君主制向专制君主专制的过渡3.我国文武分职,即文官有相,武官有将制度确立的时期是在()。
战国4.为中国近代工商业奠定了一定基础的是历经30余年的()。
洋务运动5.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王朝不惜牺牲国家的利益与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辛丑条约6.中国彻底废除科举制是()。
清末的1905年7.晚清时期中国的国体是()。
半殖民地半封建制8.标志着现代政治制度的确立是( )。
中华民国的建立9.夏启通过暴力夺取政权,启之后经过“太康失国”、“少康中兴”,确立了()。
世袭君主制10.从夏代创建王权制度到秦统一中国建立皇帝制度,最高统治者的专称一直是( )。
王11.我国开始推行“封建”是下列那个朝代()。
西周12.中国历史上王位传子制度的“家天下”开始于()。
夏朝13.秦以后各朝代政治结构的共同点是( ) 。
皇权专制14.结束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是由于()。
1911年的辛亥革命15.清末仿行立宪政体,首先试图的改革的是()。
政治制度16.抗日战争时期集党、政、军最高权力于一体的是()。
国防最高委员会17.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民生18.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议会的政府是()。
南京临时政府19.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不包括()。
李鸿章20.三公九卿制形成于战国,确立于()时期。
秦汉21.晚清政治变革给人们留下哪些启示?答:第一,官方的政治制度变革是在世界形式的推动下进行的,原本就是带有被动的性质.第二.自上而下的政治体制改革需要中央政府集中权力,以便于有效统筹规划,合理地分配社会资源,对改革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干预,需要有强大的财政支持.第三,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在传统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的情况下,需要政治体制改革,而改革必然需要新的社会力盆支持.在伶统的政治体制下进行近代化政治体制改革,新与旧的矛盾不可避免,能否处理好新与旧的矛盾是改革的关键。
中国政治制度史模拟试卷参考答案单选题 3
单选题1.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文献开始频繁地出现对战争的记载。
下列哪一场战争确立了黄帝族在联合体内的优势地位和黄帝个人的权威。
黄帝与炎帝战争2.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文献开始频繁地出现对战争的记载。
下列哪一场战争标志着舜从此确立自己的地位。
舜对“四凶”的战争3.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文献开始频繁地出现对战争的记载。
下列哪一场战争标志着决定了中原霸权的归属。
黄帝与蚩尤的战争4.夏以后,(世袭制)成为王权固定的继承模式,并得到了传统合法性观念的有力支持,从而构成了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夏王朝的建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5.商代最引人注目的,是制作和使用大量的(青铜器)。
包括各种酒具、武器和礼器,制作精美。
6.西周后期已经出现了将王室与国家区分开来的政治观念,相应地,在制度上也出现了内廷与外朝的划分。
(卿士寮)成为执政大臣的重要参谋和秘书机构。
7.西周宗法制是以在同一宗族内,大宗、小宗的的划分为基本特征,而大宗、小宗的划分是以( 嫡庶之分)为基础的。
8.据文献记载,西周分封建国,往往赐予相应的爵位。
《春秋》将周的诸侯分成(公侯伯子男)。
9.由于封建制和宗法制的实施,西周的任官制度是(世卿世禄制),几乎所有的官职都是在特定的贵族家族的宗主之间世袭。
10.西周的宗法制,是以在同一宗族内,大宗、小宗的的划分为基本特征,而大宗、小宗的划分是以嫡庶之分为基础的。
实际上就是以(血亲)为纽带,构筑了政治等级关系。
11.战国时期,原来的执政正式演化为(丞相)制度。
除楚国仍沿用春秋时“令尹”名称外,山东各国的执政均称“相”。
其职能为“百官之长”。
12.战国时期,因各国的度量衡不统一,薪俸制度的支付单位也是不一致的。
其中,楚国是以(担)为单位。
13.战国时期,主要采用(粮食)作为官员薪俸发放的形式。
14.所谓皇位世袭制,体现的是皇帝家族对国家权力的独占。
皇位继承的唯一合法依据是(血统)。
15.随着皇帝制度的确立,与皇帝有关的各种礼仪制度也逐渐制定出来。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
填空A1.皇帝制度创建于公元前221年,它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中枢。
2.(察举制)是汉朝先拔人才的主要制度。
3.(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人才选体制的主要方式。
(科举制)是隋唐以后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
B1.北宋前期,中书门下主民政,枢密院主军政,三司财政,彼此不相统属。
2.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的的开始的是同文馆等学校的设立;标志着我国近代海军的诞生的是近代化海军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近代陆军诞生的是新军的组建。
C1.春秋时期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个重大进步是(郡县制)的出现。
G1.工农民主政权的中央政权机关,包括(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
2.共产党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1946年5月内蒙古自治政府正式成立。
H1.汉代仍实行普遍征兵制,规定23岁以上56岁以下皆需服兵役2年。
同时,也实行募兵。
2.汉以后逐渐形成了廷尉、尚书台、御史台三足鼎立的中央司法机构布局。
3.宦官在唐以后称太监,宦官制度是后宫制度的派生物。
J1.郡县制开始出现在战国时期,由于它的出现,意味着选官制将逐渐代替“世卿世禄制”。
2.将行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的是元朝,省以下有路、府、州、县。
3.监察机构取得独立地位是从隋朝开始,其机构为御史台。
K1.抗日民主政权在人员组成上,遵循“(三三制)”的原则。
M1.明代宦官的组织系统是二十四衙门,其中司礼监是其首席衙门,其掌印太监和秉笔太监是整个宦官集团的首脑。
2.明朝设置的监察专项事务的巡抚、总督后逐渐转变成为地方军政长官。
3.明朝皇帝以下最高的司法行政机关有刑部,它和大理寺、都察院合称“三法司”。
4.明朝评论官员任期内的工作态度叫考满,针对需要处理的官员的审查叫考察。
5.明朝是中国宦官政治最严重的时期,在明代政治中权势最大的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
6.明朝皇帝以下最高的司法行政机关有(大理寺),它和(刑部)、都察院合称“三法司”。
7.明朝废除御史台,建立(都察院),行政中央监察机构职责。
中国政治制度史问答题及答案
第一章三、名词解释1、政治:政治的歧义颇多,大体可归纳为三种观点:①政治指管理国家公共事物的一种行为和活动。
②政治是对公共权利的争取与运用。
③政治是制定与执行政策的过程。
2、政治制度:指统治阶级(统治集团)通过对政权的控制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3、中央集权制:指的国家权力机构的联系与运作方式。
即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力隶属关系上,地方绝对听命于中央,中央执掌立法、司法、人事、军政、财政等方面的大权,地方受制于中央并接受中央的监督。
4、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性质:指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哪个主导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5、中国政治制度史:是研究中国历代国家政权性质、政体构成形式,以及有关国家各种典章制度,具有综合性质的专门史和政治学的基础学科。
6、“十通”:是一套考辩中国历代典章制度,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军事图籍的重要工具书。
“十通”系统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发展。
四、简答题1、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和具体领域是什么?答: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历代国体和政体形成、发展及其演变的历史和规律。
具体的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性质,中国古代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管理体制,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的运行机制。
2、论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形成与运作的社会环境特点。
答:自然经济主导的农耕社会;基于血缘关系的宗法社会;儒学主导的文化专制社会;礼教为本的伦理型社会;君主专制的皇权社会;汉文化为主导的内敛型社会;历史悠久的古文明社会;人本文化主导的泛宗教社会。
3、学习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意义。
答:(1)以史资治,为我国现实政治和政治体制改革服务。
(2)为自身成才和志向的完成奠定基础。
(3)为在中国政治制度史领域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奠定基础。
4、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概念解析。
答:传统社会又称“礼俗社会”、“共同体”或“公社”,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德·滕尼斯提出的一种与现代社会(法理社会)相对应的社会类型。
西方政治制度史随堂答案
西方政治制度史随堂答案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第一章基本数据与表达式本次练习有11题,你已做11题,已提交11题,其中答对8题。
当前页有10题,你已做10题,已提交10题,其中答对7题。
1.伯里克利的政治改革内容包括:()A、官吏向所有阶层开放B、剥夺战神山元老院的权力C、用民主投票选举的方式产生500人会议议员 D、扩大陪审法庭的范围和职权答题: A. B. C. D. >> (已提交)参考答案:ABD问题解析:2.希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荷马史诗开始的。
()答题:对. 错. (已提交)参考答案:√问题解析:3.提秀斯改革中所设立的中央管理机构是元老院。
()答题:对. 错. (已提交)参考答案:×问题解析:4.公元前7世纪左右,雅典巴塞勒斯这种由氏族成员选举产生的军事领袖,终于被贵族推举的国家官吏执政官所取代。
()答题:对. 错. (已提交)参考答案:√问题解析:5.在雅典国家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不仅有传统的习惯法,还有明文规定的法律。
()答题:对. 错. (已提交)参考答案:×问题解析:6.梭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建立了十将军委员会和颁布贝壳放逐法。
()答题:对. 错. (已提交)参考答案:×问题解析:7.克里斯提尼改革中最主要的内容是颁布“解负令”。
()答题:对. 错. (已提交)参考答案:×问题解析:8.梭伦改革中把全体公民按照全年农产品总收入的数量划分为四个等级。
()答题:对. 错. (已提交)参考答案:√问题解析:9.克里斯提尼改革中剥夺了战神山元老院的权力,使之分别归属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
()答题:对. 错. (已提交)参考答案:×问题解析:10.斯巴达与雅典并称为古希腊自由民主制度的双子星。
()答题:对. 错. (已提交)参考答案:×问题解析:11.斯巴达的公民大会:彼瑞拉,规定年满20岁的男女公民均有权参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名词解释(选5题)上计制度、任子制、察举制、征召辟除制、资品、中正制度、进士科、宋代差遣制度、通判制、南书房2、问答题(选3题)九品官人法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影响。
简述唐代的三省六部行政管理体制。
简述明代的内阁制度。
试论科举制演变的主要内容。
为什么说秦汉时期奠定了古代监察制度的基础?试论明清监察制度的变化。
名词解释上计制度古代考绩制度之一。
始于战国,秦、汉日臻完备,两汉承袭先朝上计考课制度,体制最为完备。
有常课、大课、会课三种形式,长官课掾属、逐级逐层考课两大系列。
上计内容包括户籍财政、治狱惩盗、宗室名籍、边戍状况、地理行政、劝课农桑等方面。
上计程序由郡县上计、督邮巡计、丞相受计、御史核计、皇帝主计,又分为冬课、秋课两类。
每年郡县秋季上计,中央岁末课郡,岁首会课评定殿最,予以升降赏罚。
一般以迁、降、转、徙、出入、迁补六种方式作为赏罚方式。
殿最卓异,则以诏嘉、迁官、赐爵、赠秩、赏金为赏,以训斥、降谪、贬秩、治罪为罚。
中期后专设上计吏、上计掾主考课事。
在地方,上计官为独立行使考课职能主持地方集课工作的官员;在中央,则代表地方参予朝会,备询地方政俗,上承诏敕下传郡县。
至唐,上计职责逐渐消失,上计制度渐废。
察举制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
汉朝初年,二千石以上的大官僚可以送子弟到京师为郎,叫“任子”;拥有资产十万钱而又非商人者,也可候选为郎,称为“赀选”。
郎是皇帝的侍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可以补援别的官职,西汉初年地主贵族的子弟为郎,是他们出仕的一个重要阶梯。
汉武帝时,董仲舒认为官吏出于“任子”或“赀选”,这些人未必称职,因此建议各地方官每年选吏民中的贤者二人荐举于朝。
汉武帝采纳这一建议,并于元光元年(前134)下诏郡国每岁举孝者、廉吏各一人,后合称孝廉。
察举制度从此确立起来。
察举制初行时,郡国执行不力,有的郡不荐一人,所以武帝规定:二千石“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举廉、不胜任也,当免”(《汉书·武帝纪》),用以督促实行。
后来孝廉成为士大夫仕进的主要途径。
武帝还令公卿、郡国举茂才、贤良方正、文学等,从中拔擢了一些人材,并采用了上书拜官的办法,选拔人材。
进士科是科举制度中规定的科目之一。
科举制度始于隋,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即设此科。
到了唐代,此科成为最受社会重视的科目。
唐以后的科举制度基本上是从唐的进士科考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常举中的其他科以及制举,宋以后多仅有空名,无足轻重,进士科成为科举制度中占统治地位的科目,甚至是唯一的科目。
考试时,试时务策问五道,帖一大经(主考者将经书的一页,盖住左右两行,在中间一行用纸贴盖数字,让应考的人填写)。
答策问的文体,唐初时多用骈体,后渐用散文。
唐高宗开耀元年(681年)认为试贴经,只是死记,考策问,往往是从熟读编缀的旧策卷而来,都不是真才实学,于是下诏加试杂文两篇,即一诗、一赋,先看应考者通不通文律,然后再试策,应试的诗,在体裁格律上有严格的规定,叫试帖诗宋代差遣制度宋代的任官制度。
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和扩大统治基础,任官分为官、职、差遣。
官用以区别品级高低和俸禄多少,即所谓寄禄;职用以待文学之士,授以馆职和贴职(即职名),为一种加官。
只有差遣方为官员的实际职务。
故地方长官盖由京朝官中委派,中央机构之台、省、寺、监、院也是官无专职,大小官员均被委派典领他职,谓之差遣。
至元丰改制,始对这种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加以改革,但仍未尽废通判制宋代为加强对地方控制,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始于各州府置通判。
一般大州二员,小州一员,不及万户者不置。
其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但州府文书须有通判连署,方为有效。
并握有监察州府官员之权,号称监州、倅贰。
明、清各府有分掌粮运及农田水利等事务的通判,权任大大缩小。
清代另有州判官,简称州判,职任也较宋初为轻。
南书房清代内廷机构。
座落在紫禁城内月华门之南,旧为康熙帝读书处。
康熙十六年(1677年)始设南书房,招翰林入内当值,常在皇帝左右备顾问,谈论经史和诗文,皇帝每外出巡幸也随从左右,进而代皇帝草拟诏令、谕旨,参预机务。
入值的翰林称南书房行走,由于接近皇帝,对皇帝的决策,特别是大臣的升迁与免职有一定影响力,所以,入值者位虽不显而备受敬重。
自雍正帝成立军机处以后,南书房不再参预政务。
1、九品官人法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影响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
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
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
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其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品中正制的实施,反映了世家豪族势力的高度发展。
东汉政权建立以来,豪强地主力量迅速扩张。
他们世代把持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职,依仗特权大量兼并土地,建立起大规模的坞堡庄园。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豪强地主进一步扩充力量,成为武装割据的地方实力派。
当时著名的豪强地主、士人名流,如李典、许褚、荀彧、荀攸、郭嘉、陈群、司马朗、司马懿等,就是代表。
他们就是曹魏政权依靠的基本力量。
曹丕继位为魏王后,为了代汉自立,进一步向世家豪族妥协,换取他们的支持。
九品中正制正是适应这种政治需要确立的。
实行九品中正制,为世家大族长期操纵政权提供了保证。
由于担当中正一职的都是一些大族名士,评定士人的品第,就逐渐地不凭才能,单纯以家世声名的高低决定。
这样,九品中正制自然成为维护大族权益的工具。
豪族地主因此垄断了做官的权力。
到西晋时已经形成“公门有公,卿门有卿”、“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从法制上肯定了东汉以来世族垄断官位的事实,巩固和加强了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
东晋司马氏政权,在实行九品中正的同时,还在法律上承认官僚世族按品位占田、占佃客和荫庇亲属等特权。
这不仅为九品中正制提供了物质保证,更便于大族封山占泽,吞并土地,肆意扩张自己的势力。
政治上堵塞了庶族地主做官的渠道。
但是,庶族地主的人数多,经济力量逐渐扩大,自然要求在政治制度上有适当改变。
因此,到南北朝时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内容已经不尽相同但是,“九品中正制”的流弊也是很明显的。
品弟人物专重家世门弟,不辨贤愚,且成为巩固门阀势力的工具,同时也堵塞了寒门的仕进之路,打击了一般知识分子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了“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门无寸进之路”的局面。
至隋朝,罢除“九品中正制”,创立“进士科”,实行科举制度简述唐代的三省六部行政管理体制三省六部制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
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作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
唐代的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
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趋于成熟的标志,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完善的表现。
中书负责草拟有关军国大事的诏旨。
其长官为中书令,副长官为中书侍郎。
此外,中书舍人也是省内的重要官员,专门负责进奉表章和草拟诏旨。
门下省是审署下达机构,有封驳之权,负责审查中书省起草的诏旨,如认为不当,可以驳回。
其长官为侍中,副长官为门下侍郎。
此外给事中也是省内重要官员,专管封驳之事。
尚书省主掌行政事务,负责执行政令。
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但因唐太宗曾做过尚书令,所以此官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代居其位。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全国各项政务。
各部长官称尚书,副长官称侍郎。
各部下又分四司,共二十四司。
从此,三省之下的行政系统以尚书省及所属六部为主体,尚书六部是国家最高行政部门,所有其他的诸卫、东宫、王府和地方官,都是掌管具体事务的部门,甚至御史台的监察职权也是围绕六部所掌行政而行使。
秉承六部政令加以贯彻执行的事务机构还有九寺五监(九寺: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和太府寺;五监: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和都水监),它们也是重要中央行政机构。
三省六部制的决策与行政分离表现为:第一,三省中各省都有长官负责,有严密的下级机构,三省的长官,与中下级官员在工作上有严格的隶属关系。
第二,三省中各省是单纯的政权机关,而不是皇帝的个人附属机构。
第三,在政务处理上,三省有明确的分工和紧密的联系,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由此,国家体制从皇帝贵族体制到皇帝官僚体制的过渡最终完成,并趋于成熟。
简述明代的内阁制度明朝内阁制度是在明朝永乐时期建立的。
内阁制在最初的时候只是皇帝秘书性质的机构,但很快到了大明宣德朝时期权力开始上升(三杨辅政),虽有大明正统朝末年的反复,但到了大明成化、弘治朝之际,内阁制已经成为足以对抗皇权的文官政府代表。
大明正德朝浪漫好战,却因为有杨廷和等阁老主撑内阁未成大乱,经过大明嘉靖、隆庆朝的发展,大明万历朝早期应该是内阁权力极盛的时期,张居正改革让内阁成为政府运转的中枢,而内阁首辅变成为实际上的宰相。
特点:1. 形成时期长,而且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2. 内阁与皇权矛盾重重,又始终屈服在皇权的重压下阁臣与皇帝矛盾,除了反映为封还诏旨一类以外,很多反映为阁臣在中叶以后不断提出辞职。
皇权与内阁矛盾,亦反映为明代阁臣善终者少,有政绩的不多。
3. 内阁受制于司礼监,矛盾深刻,但又不得不走司礼监的路子在中枢系统中,内阁有票拟权,司礼监有批朱权,是内外相维的双轨制。
但双方地位的特殊性使内阁难以与司礼监抗衡,双方权力的大小,又是以皇帝的向背为转移而互相成比,因此,他们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相维相济,而只能有对权力的激烈争夺。
内阁为司礼监扼制,以致明代成了宦官为祸最烈的朝代。
4. 内阁与六部经常互争雄长,矛盾重重历代及明初,六部均隶属于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职权完整,而且在阁之上。
但随着内阁品位的提高,又有票拟权,内阁比六部更接近皇帝,但是,内阁毕竟不同于中书省。
从制度上说,六部不必听命于内阁,而内阁则「凡百政事,非下部必不可行,不能行」。
于是内阁借位尊势崇而力图控制六部,六部则钻内阁没有法定地位和权力的空子,力图摆脱控制。
因而阁部经常争权,尤其是争夺人事权。
5. 内阁中矛盾激烈,尤其嘉靖以后,阁臣间的倾轧突出由于阁臣的任用、权力大小、去留,均没有明确规定,所以阁臣间争夺权势的斗争激烈,尤其是「嘉靖以来之首辅,莫不由倾轧排挤而得之」,如严嵩拉拢科道弹劾翟銮,使翟被「削籍为氓」。
严嵩与夏言互相排挤,致夏言被弃市。
在阁内的纷争中,阁臣不但各自培植自己的势力,玫使明中叶以后的政治日益腐败。
影响:在某种意义上稀释了皇权,虽然朱棣的初衷是加强君主专制,但随着内阁制的发展,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抑制了皇帝的专制,这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有一定意义的进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