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堂与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协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探析
以学科竞赛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讨
以学科竞赛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创新创业的重视及大学生竞争压力的加大,学科竞赛已成为大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结合实践经验,探讨学科竞赛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参与学科竞赛的意义学科竞赛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实现技术创新与学术研究的平台,培养大学生的研究与施工能力,以及逻辑思维、组织协调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同时,参与学科竞赛还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1.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参赛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这对于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大有帮助。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改进自己的思考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精神将有助于他们在竞赛中更出色发挥。
2.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学科竞赛的一大特点是需要集体参赛,这就要求参赛者几乎每一个层面都要有一个完善的团队协作体系。
而团队协作是很多公司或者企业情境下需要的一种能力,在参加竞赛中,学生通过与团队分工、协调、沟通等一系列互相配合的行动锻炼自身的团队协作能力,这对于日后的就业发展也有很大帮助。
3.增强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参与学科竞赛需要考验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参赛者对于所研究的问题要有深切的理解并产生一定的创新点,才能赢得比赛。
这种思维意识与创造性思维是日后能够深入研究等领域的必要素质,学生在参加竞赛过程中不断锤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将在以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受益匪浅。
二、竞赛项目的规划与实施1.了解官方竞赛信息:大学生学科竞赛通常由教育主管部门、高校、行业协会、企业等联合举办,各类赛项都有不同的特点和组织形式。
首先,学生可以在官方网站上查看相应的赛事信息,包括比赛时间、报名要求、与竞赛相关的配套资料等等。
2.联系导师或专业负责人此时,学生可以找到所在学院的导师或者相关负责人,询问他们是否带领学生参赛。
确定导师的任务,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针对性地找到比赛提出的问题,讨论研究并提供支持数据与文献。
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研究
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研究高校育人工作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
高校育人工作主要包括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个方面,二者应协同育人,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第一课堂是指学校正规课程教学活动,包括学科教育、专业教育等。
在第一课堂中,教师是学生的主要知识传授者和引导者,他们拥有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通过科学方法的教学手段,传授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第一课堂中,学生需要通过课堂学习,掌握必要的理论和基础知识,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
第二课堂是指学生课外活动的一种集合,包括学生社团、学术组织、志愿者活动等。
在第二课堂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他们可以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主组织的学术、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组织,通过社团活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
学术组织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参与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组织,通过学术活动,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志愿者活动是学生参与社区和公益事业的一种形式,通过志愿者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一课堂为第二课堂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学科知识,而第二课堂则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和实践经验。
在第一课堂的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课堂作业、实验报告等形式,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而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探索,深化自己在学科领域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和创新能力。
高校应加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研究,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特点,设计和实施一系列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学校也应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和交流,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共同推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育人效果。
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研究
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研究引言高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如何提高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高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作为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协同育人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对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进行研究探讨,以期为高校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概念高校第一课堂是指学生在正规教室上课的时间,主要是指在学校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等认真学习的时间。
在这一课堂上,学生通过听课、做作业、参加考试等方式来获取知识和技能,是学生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主要场所。
而高校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校园之外的课外活动时间,主要包括社团、志愿者活动、实践实习、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等。
在这一课堂上,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拓展自己的视野,培养各种能力和技能,同时也接受社会和世界的熏陶。
二、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意义高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作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两个重要场所,在育人方面都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第一课堂主要是学术性的教学场所,主要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第二课堂则主要是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场所,主要关注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起来,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能够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
在第一课堂,学生主要是通过课堂学习来获取专业知识,而在第二课堂,学生则可以通过参与社团、实践活动等途径来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这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高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符合当前高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要求。
三、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实践当前,高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很多高校都在积极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出了许多成功的案例。
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的不断进步,学科竞赛作为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和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逐渐受到重视。
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参加学科竞赛,在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学科竞赛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参加学科竞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提高实践能力的途径。
首先,学科竞赛通过参与真实的科学实践,让大学生充分感受到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其次,学科竞赛促进了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全面掌握和深入理解,加强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在学科竞赛的比赛中,要求同学们具备严密的逻辑思维,深入的科学认识和较高的应用技能,提高了同学们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培养了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其次,学科竞赛也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对于实践的兴趣和热情。
此外,学科竞赛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很大的作用。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团队协作等方式,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技巧、组织协调等能力,初步形成了面对未来工作和生活所需要的素质。
二、学科竞赛是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践创新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
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而学科竞赛作为一种实践创新的途径,为大学生提供了自我实践创新、自我挑战和自我超越的平台。
首先,学科竞赛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
一些学科竞赛项目在不同的赛事组织中设置了创意奖项,鼓励参赛同学独具创意并能够实现的项目。
这样的比赛过程能够激励同学们不断探索、尝试,找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领域,发掘和挖掘自己的潜能。
其次,学科竞赛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合作能力。
一些比较大型的学科竞赛项目需要学生进行团队合作交流,通过集体智慧来产生创新性的成果。
在比赛过程中,同学们要积极参与讨论、合作,分担任务,每个人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团队争光。
这样的过程非常有助于团队建设,提高了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3篇
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3篇第一篇:科教协同创新的重要性与潜力1. 概述科教协同创新的概念和意义(引出文章主题)科教协同创新指的是科学领域和教育领域之间的紧密合作和交流,旨在促进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的结合,推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科教协同创新是培养拔尖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重大意义和巨大潜力,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
2. 科教协同创新对拔尖人才培养的影响和作用科教协同创新通过将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为拔尖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机遇。
首先,科研项目的参与可以提供给学生实践和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其次,科教协同创新可以加速新知识的传播和应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最后,通过与科学家和专家的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并参与到真实的科学研究中,深入了解科研过程和方法,提高他们的科研素养和独立创新能力。
3. 科教协同创新的实践案例(举例说明)以某大学为例,在某研究所设立了科研实验基地,学生可以通过申请加入实验室参与到真实的科研项目中。
例如,该实验室的一个研究项目是研究新型材料在太阳能转换领域的应用。
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到实验室的日常工作中,掌握实验技能和方法,并进行实际的实验操作。
同时,有机会与其他科研人员交流和讨论,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
这种科教协同创新的实践模式,为培养拔尖人才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第二篇:科教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1. 科教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理念与目标科教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即使学生没有完全成熟的科研能力,也应该给予他们机会和平台去接触和了解科学研究。
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2. 科教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的实践案例某高校的一个科研中心设立了创新实验室,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
实验室提供了一系列的培训和活动,包括研讨会、创新竞赛等。
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一、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是创新的源泉,学科竞赛是学生参与科研的重要途径。
学生如果能够在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可以大大增强他们对科研的兴趣和信心,从而引导他们深入研究,做出更好的成果。
因此,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为学生提供资源和机会,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
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学科竞赛不仅是展示和比拼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平台,更是促使学生刻苦钻研的机会。
竞技中,学生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最新的专业知识,从专家教练那里获得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加强研究实践的能力,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三、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学科竞赛往往不是单纯的考察学生的某一学科素养,而是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
比如说,在数学竞赛中,虽然首先需要掌握数学知识,但还需要其他学科补充,比如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等等。
因此,学科竞赛是一种激发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的最佳途径,可以让学生有机会学习和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激发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学科竞赛中,学生要面对最新、最难的问题,要求他们寻找新的解决方法和思路。
只有创新思维,才能有创新的成果。
因此,学科竞赛可以通过竞争和合作的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思维的敏捷发展,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总之,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学校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机会,为学生的创新之路搭建平台。
同时,学生也应该认真参与竞赛,认真对待竞赛过程,克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创新型人才。
以学科竞赛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讨
以学科竞赛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迅猛发展,创新能力成为了大学生求职中的一项重要竞争力。
因此,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就显得异常重要。
学科竞赛作为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途径,越来越受到广大学生的追捧。
首先,学科竞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学科竞赛更加注重实践性,更加具有挑战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从更高层次进行思考、研究和创新。
学科竞赛通过给学生创造一个创新、实践的环境,鼓励学生挑战极限、不断创新,并通过评选、展示等形式,激励学生的参与和成长,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其次,学科竞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
学科竞赛不仅仅是创新思维的展示,也是学科综合能力的考验。
竞赛项目的实现需要全方位的能力,包括专业知识的掌握、实践技能的运用、团队协作的能力、交流表达的能力等。
在学科竞赛中,学生不仅可以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发掘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最后,通过学科竞赛,大学生可以与其他学校或学科领域的学生进行交流,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学科竞赛不仅是学生展示自己创新成果的舞台,也是学生交流创新思路和经验的平台。
学生可以和来自不同学校和领域的同学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和见解,并从中汲取养分,丰富自己的思想和知识,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总之,学科竞赛是一种有效的形式,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并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
对于大学生来说,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不仅可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更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开拓自己的思路,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教育部门也应该加大对学科竞赛的支持和鼓励,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竞争和创新的教育氛围,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多学科协同培养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
多学科协同培养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于本科生的培养要求也越来越高。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通过多学科协同来培养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本文将重点探讨如何通过多学科协同来培养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并且介绍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和实践经验。
一、多学科协同的重要性多学科协同是指不同学科之间进行合作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并取得创新成果。
在多学科协同中,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方法可以相互借鉴、交叉融合,从而促进新观念和新技术的生成。
这种协同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综合素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多学科协同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1. 促进知识创新。
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使得新的问题和挑战可以得到更全面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从而引发新的观点和创新思维。
2. 培养综合素质。
通过多学科协同,学生可以接触到来自不同领域的知识,培养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接触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1. 课程设置。
学校可以通过跨学科的课程设置来促进多学科协同。
开设一些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实验课程,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和项目实践,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2. 项目实践。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跨学科的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进行课程间的交叉实践,如工程学院与计算机学院合作设计开发物联网产品,医学与生物学院合作进行生物医药研究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3. 研究团队。
学校可以组建一些跨学科的研究团队来推动多学科协同。
这些团队可以由不同学科的老师和学生组成,共同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和创新,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和合作的平台。
4. 实习实训。
学校可以组织跨学科的实习实训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工程项目或科研项目中去,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培养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一、新时期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存在的问题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具有趣味性、实践性、探索性和自主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新时期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存在的问题主要来自于三方面:(一)参赛主体——学生1.兴趣不高,参与比例较低。
创新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成为了一些有志大学生的新时尚,但有许多高校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比较差,表现为观念陈旧,缺乏创新思维,对科学研究与开发的热情不足。
部分原因是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准备,这就需要学生牺牲很多个人时间,付出很多心力,需要有恒心和毅力,且短时间内取得的成效并不是特别明显。
另一方面,低年级学生还处于基础知识的阶段,所储备的知识不够;高年级的学生因学业、考研、就业等多重压力,参与此类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
所以,学生实际参与科创活动的比例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理论知识掌握扎实,但创新意识不足。
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虽然比较扎实地掌握了理论知识,但实践机会比较少,因而缺乏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研态度。
(二)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主办方1.种类繁多,良莠不齐。
目前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种类繁多,举办范围纵横交错,举办单位资质参差不齐,可以用“泛滥”来形容。
有些举办单位的初衷就是为了收取参赛费用,从中获取经济利益,根本不能保证竞赛活动的质量、意义和目的。
当然其中也不乏档次较高的科技竞赛,比如“挑战杯”、“三北地区中医大学生临床能力竞赛”、“数学建模大赛”、“ACM程序大赛”等。
所以当前各高校应该有选择性地参加高水平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
2.科技竞赛的影响力研究滞后。
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举办的初衷,是通过竞赛这种方式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吸引更多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来参加,促使新成果产生,但是目前收效甚微。
因此如何发挥其在普通教师、学生,甚至在普通群众中的影响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总结。
(三)参赛单位——各高校1.高校的关注点出现偏差。
如何通过科技竞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通过科技竞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科技竞赛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锻炼能力和激发创新思维的平台。
那么,如何通过科技竞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呢?首先,科技竞赛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一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们会主动去探索、学习和创新。
科技竞赛通常涵盖了各种前沿的科技主题,如人工智能、机器人、生物科技等,这些主题往往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一场机器人竞赛中,学生需要设计和制作能够完成特定任务的机器人,这个过程需要他们了解机械原理、电子电路、编程等多方面的知识。
为了让自己的机器人更具竞争力,学生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研究,不断尝试新的设计和方法,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其次,科技竞赛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大多数科技竞赛中,学生们需要组成团队来完成项目。
团队合作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因为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和技能特长。
在团队中,学生们可以相互交流、启发和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们能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不同的观点,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产生更多的创新想法。
比如,在一个科技创新项目中,有的学生擅长编程,有的学生擅长机械设计,有的学生擅长外观设计,他们通过密切合作,能够将各自的创意和想法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
再者,科技竞赛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创新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完善。
科技竞赛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从设计方案到制作成品,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如材料选择、工艺制作、设备调试等。
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们能够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实践也能够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为创新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利用学科竞赛提升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如何利用学科竞赛提升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学科竞赛是提升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能够激发学生们
对科学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首先,学科竞赛可以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在竞
赛中,学生需要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这可以帮助他们理解知识的实
际应用。
通过参与竞赛,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
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其次,学科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许多学科竞赛都是
以团队形式进行,这就需要队员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协作,共同解决
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还能学会
如何有效地与他人合作,培养出色的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学科竞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竞赛中,学生需要
不断思考、探索,寻找创新点,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通过这个过程,
学生们能够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不断挑战自己,发现自己的潜力和
可能性。
最后,学科竞赛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在竞赛中,学生需要充
分准备,全力以赴,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
参与竞赛的学生都会在这个过程中成长,收获自信,为以后的科学研
究和创新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学科竞赛是提升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
参与竞赛,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激发创新意识,建立自信心。
因此,学生们应该积极参与各种学科竞赛,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科学事业铺平道路。
浅析学科竞赛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积极作用
浅析学科竞赛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积极作用作者:张敏来源:《科技资讯》2018年第07期摘要:现今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应当进一步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高校教育的工作重点,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中之重则是对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例,阐述了学科竞赛对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学科竞赛创新能力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3(a)-0000-00学科竞赛是指在课程教学或新技术应用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通过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增强自信心的系列化活动。
学科竞赛拥有独特的教育创新功能,不仅能以兴趣为引导提高学生学科的学术水平,还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让学生具备广泛的科研兴趣和刻苦严谨持之以恒的科研品质。
因此学科竞赛的作用在高校中日益凸显。
1 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1998年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创新能力指个体或群体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
就表现形式来说,创新能力就是发明和发现,就是人类创造性对事物规律的操作化。
可是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在高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课后总结中,现代大学生创新能力普遍降低,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缺乏创新的意识目前高校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对大学生的教育主要以书本资料的理论教学为主,主要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学生依靠老师在课堂上授课获取知识。
如果没有了老师的传授与指导,许多学生不知道如何去学习,对老师和课堂的依赖无疑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其次,尽管大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很高,但是却没有付诸行动。
所以大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能力仍存在不足,主动性和自主性亟需提高。
1.2 缺乏对应的指导时代改变了,但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未转变,课堂的传统依然只单纯得注重知识的传递,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更不要说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多元协同、多维共育的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 建与实践
多元协同、多维共育的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在当今社会,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应当积极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而构建多元协同、多维共育的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这一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一、多元协同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多元协同是指通过多方面的资源整合和协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机会和实践平台,以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
在高校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多元协同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立跨学科的教学体系。
跨学科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学科领域获取知识和技能,促进思维的跨界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可以开设跨学科的创新设计课程,让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共同参与,探讨并解决实际问题。
加强学生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
高校可以与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科研项目参与机会,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和研究环境中锻炼创新能力。
学生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创业项目,体验创新创业的全过程。
推动全球化教育交流。
通过国际交流项目和学术合作,为学生提供与国外学生和学者交流的机会,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激发其创新潜能。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创新大赛或国际学术会议,与国外同龄人分享经验和交流观点。
营造多元化的学习氛围。
高校需要创造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多元化的思维和创意表达。
可以通过开展创新创业大赛、主题讲座、论坛等活动,激励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提升其创新能力。
注重个性化培养。
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风格,高校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和评价方法,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能。
可以为学生提供选择课程和项目的自由,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求。
注重实践和体验。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实践来加以巩固和提升。
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研究
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研究高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中坚力量,其育人任务不仅限于传授学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掌握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应该是协同育人的重要方式,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增强育人效果。
第一课堂是指学生在学校正式的学习环境中所接受的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
这些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传授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相关能力和技能。
第二课堂是指除去学生正式学习教育之外,以学生自愿参加为主的校内外学科竞赛、社团活动、志愿服务、实践实习等活动。
这些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自我实现的机会,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应该是协同育人的关系,应该形成紧密的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状态,以达到创造优秀人才的共同目标。
首先,第二课堂应该成为第一课堂的延伸。
第二课堂活动应该不仅是对学生职业发展的附加价值,更应该成为学习的一部分,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学科知识,改善学习和教学的成果。
其次,第一课堂应该成为第二课堂的基础。
学生在第一课堂所学的知识将会直接影响第二课堂的成果,因此它应该为第二课堂提供一个更广泛的视野和更加精确的理论基础。
实行协同育人能够使得教育效果更加突出,对学生的发展更加全面。
协同育人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开发学生的思想和责任感。
在多元化、协同发展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可以更好地发现自我,探索发展方向。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结识更多的朋友,拓展交际圈子,增强团队合作和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协同育人不是单靠学生常常可以实现的,学校、家长、专家等可以共同参与。
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家长可以提供必要的关注和支持,引导学生健康、积极地参与活动;专家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指导和帮助,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技能和能力。
综上所述,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增强育人效果必不可少的方式。
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促进作用分析
心理论研究科技风2021年5月D0I:10.19392/kk1671-7341.202114056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促进作用分析罗凯封旭佳王晓骏高晨静候雪伟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河北黄骅06100摘要:大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前提下,创作能力是当前对大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为了能够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人才的质量,各大院校也都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了学科竞赛,学科竞赛的开展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其中仍然存在的一些问题。
那么要想真正实现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促进的作用就需要对其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
本文就对学科竞赛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予以参考。
关键词: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能力;作用分析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发展当中的中坚力量,其创新能力多培养对我国的科技发展以及技术发明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为了使大学生毕业后能够为我国的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那么在高等教育中就应当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更具有创新思维以及实践技能的方向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
那么学科竞赛对推动人才培养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通过学科竞赛反馈到教学改革当中,从而以更加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激发岀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以及探索兴趣,促进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岀应用型技能人才,实现教育意义。
一、学科竞赛的内涵学科竞赛作为一种特殊的考试与竞赛模式,能够有效的对课本知识进行拓展,使大学生在其中得到治理以及心理上的锻炼,是当前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这与我国高校教学目标和教育与高度契合。
学生在参与学科竞赛时,能够提前接触该学科的相关知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能够对学生进行该方面的兴趣以及素养的培养,从而让学生学会自我思考,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为今后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时期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的优化策略
新时期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的优化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高校教育的理念和模式也在不断地变革和进步。
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教育需要不断优化和改进,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优化策略的角度探讨新时期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性以及一些优化策略。
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定义我们需要澄清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概念。
第一课堂指的是学生在学校课堂上接受正规教育,学习各类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而第二课堂则是指学生在校外进行的课外活动和自主学习的过程,包括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社会服务等。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是相辅相成的,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机制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第一课堂中,学生主要学习理论知识和学科技能,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
而在第二课堂中,学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通过参与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科研实践等方式,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领导能力。
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机制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优化策略(一)加强课程设置,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首先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优化。
学校可以适当增加课程中的实践内容,设立跨学科课程或者课程项目实践,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学校还可以将部分第二课堂的活动纳入到课程中,作为学分认定和评价的一部分。
通过课程设置的改革,可以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二)建设多元化的第二课堂平台,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学校可以建设多元化的第二课堂平台,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平台可以包括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科研实践、志愿者活动等各种形式,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学科竞赛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与实践
学科竞赛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与实践一、引言学科竞赛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通过竞争的过程来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本篇报告将就进行探讨,包括学科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学科竞赛的实践方式以及学科竞赛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局限性等方面。
二、学科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学科竞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和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学科竞赛提供了一个展示和比较学生所学知识与能力的舞台,通过与其他同学的竞争,学生会对自己的实力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激发出追求卓越和改进的动力。
其次,学科竞赛通常设置了一些创新型的题目和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或者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这样的要求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学科竞赛还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鼓励学生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创新成果,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三、学科竞赛的实践方式学科竞赛的实践方式具有多样性,主要包括组织参与各类竞赛、课内外辅导和进行创新性科研等方式。
首先,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如数学竞赛、科学竞赛等,通过参加竞赛的经历,培养学生在竞争压力下的应变能力和创新思维。
其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必要的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熟悉竞赛试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以及掌握更高层次的知识。
另外,学校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创新性科研项目,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学科竞赛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局限性虽然学科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学科竞赛强调结果和排名,而这种过分的竞争意识可能会让学生过于追求成绩和荣誉,而忽视了创新的本质。
其次,学科竞赛在时间和资源上的限制,可能会使学生陷入应试化和功利化的学习状态,无法真正发展丰富的创新能力。
最后,学科竞赛的实践过程通常是有限的,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实践,无法仅依靠一次竞赛的经历。
大学生课外活动与科技创新实践
大学生课外活动与科技创新实践大学生课外活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积极参与各类课外活动,大学生能够拓宽视野、增强实践能力,并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发掘自身潜力。
本文将讨论大学生课外活动对科技创新实践的影响,并探讨如何充分利用课外活动促进科技创新。
一、大学生课外活动对科技创新实践的影响1. 拓宽视野大学生课外活动包括学术讲座、科技论坛、实地考察等形式,这些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了解前沿科技和行业动态的机会。
通过接触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大学生能够拓宽视野,加深对科技创新的认识。
2. 增强实践能力大学生课外活动通常涉及团队合作、实践操作等环节,这些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例如,参与科技实践团队,大学生需要亲自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这样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
3. 发掘个人潜力大学生课外活动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科技创新竞赛、组织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创新成果。
这种展示形式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并激发追求科技创新的动力。
二、充分利用课外活动促进科技创新1. 积极参与社团组织大学中有各种各样的科技、创新类社团组织,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加入,并参与其中的各项活动。
通过参与社团组织,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科技创新领域,并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进行项目实践。
2. 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参加科技创新竞赛是一种有效的科技创新实践方式。
大学生可以组建团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最终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
通过竞赛的经历,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主动寻找实践机会大学生可以主动与教师、企业、研究机构等联系,了解相关的实践机会。
例如,与教师合作参与科研项目、申请实习,或者与企业合作开展科技创新项目。
通过主动寻找实践机会,学生可以将课堂所学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升自己的科技创新实践能力。
新时期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的优化策略
新时期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的优化策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等教育的角色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面对这样的挑战,高校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在这一过程中,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机制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综合效益,提高学生成长成才的质量。
如何优化新时期高校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优化第一课堂第一课堂是学生接受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主要场所。
在这一环节,高校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化:1.推进教学改革为了提高第一课堂的教学质量,高校应该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引入前沿的教学理念和方法,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引入项目式学习、问题式学习等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2.优化师资力量高校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能力。
通过定期的培训和交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加强教学资源建设高校应该注重教学资源的更新和建设,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资源。
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改进教学楼和实验室的设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课堂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为了优化第二课堂,高校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丰富课外活动学校应该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提供多样化的培养途径。
开展学术科技竞赛、文学艺术活动、社会实践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从而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
2.加强社团组织管理高校应该加强社团组织的管理和建设,提高社团组织的吸引力。
通过加强社团管理,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深化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应该深化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文化的吸引力。
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和表达能力。
科技竞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研究
科技竞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实践研究科技竞赛是近年来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的一种实践活动,其目的是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本文旨在探讨科技竞赛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并分析其实践价值。
一、科技竞赛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科技竞赛的目标之一是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竞赛过程中,学生需要针对课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和策略。
在实践中,他们将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需要通过创新思维和方法来解决。
通过科技竞赛的实践,大学生能够培养独立思考、创新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科技竞赛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科技竞赛要求参与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充分的实践应用。
通过在实战中的思考和实践,大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科技竞赛中往往涉及到实验设计、数据处理、方案实施等环节,参赛学生需要经历实际操作,获得真实的实践体验,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科技竞赛对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科技竞赛往往需要参赛学生进行团队合作。
不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和技能,他们需要共同协作、合理分工,共同完成一个项目。
通过科技竞赛的实践,大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倾听、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学会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这种团队合作精神将对大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科技竞赛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科技竞赛通过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是一个人在各个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包括知识、技能、思维方法、态度和价值观等。
科技竞赛通过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全面得到锻炼和提升,使他们具备更好的综合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 相关 研究 系 统 的演化 和发 展进 程 中 ,序参 量对 系
统 中各个子系统的自组织行为产生支配作用 ,决定和主 宰着系统的整体性发展和演变过程。在此时,序参量具
有 相应 的针对 性 、相对 性 、 阶段性 、集 成性 以及 层 次性
等特征 ,通过加强对序参量 的科学管理 ,可以对管理 中
二 第一 课 堂和 课外 科 技竞 赛 活 动协 同培 养 创 新 能 力的对 策
协同研究理论主要由三条重要原理构成 ,即支配原理、
协 同效 应原 理 、 自组 织 原理 。协 同理 论从 创立 之初 就 受
1 .推 进 大 学 生创 新 能 力培 养 师 生教 育观念 的
协 同
到了学界 的关注并在实践 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根 据其基本原理的主要 内容,系统 内部要想真正产生相互 协同的效应就应该保证各个子系统之间能够相互渗透、 补充并合作共进 ,进而产生 自组织协 同合作。在这一过 程中必须要保证系统能够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其一 ,整 个系统具有开放性质 ,能够时刻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和 信息 ;其二 ,系统内部必须涵盖多个子系统 ,并且各个 子系统之间应该有强烈的非线性相互作用能力 ;其三,
发展所希望达到的结果和能够完成的相关任务 ,目 标对 系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引导作用 ,研究系统中的目标
一
旦 正式 确定 , 整个 系统就 会朝 着 目 标 方 向运行 和发 展 。
基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目标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 实践中会确立相应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观念 ,在此时 推进师生观念上 的协 同成为系统 中的主要序参量 ,能够
一
大学生创新能力主要是 由性格特征、道德品质、知识 技能等共同构成并相互作用的一项较为复杂的能力 ,并且 这种能力的发展具有—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进程。第—课堂 教学以及第二课堂中的课外科技竞赛活动都是培养大学生 创新能力的重要实施载体 , 但是二者又各 自 具有相应的侧重 点,不具备可替代性。所以推进二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协同 发展, 对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定的现实意义。
动而言 , 综合性科技竞赛活动更加贴近生活, 能够在第一、 二课堂之间完成对学生的知识传递以及创新思维的启发,
具 有一定 的实践 应用价值 。
的细枝 末 节加 以忽 略 ,进 而抓 住学 生教 育 管理工 作 的本 质 。系统 研究 理论 明 确指 出 ,系统 中的具 体 目 标 是 系统
系统 中存在普遍性的涨落状况。 学校第一课堂中的理论教学与第二课堂的课外科技 竞赛活动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共同构成 了培养学生创新
能力的整体系统 , 这一系统具体由课堂教学、 课外科技竞
够提升高校大学生素质 ,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
【 关键词 】 第一课堂 课外科技竞赛活动 协同理论 创新能力
【 中图分类号 】 G 6 4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 4 8 1 0( 2 0 1 5 )2 6 —0 0 3 0 — 0 2
开放性特征 , 并且其相互影响、 相互补充的内在联系处于 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进程中, 因此可以说这一系统是一个相 对复杂且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性系统。 在此系统中, 教师 与学生之间、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课外科技竞赛活动之间 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 并且这种关系呈现 出
定 的交叉 因果. 性质 。 也 就是说 , 我 国政府 在教育改 革和
一
协同理论应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 中 属于系统的外部涨落 , 而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第一课堂教 学与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内部涨落 。 因 此, 可以使用协同研究理论来对高校以第一课堂和课外科
赛活动、学校激励与约束制度 、人才培养方案 以及教师
和学生等相关子系统共同组成 。 这些子系统均具有一定的
一
3O一
学园 I X U E Y U A N
从本质上对创新 型人 才培养 目标 的实现产生相应 的影
响。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 中,教师始终处于培养 工作的前沿 ,在工作 中发挥着 主导的作用 。因此,只有 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正确认识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价值 和意义 ,在学校的指导下 ,产生将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 才的行 为,才能真正在高校 中将大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 才。 教师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导意识体 , 还应该在第
一
2 O 1 5年 第 2 6期
课外科技竞赛活动需要以多个相关专业的知识体系作为
支撑 , 所 以项 目 具 体操作 难度相 对较大 。此 时 , 就 应该根 据所 选 项 目按 照项 目 分 工 对项 目实施 所需 要 的 相关 知识
点进行推导 , 再由教师在第一课堂教学中对这些知识点进
行系统陛讲解, 进而在不同专业中吸纳优秀学生参与到竞 赛活动中, 完成相关项 目 设计。 相较于单种眭科技竞赛活
技竞赛协同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分析 , 为高校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具体实践途径。
用性
协 同研究理论是由联邦德国物理学教授赫尔曼 ・ 哈
肯所研究创立并得到广泛应用的横断科学研究方式 ,一
般用 于研 究 已经 远离 相应 平衡 状 态 的社会 开放 性 系统在
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的情况下 ,如何有效利用 自身内部 协同作用 ,自觉 出现在时空和功能层面上的有序结构。
学园 l X U E Y I d A N
2 0 1 5 年 第2 6 期
第一课堂与课外科技竞赛活动 协同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探析
郭爱莲 太原理工 大学电气与动 力工程 学院
【 摘 要】 课外科技竞赛活动是培养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文从协同理论研 究视角入手 ,对 第一课堂与课外科技竞赛活动的协同发展进行分析,提 出了培养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希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