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磷酸酯纳米凝胶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_熊梦华
药物递送系统中的纳米水凝胶技术研究进展
药物递送系统中的纳米水凝胶技术研究进展随着现代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药物递送系统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向。
其中,纳米水凝胶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药物递送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
本文将对药物递送系统中的纳米水凝胶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讨论,旨在了解其优势、应用前景以及存在的挑战。
一、纳米水凝胶技术简介纳米水凝胶技术是指将纳米材料与水凝胶相结合,形成一种具有高度可控性和柔性的药物递送系统。
纳米水凝胶技术具有以下特点:1. 尺寸可控性:纳米水凝胶技术能够在纳米尺度上调控粒径和形态,以提高药物的负载能力和递送效率。
2. 水凝胶特性:通过水凝胶的特性,纳米水凝胶技术能够缓慢释放药物,保持较长时间的药物浓度稳定性。
3. 生物相容性:纳米水凝胶技术的材料常常是生物相容性较高的,可以减少药物系统对人体的毒副作用。
二、纳米水凝胶技术的优势纳米水凝胶技术在药物递送系统中具有以下优势:1. 高度可控性:纳米水凝胶技术可以通过调整材料的比例、反应条件和交联程度等参数进行精密控制,实现不同药物的定向递送和释放。
2. 药物保护性:纳米水凝胶技术能够保护药物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避免药物在递送过程中失去活性或降解。
3. 靶向性递送:纳米水凝胶技术可以与特定靶标相结合,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伤。
4. 多功能性:纳米水凝胶技术可通过改变纳米材料的性质和结构,实现药物递送、成像和治疗等多功能一体化。
三、纳米水凝胶技术的应用前景纳米水凝胶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1. 肿瘤治疗:纳米水凝胶技术可以实现针对肿瘤细胞的药物递送,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伤害。
2. 治疗炎症性疾病:通过纳米水凝胶技术可以实现抗炎药物的缓慢稳定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并提高治疗效果。
3. 个性化治疗:纳米水凝胶技术的高度可控性使其有望应用于个性化药物递送系统的开发,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4. 组织工程学:纳米水凝胶技术可以用于体内组织修复和再生工程,促进组织生长和再生。
药物治疗中的药物输送系统研究
药物治疗中的药物输送系统研究近年来,药物输送系统已成为药物治疗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药物输送系统能够有效地将药物传递到目标部位,并控制释放速率,从而提高药物疗效,减轻副作用。
本文将介绍药物输送系统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一、药物输送系统的概念与分类药物输送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DDS)是指一种能够将药物传递到目标生物组织或细胞内的系统。
根据药物的载体不同,药物输送系统可分为无载体系统和载体系统两大类。
1. 无载体系统无载体系统主要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来改变药物性质,如微粒、胶体、纳米粒子等,以增强药物的稳定性、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这些无载体系统不仅可以提高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稳定性,还能够实现缓慢释放,延长药效持续时间。
2. 载体系统载体系统利用具有药物运载功能的材料作为药物的载体,实现对药物的包封、输送和控制释放。
常见的载体材料包括聚乙烯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脂质体等。
这些载体系统能够精确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位置,以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二、药物输送系统的研究进展随着纳米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药物输送系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以下将介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方向。
1. 靶向药物输送系统靶向药物输送系统是研究的热点之一,其目标是将药物精确地传递到病变组织或细胞内,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伤害。
靶向药物输送系统可以通过表面修饰、靶向配体等方式实现药物的特异性输送。
2. 控释药物输送系统控释药物输送系统能够精确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时间,延长药效持续时间,提高药物疗效。
常见的控释系统包括微球、纳米粒、水凝胶等,其释放速率可受到温度、酸碱度、光照等因素的影响,实现定向控制释放。
3. 多功能药物输送系统多功能药物输送系统能够同时实现多种功能,如药物释放、成像、治疗监控等。
这些系统通常结合纳米技术、光学成像技术等,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
例如,通过荧光标记的纳米粒子可以实现药物的同步成像和治疗。
壳聚糖纳米凝胶药物载体
一壳聚糖简介壳聚糖纳米凝胶粒子近年来在药物释放领域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
因为其将凝胶与纳米粒子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具有更强的应用性。
凝胶(Hydrogel)是一种高分子网络体系,性质柔软,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具有亲水性及高吸水性,多功能性,生物相容性。
凡是水溶性或亲水性的高分子,通过一定的化学交联或物理交联,都可以形成凝胶。
纳米粒子在药物制剂中具有很多优越性,延长药物在循环中的时间,具有靶向性。
可使大分子顺利通过上皮组织,促进药物的渗透吸收,有效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副作用。
结合以上二者的优点,并且壳聚糖本身除了具备普通高分子材料的物理化学、机械性能稳定以及可接受消毒等相应处理的特性外,还能够在生物体内酶解成易被吸收、无毒副作用的小分子物质,并且不会残留在活体内。
因此壳聚糖制成的纳米凝胶粒子作为药物释放材料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制备壳聚糖纳米凝胶粒子有很多方法,本文就其制备研究作一综述。
二壳聚糖纳米凝胶粒子的制备1.共价交联的壳聚糖纳米粒子对基于壳聚糖的纳米结构的最早研究主要是对其聚合物链段上的交联的研究。
Watzke与Dieschbourg通过四甲氧基硅烷(tetramethoxysilane,TMOS)与壳聚糖单体上的羟基反应制得了壳聚糖与二氧化硅的纳米复合物。
形成了具有互相贯穿的网络结构的微乳凝胶。
这种纳米复合物一个特别的性质就是:用液态二氧化碳临界点干燥的时候,其网络结构会扩张。
TMOS的引进使之形成非透明的白色固体状物质。
电子扫描电镜显示,经临界点干燥的样品具有大孔结构,一定量时能够散射光。
另外,当反应时液相的pH不一样时,最终得到纳米复合物的结构也不一样。
这一研究虽然形成了聚合物网络结构,却并没有将其与有用的活性药物结合起来。
后来Ohya 等[6 ] 首次报道了采用共价交联法,制备内含5-氟尿嘧啶(5- Fu) 抗癌药物的壳聚糖纳米粒子。
即用戊二醛共价交联壳聚糖分子链上的氨基,制得壳聚糖凝胶纳米球,5-氟尿嘧啶药物固定在纳米球里。
药物的智能控释系统研究
药物的智能控释系统研究药物的智能控释系统研究在近年来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其通过利用物理或化学手段来实现药物在体内的智能释放,以提高药物疗效、减少副作用,并增加患者的便利性。
本文将介绍药物的智能控释系统研究的现状、应用前景以及相关技术。
一、药物的智能控释系统药物的智能控释系统是通过调控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时机,以实现药物的精确控制。
这些系统通常由载药材料和响应环境控制组分构成。
载药材料可以是聚合物、纳米颗粒、高分子凝胶等,而响应环境控制组分则是根据内外环境变化而调控药物释放的机制。
二、现有药物智能控释系统的研究进展目前,许多药物的智能控释系统已经在实验室中取得了一些突破。
例如,通过光敏聚合物材料可以实现药物在特定光照条件下的释放,这种系统可以用于光热疗法等治疗方法。
另外,温度敏感的高分子凝胶材料可以根据体温的变化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从而增强药物的疗效。
三、智能控释系统应用的前景和挑战智能控释系统的应用前景广阔,能够为临床治疗带来巨大的好处。
例如,在癌症治疗中,智能控释系统可以实现抗癌药物的定向传递,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
此外,智能控释系统还可以应用于糖尿病治疗,通过根据血糖水平自动释放胰岛素,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
然而,智能控释系统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如何选择合适的载药材料和响应环境控制组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其次,智能控释系统的研发和应用需要跨学科的合作,涉及材料科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
此外,智能控释系统的长期安全性和稳定性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四、药物智能控释系统的相关技术目前,许多技术被应用于药物智能控释系统的研究中。
其中,纳米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技术手段,通过纳米颗粒载药可以实现精确控制药物的释放。
另外,DNA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控释系统的研究,通过DNA材料的特殊结构和反应性,可以实现对药物释放的控制。
总结:药物的智能控释系统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领域,它有望改善药物治疗的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
中药纳米凝胶透皮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中药纳米凝胶透皮给药系统研究进展黄莹;廖迎;刘莉平;冯国辉;谢磊;李媛媛【摘要】纳米凝胶是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系统,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能够渗透角质层经皮肤吸收进入体循环,从而更好地发挥药效.在国内,正逐步发展中药纳米凝胶制剂,相较于传统中药贴膏,中药纳米凝胶制剂具有水溶性、生物利用度高、生物相容性好、可透皮给药等特点,能够良好的用于不可耐受注射剂,口服药物患者的治疗.文章从纳米凝胶的特点、类型、基质、临床应用等方面对中药纳米凝胶制剂进行综述.【期刊名称】《大众科技》【年(卷),期】2017(019)012【总页数】3页(P49-50,63)【关键词】纳米凝胶;透皮给药系统;凝胶基质【作者】黄莹;廖迎;刘莉平;冯国辉;谢磊;李媛媛【作者单位】桂林医学院药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桂林医学院药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桂林医学院药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桂林医学院药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桂林医学院药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桂林医学院药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1纳米凝胶(nanogel)是一种以纳米颗粒形式存在的分子内交联聚合物凝胶,内部结构呈三维网络状,能够在水溶液中分散成纳米水凝胶。
相较于其他凝胶,纳米凝胶不仅具有粒径小,载药效率高,易穿透人体皮肤及各种保护膜等特点,还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较高的负载能力以及高稳定性等。
传统的中药透皮制剂(如橡胶膏、膏药)存在药物透皮量小,药物吸收较差等缺点,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将中药制成纳米凝胶透皮给药制剂,则其内部的三维网状结构可将中药提取物包封于其内部使得有效成分不易被外界环境如酶或胃液pH等破坏,可提高中药活性成分的吸收,且纳米凝胶具有较小的粒径,从而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利于生物偶联,延长了血液循环时间且具有被动靶向性,从而达到增强疗效的目的。
纳米凝胶在透皮给药中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受到药学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现综述如下。
纳米载药系统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纳米载药系统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目的:了解纳米载药系统在缺血性脑卒中领域的研究现状,为新型药物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
方法:以“Nanoparticles”“Ischemic stroke”“Brain”“Nanomedicine” “Liposome”“Imaging”等为关键词,在PubMed、Elsevier等数据库检索2010-2017年的相关文献,对纳米载药系统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 115篇,其中有效文献49篇。
神经保护剂类等药物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具有较好的效果,但血脑屏障的存在使得大部分药物无法入脑发挥疗效,而纳米载药系统可作为递送药物入腦的有效方法。
用于缺血性脑卒中的纳米载药系统主要有脂质体、纳米粒、纳米凝胶、树状大分子胶束以及基于无机纳米材料的载药系统等类型,不同类型的载药系统各有不同的优缺点。
其中,脂质体的载药率、入脑效率高,但稳定性和分散性较差;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稳定性好,但存在突释问题;壳聚糖纳米粒缓释性、靶向性较好,但分散性较差,可能有潜在的有机溶剂毒性;纳米凝胶缓释性能良好,但生物相容性还需提高;树状大分子载药系统包载性能良好,但有潜在的生物毒性;基于无机纳米材料的载药系统仍存在生物相容性问题。
超顺磁性氧化铁与胆碱等已制成纳米系统用于脑缺血成像研究。
结论:纳米载药系统在缺血性脑卒中领域的应用大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今后需进一步重点解决现有纳米载药系统的稳定性、缓释性及生物相容性等问题。
关键词纳米载药系统;缺血性脑卒中;治疗;脑靶向;血脑屏障;研究进展脑卒中是一种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疾病,主要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又称为“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临床上以缺血性脑卒中为多见,其发病率约占脑卒中的80%以上[1]。
目前,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最佳治疗方法是溶栓治疗,即在发病后4.5 h的最佳治疗时间窗内静脉注射抗血栓药物以溶解血栓,从而恢复脑部血流灌注[2]。
药物制剂中纳米载药系统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药物制剂中纳米载药系统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药物制剂的研究与应用一直是医药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载药系统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将围绕纳米载药系统的制备和应用展开综述,以期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深入探讨。
一、纳米载药系统的概述1.1 纳米载药系统的定义纳米载药系统是指将药物通过纳米技术将其包裹在纳米级的载体中,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溶解度和靶向性,并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
1.2 纳米载药系统的分类根据载体的性质和制备方法的不同,纳米载药系统可以分为无机纳米载药系统和有机纳米载药系统。
无机纳米载药系统主要包括金属纳米粒子、纳米孔材料等;有机纳米载药系统则包括聚合物纳米颗粒、脂质体等。
二、纳米载药系统的制备方法2.1 化学法制备纳米载药系统化学法制备纳米载药系统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调节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表面修饰,可以得到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的纳米载药系统。
2.2 物理法制备纳米载药系统物理法制备纳米载药系统主要包括溶剂挥发法、超声法和凝胶法等。
这些方法不需要使用有机溶剂和高温,具有简单、高效的特点。
三、纳米载药系统的应用研究3.1 靶向性药物传递系统纳米载药系统可以通过表面修饰增加其对特定细胞或组织的识别和结合能力,实现靶向性药物传递。
这种靶向性药物传递系统在癌症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3.2 控释性药物传递系统纳米载药系统可以通过控制释放速率,实现药物的持续释放。
这种控释性药物传递系统在治疗慢性疾病和减少药物副作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3 药物稳定性提升系统纳米载药系统可以通过包裹药物,提高其稳定性,延长其有效期。
这种药物稳定性提升系统在药物贮存和运输中具有重要作用。
四、纳米载药系统的挑战与展望4.1 纳米载药系统的生物相容性问题纳米载药系统的生物相容性一直是制约其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人员需要进一步探索纳米载药系统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提高其生物相容性。
纳米载药系统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04
纳米载药系统在肿瘤靶向 治疗中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纳米载药系统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研究成果
成功利用纳米载药系统实现肿瘤的靶向治疗
通过特殊的药物载体,将药物准确地输送到肿瘤组织内,提高药物的疗效并降低副作用。
实现了对肿瘤生长和扩散的有效控制
通过纳米载药系统,医生可以更精确地控制药物释放的部位和时间,从而更有效地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纳米载药系统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神经性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通过精确的药物输送, 可以有效地控制疾病的进展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通过纳米载药系统,可以更精确地控制药物的释放,从而减少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损害,降低副作用。 同时,这也有助于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药物的使用量。
多功能修饰
将多种修饰方法结合使用,实现纳米载药系 统的主动靶向、物理靶向和化学靶向等多重 功能。
纳米载药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评估
稳定性测试
通过加速稳定性试验、长期稳定性试验等手段,评估纳米载药系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稳定性及其对药物释放 行为的影响。
安全性评估
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等方法,评估纳米载药系统对机体的安全性,包括急性毒性、长期毒性、免疫原性、 生殖毒性等。
纳米载药系统在肿瘤靶向治疗中的优势
精准度高
纳米载药系统可以包裹药物, 通过被动或主动靶向作用,实 现对肿瘤组织的精准投递。这 不仅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还 可以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损伤。
药物剂量可控
纳米载药系统可以精确控制药 物的释放速度和释放量,避免 传统给药方式中药物剂量波动 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发挥药物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纳米载药系统可以减少传统化疗方法的毒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脱发等,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功能化凝胶多糖纳米体系的构建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范文
《功能化凝胶多糖纳米体系的构建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篇一一、引言随着纳米科技的飞速发展,功能化凝胶多糖纳米体系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尤其在肿瘤治疗中,该体系以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相容性,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本文将重点探讨功能化凝胶多糖纳米体系的构建方法,以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二、功能化凝胶多糖纳米体系的构建1. 材料选择与制备功能化凝胶多糖纳米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生物相容性良好的多糖材料,如壳聚糖、透明质酸等。
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对这些多糖材料进行改性,引入功能性基团,如羟基、羧基等,以提高其与药物或其他治疗性分子的结合能力。
接着,采用自组装、模板法或乳液法等制备方法,将改性后的多糖材料制备成纳米粒子。
2. 结构与性质功能化凝胶多糖纳米体系具有独特的三维网络结构,可实现药物的缓释和持续释放。
此外,该体系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能够在体内实现自我修复和再生。
这些特性使得功能化凝胶多糖纳米体系成为一种理想的肿瘤治疗载体。
三、功能化凝胶多糖纳米体系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1. 药物传递与释放功能化凝胶多糖纳米体系可搭载多种抗肿瘤药物,如化疗药物、免疫治疗药物等。
通过改变纳米粒子的结构和组成,可以实现对药物的精准传递和持续释放,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副作用。
此外,该体系还可与光动力治疗、热疗等联合使用,提高治疗效果。
2. 肿瘤诊断与监测功能化凝胶多糖纳米体系可与荧光染料、放射性同位素等结合,用于肿瘤的诊断与监测。
通过在纳米粒子表面引入特异性抗体或配体,实现靶向识别肿瘤细胞。
此外,该体系还可用于监测肿瘤治疗效果和评估患者预后。
3. 免疫治疗与抗转移功能化凝胶多糖纳米体系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抗肿瘤能力。
例如,该体系可搭载免疫刺激剂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实现肿瘤的免疫治疗。
此外,该体系还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实现抗转移作用。
四、展望未来,功能化凝胶多糖纳米体系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原位凝胶新型给药系统的现代研究进展
( G u i y a n g C o l l e g e o f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 i n e ,G u i y a n g 5 5 0 0 0 2 , C h i a) n
【 A b s t r a c t 】B e c a u s e o f t h e u n i q u e a d v a n t a g e s o f t i s s u e c o m p a t i b i l i t y ,s l o w r e l e a s e ,t a r g e t i n g a d m i n i s —
【 K e y w o r d s 】i n s i t u g e l ;n e w d ug r d e l i v e r y s y s t e m;a s s e s s m e n t m e t h o d ;r e v i e w
原位凝胶 ( i n s i t u g e 1 ) 即在 位 凝 胶 … ,是
第2 8卷 第 1期
2 0 1 5年 3 月
黔 南 民 族 医 专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Q i a n n a n M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f o r 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Vo 1 . 28 No .1
喷 雾等 方式 给药 ,同时在皮 肤 、眼部 、鼻腔 、 口
类 以溶液状态给药后 ,能在用药部位立即发生 相转 变 ,由液 态转 化形 成非 化学 交联 半 固体凝 胶
一
腔 、阴道、直肠、肌内等形成多种途径给药 。现
原位 凝 胶给药 系统 已成 为药 剂学与 生 物技术 领域 的一个 研究 热点 。本文 对原 位凝胶 研 究 的动态从
水凝胶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水凝胶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水凝胶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摘要:水凝胶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控释药性能。
本文综述了水凝胶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首先介绍了水凝胶的基本特性,包括化学结构、物理性质、毒性等。
其次,总结了将水凝胶应用于药物递送系统的主要方法和技术,如水凝胶微球、水凝胶纳米粒子、水凝胶薄膜等。
接着,详细讨论了水凝胶在不同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包括胶束递送系统、纳米颗粒递送系统、胶囊递送系统等。
最后,展望了水凝胶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全面综述,可以更好地了解水凝胶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及其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关键词:水凝胶、药物递送系统、水凝胶微球、水凝胶纳米粒子、水凝胶薄膜、胶束递送系统、纳米颗粒递送系统、胶囊递送系统一、引言药物递送系统是近年来药物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传统的药物递送方式存在很多问题,如药物的快速代谢和排泄、低生物利用度、不良反应等。
因此,寻找一种高效且安全的药物递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水凝胶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质,在药物递送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综述水凝胶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水凝胶的基本特性水凝胶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具有很好的水溶性和水凝胶性。
其基本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化学结构:水凝胶可以是天然的或合成的,其化学结构有多种,如聚合物、蛋白质、多糖等。
不同的化学结构决定了水凝胶的生物相容性和物理性质。
2.2 物理性质:水凝胶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形态、吸水性、稳定性等。
水凝胶可以呈现多种形态,如微球、纳米粒子、薄膜等。
水凝胶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能,能够吸附溶液中的药物,并通过渗透压控制释放。
水凝胶的稳定性很高,可以在体内长时间稳定地释放药物。
2.3 毒性:水凝胶材料的毒性是衡量其生物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目前大部分水凝胶材料都被证明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低毒性。
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研究中的应用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2019 年 第 6 卷第 40 期2019 Vol.6 No.40189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研究中的应用姜怀利(江苏润邦药业有限公司,江苏 淮安 223005)【摘要】纳米技术作为新兴科技相比其他技术来说,已在药物制剂研究中成熟应用,并且已在不同领域及医药卫生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已有研究证实,较大多数物质在得到纳米尺度后,在性能上都可能出现突变。
这些特点应用到新型药物的研发中,也代表着药物研发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在现代药物制剂研究中,不再是过去药物的束缚,而是运用新型的科室手段研发新型药物,使得新型药物具备更多的优点,帮助人们更好地治疗和战胜疾病。
本文重点探讨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研究中的应用。
【关键词】纳米技术;药物制剂;研究;应用【中图分类号】R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40.189.02目前,在传统的药物制剂中绝大部分的药物遇水很难溶解,药物进入患者体内后药物成分较难吸收,这一点在药物制剂研究中成为一个难题。
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同的新兴的技术被不断应用到药物制剂研究中,系统的药物研究也在不断改变,也使得药物难溶于水的问题的得到了很好解决。
纳米技术就是其中的一个新技术,已有研究证实,纳米技术在医学研究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也推动了药物研究的不断进展并为其发展提供了可能[1]。
1 纳米技术与药物制剂1.1 关于纳米技术的概念纳米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研究技术,是一种长度单位,一米的十分之一(范围在10-9~10-7 m ),其提出是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
它是一种在纳米尺寸范围内重新认识物质和改造物质,通过直接的一般电子、原子、分子的运动规律和特性来直接操作和安排,来创新物质。
随着物理空间的改变,物质的理化与生物学特性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令人感到惊奇,目前纳米技术在药学领域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且成为前沿科学。
水凝胶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水凝胶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水凝胶是一种具有三维网络结构且能够在水中吸收大量水分的高分子材料,具有极大的潜力在药物递送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的进步,逐渐受到重视。
水凝胶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对于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水凝胶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有多种形式。
其中,最常见的是将药物包裹在水凝胶颗粒中,通过控制水凝胶的释放速度来实现药物的缓释。
通过改变水凝胶的交联度、孔径大小、表面性质等参数,可以实现对药物释放速度的精确控制。
另外,还可以将药物直接溶解在水凝胶中,通过体外或体内注射的方式将药物释放到目标部位,达到治疗效果。
除了作为药物缓释载体外,水凝胶还可以通过与药物之间的物理或化学相互作用,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
一些研究表明,通过修饰水凝胶的表面,可以实现对特定药物受体的识别,从而将药物有选择性地输送到目标细胞或组织内。
这种靶向输送方式可以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伤。
此外,水凝胶还可以作为生物传感材料在药物递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将生物传感分子与水凝胶结合,在药物递送过程中监测体内的生物环境变化,实现对药物释放的动态调控。
这样一来,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的释放速度和剂量,提高治疗效果。
在药物递送系统中,水凝胶的应用还涉及到一些新兴领域,如仿生药物递送系统、微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等。
这些新兴领域的研究为水凝胶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例如,利用仿生药物递送系统可以模拟人体的生理过程,实现更加准确和有效的药物递送。
微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则可以实现对微小目标区域的高效输送,适用于治疗一些微小器官疾病。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水凝胶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如何进一步提高水凝胶的药物负载量和释放速度,如何减少水凝胶与药物之间的非特异性相互作用等问题亟待解决。
缓控释注射给药系统的研究开发进展
Domestic Enantone ®
Time(day)
国产亮丙瑞林微球对大鼠子宫内膜 异位的疗效
100 80 60
80.2 94.4 89 94.7
1.PLGA-ms. -ms [ 相当于 LA 2µg/(Kg·d)]
98.7 78.3 98.2 87.2 93.6
40 20 0 -20
23 24 25 26
0
Time(day)
丙氨瑞林微球对大鼠血浆 雌二醇水平的抑制
Rat plasma estradiol (pg/ml)
45.5
35.5
25.5
MS low dose s.c. MS low dose i.m. MS middle dose i.m. MS middle dose i.m. MS high dose s.c. MS high dose i.m. Routine injection Negative control
国内-武田研制的PLGA微球质量比较
a.GPC (Mw/Mn)
No.
产地 Mw/Mn
b. 1H-NMR
3 4
国产 1.6
c. DSC 武田 Tg: 45.328∼48.190℃ 国产 Tg: 46.161∼48.084℃
1
武田 4.4
2
武田 3.7
国产 1.5
丙氨瑞林-PLGA 微球
pGlu-His-Trp-Ser-Tyr-D-Ala-Leu-Arg-Pro-NH-C2H5
II.原位凝胶注射剂(1.沉淀型)
(Biodegradable injectable in Situ forming implant)
PLA- NMP 体液
盐酸多西环素
新型胰岛素传递系统研究进展
新型胰岛素传递系统研究进展摘要: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和多种并发症并存为特征的慢性内分泌代谢疾病。
目前广泛应用于糖尿病临床治疗的药物主要有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非胰岛素口服降糖药和遗传药物。
药物传递系统被认为可以提高胰岛素类药物的稳定性、提高生物利用度及进行智能化给药。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药用高分子纳米体系作为胰岛素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糖尿病,药物传递,胰岛素,纳米粒子1 引言近几十年来,糖尿病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
目前,糖尿病已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病和恶性肿瘤的一种严重的非传染性疾病。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和多种并发症为特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已成为当今一个紧迫的健康问题。
[1]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
目前,广泛应用于糖尿病临床治疗的药物主要有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非胰岛素口服降糖药和遗传药物。
胰岛素及其类似物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调节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2]其中,反复常规皮下注射胰岛素是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法。
但患者的注射依从性差,往往无法达到稳定的血糖浓度。
胰岛素作为一种蛋白质药物,其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人体胰岛素稳定性差、体内代谢快等缺点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3]长期皮下注射和口服造成的酶促降解、化学不稳定和胃肠道吸收功能较低等不良反应仍没有良好的解决方法。
药物传递系统在许多方面具有潜在益处,如提高药物的稳定性、提高生物利用度及实现智能化胰岛素给药过程。
因此,根据药物和糖尿病的特点,开发合适的给药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就近年来胰岛素给药系统进行综述,以期为在糖尿病治疗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2 给药系统在胰岛素给药中的应用药物传递系统的载体主要包括脂质体、聚合物基纳米粒子(NPs)和无机NPs。
这些纳米载体在保护药物不被酶降解、提高药物稳定性、克服体内不同的生物屏障、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等方面都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同时可以作为一种智能化系统,模拟内源性胰岛素输送,对外界信号具有非线性响应,从而降低低血糖的风险,获得更好的患者依从性。
高分子水凝胶在医学医用的最新进展
高分子水凝胶在医学医用的最新进展摘要:水凝胶是一种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它含水量高、溶胀快、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外界刺激具有敏捷的响应性,故常常应用在生物医学方向。
本文主要介绍了几种高分子水凝胶在生物医学方面应用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高分子水凝胶;医学;应用;胶原;改性羧甲基纤维素钠;京尼平;奥克兰高分子凝胶水凝胶是一种兼有固体和液体的性质、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它能够在保持一定水分而又不溶于水的情况下在水中溶胀,水凝胶中的水在凝胶网络中,具有一定的活动性,这种类似于生物体的结构赋予了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加之对外界刺激,如温度、pH、电场等具有良好的响应性,因此常被用作吸水与保水材料,还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医学等领域。
1高分子凝胶在手术中的应用1.1奥克兰高分子凝胶体位垫在手术患者压疮预防中的应用[1]体位安置在外科手术中十分重要,它是手术室护理工作重要内容之一。
舒适的体位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而且可以减少压疮的发生。
奥克兰高分子凝胶体位垫可分散手术患者身体的重量,既能起到按摩作用,又能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皮肤和骨隆突部位的压迫。
奥克兰高分子凝胶体位垫还可以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
在以往的手术中,曾用海绵、布类枕头等代替体位垫,但这些体位垫弊端明显,如处理不当可引起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引起切口感染等。
另外,如橡胶、塑料制品制成的体位垫易导致皮肤过敏破溃等。
奥克兰高分子凝胶体位垫质地柔软,有很好的生物学特性,可使患者身体的重量均匀地分布到体位垫上且不会压到极限状态,因此对手术患者受压部位有非常好的保护作用。
奥克兰高分子凝胶体位垫同人体组织相似,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无过敏反应,不导电,有较高的抗热性,不易燃烧,因材料为凝固胶体,无流动性,安置的体位比较稳定,减少手术时间。
奥克兰高分子凝胶体位垫具有防水性,易清洗、消毒方便,可用碘伏、75%酒精擦拭等。
奥克兰高分子凝胶体位垫的使用确实能有效减小患者受压的平均压强,对预防压疮有实际的积极意义,在预防和减轻压疮的发生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注射用缓控释给药系统
聚合物的油 水混溶液
聚合物沉淀
聚氧乙烯-聚氧丙烯(PEO PPO)嵌段共聚物 (PEO嵌段共聚物, 如:聚氧乙烯-聚氧丙烯(PEO-PPO)嵌段共聚物, 泊洛沙姆407 普朗尼克F127 407( F127) 泊洛沙姆407(普朗尼克F127)等
溶液型缓控释注射剂 原位凝胶注射剂制备原理 原位凝胶注射剂制备原理
方法4 方法4 方法5 方法5 方法6 方法6
蔗糖酯沉淀法 丙烯酸酯端基法 以丙烯酸酯为端基的PEG-PLA法 以丙烯酸酯为端基的PEG-PLA法 PEG
聚合物胶体型缓控释注射剂
胶体型缓控释注射剂
纳米囊 纳米粒
聚合物胶束
微乳
聚合物胶体型缓控释注射剂
纳米球
纳米囊
粒径多在10~100nm之间,二者统称毫微粒 之间, 粒径多在 之间
非离子亲 水链段
电中性内核
聚合物胶体型缓控释注射剂
聚合物胶束
(接枝共聚物型) 接枝共聚物型) 疏水骨架链段
亲水高分子 链段
COOH、 基团:具有pH pH敏感性 带-COOH、-NH2基团:具有pH敏感性 异丙基丙烯酰胺为单体: 以N-异丙基丙烯酰胺为单体:温敏性
聚合物胶体型缓控释注射剂
微乳(纳米乳) 微乳(纳米乳)
稀植物油 1-4周 蓖麻油 花生油 蓖麻油 花生油 蓖麻油 8周 2周 3-6周 1-3周 怀孕前半期液型缓控释注射剂
溶液型缓控释注射剂
药物与金属离子生成络合物溶液
药物的油溶液 原位凝胶注射剂
溶液型缓控释注射剂 原位凝胶注射剂
原位凝胶(In situ gel) 原位凝胶(In 是一类能以液体状态给 药,并在用药部位转化 为半固体的制剂。 为半固体的制剂。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技术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摘要: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技术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
本文旨在回顾和分析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强调了这一技术的关键优势以及在肿瘤治疗中的潜在应用。
首先,我们介绍了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制备方法,随后重点讨论了其在药物输送、药物释放和靶向性方面的应用。
然后,我们详细探讨了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包括药物的选择、治疗效果的提高以及减轻副作用的潜力。
最后,我们提出了一些未来研究方向,展望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肿瘤治疗,药物输送,药物释放,靶向性,研究进展引言肿瘤是全球健康领域的一大挑战,其治疗一直备受关注。
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如化疗和放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肿瘤的生长,但也伴随着严重的副作用,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因此,寻找一种更有效且副作用更小的肿瘤治疗方法一直是医学界的追求目标。
近年来,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技术作为一种创新的治疗方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一技术利用纳米级别的药物载体,将药物精确地输送到肿瘤组织,以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效果。
一、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原理与制备方法1.1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基本原理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是一种利用纳米级别的药物载体,将药物精确输送到靶组织或细胞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涉及到药物载体的设计、构造和药物的高效装载。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设计旨在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毒性副作用以及增强治疗效果。
1.1.1药物载体的选择药物载体是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系统的效果。
常见的载体材料包括纳米粒子、纳米胶束、纳米脂质体等。
不同的载体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例如尺寸、表面性质和药物承载能力,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治疗需求选择合适的载体。
1.1.2药物的高效装载药物的高效装载是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成功的关键之一。
这要求药物能够紧密地结合到药物载体上,同时保持药物的稳定性。
不同的装载方法包括物理吸附、化学共价结合和胶束法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J S o u t h e a s t U n i v (M e d S c i E d i ) 2011,F e b ;30(1):262-268A C S N a n o ,2009,3(8):2329-2339.[59]T A L L E YCE ,J U S I N S K I L ,H O L L A R S CW,e t a l .I n t r a -c e l l u l a r p H s e n s o r s b a s e do ns u r f a c e -e n h a n c e dR a m a ns c a t -t e r i n g [J ].A n a l C h e m ,2004,76(23):7064-7068.[60]W A N GZY ,B O N O I UA ,S A M O CM ,e t a l .B i o l o g i c a l p Hs e n s i n g b a s e d o ns u r f a c e e n h a n c e d R a m a ns c a t t e r i n g t h r o u g ha 2-a m i n o t h i o p h e n o l -s i l v e r p r ob e [J ].B i o s e n sB i o e l ec t r o n ,2008,23(6):886-891.[61]K N E I P P J ,K N E I P P H ,WI T T I GB ,e t a l .O n e -a n d t w o -p h o -t o ne x c i t e do p t i c a l p H p r o b i n g f o rc e l l su s i n gs u r f a c e -e n -h a n c e dR a m a n a n d h y p e r -R a m a nn a n o s e n s o r s [J ].N a n oL e t t ,2007,7(9):2819-2823.[62]P A L L A O R OA ,B R A U NGB ,R E I C HNO ,e t a l .M a p p i n gl o c a l p H i nl i v ec e l l su s i n ge n c a p s u l a t e df l u o r e s c e n t S E R S n a n o t a g s [J ].S m a l l ,2010,6(5):618-622.[63]L I W Y ,C A M A R G O P H C ,L UXM ,e t a l .D i m e r s o f s i l -v e r n a n o s p h e r e s :F a c i l es y n t h e s i s a n dt h e i r u s e a s h o t s p o t s f o r s u r f a c e -e n h a n c e d R a m a n s c a t t e r i n g[J ].N a n o L e t t ,2009,9(1):485-490.(本文编辑:何彦梅) [收稿日期]2010-10-23 [修回日期]2010-11-05[作者简介]熊梦华(1985-),男,浙江义乌人,在读硕士研究生。
E -m a i l :h u a b e a r @m a i l .u s t c .e d u .c n [通信作者]王均 E -m a i l :j w a n g 699@u s t c .e d u .c n·综 述·聚磷酸酯纳米凝胶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熊梦华,杜金志,王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合肥 230027)[摘要]纳米载药系统是纳米药物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基础之一。
作为纳米载药系统的一种,纳米凝胶在药物载体领域的研究倍受关注。
纳米凝胶是一种能够在水溶液中分散并具有纳米尺寸的水凝胶颗粒,通常由物理或化学交联的聚合物网络结构所组成。
纳米凝胶具有特定的优势,例如优异的药物负载能力、较高的化学结构稳定性以及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作出灵敏的响应性等。
与此同时,作为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的高分子材料,聚磷酸酯在化疗药物和基因药物的运输以及组织工程领域都表现出很好的潜力。
本文综述本课题组最近几年在聚磷酸酯纳米凝胶药物载体系统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纳米药物载体;纳米凝胶;聚磷酸酯;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O 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64(2011)01-0262-07d o i :10.3969/j .i s s n .1671-6264.2011.01.041 纳米药物的研究是纳米医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纳米药物可使药物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而纳米药物载体能增强难溶性药物的溶解性,增强药物输送的靶向性,并控制药物的释放,因而有效提高药效,并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纳米药物和纳米药物载体系统的研究也因此成为当前国际医药学界的前沿和热点[1-2]。
纳米药物应用的关键之一是纳米载药系统的设计与研发。
目前广泛研究的纳米载药系统包括聚合物纳米载药系统(包括纳米凝胶)、基于脂质材料的纳米载药系统,以及基于无机材料的纳米载药系统等。
纳米凝胶是一种能够在水溶液中分散并具有纳米尺度的水凝胶颗粒,通常由物理或化学交联的聚合物网络结构所组成[3-6]。
与其它载药系统相比,纳米凝胶载药系统除了具有极高的药物携载能力外,还具有很好的化学稳定性,同时也具有易修饰的特点。
因此,纳米凝胶载药系统正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
考虑到医学应用的特殊要求,纳米载药系统在材料的选择上有着严格的标准,材料本身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降解性。
以磷酸酯键为主链链接的聚磷酸酯可被水解,在一些体内存在的酶的催化下聚磷酸酯水解加速,而且,通过合理设计的聚磷酸酯大都显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聚磷酸酯在传统药物和核酸·262·药物的输送以及组织工程领域均显示良好的应用潜力[7-8]。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实验室在聚磷酸酯的合成及其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我们采用不同的方法,成功制备出了用聚磷酸酯作为基材的纳米凝胶载药系统,并深入研究了这类纳米载药系统负载抗癌药物阿霉素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本文拟就这些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工作作出展望。
1 纳米凝胶的制备方法纳米凝胶通常是通过物理交联或化学交联方法制得。
物理交联主要是利用高分子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物理作用力“自组装”形成纳米凝胶[9-12]。
相比之下,化学交联是制备纳米凝胶的主要方法,其制备方法可以分为以下3类:(1)通过单体聚合形成纳米凝胶,聚合过程可以在均相体系中进行,如一步开环聚合[13],也可以通过沉淀聚合进行[14],或在微乳液等纳米尺寸的异相环境中进行[15-21];(2)通过高分子间的化学交联形成纳米凝胶[22-28],如无模板法制备纳米凝胶[27-28];(3)利用纳米材料的加工方法,如“平板印刷术”或“微流体”等技术来制备纳米凝胶[29-30]。
2 基于聚磷酸酯的纳米凝胶的合成和应用聚磷酸酯是一类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新型生物可降解材料,在药物缓释、基团传递、组织工程等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7-8,31-32]。
聚磷酸酯是以磷酸酯键作为主链的链接结构,如图1所示。
五价磷原子具备一个侧基,可以对聚磷酸脂的侧基进行官能化修饰或在高分子中引入生物活性分子;从结构上可以通过改变主链、侧链和端基调控聚磷酸酯的性质,其中大部分聚磷酸酯具有一般聚酯少有的亲水性;而且,聚磷酸酯在生理条件下可被降解,生物相容性好,结构合理的聚磷酸酯很少显示毒性。
基于此,我们通过不同的制备手段合成了基于聚磷酸酯的纳米凝胶作为纳米载药系统,研究了它们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图1 聚磷酸酯的结构示意图2.1 无模板法构建基于聚磷酸酯的纳米凝胶2.1.1 非靶向纳米凝胶的构建 I w a s a k i 等[33]在2007年首先报道了聚磷酸酯的温度敏感性。
他们通过调整侧基为乙氧基与异丙氧基的两种单体在共聚物中的比例,制备得到一系列具有不同最低临界溶解温度(L C S T )的磷酸酯聚合物。
我们实验室先前的工作也对聚磷酸酯嵌段共聚物的温度敏感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证明聚磷酸酯在水溶液表现出可逆的温度响应性,其响应性与聚磷酸酯的分子量及溶液中的盐浓度相关;其响应温度还可以通过调节聚磷酸酯侧链结构而在一个较大范围内进行调节[34-36]。
吴卷等[28]利用聚磷酸酯的温度敏感性特点,提出一种“无模板法”制备“交联内核”纳米凝胶的方法(图2)。
将侧基为乙氧基的聚磷酸酯(P E E P )和聚乙二醇(P E G )的三嵌段聚合物(P E E P 151-P E G 45-P E E P 151)进行修饰,得到端基为可交联的丙烯酸酯结构的大分子前体。
端基改性后的大分子前体仍具温度敏感性,且L C S T 明显降低,大分子前体在温度低于L C S T 的水溶液中以单分子链的形态存在,而在温度高于其L C S T 的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纳米颗粒,其中的双键在自由基引发剂作用下反应将纳米颗粒交联固定,当反应体系温度回复至低于L C S T 的室温后,由于聚合物链段由疏水性转变为亲水性,使得纳米颗粒在水中溶胀,成为一种具有亲水性网络结构的纳米凝胶。
该纳米凝胶的制备过程与传统的乳液或微乳液方法相比,不含乳化剂与有机溶剂,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纳米凝胶的纯化过程,并且也避免了因乳化剂和溶剂残余而造成的细胞毒性。
除此以外,所得到的纳米凝胶的粒径还可以通过调节初始聚合物浓度加以调控。
该纳米凝胶能有效负载亲水抗癌药物阿霉素,当初始阿霉素与纳米凝胶的质量比从0.1∶1增加到0.7∶1,其载药量从3.9%增加到了10.7%,显示出这种纳米凝胶具有高效的药物包载性能,且在体外的释放实验证明阿霉素在该纳米凝胶中的释放具有温度响应性,在较高的温度下药物释放较快,这可能是因为在较高的温度下纳米凝胶的内部环境表现为更加疏水,此时亲水性的阿霉素分子则倾向于扩散到外部的水环境中。
为了将这种载药纳米凝胶应用于药物输送体系,我们评价了人肺癌细胞A 549对它的吞噬,通过流式细胞计数分析发现,随着载药纳米凝胶与A 549细胞共同培养时间的延长,表现为红色荧光的阳性细胞随之增加,说明这种纳米凝胶易实现细胞内在化。
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对其细胞内在化行为进行进一步观察,同样发现载药纳米凝胶能大量被A 549细胞所吞噬,细胞中显示了大量的阿霉素红色荧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