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文化意象的二重性

合集下载

浅析意象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意象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意象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作者:程岚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年第14期摘要: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小学教学的教学方法需要不断改进,在什么样的理论支撑下,我们的教学方法达到良好的效果呢?当然,不同学科的教学有着自己的独特的学科教学方法,本文详细介绍了意象理论的含义与意象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及该理论在语文、英语、音乐、美术中的具体应用和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意象意象理论小学教学一、引言本世纪初,我国进行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教育观念在逐步发生变化,但真正的彻底的变革在于教学,这也是课程改革中最重要最艰难的环节。

我们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学就是把一切知识传给一切人的艺术”。

不同学科的教学有自己特有的学科教学方法,但缺乏通用的教学方法,又在什么理论样的理论下,我们的教学方法可以创新并达到良好的效果呢?本文在这个问题下,介绍意象理论,以及该理论在语文、英语、音乐、美术中的具体应用和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意象理论教学模式构建(一)意象理论的含义意象指人们在感知体验外界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抽象表征,但这种表征不是丰富的形象,而是删除具体细节的有组织的结构,是客体或事件在大脑里的一种抽象类比物。

[1]意象在本质上具有二重性,既具有鲜明性、形象性、朦胧性的特征,也包含了真实性、逻辑性、规律性特征,是外在形式与内在本质的对立统一,是客观事物和主观情感的统一,是审美和科学的有机交融。

意象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是借鉴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而提出来的。

(二)意象教学模式的构建赵伶俐提出的视点结构教学是意象教学的典型方式,这是一种以中外教学理论为基础,对各级各类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通用的教学模式①。

研究表明视点结构教学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5]意象教学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科中提取明确清晰的基本概念作为基本意象,以概念意象的关键特征作为意象活动与生成的逻辑线索来组织教学,通过抽象、精致、强化、扩展和升华五个阶段对意象进行编码、存储、转换和组织,从而使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得到发展,形成相应的知识框架和思维方式的教学。

中外兔意象的文化分析

中外兔意象的文化分析

中外兔意象的文化分析作者:张英来源:《文学教育》2020年第12期内容摘要: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兔意象的具体含义都比较复杂。

在中国,兔意象一开始被神化,之后又被俗化。

而在西方,兔意象既收获了好感,也获得了恶感。

人对鼠曾经有过崇拜,也有厌弃。

中西方对兔意象的矛盾态度,值得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兔意象对比分析中西文化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认知主体的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但是意象所传递的情思是依存于一定文化之中的,离开了文化单独谈论意象,则意象就成了无缘之木。

同样地,在跨文化交流中,如果忽视了意象的文化含义,也会使交流的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需要对各种意象进行跨文化解讀,探索它们的文化差异,避免产生“文化休克”,而兔意向也正是其中一例。

一.中国兔意向1.兔的神化在古代,兔子拥有着崇高的地位。

在古人看来,兔能通神,因此他们在举行神圣的祭祀大典时,往往将兔子作为祭品。

《礼记·曲礼》中记载,祭品动物有八种:“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则鬣,豚曰盾肥,羊曰柔毛,鸡曰翰音,犬曰羹献,雉曰疏趾,兔曰明视......”。

《文选·东都赋》中也记录了将兔子作为五牲之一,“于是荐三牺,效五牲,礼神衹,怀百灵”,这五牲就是麋、鹿、麝、狼和兔。

兔子成为祭品,也就成了人间与神界的媒介之一。

[1]兔子的崇高地位与它是西王母的萌宠传说有关。

《山海经》中记载,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狌,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是神话中掌管不死药、罚恶、预警灾害的长生女神。

而从东汉开始,以西王母为主题的壁画和帛画中,也往往会出现兔子的形象,这些兔子或奔跑嬉戏,或手持灵芝仙草,更多则是挥舞着木槌在捣药。

兔子不仅负担着为西王母捣药的重要职责,而且捣出的是能使人不死成仙的灵药,因此兔子有长寿不死的象征。

最初中原大地上都是灰色野兔,随着人类对兔的逐步驯化,开始出现了白色兔子。

东晋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写道:“虎及鹿、兔皆寿千岁。

文学消费的二重性与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文学消费的二重性与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文学消费的二重性与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是指文学消费同时具有一般商品消费和特殊精神享受两种属性。

一方面,文学消费具有一般商品消费性质。

但另一方面,文学消费又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消费的特殊性:它毕竟是一种通过阅读语言艺术作品而寻求特殊的审美享受的精神过程,带给读者以丰富的精神愉悦。

(一)文学消费作为一般的商品消费
文化工业的出现和文化流通市场的形成,文学生产者与文学消费者发生分离。

文学作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遵循价值规律。

文学作为物态化的劳动产品,会有物质耗损。

文化生产受社会消费心理影响。

(二)文学消费作为特殊精神产品的消费
文学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

文学产品中作家的创造性劳动难以作定量评估。

优秀的文学产品具有超时代性。

文学产品的消费具有再创造的性质,需要消费者的积极参与。

文学消费与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一)文学消费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文学生产者通过文学作品传达的意识形态性,在文学的阅读过程中,影响消费者。

文学消费对于意识形态的三种反应模式:直接服务于现行体制与社会结构;直接批判现行制度的不合理性;声称远离现行政治制度的“非意识形态化”。

(二)文学消费作为意识形态消费的特殊性
不是以概念形式的意识形态观念直接灌输给消费者,而是寓思想观念于艺术形式的结构和艺术娱乐的效果之中。

希尔达·杜利特尔诗歌的视觉艺术基于象似性视角的文体学分析

希尔达·杜利特尔诗歌的视觉艺术基于象似性视角的文体学分析

cOaU 竽 aU 學 fc Jouaat of Bpayu University2 2 2 1年5月第10卷第3期May. 2221Vo). 10,No. 3希尔达•杜利特尔诗歌的视觉艺术: 基于象似性视角的文体学分析袁微(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国际合作部,四川广汉612307)摘 要:作为意象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希尔达•杜利特尔被誉为“完美的意象派”希尔达•杜利特尔的诗歌具有独特的个人气质和艺术想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她的诗歌对现代视觉艺术的吸纳和融合。

在诗歌文本解读的基础上,用象似性理论对诗歌进行文体学分析,可以更好地探讨其诗歌中的视觉艺术及其情感表征。

她诗歌中的视觉艺术特质可以总结为:女性视角下诗画交融的二重性,雕塑般的“希腊式硬朗”以及“理智交融”下的电影式镜头 的呈现。

通过研究有助于解读杜利特尔诗歌中的艺术想象,阐释其诗歌中的美学特质,从而推进其诗歌在国內的研究。

关键词:希尔达•杜利特尔;诗歌;视觉艺术;象似性;文体学中图分类号:I71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 )03 -0023 -06Exploration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Visual Art in Hilda Doolittle ' s Poetry :A Stylistic Analyst fram the Perspective of IconicityYUAN We-(De p art w e f t of InWraatiouai CoopeatWu,Civi) Aviation Flight University of China, Guanehan,618337, Sichuan)Abstract :As the representative fiyuro in Imaaism Movement ,Hilda Doolittio was honoref as "the perfectimaaism poet ”. The visuat art intepratef and ansorCeP in hoc poetg deseav duo attention and stuUy. Astylistic study UaseP close reanina fam the perspective of iconicity can Uettoc decoUo the poetic art and o- motiou expression. The features of the visuat art in hoc poetg can Uo summaczed as :: femato perspectiveof dualism Uetween poem and painin), the u Grecian haCnos ” as a marCto scolpturo and movie presenta ­tion thronuh u menta) inteyratiou Uetween oUject and siiUject ”. The stylistic stuUy cP visuat art in hex poetg fam the perspective of iconicity can facilitate the decoUiny of hoc artfut imaainatious and aesthetic values ,hopefulty , 2apress the stuUios of Hilda Doolittfo in Chine.Key worSt : Hilda Doolittfo ; poetg 1 visuat art ; iconicity ; Stylistics希尔达•杜利特尔(Hilda Doolittfo ,以下称为H.D. 2是22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女诗人之一,在英美意象主义运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她的诗歌并 没有得到中国学者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文化交汇外来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与融合

文化交汇外来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与融合

文化交汇外来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与融合文化交汇:外来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与融合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外来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与融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语言、题材和艺术形式三个方面,探讨外来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与融合。

一、语言:外来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最直接影响就是语言。

在古代,随着商路的开通,西域、中亚等地区的文化开始涌入中国,这些外来文化带来了相应的语言影响。

例如,汉代以后佛教的传入,使得梵语成为一种重要的学术语言。

在佛经的翻译和写作过程中,梵语与汉语进行了广泛的融合,为中国文学增添了新的语言元素。

同时,随着丝绸之路的通畅,波斯、印度等地的文化也相继传入中国,波斯文、梵文等语言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题材:外来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还表现在题材的扩展上。

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中国古代文学的题材范围逐渐扩大,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例如,汉代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民间故事中开始出现西方神话的元素,如《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的龙女故事,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题材,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鲜活气息。

在唐宋时期,由于长期的交流互动,中国文学吸收了印度、日本等地的文化题材,如《西游记》中的印度故事,以及《源氏物语》的翻译和改编等,使得中国古代文学更加国际化。

三、艺术形式:外来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还产生了深远的艺术形式上的影响。

比如,诗的形式在唐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诗人追求“雅俗共赏”,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美学观念。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即借鉴了波斯诗歌的形式和风格创作了《琵琶行》,将外来文化完美融合于中国古代诗歌中。

此外,元曲是另一个明显的例子,它汲取了波斯、蒙古等外来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对中国古代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综上所述,外来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与融合作用。

语言、题材和艺术形式等方面的交流受益于外来文化的渗透,为中国古代文学增添了新的内涵和活力。

文化意象一词的出处

文化意象一词的出处

文化意象一词的出处
文化意象一词源于文化学领域。

在文化学中,文化意象指的是一个社会群体或个人心中关于某一文化的形象或符号,它们通过语言、符号、行为等方式表达出来。

这些意象是人们对于文化的主观理解和感知,在其心智中构建起来,影响着人们对于文化的态度、行为和思维方式。

文化意象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学者艾尔内斯特·卡西尔(Ernst Cassirer)提出,并在他的著作《符
号形态学》中得到了详细论述。

卡西尔指出,人类的文化活动是建立在符号系统之上的,这些符号通过具象的、可感知的形式来表达思维和意义。

文化意象则是符号系统中的一部分,它是人们对于特定文化的主观理解和感知,是符号在人们心智中形成的形象。

此后,文化意象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包括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在人类学研究中,文化意象被用来解释人们对于文化的认同、价值观念、象征意义等方面的理解。

在社会学中,文化意象则常常被用来研究社会群体的集体认同、共识和文化交流等问题。

在心理学中,文化意象则被用来解释人们对于文化中的物质和非物质元素的认知和评价。

总之,文化意象一词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卡西尔的著作,并被不同学科领域广泛应用。

通过研究文化意象,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们对于文化的理解和感知,从而更好地解读和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相似,促进跨文化的沟通与交流。

青岛大学现当代文学试题

青岛大学现当代文学试题

欲索取更多考研资料,请上北京天问教育网站官网!青岛大学科目代码:417 科目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 (共 1 页)一、 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五四”时期“人的文学”2、文学研究会3、“语丝文体”4、《名优之死》5、《创业史》6、丙崽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巴金小说《寒夜》的做含意是什么?2、沈从文为什么被称为“文体作家”?3、简述《子夜》的情节结构。

4、20世纪80年代“归来者”诗作的基本特征。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1、简论鲁迅《故事新编》的艺术独创性。

2、简述新时期“新写实”小说的创作倾向。

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研究生入校考试试题招生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考试科目:中国现当代文学 注意:1、考生在“研究方向”后注明“现代文学”或“当代文学”。

2、本试卷第一、二、三大题为所有考生必做题。

3、本试卷第四大题为选做题,即考生按照自己的报考方向选做。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1、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发表于____________年的《____________》。

2、“两个口号的论争”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的论争。

3、巴金的第一部小说是《___________》,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______________》。

4、刘白羽和杨朔的散文风格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5、首先推出“新写实小说大联展”的文学刊物是《__________________》。

6、王安忆的“雯雯系列”有《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释(每题5分,共20分)1、主观战斗精神2、新生代诗人3、魏连殳4、战国策派三、简述或简答(每题5分,共20分)1、简述延安文学与左翼文学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2、闻一多在新月派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影响?3、选择一两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说说“十七年”的文学作品塑造“英雄典型”的主要特征是什么?4、以顾城的《小巷》为例,从思想和艺术方面,说说这样的诗在当时为什么被称为“朦胧诗”?(附原诗:小巷/又弯又长/我用一把钥匙/敲着厚厚的墙)四、论述题(按照不同方向选做)(每题25分,共50分)(现代文学考生必做)1、谈谈《影的告别》。

比较文学_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比较文学_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比较文学_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渊源学属于平行研究的范畴。

答案:错误2.渊源学对外国文学渊源的探究不仅可以建立在实证性研究基础之上,也可以是以类似性为基础的文学关系“想象”。

答案:错误3.对渊源学施加影响的源头是明确的,不需要研究者加以考证和追溯。

答案:错误4.从阐释学的观点看,误读在交流中是必然的,其根本原因在于读者的接受期待。

答案:正确5.创造性误读是指主体对外来对象的有目的的选择,通过吸收和改造异文化中的某些因素,创造出一些新的思想和形式。

答案:正确6.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形象”主要指文学中的()答案:异国形象7.下列关于形象学的研究对象说法不正确的是()答案:研究某国文学中的人物形象8.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语,或民族心理定势推动下对他者形象的一种象征性表述,我们称之为()答案:套话9.下面哪一项不属于“社会集体想象物”的特性?()答案:一个民族对异国的“社会集体想象物” 是一致的10.形象学中的形象,不仅仅指异国的人物、景物,也可以指作品中关于异国的情感、观念和言辞。

答案:正确11.形象学中的异国“形象”是由作家创作出来的,是一种单纯的个人行为。

答案:错误12.“中华民族”的观念是随着空间的扩展和“他者”的出现而逐步形成的。

答案:正确13.形象学中的民族意识是可以消除的。

答案:错误14.形象学的突出特点是关于“异”的研究。

答案:正确15.一般认为,比较文学的主题学是在()中培育出来的。

答案:民俗学16.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主题学研究的内容()答案:修辞17.()是富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既可以是自然现象,也可以是动物或植物,还可以是想象中的事物。

答案:意象18.下列选项中,属于属于主题史研究范围的是()答案:中西文学死亡意象的比较19.文学的主题不同于它的题材,在于它具有什么特点()答案:抽象性与丰富性20.主题研究和主题学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对某部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涵的探讨和揭示。

博尔赫斯 中国分类

博尔赫斯 中国分类

博尔赫斯中国分类
博尔赫斯的作品中涉及到了对中国的描写,以下是对其作品中的中国分类的简单介绍:
1.东方文化意象:博尔赫斯作品中经常出现东方文化意象,尤其是中国文化
意象。

例如,他选择了一些特定的文化意象展现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想象,如描述中国的文本中,他选择了特定的文化意象展现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想象。

同时,从文化区域来看,博尔赫斯作品中的东方文化意象主要包括了中国文化意象、阿拉伯文化意象、印度文化意象、日本文化意象等。

2.幻想文学:在法国学者罗歇·凯卢瓦的《幻想文学选编》一书中,博尔赫斯
的作品被分类为幻想文学,并且在这类文学中,有两类与中国有关。

一类是关于女鬼的故事,与中国的志怪小说有关;另一类则是关于现实与梦境转换或合二为一的作品,这其中最为罕见的作品包括庄周梦蝶的故事和《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

综上所述,博尔赫斯作品中的中国分类主要包括东方文化意象和幻想文学两大类。

如需更详细的分类信息,可以查阅博尔赫斯的作品集或者相关的文献资料。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年考研试题_hjk1993-2008_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年考研试题_hjk1993-2008_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年考研试题(1993-2008)1993年一、解释(5*3分)1 楚辞先秦2 竹林七贤3 花间词派4 临川四梦5 格调说二、简答(5*7分)1 简述先秦诸子散文发展概况2 简述阮籍《咏怀诗》的艺术特色3 怎样理解王维诗的“诗中有画”4 南戏和元杂剧在体制上有何区别5 简述《红楼梦》的版本情况三、(每题25分,共50分,依专业不同各选两题)1 鲁迅曾说《史记》是“无韵之《离骚》”,你对此话如何理解?2 试论柳永词的艺术特色及其对词发展的贡献。

3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

1994年古代文学一、简答(5*8分)1 简述《左传》、《国语》和《战国策》的编写体制2 简述谢灵运诗歌的艺术特色3 简述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4 简述明代唐宋派的概况5 简述《儒林外史》的结构特点二、论述(3*20分)1 《楚辞》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 结合“永川八记”谈谈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3 比较崔莺莺与杜丽娘性格之异同1996年一、名词解释1.艺术真实2.意境3.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4.话语含蕴5.叙述频率6情感把握二、简答1.马克思主义对文学总的理解是怎样的?2.以左拉为代表的欧洲十九世纪自然主义的主要文艺观点是什么?3.宋人严羽的兴趣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三、论述试论述文学与经济基础的“中介”1996年一、简答(50分)1.简述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2.苏轼称王维诗“诗中有画”,谈谈你的理解3.简述李清照的艺术特色4.简述杜丽娘的形象5.简述桐城派的概况二、论述(50分)1.试论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2.试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古代文学专业一、简答题:(总计40分,共4小题,每题10分)1、举例说明庄子散文中的寓言的特点。

2、概述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思想内容上的价值。

3、举例说明苏轼词的艺术风格。

4、概述明代章回小说各个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

二.论述题:(总计60分,只选做其中两题,每题30分)1、前人谓司马迁《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试结合作品论之。

美学名词解释

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原型理论2艺术美3审美(美学)4审美意识5美学思想6美学学科7美学关系(审美关系)8美9美感10审美形态11审美需要12审美理想13审美趣味14审美活动无功利15自律性16审美体验17游戏说18审美意识19艺术传达22崇高21优美20审美活动(形态)的二重性21优美22崇高23《论崇高》24利奥塔德25悲剧26《悲剧的诞生》27罪孽说28焦虑说29喜剧30丑31荒诞32“狂欢化”33人本主义美学34审美经验35本质直观36超验世界37感知38想象39接近联想40类似联想41对比联想42再造性想象43创造性想象44审美态度45审美距离46游戏说47集体无意识说48模仿说49表现说50有意味的形式说51符号说52艺术品53载道说(或教化说)54娱乐说55艺术作品的意象世界层56艺术作品的意境超验层57意象58仿象59兴象60喻象61抽象62意境63有我之境64无我之境65艺术的审美功能66艺术的认识作用67艺术的道德教育功能68灵感69美育70寓教于乐(贺拉斯的美育观)71《美育书简》72审美教育73柏拉图的美育观74亚里士多德的美育观75席勒的美育观76马克思的美育观77化育78怡情养性79化性起伪80完美的人81审美的人82消融查滓83”观“84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85西方接受美学认为86艺术敏感87艺术想象力88形式符号性89开放性90他律性91意象的物态化92意象世界层93悲剧性94.反思判断力95先验想象力96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同化--调节律)97审美经验中的超验世界98人本主义美学99焦虑说100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101利奥塔德102崇高作为审美形态103审美的感官直观性104原型105准主体106超验世界.107集体无意识说108美学的研究对象109美学的学科性质110趣味教育111.实践概念112审美境界113艺术活动114审美活动115审美澄明116多样统一117巫术说118人生样态119审美情趣120审美形态的贯通性121审美形态的兼容性122直观:intuition 123感性直观性124艺术的存在方式问题125艺术天才126绘画127美学研究对象128美学之父129审美直观138形式符号层131色彩132线条133形状134非实体性135生物本能说136劳动说137物质实在层130美育代宗教说139“品”140“悟”141审美惊异142生成性143二重性144艺术敏感145艺术技巧146美的规律147快乐派148美在关系说149立普斯移情说150美在客观论151知觉表象层152人是“世界的美”153心理意识层154隐秀155直觉156通感157第六感官158鲍姆加登159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存在论160自由161实践的基本内涵162自然美163科技美164人生境界165境界166生成论167审美现象168柏拉图的“迷狂”169审美表现170审美欣赏171理式柏拉图提出理式说172期待视界173表现说174“图式化”结构175《丑的美学》176空间艺术177人文学科178高级人生境界179艺术180人的本己性181固定装饰182畅神说183反馈调节184格式塔185判断力186非理想型生存187理想型生存189主客二分的生存模式190审美理解191艺术创造力192艺术操作193审美个性194怡情养性195自我调节196生命的机械化197心理距离说198意象的物化199人的本己性200超越性201固定修饰202 非固定性修饰203人类的修饰204气韵205自然的人化206自然美207滑稽208审美感受209典型化210艺术修养211异化212艺术构思213美的相对性214美的绝对性215格式塔心理学216爱得码(AIDMA)原则217霍布斯“突然荣耀说”218康德“乖讹说”219 诗意220比德说221美的形象性213美的相对性214美的绝对性215格式塔心理学217霍布斯“突然荣耀说”222美的社会性223审美对象224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225“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26美在愉快说227美在关系说228美是生活说229美是理念说230美在形式说231美在完满说232美在无意识说233审美范畴234艺术丑235人格教育说236情感教育说237艺术教育说238艺术接受的动态三流程239审美感官240美感的形成241美感的性质242美感的特征243审美理论244精神能感受的完整性245审美意象246形象思维247出入说248美的本质249客观论250主观论251主客观统一论252实践美学253客观精神254后实践美学255实践自由256社会美257造型艺术258表演艺术260语言艺术259综合艺术260形式美261人生实践262空间艺术263净化说264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265埃斯特惕卡266语言267普通语言学268应用语言学269传统语言270内部语言学271“回忆说”272艺术的娱乐消遣功能273艺术的认识功能274艺术的道德教育功能275艺术的宗教功能276艺术的思想启迪作用277艺术的政治宣传功能278艺术的心理平衡功能279艺术的社会干预功能280艺术的文化交流功能281艺术的商业广告功能282意象的生产283形式符号性284意象的生成285意象的结构286理论前提定位288形式符号层290意境超验层289意象世界层290意境超验层291内在感官说292艺术物化293审美认同294“上升的乖讹”与“下降的乖讹”295美感欣赏活动296美的本质的集合化界定297夏夜星光灿烂美的构成298形象的直觉性299感受的完整性300注意的集中性301想象的生动性302艺术接受303命运悲剧304美的问题的性质305“山羊之歌”1、原型理论——荣格舍弃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并将个体无意识进行改造而成为集体无意识,由此提出原型理论。

中外文化意象的传播与异化

中外文化意象的传播与异化

首脍炙人 口、含蕴深刻的名篇。其中有一句名句:
“ 风 呵 ,要 是 冬天 已经 来到 ,春 天怎 能遥远 ?” 西
方面 ,文化意象一般都经过 了一段时 间的塑造
从一个中国读者 的角度 出发 ,很容易把篇中的西
风理解成冬天 的寒风 ,因为对 中国人来说 ,西北风是 冷空气的代名词 ,这是 由中国的地理条件所决定的, 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实际上 ,很多中 国读者也是这样 赏析这首诗的 ,觉得它很好 的营造 了寒冬的景象,烘
总体看来,所有的文化意象都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 不断演进的,只是演进 的程度和信息保 留的多少不同,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异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二、 中外文化意象异 化的作用
内容 。

见,尤其是在完全不同文化系统间的文化意象传播过程
中,由于思维方式和语言结构难以一一对应,为了解释
和翻译的需要 ,原有 的意象往往需要换一种方式来描 述,这时文化意象原有信息就不可避免的会被破坏,原
有内涵发生变化。甚至当一个意象经过传播,新的接收
者用 自己的方式二次演绎原有意象,也会因为角度和观

定的限度之 后,就会产生异化现象 。
所谓 文 化 意 象 的 异 化 , 是指 在 传 播 过 程 中 ,原 有
象 ”概念不 同的是 , “ 文化 意象”消解 了 “ 意象 ”原
本所具有 的诗意 内涵 ,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特定意味 的
文 化 背 景 和 文 化 内涵 。 如 果 说 文 学 性 的 “ 象 ”是 指 意
风的狂暴 ,而是类似于 中国诗人描写冬天 的东南风 ,
文化意象不 能仅仅作 为单个 的概念存在 ,必然需 要 与之适应的文化产 品才能 出现和流传 ,从某种意义

中西意象的语义流变与意象翻译

中西意象的语义流变与意象翻译

中西意象是指中西文化中所持有不同的意象,它们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些语义流变,并在不同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表现。

本文将主要围绕中西意象的语义流变及其对意象翻译的影响来展开讨论。

一、中西意象的语义流变
1、历史的影响
中西意象在历史变迁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而引起了意象的语义流变。

例如,中国古代的“天”一词,原本指的是上天,但在当代中国,“天”已经演变成一种抽象的概念,表达“极高”之意,比如“天价”就是指“极高的价格”。

2、文化差异的影响
中西文化有着不同的特点,由此带来的文化差异也使得中西意象的语义有了不同的发展。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福”指的是“福气”,表达的是“福运”的含义,而在西方文化中,“福”指的是“礼物”,表达的是“赠送”的含义。

二、中西意象对意象翻译的影响
1、语义流变所带来的翻译困难
由于中西意象在历史变迁中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因此它们会有不同的语义,并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这就给意象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有时在翻译时很难把握原意象所表达的语义,从而使翻译效果受到影响。

2、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由于中西文化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做出恰当的表达,必须要了解文化差异,才能够准确地表达意象所表达的语义。

例如,在中国文学中,“福”指的是“福气”,而在西方文学中,“福”指的是“礼物”,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根据文化差异来作出准确的表达。

综上所述,中西意象的语义流变与意象翻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历史的变迁及文化差异都会对意象的语义产生影响,并使得意象翻译变得复杂艰难。

因此,中西文化的深入理解与研究,是翻译意象语义的基础,是获得准确翻译效果的关键。

比较诗词中的意象与西方文化

比较诗词中的意象与西方文化

比较诗词中的意象与西方文化诗词中的意象与西方文化在表现方式、主题内容和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象多以自然景物、人物情感和哲理思考为主,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抒发。

而西方文化中的意象则更多地体现为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对人类情感的探讨,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情感的直接表达。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诗词中的意象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在表现方式上,诗词中的意象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句,通过描绘月光和霜来烘托出诗人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而西方文学中的意象则更多地表现为对人物形象和社会现实的描绘,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常常出现的各色人物形象和复杂的人际关系。

西方文学更注重通过人物形象和情节来展现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而诗词则更注重通过意象的抒发来营造氛围和情感共鸣。

其次,在主题内容上,诗词中的意象常常围绕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展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而西方文学中的意象则更多地围绕着人类的欲望、冲突和挣扎展开,如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中常常探讨权力、爱情和背叛等主题。

西方文学更注重通过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揭示来探讨人类的本质和存在意义,而诗词则更注重通过对自然和人情的描绘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最后,在审美观念上,诗词中的意象常常强调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抒发,追求“意会”而非“言明”,注重读者的想象和感悟。

而西方文学中的意象则更注重作品的结构和情节的发展,追求故事的连贯性和人物形象的丰满性。

西方文学更注重作品的逻辑性和现实性,强调作品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而诗词则更注重作品的意蕴和情感共鸣,强调读者的感悟和体验。

综上所述,诗词中的意象与西方文化在表现方式、主题内容和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外来文化对中国艺术与文学的影响

外来文化对中国艺术与文学的影响

外来文化对中国艺术与文学的影响中国艺术与文学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动,外来文化开始涌入中国,对中国艺术与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既带来了新的创作理念和技巧,又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首先,外来文化带来了新的艺术创作方式和视角。

西方现代艺术理论的引入,使中国艺术家对于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法有了更多的选择。

中国绘画艺术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冲击下,开始尝试采用抽象、装置等不传统的艺术手法,这为中国艺术的不断创新开辟了新的途径。

同样地,外来文化也带来了对传统文学形式的重新思考。

西方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的引入,激发了中国作家去探索新的叙事方式和创作手法。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学也变得更加多元和包容。

其次,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中国文化一直注重内敛和含蓄,然而,西方文化的开放和直接性给了中国文艺界以启示。

例如,自从外来音乐开始流行,中国音乐在传统曲调的基础上,逐渐融入了西方的流行元素,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中西音乐风格。

同时,西方社交媒体和新媒体的兴起,使得中国作家、艺术家与全球读者和观众的交流更加频繁。

这种交流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然而,外来文化对中国艺术与文学的影响并非纯粹积极。

在追求新奇和创新的过程中,一些中国艺术家和作家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传统艺术形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例如,传统戏曲和绘画等艺术形式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年轻一代的艺术家更倾向于追求新潮艺术形式,而忽略了传统艺术的沉淀与传承。

这种情况在中国文学中也存在,一些作家过度追求西方的写作风格和主题,而忽略了民族魂灵和传统价值的表达。

为了应对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国艺术与文学界应该寻找一条更加适应时代需求的道路。

一方面,我们应该充分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点和精华,不断拓宽创作思路和方法。

意象的语义流变与意象翻译

意象的语义流变与意象翻译

意象的语义流变与意象翻译文化的差异与学科领域和研究对象的不同,西方哲学认识论中的“意象”概念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象”概念相差甚远。

近年来,翻译界对文化意象的研究愈来愈深入,鉴于“意象”概念和类别的诸多分歧甚至矛盾的观点,有必要对其进行界定,以便正确地认识意象的多语义流变及对翻译学的意义。

一“意象”的中西语义之辩汉语“意象”是从古代“象”范畴中衍生而来,物象有限,意象无穷。

意象指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体,是古人试图以语言驾驭事物及抽象义理的一个认知过程。

《周易》提出“立象以尽意”,“意”指文体的思想认识观念,“象”则指物的外观形态表象。

二者的物质符号、中介媒介则是“言”。

刘勰第一次将“意象”看做是艺术构思的产物而提出“窥意象而运斤”,一般采取赋、比、兴的意象经营方式。

由此“象”的含义经历了由最初的“大象”到卦象,再到想象、象征等含义出现的过程。

陈晓勇(2003)认为古代意象主要有五种涵义:一是表意之象,如《易经》中的卦象和王充说的“熊麋之象”;二是意中之象,如刘勰和司空图所说的意象;三是意和象,如何景明说的意象;四是接近艺术形象,如方东树、刘熙载等说的意象;五是接近于意境或境界,如姜夔说的意象。

新时期主要有五大流派:汪裕雄的审美心理基元说,顾祖钊的意象文艺至境说,夏之放的文艺学美学逻辑起点说,郭外岑的表现性意象文艺形态说和朱志荣的美的元范畴说,表现出逐渐走向成熟的理论思考(莫先武,2009:74-84)。

西方意象论没有我国意象论那样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历程。

image首先出现在认识论和心理学领域,认为与知觉、思维等认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是感知、认识外界事物时伴随着产生的一种心理意象。

意象的论述始于康德,认为知识只能产生出两个结果:意象或概念。

意象是直觉的、想象的、个体的、个别事物的,概念则相反。

将意象这一概念进行中西融合,比较全面阐释并将它提高到无以复加高度的是意象主义大师庞德。

他明确地把“意象”确立为艺术作品的本体和核心,认为意象是“理性与感性”的复合体;意象是主观的和客观的。

语言的二重性与文化传递性

语言的二重性与文化传递性

语言的二重性与文化传递性语言是人类用于交际的任意有声符号系统。

人类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拥有了敏捷的思维能力与灵活的发音能力,也就是说人类在实践中掌握了语言能力。

人类的交流方式与动物的交流方式有很大不同,即人类的语言有区别于其他动物的识别性特征。

这些特征是即使与人类有着非常相似进化经历的黑猩猩也无法拥有的。

其中语言的二重性与文化传递性有着更为突出的特点。

一、语言的二重性语言的二重性是指语言包含两层结构,没有明确意义的底层结构音系层通过一定的组合规则形成具有明确意义的上层结构语法层。

语言中的语音能够组合、再组合形成大量的意义单位,比如词。

人类日常交际所需表达的内容是无限的,产生句子的数量是无限的,所以语言必定有灵活又有效的层级体系才能保证人类能够创造并理解不同的词汇和句子。

语言系统分为音系和语法两个层面,在这两个层面上都有最小单位和小单位组成大单位的多级组织结构,这是语言系统最重要的特点,即语言系统的二重性(叶,徐29)。

音位是音系层中最小的单位,它是语言的语音子系统中最小的单位。

音位与音位按一定的规则组合成音节,但这只是单纯的声音组合,只是构成了语言的形式部分,没有意义。

但音位组合与语法层的最小单位语素组合,就形成了既有形式又有意义的单位。

词素与词素的组合可以构成一级重要的符号单位词,词的自由组合可以形成词组,进而形成句子。

比如说,食堂早上七点开门。

这个句子中,食堂、早上、七、点、开门都是词,其中食堂、早上、开门都是由两个以上的词素构成的。

许多动物用特定形式的声音交际,它们都代表相应的意思,但是上层单位能表达意义却无法被分解成更小的元素(胡 5)。

动物的声音无法组合成为新的形式来传递新的信息。

鸟的叫声是不能再被分割的,也无法重新组合成有意义的序列。

所以动物的交际系统没有人类语言的二重性特征,它们所能交流的信息极为有限,这是动物与人类又一无法逾越的鸿沟。

二、语言的文化传递性语言的文化传递性是指人类学会某种语言是文化传递的结果而不是生物遗传的结果。

从老虎和羔羊看人类的虎羊二重性

从老虎和羔羊看人类的虎羊二重性

2012年10月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Oc t.,2012第30卷第5期JOURNAL OF SOCI AL SCIENCE OF JIA MUSI UNIVERSI TYVol.30 No.5从 老虎 和 羔羊 看人类的虎羊二重性魏巢凤(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青岛266000)[摘 要] 老虎 和 羔羊 是布莱克诗中很重要的一对意象,看似截然对立,却又同出于一位造物主之手 上帝。

虎与羊的对峙体现了造物主的对称法则,即是善恶共存共生的元初。

而作为造物主创造物之一的人类也不仅无法幸免于这种可怕的对称,而且兼具虎性与羊性 人类本性中具有虎羊二重性。

[关键词]造物主;对称;人类;虎羊二重性[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2)05-0102-03 老虎 和 羔羊 是诗人布莱克的一对姊妹诗篇,前者被视为 经验之歌 代表,后者则是 天真之歌 的代表。

这两部诗集密不可分,用诗人自己的话讲,它们代表了 人类灵魂的两种对立状态 ( the two c ontra ry sta tes of the human soul )。

许多学者认为, 天真之歌 与 经验之歌 昭示了诗人自身世界观的飞跃和揭示人类由天真态走向经验态的历程。

这种观点自然有其渊源和合理所在。

只是,若仔细品味 羔羊 和 老虎 ,不难发现,其意味无穷,寓意更厚:老虎与羔羊虽对立却共生,扎根于作为上帝所造物人类的本性之中。

天真的羔羊和经验的老虎,或者,更确切地说,羔羊的良善与老虎的凶恶是人的灵魂深处内在的两种心理状态,是造物主(既是造虎者又是造羊者)赋予人类的矛盾而可怕的对称。

若以光明与黑暗分别代表羔羊与老虎,那么上帝其实从未将光暗分离。

一、羊之良善传统观点认为, 羔羊 中羊的形象是耶稣的象征( For He calls Himself a La mb ),当然这也有宗教教义为证,圣经中耶稣就被称为 上帝的羔羊 ( the La mb of God ),以此凸显耶稣基督的高贵、温顺与和平。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普资讯

8 ・2 6 6 0 年第2期 中 国 西部 科 技 0 3
外来文化意象 的二重性
郑晓泉 (水 业 术 院 贸 丽 3 0 ) 丽 职 技 学 外 系 水 2 0 30
摘 要 : 化 意 象凝 聚 着 深厚 的 民族 文 化 。 文 随着 文 化 交 流 的 不断 增 多 , 同文化 间文 化 意 象 的借 用 和吸 收 已经越 不 来越 普遍 在这 个借 用 和 吸 收 的过 程 中 , 族 固有 的语 言 文化 概 念 同外 来 的语 言 文化 概 念 同时在 外 来 文 本 化 意 象 上共 存 , 就 造 成 了外 来 文化 意 象的二 重性 。 这
示 范对 话 如 下 :
T teb S) Hel, i i R s etu a t c nI e ( O S: l t s s o eR s r , a h l h o h a n p
这样 的情 景交 际会 话不仅激发 了学生们 的兴趣和积 极性而且充分发挥 出他们的主动性 和参与意 识, 堂效率 课
y u o?
S t e u tme) Ye . udl e ors re be y ( s h c o r: s 1 wo l k e t l b i t e v aa
h t ewi d w f rt r ep o l 、 n o o h e e p e
最后再进一步确 认学生泛听时对材料 大意 的把握程 度, 让他们仔细阅读并完成相关 的听力检测题 , 带着疑 问 进入精听环 节。 ② 细节感觉一精听 。英语 的精听是指在听力训练 中, 要求学生把握每个细节, 即捕捉每个词 , 每个短语和句子,
… 一 … 一 ● ~ … 一 ~ ~ … 一 ● … 一 ● ● ●
Whr d h n e ai hpe? i h pr akt e i e ov r t n apn (nt s em re ) e dt c s o eu
h t i e ma u ? v g t l f t dS o W a d h wo nb y ( e e be .r i n n) dt a s u a O
象, , 如 对连读 、 失去爆破 、 音位变体 、 语调等语音知识 以及 关键词 、 短语、 句子结构 , 教师要停下来 , 进行讲解 、 板书 , 帮助他们疏通并针对性地让学生反复多听几遍 , 直到完全 听懂为止,同时还要应用这些语音 、 语言知识进行举一反 三, 以达到长期记忆 的目的 。最后 , 回到泛听 , 再次让学生 整 体感受听力 内容。据 笔者了解 , 这一次, 他们是听得清 清 楚楚 , 明明白白, 习带来 的快乐和满足写在脸上 。 学 () 3 隋景一 交际” 模式 。 此模式的特点是教师创设真 实情景运用听力材料所 学的内容知识进行交际活动 , 即语 言输 出过程 。LG. lx dr 为:我们在真实生活中运 . A ea e 认 “ n 用语言做不 同的事, 如道歉 、 问候 、 命名、 赞扬等 。在英语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 以课本 为中心 的练 习活动 向以 生活为中心的练习活动转 化。 , ” 例如, 中专英语第一册 在 U i9 E t g u 笔者在完成 以电话预定吃饭 为话题 的听 nt ai O t n 说任务训练后, 当场创设 了以我校附近 的一家饭店 为情 景, 进行 电话定餐的听说交际性操练 , 力达 到创造性地运用 努 所学的话题 内容进行交际 。笔者扮 演饭 店老 板, 再请一位 学生扮演顾客示范对话, 然后再 由学生 自己进行 。师生的
S Cetil M yn mei iu n dmyp o en mb r : rany. a sLh aa h n u e
i 7 39 1 s 640. T: tb e f rt r e a i i a e 1 t . a k y u A l e ts Fr y t 0 h Th n o . a o h x d h S T a ’ al ih . : h tS l r t g
不能有 任何疏漏 和不理解之处 。在对学 生进行精 听训练 时, 教师既是放 音师又是讲解员, 同时还要板书生词, 难句 。 具体操 作是: 教师逐句 放录音 , 让学生听懂每 一句话 并作 口头重复。当然 , 在这过程 中, 学生会 出现 理解 滞后 的现
T: OK. h t i ? W a me t
也得 到很好 的提高 。 () 4 改革 测试 方法—— 增 加听力、 口试检测 。众所周 知 ,一个人 的自觉性如果没有外在因素的刺激一般是不会 被完全发挥 出来的, 有压力才会有动力 , 了动力才会有积 有 极性 , 甚至是创造力 。据此 , 了课 外营造一种浓厚 的英语 除 学 习氛围, 课堂上对学生加强有计划 、 目的、 有 系统性 的听
关键词: 重 性 丈 化 意 象 二 外 采 丈化
1 引言 文化是开放 的, 具有潜在的相互吸 收和包容 的能力 。
… 一 ● 一 … ● ~ … ● … ● ~ … ● ~ … ● … … … 一 ● …
文化交流的 目的是借鉴和吸收异 质文化 的精华 , 以丰 富和 完善 自身的语言文化 , 同时将 自己的语言文化 介绍 出去 。
S Atsx F i a e 1 t . : i rd y t 0 h h
T: r b e . a a ey u a dp o en m— No p o lm M y I v o r mea h n u h n n
b r pe s? e , la e
说训练外,还应对学生的听说能力有一个科学的行之有效 的测试方法, 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听说意识, 提高听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平。 而其 中听写则是一个行之有效 的听力检测 的实践活动 。口 语测试既是学生听说能力的检验又是交 际水平的反映 。因 此, 笔者不辞辛苦利用课余时间反复地 、 分批地 、 有组织地、 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听力和 口语的测试并合理安排分数 比 例 ,期末记入英语 的总评成绩 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平 时或课后 自觉、 自觉地 , 不 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去巩固, 去实 践听 说活动。在教学实践 中, 我们发现 : 有步骤 、 有系统地、 有计划地在各个阶段 的听说教学 中,坚持不懈地实施听写 和口试是练就扎 实的语言功底 ,获得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 能力 , 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