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3水能溶解哪些物质 粤教版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徐蓉《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到“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溶解于水”。
2.明白“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物质”。
3.通过实验得出“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能是不同的。
”过程与方法:1.观察和描述白砂糖、面粉、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2.通过对比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实验研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比较、描述白砂糖、面粉、食盐和小苏打这四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现象。
难点:1.比较白砂糖和面粉在水中搅拌后的现象得出“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溶解于水”的实验结论。
2.比较食盐和小苏打溶解于水的份数得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能不同”的研究结论。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为每个实验组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装有50毫升水的透明烧杯1个;勺子1根。
为自己准备白糖、面粉各一份;装有不定量水的透明烧杯2个;勺子2根。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预设4分钟)[材料准备:1小包白砂糖,装有水的烧杯1个,勺子1根。
]教师开场白引出自己和朋友女儿之间的生活小故事。
一边讲故事,一边做白砂糖溶解于水的实验,提问:“白砂糖放入水中搅拌就消失了”的这一说法对吗?(学生根据生活和之前的学习经验回答:不对,是融化了。
)教师补充:是溶解,以此引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并板书。
二、设计实验,展开活动(一)实验探索1:是否所有物质都能溶解于水?(预设6分钟)[材料准备:一小包面粉,装有水的烧杯1个,勺子1根。
]1.继续一边讲故事,一边做将面粉放入杯中搅拌的实验。
结合白砂糖溶解于水的实验,引导学生概括物质溶解于水的表现。
2.引导学生对比白砂糖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与不溶解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有的物质能溶解于水;有的物质不能溶解于水。
(二)结合实验结论举生活实例并提出新的疑问(预设4分钟)1.让学生扩展思维列举生活中能或不能溶解于水的常见物质,再次验证: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溶解于水的实验结论。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是三年级教科版科学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能溶解很多物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对于水作为一种溶剂的溶解能力可能还没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和理解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能溶解很多物质。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讨科学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能溶解很多物质。
2.难点: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水、盐、糖、胡椒粉等。
2.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量筒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引导学生了解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能溶解很多物质。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和器材,向学生讲解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和解决问题,巩固对水溶解物质的理解。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里?水溶解物质的能力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能溶解很多物质。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回家后,尝试用水溶解一些常见的物质,如盐、糖、胡椒粉等,并记录实验结果。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水能溶解多少物质的关键点。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粤教粤科版小学科学最新三年级上册科学专题探究: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
《专题探究: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白砂糖的量是不同的。
2.科学探究:(1)亲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2)通过实验,发现食盐和白砂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3.科学态度:(1)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能力的问题。
(2)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亲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难点:能利用有效的材料设计一杯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或白砂糖的实验。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食盐、白砂糖、水、塑料杯、搅拌棒、课件学具准备:食盐、白砂糖、水、塑料杯、搅拌棒、《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教师演示:教师向杯中加入一份食盐,搅拌,发现水中的食盐会溶解。
教师再向水中加入食盐,搅拌,让学生观察现象,食盐继续溶解。
提出问题:如果继续加入食盐,食盐会一直溶解下去吗?2.学生思考问题进行推测并说出依据。
二、开展预测,实验探究1.提出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食盐和白砂糖都能够在水中溶解。
那么在一杯30毫升的常温水中,食盐能溶解多少?白砂糖又能溶解多少?谁会溶解的更多?2.作出猜测: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推测:在30毫升水中,①食盐或白砂糖溶解的量是一样的;②食盐比白砂糖溶解的量大;③食盐比白砂糖溶解的量小。
3.交流总结:我们把一种物质在水中能溶解的量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能力。
通过交流,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是食盐能溶解的更多,也就是说食盐的溶解能力比较强。
事实究竟是怎样的?我们该怎么来验证?4.制订计划:(1)请小组讨论一分钟,如何公平地比较食盐和白砂糖的溶解能力?(提示:水的用量,每次加入食盐或白砂糖的量,观察要点)(2)思考问题:①什么时候可以加入第二份食盐(白砂糖)?(加入第一份搅拌至杯壁和杯底没有食盐(白砂糖),完全溶解)②什么时候停止加入食盐(白砂糖)?(搅拌至食盐(白砂糖)不再溶解的时候。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3水能溶解哪些物质 粤教版
第十三课水能溶解哪些物质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溶解现象。
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教学程序:一、问题导入:1.师出示沙和食盐,问:这两种颗粒状的物质在水中,如果不停地搅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2.学生试描述生活中所见现象。
3.分组仔细观察现象,并比较结果,抓住两者的显著不同:看见颗粒和看不见颗粒。
4.类似这两种现象的,你还见过吗?5.教师演示: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的实验6.小朋友的描述中,有的说“化了”,有的说“溶化”7.小结:科学研究中为了不发生混乱,把这种现象统一称为“溶解”。
二、探究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1.用你们的经验判断:面粉在水中溶解吗?2.孩子根据经验描述并判断,并记下自己的判断。
3.真实的情况怎样的呢?让我们仔细观察后再来判断。
4.分组实验:5.第一步:先不搅拌,观察;6.第二步:连续搅拌,观察。
7.面粉在水中的情形,最后看起来像谁?8.孩子操作并观察。
9.孩子描述现象并作出判断。
(看起来像食盐一样溶解了)10.观察杯底,发现沉淀面粉。
三、引发讨论:这一现象看起来像谁?怎么判断呢?四、整理我们的观察研究结果。
比较各种物质在水中变化的异同。
教学反思:。
粤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物质的溶解》教案
粤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物质的溶解》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节课,教材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溶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什么是溶解,了解溶解的条件和过程,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溶解,了解溶解的条件和过程,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溶解的条件和过程,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对于溶解的概念和过程还不够清楚。
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 教师出示一杯水和一块糖,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溶解吗?有什么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2. 引导学生思考,然后请几位学生回答问题。
第二环节:新课讲解1. 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示范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溶解的概念:“溶解是指固体物质在液体中分散开来,形成透明的溶液。
”2. 教师继续讲解,介绍溶解的条件和过程:“溶解需要有溶剂和溶质,溶剂一般是液体,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的分子和溶剂的分子相互作用,溶质的分子逐渐分散在溶剂中。
”3.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的方式,让学生观察溶解的过程。
示例:教师准备一杯水和一块糖,将糖放入水中,搅拌一段时间后,糖逐渐溶解在水中,形成透明的溶液。
教师解释说,糖是溶质,水是溶剂,糖的分子逐渐分散在水中,所以糖溶解了。
第三环节:实验操作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实验材料包括:盐、糖、水、容器、搅拌棒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一种溶质(盐或糖),将溶质加入容器中的水中,用搅拌棒搅拌,观察溶质是否溶解。
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5课《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
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5课《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5课《能溶解多少物质》主要讲述了溶解的概念以及溶解能力的强弱。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溶解的原理,掌握溶解能力的判断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溶解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溶解能力的强弱方面认知尚不清晰,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探究。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科学实验充满好奇,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方面还需加强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溶解的概念,掌握溶解能力的判断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途径,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科学现象的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溶解的概念及溶解能力的判断方法。
2.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溶解现象,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观察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发现溶解过程中的规律。
3.讨论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生活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实验器材(如烧杯、玻璃棒、量筒等)、多媒体设备。
2.学具:实验记录表、溶解能力判断表。
3.教材: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如盐水、糖水等,引导学生关注溶解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溶解的概念,讲解溶解能力的判断方法。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溶解过程,引导学生发现溶解能力的强弱与溶剂、溶质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溶剂对同一种溶质的溶解能力,填写实验记录表。
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及反思
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0.《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能溶解多少物质》是粤教科技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的第3课,是前面两节课内容的延伸和深化,通过探究在一定量的水中,食盐和白砂糖溶解的量是否一样这个活动,让孩子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同时学习一种思维和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征集—得出结论。
我们知道食盐能够溶解在水里,那不停地往里面放盐,盐会不断地溶解吗?在一定量的水中,食盐和白砂糖溶解的量一样吗?引导孩子们试着去猜测,那猜测究竟对不对?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那么,这个实验该怎么设计?设计实验时,要思考哪些内容。
当这些活动完成之后,组织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实验完成之后,分享、交流实验结果。
每个小组的实验结果可能不一样,这里要注意引导他们分析为什么实验结果会不一样,如可能是做实验过程中,不小心把水洒出了一些,溶解的盐就会少一些,每一份盐的含量不同等。
最后,引出饱和溶液的概念:盐不能再溶解时的溶液,叫饱和溶液,这时的溶液浓度是最高的。
本课不仅仅只针对一杯水中可以溶解多少盐进行了研究,更是将不同物质糖和盐在一杯水中的溶解进行了对比,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
【学情分析】学生对一定量的水中可以溶解多少盐的科学概念是模糊不清的,但充满好奇。
同时对于一杯水溶解不同物质糖或盐的量是否相同更是满怀疑问,这对于学习本课的学习都有着很好的铺垫,更大的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学生对实验课兴趣非常浓厚,但是在思维上,逻辑性、严谨性不强,考虑问题不深入、不够细致周密,同时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
本节课无论是实验设计还是实验操作,对学生而言都是很好的锻炼。
【教学策略】1.充分发挥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功能,在设计实验、开展实验和分析结果环节都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来实现,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细致周密地考虑问题。
2.为了更好的发展学生探究思维,经历探究过程,本设计中将实验过程称取每一份盐和糖的复杂过程,由教师课前称好,告知学生方法即可,给予学生更充足的探究时间。
三年级小学科学《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材简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和平时的生活经验,学生知道食盐、白糖、味精、红糖等物体在水中能够溶解,知道通过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
本节课将要研究比较不同物质(以食盐和小苏打为例)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学生将学习到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
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对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比较,明白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数量是有限的,且不同的物质溶解的数量是不同的。
【学情分析】在本课开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生活中有不少物体能够溶解在水中,知道通过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
但是对于小苏打和书本中出现的碱平时接触较少,不清楚它们的样子及在生活中的作用。
同时对于“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的不同”也比较模糊。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1.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重点: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一杯食盐、一杯小苏打、2个勺子、2个装有20毫升水的烧杯、2根搅拌棒、活动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教学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1小包食盐,1个装有水的烧杯,玻璃棒1根]1.视频:小马过河。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视频中的现象?2.出示食盐,提问:真的会跟视频里一样吗?老师来试一试(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
预设:消失了,不见了,减少了。
)3.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4.提问:食盐去哪里了?(被溶解了)5.说明水能溶解食盐。
6.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板书)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预设20分钟)1.提问:家里的食盐会放在哪里?(厨房)2.提问:厨房里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预设:白糖,味精,红糖等。
《水能溶解哪些物质》教学设计
《水能溶解哪些物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粤教科技修订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能溶解哪些物质》【教材分析】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水能溶解哪些质物》,本节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
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活动一,往水里加点东西,通过往水里加入少量食盐、砂糖、食用油和沙,了解水能溶解哪些物质。
活动二,高锰酸钾的溶解,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现象。
活动三,泡一杯茶,观察茶叶在水中的溶解情况,知道有些物质是部分溶解在水里。
这一课将帮助学生发展他们关于溶解的概念,同时培养观察和实验的技能,当学生们掌握了一些观察和实验的技能之后,他们就会在课外继续探究,并能有意识地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学会科学的生活,从中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习惯。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例如,学生常喝糖水,生病后常喝板兰根或感冒冲剂等,类似这种情况学生们都比较熟悉。
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但不知道就是口语中常说的“化掉了”,更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以及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
【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1)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有些物质既含有可溶解的物质,也含有难溶解的物质。
2、能力培养(1)观察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难溶解现象,了解溶解方法。
(2)尝试用准确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研究溶解与难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2)意识到小组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观察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难溶解现象,了解溶解方法。
【教学难点】观察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难溶解现象,了解溶解方法。
【教学准备】小组:烧杯6个、盛有水的水槽1个、食盐、砂糖、食用油、沙、高锰酸钾各20克、勺子、玻璃棒1根。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以《驴子过河》的故事导入:从前,有一头小毛驴驮着一袋盐过河,河水很深,把它的盐淹没了,等它过了河后,觉得身上轻了许多,回头一看背上只剩下口袋了,盐到哪里去了呢?揭示课题: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13.水能溶解哪些物质-粤教粤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3.水能溶解哪些物质-粤教粤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水是一种溶剂,能够溶解许多物质。
2.观察不同物质是否能在水中溶解。
3.通过实验,体验物质溶解的过程。
二、教学内容1.水能溶解哪些物质。
2.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通过实验体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三、教学重点1.水是一种溶剂能够溶解许多物质。
2.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四、教学难点1.体验物质溶解的过程。
2.了解某些物质不能在水中溶解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课热能传递的知识:–问:上一节课我们学到的热能是怎么传递的?–回答:热能是从温度高的物体流向温度低的物体,可以通过传导、对流、辐射等方式传递。
2.若学生不了解溶解的相关知识则可进行以下说明:–溶解是指一种物质(溶质)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完全或部分溶解形成一个混合溶液的过程。
–水是一种常见的溶剂,能够溶解许多物质。
2. 操作环节1.准备实验:将小块盐、糖、沙子、针管等分别放在不同的容器中。
2.让学生将一部分水倒入不同的容器中,并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教师询问学生,哪些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为什么有的物质不能在水中溶解?4.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观察实验并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实验结果和结论。
5.教师分享一些实际应用(例如饮料、食品、药物等),让学生了解水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 总结环节1.教师进行总结:通过观察实验,我们发现水能溶解许多物质,但有些物质不能在水中溶解,因为其分子不被水分子所吸引。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口头总结,提高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
六、教学延伸1.请学生观察一些日用品,了解这些日用品中含有哪些物质。
2.让学生寻找一些不同种类的液体,了解它们是否能相互溶解,有哪些液体不能相互溶解,为什么会这样。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从实验中了解了水的溶解性,掌握了观察实验、总结实验结论、提高口头表述能力等实用能力。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水能溶解哪些物质 粤教版 PPT名师课件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水能溶解哪些物 质 粤教版 PPT名师课件
对比实验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水能溶解哪些物 质 粤教版 PPT名师课件
实验要求
小组分工合作
注意自己的声量,并快速完成实验 不得随意离开自己小组
记录实验结果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水能溶解哪些物 质 粤教版 PPT名师课件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水能溶解哪些物 质 粤教版 PPT名师课件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水能溶解哪些物 质 粤教版 PPT名师课件
食盐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水能溶解哪些物 质 粤教版 PPT名师课件
高锰酸钾
沙子
面粉
什么是“溶解”?
它们能在水中溶解吗?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水能溶解哪些物 质 粤教版 PPT名师课件
把你的猜想写实记录表上
猜一猜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水能溶解哪些物 质 粤教版 PPT名师课件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水能溶解哪些物 质 粤教版 PPT名师课件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水能溶解哪些物 质 粤教版 PPT名师课件
食盐、沙、面粉与水混合实验
把同样多的食盐、沙、面粉、 及少量的高锰酸钾分别放入四 个盛同样多水的烧杯中。观察 并记录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后食 盐、沙、面粉、高锰酸钾在水 中的不同现象。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水能溶解哪些物 质 粤教版 PPT名师课件
拓展思考:
茶叶可 溶于水 吗?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水能溶解哪些物 质 粤教版 PPT名师课件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件水能溶解哪些物 质 粤教版 PPT名师课件
1. 理解、体会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 任的博 大胸怀 和壮志 豪情, 学习毛 泽东同 志敢于 急流勇 进的革 命精神 。 2. 鉴赏语言:理解、把握全词情景交 融的艺 术手法 和用词 的精确 3.写 神 仙 世 界 的景 色壮丽 ,人物 非凡, 惊心炫 目,光 耀夺人 ,表达 了诗人 对理想 生活的 向往和 追求。 4、 每 个 人 都 有潜在 的能量 ,只是 很容易 :被习 惯所掩 盖,被 时间所 迷离, 被惰性 所消磨 。 5、 不 论 你 在 什么时 候开始 ,重要 的是开 始之后 就不要 轻言放 弃。 6、 每 天 醒 来 ,敲醒 自己的 不是钟 声,而 是梦想
粤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专题探究: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
粤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专题探究: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节《专题探究:能溶解多少物质》。
本单元主要围绕物质的溶解性展开,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溶解性质,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了解物质的溶解性质;b. 能够观察和描述物质的溶解过程;c. 能够通过实验判断物质的溶解性。
2. 过程与方法:a.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b.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科学精神;b. 培养学生的观察细致、认真负责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物质的溶解性质。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和观察判断物质的溶解性。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对于物质的溶解性质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实践来感受物质的溶解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引入教师出示一杯水和一杯沙子,请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水和沙子哪个能溶解?”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能溶解而沙子不能溶解。
例子:教师: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杯水和这杯沙子,告诉我水和沙子哪个能溶解?学生:水能溶解。
教师:非常好。
那么为什么水能溶解而沙子不能溶解呢?第二环节:实验探究教师给每组学生准备一些小瓶子和不同的物质,如盐、糖、沙子、小石子等。
学生根据实验步骤,将不同物质加入瓶子中,摇晃观察并记录结果。
然后,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哪些物质不能溶解,并尝试给出原因。
例子:教师:现在,同学们分成小组,每组拿到一些小瓶子和不同的物质。
你们将不同的物质加入瓶子中,摇晃观察并记录结果。
然后,讨论一下,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哪些物质不能溶解,并尝试给出原因。
第三环节:拓展探究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未进行实验的物质,如小纸片、小木块、小塑料袋等。
小学三年级上学期科学《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案
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2、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学习准备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筷子、小勺、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开瓶器、注射器。
课前谈话大家还记得父母熬汤时往水里加盐的情景吗?盐放入水后一会儿就消失,如果用勺子搅拌几下,盐会消失得更快。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盐能溶解在水里。
教学过程生活中,我们已经知道盐能溶解在水中,Ppt3 那如果我们不停往水里加盐呢?盐还会完全溶解在水里吗?学生猜想。
(能、不能))二、探索很好,一个同学认为多少盐都能完全溶解在水里,另一个同学认为,水里溶解盐的多少有一定的量,太多的盐就不能完全溶解了。
那么,他们谁说得对呢?(视频一录制)我们来看一看实验小视频。
小视频录制:(实验用具:食盐、搅拌棒、半杯水、装食盐的器皿。
)男女同学实验,同学们把一盘盐全部放入水中,无论怎么搅拌,盐都不会完全溶解: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样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后回答(食盐在水中的不能无限制的溶解)。
师总结:非常棒,确实。
一杯水不可能无限制的溶解几千克,甚至几十万千克食盐。
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
那怎么才能知道一杯水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呢?学生答:(一勺一勺的往杯子里加食盐,至到不能溶解为止)师:好,同学们很有想法,我们就看一看一勺一勺的往水里加食盐实验小视频。
一杯水里到底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Ppt4需要的实验材料有:食盐、一杯清水、搅拌棒、勺子有几位同学在做食盐溶解实验时,出现了这样几种情况,大家觉得对否?(视频二录制)请看第一位同学的实验。
(小视频)我先取一勺食盐,放入水中,进行搅拌,待食盐完全溶解后我取了第二勺食盐,食盐继续溶解,当我取到第八勺食盐时,食盐不再在水里溶解了。
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3课《水能溶解哪些物质》教学设计
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3课《水能溶解哪些物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3课《水能溶解哪些物质》是本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并能溶解一些常见的物质,如食盐、糖等。
同时,学生还能了解到溶解是一种基本的化学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应用。
教材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水能溶解哪些物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培养。
此外,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能溶解一些常见的物质,如食盐、糖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能溶解一些常见的物质。
2.难点:溶解是一种基本的化学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水能溶解哪些物质。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水、食盐、糖、杯子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日常生活中水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水的作用。
然后提出本课的问题:“水能溶解哪些物质?”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验,将食盐和糖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食盐和糖能溶解在水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体验水能溶解哪些物质。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三年级上册水《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的第5课。
教材用“水能溶解食盐和红糖”的话题引入,唤起学生已有认知“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由此引出本课研究的主题“物质能否在水中一直溶解下去”,从而开展探索活动“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不同”。
本课教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从学生已有认知“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出发,引出本课的主题“如果把物质不断地加入一定量的水中,它们能持续溶解下去吗”。
第二部分——探索,首先让学生交流能够溶解在水中的物质有哪些;其次设计一个实验说明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能不一样,然后通过对比实验来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溶解的量是否一样。
第三部分——研讨,在实验与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对比实验中确切的数据来说明,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第四部分——拓展,搜集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
【学生分析】根据生活经验,三年级的学生都知道,把食盐和糖放进水里会慢慢地溶化。
学生在一年级也学过“溶解”一词,所以学生知道生活中有很多物质跟食盐一样,放在水中能够溶解。
本课中使用的小苏打这种材料,学生很少接触,大都不清楚小苏打的样子及在生活中的用途。
本课学生将学到一种新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通过设计对比实验,开展探究活动,发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通过对比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溶解能力的不同,进一步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这一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多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
●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3.水能溶解哪些物质-粤教粤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3.水能溶解哪些物质-粤教粤科2001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它可以作为溶剂;2.让学生了解水能溶解哪些物质;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准备教师需要准备以下物品:1.盐、糖、沙子、麻油、豆油、花生油等物质;2.透明玻璃杯、水、勺子等实验工具;3.石膏石、碘酒、苏打粉、红枣皮等其他物质(可以用于观察但不可用于实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展示一些杂物,让学生猜测它们能否溶解在水中。
然后教师可以询问:水是什么?可以做什么?等问题,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
2. 实验11.拿出一些盐和糖,让学生尝尝它们的味道;2.向透明玻璃杯中加入一些水,然后添加适量的盐和糖(注意控制量,不可加太多);3.用勺子搅拌,观察盐和糖是否溶解在水中;4.让学生尝尝盐水和糖水的味道。
3. 实验21.向透明玻璃杯中加入一些水,然后添加盐和糖以外的物质,如沙子等;2.用勺子搅拌,观察这些物质是否溶解在水中;3.让学生分辨这些物质是否能够溶解在水中。
4. 实验31.向透明玻璃杯中加入一些水,然后添加一些麻油、豆油、花生油等物质;2.用勺子搅拌,观察这些物质是否溶解在水中;3.让学生分辨这些物质是否能够溶解在水中,并询问其中的异同点。
5. 小结1.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水是一种透明无色液体,能够作为溶剂;2.水只能溶解一些物质,例如盐、糖等,但不溶解其他物质,例如沙子等;3.水不能溶解油,因为水和油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同。
四、课后练习1.请列出你在实验中发现的所有物质,然后标明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2.向学生出一些选择题,要求选择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哪些不能,巩固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理解。
五、教学总结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能够认识到水是一种重要的物质,能够作为溶剂,但只有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其中。
同时,学生也能够培养出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课水能溶解哪些
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程与方法: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溶解现象。
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严格按照规范利用溶解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重点:
观察和描述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溶解现象。
教学难点:
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教学程序:
一、问题导入:
1.师出示沙和食盐,问:这两种颗粒状的物质在水中,如果不停地搅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2.学生试描述生活中所见现象。
3.分组仔细观察现象,并比较结果,抓住两者的显著不同:看见颗粒和看不见颗粒。
4.类似这两种现象的,你还见过吗?
5.教师演示: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的实验
6.小朋友的描述中,有的说“化了”,有的说“溶化”
7.小结:科学研究中为了不发生混乱,把这种现象统一称为“溶解”。
二、探究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
1.用你们的经验判断:面粉在水中溶解吗?
2.孩子根据经验描述并判断,并记下自己的判断。
3.真实的情况怎样的呢?让我们仔细观察后再来判断。
4.分组实验: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
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
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
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5.第一步:先不搅拌,观察;
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
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6.第二步:连续搅拌,观察。
7.面粉在水中的情形,最后看起来像谁?
8.孩子操作并观察。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
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9.孩子描述现象并作出判断。
(看起来像食盐一样溶解了)
10.观察杯底,发现沉淀面粉。
三、引发讨论:这一现象看起来像谁?怎么判断呢?
四、整理我们的观察研究结果。
比较各种物质在水中变化的异同。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