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第三部分
教资科目三解析
教资科目三解析教师资格证(简称教资)是中国一项重要的教育考试,分为教育学综合知识、教育知识与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三个科目。
其中,教育学综合知识是教资科目三,考察考生的教育学基本原理、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我们将对教资科目三进行详细解析。
教育学综合知识这一科目共分为五个知识点,分别是教育学基本原理、教育与心理学、教育与社会学、教育与管理学、教育法律法规。
每个知识点都是教育学综合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考生在备考时需要重点掌握。
首先,教育学基本原理是教育学综合知识的核心。
它包括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教育思想流派、教育学的学科特点等内容。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需要对这些知识点进行系统学习,掌握其核心内容。
其次,教育与心理学是教育学综合知识中的重要一环。
它包括心理学基本概念、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学习理论、教育与人的发展等内容。
这些知识点是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原则的基础,对于教师来说非常重要。
第三,教育与社会学是教育学综合知识的另一个子项。
它包括社会学基本概念、社会变迁与教育变革、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社会化和社会教育等内容。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需了解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以便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
第四,教育与管理学是教育学综合知识中的重要内容。
它包括教育管理基本概念、管理学基本理论、教育管理方法与技巧等内容。
这些知识点对于教师的管理工作非常有帮助,考生需要掌握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
最后,教育法律法规是教育学综合知识中的重要一环。
它包括宪法和教育法律法规基本原理、中等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教师法律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
考生需要熟悉相关法律法规,以便在教育实践中合法合规地开展工作。
除了以上五个知识点,教育学综合知识还包括教育测量与评估、教育统计与研究等。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要对这些知识也进行适当了解。
为了提高备考效果,考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根据教育学综合知识的知识点,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教育综合知识全面复习资料(含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的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3、教育活动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作用(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4、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否认了教育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5、教育起源于劳动(1)首先,人类教育是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推动人类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劳动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实际社会需要(2)其次,教育也起源于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教育的起源一方面与其他社会现象有共同之处,即随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出于人类谋求社会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其自身的独有特质,即教育也起源于个体发展的需要,是人的社会需要和人和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我们要注意(1)经济上,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奴隶制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2)政治上,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3)文化上,到了奴隶制社会,人类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且其中不少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系统化、抽象化,形成了分门类的知识和学问,如天文、地理、水文、医学、数学、建筑等。
8、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点:(1)教育的非独立性(2)教育的原始性(3)教育的平等性、普及性9、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古代教育)的特点:(1)教育已经从社会生活特别是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但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学校轻视体力劳动,鄙视体力劳动者,轻视生产知识的传授(2)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等级性,学校成了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3)基本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10、现代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教育11、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1)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2)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20世纪中叶以来,教育又不断出现新的特征: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教育的服务性、可选择性、公平性和公正性成为学校改革的基本价值诉求1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从大量的教育现象和问题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从而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
23年333教育综合大纲
23年333教育综合大纲考查目标1、系统掌握教育学原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
2、理解教学、德育、管理等教育活动的任务、过程、原则和方法。
3、能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
考查内容一、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独立、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教育学的理论深化等阶段有代表性、有影响的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
二、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等要素的涵义、地位和作用。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古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的特点。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广义教育;狭义教育。
三、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概述人的发展涵义;人的发展特点;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四、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生态功能。
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涵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3、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三)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
五、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2023教育综合333考研大纲
2023教育综合333考研大纲2023年教育综合333考研大纲分为三部分:综合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统计与测量学。
以下将分别介绍这三个部分的考研大纲内容。
第一部分:综合教育学1.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该部分要求掌握教育学的定义、特点、研究方法和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2.教育目标与教育价值观要求理解教育目标的意义、分类和确定方法,以及教育价值观的内涵和培养。
3.教育学派和教育思潮要求熟悉教育学的代表性派别和相关的教育思潮,如进化主义、功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等。
4.教育心理学要求了解基本的教育心理学概念、理论和方法,并具备分析教育心理问题的能力。
5.教育学研究的基本过程该部分重点介绍教育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包括问题确定、设计研究方案、数据收集和分析、结果解释和研究报告等。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1.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要求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方法和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2.学习与记忆心理学该部分要求掌握学习和记忆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和相关的实验研究。
3.智力与智力测试要求了解智力的概念、分类和测量方法,并具备分析智力测验结果的能力。
4.个体差异与教育该部分重点介绍个体差异的概念和分类,以及个体差异对教育的影响和教育干预的方法。
5.社会心理学与教育要求熟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以及社会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教育统计与测量学1.统计学基础要求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统计研究方法和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
2.教育测量学基本概念该部分重点介绍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包括信度和效度等指标。
3.测验与测量要求了解测验的种类、编制和评估方法,以及测验在教育决策和评价中的应用。
4.教育统计与数据分析该部分要求熟悉教育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以及教育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5.教育评价与教育质量要求了解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以及教育质量评估的指标和评价模型。
以上就是2023年教育综合333考研大纲的主要内容。
综合素质——第3章:教师权利和义务,学生权利和保护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第二节:教师权利和义务一、教师权利的内涵。
(一)教师权利的内涵权利:法律规定的作为或不作为的自由。
教师权利:教师依法享有的某种全能和利益,表现为教师作为全力向有着能够做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或要求他人做出一定行为的资格。
教师的权利:要求他人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或履行法律义务的请求权;按照自己自由意志做出教师法等法律所赋予的积极行为权;当相应义务人违背法律义务,请饭教师权利时,教师向国家相关机关申请强制执行权。
(二)确立教师权利的法律依据1、关于教师权利的国际规定196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是国际上首次探讨教师地位及权利的文件。
2、关于教师权利的宪法规定宪法是国家确立各项基本制度和公民基本权利的根本大法。
宪法是教育部门法律、法规制定的基础,也是教师权利确定的法律依据。
3、关于教师权利的法律法规1993第一部《教师法》,以维护教师合法权益,保障教师待遇为宗旨,用法律形式确立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教师享有的各项基本权利。
新《义务教育法》也将在宗教是作为相应的法律原则写进了法律条款。
二、教师的基本权利。
两个部分:教师作为公民享有的各种权利,即教师的公民权利;身为教师所享有的权利,即教师的职业权利。
(一)教师的公民权利含义:教师作为公民依法享有相关法律赋予的公民权利。
公民基本权利的两个重要方面:人身权利和人格权利。
教师的人身权利:教师的生命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在内的一项重要权利。
教师的人格权利:教师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包括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肖像权、姓名权等一系列与人格尊严有关的权利。
侵犯教师人身权的案件类型(主体的不同):学生、家长、学校领导、社会人员对教师人身权的侵犯。
(二)教师的职业权利含义: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依据教育法律法规享有的教育权利及与职业相关的其他权利。
1、教育教学权《教师法》第七条:教师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的权利,任何个人或部门无权干涉。
2021年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
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本复习重点与难点1.了解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了解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3.理解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4.了解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5.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本章内容思维导图第一节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有自己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人皆有之,它是宇宙中最为复杂的现象之一,许多人对它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迫求和探索。
心理现象,既包含了人的心理现象,也包含了动物的心理现象;既关注个体的心理现象,也关注群体的心理现象。
心理现象与物质现象不同,它是一种精神现象,是在头脑中进行的精神活动。
而尽管动物也有简单的心理现象,但并不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范围。
因此,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研究任务(一)描述心理事实描述心理事实,是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步。
它的主要任务是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界定,以建立和发展心理学中有关心理现象的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概念体系。
(二)揭示心理规律科学的心理学不能只限于描述心理事实,而应从对心理现象的描述过渡到对心理现象的说明,即要求揭示这些心理现象所遵循的规律。
这是对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更深入的一步,也是最主要的一步。
(三)预测和控制心理对心理现象的描述和对心理规律的揭示,都属认识范畴,我们不仅要认识世界,还要改造世界(包括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因此,在认识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运用这些认识成果于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之中。
这就需要将心理规律运用到实践中,这部分内容也就成为心理学研究任务的又一必要的组成部分。
这方面任务归结起来就是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如何了解、预测和调控人的心理。
三、心理学研究内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和心理状态三个方面,见图3-1。
(一)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发展的过程。
2023年考研333教育综合大纲
2023年考研333教育综合大纲在我国高等教育日益普及的今天,考研已经成为了许多本科毕业生继续深造的重要途径。
而作为考研复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学专业的考生必须要熟悉并掌握教育综合能力测试大纲。
而2023年的考研333教育综合大纲自然也备受考生关注。
本文将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地解读这一重要的教育考试内容。
让我们简单地了解一下2023年考研333教育综合大纲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教育综合能力测试大纲333是指教育学专业复试科目的三个部分:教育基础知识、教育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综合素质。
这三个部分分别占据了总分的30、50和20,共计100分。
其中,教育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学概论、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知识;教育学科专业知识则包括教育学专业课程的相关知识;而教育综合素质则是通过综合能力测试来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接下来,让我们更深入地探讨一下这三个部分的具体内容。
首先是教育基础知识。
在这一部分,考生需要熟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包括教育学概论、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内容。
考生需要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并能够运用到教育实践中。
其次是教育学科专业知识。
这一部分考察的是考生对教育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管理学、教育技术学等内容。
考生需要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些专业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是教育综合素质部分。
这一部分通过综合能力测试考察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考生需要在这一部分展现出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全面展现出自己的教育能力。
总结回顾一下,2023年考研333教育综合大纲内容包括教育基础知识、教育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综合素质三个部分,分别占据总分的30、50和20。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该从多个角度全面准备这三个部分的内容,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对于这一大纲,我个人认为,它既考察了考生的基础知识,又注重了考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是一个相对全面和公平的考察方式。
333教育综合外国教育史考研笔记
第一~五章 第六章: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教育的发展 第七章: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
1
第一~五章
一、1、苏格拉底方法√ 二 2、修辞学校√
3、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三 4、修道院学校
5、主教学校 6、基督教教育特点√ 7、骑士教育√ 8、中世纪大学√ 四 9、人文主义教育√ 10、维多里诺的“快乐之家”√ 五、11、耶稣会学校
3
艺”(“三艺”和算数、几何、天文、音乐)。但是,神学是最高的王冠。③到公 元 9 世纪时,几乎西欧所有的修道院都设立了学校。 5、主教学校(名词解释):①主教学校设在天主教所在地,又叫座堂学校。②主 教学校性质和水平与僧院学校差不多。强调宗教信仰的培养,学习读、写、算以 及七艺课程。③教师完全由教士担任,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 写相结合。实行个别教学。④与修道院相比,其性质和组织相似,但是学校设施 更好、水平更整齐,其中个别主教学校后来发展成为大学。 6、基督教教育特点(简答) ①教育目的宗教化 ②教学内容神学化 ③教育方法原始、机械、繁琐 7、骑士教育(名词解释):①它是中世纪世俗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是一种特殊 形式的家庭教育。诣在培养保护封建主世俗利益的武夫。②它分为三个阶段,家 庭教育阶段、礼仪教育阶段、侍从教育阶段。整个教育过程中没有专门的教育机 构和教育人员,主要是在骑士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的。③它同时也是绅士教育 的原型。 8、中世纪大学(名词解释/简答) (1)产生的背景:中世纪大学最早产生于 12 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是新 兴城市市民阶层新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 (2)办学特点:①从组织上看,中世纪大学是由教师和学生组合的团体。②中 世纪大学从最初形成就表现出自治的特点,即学校的事物由学校自行管理。中世 纪大学具有一些自己的特权,比如说,大学师生免税、免服兵役等等。③中世纪 大学按领导体制可分为两种:“学生”大学与“先生”大学。前者由学生主管教 务,教授的选聘、学费的数额、学期的期限和授课的时数等,均由学生决定;后 者由教师掌管校务,学校诸事均由教师决定。④中世纪大学的课程开始并不固定, 后趋向统一,应社会需求分文、法、神、医四科进行学习。中世纪大学已有学位 制度,学生修毕大学课程,经考试合格,可取得“硕士”“博士”学位。⑤此外, 中世纪大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和教会间有着复杂的关系。 (3)影响:①不仅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组织,更代表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精神 (教育与社会发展相结合)。②奠定了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精神—大学自治。 ③奠定了一种重要的大学制度。 9、人文主义教育(简答) ①人文主义:尊重儿童天性,注重个性发展,反对禁欲主义;坚信教育可以塑造 人,可以改造生活。 ②古典主义:吸收了古人许多的见解。如课程设置上的古典性质,旨在托古改制。 ③世俗性:人文主义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这是与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别。 ④宗教性:几乎所有的教育者都信仰上帝,他们并不打算反对和消灭宗教,而是 希望以人文精神和世俗精神来改造腐朽专横的宗教性,打造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 人文色彩的宗教。 ⑤贵族性:人文主义教育主要对象是贵族、上层子弟;采用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 的方式;以培养大臣、绅士等上层人物为目的。 10、维多里诺的“快乐之家”(名词解释) (1)①维多里诺 1423 年开办了一所宫廷学校—快乐之家。②在校学习的不仅有 公爵的子女,还有其他贵族巨商的子女以及外邦学生,也招收一些贫苦学生。③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复习题答案(修改)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复习题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单选题1—5、BBDAB 6—10、ACCBB 11—15、CDBDA 16、D二、多选题1、ABCD2、ABDE3、ABD4、ABC5、CD6、BC三、简答题1.简述传统教育学派与现代教育学派的师生观。
答:传统教育学派的基本观点是,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客体。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被教育者,认识和塑造的对象,即被认识、被控制的客体。
它忽视了受教育者是具有一定主动性的人,教育是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所组成的双边活动。
现代教育学派只承认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否认教育者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归根到底是使受教育者得到发展,而受教育者的发展只有通过其自身的活动才能实现,教育者相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只是外部条件,不能构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
2.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答:(1)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
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
(2)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
(3)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可见学校教育的产生既有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原因,也有文化发展方面的原因。
3、简述教育学的学科特点。
答:第一、研究对象的普遍性、平凡性。
第二,问题域界的恒定性和解答的不确定性。
第三,学科基础的广泛性和跨学科性。
第四、理论类型的多元性、学科路径多样化。
4、简述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答:(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不断扩大。
(2)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3)教育学学科的细密分化和高度综合同时进行。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一、单选题1—5、ACDAC 6—10、AAABD二、多选题1、ABD2、ABCDE3、BCD4、ABCDE5、ABCDE三、简答题1、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综合按章整理复习题
教育综合按章整理复习题第三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50道)真题讲解一、单项选择(共22题)1.把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依据是()。
A.课程任务 B.课程设置的要求 C.课程的制定者 D.课程内容的属性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三级课程的掌握参考答案:C名师点睛:课程的制定者是把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依据。
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审定的,地方课程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实施的前提下编订的。
2.首先倡导“教师作为研究者”的学者是()。
A.斯滕豪斯 B.斯滕伯格 C.斯金纳 D.赫尔巴特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行动研究的倡导者的了解。
参考答案:A名师点睛:20世纪70年代,英国学者斯坦豪斯提出了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并从课程实施的角度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理论,即在以过程原则为基础的课程中,教师在教学上采用探究的方法而不是讲授、指导的方法,积极扮演学习者和研究者的角色。
斯腾伯格美国心理学家,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
斯金纳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是近代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等。
3.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
A.以学生为本B.以学校为本C.以知识为本D.以成绩为本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校本课程的掌握参考答案:B名师点睛: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
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
4.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
A..以学生发展为本 B..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C.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D.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出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掌握参考答案:A名师点睛: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既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也是核心理念。
5.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可以把课程分为()。
333教育综合之教育学原理
333教育综合内容整理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第二章教育的概念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五章教育的目的第六章教育制度第七章课程第八章教学(上)第九章教学(下)第十章德育第十一章班主任第十二章教师第十三章学校管理第一章教育学的概述一、研究对象与任务1.研究对象(名词解释):教育学是一门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2.研究任务(简答):教育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在于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认识教育本质,揭示教育的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3.教育学(名词解释):①教育学顾名思义就是关于教育的学问,是一门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和教育对象,但又并非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成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③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的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④学习教育学,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一定的教育理念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那种认为不学教育学也能教书和做好教育工作的想法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工作质量。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阶段(看书了解即可,不用背)三、几种教育学(第1、3种重点背,2、4、5简单看)1.实验教育学(重点背):①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1901年,德国教育家梅伊曼首先将实验教育思想称为“实验教育学”。
1907年教育家拉伊又出版了《实验教育学》一书,系统地阐述实验教育思想。
②基本观点: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辨教育学;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第三,划分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第四,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分依据。
333教育综合大纲解析
"333教育综合"通常是指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一种科目组合,主要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三个部分。
以下是对这三个部分的大纲解析:1. 教育学原理- 教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教育的定义、目的、功能、要素等。
- 教育的历史发展:古今中外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教育家的理论贡献。
- 教育制度与政策:教育体制、学制、教育法规和政策等。
- 教育教学过程: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课程与教学评价等。
- 教育管理:学校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育资源管理等。
2.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的概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
-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及其应用。
- 学生心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社会性发展等各方面的心理发展规律。
- 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学习动机的类型、影响因素、学习策略的选择与应用。
- 教师心理:教师职业心理、教师角色、教师压力与应对等。
3.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概述:教育科学研究的定义、目的、过程、原则等。
- 教育研究设计:定量研究设计、定性研究设计、混合研究设计等。
- 数据收集与分析:问卷调查、访谈、观察、实验等数据收集方法,描述统计、推断统计等数据分析方法。
- 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与评价:研究报告的撰写格式、质量评价标准等。
- 教育研究伦理:研究者的道德责任、研究对象的权利保护、研究过程的伦理规范等。
以上是对"333教育综合"大纲的初步解析,具体的大纲内容可能会因考试机构和院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考生在备考时应参照官方发布的最新考试大纲,进行系统性和针对性的学习和复习。
2023考研333教育综合大纲
2023考研333教育综合大纲一、前言1. 近年来,教育行业发展迅猛,考研已成为许多应届毕业生和在职人士提升学历的重要途径。
2. 为帮助考生更好地备战2023年考研,教育部发布了333教育综合大纲,以便考生更好地了解考试内容和要求。
二、大纲概述1. 333教育综合大纲包括三部分内容:教育学基础、教育研究方法和教育科技应用。
2. 教育学基础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和教育经济学等内容,涵盖了教育学的核心理论和研究方法。
3. 教育研究方法包括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以及教育研究的伦理和科研规范等相关内容。
4. 教育科技应用部分着重介绍教育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以及现代教育科技对教学和学习的影响。
三、教育学基础1. 教育心理学a. 包括学习理论、记忆与遗忘、动机与情感等内容。
b. 要求考生了解不同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应用,掌握教学中的心理学原理。
2. 教育社会学a. 包括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经典案例分析和教育社会学方法论。
b. 要求考生熟悉教育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理解教育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3. 教育经济学a. 包括教育投资与产出、教育质量评估、教育资源配置等内容。
b. 要求考生了解教育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理解教育发展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四、教育研究方法1. 定性研究方法a. 包括访谈、观察、文本分析等方法和技巧。
b. 要求考生掌握定性研究的基本步骤和技术,能运用定性研究方法解决教育问题。
2. 定量研究方法a. 包括问卷调查、实验设计、统计分析等内容。
b. 要求考生掌握定量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技术,能运用定量研究方法进行科学研究。
3. 伦理和科研规范a. 包括研究伦理、学术规范、诚信原则等内容。
b. 要求考生熟悉科研伦理和规范,能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开展研究工作。
五、教育科技应用1. 教育技术基本原理a. 包括多媒体教学、远程教育、个性化教学等内容。
b. 要求考生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趋势,能够应用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效果。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3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3(总分:150.00 ,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6,分数:30.00)1. 中体西用(分数: 5.00 )正确答案:()解析:“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方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指导思想。
虽然提倡“中体西用” 的并不都是洋务派人物,但他们在洋务运动时期多服从洋务派,为洋务派提供思想理论。
“中体西用”是洋务实践活动的基本方针,体现在洋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后来也指导了新政时期的改革。
张之洞的《劝学篇》全面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观点,主张中学之体对西学之用的主导和导向作用,学西学,以补中学之不足。
中体西用思想最大的作用在于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使西学在中国的发展成为可能,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催发了新式教育的产生,兴办了新式学堂,传播了自然科学知识,开展了留美教育,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传统教育格局,等等。
而其最大的缺陷在于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
[ 解析] 此题是分析题的重要考点。
《333 教育综合应试题库》也有这个题目,请大家认真对待。
2. 公其非是于学校(分数: 5.00 )正确答案:()解析:黄宗羲是我国明末清初具有民主教育色彩的教育家,“公其非是于学校”是他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独特贡献。
他认为学校不仅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气的职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
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明夷待访录·学校篇》中。
在学校中,大家共同来议论国家的政事之是非标准。
因为学校议政,可以使上至朝廷命官、下至里巷平民,逐渐养成普遍议政的风气,而不是以天子的是非为标准。
“公其非是于学校”思想的基本精神,在于反对封建君主专制,这是对中国古代关于学校职能理论的创新,反映了他要求国家决策民主化的强烈愿望,这也是近代议会思想的萌芽。
3. 《莫雷尔法案》(分数: 5.00 )正确答案:()解析:1862年,林肯总统批准了议员莫雷尔提议的《莫雷尔法案》。
(333)教育综合模拟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333)教育综合模拟试题及答案完整版教育综合模拟试题及答案完整版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建设优质教育体系是每个国家的重要任务。
教育综合模拟试题是评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重要工具,本文将提供一套完整的教育综合模拟试题及答案。
以下是试题及答案的详细内容:第一节:选择题(共50题,每题2分,共100分)1. 当前最具争议的教育问题是什么?A. 教育公平B. 教育质量C. 教育资源分配D. 教育投入答案:A2. 学生在课堂中发言能够提高哪方面的能力?A. 语言表达能力B. 合作与沟通能力C. 思维逻辑能力D. 综合分析能力答案:B3. 在教育中,个性化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什么?A. 以学生为中心B. 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C.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D.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答案:A(以下省略部分试题)第二节:判断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1. 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有利于发展社交能力和集体观念。
正确√ 错误×2. 优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正确√ 错误×(以下省略部分试题)第三节:简答题(共5题,每题10分,共50分)1. 请简要阐述什么是教育公平,并举例说明。
答案:教育公平是指每个人都有平等获取教育机会和资源的权利。
例如,政府可以提供免费的教育资源,确保贫困地区的学生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2. 请谈谈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注意的方面。
答案: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并重视学生的体育、音乐、绘画等课外活动,以全面发展学生的多方面能力。
(以下省略部分试题)第四节:综合题(共1题,30分)请你结合教育实际,谈谈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答案:当前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应试教育过重等。
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建立公平、均衡的教育体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师素质,从而为国家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333教育综合复习提纲
333教育综合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1.教育学概述2.教育的概念3.教育与人的发展4.教育与社会发展5.教育目的6.教育制度7.课程8.教学9.德育10.班主任11.教师12.学校管理第二部分:中国教育史1.西周官学制度建立与六艺教育形成2.私人讲学形成与传统教育思想奠基3.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形成4.封建国家教育体制完备5.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改革和发展6.早期启蒙教育思想7.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8.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9.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10.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1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12.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第三部分:教育心理学1.教育心理概述2.心理发展与教育3.学习及其理论4.学习动机5.知识的学习6.技能的形成7.学习策略及其教学8.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培养9.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10.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第四部分:外国教育史1.古希腊的教育2.古罗马教育3.西欧中世纪教育4.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5.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6.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发展7.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研究对象: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教育学概念研究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与教育艺术1:教育学概述萌芽阶段发展多样化阶段诸位教育家的教育学的产生观点、思想和与发展独立形态阶段理论深化阶段著作教育质的规定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者:主导者基本要素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古代教育特点2:教育的概念历史发展现代教育的特点广义教育教育的概念狭义教育含义:生理发展、心理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概述特点:未完成性、能动性规律性: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整体性3:教育与人的遗传:生理前提发展影响人的发展的环境:外部条件能动性:决定性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通过文化知识来培养人教育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有效发挥条件教育的社会规定性:生产力 /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 / 文化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变迁功能4: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发展流动功能:含义 / 历史发展 / 重要意义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作用和地位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概念:概念 / 层次结构 / 内容结构社会制约性理论基础价值取向: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5:教育目的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基本精神坚持全面发展我国的教育培养独立个性目的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我国教育德智目的实现普通中小学教体美相互育的组成部分综合实践活动关系教育制度:含义 / 特点 / 历史发展概念6:教育制度双轨学制学制类型:单轨学制学制分支型学制变革演变我国的学制形态改革课程概念区分课程的实施文本概述课程理论课程发展中争论的问题7:课程课程目标的设计课程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课程改革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概述:概念 / 特点 / 功能 / 任务和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1:理论和生活相结合 / 2:疏导 / 3:长善救失9:德育德育原则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 5:因材施教6:在集体中教育 / 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结合 1: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德育途径 2:劳动与其他社会实践 / 3: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作 4: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 5:心理咨询 6:班主任工德育方法 1:说服 / 2:榜样 / 3:锻炼4:修养 / 5:陶冶 / 6:奖惩教学概念:概念 / 意义和任务特殊的认识的过程性质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的过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传授/接受阶段:学生掌握知识的阶段教学过程基本阶段问题/探究教学:学生获取知识阶段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几种关系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学原则 3:直观性 / 4:启发性 / 5:循序渐进 /6:巩固性 7:发展性 / 8:因材施教8:教学概念区分: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概述教授手段、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1:传授法/2:谈话法/3:读书指导法中小学常用 4:读书法/5:演示法/6:实验法教学方法 7:实习作业法/8:谈论法 /9:研究法个别教学制概述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与辅助组织形式1:备课 / 2:上课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3:课后教导4:教学评价概述:概念、意义、种类教学评价原则方法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意义与任务班主任工作概述班主任素质的要求班集体的教育功能班集体与学生群体班集体的培养集体的发展阶段培养集体的方法10: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 / 教导学生学好功课组织班会活动 /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活动班主任工作的组织学生劳动 / 通过家访建立学校联系内容和方法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评定学生操作做好班主任的计划与总结特点:复杂性、示范性、创造性、专业性社会价值价值个人价值教师劳动正确认识和评价教师劳动权利和义务“角色从“角色扮演教师角色的冲突及其解决社会变迁中教师角色发展的趋势11:教师高尚的师德宽厚的文化素养教师的素养专门的教育素质健康的心理素养紧迫性教师的培养与提高个体专业性发展的过程培养和提高教师素养的主要途径概念概述构成要素学校管理体制——校长负责制目标:目标 / 基本环节及其相互关系12:学校管理教学管理内容与要求: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总务管理发展趋势:法制化、人性化、校本化、信息化第二部分:中国教育史学在官府:含义、原因、特点国学:大学、小学西周教育制度学校1: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乡学:小学“六艺“教育的形成家庭教育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发家诸子百家方法、道德教育、论教师2:私人讲学与传统教育思想项目:教育实践、教育作用、目的、内容教育思想的奠基私人讲学的兴起:原因、意义诸子百家私学发展:表现、主要派别稷下学宫:简介、性质、特点、历史意义战国后期论著:《大学》、《中庸》、《学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教政策:兴太学以养士实行察举,任贤使能汉代教育制度经学教育封建国家学校太学:3:儒经独尊与教育制度建立鸿都门学读经做官教育郡国学:地方学校模式的形成《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论人性与教育作用董仲舒的德育作用:立政之本教育思想论道德教育核心:三纲五常原则方法:重义轻利、必仁且智以仁安人、以义正我强勉行道西晋的中央官学魏晋南北朝的官学南朝宋的中央官学北魏的中央官学文教政策:重振儒术,兼容佛、道管理机构:国子监中央政府教育一: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4:封建国家教育管理结构确立管理体制二:统一管理对对口管理体制的完备隋并举,统一管理为主唐中央官学:六学一馆时官学体系地方官学特点:学校教学和管期私学理制度严格产生发展: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科举制确立 1:科举科考试程序:乡试-省试-吏部试制与学举考试科目:秀才、明经、进士、校关系制明法、明字、明算 2:科举考试方法:贴经、墨义、口试、策问、试赋制影响《颜氏家训》:第一部家庭教科书颜之推论士大夫教育论家庭教育:重视/原则方法教育思想道统说和师道观韩愈人性说:“性三品说”人才培养与选拔科举制演变:宋-元-明-清学校沦为科举的附庸文教政策:兴文教、抑武事苏湖教学法:胡瑗,分斋教学法官范仲淹:“庆历兴学”学北宋三次兴学王安石:“熙宁兴学”发蔡京:“崇宁兴学”展三舍法:王安石,按成绩依次升舍积分法:元代国子学,积累计算学生全年学业成绩的升级法“六等黜涉法”:清代与地方官学中的考试相结合的奖惩制度“监生历事”:明代实习制度5:理学教育社学:元代开始的面向农家子弟的初等教育形式思想和学校产生与发展的改革发展书南宋:白鹿洞书院,朱熹书院特点院明代:东林书院,顾宪成兄弟清代:诂经精舍和学海堂,阮元私塾与私塾:发展、种类、特点蒙学教材蒙学教材:发展、种类、特点《四书章句集注》朱熹教育作用:存天理,灭人欲“大学”与“小学”教育教育思想朱子读书法教育作用:“致良知”教育原则:“随人分限所及”王守仁论教学论儿童教育: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公其非是于学校”新的教育主张“日生日成”的人性观与教育6:早期启蒙义利合一的教育价值观教育思想颜元和漳南书院颜元的教育思想培养目标:实得实才之士教育内容:实学、六斋教学方法:“习行”性质:殖民性典型学校:英华学校、马礼逊学堂教会学校教会学校的发展“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与”中华教育会“教会学校课程目的:各方面洋务运动专门人才7:中国教育内容:西学为主的近代兴办学校类型:外语学堂、军事学堂、实业学堂转折特点:新特点/新旧杂糅的特点典型学校: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洋务运动中留美教育教育改革留学教育留欧教育形成与发展指导思想《劝学篇》“中体西用“历史作用与局限兴办学堂百日维新前兴办学会发行报刊创办京师大学堂百日维新时书院改办大学堂维新派改革科举制度改革教育改革主张康有为《大同书》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教育作用:开民智,伸民权梁启超8:近代教育教育作用:培养新民体系建立新民德废科举、兴学堂“新政“改革建立教育行政体制:学部与提学使司建立教育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留学教育:留日教育和留美庚子兴学民国初年制定教育方针:蔡元培、1912教育改革颁布学制: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观、美育教育方正:“五育并举“,军国民、实利、公民道德、世界 1:抱定宗旨,改变学风北大改革 2: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原则蔡元培 3:教授治校,民主管理4:学科与教学体制变革教育经费独立教育独立思想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新文化运动抨击传统教育促进教育观念改革9:近代教育平民教育思潮:体制变革工读主义教育运动20世纪20年职业教育思潮代的教育思潮实用主义教育思潮与教育改革勤工俭学运动运动科学教育思潮国家主义教育思潮学校教育改革收回教育教会教育的扩张与变革教会教育劝运动 1924年,《外人捐资设立学校请求认可班发》产生过程七项标准:1922年学制体系:“六三三学制““新学制“学制特点:指导思想 / 整体结构 / 弹性··课程标准评价:我国教育的里程碑党化教育:1926年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变迁“三民主义“教育宗旨:1929年“战时须作平时看“:1937年大学院和大学区的试行:内容、影响教育制度改革戊辰学制:1928年幼儿教育10:南京国民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政府的学校教育的发展教育建设抗战时学校西迁:西南联合大学、西北联合大学训育制度:1939年《训育纲要》童子军训练:学校教育高中以上的学生军训管理措施颁布课程标准,试行教科书审查制度实行毕业会考工农学校、湖南自修大学新民主主义上海大学、农民运动讲习所教育的开端李大钊教育思想挥代英的教育思想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四大“在于“抗战教育政策新民主主义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教育方针抗战时干部教育第一,国民教育第二11:中国教育方针实行生产劳动共产党民办公助领导下文化教育方针: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在职培训干部教育学校教育:高级和中级典型学校——“抗大“群众教育:冬季和民校等小学教育普通教育中小学教育正规化高等教育整顿建设教育本质杨贤江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职业教育探索:《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黄炎培道德教育职业教育思想体系:作用、地位、目的、方针、教学原则四大教育:文艺、生计、卫生、公民三大方式: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12:现代教育晏阳初“化农民“教育探索“农民化“乡村建设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乡村教育的实施活教育实验:1919年《幼稚园》, 1941年《活教育》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体系:目的、课程论(五指活动)、教学论晓庄学校:1927年陶行知山海工学团“小学生制““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第三部分:外国教育史古风时代:斯巴达教育 / 雅典教育1:古希腊智者派教育古典时代: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方法柏拉图:学院、学习即回忆、《理想国》亚里士多德:吕克昂、灵魂论、自由教育共和时期教育概况教育性质、目的、内容比较帝国时期2:古罗马教育西塞罗:《论雄辩家》、雄辩家的教育、德育教育思想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机构:教会学校——修道院学校、教区学校、主教学校基督教教育内容:七艺特点3西欧中世纪宫廷学校、骑士教育、城市教育教育世俗教育中世纪大学:产生原因、典型学校、发展、历史意义主要的教育机构:重点是“昆它布“拜占庭与阿拉伯教育历史影响南欧:弗吉里奥、维多里诺教育家:4:文艺复兴北欧:伊拉斯谟、莫尔、蒙田时期教育特征人文主义教育影响和贡献路德派:思想和实践新教教育5:宗教改革加尔文派:思想和实践时期教育天主教教育:耶稣会学校名词解释:公学、贝尔-兰开斯特制1870年《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英国《巴尔福教育法》教育法案《哈多报告》《1944年教育法》《1988年教育改革法》启蒙运动时期的国民教育设想《帝国大学令》与大学区制法国《费里教育法》《郎之万-瓦隆教育改革法案》1959年《教育改革法》国民教育的兴起巴西多与泛爱学校德国实科中学柏林大学与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6:欧德意志帝国与魏玛共和国时期教育美《改组与统一公里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主要彼得一世教育改革国《国民学校章程》家俄国苏联建国初期的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的苏联《统一劳动学校规程》教 20世纪20年代的学制调整和教学改革实验育 20世纪30年代教育的调整、巩固和发展发展殖民地普及义务教育贺拉斯,曼与公立学校运动《莫雷尔法案》六三三学制美国初级学院运动《国防教育法》《中小学教育法》生计教育、“返回基础”教育运动《国家在危机中》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日本军国主义教育体制的形成发展《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20世纪70-80年代教育改革教育目的与作用夸美纽斯论普及教育、泛爱教育、统一学制及其管理实施论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洛克:白班说、绅士教育卢梭:自然教育理论及其影响、公民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活动教育目的、教育心理学化裴斯泰洛齐要素教育、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赫尔巴特道德教育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的传播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福禄培尔幼儿园、恩物与作业生活准备说7:欧美斯宾塞知识价值论、科学教育论教育课程论思想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发展马恩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教育的本质的目的课程与教材杜威思维的教学方法道德教育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历程、著名实验 / 实验教育学新教育运动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历程、昆西教育法、有机教育学校、葛雷制进步教育思想道尔顿制度、文纳特卡制、设计教学法改造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永恒主义、新行为主义教育现代欧美教育思潮结构主义教育、终生教育思潮、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潮苏联:马卡连柯、凯洛夫、赞科夫、苏霍姆林斯基第四部分:教育心理学概述研究对象: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心理现象研究任务:双重任务1:教育心理学起源:桑代克概述历史发展发展:1234未来发展趋势心理发展的内涵心里发展概述认知与人格发展的一般规律心理发展与教育关系认知发展实质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发展阶段论影响发展的因素对教育影响认知发展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的本质维果斯基文化内化论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对于教学的影响心理2:心理发展对发展看法发展一般埃里克森心理八阶段论与规律社会发展理论评价教育人格发展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三水平六阶段论社会性发展的内涵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社会性发展影响因素与习得途径攻击行为及其改变方法同伴关系的发展培养智能差异与教育心理发展的差异人格差异与教育认知差异与教育性别差异与教育学习概念:实质、分类、特点经典性条件实验:狗分泌唾液实验作用说:巴普洛夫规律:习得、强化、消退教育泛化、分化、高级条件作用应用行为主义实验:饿猫打开迷笼实验程序理论操作性条桑代克学习实质:联结-反应、试误教学件反射说实验:白鼠打开斯金纳箱实验行为斯金纳规律:正(负)强化等矫正观察(社会)学习实验:赏罚控制实验应用3:学理论:班杜拉学习基本过程与条件习及 1:认知学习惯:认知结构其布鲁纳 2:结构教学观理认知发现说 3:发现学习论认知理论 1:实质与条件奥苏伯尔 2:认知同化理论有意义接受说 3:先行者组织者4:接受学习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1:信息加工模式、2:八阶段思想渊源:皮亚杰、维果斯基等理论取向:激进、社会建构、社会文化、信息加工建构主义建构理论基本观点: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认知建构主义:探究性学习、随机通达教学学习社会建构主义:情景式教学、支架式教学、交互式教学、合作罗杰斯人本理论自由学习观:有意义的自由学习理论应用学术中心的教学观:非指导性教学学习动机的内涵学习动机概述学习动机的分类学习动机的作用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行为主义提出重在强化学习动机的人本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4:学习动机主要理论期望-价值理论:阿特金森学习动机的成败归因理论:维纳认知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自我价值理论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动机的激发含义:知识、知识建构知识及知识建构知识的类型陈述性知识获得的机制:同化、顺应基本机制程序性知识获得的机制:产生式知识理解的类型知识的理解理论:1:国内:三阶段论、三水平论5:知识的知识理解过程 2: 国外:冯忠良三阶段论学习影响因素:主客观因素记忆及其种类整合遗忘的特点和原因促进知识整合的措施知识的整合与迁移知识应用的形式迁移含义与类型应用于迁移迁移理论促进知识应用与迁移的措施含义及其特点技能及其作用技能的类型:操作技能、心智技能、二者区别联系技能作用心智技能的原型模拟:心理模拟法6:技能的心智技能心理机能的形成过程:理论——加里培林,冯忠良与安德森形成心智技能的培养方法操作技能的主要类型操作技能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策略及其结构学习策略的结构:认知、元认知、资源管理策略注意策略、精细加工策略认知策略及其教学7:学业策略复述策略、编码与组织策略及其教学元认知含义及其作用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元认知策略时间管理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和教学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职策略二因素论、群因素论传统智力理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能力的基本理论智力结构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问题解决的内涵8: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知识经验能力与影响问题解个体的智能与动机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决的因素问题情境与表征方式的培养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有效问题解决者的特征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措施内涵创造性心理结构培养措施社会规范学习和含义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品德发展的实质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社会规范的遵从9:社会规范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和条件社会规范的认同学习与品社会规范的内化德的发展道德认同品德的形成过程和培养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品德不良的含义与类型品德的不良的矫正品德不良的成因分析品德不良的纠正与教育实质、标准心理健康概述中小学心理健康问题10: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及其教育目标、内容心里健康教育专题训练途径咨询与辅导学科渗透。
2017年教育综合知识考点整理
2017年教化综合知识考点整理教化学原理第一章:教化及教化学概述一, 教化的起源(一)神话起源论:这是关于教化起源最古老的观点。
(二)生物起源论:教化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化起源的学说,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交, 哲学家利托尔诺, 英国教化学家沛西·能。
(三)心理起源论:教化产生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仿照,代表人物是美国教化家孟禄。
(四)劳动起源论:人类教化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须要,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提到“劳动在肯定意义上创建了人类本身”。
二, 教化的发展(一)原始社会教化特征:1, 教化水平低;2, 没有阶级性;3, 教化及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亲密联系。
(二)古代社会及教化:1, 我国奴隶社会学校(庠-序-校),教化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2, 欧洲奴隶社会教化体系:斯巴达教化(培育军人, 武士)和雅典教化(培育多方面发展的人)。
3, 欧洲封建社会教化体系:教会教化(培育教士和僧侣,教化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 修辞, 辩证法,“四学”,算数, 几何, 天文, 音乐)和骑士教化(培育封建骑士,教化内容是骑马, 游泳, 击剑, 打猎, 投枪, 下棋, 吟诗)。
(三)20世纪后的教化特点:1, 终身化;2, 全民化;3, 多元化;4, 民主化;5, 教化手段和技术现代化。
三, 教化的属性(一)教化的本质属性:育人。
教化过程的基本冲突:教化者和受教化者之间的冲突。
教化的社会属性:1, 永恒性;2, 相对独立性;3, 历史时代性。
(二)老师劳动的特点:1, 困难性;2, 创建性;3, 示范性;4, 长期性。
(三)教化学的发展:1, 萌芽时期:世界上最早的教化专著:《学记》。
世界上第一本探讨教学方法的书:《雄辩术原理》(古罗马昆体良)。
2, 独立形态时期:独立形态教化学诞生标记: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
第一部具有学科形态的教化学著作:赫尔巴特《一般教化学》,“教化科学之父”。
教育综合基础理论知识
教育基础理论知识模块一教育学考点·学校教育的三要素考点·教育的功能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2.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3.按教育功能呈现的形式划分——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考点·教育的起源考点·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2.孔子: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和弟子的言论专著《论语》中。
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继承西周六艺教育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
3.墨家的墨翟: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基本主张,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重视实践。
同时认为获得知识的途径“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
4.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第一步是讥讽;第二步是助产术;第三步是归纳;第四步是定义。
5.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的提倡者。
6.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7.古罗马的昆体良:著有《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在这一著作中昆体良将学习过程概括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
考点·教育学的创立阶段考点·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考点·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1.遗传--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3.学校教育--主导作用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考点·学生的主要权利作为社会权利主体,青少年儿童主要享有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等。
1.受教育权学生的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
教育综合333要点精编
一名词解释:.1、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人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是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
主要有三种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
目前,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综合中学是双轨学制并轨的一种理想形式。
2、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自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某门学科的性质与地位,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与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编写课程标准是课程开发的重要步骤。
它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四个部分。
3、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智力的教育。
它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种社会工作的实际本领。
所以,智育也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4、分组教学:是指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分组教学的类型主要有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
能力分组,是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来分组教学的,各组课程相同,学习年限则各不相同。
作业分组,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意愿来分组教学的,各组学习年限相同,课程则各有不同。
分组教学还可以分为内部分组与外部分组两种形式。
内部分组是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前提下,根据学生能力或学习成绩发展变化情况来分组教学的,外部分组则打破传统的年龄编班,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的差别来分组教学。
5、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它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运用陶冶要注意以下3点要求:( 1 )创设良好的情境。
( 2 )与启发引导相结合。
( 3 )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6、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活动方式或躯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部分教育政策与法规一、教育法基本理论(一)教育法概述1。
教育法的含义。
教育法是调整教育关系的一种行为准则。
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教育活动规则教育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则。
教育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则2。
教育法的特点:教育法作为一般社会规范和法律所具有的特点:①教育法具有国家意志性②教育法具有强制性③ 教育法具有规范性④教育法具有普遍性教育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和法律的特点:①教育法律关系成立的单向性②教育强制措施的柔软性③教育行政管理方式的指导性④教育法规具体内容的广泛性3。
教育法的功能规范功能,标准功能,预示功能,强制功能(二)教育法律关系1。
教育法律关系概述:概念、特征、类型。
概念:作为教育法律关系的一种,教育法律关系是由教育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人们在从事有关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特征:类型:①按范围来划分,可分为教育内部的法律关系和教育外部的法律关系教育各主体之间法律地位不同,分为隶属型和平权型教育法律关系据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是否特定化,可分为绝对和相对教育法律关系。
2。
教育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主体: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教育法律关系的实际参与者,也就是在具体的教育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自然人和法人。
客体:教育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共同对象,又称权利客体和义务客体。
内容:教育法律关系的内容指的是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据法律规定而享有的权利与承担的义务。
3。
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产生:教育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遵守(或违反)法律规范的规定进行活动,从而形成的相互之间权利与义务关系。
如两学生打架一方受伤。
变更:教育法律关系的变更值得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客体、或内容的改变而导致的双方之间权利与义务的改变。
如一私立学校的办学者因为经济原因而将学校转由他人经营,则发生了办学主体的变更。
消灭:教育法律关系的消灭指的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与义务的终止。
例如根据学校布局调整的需要,教育局将一个学校撤销或合并,则学生与这个学校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就终止了。
(三)教育法的渊源1。
宪法规定了教育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立法依据、规定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法律规范。
是我国教育法的基本法源。
宪法作为教育法的法源,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规定了教育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立法依据;二是直接规定了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法律规范。
2。
教育法律其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它可分为基本法律和基本法律以外的法律两种。
基本法律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发布的,通常规定和调整某一方面带根本性、普遍性的法律。
1995年3月18日通过的《教育法》就是我国教育基本法。
3。
教育行政法规教育行规法规是由最高行政机关即国务院根据并且为实施宪法和法律而制定的关于国家教育行政管理活动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它是我国重要的,且数量很大的一种教育法的渊源。
教育行政法规一般有三种形式,即条例、办法、规定。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资格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暂行实施办法》《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等4。
地方性教育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为保证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的遵守和执行,结合本行政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依照法定权限,通过和发布的规范性教育法律文件。
5。
自主性教育法规6。
教育行政规章教育行政规章包括部门教育规章和地方性教育规章。
二、教育法的制定、实施与监督(一)教育法的制定1。
教育法制定的含义我国的教育立法是广义的教育立法,是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教育法规的活动。
在我国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修改和废止教育法律的专门活动。
教育立法是实现依法治教的前提和基础。
2。
教育法制定的程序:------教育法律议案的提出、审议、通过、公布。
(二)教育法的实施1。
教育法实施的含义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使教育法律鬼法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得以具体运用和实现的活动。
2。
教育法实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
教育法的遵守教育法的遵守指的是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规定行为,正确享有权利,切实履行义务。
教育法的遵守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守法的主体,二是守法的内容。
4。
教育法的适用教育法的适用是教育法实施的一种基本方式。
5。
教育法效力: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对人的效力。
时间效力:生效时间,失效时间,法的追溯力空间效力:根据我国立法的原则,凡是中央国家机关制定的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一经公布施行,就在我国的全部领域内发生效力,包括领土、领海、领空以及延伸意义上的领域。
对人的效力:这里的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也包括国际组织和国家。
例如《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对所有公民或组织发生效力,而《幼儿园管理条例》等教育行政法规适用于某一类学校。
(三)教育法的监督1。
教育法监督的含义一般来说,教育法监督是广义的监督,是指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或公民依法对教育法律实施情况进行的监督活动。
2。
教育法监督的类型: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社会的监督。
三、教育法律责任与教育法律救济(一)教育法律责任1。
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教育法律责任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律规范规定的义务引起的,应当由其依法承担的强制性的法律后果,从而恢复被其破坏的教育法律关系。
2。
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有损害事实的存在、损害行为违反教育法律、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3。
教育法律责任的类型: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
(二)教育法律救济1。
教育法律救济:含义、特征。
含义: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通过裁决纠纷,使受害者的权力得以恢复,利益得到补救的法律制度。
教育行政主体或其他国家机关或社会组织如果侵犯了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相对人可以通过申诉、复议、行政诉讼或调解等方式获得法律上的补偿。
特征:第一,以相对人的合法权利受到损害为前提。
第二,以补救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为目的第三,具有补救与监督双重作用2。
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行政渠道、司法渠道、仲裁渠道、调解渠道行政渠道:有行政申诉和行政复议两种方式。
《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有“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诉讼的”的权利。
《教师法》则规定了教师申诉的权利。
行政救济是教育法律救济的主要方式。
司法渠道:又称诉讼渠道,仲裁渠道:仲裁渠道与行政、司法渠道不同。
行政、司法救济是由国家机关运用国家强制力实施的,仲裁则没有国家机关的参与,是建立在纠纷双方自愿平等的基础上,由非国家机关的第三方进行。
调解渠道:调解有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民间调解三种形式3。
教育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即教师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特征:①是法定的申诉制度,②是一项专门性的权利救济制度,③是非诉讼意义上的行政申诉制度。
范围:学生申诉制度:是指学生在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依照《教育法》及其他法律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特征:①学生申诉制度是保护学生权益的法定制度。
②是维护学生这一特定主题的权利救济制度。
范围:4。
教育行政复议:教育行政复议的含义和特征、受案范围、程序。
教育行政复议的含义:是指教育管理相对人认为教育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作出该行为的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机关提出申诉,请求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复查并作出决定的活动和制度。
特征:①教育行政复议是一种特殊的行政行为;②教育行政复议的提出以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为对象。
③教育行政复议的申请人只能是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被申请人只能是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
①除法律有规定的之外,教育行政复议决定不是终局决定。
②教育行政复议案件的审理,不适用调解。
受案范围:是指教育行政复议机关对哪些行政行为具有行政复议的审查权。
程序:教育行政复议程序基本上分为申请、受理、审理、决定和执行几个步骤。
申请:应以书面形式在侵权行为发生的60日内提出复议申请。
受理:教育行政复议机关基于相对人的申请,经审查认为符合法律规定的申请条件,决定立案并准备审理。
审理:这是教育行政复议的中心阶段。
复议机关在受理之日起7日内将复议申请书副本发送被申请人。
被申请人在收到复议申请书副本之日起的10日内,向复议机关提交其具体行政行为的有关材料或者证据,以及答辩书。
决定:在案件进行审理后,决定应在复议期限内(自受理之日起的60日内)作出。
复议的决定可以有:维持决定、补正程序决定、撤销和变更决定、履行职责决定、赔偿决定等几种情况。
执行:复议决定生效后就具有了国家强制力,复议双方应自觉履行,否则,将被强制执行。
5。
教育行政诉讼:概念和特征、受案范围、管辖、程序。
概念:教育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起教育法所保护的合法权益,而以行政机关为被告提起诉讼,请求给予法律补救,由人民法院对行政行为进行审理并对其作出判决的诉讼活动和制度。
四、学校、教师和学生1。
学校:学校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违法行为与预防、学校安全教育。
法律地位:一是学校在与行政机关发生行政法律关系时,学校的法律地位体现在学校作为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中的行政相对方。
与教育或者其他行政机关是被领导与领导、被管理与管理的关系。
二是学校在与教职工、学生发生法律关系时,学校的法律地位体现在学校与教职工和学生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三是学校在其他社会组织、公民发生法律关系时,学校作为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的平等地位。
权利和义务:学校的权利:学校的义务:①按照章程自主管理①遵守法律、法规②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③招收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③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④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者处分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⑤对受教育者办法相应的学业证书④以适当的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⑥聘任教师及其他职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⑦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⑤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⑧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⑥依法接受监督违法行为与预防:学校安全教育:2。
教师:教师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国家教师制度、教师违法与预防。
教师的法律地位:教师作为国家教育行政机关认可的从事专门职业的专业工作者,具有受法律确认和保护的地位。